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邦惊诧论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25 09:10:39 晓丽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友邦惊诧论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友邦惊诧论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友邦惊诧论教学设计

  友邦惊诧论教学设计 1

  教学要点:

  1、讲清驳论的基本特点,使学生明确驳论与立论的根本区别。

  2、分析文章的结构,使学生了解驳论的一般结构方式。

  3、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反驳的一般方法。

  4、带领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味本文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学重点:

  分析文章的结构,使学生了解驳论的一般结构方式。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背景。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排除字词障碍,熟悉课文。

  教学重点:

  排除字词障碍,熟悉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文体常识

  1、复习议论文的'知识: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证方法--例证、引证、喻证、对比论证。

  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

  2、学习论证方式:

  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述、证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驳论--反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从而表明自己正确的见解和主张。

  二、导入:

  我们已经了解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立论和驳论,立论在以前所学的议论文中已经接触得比较多了,那么驳论是什么样的文章呢,我们还没有学过,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驳论文章,鲁迅先生的《“友邦惊诧”论》。在学习的时候,我们想一想作者驳斥的是什么,作者用什么方法来驳斥的。

  三、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是鲁迅先生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写的一尖锐的时事短评。

  1931年“九.一八”事变,“绝对不抵抗主义”,仅三个多月,日占东三省--中共动员“全国抗日”,爱国学生两次集会南京,要求停止内战,出兵抗日--12月17日,示威游行,“南京珍珠桥血案”--12月18日,通电各地严加镇压--12月20日,写本文。

  四、读课文:

  1、生字:

  庸yōng兹zī埠bù诧chà毙bì捣dǎo殴ōu劫jié逮dài诬wū敷衍fūyǎn

  2、解词:

  不道攒击莫名国将不国党国呈文

  越轨--(行为)超出规章制度所允许的范围。

  敷衍塞责--不负责任,只是表面上应付一下。

  五、思考:

  1、本文是驳论文,那么文中敌人的论点、论据是什么?

  2、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进行反驳的?

  3、作者的论点是什么?

  4、本文的结构该如何划分?(参照完成课后第二题)

  第二课时

  友邦惊诧论教学设计 2

  教学目的及要求:

  1、在理解敌人论点、论据及作者批驳方法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结构。

  2、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层层批驳敌论的。

  教学重点及难点:

  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层层批驳敌论的。

  教学过程:

  一、完成思考题:

  1、敌论点:“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3、敌论据:学生“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

  4、批驳方法:驳论点、驳论据

  5、作者的论点:“友邦”非友邦,而“国府”才是造成“国将不国”的真正罪魁。

  二、理清文章结构:

  “友邦惊诧”论

  鲁迅

  (一)摆出敌论论点:“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1)论据:学生“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

  批驳“友邦人士,莫名惊诧”(2~4)

  (二)批驳敌人的论点批驳“长此以往,国将不国”(5)

  揭露“党国”与“友邦人士”狼狈为奸,对日投降,对内镇压的反动罪行。(6~7)

  (三)批驳敌人的论据(8,即附记)

  三、具体分析:

  第一部分

  1、作者在摆出敌论之前用较多笔墨交代学生请愿等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事实胜于雄辩,开门见山,先声夺人,使学生的爱国行为和国民党的卖国行径形成鲜明对比,既交代了“友邦惊诧”的'出处,又起到开点题的作用,还表明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立场和态度,为下文全面展开反驳作了充分准备。

  2、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作者的话题加以变化了?

  用“不道”一转,引出敌人的反动谬论。

  第二部分

  1、“好个‘友邦人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反语,以正说反,激愤、讽刺之情溢于言表。

  2、连用三个“不惊诧”和一个“惊诧”构成对比其作用是什么?

  尖锐地揭露了“友邦人士”的反动本质,实际上“友邦”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帮凶。所谓“友邦”也只是国民党政府的友邦,是人民的敌人。

  3、第三段只有两个短句,有何作用?

  深刻揭示出“友邦人士”的丑恶面目,用词激烈,表现了作者的愤怒。

  4、第四段是从哪一方面来写“友邦”的?

  作者是退一步假设,从而撕掉了“友邦”的文明面具,使其本质暴露无遗。

  5、“一惊诧,就怕了”揭示了什么?

  “友邦”与“国府”的主奴关系。

  6、连用三个“倒愈像”和一个“国下去”形成对照有何作用?

  用“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的事实,揭露了“国府”才是搞得“国将不国”的真正罪魁,说明学生请愿正是出于爱国,为了维护国土的完整。而“国府”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博得“友邦”的夸奖,永远如此“国”下去罢了。

  7、“国”下去意指?

  即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继续下去。

  8、第六段引用电文进一步分析国民党政府的本质:党国有何目的?

  为镇压屠戮人民制造借口,以取得“友邦”的欢心。

  9、第七段是以谁的口吻写的?有何作用?

  拟用“友邦”的口吻,指出“党国”是受“友邦”豢养的镇压中国人民的走狗。至此,叫喊“国将不国”的险恶用心暴露无遗。

  第三部分

  1、这些补写事实,是否真实?引用“申报”消息的原因?

  真实。《申报》是国府主办的报纸,“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前后矛盾,证明敌论据的不实,纯属造谣诬陷。

  2、文章最后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国府依然可以杀戮学生,‘友邦’也可以放心瓜分中国”。既照应前文,又照应标题。

  友邦惊诧论教学设计 3

  教学目的及要求:

  1、分析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从中了解反驳的一般方法和驳论的一般结构方式。

  2、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

  分析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从中了解反驳的一般方法和驳论的一般结构方式。

  教学过程:

  一、讨论:

  从鲁迅先生的这文章中,我们来看一看驳论的写法:

  1、要善于抓住敌人的要害,找到敌人的谬论

  文章即先摆出了敌人的论点和论据,使批驳有的放矢。

  2、逐层深入,层层批驳。

  “友邦”与中国人民为敌,“友邦”的反动本质、“友邦”的虚伪性,国家以怎样的方式存在?通过一系列的排比和对比揭露出国民党叫喊的罪恶用心。

  论点驳斥之后,作者又引用载于〈中报〉消息驳斥了敌人的论据,进一步揭露敌人罪恶行径。通过事实的'对照,不仅证明了敌人论据的不实,而且说明了这些胡说纯属造谣诬陷。

  3、总结

  驳论点

  反驳的方法驳论据可以单用,也可以联合起来用。

  驳论证

  二、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1、善于抓住敌论的要害,紧扣反动电文的中心,层层驳斥。

  2、在揭露批驳谬论时,运用强烈而鲜明的对比手法。

  3、运用排比、重叠的句式,强烈地显示作者的感情色彩。

  三、完成课后练习。

  友邦惊诧论教学设计 4

  教学目的

  学习驳论文的结构:通过本文,学生将掌握针对敌方论点与论据进行层层批驳的方法,了解驳论文的基本结构。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了解本文中反语、对比、排比、反复和摹拟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并学会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体会语言特点:注意把握本文语言的感情色彩和气势,深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强烈的爱憎感情。

  了解杂文特点:初步了解杂文作为一种文体的特点,包括其尖锐、讽刺、深刻等特征。

  教学要求

  结合课后练习:将课后练习题与课文讲析紧密结合,穿插进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反复阅读: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体会课文中的感情和反问、反语、对比、模拟、排比、反复等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驳论文的结构和反驳方法:通过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理解驳论文的基本结构和常用的反驳方法。

  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气势:通过朗读和讨论,感受本文语言的强烈感情色彩和气势。

  教学难点

  分析文章思路:理解全文分为四部分,并分析每部分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学阶段,我们已经学过一些杂文,如《俭以养德》、《从三到万》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友邦惊诧论》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杂文,它针对国民党反动政府对学生运动的镇压和诬陷进行了有力的批驳。

  二、背景介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各地爱国学生先后三次到南京举行请愿活动,要求政府抗日。然而,国民党反动政府却对学生采取欺骗和镇压手段,甚至发出通电,诬陷学生,并声称学生的行动引起了“友邦人士”的“莫名惊诧”,要求各地军政机关对学生严厉镇压。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

  三、研读课文

  第一部分(第1段)

  叙述学生请愿游行的原因,说明学生的游行示威完全是正义的,同时引出反动政府的“通电”作为批判的靶子。

  第二部分(第2~5段)

  用对比方法,针对“电文”中的反动论点“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进行批驳。

  通过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列举日本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罪行,揭穿了“友邦人士”的虚伪面目。

  第三部分(第6~7段)

  进一步揭露“友邦”、“党国”和“军政当局”之间的关系,指出它们之间的主奴关系。

  第四部分(末段,后记)

  回应开头所引“电文”,证明反动论点所持的论据纯属捏造,再次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罪行。

  四、分析语言特点

  反语:如“好个‘友邦人士’”、“党国倒愈像一个国”等,充满了强烈的.讽刺意味。

  排比和反复:如第2段和第5段的排比句,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说服力。

  感叹句:如“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表达了作者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强烈愤慨。

  五、总结与讨论

  总结: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掌握了驳论文的结构和反驳方法,了解了杂文的特点和修辞手法。同时,我们也深刻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强烈愤慨和对爱国学生的深切同情。

  讨论:

  你认为本文的哪些修辞手法最为有力?为什么?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对你有哪些启示?

  六、作业布置

  预习下一课内容。

  完成课后练习题。

  写一篇短文,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针对一个社会现象进行批判或赞扬。

【友邦惊诧论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友邦惊诧论》的批驳方式11-17

《论基本属实》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2-16

论教学反思11-12

《六国论》教案2 教案教学设计12-16

《过秦论》《六国论》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2-16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 教案教学设计12-17

论教养教学反思12-02

《心声》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2-16

《心声》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