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在岐路还是无为在歧路(网友来稿)

时间:2024-08-11 00:38:1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无为在岐路还是无为在歧路(网友来稿)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十一中     孙广震

现行初中一年级语文课本(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  人教版  2001年4月第一版 )所选文章,皆文质兼美,其中第二册第20课《诗词五首》,选有唐朝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更是千古传诵的杰作,其内容为: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全诗格高气盛,一洗传统诗人送别之作中的酸苦扭捏之态,体现出一个风华少年积极进取的生命活力与唐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明人胡应麟《诗薮》论此诗“兴象宛然,气骨苍然,实启盛、中(指盛唐、中唐,笔者注)妙境。”其能如此就在于王勃以自己独特的人生感受重新表现了送别诗这一传统题材。笔者对王勃的这首诗也极为欣赏,茶余饭后常常诵读玩味,读后,颇感受益良多。但课本中该诗“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一句中,“岐”字从“山”从“支”,笔者以为,此处的“岐”字应当改为从“止”从“支”,即“歧”字,理由如下:

    首先笔者的这个想法,不是自己杜撰空想的,而是得到了权威出版社和权威专家学者有力证明的。笔者曾查找了手头所有能查到的收有王勃这首诗的古诗文选本,现将查找情况向大家汇报如下:

1、《唐宋诗举要》高步瀛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59年4月第一版 在第408页“无为在qi路,儿女共沾巾”一句中“qi”字从“止”从“支”,为“歧”字

2、《历代诗评注读本》 王文濡编  北京市中国书店出版 1983年1月第一版 该书第304页录有该诗,只不过题目为《杜少府之任蜀州》(无“送”字),但“无为在qi路,儿女共沾巾”一句中“qi”字仍从“止”从“支”,为“歧”字

3、〈唐诗选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室唐诗选注小组编注  北京出版社出版 该书选注了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在第一页“无为在qi路,儿女共沾巾”一句中“qi”字也从“止”从“支”,也为“歧”

4、《唐诗三百首新编》马茂元、赵昌平选注  岳麓书社出版  1985年7月第一版    该书也选注了王勃的这首诗,在第5页“无为在qi路,儿女共沾巾”一句中“qi”字从“止”从“支”,仍为“歧”。

5、〈唐诗选〉 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注的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78年4月第一版。在该书第11页选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无为在qi路,儿女共沾巾”一句中“qi”字从“止”从“支”,为“歧”、

6、《唐诗三百首新编》喻守真编注  出版者为中华书局   1957年11月第二版 第141页 “无为在qi路,儿女共沾巾”一句中“qi”字仍从“止”从“支” 为“歧”

7、《千家诗评注》 张哲永编注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982年 6月第一版在262-264页 “无为在qi路,儿女共沾巾”一句中“qi”字仍从“止”从“支” 为“歧”

当然,由于笔者学识水平有限,所读诗文著作不多,但我以为,以上诗文选本已足以说明问题了。这些诗文选本的出版社差不多都是当今国内声名赫赫的出版社,其中不乏象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些以工作严谨细致、并以其权威性蜚声海内外的大出版社。这些选本的编者也几乎都是名重一时的专家学者,他们的治学态度之严谨细致、学问之精深,少有人敢于质疑,他们都一致认为:“无为在qi路,儿女共沾巾”一句中“qi”字应从“止”从“支” 为“歧”,而不是如初一语文课本所出现地“无为在qi路,儿女共沾巾”中的“qi”字从“山”从“支”。

据课本课下注释,书中王勃的这首诗选自《王子安集》,《王子安集》这部书笔者至今未拜读过,也许这部书将“无为在qi路”中的“qi”字确认为“岐”,但不管怎么说,有这么多权威的著作、这么多权威的选家都无一例外地认定“无为在qi路”中的“qi”字应为“歧”,为什么课本不从这些大家名著,而偏要独树一帜,选用了大家不常用的“岐”字呢?

                   二

       那么,“岐”与“歧”在释义上到底有什么区别与联系,从而导致课本编者与这么多专家学者出现这样的分歧呢?为此,笔者查阅了手头所拥有的两本文言字典,一本是《简明文言字典》(上海教育出版社  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  1986年8月第一版)另一本是《中华大字典》(中华书局,1978年第一版)。笔者先查阅了《简明文言字典》,在这本字典中,“歧”字有两个义项:a、叉开:歧路亡羊  也指岔路 b、不相同,不一致。“岐”字有三个义项,其第三个义项为:岔,同歧。在此,似乎“岐”与“歧”可以通用,但在什么条件和范围下通用呢?这本小词典语焉不详,为此,笔者又查阅了《中华大字典》(中华书局,1978年第一版),在这本字典第164页中,本人看到了“岐”字下所列义项,共有6个义项,其中第4项的解释为:竝(并之异体字)出之路也。物两为岐。由此看出“岐”与“歧”一样都有岔路之意。但紧接着该字典又特别指出“按六朝以来,岐路多从止。故《尔雅》作歧”,至此我们可知:虽然在文言文中“岐”与“歧”是通用的,但至隋唐以后,大家在表示岔路的时候,已经倾向于用“歧路”而非“岐路”了。而“岐”字多用在表示古邑名,如我国历史上周武革命时其根据地就在西岐。隋唐以后的文学作品每逢表示“岔路”之意时,所用“qi”字几乎都是从“止”从“支”,即“歧”字

现当代文学作品更不用说了,我真是不明白:为什么现在的语文课本反而又用了这样一个既容易引起学生误解,又不能帮助学生增加文言文知识的“岐路”了呢?

当然,如果是印刷厂将课本印错了,而不是语文课本编辑者的意思,则笔者之上述论述就成为无的之矢矣,我们应该去追究印刷厂的责任了。(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初一语文教材是由山东省新华书店发行、山东新华印刷厂潍坊厂印装的)

 作者邮箱: sgz7002@sina.com.cn

【无为在岐路还是无为在歧路(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老子论无为08-21

是比还是兴(网友来稿)07-12

『无为教育』规律初探05-12

似的还是似地?(网友来稿)08-30

成是数词还是量词?(网友来稿)09-21

你是野兽还是家畜(网友来稿)10-20

是秦还是楚?--朝秦暮楚(网友来稿)10-27

饺子还是自己做的好(网友来稿)09-30

粉红骇绿还是纷红骇绿(网友来稿)09-15

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网友来稿)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