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基调

时间:2022-04-13 18:59:4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文关怀: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基调

                                       陈有新 

人文关怀: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基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为母语教育,它的人文性体现在它是一门植根于人和民族心性的精神之学。但综观传统的语文教学,却有如下四个弊端:一是重教师轻学生。课堂活动实际上就是教师单方面的技术表演,没有把学生当做有巨大能动性、创造性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二是重教书轻育人。教学进行的是知识的线性传输,其实质是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而不是接受教育熏陶、情感浸染、文化陶冶的人。三是重模式轻人性。一味地追求模式化,把生动活泼的充满人性的语文课堂搞成千人一面,把活生生的人性教育蜕变为机械的标准模式。四是重技巧轻情感。课堂过多注重文字技巧的教学,欠缺内心的感悟和情感的交流。这样只注重工具性而忽视语文学习丰富的人文内涵,便造成了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

  为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其人文素养,培养其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也必须拥有人文情怀。

一、关照学生的生存能力

  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就是说,学语文的目的是为了“用”,达到表达思想、交流情感、传承文化的目的。的确,作为母语教育,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但学生语文能力不足,语不成句、用词不当、错字连篇的事屡见不鲜熡镂募寄芤延跋斓窖生个体生存能力。

  1.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即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学会用语言进行交际,培养学生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读写速度、读写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达到新课标所提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听说读写的分项训练,坚持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沟通。加强课堂诵读、研读讨论、口头作文、辩论演讲、演课本剧等训练方式的组合应用,训练学生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恰当进行口语交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生如果今天不会学,明天就不会有发展与创造的潜力。要帮助学生建立明确而持久的语文学习动机,引领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书写习惯、言语习惯等,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共进,提高学习效率,培养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潜力,在教学中活化语言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和研究身边的语言,接受新的词汇、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在语言的灵活处理过程中增强对语言的把握,培养学生对新思想、新知识、新事物敏锐的感受与吸纳能力,引领学生主动融入现实生活,在感受和品味诸如全球化、数字化等新鲜词语的过程中,为学生的语言注入源头活水,激励学生始终与时代同步前进。

二、关照学生的生存状态

  当前语文教育的积弊,就是学生被动接受,少情少趣,缺少了通过语文学习得到个人成功感、满足感的情感体验,缺少了通过语文学习品味生活的乐趣。学生心理处于高压区,个体处于灰色的生存状态。因此,我们的语文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灵,让学生学得主动、生动、灵动,有真情、真趣、真意,让学生的生命充满生机与活力。

  1. 激发学生的情感内驱力。要真正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唤醒学生蛰伏的主体意识,形成持久的情感内驱力,从而有利于其个体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教学过程中应改变被动型、灌输型教育,注重学生的自我理解与情感体验,合理安排探究活动。可以优化组织形式,通过发现问题、研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沟通联系,逐步完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并从中品尝成功的愉悦。

  2.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要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打开”课本,将课本与社会、人生的大教科书联系起来,集课内课外于一体,熔学校社会为一炉,拓展学生视野。同时要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引导学生用心去欣赏去体味语言文字运用之妙,以学生的心灵激活文本的言语,以文本的言语点燃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提高哲理思辩能力,开放心灵空间,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多一份活气、增一份灵气。

三、关照学生的生命价值

    语言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所负载的文化科学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内涵及审美意义。语文教育要立足于为明天而奠基,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汲取世界文化精髓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与科学精神。

  1. 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挖掘语言文字的内蕴,进行作品的精读与涵咏,让学生浸润在人类文化精华的滋养之中,完成人生价值取向的引导。如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学生在反复品味中感悟作者海伦凯勒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存的渴望,对生活的赞美,对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而学习《五人墓碑记》,则可引导学生体会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从而与作者对“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价值观的阐述产生共鸣。

  2. 要多渠道、多途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要以文传道,充分发挥教材的功用,引导学生跟上时代的脉搏。要指导学生阅读一定的科技作品,了解科技动态,熟悉科技语言的表达形式,加大其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进取精神,使其具备敏捷的思维力、丰富的想像力、新异的创造力。教学中还应宽容和鼓励学生不合常规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惟师、不惟书、不迷信权威,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与独特性,最终实现提升学生创新品质的目标。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