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研究性写作浅说(网友来稿)
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 曹永斌
教育部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阶段目标提到:一二年级写话,“对写话有兴趣”(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三四年级习作,“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鲜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五六年级习作“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七到九年级“写作感情要真挚”“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写作的要求是:“力求有创意”“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养成观察、积累、思考和多写多改的习惯”《考试说明》要求“思想健康,感情真挚”“有个性特征”。
我们从小学低年级就锁定“乐学”这一目标,北京景山的宁鸿彬先生对“乐学”的界定是“学习者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心理上具有欢乐感,而无愁苦感;体力上具有轻快感,而无困乏感。”可我们的学生写作却如负重物;我们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的作文习惯,可我们的学生有写作习惯的却寥若晨星。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能力是衡量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高考作文分值占语文总分值的40%,达60分(上海70分)之多,一篇作文分高于大综合六小科的平均分,个别地区中考语文就单考一篇作文,理应十分重视。然而作文教学至今依然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学生一提到写作文就头痛,平时学生能对一道理化题刨根问底,乐此不疲 ,却对语文练习后的作文题视若无睹,不闻不问。写作文学生唉声叹气,愁眉苦脸,“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咬破钢笔杆”,作文收上来,千篇一律,形同克隆,“写作难,难于上青天。”究竟症结何在?
试看我们的写作教学。地点:教室,人均实用占地面积0.5平方“未敢翻身已碰头”;时间:45分钟,刚开头就要考虑结尾,下笔开始“倒计时”;材料:一个作文题或一个话题,没有材料可参考,有材料也没有时间去翻阅;任务: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写作教学的封闭性、呆板性可见一斑。画地为牢闭门造车,急功近利限时写作,缺乏材料无米而炊,一厢情愿选材立意,矫揉造作冒假仿真,致使缺少写作后劲。当然,根本的原因还是中、高考指挥棒的效应,“经验”告诉人们,考生作文只要字数多,书写好,自然就会得高分,至少不会分太低。它迫使大家就范于应试教育,误导了作文教学。
要改变现状,必须加强研究性写作教学。具体地说,就是要打破时限,拓展空间,交流情感,创新思维。
打破时限 “千学万学为了升学,千考万考为了高考”,高考语文时间为150分钟,对应于150分的分值,其中作文六十分,高考作文是一定时间单位里的产品,时限为1小时左右,限时作文是测试高中生独立写作能力常用的方式,要求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考生要在60分钟左右的有限时间急就成章,如果平时没有敏捷、严密、连续、批判的思维品质,肯定难以适应。不少考生就是因为思维品质差而浪费了时间,直接影响了语言表达,甚至造成城池之失。受指挥棒的影响,限时作文教学风靡中学课堂,一周两节作文课,一节用于评讲一节用于写作几成刻板模式。这样一种状态,就算是文章写出来了,也是干巴巴的,乏味得很。一节课45分钟写一篇作文,800字以上(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当堂完成,不得拖延,学生疲于应付,教师苦于督促,相煎何急!客观地说,倚马可待,七步成诗,一蹴而就,才思敏捷者少,更多的是二句三年得,十年辛苦功。
应邀“走马黄河”的作家林白的表白或许是值得注意的。她说,我希望给我三到五年的时间,写作需要积淀的过程,马上写就是报告文学的作风,对我并不适合。我始终认为写作是个人的事,不是统一的集体行动、团体行为。
研究性写作,需要观察,“人的知识百分之九十是通过观察的。”通过观察,我们可以了解社会、认识自然,开阔视野,同时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有重点地抓住事物的发展顺序来进行写作,布鲁姆把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看作是智慧的三要素。人们把观察力看作是智慧的窗户,指导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习惯,提高认真、有序、准确地观察事物的能力,这需要时间;研究性写作需要积累丰富写作的材料,需要有感而发,否则就会无病呻吟。材料需要发酵,感受需要酝酿,这需要时间。
现在的课堂作文,我们的学生没有半点自由,完全丧失了主体的主动性。为什么我们这么吝啬写作时间?有些作文需要做而后作,有些作文需要思而后作,40分钟,50分钟,1节课,2节课,为什么不能变为一天半周,一星期,10天半个月,一学期,一年,甚至三年(笔者接手每一级高一新生时都布置三年期作文《我的高中生活》,高三收稿时总是佳作迭出)?限时作文对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只是强化学生思维的一种模式,它只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它只是急中生智。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有效情感及个性的培养上却显得不足。教师在重视布置限时作文的同时,应适时地布置一些问题型、体验型,能充分激发学生聪明才智的、需要花一番艰苦努力才能完成的、时间跨度相对较长的作文,以此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持续有效的发展。
拓展空间 古代的徐霞客、现代的三毛、当代的余秋雨、英国的毛姆、美国的海明威,乃至孔老夫子,他们都是在行走中传播文化, “走进西藏”、“解读云南”、“走马黄河”和近日的“游牧新疆”都是作家“用脚写作”的新名目.……时代的文学走到今天,由中国青年出版社用四个大字概括了这种形式,并且昭昭然举起了一面大旗--“行走文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斋文化已受到责难,写作要走进生活,融入生活。早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这就确切地告诉我们,作文能力的培养必须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必须扎根于生活的沃土之中。写作要还原为生活的原生态的东西。拓展空间,势在必行。
教室,已大大限制我们学生的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导致学生视野过于狭隘。研究性作文是学生在比较广泛教育资源的背景下所开展的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学校应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计算机网络以及具有专长的教师等校内现有教育资源,同时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开发和利用当地教育资源,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写作创造条件。研究性写作呈开放学习态势。由于研究性学习形式的改变,学生必然会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定会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这种开放性、改变的还不仅仅是学习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学生可以到社会中去搜集民间故事,可以到街头去搜集广告牌的错别字,可以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研究自己喜欢探讨的问题。可以到网络上读书,找自己需要的资料。
总之,研究性写作方式需要我们无限拓展写作空间。
交流情感 如果说限时作文注重考察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突出的是智商的话,那么可以说,研究性写作,更注重情感的交流,情商的培养。
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没有情感这种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狄德罗语)这便是以情动人。但要真能“打动人心”,决非易事。矫揉造作之情令人反感,乔装粉饰之情使人厌恶,无病呻吟之情让人恶心,惟有真情实感才能起到“或叫人开怀大笑,或令人掩卷沉思,或使人泪流满面,或让人撕肝裂肺……”的艺术效果。反之,没有真实情感,便没有情感个性;没有情感个性,便无所谓作文创新。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考试说明》明确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动真情。尤其是借景抒情的散文,更要让学生懂得景与情的关系,知道怎样用情感去支配景物,懂得怎样借景物描写抒发感情,真正领悟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真谛。但凡古往今来脍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倾注了能体现自己个性特征的真实情感。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都是煽情的上乘之作。
情感交流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单向交流,双向交流,多向交流,;有人际交流,有人与自然的交流,有自我交流(内心独白);有写作前的情绪感染,有写作中体味感动,有写作后的分享沟通。只有注重情感的交流,才能写得出感情真挚的文章。
创新思维 传统的作文教学以老师为中心,以课堂为阵地,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新欲望。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活动,要求学生具有主动探索精神,即具有创新意识。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第三次教育会议中提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二流人才的分水岭。”这些论述表明创造力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写作作为一种创新性的精神劳动,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性在作文教学中体现也能让学生“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让他们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内容来。
要想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注重培养学生写作思维素质,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拓宽思维的广度;重视开发潜在思维,挖掘思维深度; 引导运用求异思维,增强思维力度。在语文教学中,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最难的,因为它毕竟是一种创造。正因为其创造性,也就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变怕写为乐写,从而文思如涌,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研究性写作是作文的返璞归真。研究性写作可以改革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增强写作的开放性和自由度,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并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真正实现课程的宗旨,开发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特点的新型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形成新的生长点。研究性写作能够改变以往偏重写作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和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体现21世纪学校教育特点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氛围。在写作教学模式转换的过程中,促使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教学观、学生观,寻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抓手,进而推进素质教育。
2002.8
作者邮箱: lcao4069@sina.com
【研究性写作浅说(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语感浅说(网友来稿)08-29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浅说(网友来稿)10-30
稍息!研究性学习!(网友来稿)10-27
赏析短文的写作(网友来稿)08-30
作文写作探索(网友来稿)08-19
写作:拨动灵魂的琴弦(网友来稿)09-18
浅谈赏析短文的写作(网友来稿)09-07
放飞学生的写作性灵(网友来稿)11-03
把教材当作写作的外衣(网友来稿)10-24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网友来稿)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