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冲出樊篱是首歌(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4-08-23 10:37:1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爱,冲出樊篱是首歌(教师中心稿)

重庆市涪陵中学   李朝林  

爱,冲出樊篱是首歌(教师中心稿)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这句妙手偶得的诗句在今天已经成为作文话题中最常见的引语;“活水”的枯竭已逐渐成为困扰作文教学的重要问题。作文,本应是语文课堂的一朵奇葩,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沃土,是引导学生走向缪斯殿堂的台阶;它激荡着学生沸腾的情感波澜,闪烁着学生敏锐的思想火花,延伸着学生曲折的成长历程,谱写着每一个人的青春之歌。然而,推开作文课堂的门,你将置身于愁苦和虚假之中:学生一提笔,先是“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声叹息之后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再往下是戏说聊斋、大话西游,结尾原是南柯一梦;面对一篇篇胡编乱造、模仿抄袭、无物无我无文的三无之文,教师却只能挥笔写下“想象丰富”、“有大家风范”和“诗化生活”的评语,当然最后也要说一些鼓励的话。面对这样的窘境,你可以不必在意它是出自于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但是,如果你还记得“日不落”帝国的子民曾说过“我们宁可舍弃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的话,那么就不妨思考一下:为什么在提倡人文复兴的今天,本该生动的作文课却成了语文教学的死角?本来童心未泯的学生却成了寻章摘句的老雕虫?

幸福,也给了我们不幸

“宁为太平犬,不做乱离人”,处在苦难中的人们,谁不是想过一种平安幸福的生活?但是我们也不会忘记“国家不幸诗家幸”这句话。民族的灾难、国家的衰亡、家道的中落常常会引发人们的创作激情。翻开文学这本书,到处是不幸者痛苦的哀号、正义者愤怒的呐喊和无畏者不屈的抗争:世积乱离,社会的动荡,思想的多元带来了“百家争鸣”和“新文化运动”;家道衰落使曹雪芹、鲁迅体验着别人无法体验的生活,创造着别人无法创造的作品。也许正因为我们的民族承载了太多的不幸,也许正因为我们的文学书写了太多的痛苦,所以我们的审美视角也因此偏重于哀愁和泪水而漠视着今天的欢乐和幸福。或许,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正是今天的幸福导致了学生作文“活水”的枯竭。毫无疑问,今天的学生是幸福的,他们既不必忍受饥寒的苦楚,挥锄田间;也不必忍受形影相吊的孤独,寒窗苦读:他们不缺亲人的呵护、师长的关心和社会铺就的生存之道。然而,也正是这种幸福导致了学生生活的平淡,失去了饥寒,他们便无法体验饥寒的痛苦;失去了孤独,他们就无法品味孤独的美丽。不完整的生活体验麻木着学生的神经,使他们有时真的连幸福也无法体味了,于是,平淡化为文,就是平庸;于是,幸福对于文,就是不幸。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曾经从不幸中走来的教师也成为学生作文的另一种不幸。年龄的差异和社会的进步,使教师在早一些的年代里经受过比学生更多的不幸,所以他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将一些本不属于学生的东西强加到学生身上,比如强求学生在平淡之中激起波澜,在深井之下想象广阔,在隔阂的世界里体会温暖,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抒写崇高。这种居高临下的压力使学生渐渐辨不清作文和生活的关系,因此,各种异样的寓言、神话的泛滥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我们不能为了应试的作文去惊扰学生的幸福,更不能为了文学的繁荣去阻挠社会的进步,但我们能够引导学生走向自由,走向能够自由表白生活的新天地,因为正是我们曾让他们--

有爱有恨,但不敢说

“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叶老的这句话也应该算做文章的经验之谈了,然而,今天的学生在作文中说了多少真话呢?即使有,又有几句是无忌无畏、脱口而出的呢?《文心雕龙物色》中有这样一句:“情以物造,辞以情发”,它指出了情感在写作中的重要性,然而,作为教师,我们又读到多少感人肺腑的作文呢?即使有,又有几篇是情不自禁、噴涌而来的呢?所以,我们要减少无物无情之文,首先应该关注一下学生的真实生活和他们的情感世界,而不应该用自己的学生生活来类推。

今天的学生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呢?他们欢乐着,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硝烟的年代里,能够坐在前辈的树阴下茁壮成长,能够让一颗年轻的心自由跳动;他们也苦恼着,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着竞争和压力的社会里,他们不得不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不得不在通向未来的路上拼命的挤着前行;他们希望着,因为他们年青,有理由去梦想,有理由对世界说:“未来是我们的!”他们也失望着,学业的失败、家庭的纠纷和社会的不公常常刺激着他们稚嫩的心灵,让他们感受着失败的痛苦;他们爱着,爱着美丽的山水、爱着自己的亲人和自己心中的才子佳人;他们也恨着,恨着虚假的情意、丑陋的面目和凶恶的事物。可以说,他们的生活并不单一,他们的情感世界依然丰富。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拥有如此丰富体验的他们却不能痛痛快快的写出来呢?我认为是扼杀个性的教育,尤其是强调统一标准的作文教学为学生书写丰富多彩的生活设置了重重障碍。虽然他们是孩子,却不得不选择忧郁;他们是青年人,却不得不选择成熟;他们有叛逆的天性,却不得不选择师长的尊严;他们有火热的情感,却不得不选择铁锁的冷漠;他们有冲天的能量,却始终脚踏实地;他们有大胆的想象,却走不出学校的围墙。他们写家庭幸福,教师会认为主题挖掘不深;他们写学校的欢乐,教师会认为缺乏感人的情感;他们写对前途的迷惘、对社会的失望,写青春的烦恼、莫名的哀愁,教师会认为格调灰暗,无病呻吟;他们写对异性的倾慕、对爱情的憧憬,写对学业的憎恨、对师长的叛逆,教师会严厉的说:闭嘴!要学生闭嘴也许是很容易的,但要他们写出真来就难了。所以,为了学生的真诚,为了作文的明天,我在此呼吁--

爱,冲出樊篱是首歌

有一则童话叫《海的女儿》,讲的是一个简单而感人的爱情故事,但在中国,这个童话是不大讲给孩子听的,因为其中有太多说不清或不能说清的东西。于是,爱情使这则童话在中国似乎成了成年人的作品,殊不知,正是爱情成就了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品:翻开中国文学的第一页,就会使你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中浮想联翩,再往后,刘兰芝与焦仲卿、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都还在震撼着痴情的读者;在国外,罗米欧与朱丽叶给中外读者演绎着一出经典的爱情悲剧,茶花女也在告诉人们,生命虽然短暂,爱情却是永恒的。我们今天可以不必深究爱情在人生的路上到底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但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否认爱情对于文学的意义,不能漠视悄悄发生在身边的爱情故事。即使是教科书,数量不断增加的文学作品也很少是远离爱情的,但令人尴尬的是,我们常常在阅读课中点燃学生爱情的火焰,却又不得不在作文课中将它熄灭。实际上,在到处充斥着情言爱语的社会里成长起来的学生,到了花季年龄,对爱情的憧憬和追求实在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如果有这样的情感却又缺少一块痛快宣泄的阵地,这反而是很危险的。所以,我们不如大方一点,宽容一点,还他们说话的空间,给他们更多的理解。如果自己的学生能够敞开心扉,向老师谈对爱情的理解,那么,我敢断言,作文回归本元的新时期就要来了,在那时,学生失去的是爱的荒原,收获的是情的海洋;在那时,我们失去的是美丽的谎言,收获的是简单的真实。

爱情是学生真实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不应该给他们书写爱情设置障碍,同样不必设置障碍的还有诸如偏激的思想、卑邪的人性和社会的暗角等。这些异端如果写出来了,并不是一件令人生畏的事,我们应该担忧的是这样的情景:留存于学生脑子里的更多的奇思妙想以及他们长期被压抑的更丰富的情感,本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盛开的花朵,却不得不被关在高墙里,偶尔有一枝勇敢者探出头来,但得到的不是朝阳清露,而是狂风暴雨!而修建围墙的人却又在围墙里大声呼唤个性,在被包裹严密的花蕾丛中努力寻找花朵。这也许既是作文教学的困惑,又是当前教育亟待医治的痼疾。所以,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学生以及他们的生活,给他们松绑,把笔和纸还给他们,让他们大胆的写,写自己真实的生活。

〖作者简介〗李朝林 男  1971年生 重庆市涪陵中学中学语文一级教师。 1994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1995年加入涪陵市中语会,1997年加入全国中语会课堂教学研究中心。

【爱,冲出樊篱是首歌(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母亲给的爱(教师中心稿)12-16

让爱的春雨滋润孩子的心田(教师中心稿)12-16

中心阅读原则的含义(教师中心稿)12-16

兜风(教师中心稿)12-16

中心阅读原则含义例析(教师中心稿)12-16

论机遇(教师中心稿)12-16

尊重>热爱(教师中心稿)12-16

元代文学(教师中心稿)12-16

无序的思考(教师中心稿)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