警惕:高考话题作文的新八股 (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3 19:11:0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警惕:高考话题作文的新八股 (网友来稿)

安徽省萧县中学  朱浩然

警惕:高考话题作文的新八股 (网友来稿)

近年来稳定下来的高考话题作文题型,受到中学师生和社会的广泛好评。按高考命题“稳中秋变,变中求稳”的基本思想,这种题型还将在今后的高考语文试卷上出现。因此,各种相应的话题作文写作模式纷纷出笼,书店里也摆满了有关话题作文的作文选。但是,透过这种现象,解读目前中学生作文,我们不能不产生这样的忧虑:话题作文正蜕变成一种新八股文。

笔者带高中语文,批阅学生写作的话题作文,我发现这么几类现象,一是不论布置什么样的话题作文,总有部分同学用同一种文体写作,有的篇篇都写童话,有的题题都是故事新编。只是材料稍稍换了一换,形式却惊人的同一。就如同用不同的砖瓦建造同样的房子,孤立地看,美轮美奂,集中起来欣赏,却重复呆板。二是有的同学能建造不同的房子,可总是用相同的砖瓦。只要拿到一个话题,就将自己最熟悉的几个材料统统拿来,拼凑剪切,选择某种文体,附会文题。论“逆境中奋斗”请来屈原、苏武、文天祥,谈“心灵的选择”叫上的是文天祥、苏武和屈原。材料不能说没有力度,但这种所谓的“机智”,不正暴露出投机取巧的心理吗?更有甚者,用同样的砖瓦建造同样的房子。同样的文体一成不变,同样的材料反复使用,如同原来用在卧室的砖用到了客厅里,只是使用材料时稍稍变换一下角度而已。

我们的学生本来就是这样写作文的吗?不是,这是我们长期训练的结果。我们无法回避这样的现实,那就是绝大多数中学师生都在随着高考的“指挥棒”转,高考考什么,老师教什么,高考怎样考,老师怎样教。说到底,为了提高升学率,为了使学生决胜考场,圆家长希望子女成龙成凤的梦想,换言之,我们看重的眼前效益,追求的是短期效应。

我们说,这种做法,如果仅仅应对高考,的确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因为“一招鲜”,自然会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进而获取高分。作为高考前的短期内作文强化训练的一种形式,也的确值得尝试。但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让他们在考场上获取高分吗?

我们的作文训练是以应试为中心的,许多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不再强调立意、选材、结构、谋篇,不再要求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而是片面追求得分捷径,以高考满分作文或其他范文为蓝本,鼓励模仿,最多是稍微改头换面,学生写作时不管遇到什么题目,都可以在“作文宝典”中对号入座。原来充满激情的创造过程,就演变成为可以按程序机械操作的“复制”或“克隆”。做作也好,空洞也好,虚假也好,得到高分才是最好。如此以来,学生不再去关心“窗外事”,只要“宝典”在手,就可啸傲考场了。

这种以量化作为评价机制的训练,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学生写作能力急剧单一化,写作过程日益程式化,思维逐渐呆板,感情逐渐萎缩。他们可以在高考作文中游刃有余,在日常生活中却写不好一篇像样的文章;他们在训练时可以慷慨激昂,指点江山,实际生活中却麻木不仁,缺少独立思想。写作与解一道数学证明题或画一张电路图一样带有固定的步骤和固定的意义。

作文教学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本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未来,思索人生理想,本该引导学生将思、做、写有机结合,进而形成多种能力,成为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新人。当我们翻阅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话题作文时,我们会不会产生深深的内疚?当我们看到初中学生的作文训练也开始走向模式化时,我们又怎能不为我们的语文教育感到悲哀?

当然,本文绝无否定话题作文这种形式的意思,只想说,任何形式都必须为内容服务,如果忽略了内容而只讲形式,那将与我们的目的背道而驰。本文亦不是故做深沉而危言耸听,只想说,警惕呀,千万别让高考话题作文蜕变成一种“新八股”!

 作者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