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解析低龄人群的暴力崇拜现象
北京青年报 2003-08-29
只因偶然的身体碰撞,两群少年人便在商场里群殴,甚至拔刀相向,结果,一名15岁的中学生被刺中胸部身亡。看到这样的报道,相信很多读者都会像我们一样,不仅感到深深的惋惜,还会产生一种心理困惑:为什么这些孩子不能用正常、温和的方式解决他们的“争端”,而那么轻易地就滑向了暴力与犯罪的泥潭呢?他们的行为方式到底出自怎样的心理机制?
社会学家把14岁至16岁称为“犯罪年龄”,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行为方式有着随意性、不计后果和暴力倾向等特征。随着各种不健康音像制品的泛滥,电子游戏中暴力场面的感染,部分未成年人不自觉地模仿黑帮人物的暴力行为,习惯于用拳头和刀子解决他们遇到的任何问题。这种江湖习气和黑帮做派不能被我们看作是少数人的偶然现象,它几乎成为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一种“病毒”。这种“病毒”在平时看来,似乎很有一点英雄气息,但是,一旦出现诱因,就可能推动未成年人堕入犯罪的深渊。
另一个值得我们警惕的问题是,14岁至16岁的少年,正处于升学的关键时期,家庭和学校把教育的重点都放在抓学习成绩这一头,有时忽略了道德训诫、性格养成、法制观念的培养和性观念的引导,在如何做人这个问题上,出现了空洞化的迹象。一些未成年人不仅心理道德水准低下,法制观念淡薄,甚至连基本的社会公德都不懂得遵守,心理上完全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不难想像,在这样的“人格白纸”上,再涂抹上一层“暴力崇拜”的墨汁,他们的精神世界还能是什么样子,他们的未来又面临着怎样的危险。
从近来一段时期媒体所披露的案子来看,低龄人群的江湖习气和“暴力崇拜”现象日趋明显,理应获得社会的足够重视,并应该着手寻找对策。这个对策不应该是学校或者家庭的“单线作战”,更不应该简化为口头训导,而应该建设为一种文化战略,其中,电影的分级指导、网吧和游戏厅的管理、性心理教育的补课、法律知识的普及都要齐头并进。惟其如此,才能把这些孩子们从各种各样的“江湖”里挽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