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一人:王家新

时间:2024-10-16 20:41:0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争议一人:王家新

新词关健词:王家新

  文本提示:

  文化持续发声。在文学创作歉收的2001年,曾经作为文化偶像的诗人们仍在继然被人淡忘,他们似乎一起终结在了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成为了那薄薄几页史书中的零星文字, 

实现了无奈的退出。而王家新,那位被誉为“让九十年代推迟到来的诗人”,那位99“盘峰论争”的始作俑者,却开始成为90年代乃至新世纪诗歌“中兴”的焦点。被人为的归纳为“知识分子写作”的主将级人物,位列西川、欧阳江河之前,和与之针锋相对的“民间写作者”们共同制造了当代诗坛的虚假繁荣。先有复旦大学的陈思和教授表示,要在重写文学史时将他列专章论述,受礼遇程度远远超过诗坛泰斗北岛;另外就是其中早期诗歌《在山的那边》,新近被选入改版后的诸多省份的初中语文教材,并且是第一单元的开篇;再有。不久前他在北大“五四文学社”演讲时的那篇《荒原第八行》,其中透

  漏出的对当代诗歌的超前终极关怀意识也在被人们津津乐道着,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一个惯于“兴风作浪”的诗人,一个最有期待指数、最有可能在当代篡改诗歌轨迹的人。

  诗人王家新:这是我们的自我命名-“燕山脚下的居民”。

  语文:

  这是普通的一天,“燕山居民”王家新,轻车熟驾的开着这辆被子他誉为“白雪公主”的小奥拓,向着中国当代诗人聚居的山水寻地--昌平,一路弛骋。两年前,王家新以同样的姿态,开着同一辆车,怀揣万言讲稿,来到盘峰诗会,丢下《知识分子写作何罪之有》这枚重磅炸弹,激起诗坛千堆雪,引发了那场大争论。而今天的王家新一脸平静,仔细的买酒、结帐、加油、吃饭,为了夜晚朋友的一次聚会,操持着整个下午琐碎的心情,再也不见唾沫的销烟和世俗的飞短流长。

  诗人王家新:(居住在昌平后),接触的自然,包括感受一年四季变化,重新感受到一年四季、人和土地的关系、联系。

  语文:

  别看他现在一脸梭罗的“大地伦理”,盘峰论争那时,他却无意识的对立了民间写作和知识分子写作,而此时,行车途中,对于突然抢到的一辆大卡车,他大叫一声,看!“民间写作者”,来得好猛啊!不经意仍然带着一丝反讽,二作为知识分子写作的持续代言者,他平稳地行进在山路上,在拒绝给“民间写作者们”让道的同时,诗兴大发。

  诗人王家新:山,刚劲、挺拔,赤裸,真有一种金属的质感。(黑落) 

  字幕:王家新,44岁,诗人。湖北人,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并开始诗歌创作,毕业后从事过教师、编辑等职。1992年至1994年旅居英国,现任教于北京教育学院。著有诗集《纪念》、《游动悬崖》,诗论集《人与世界的相遇》,《夜莺在他自己的时代》,文学随笔集《对隐秘的热情》等,另外有编著及翻译多种。

  字幕:献诗:一个劈木材过冬的人。

  语文:

  这座清冷的北方小院里,王家新生火取暖,足不出户,墙上挂着一些装饰用的玉米,做民间状,照他说来,这些都正好是自己身在伪民间写作状态的证据,这种状态戏剧性地统一了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的两界,他随想而发地咏叹着春花秋月、夏蝉冬雪,正如他那首著名的《一个劈材过冬的人》里所写的一样:“他不仅仅能度过冬天”。的确,王家新正在学会一笑泯恩仇,正在“强行进入”春意盎然的诗歌本身。

  诗人王家新:比如说现在黄昏,当你看见冬日的阳光笼罩着山川大地,你很感动是不是?你的内心感到出现了一些东西,一些情感、精神的东西,和冬日的阳光、和风景、和这个环境发生了一种呼应,那么我想这里面就存在着一种称为诗歌的意境的东西。

  诗人王家新:对我来讲,(论争)早就过去了,我甚至对那些骂我的人真的还有一些悲悯,这些人(民间写作)太可怜了,靠这个(批评)生活。

  《人民大学》常务副主编、诗人韩作荣:(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他们都提倡创作心灵的自由和现实的内在联系,我觉得他们都站在诗人的立场来谈诗人的写作,我并不认为他们是站在对立的立场上的,当然他们(知识分子写作者与民间写作者)在写作方式上可能是有区别的,这在美学上我想还是很重要的。

  字幕:满院盛开的月季是多余的

  忠诚或不忠也是多余的

  我已心如死灰

  如今,我已安与命运

  在寂寞无声的黄昏,手持剪刀

  重温古老的无用的手艺

  直到夜色降临

  --节选自《来临》2000年

  字幕:开篇:另一种风景

  诗人王家新:另一方面,(盘峰论争)还没有过去,为什么没有过去呢?我必须从更大一个范围、从一个更高的层次反省它,思考它。这种论争还是有某种必然性的,实际上它是近年来中国各种文化冲突的集中体现,它必然会在诗歌界表现出来。

  《人民文学》常务副主编、诗人韩作荣:有争论总比一潭死水好,但他们陷入了一种他们自己也反对的二元对立之中,好象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一样) 

  诗人王家新:我觉得作为我来讲我是没有敌人的,文人的一些劣根性我都不能接受,任何敌人都是你自己制造出来的,你的某种偏狭的心理制造出来的。

  字幕:在通向未来的途中

  我遇上了我的过去:

  我的无助的早年

  我并未能把它完全杀死

  --节选自《另一种风景》

  诗人王家新:20世纪的文化造就了一代又一代革命文化、极端主义。(比如)象本*拉登,他当英雄、当圣人、却用人民当他的牺牲品。所以我认为他是在利用某种宗教信仰的东西,这也是20世纪的现象,所以我觉得可以把中国文化界这些东西以及这些现象甚至和“911”都可以联系起来思考。

  文本提示:

  王家新具有时效性地批判了“诗到语言为止”、“诗到肉体为止”的“异端”写作,认为他们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与拉登一样令人发指。因此,王家新渴望与时代发生一种所谓的“摩擦的艺术”,但又极力反对“文以载道”和“诗言志”,这种独立特行的姿态招来了不解、批评、甚至漫骂。而有趣的事情是,不仅有一个化名叫百晓生的人模仿《水浒传》一百零八将,臆造了个《诗坛英雄排行榜》,并且还将王家新比作及时雨宋江,列为“知识分子写作”的头号种子人选,王家新听说后当然是极力推脱,认为自己早已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

  诗人王家新:的确我的创作不属于任何帮派,我对这些非常厌恶。

  字幕:中篇:习艺、漫游与还乡

  字幕+配音:别了,我的斧头,我的铁揪,我的小马灯...... 

  别了,彭指导员,从此你再也没有机会整我了

  别了,我的荒凉的苦难的青春...... 

  就这样,我倒退着挥手,拎起背包,在那一瞬

  一年前没有流出的泪

  从一双已不属于我的眼中滚滚而出

  --节选自《一九七六》2001年新作

  诗人王家新:那么我就写了这一年中的一天,毛泽东逝世的那一天,当时我在知青点里面造化肥,大蒸锅先是把小米蒸熟,然后在上面放上菌苗。给我安排的活比较重,就是劈木头,正在劈木头时,广播喇叭响了,传来了哀乐声,然后是讣告,大家都愣了,全都愣了,呆若木鸡一样,我手中的斧头也缓缓地从空中落到了地面上。

  语文:王家新在自己最新的这首《一九七六》里,无意识的铭记了那一瞬的刻骨感受。从下乡知青,到后来的高考湖北文科状无,再到政治大学的大学生,青春与精神的荒芜感始终伴随着他,幸运的是,当他得以在历史的政治的错综纠缠中重获习艺机会时,他把握住了它,从升入大学开始,王家新夜以继日的阅读,以惊人的饥饿速度每周读书过百册,几乎是第一次,系统的接触到屈杜、叶芝、鲁迅和冯至,从而传其衣钵,秉承神韵,成就风骨。

  诗人王家新:我记得我上高中的时,有个高中同学,从学校到他家,到他家后,我记得打开一个木头箱子,一打开,我都愣了,象百宝箱一样,金光灿灿,我的感觉是这此些书好象是在等我似的,我这个同学就全部送给我了。我读冯至的诗,我没想到诗歌是可以这样写的,我感到浑身颤粟,比如他写“我的寂寞是一条静静的长蛇”,我一读,就浑身颤粟,全身起鸡皮疙瘩,那样的诗对我起到了一种精神启蒙和诗歌启蒙的作用。

  文本提示:

  这是王家新文化的原始积累,后来王家新的“诗歌资本”渐长,先是在各大刊物发表诗歌崭露头角,后来被当时声名赫赫的《诗刊》的“伯乐们”相中。干脆来到北京,当起了专业编辑,从92年到94年,王家新离开《诗刊》刊物

  、周游欧洲列国的文化之旅,其实也是他诗歌素材不断积累的人生之旅,那时的他一日三省,开始不断反思那些过激的诗学行为,开始写下《临海孤独的房子》、《卡夫卡》、《醒来》与《游动悬崖》,也开始互文性的思考、清理当代诗坛的千万头绪,以至于后来被诗评家沈奇将他的漫游后的还乡与于坚的《零档案》的发表,一同称为“90年代中国诗坛的两件大事”。

  诗人王家新:(在欧洲和英国的)经历对我非常重要,(使得我)更具有一些悲悯的精神,更智慧。

  字幕:尾声:冬天的诗

  诗人王家新:(我)青年时写的诗就象开的“谎”花一样,它并没有结真正的果实,所以现在看过去大学写的诗歌,我不看,看了就脸红,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过去一些诗,现在已写不出来了,那时感觉抒起情来是很纯的、很纯的。

  《人民文学》常务副主编、诗人韩作荣:我不是喜欢他所有的诗,他有些东西(诗歌)从书本到书本,我还是喜欢王家新那些切身感受、能真正代表人生经历所写的诗。

  诗人王家新:作为一个诗人我还是内心有愧的,觉得自己欠了债,欠了过去生活的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自身的命运,自己的历史,在我们的写作中还处于一种缸席的状态。

  语文:

  为弥补当代诗歌的缺陷,王家新自认为是铁肩担道义了,不久前,还策划举办了号称“北京以北”的中秋诗歌朗诵会,活跃在四世堂有诗人们之间。如今的王家新又想写一本不同于传统小说的小说。在这个“王氏文本”里,凝注自己对生活、艺术、时代和个人思考,自称要包罗万象,出奇制胜。而回到现实,接着那本《夜莺在它自己的时代》,王家新开始炮制新的诗学纲领,每晚笔耕至深夜,据他自己说,是想极早的统一那些纠缠在中国当代诗人身上的诗学分歧:自由和关怀。

  诗人王家新:我说的“自由”就是指作为一个诗人在艺术上的自由,个人精神上的自由,所谓“关怀”是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化进行一种关怀,这两个方面在有些诗人那里是分开的、分立的,但我认为这是不可能(分开)的。

  字幕:故事已临近尾声

  小说家这才猛回头:

  好象他丢失了什么东西

  他象逃税一样烧掉了自己早期的作品

  他还要烧

  直到自己一无所有

  节选自《冬天的诗》2000年

  编导:余波

                                   新浪文化

【争议一人:王家新】相关文章:

王家新:语文满分,再也不怕别人问出身(青春励志)08-09

劳动争议合同06-12

劳动争议协议08-29

劳动争议申请书08-30

争议仲裁申请书01-04

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书08-02

劳动争议调解协议08-22

劳动争议调解申请书08-24

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书10-20

精选写一人的作文三篇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