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谈观察能力的培养(网友来稿)
唐金龙 (安徽省巢湖市柘皋中学 [238062] )
观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途径,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知觉事物的过程。外界事物进入大脑的最重要关口就是观察。没有观察,五颜六色的自然景物,复杂纷纭的社会现象就难以全面而清晰地把握,人们也就无法获得丰富多彩的感性经验和生活素材。
现在不少中学生,一提到作文就感到头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少对生活自觉、细致的观察,则是中学生“无话可说”的重要原因之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有所积累,必须借助“观察”去认识、了解客观世界,并把这种认识变为一系列“信息”储存起来,以备作文时随时调用。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呢?
一、要有观察的兴趣。
梁启超说过:“观察的条件,头一桩,是要对于所观察的对象有十二分兴味,用全副精神注在上头。”(《饮冰室文集》)足见观察中兴趣的重要性。有了兴趣,便可以自觉地接近观察对象,并能积极地予以关注,步步深入,追根求源,从而有所收获。
司马迁有“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的兴趣,胸中才“宽厚宏博”,执笔为文“疏荡”而有“奇气”;苏轼有“求天下奇闻壮观”的兴趣,才不畏劳苦,过秦汉之故都,观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禀府库城池苑囿之大,“而后知天下之巨丽”,从而写出内容充实,文字精美的文章,成为宋代文学泰斗。兴趣,促使达尔文用几昼夜的时间不停地观察小动物的行为,终于有了伟大的发现。
这样的例子很多,都说明了兴趣对观察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努力培养自己对自然、对社会生活进行观察的浓厚兴趣。
1、要有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良好心理品质。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只要用充满激情的眼光去观察,就必然会“观”而有所“得”,正如日本松下之助所说的那样:“我们如果能虚心地接受并观察呈现在眼前的所有事物,必定可以掌握时机,获得灵感。”
2、观察的目的要明确。瓦托斯基说:“观察并不是漫不经心的扫描,而是一种受观念支配的寻找证据的活动。”观察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产生兴趣,并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郑板桥为了画竹,在庭院里栽种了各种竹子,整天观察不已,才使他的竹子画形神兼备。齐白石画的虾图,寥寥几笔就使得虾在画上栩栩如生,这与他明确面专一的观察分不开的。他买来各色虾,养在盆中,仔细观察它们的一举一动。
画画是这样,写作也是这样。
3、观察的形式要多样化。要能注意在多样的形式下保持观察的兴趣,获得观察的灵感。可以利用外出旅游的机会观察山水自然;可以利用社会调查的时机,观察人生世态百象;甚至在街头观察别人下棋,都可以看出下棋人的种种性格特征。
二、观察要能抓住事物的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事物的个性。只有抓住事物的个性特征,才能达到对它深刻的本质认识。这样,作文时才能把客观对象真正地表达出来。
要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要学会比较。观察事物既要了解此事物与彼事物的联系性,即共性;也要了解此事物与彼事物得以区别的特殊性,即个性。这就要有比较能力,要能发现共性和个性的差异性,从而准确地把握住事物的特征。
比如观察黄山松,我们会发现黄山松和一般的松树不同,它是长在绝壁之上的,因而它的枝体只能向一边伸展,从而呈现出“半边树”的外形特征。
2、要专注认真。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专注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观察中发现问题。鲁班是个工匠,他在一次爬山的时候,被山上的一种野草划破了手指,他很奇怪。此时,他认真起来,一棵小草为什么这样锋利?怎么能划破手指呢?他仔细观察,发现草的两边长有许多小细齿。他进一步想到,如果用铁打成边缘上有细齿的铁条,这样不就可以锯树了吗?于是,他发明了锯子。
3、要反复观察。有时靠一次观察,即使非常专注,也未必能够达到对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和了解。有些事物发展过程长而复杂,就必须多次观察了解。如月亮,春月、秋月、夏月、冬月是不一样的;圆月、亏月、上弦月、下弦月是不同的,如凭一次偶尔观察的印象就任意描写,则往往会出现错误。
三、观察要能辩证地看问题。
福楼拜说:“观察的第一个特征,就是要有一双好眼睛。”这“好眼睛”便是体现在要能辩证地看问题。有了辩证的眼光,看事物就会清楚、锐利、正确。列宁在论述人如何正确反映、认识自然界时指出:“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没有止境的接近。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应当理解为不是‘僵死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处在运动的永恒过程中,处在矛盾的产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列宁选集》)
这就告诉我们,一切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僵化的观点都是违背辩证法的。
1、要由表及里地看问题。观察一种现象,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要考虑得深刻一点,要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比如,我们看到有些动物,相互间互相搏斗,残杀,表面看,是不好理解;可是,当你了解到动物间的残杀搏斗是为了优胜劣汰,而使其物种在整个生物链中更具优势时,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2、要全面看问题。不要只局限于某一个点上看问题,而应该全面地进行考虑,这是观察事物重要的环节。重拳出击时,先要把“拳”收回来,我们不能只看到收回来的这一“点”,而应考虑到整套动作之后的“力量”。再比如,小孩刚学走路时,肯定要跌交,甚至会摔得头破血流。但我们不能怕跌交,就从此不让小孩在地上走路了。
3、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有些时候,在起始阶段是不完美的,我们不能用固定的眼光去观察它,而应该放开眼量,着眼于未来。
“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小天鹅”,便是最典型的例子。
四、要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在某种意义上,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比拥有知识本身更重要。有了观察的习惯,就会随时随地关注周围的一切,而不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1、要注意变换方位。同一件事物,方位不同,它所呈现出的状貌将一样,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便是这个道理。游览风物、观山察水如此,观察社会和人物更应如此,没有左看右看,前看后看,远看近看、里看外看、正看侧看的精神,是不能把握时局动向和人物性格的。
北京一位中学生写中国军事博物馆,远远地看象一块多层的大蛋糕;走近看,如同一个庞然大物;走进去,简直就是一座迷宫。这样写就很有层次感,而且生动形象。
2、要养成自觉意识。要注意养成自觉观察身边人事的良好习惯,随时做个“有心人”。
狄更斯是英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他塑造了众多“小人物”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的雏形都是狄更斯善于观察身边人物的结果,他不管刮风下雨,每天到街头去观察行人的举止,谛听他们的言谈,然后记录下来,从而塑造出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形象。我国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也是如此,作者总是在村口设茶摆烟,听人言谈,终成巨作。
3、要善于思考。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李四光曾说过:“观察是得到一切知识的一个首要的步骤。”在观察中,还应注意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所获,而不致使观察所得如同“过眼烟云”。
丹麦著名科学家雅各布博尔,在天体研究方面成效卓著。他成功的秘诀之一,便是他对事物的细心观察以及认真思考。一只花瓶被打碎了,人们扫去碎片便了事,而雅各布博尔却成了细心的人,经观察发现: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1克和0.1克以下的最多!尤其有趣的是,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有着严整的倍数关系。即:最大碎片与次大碎片的重量比为16:1,次大碎片与中等碎片的重量关系是16:1,较小碎片与最小碎片的重量关系是16:1。于是,博尔便将此规律用于考古和天体研究,从而由已知文物、陨失的残肢碎片推测它的原状,并迅速恢复它们的原貌。
五、观察后写“观察笔记”
观察笔记虽不能说是一种正式的文体,但也是练笔的一种好方法。它可粗可细可概括可具体,可叙述描写,可抒情议论,篇幅可长右短。写“观察笔记”应该做到:
1、随时写。就是一有观察所得,就立即写下来,既是对观察结果的记录、巩固,又能很好地积累写作素材,以备以后作文时选用。
2、坚持写。就是要坚持不懈地定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厚积而薄发”,不能只凭一时兴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3、讲技巧。观察笔记即使不是正规作文,也存在观点筛选、材料组织、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问题。一般而言,纯感想,纯议论、纯主观的东西,象个人回忆,内心独白等,就不宜列入“观察笔记”的写作范围之内。
作者邮箱: tangjlong@ms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