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致高考作文命题组的请教信(网友来稿)
文增
高考作文命题组:
一年一度的高考,关系几千万人十几年的心血,直接涉及到几百万人的切身利益,自然应当体现出权威、公平、利于国家选择人才的命题准则。事实上,恢复高考后的二十几年的命题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确实是令人信服的,得到了社会一致的认同。但是,正如俗谚所说,“花无样样红”,近年的高考试题一再引发全社会对高考命题的议论,不能不令人思考。
本人作为一名社会科学工作者,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有着近乎天生的热爱,近年来也对高考语文的作文命题略作了些粗浅的研究,在此把自己的疑惑提出来,诚心希望得到命题组的解答。至于语文试卷中的基础知识、阅读部分,乃至数学、文理综合部分,虽然也有教师、学生提出质疑,但非本人所长,故不得不藏拙。
一,自1999年高考作文命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始,“话题作文”成为高考命题的趋势。既为“话题”,自然是有利于考生围绕着一个核心话题发散思维,从各个角度立意为文。与此相适应,在对考生写作的要求方面,“不限立意,不限体裁”也是历年来的白纸黑字。这样做,确实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考生“有话可说”、“说不同的话”,因此受到了学生、教师的一致欢迎。同时,这种作文命题的原则和方式,也是教育主管部门一直提倡的。
但是,本人研究了2000~2003年的高考作文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诚信》、《心灵的选择》、《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后却发现,这四个题目在立意导向上的规定性乃至对文体暗含的强制引导性,同备受批评的命题作文如出一辙。也就是说,理论上,考生只能从肯定的角度对这四个题目进行“解释”,根本没有引申立意的余地,而在此基础上,大多数考生也只能选择议论文的文体;实践上,前三年的试卷整体情况也确实反映出了这个问题。至于《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的阅卷结果如何,虽仍尚待时日,但本人确实不乐观。
由此,“话题作文”理论就和实际的高考作文题目产生了矛盾。
难道“话题作文”本来就是一个伪术语?
此为疑惑一。
二,高考作文试题,首先要保证的,是表达清楚,不出现病句等低级错误。但“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本身即是一个主谓搭配不当的句子,《心灵的选择》的引文生硬编造,《智子疑邻》的问题则更多。命题人对《智子疑邻》这则寓言的理解令人困惑:邻居是个贼还是是邻居偷的?“对事物的认知”指的是“必会失窃”还是“儿子聪明邻居是贼”?“但是”前后的句子是什么关系?两者表达的是否是同一个意思?而这个意思到底是什么意思?
是否有人对高考作文命题的意思表达、文字组织进行把关?
此为疑惑二。
三,科学、完善的命题机制,是保证出好试卷的前提。高考作文命题,当然要遵守保密原则,但哪些应该保密,哪些应该向社会公示,却也是必须首先明确的。
高考作文命题组的人员组成有哪些原则、资格?
题目是如何定下来的?是抽签还是投票?
是否有对题目进行评估的规定?
是否有试写范文以检验其难度的规定?
以上是问题三。
高考作文命题中如一再出现疏漏,将直接破坏命题组的权威性,导致广大考生、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对于命题组的不信任,危害素质教育的实施,误导教学导向,扰乱正常的教学活动。希望命题组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出发,对这个问题予以重视,切实改进工作,精益求精,以不愧几百万考生、家长、教师及所有关心祖国语文的人的期待。
此致
即颂 时绥
文 增
2003年6月12日
作者邮箱:
【致高考作文命题组的请教信(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2004年高考作文命题预测(网友来稿)08-18
2006年江苏高考作文命题的文化逻辑混乱(网友来稿)07-10
初中作文命题谈(网友来稿)06-23
命题作文指导(网友来稿)09-06
致海子并序(网友来稿)08-01
高考作文五忌(网友来稿)08-02
对高考作文说不(网友来稿)10-10
评2004高考作文(网友来稿)10-22
高考作文七定位(网友来稿)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