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课堂教学中的PR(网友来稿)
丹阳市河阳中学 步一鸣
PR是“公众关系”英文Public Relations的简称。PR存在的领域是十分广泛的,它不仅存在于营利性部门如生产企业、商业企业、邮电运输业、饭店旅游行业中;同时也存在于一些非营利性部门如学校、政府机关、军队中。笔者试探将PR引入课堂教学这一微观领域中。
一、 从PR三要素上谈课堂教学PR存在的可能。
现代PR研究者已经将PR三大构成要素确立为社会组织、传播、公众。社会组织是构成宏观大社会的个人的特定集合。这种集合的特定性包括其有计划,有领导,成员间有明确分工和职责范围,有一套运行制度等。根据以上对社会组织定义的理解,我们不难看出学校就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社会组织,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代表了学校的一面,是学校这个社会组织中的一个重要成员。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形象则代表了学校的形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完成的教学目标则是学校总目标中的一个很微观的子目标。公众是PR信息的接受者。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充当了课堂PR中的公众。学生在课堂中获取知识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学生要获得知识必须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传播得以实现。对于传播方式的选择,传播内容的编辑也会对课堂中的公众产生影响。可以知道课堂教学中PR的三要素是存在的,即教师、知识传播、学生。
一、 从PR角度谈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PR是指一定的社会组织与其相关的社会公众之间的相互联系。课堂教学中的PR是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这种关系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因为课堂中的教师代表了学校组织的形象,所以教师在课堂中的言行不再是纯粹的个人言行,而是学校教育思想方针的一种体现。从PR学上讲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学校和学生的关系。在课堂中教师作为学校组织的一个成员充当了协调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塑造学校形象的角色。可以这么说,课堂中的教师就是一个PR操作人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应该让学生知道”,而不是“一定要让学生知道”。我们可以从下表进一步了解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进行交际时两种用语的比较
用语类型 一般用语示例 PR用语示例
要求学生答 题 请××同学回答 相信你能理解我的用意,给我一个你认为满意的答案
肯定学生答 题 ××同学回答很对 这是你最满意的答案,也是我最满意的答案,我们互相理解
否定学生答 题 ××同学回答不对,还需考虑 我的提问让你为难了,请你原谅
从表中示例可知:课堂教学中的PR要求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平等相处、互相理解的关系;课堂中的教师不再是惟我独尊、我行我素,学生也不再是惟命是听、严守师道。
学生是课堂中的公众。PR活动的策划者和实施者必须始终将公众认作自己的“上帝”,学生应该是课堂教学中的“上帝”。教师作为PR活动的策划者和实施者必须始终为自己的“上帝”--学生服务,直到公众理解、满意为止,正像商业企业中将顾客作为“上帝”一样。可以设想一堂不能令学生满意的教学能够算成功的教学吗?当前教育界正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不正吻合了PR学上以学生为“上帝”的观点吗?
二、 课堂教学中的PR要求教师要有综合性知识结构。
PR 学上提到公众分类时强调:同一个组织有不同的公众,任何一个组织都不会只面对一种公众。同样,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公众的学生不可能是同一种类型的学生。教师面对的公众虽然同是学生;但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技能掌握能力。
同时,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学科与学科之间有着互相衔接的关系。数学学科上的解题要靠语文学科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语文学科上要想对一个作家有一个深刻了解,首先得从这个作家所处的时代特征说起。了解诗、词、曲、小说就不能撇开唐、宋、元、清,这就和历史学科挂钩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要具备综合性知识结构。
王治衡主编的《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选编》中将一个理想教师的知识结构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 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二) 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
(三) 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
笔者根据PR要求认为教师还得具备应合时代步伐的社会生活知识。坐在课堂内听课的学生,他们的知识来源不全是课堂之内,社会生活知识丰富了他们的头脑。他们往往会将一些自己获得的社会生活知识叠加在课堂教学知识之上。教师应尽可能地广泛摄取社会生活中的知识,以便在课堂中和学生自然地进行交流。
请看下面一则教学实例:
教师在一堂作文课中和学生进行交流,作文题是《我心中的明星》。在要求学生正式写作时,教师问学生:“你们愿意把心中的明星告诉我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有学生回答:“刘德华。”教师马上说:“哦,香港著名歌星、影星。他演的古装片《神雕侠侣》你一定看过吧。”那位学生笑着点头了。有学生回答:“贝利。”教师马上说:“巴西著名球星,相信他踢的每一个精彩球你都会记住。”那位学生也笑了。
刘德华、贝利这些人物都是学生在报刊、电视上认识的,属于生活中接触到的知识。如果教师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在课堂上就显得十分尴尬,很难和学生进行交流了。通过这样的交流,教师的形象也势必会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来。PR的宗旨就是树立形象。
三、 选择最佳的传播模式。
传播是社会组织利用各种媒介将信息和观点有计划地与公众进行交流的沟通活动。课堂教学中的传播是教师利用各种教学媒介将教学知识、技能有计划地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沟通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想取得比较好的沟通效果,选择合适的传播模式尤为重要。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传播模式:
1、 传统的线形传播模式
这种模式最早是香农和韦弗提出的。其模式是:
信息 信号 信息
2、 新型的控制论传播模式
这种模式是美国学者施拉姆提出的。其模式是:
传播 传播
反馈 反馈
2、 PR传播模式
这种传播模式是根据新型控制论模式的理论设计的,并且包含了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中的基本要素.
下面是对以上三种模式的理解:
传统的线形传播模式和其他两种模式相比有两个明显的缺陷:第一,缺乏信息反馈;第二,在传播过程中,忽视了外界客观因素的制约和传授双方的能动因素。这种模式太机械化了。
控制论传播模式与PR模式的区别:第一,没有突出传播过程中的媒介因素;第二,在传播过程中,传播信息和反馈信息的区别不明显。这种模式太理想化了。
PR传播模式应该是一种合理化的传播模式。这种模式考虑了信息的反馈作用;考虑了传授双方的能动因素和外界的制约因素;突出了传播媒介的重要作用;突出了受者对信息的接受效果。这些都是作为传者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的因素。
根据PR传播模式,设计课堂教学传播模式。用图形表示为:
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在整个传播过程中都充当了信息传者和受者的角色,地位是平等的。教师作为传者传播的是学校规定的教学内容;学生作为传者传播的是自己对教学内容理解之后的学习内容。根据不同的传播内容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使用合适的传播媒介。语言、手势、黑板是常用的传播媒介;为了使课堂教学更生动形象化,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应使用投影仪、放音机、电视、多媒体等教学媒介。在传播过程中,教学效果获取的方式也是多
样的,如发问、测试、观察等。一般来说,对于个别受者的了解用发问比较好,这样做具有针对性,起到对症下药的作用;对于群体受者的了解用测试比较好,这样可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观察这种方式既可以用于个别,也可以用于群体,这种获取教学效果的方式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学知识。
涉及到课堂教学中PR方面的内容还有很多,笔者只有就所学到的浅陋知识作试探性的阐述。相信会有更多的能者将课堂教学中的PR给以普及。
----------------------------------
参阅书籍:熊源伟主编《公共关系学》,王治衡主编《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选编》。
作者邮箱: buyiming@mail.china.com
【课堂教学中的PR(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课堂教学中的学生非言语反馈(网友来稿)10-10
教材中的语病(网友来稿)09-07
《错误》中的对比(网友来稿)10-30
《背影》中的橘(网友来稿)09-17
事故中的故事(网友来稿)08-07
课题研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课题研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网友来稿)09-02
课堂教学话整合(网友来稿)06-18
课堂教学弊端之我见(网友来稿)08-19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网友来稿)09-15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多媒体运用(网友来稿)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