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网友来稿)
四川省彭州一中 李 鹏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说明,要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既符合《大纲》对语文课的要求又体现了重视个人感知的人文精神。
一、分析
1、教师的作用。在语文课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审美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认识美、欣赏美。学生是游人,教师是导游。但在某种情况下教师也是一道亮丽风景,而且是十分重要的。因而教师既是审美的组织者又是审美的参与者。教师的形象、声音、行为、表情、肢体等既有助于教学审美活动,同时又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二者相得益彰。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赫拉曾说:一个信息的总效果=70%的言语+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音调和面部表情属于非言语行为,在一个信息总效果中占有很重要的成份。据调查统计,课堂信息交流的效果与教师非言语的使用是否具有美感成正比。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运用丰富的面部表情和音调,随着课文情感的起伏变化而变化,向学生传递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第一段是写马克思去世,教师应用低沉、缓慢而悲痛的音调来朗读和讲解;当讲到马克思对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时,则要用高亢、激动而崇敬的音调。表情或悲或喜,音调或急或缓皆因课文内容而定,教师就是要通过自己的激情来感染学生,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和作者的情感进行交融。而学生的情感一旦被激发,教师输出的一切信息都将十分容易地被学生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当然就会得到美的感染、受到美的熏陶。
一个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知道如何激发学生审美的浓厚兴趣,并恰如其分地利用这种近似于质朴的原始情感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就是教师激活学生深藏于心中的真善美,美的东西一定是“真”的,也一定是“善”的。我们提倡审美教育就是要学生能辨别真假,辨别善恶,能区分美丑;做人要做一个真真正正、诚实守信的人,做事要做于民有利于社会有功的事。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好学生固有的美好情感,要循循善诱,要因势利导,将学生引领到更高的境地,让美好的种子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审美教育的前提是要求教师充分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的人文关怀。如魏巍《我的老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会想到生活中老师对自己的关爱,与课文产生共鸣,并从中发现、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既获得了有益的知识,又获得了美的体验和感受,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2、汉语的独特魅力。汉字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一个个汉字就是一幅幅画面,让人一看就能感受到美。由于汉字的独特性,才产生了以写字闻名的众多书法家,从而也使汉字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教师要求学生写字时写好各种笔画,搭好字架,这样学生写出来的字就端正、美观;同时,汉字的音节又有阴、阳、上、去四种声调,非常悦耳动听,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既是在感受美又是在创造美。而词的变化形式更多,尤其是各种形式的成语,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语言最精辟的总结,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最为璀璨的美的宝库,成语结构匀称、整齐,是词的形式美的典型。
中国古诗文源远流长,蜚声海外,尤其是唐诗宋词,在日本和韩国等国家也有众多的读者群。新编高中语文教材增加了古诗文的份量,就是要用祖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大都文质兼美,它们形式上或骈或散,亦庄亦谐,内容上或抒发抱负或讴歌情谊,或热爱自然山水或畅游虚灵空间。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些优秀的资源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并发扬先辈们对美的执着追求的精神。中国古诗文承载着数千年的中华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它不仅是一座语言文学的宝库,更是一座群星荟萃的博物馆,它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3、震撼心灵的人格美。人格美属于社会美,它包括心灵美、行为美,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以此为表现中心的文章,这些文章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美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世界上最美的坟墓》通过娓娓动听的倾诉,赞美了托尔斯泰崇高的精神和朴素自然的生活作风,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托尔斯泰工作的“真”、生命的“善”和心灵的“美”,无不为这位文学巨匠的伟大人格所深深地折服;《感天动地窦娥冤》颂扬了集中国妇女传统美德于一身的窦娥为了婆婆而被迫认罪的悲壮行为,窦娥既忍辱负重又深明大义,她的冤屈不仅是个人的冤屈,更是封建社会整个下层妇女的不幸遭遇,通过对窦娥这个典型形象的分析,能使学生更进一步地认识窦娥,认识窦娥人格中最美的一面,同时让学生认清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吏的昏愦是扼杀窦娥的罪魁元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的揣摩,就能了解人物的高尚品格,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了审美能力。
二、策略
1、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审美知识和能力。在审美活动中,学生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美,美的特征有哪些,美的形态怎样表现,对审美的基本原理也应了解一些。如果学生对审美知识一无所知,那他是无法进行审美的。“不辨音乐的耳朵,再美的音乐对他也是没有用的”, 面对世界丰富多彩的美,就可能只动于心,横于虑,而难征于言。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要把审美作为学生的一项能力或素养来培养,自觉地把它纳入自己的教学任务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获得这种知识和能力,如听、读、评、析、看、写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会有比较好的效果。要具备审美能力还必须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否则就没有正确的审美观。
2、重视审美本身的特点。审美是一种精神活动,有着十分复杂的心理机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能只为审美而审美,要充分认识到审美需要教育环境和教育过程(包括教师素养人格)的审美化才能得以完成。审美教育既合乎语文教学本身的特点,又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审美应该是现代语文教育的一种途径,面对我国当下语文教育的困境,它可能是解脱这种困境的钥匙,要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美,一种超越了所有美的美。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时要遵循美学的基本原理,合乎中国人的审美习惯。
3、营造良好气氛,释放审美心情。审美能净化人的心灵,同时净化了心灵能更好地进行审美。语文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授课气氛,让审美对象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试想饥肠辘辘的阿Q怎么会有好的心情去欣赏未庄的田园风光呢?审美应该体现在整个教育过程之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包括多媒体的运用)、教学环节、教学环境乃至教师的教学风格、个性和人格等等,都应该尽其可能考虑和体现审美的因素,形成一种立体的、可以称之为“审美化”的教学境界去影响或感染学生。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育人。
4、形成师生互动的“场效应”。有人把在一定的范围内交融的活动叫“场效应”,其实在语文教学的审美活动中就应该利用好这种“场效应”。教与学本身就是一种互动行为,“教学相长”,教师要充分顾及学生在整个审美过程中具体感受,一个优秀的教师的课堂教学一定极具魅力的,即使在许多年后也能清楚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美的“场效应”是一个持久的、令人回味无穷的效应。同时学生们在课堂上优秀的表现,也能给教师留下深刻的印象,促进教师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探索。
5、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培养。审美与个人的知识、经历、经验、情趣等有关,因此面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审美效果。面对同样波光浩淼的洞庭湖,“风和日丽、春和景明“则其喜洋洋”;“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之时,则“忧谗畏讥,满目潇然,感极而悲者矣”。显然“物暗则己悲,景明则己喜”,美好的自然景观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穷山恶水给人则是悲凉凄怆的感受。正如苏东坡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要让学生明白,之所以会产生这同的审美结果,完全是审美者主观差异造成的。同样,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也是有差异的,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审美感受,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认真体会和揣摩,求同存异,形成积极、建康的审美观。
三、结论
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热爱美、追求美,成为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的社会新人,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是社会对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是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也是语文教学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语文教师要利用好语文课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通过形象熏陶、启迪和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使他们摆脱一切低级趣味的东西,从而满怀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http://goto.sohu.com/goto.php3?code=libo-gz096mailzhujiao 球迷:英超正版球衣免费等你拿!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作文教学中的悟性培养(网友来稿)09-24
作文教学中的个性培养(网友来稿)09-20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谈(网友来稿)10-07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网友来稿)10-26
语文教学中的简笔画(网友来稿)08-31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网友来稿)08-27
语文教学中,谁是首席?(网友来稿)08-01
浅谈语文教学中教学手段的运用(网友来稿)08-14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网友来稿)06-03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网友来稿)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