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走向素质教育的桥梁--语文活动课
福建永安第四小学 吴健勇
一、语文活动课程的概念
(一)、语文活动课程的历史
传统的语文教学的观念以知识的传授为主,以应试教育为最终目的。在教学评价上忽视学生的语文技能的形成和运用。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语文教育观念发生根本的转变,认识到语文作为一们基础的语言学科,其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所起到的多方面的作用。为了弥补语文传统教学上的不足之处,人们开始重视语文的各种课外活动。然而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存在着难以实施、无法把握教育结果等等困难,所以伴随语文教学改革深化,逐渐的语文活动从课外走向课内。近年来多可见各地的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课,福建省从去年开始将活动课列入语文教学计划中,并编写了一整套的语文活动课教案,教师人手一本。
从以上已可醒目地发现,语文课外活动课程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它作为历史客观地存在着,并代表着语文教学观念的改变。
(二) 、语文活动课概念的确定
在课程研究历史上的“概念重建主义”理论曾对活动课程进行了深入而丰富的研究,他们的观点很值得我们加以参考,并从中对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进行一番审视。比如格林关于活动课程开发的观点,大致可以概括为两方面。其一是“参与性”。强调学生在学校和班级的“生活世界”中主动而积极的参与,在师生围绕“主题”的对话中开发其内在生命力与“存在体验”。其二是“距离化”。格林在活动课程中注重艺术科的开发。她认为艺术科能使主体与客体“距离化”,从而能为自我意识的反省与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生成创造空间,最终完善“审美理性”,超越“工具理性”。又如皮纳的观点。皮纳把活动课程的开发指向于自我意识的提升。他认为当今课程的主要弊端是对自我意识的压抑和使个性扭曲,(摘自--《“概念重建主义”理论对我国活动课程理论与实践启示》张华)
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学理论中,对活动课程的论述实在是难以寻觅。仅见的是一些有关课程的论述。如《教育学》教材、著作中,都认为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即学校全部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某一学科。受此观点影响,中小学长期以学科课程为主,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训练,而诸如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培养、兴趣爱好发展及个性完善等方面或多或少地受到不良影响,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语文教学中这些弊病又表现的特别的显著,语文教学长期只见工具性,忽视在语文教学中对形象思维的培养以及蕴涵其中审美性,而在应试教育下更连语文中的听说等综合技能的培养也在实际操作中被抛弃。
参考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论述,我个人认为语文活动课程最主要的特征有这几点:其一,它是语文课程的一种,都需要教师的参与,并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其二,语文活动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并将语文课程内学到的间接经验和知识技能进行运用,使之熟练并高度迁移形成语文能力。从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挺进,在使语文的工具性得到掌握的同时,使之与语文的审美性相互融合,达到一种如格林所论述的“审美理性”。其三,语文活动课程的主体必须是学生的主动参与。目的也在于激发学生内心的语文学习冲动,并努力通过活动课程使之定型,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并促进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二、语文活动课和语文课以及语文课外活动的区别
(一)、语文活动课与语文课同是学校的正式课程,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 关系。
(1)二者的侧重点不同。语文课的目标侧重于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活动课的目标侧重于学生语文技能的训练,各种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及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个性特长的发展等。
(2)从课程内容相看,语文课的内容以间接经验为主。语文活动课的内容以直接经验为主,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主动发现和获取各种语文知识,并使听说读写等语文技能、能力、得到训练和培养。
(3)学习活动方式上看,语文课的学习活动方式主要是上课,有固定的课时,以课堂为中心。由于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加之中小学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知识经验不足,在语文课的实施中,学生是以班级为单位,教师的主动活动往往多于学生。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主要是学生的自主活动,也应有规定的时间,但不一定以课时为单位,可以把几个课时合在一起,使时间相对集中便于活动的开展,而且学生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参加活动。
我们在实际的工作更多是将语文课外活动与语文活动课程这两者混淆起来。
语文活动课程与语文课外活动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属不同的方面。语文活动课程作为一种正式的课程形态,是对有关教育内容的规定及其进程的安排;而语文课外活动则是语文课的一种补充。学科课程的实施离不开课外活动的开展,如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的必要补充;而如快速阅读竞赛活动课的实施则更离不开课外阅读的开展,通过课外活动,学生的各种语文技能得以初步训练、能力得以锻炼、个性特长得以培养,但其更多还是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必须通过语文活动课加以加强和定型,使之进一步确立形成语文能力。
三、语文活动课程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有助于实现语文的素质教育
任何教学都具有教育性,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决不是简单的起到传授知识的作用,更应当承担起素质教育的任务。在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培养的时候,从思想、道德、身心等各发面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培养,语文活动课在这方面有其先天的优势。正如陈钟梁先生在与青年教师的一次谈话中说:“现代课程论力求把理论框架放在一个三角形上,三角形的一个中心为人的素质。在这个理论框架下,语文才可以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设立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个板块。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学语文教育参考》 1994年第8-9期)语文课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的途径。一堂好的语文活动课,最终实现的教学目标不是单一,往往是多种语文能力的实现和锻炼,甚至是多学科的综合运用。而且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学目标是具有开放性,决不是仅限与语文科内。如一次课本剧的表演过程,不仅需要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在改编的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发挥想象力,表演中更要求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一定形体表现能力。
2.有助于语文知识技能的形成和系统化
学生语文知识技能的形成,需要有较高的认识能力、阅读能力,广阔的知识面,具有较好的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而这些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语文课外活动来进一步完成。语文活动课决不是教师的讲解课,而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际的操作。在活动中学生必须运用课内所掌握的语文知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获得对语文知识的直接经验,从而进一步深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在熟练的基础上高度迁移,形成语文能力。
语文活动课课题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形式的安排、方法的采用,都经过形象生动的感知性活动到具有一定难度的思维性活动、初级性活动到高级性活动、一般性活动到专门化的特殊活动的全过程,而不是想到什么做什么,所以在活动中有助于使学生的知识技能系统化、完整化。例如对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可以从课内的三分钟演讲到课外的讲故事比赛,从初一的朗诵比赛到初三的主题演讲比赛。这都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最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有助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两翼齐飞。
语文活动课能做到把思想性寓于知识性之中,用趣味性带动知识性,使知识活灵活现,更好地把语文教学的审美和人文因素挖掘出来。比如在诗歌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可以开展配乐诗朗诵,或者是一次为诗配画的比赛。这都需要学生在了解诗歌的语言这个工具的基础上从人文精神方面进一步深化。
4.有利于因材施教原则的实施。
课堂教学的一个明显的弊病就是不利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别情况进行教学。学生在个体上存在着差异,每个学生的兴趣所指向的对象是各不相同的,在语文活动课中,有的学生喜欢阅读艺术作品,有的喜欢看电影和戏剧,有的喜欢写诗歌散文,有的喜欢辩论、朗诵、演讲,当然也有兴趣基本比较平均,即表现不出任何突出兴趣倾向的学生,他们往往对活动类型抱有选择态度。而多样的语文活动课正可以提供给他们一个选择的机会,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教师也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以及知识能力缺陷有目的加以锻炼。有的学生可能在听说方面的能力较差,那在语文活动课中通过教师的诱导鼓励他参加演讲比赛。有的学生在写作方面不足,就动员他参加校园新闻写作报道组。使学生在语文的缺陷方面得到锻炼和补充。
5.有助于促进思维的多样化
语文课堂教学的最终指向多是一种求同思维,而语文活动课中更多是要求学生发挥求异思维,限制求同思维的负面作用,从各个角度出发,寻求多种答案和结局。比如在初一《皇帝的新装》课本剧的写作过程中,有的学生选择了为其加上结尾。学生们在大胆想象的基础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剧本,骗子的结局各不相同。
四、从学生的心理角度看语文活动课。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长期以来比较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和自我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近年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经得到了较大的重视,我个人认为在这中间还有一种关系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那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对学习的作用。在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奋斗过程,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也要避免这样去做,这不利与对学生的群体意识和集体协作精神的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应当还有生与生之间的互动。在现代的建构主义理论中就非常强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语文活动课中正要求学生在协作和会话中完成任务。
语文活动课特别强调满足学生个人心理需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对学生非智力因素进行培养。语文课是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学生被固定与一种格式中,学生的活动被严格限制,单调而缺乏新意,教学活动始终是以班级为单位整体进行的。
语文活动课通过教师的统一安排,学生以兴趣爱好自愿结合组成活动小组参加语文活动,打破了固定的班级单位。在活动课中首先使活动小组的学生之间获得了一种认同感,通过目标一致的努力和奋斗,使彼此之间感情融洽,心情舒畅,亲密合作,从而产生美好的心境,这使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协作产生了良好的学习情绪状态,在这种美好的氛围中,学生就不会把学习当成沉重的负担,也不会带来过重的焦虑,学生思路活跃,想象丰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如在课本剧的排练过程中,学生们自由组合,通过排练、对表演成败共同的关注,他们的创造力和探讨问题的精神在相互的协作中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并且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协作的非智力能力。语文活动课的这种作用,反过来又对我语文课上的小组讨论教学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最终的目标已不再是简单的语文能力,而是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
总结
在上面初步论述了语文活动课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总的看来语文活动课程应是语文课和语文课外活动中的一座桥梁,一头是语文课上所掌握的知识,一头是语文课外活动中获取的零乱的直接经验。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层层深入,通过语文活动课这座桥梁,将使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这片广阔的天地,使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的广阔天地。
【走向素质教育的桥梁--语文活动课】相关文章:
二年级语文活动课教案04-27
素质教育形势下的语文课外活动12-16
活动课说课稿11-19
幼儿活动课件12-08
二年级语文活动课教案(优秀)05-15
素质教育教案03-09
桥梁认知实习报告02-02
初中走向成熟作文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