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端午的鸭蛋--语文新课改:让我欢喜让我忧(网友来稿)
深圳华侨城中学 张学新
序言:
适应新世纪需要的新课程改革在今天的蓬勃发展,使我国的教育界发生了地覆天翻的变化,它彻底打破了以前将素质教育挂在嘴上“空对空”的局面,使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被教育者、教育措施)真正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尽情演绎。我有幸成为课程改革的实验教师,在教研室领导的关怀下,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所有教师的帮助下,我大胆创新,放开手脚,将新课程改革的一些先进的理念率先在日常教学中运用。查阅资料,畅游书海,翻遍教育专著;网上奔浪,课堂实践,验证教育新方;聆听专家讲座,研究新课教法,反思课改心得
我有欢乐,因为我最先享受到课改带来的甜头;我有困惑,因为这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它无规可循,无法可依;我也有失望和彷徨,因为新课改里还有许多东西对我们来说是“水中月,镜中花”,但总的说来是成功的。学生两年的变化是最好的明证。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本次语文课改中值得高兴与思考的问题。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 喜看课改新变化
新课改的一些新颖先进的教学理念,犹如一股春风,吹开了广大教师压抑以久的心扉。当我将这些鲜活新颖带有时代气息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应用于我的课堂教学中时,无论是学习的“冷漠派”,还是学习的“热情派”,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与兴奋。创新的火花在课堂教学的每个角落随处可见,语文课展现出“江山如此多娇”的崭新局面。
(一)、教师的变化:
1、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
以前,我或多或少有这样的观念和做法:学生是不懂事的,生来就需要大人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而不是平等关系;服从管理的是好学生,不听话的是坏学生。就在这样的“管理”中,学生“望师生威”,培养了一批批平庸听话的“好学生”。新课程使我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像谈话节目的主持人,更不像以前维持纪律、不断施加压力的“监工”。
例如9.11事件,同学们反响强烈,我用半节课来讨论,有的同学说炸得好,有的说太残酷了,引起了辩论,我让同学们畅所欲言,炸得好的同学觉得美国很可恶,太平洋警察应该有人教训教训他们,反驳说,人民是无辜的,多可怜啦。下课了还不肯停息,写随笔阐发观点。小结:有爱国情感好,但爱国感受情不能以人的生命做为代价,看问题不要偏激。1、知识能力:辩证技巧,2、过程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人性的善良,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道德教育。关注身边事,世界是地球村,立足眼前,放眼世界。
2、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
以前,我站在讲台上,像个讲经布道的大师,对着一群虔诚的信徒慷慨陈词,偶尔也会点到有数的几个信徒问几个无关痛痒的“大梦话”。
而现在,我和学生一道去网上冲浪,到书海求知,在争论中寻求真理,与学生们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我不是只顾自己“导演”和“主演”,而把学生尊为“主人”,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
学生受到重视,积极性大大提高。我的的主动参与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说唱脸谱的活动中,我赤缚上阵,和学生共唱《说唱脸谱》;在《敬畏自然》中我和学生一起争论是“人定胜天”还是“人定顺天”;我和学生一起去“寻觅春天的踪迹”,我同学生在“古诗苑里漫步”,我泪流满面共唱“献给母亲的歌”。
3、由独裁者者变为协助者
以前,在课堂上,我一人说了算,而今,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健全学生人格。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时给以最大的帮助。当学生对《藤野先生》的主题争议不定时,我给以指导,并对那些持“不同政见者”给以肯定;对于那些很少发言的学习困难学生,我会给他一个发言的机会,解除他心中的恐惧。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一方面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的机会;二是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我的任务减轻了,我的担子也更重了。
(二)、学生的变化:
新课改最大的变化首先表现在我的学生身上,这群天真烂漫的中学生应该是幸运的。他们接受到了新世纪最优秀的教育成果的熏陶,在人格的培养、个性的张扬和能力的提高方面应该是全面的,健全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地位的改变
学生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课堂的主角,成为“教学之本”,。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独特的个性品质和创造性受到我精心的呵护,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到培养并长久地保持,学生感受到自己是“戏”的主角,兴趣大增,由厌学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学习心理的解放:
以前那些上课唯唯诺诺、羞羞耷耷的学生现在几乎都能神态自若的参与到学习中,经过我课下的交谈,这些学习心理沉重的学生几乎都与沉闷的课堂气氛有关,像初二(5)班的梁飞、陈文开,因为害怕出错,害怕失败,以前总是羞羞耷耷被人牵着鼻子走,一旦解除了他们的压力,就变的相当的活跃,大胆。学习效率也大大的提高,显示出极大的创造潜能。
心理学指出:当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就更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可见,对我来说,要求更高了。是否能够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比自身的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
3、学习方式的改变:
以往是教师赶着学生学,而这次是学生在自学、自悟基础上采用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合作、探究应成为了日常有效学习的重要形式。他们或网上奔浪,或图书馆收集资料,或小组合作探讨,以前死气沉沉的局面被现在群雄奋起的局面取代。在语文教学中我加强了学生的语文实践。
比如在讲《端午的鸭蛋》这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我事先设计了几个题目:
1.汪曾祺其人其事 2. 端午节的来历 3.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4. 汪曾祺的作品简介(《受戒》、《复仇》)
确定这几个与课文有关的题目之后,我再给学生提出要求:
●学习小组按不同题目查找资料,每小组推荐一位发言人。
●在课余时间收集和整理资料,不断分析和互相交流。
●拿出一节课的时间做小组汇总分析,一起确定所需要的信息,准备在下一次“展示会”上展示。
这几个题目让学生很感兴趣,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有的上网奔浪,有的在图书馆遨游,有的跑到书店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甚至有的还采访百家之言。这样的准备既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在展示会上,每个小组拿出的东西异彩纷呈。有作家的照片、生平的介绍,和民俗风情画等等一应俱全;有介绍端午节九种来历和风俗习惯的详细介绍,让大家知道了端午节除了是为纪念屈原以外,原来还有其他的来历和说法,增长了同学们的见识;有学生自己做的和自己四处收集的跟端午节有关的风俗饰品。如丝凌子、布老虎、线粽子等等,色彩艳丽,生动逼真;有对汪曾祺的另两部作品《受戒》和《苦瓜不是苦瓜》的详细介绍,以及学生自己对文章的透彻独到的感悟赏析。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再议问题与反思
课程改革在取得一些可喜变化的同时,诸如,教师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化,学生独立性的增强等等。我也真切地看到课改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式学习、参与式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已成为学生常用的学习方式,学生在主动参与中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培养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但是通过平常上课,我发现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过程中,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几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下面就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过程中课堂教学出现的几个共性问题,。
(1)、重过程与面向全体的矛盾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为了让学生学会一个知识点,往往是小步骤、循序渐进地提问,使学生被教师牵着一步一步从旧知走向新知。这种方式虽然使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但它能够让大多数学生跟得上,听得懂,这也就是心理学上的"跳一跳,摘桃子",如果学生跳一跳也够不到,他就不会跳了。
但是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为了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使学生体验到从旧知到新知这样一个知识产生的过程,教师往往提出一些跨越性较强的问题。这样确实为基础知识牢固、思维敏捷、学习主动性强的那部分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的空间,但那些基础知识薄弱和反应慢的学生却不知从何想起、从何说起、从何做起,从而导致他们无事可做,与其他同学越落越远,造成班级中学生在学习上的两极分化。学生的认知程度不同,感悟力也不一样,这是个问题。
还有部分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差,对自身要求不够严格,普遍采用的参与式学习的形式恰恰给他们创设了良好的偷懒空间。在目前大班额教学条件下,教师很难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对各个学习小组的探究状况也很难把握,所以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与教育活动面向全体的矛盾也很难解决。这个矛盾恰恰又是目前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问题。
反思:缩小班额,尽量面对全体;或者采用分层教学;加强认知训练。
(2)、固定的时间与不可控的教学容量的矛盾
采用探究式、参与式学习方式会使课堂中出现许多不可预测的的因素,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难把握时间的分配。多数情况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他们提出的内容和方法往往纷繁复杂,层出不穷。这种势头固然可喜,但是却在无形中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和不可控制性。教师往往因此或完不成教学任务,或拖堂,或教学过程虎头蛇尾。
反思: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能不拖沓,及时肯定正确思路,选择最优,从而迅速点出本课重点,使学生发散的思维迅速集中,这样就有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既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同时也能完整地达成教学目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的点拨,教学机智的运用,严谨的问题设计及合理的分组也是同样重要的。
(3)、合作探究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矛盾
目前课改的目标,大大降低了语文教学的难度,同时删减了大量的知识点如语法,文体常识,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有充分发挥的空间。
但在课堂改革实施中,在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的同时,对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容的强化、反馈被削弱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师发现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越来越差,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两者很难兼顾。而且有些知识学生是不能靠探究,合作来完成的,只能靠间接传授。
反思:新课程标准与原大纲相比虽有变化,强调了过程与方法,注重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它们同知识目标是融在一起的,三维目标,缺一不可。如果缺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那么其它两个目标就如水上浮萍,表面虽然繁茂,实际却无生命力。
(4)、课堂秩序与课堂结构的严谨的矛盾。
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权威”,课堂教学在教师的操控下按“程序”进行,因而,教师感到心里比较踏实。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充分的空间与时间,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课堂上常常出现“无序”的状态,有时教学内容无法完成,使教师感到不安,甚至焦虑。
反思: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需把握分寸,既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又要培养、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既要学会等待、学会倾听,又要积极引导、善于沟通。当然,宽松并非不要纪律,不要学校管理准则和行为规范。我们在营造宽松愉悦环境的同时,让学生成为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我们让学生参与制定制度,参与管理过程,参与评定结果,使学生产生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觉,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这点,操作却相当困难。
(5).网络技术应用与教学的“效率”的矛盾。
我观察到:网络的运用,为学生打开了另一个世界,丰富的内容,五彩的颜色,确实吸引了我们学生的“眼”,但也占用了我们学生大量的时间。课堂的效率值得考虑。“多、慢、差”的困绕始终是网络运用的弊端。
反思:信息技术只有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真正服务于教学目标和内容,才能取得实效。而寻找这个“结合点”的困难确实相当的大。
(6)、老师的综合素质与相应的配套教材、资料严重不足。
(7)、学科间的协调性差:每科强调实践,查资料,写调查报告,一哄而上,学生无暇兼顾 ,反而负担重,顾此失彼,应接不暇;
(8)、显性作业、隐性作业难控:如查资料,观察实验,阅读、朗读、口语交际,讨论交流等难以监控;
(9)、家长的担心:孩子是否成为实验的牺牲品?中考、高考怎么办?
尾 声:
以上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但无论怎样,新课改的新理念始终值得我们信赖。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就是最好的明证,虽然它还有诸多的问题,但“瑕不掩玉”,它将引导我们走过“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寒冬,带领我们越过“荆棘丛生”的滩涂,激励我们鼓足前进的风帆,向着远方-----------启航。
作者邮箱: zxxliu@163.com
【端午的鸭蛋--语文新课改:让我欢喜让我忧(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端午的鸭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6-28
与新课改同行(网友来稿)05-15
小议新课改的几点感受(网友来稿)09-04
端午的粽子(网友来稿)08-21
新课改后语文课堂上的硬伤(网友来稿)09-22
新课改应考虑学生的需要(网友来稿)10-08
高中新课改让学生更累了?(网友来稿)09-28
我上语文课(网友来稿)09-21
我的母亲(网友来稿)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