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语文教学的民族性不可忽视民族精神的传承(网友来稿)
山东省苍山一中 李梦桃
摘要:
本文抓住语文科的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的特点,教学目的以“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濡养民族性情,塑造民族精神”为主的决策,通过文学作品与人的精神塑造之间的密切关系,尤其是汉语文中文学作品与民族精神水乳交融的关系,明确了语文教学民族性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即民族精神的传承。在此基础上,通过具体的事例论证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及时点拨与设计在民族精神传承这一环节上所起的巨大作用,从而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以传承民族精神以为己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但传授语文知识,同时还注意培养一个个有民族气性的中国人,作出“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把语言文字、语言文学中的精神,尤其是民族精神挖掘出来、传承下去,应当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的结论。
关键词: 文学作品与民族精神 读书与精神吸纳 教学设计与民族精神的传承
题记:
根系昨天的,唯有语言。当一切都行将被汹涌的主流文明无情地整容,当一切地貌、器具、习俗、制度、观念对现代化的抗拒都力不从心的时候,唯有语言可以从历史的深处延伸而来,成为民族最后的指纹,最后的遗产。
语言也是这样一种东西,它无论是莎士比亚还是别的什么,都承载着和沉淀着人的经验,人的思维和情感,推动了人脑的发育和进化,完成了人群的联系和组织,使人具有人性。作为先民的遗赠,语言守护着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可能,也担当着人类文化共同性的可能,使人们得以在差别中融合,在交汇中殊行。
--韩少功
语言学习实际是一种由内向外的(精神)培植和生长。语言学习本身,就是主体精神培育,就是构筑语言学习者的精神主体、精神经验本身。
--乔姆斯基
语文教育是一种精神培植。语文教育就是精神教育!
母语的学习过程(语文教育的过程),是语言学习者的精神生长、精神培育的过程,是形成主体自我、个性生命的过程,是一个人被文化塑造的过程。
--韩军
语文课是一种精神的奠基课。
--严凌君
语文教学的民族性是个耐人寻味、值得深思的话题。在探讨这个话题之前,先要明确什么是“语文”?对此,历来有“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学”之争,虽然说法不一,但殊途同归,在教学内容上两者却都能达成共识,即:既进行语言文字的教学也进行文学文化的熏陶浸染。只是在“文学”这一内容是归属于语言还是独立于语言之外有不同看法而已。
其次,要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被各级中学奉为教学圭臬的《语文教学大纲》中已明确作了如下规定: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有重要意义。”
因此,“语文教学”,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概括其任务无非就是“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濡养民族性情,塑造民族精神。”
因此,在“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大纲》特别指出:
“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
有人说:“语文的精华在文学。”在教材的编排中,特别选入了约占课文百分之六十比重的具有典范性,同时又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的文学作品,并在“阅读”教学中特别提示:
要“善于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此中“理解”决不是停留在一般意义层面上的“懂得”“知道”,而应是“深入其内里,解悟浸染其中,并能进一步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的迁移同化。
此中“感受”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感觉领受”,而是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是“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之化矣”的熏陶浸染。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学生读书的过程就是在与创造人类与民族精神财富的大师、巨人对话的过程,就是重新经历他们在书中所描述的生活,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神境界,建构起自己的精神家园的过程。每一篇或悲壮或凄婉或幽美或狂放或深沉或旷达或诙谐的文学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个个或玲珑剔透或壮志满怀或忧国忧民怀瑾握玉或愤世嫉俗清高拔群的极富民族血性和文化素养的活生生的大写的人。每一篇文章都是他们的灵魂与精神的写照,是他们或幽微或伟岸或正直或无私的美丽心灵的艺术释放。有语云:“文如其人。”因此,许多有识之士都把读书与做人联系在一起,读其文则能识其人,学其文则亦学其人。还有人说:“人就是他所吃的。”当然不是说吃什么补什么,而是指一种“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精神吸纳,吸纳什么精神就是有什么精神的人。在对文学作品一遍又一遍的涵咏讽诵中,你能分得清是语言文字的学习还是精神思想的浸染濡养呢?
但这是不是说语文教学中其民族性是极自然而然的无须教师指导、学生就能自觉完成接受的呢?决不是的。这就象都做印刷工人,有人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会从那些印刷品中有所收获终有建树成为一代文学大家,而同为印刷工人,有人只把它当作一项工作,终生只能做印刷工一样。《大纲》中“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中也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这项要求,其中的“善于引导”是语文教师尤其要注意钻研探讨的。这也标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接受富有民族特色的精神传承是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人说:“政治课中不能解决的‘后遗症’,却在教学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祝福》、贺敬之的《白毛女》中得到圆满解决,使学生真正明白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是作品描写的形象和图画使学生由形象、图画转化成概念。”
可是,如果没有教师的及时点拨,又会有几个学生能通过作品生动的故事、具体的形象和图画的描写去悟得文中的深意、“解得其中味呢”?
笔者在一次全国性的大型讲课比赛中聆听了一名教师执教的《我与地坛》,授课时他结合课文中有关“母爱”的内容,设计了“谈谈你对母爱的认识”这一教学环节。因为有课文中鲜活的例子作引导,学生思考有所遵循有所依照,因此能各抒己见,发言踊跃积极而又贴近自己的生活。学生通过课文中对母爱的描写,联想到自己的母亲,理解了以前不能理解的母亲的种种包含“爱”意的作为,发出了“母亲,我要让您为我骄傲、自豪”的心声。授课现场十分感人,效果极佳。
有什么比这样一节语文课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升华学生对母爱的认识,濡养一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民族精神呢?而一个爱母亲的人又怎么会不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呢?又怎么会不忠诚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呢?
这是多么生动、鲜活的精神传承啊!是语文教学中进行民族精神传承、富有民族特色的一个多么好的典型示例!如果没有这一环节的设计,大部分学生只能仅仅把对课文的理解停留在“史铁生的母亲多么好啊,多么爱他啊!”这一层面,而不会是每一位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也有着同样爱自己的母亲,自己也应当为母亲作些什么。
有人哀叹年轻一代“民族精神的缺失”,这和教学中尤其是语文教学中忽视这种民族精神的传承是否有关呢?
古人就已认识到“文以载道”的道理,此中之“道”,应该就是指这种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内涵是极为广泛的。包括道德修养、文化品位,还有那些具有民族特性的审美情趣、审美观。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是“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气节,是孝敬,是诚实,是守信,是温良恭谦让,是忠诚与爱国;也是《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是《前赤壁赋》中“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旷达,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无私忘我和忧国忧民┅┅所有这些都需要语文教师在每一篇课文中去用心钻研,去深入挖掘,在每一节课堂教学中去精心设计。
民族性应当是指这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独一无二的东西。语法、修辞、逻辑、识字、对偶、吟诵、书法,在语文教学中无疑是独特的,是富有民族特色的,但这些只是形式上的,语文教学的民族性还应当体现在其内在的民族精神的传承上,这才是其内在的、本质的、不容忽视的。马克思、恩格斯也曾论述过“语言即意识”,即“精神”,强调语言文学艺术中的精神意蕴与内涵,那么,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把语言文字、语言文学中的精神,尤其是民族精神挖掘出来、传承下去,应当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总之,语文教学中民族精神的传承是语文教学民族性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这种传承是一种精神、文明与文化的传承,是民族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念、人生观念的传承,是在潜移默化、熏陶浸染中濡养一个富有民族气性的中国人,一个富有民族感的龙的传人。这不仅仅是政治思想教育者的责任,同样也是每一位有责任心有民族气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语文教学大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山东教育》2003年6月第14期第29页 《鹤胫虽长,断之则悲》,作者部先军
3 《关于语文教育“精神教育”的讨论》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2003年5月 作者韩军
4 《重在构建孩子自己的精神家园》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2003年5月 作者钱理群
5 《青春读书课》 作者严凌君
6 《世界》 作者韩少功,《花城》1994年第6期
作者邮箱: limengtao2000@sina.com
【语文教学的民族性不可忽视民族精神的传承(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语文课堂教学,预习不容忽视(网友来稿)08-24
不可不可丢(网友来稿)11-01
语文教学与语文素养(网友来稿)11-06
语文教学杂感(网友来稿)06-01
爱上语文教学(网友来稿)07-28
不应忽视语文课堂上的杂音现象(网友来稿)10-05
作文不可好古语(网友来稿)06-15
语文教学新思考(网友来稿)10-07
创设语文有效教学环境(网友来稿)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