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独立自主,促成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浙江省跨世纪骨干教师中学语文研修班
一、模式研究的由来
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主渠道、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教师的生命光采、成败 得失主要反映在课堂上,学生的品德、知识、才能和创造力主要也在课堂里获得。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中枢,提 高45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益,便是这个中枢的核心。建构科学的、规范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益 。教学模式(Model ofteaching)作为一种教学程序或策略,有一定的法则和原理,但操作时可以因时、因 地、因对象而异,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师可以普遍接受。
为了研究教学模式,一年多来,研修班课题组以改革开放的姿态,先后在杭州市学军中学、桐乡市第一中 学举行了十余次观摩教学,吸引全省各地数百名教师前来听课、评课。对各种课型进行分析,大家发现成功范 例是各式各样的,有许多无法预先确定的变量,但在它们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合理的教学结构框架,是建构 新模式的基础。在对各个成功范例作比较、分析之后,发现其中共同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策略。那就是在教 师策导下,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没有压力感,始终保持安全、自由、舒畅的心态,让他们独立地去学 习发现、创造。课题组经过抽象、概括,推出“独立自主,促成创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这个新模式吸纳 了前人教学研究的智慧成果,是在诸多已有模式的交叉点上形成的,同时又是适应知识经济这一时代的产物。 世上没有完全独立的教学模式,新模式是已有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延续和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前人的模式及 其理论成果作一必要的历史回顾。
二、模式研究的历史回顾
翻开中外教育发展史,可以发现教学模式的研究有两种走向,一是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讲究知识的系 统性,重视接受现成的原理;一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所需要的知识,重视实际的运用,从而出 现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
五十年代,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所主张的教学以教师、教科书和课堂为中心,对我国教育界影响很深。六 十年代我国开始解构凯洛夫教育思想,同时清理把语文课误成政治课、文学课或工具课的做法。上海育才中学 推出了“八字”教学模式(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其中四个要素不是独立的质体,它们相互交叉、相容 。“议议”与“讲讲”就难有严格的区分;“讲讲”与“练练”常被颠倒。校长段力佩称之为“有领导的‘茶 馆’式的教学”,实际上是在倡导一种宽松、自由的教学,意在拆解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引导学生参与教 学活动,教师是这个模式的“领导者”。
八十年代受改革开放思潮的裹挟,语文教学模式研究呈现多元化的倾向,诸如“情境教学”、“问题教学 ”、“探究教学”以及“八步读书法”、“作文三级训练”等,从不同视角,不同层次提出多种教学模式。著 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几乎都提出过自己的教学模式,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上海钱梦龙的“三主四式”(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和训练为主线,自读、教读、作业和复读四式课型)和辽宁魏书生的“自学六步法”(定向、自 学、讨论、答疑、自测和自结)。钱氏模式欲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结合起来,意在融 通两端,消解矛盾,同时强化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解题与阅读能力,所以为方方面面所共同接受,但模式本身 所使用的三个关键词及其关系的表述,尚存歧义。先说“主导”,指起决定作用者,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与 之相对的是“被导”或“受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主体性就难以体现出来。再说“主体”,指有认识与 实践能力者,与之相对的是“客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又成了受制约的“客体”。“主导”与“主体”本 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也是不相对等、不相并列的概念,不能混同使用。教师必须是“主体”,然后才有“主导 ”可言。在课堂活动中,教与学本是一个复合主体,教师是实施的主体,学生是学习与价值的主体,双方在教 学活动过程中相互转化,又都是相对的客体。此外,“训练为主线”的说法也欠妥,教学是师生双方碰撞的交 流活动,让学生从头至尾“训练”,容易滑入以教师为中心的题海战,这显然不是钱氏模式的本意。
魏氏教学模式实施以学生为中心。“定向”、“讨论”、“答疑”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活动,也可学生自己 组织活动;“自学”、“自测”完全是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有时教师外出开会或讲课,长至一两个月,学生 也能自己组织教学。魏氏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教学管理系统,规定学生每日、每周、每月和每学期定时必做的 事;又建立了反馈检测的监督系统,师生共同管理学习活动。这一模式对学生要求很高,因为他们在某些方面 已经取代了教师作用。课堂教学本是师生双方同地、同时对同一话题展开的交流活动,你来我往,对话问答, 缺一不可。魏氏模式纯属个体教学经验的结晶,确切说是一种自学模式。
回顾语文教学模式的发展与演变,它虽然只是课堂教学所采用的一种结构或程序,但上下左右联系起来看 ,则是社会巨网中的一个网眼。我国知识经济已经初露端倪,要在21世纪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的主动地位,就 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由书本教育、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创造教育发展,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知识经济 对教育的呼唤。
三、新模式的结构与内涵
新模式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用四个关键词作 出简要的结构表述,其内涵如下。
“独立”。传统教育视学生为“受教育者”、“听话者”、“被动者”,创造教育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承认每个学生都是唯一的“这一个”。尽管他们的资质、禀赋以及成绩有差异,但都有成才的条件,教学不能 用同一的标准和口径要求他们,应有所区别。实施分层教学,让超常者冒尖,带动普通者,使后进者也有所得 。课堂上要留出自由活动的时间,激发学习的内驱力,保证人人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才能,获得满足,增强信心 。
“自主”。传统教育把教师视为绝对权威、主宰者、训诫者,创造教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化学 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师的任务是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 经过选择的充足材料,处处、时时为学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表现欲,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潜能,在学习中 感受自己的智慧,体验成功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促成”。传统教育把学生头脑当成仓库,一味往里堵塞知识,创造教育唤醒、激励、鼓动学生自己去开 掘知识的宝藏。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由投之以鱼,转向授之以渔,不是代替学习,而 是教以学习的方法论。教师要由主导者变为策导者,时时唤醒自己,停止讲授知识,赶快打开学生灵智的头脑 ,促成自我教育、自我学习和自我实现。
“创新”。传统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活字典”、“两脚书橱”,创造教育要使学生成为“发现者”、“创 造者”。教育是社会文明、人类进步的阶梯,能帮助人们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取人类千百年实践聚积起来的知 识,一下子站到了巨人的肩上。但接受前人知识只是一个跳板,要破除对知识、书本和权威的迷信,未来的英 雄是创新者。要在接受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也许这些发现和创造是 十分幼稚的,甚至是可笑的,但它们是未来的、伟大创造的萌芽。
“独立自主,促成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有两个层次。“独立自主”是对学生的期望,“促成创新”是 对教师的要求,需要师生双向共同努力来完成。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教 学模式的动作最初是由教师来发动的,讲授、指导、促进都是由教师完成的,但这仅仅是一种外部刺激。学生 是学习活动的“探索者”、“实施者”和“完成者”。外在的刺激只是一种促进,学生要接受新知,必须调集 自身的所有力量,经过同化,顺应,才能内化纳入头脑,充实自己的认知结构。这个模式不以教师为中心,也 不以学生为中心,而是双方协调合作,共同实施,并产生效益。
四、新模式的要求与操作
新模式向教师提出三个要求: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重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注意力 、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力的培养,必须与触发学习兴趣,培育丰富的感情和坚定的意志、性格相结合。情商 作为智力感情,是发展智商的保证,两者相辅相成。二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互尊互爱; 师生情具有动力、感染和诱导的功能,能促使双方加倍努力,教与学的主观能动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获得 事半功倍的效果。三要采用问答交流的教学方式。对话是沟通交流,传递知识、信息的最佳方式。发问、思考 、论辩,被哲学家誉为无止休的歌唱。教学本身包含着问答结构,师生你问我答,我问你答,切磋研究,建立 以创新为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推动教师的学习,开发学生的智能,促使教学上新台阶。
新模式的实施操作要注意三个环节。一是起始导读。这一段教师是主体,需要对教学定向,确定目标和要 求;定度,确定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定序,确定教学的程序与方法,最后还要确定快慢节奏和一堂课的高潮所 在。教师在完成导读指引之后,应迅速把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独立阅读、提问或思考;对课文内容 及其相关知识,进行归类、整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二是中段激疑。这一段师生双方都是主体。经过教师 指导,学生在认读、理解课文的字、词、句、篇之后,会产生良好感觉,自以为懂了。这时教师要提出质疑, 创设问题情境,构置认知冲突,把阅读引向深入;或者拓展思路,设计新的、异类练习,把阅读铺展开去,一 纵深一横扩,增强阅读的深广度。三是终端延伸。这一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协助学生完成知识向能力迁移 ,并通过语言文字加以落实。让学生自己先把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加以系统化,然后进行重组,寻求知识的内在 规律,再加以简化;最后通过练习,达到知识的活化。语文教学特殊性在语言文字上,动脑、动口,更需动手 。语言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功,需要长期积累、存储,需要融会贯通,这是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的基础 。
五、新模式的效益评估
效益是课堂教学模式的生命,是评价模式得失的唯一标准。效益包括效率和效果,前者按经济原则评估计 算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后者按质量原则评估,计算学生达标的数量与程度。概而言之,效益评估指教学目标的 达成度,以及社会、个人对语文期望值的达成度。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察。
一是检测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以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质量来测定的。观察学生在 课堂上的活动情况,看表情神态、发言次数、课堂笔记和查课后作业。设计一份《课堂师生交流、教学共振记 录量表》,统计教学活动的时间,包括教师导读、讲解、答疑、板书和布置作业的时间,学生自读、思考、提 问、抄写和作业时间;测定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广度与深度,包括发言问答的覆盖面,有多少人达到教学要求 ;搜集反馈信息,有多少学生课后要求持续学习,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程度如何,等等。
二是检测教师投入的程度。要做到:第一,教学目标明确,难点、重点突出,讲解简明扼要、切中肯綮;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达成度接近100%。第二,教学可利用时间和实际利用时间无误差,接近100%,教师 没有讲废话。第三,课堂教学自然流畅,快慢适度,气氛热烈,有意外的惊喜,能一波一浪,把教学推向高潮 ,有回味。
三是观察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能自行归纳主题、说明写法,并引发有一定 创见的议论,进而引申发挥,解决相关的异类问题,直至纠谬,对教学内容或课文提出新的见解。学生不只是 知识的消费者,也是知识的生产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果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超越了 教学内容和教师的要求,其中少数尖子学生在某些方面,甚至比教师理解得更好。这便是创造能力培养的极致 。
四是要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埋下伏笔。讲好一党观摩课,按照一种教学模式授课并不难。难在这堂课要具有 前瞻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保持继续学习的势头。做到“曲终人不散”,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学生始 终保持着学习的兴奋点,主动去寻找学习的新材料,以求深入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无止境的,一山更比 一山高。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伏笔,就不是成功的 教学。
【独立自主,促成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相关文章: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诵读教学模式探究 (网友来稿)10-16
浙大创新MBA培养模式07-11
语文教学现代化与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09-19
构建新课标下的新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10-18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总结03-24
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策略谈08-22
浅谈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策略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