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现代文阅读方法谈(网友来稿)
任丽娜
整体把握文章的方法--抓文章的中心主旨
许多学生在阅读现代文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即拿来一篇文章,费了好长一段时间从头读到尾,最后竟不知文中所言为何事。其实这些学生就是不掌握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方法,不知怎样读懂文章。
古人读书在整体把握文章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其中一个。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善于从大处着眼,不因小失大,不会陷入某一局部问题中而不能自拔。相似的道理苏轼也深有体会,所以在《题西林壁》中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也指出跳出局部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重要性。整体把握文章是我们阅读现代文最重要的环节,把握好这一环节,现代文阅读也就成功一半了。下面我们不妨从抓文章的中心主旨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如何才能有效地从整体上把握好一篇现代文,做到“读懂”文章。
文章的中心主旨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抓住了它就可以对全文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了。因为文章其他内容都是要为中心主旨服务的,把文章的中心主旨找到了,理解了,文章也就可以说读懂一多半了。那么对于学生而言,应该如何才能抓住文章的中心主旨呢?下面有几种具体方法可以参考:
1、 标题提示法 即从文章的标题上窥视出文章的中心主旨
例如高一语文新教材第二册中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文章题目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并且在引言部分又加以重申。这样我们就更清楚下文谈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必要性和不这样做的危害性以及具体解决办法这一行文思路了。
再举个课外的例子。如一篇选自《小说月报》的小短文《蜜意》。学生初看到题目时也许都会想到所学过的杨朔的《荔枝蜜》,这种相似联想的思路是对的。这类文章的题目属于象征性的题目类型,大家都清楚作者并非要简单地写蜂蜜,作者是要透过蜜的共性--甜,来抒发对某种事物、某种情感或精神的赞美之情。明确了这种题目的寓意再去看文章,文章的中心主旨自然显而易见了。
蜜意
六月酷暑,烈日当空,风无一丝,门如蒸笼。韩老七赶集回家走在路上,口干舌燥,头发懵。“老七兄弟,歇歇脚呀!”路边瓜田里传来叫声。韩老七眯着眼看了一阵,有些犹豫,仍站立不动。“还晃荡个啥,不敢过来呀?”“好,就歇歇。”韩老七擦着汗走了过去。
“老伙计,尝尝咱的新品种!”“不敢。”
“咋?”
“哼,去年你在瓜田里见了我,把草帽拉低遮住了面孔!”
“哈。。。。去年,那瓜姓‘公’,现在包给我自己。老伙计,今天算你有口福,来,莫怕撑得肚子痛!” 嚓嚓嚓,一刀一弯新月,翠绿,血红。
“你呀,反正都有理,老东西,简直把瓜种成了蜜!”“哈哈哈!”
瓜田上漾起一阵笑声,蜜意正浓!
2、首尾归纳法 即从文章的首位段落中归纳出文章的中心主旨
一篇好文章大都是蕴含着作者的精心构思的,中学教材里选的文章一般都是经典的千字文,有许多文章作者都在开头和结尾两部分表明了中心主旨。如果我们掌握了首尾阅读法,就会很快全面地把握住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思路。
例如新编高一教材第一册中的《琐忆》一课。文章共记叙了鲁迅的七次谈话,那么这几次谈话是按照怎样的层次展开的呢?文章首段就开门见山的表明了,是根据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并且针对这两方面的谈话唐 又做了顺序上的调整。目的是更加强调鲁迅平易近人的本质,突显他的人性化伟大品质。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歌颂鲁迅先生平易近人又爱憎分明的伟大人格吗?应该还有另一个目的,那就是结尾段中所描述的作者本人以至许许多多如作者一样的进步青年,通过跟鲁迅的接触所受到的极大的鼓舞,使他们焕发了追求正义和真理的斗志。强调鲁迅伟大人格对青年的影响和教诲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作者的写作目的之一。
3、 段意串联法 即汇总每段的中心句概括出文章的中心主旨
谈这个方法时,我们要先明确一下概括的意思。概括有时要用到归纳的办法,但又不同于归纳。归纳简单的说就是从不同的事物中寻找共同点,在共同点里抽象出带有共同性的论断。但概括不一定都要寻找共同点,它更要求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在更高的层次上找到一个集中点。有些文章的中心主旨是分散在各个段落中逐次体现出来的,这就有必要将每段的中心联系起来,在整体上找出它们表达陈述的集中点,概括出文章的中心主旨。
例如2000年全国高考阅读题《长城》即是个典型的范例。
长城
因为深秋的季节已至,下山的时间已晚,我看见落日熔金,照得你如火嫣红。在猎猎西风扑剌下,砖缝间的野草开始黄枯,基石下的酸枣变了颜色。这时,听不见秋虫之低吟,却在仰天一瞥时,看到了黄云间的归鸿。
那是沿循昭君出塞的老路吗?那是飞向苏武牧羊的北海吗?在伫立的凝思中,我想象那飞鸿乃是悠悠岁月的见证。曾几何时,黑云淹没了月色,雨雪纷纷地袭来,胡马长嘶,觱篥哀鸣,狼烟在山头升起,矢刃在石间催折;当将军战死、燕姬自刎、旌旗横倒、死尸相撑,战场上的一切声音沉寂之后,只有红了眼睛的野犬在吞噬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
于是,在人们的一种执拗的幻想里,你被建造出来。那是自我保护、自我心理平衡的幻想。墙高六七米,墙厚四五米,随山就坡,险峻万状,自渤海之滨,
隔绝荒漠,蜿蜒竟达六千七百公里。戍楼高耸,斥堠连绵。你用一座座雄关卡住咽喉古道,构成北门锁钥。这使得互市的商旅为之蹙眉;却又使历代的皇帝心中安泰,他们自以为统治下的“中央之国”固若金汤,无求于人,万寿无疆。
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正因为如此吧,现在你敞开胸襟了。你毫不羞怯地迎来了四面八方的亿万游人。他们之中有总统,有商人,有教师,有学生,有开心的演员与体育明星。照相机咔嚓咔嚓响着,但响声又被哗哗的笑声淹没。我不知道他们各自的目的,但是他们来了。他们的来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我看到一位风姿潇洒的外宾踏上烽火台的顶端,向什么人频频飞吻,接着高举双臂做成一个V字,仿佛向着美好的未来发出爽朗的笑声。
哦,长城!我不知你对此作何感想。你那虽然古老但仍坚固的躯体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吗?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
你不语。你扎根的群山不语,晴洁气爽的长天也不语。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唯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
这篇文章几乎每段之后都有一个段的中心句,文章由长城的落后历史(凄婉的历史、民族封闭的象征、文化愚钝的标志)转变为现今的自信,也是中华民族历史转变的象征。以长城象征中华民族,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豪、开放自信,勇于承担改革开放的大潮激荡。
4、 重复即中心法 即从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中发现文章的中心主旨
一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不言而喻一定是作者着重强调的内容,那么这个内容就一定与文章的中心主旨有联系,有的甚至就是中心所在。
例如新编高一教材第一册中的《世间最美的坟墓》一课。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为了强调托尔斯泰墓的“朴素”特点,不惜笔墨地反复描述托翁墓的样子及周围环境。我们可举几个例子来看看。
a.这将被后代怀着敬仰之情来朝拜的圣地,远离陈小,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b.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
c.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d.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
e.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
f.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我们看到这不过几百字的文章有多少重复的词语!这些重复的词句所要传达的意思就一个--朴素。但作者却把文题设为“世间最美的坟墓”,朴素但又最美,其中的用意不言自明,作者就是要让读者在这种强烈的反差下领悟到托尔斯泰人格的伟大崇高!这就是文章的中心主旨所在呀。
5、层次顺序分析法和关键词归纳法
有些文章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文章的语段层次顺序(时间、空间、逻辑顺序)或者抓文章中的关键词来概括出中心主旨。例如下面这段文字就主要运用了这两种方法。
简要概括下文的中心内容:
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明代竹画家蜂起。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徐渭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决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概括这段文字中心时,要知道文中出现了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三个朝代、还有文中具有概括力的关键词“风格”、“技艺”。这样就可以用一句话把中心概括全面了,即:宋元明时期竹画家蜂起,风格独特,技艺高超。
以上所说的整体把握文章的方法是单从抓文章的中心主旨这一个角度展开来谈的。并且每个方法也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在阅读实践中要学会综合运用它们。当然,关于整体把握文章,还有许多角度可以深入展开。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阅读中积极动脑,善于总结经验。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一中
任丽娜
作者邮箱: yrl6126@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