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薄的乐观与深刻的悲观(草稿)--高三备课随想之四(论坛帖)
论坛帖:/vbb/showthread.php?threadid=6376
铁皮鼓
深刻的悲观与浅薄的乐观
在《人是什么》这节课文里,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悲观的,以雨果和加缪为代表,一类是乐观的,以爱因斯坦、歌德、康德、孔子为代表。前者强调人生充满痛苦,后者指出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的方法。
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很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以简单的是非观来论定这两类回答,从而完全忽视抛弃雨果与加缪的回答,把他们与消极、落后等词联系在一起,做老师的不可不细察。
检点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这个问题上实际上一直有一个模式。比如我们评价李白、苏轼、庄子,总是用貌似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评论,肯定之余,总不会忘了说哪些地方流露出一种消极遁世的思想等等。
其实当我们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我们自己是浅薄的,我们是在以浅薄的乐观的姿态,来评价深刻的悲观。
对,我愿意用浅薄的乐观和深刻的悲观这两个概念把握这一类事实,广泛存在于语文教学当中的事实。
我们的乐观往往是浅薄的。这乐观不仅仅表现在作品评价上,也表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通过广播、电视、网络,通过形形色色的小品一类的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传递着我们对生活的乐观,对时代的乐观。即使在校园里,我们也通过广播,通过持续不断的朗诵,通过歌咏比赛,通过一篇篇被施了催眠术的作文,来表达我们的这种乐观。这种乐观通常与这样一些光明、宏大、趾高气扬的词联系在一起:祖国、人民、奋斗、成才、明天、希望、太阳……在这种持续不断的暗示下,真正的暗流被我们忽视了,我们在虚构的大海上一路扬帆,一路开向乌托邦,直到最后重重地掉下来。
我们在生活中,但我们从未深入生活,我们只是一群乐观的堂吉诃德而已!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忽略了自己对于生活真正的感受,我们放弃了对生活本质的追询,到最后,当词语淹没了我们时,我们已经没有了诉说的能力。
我有一个学生,曾经写过一首诗,表达过自己的一点觉悟:
争气
从小
父母就教导我
争气
争气
一定要争气
终于争到了
却憋得难受
所以我告诉我的学生,要重视雨果与加缪的回答。在他们眼里,欲壑难填是生命的本质,一个欲望满足了,新的更大的欲望接踵而来,这是个永不停息的过程。转得快,则快乐,慢,则痛苦,停滞不前,那叫空虚无聊。“任何一部生活史也就是痛苦史”,因为即使有一天所有的欲望都得到了满足,人们又无法排除无聊。
在这些悲观主义者眼里,人生犹如钟摆,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摆来摆去。而这些观点,更符合我们对人生的感受。所以,当我们的学生一走进大学,一遇到这些悲观主义者,便立刻欣喜若狂,撕开乐观的外衣,直奔叔本华等人而去。我们教育的西洋镜因此被戮穿,我们把学生推向了我们所希望的反面。
事实上,我们从来没有真正教会我们的学生乐观地面向生活,这其中非常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对深刻的悲观的回避。我们的学生如果不能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的本质性的悲观,他如何超越这些悲观,从而走向真正的乐观?
教给学生深刻的乐观吧,从让他们认识深刻的悲观开始!
/vbb/showthread.php?threadid=6376
【浅薄的乐观与深刻的悲观草稿--高三备课随想之四(论坛帖)】相关文章:
从预习到自学(论坛帖)08-24
习作讲评之《来自成见》(论坛精华帖)09-22
考试写作四要(论坛精华帖)10-21
刺秦(论坛精华帖)09-04
善拨学生情感之弦(论坛精华帖)07-03
明天的教师(四)(论坛精华帖)06-13
教之以道,育之以信--浅谈班级管理的资信制度(论坛精华帖)06-26
读报偶感(论坛精华帖)09-07
学会感动(论坛精华帖)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