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相机引入,适时点拨--引入点拨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网友来稿)
湖北宜都一中 张祖华
针对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障碍、思维障碍、知识障碍而恰当引入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进行点拨教学是必要的。这对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化解课文疑难、发展学生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怎样引入才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呢?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蔡澄清认为:“相机诱导,适时点拨。这是实施点拨教学一最重要要求,也是点拨教学的精髓。”(见安徽芜湖教科所《点拨教学理论与实践》),据此,在引入点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注意引入时机的把握。
一、激趣引入。
语文课堂上,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情绪低落,学习兴趣不浓。此时,宜进行引入点拨。特级教师于漪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见《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第七页)。因此,在学生对学习普遍缺乏浓厚兴趣时,教师有必要引入课外资料。这里有一个典型例子。在教朱自清散文《绿》时,有位老师讲了一个小故事:“欧洲有个叫摩根的商人,长得高大魁梧,他的夫人却小巧玲珑,他们夫妇俩运了一大批鸡蛋到非洲去卖,不多时蛋就卖完了。同学们想想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引起了不起学生的诸多猜想,但多不得要领。老师便托出谜底:“摩根人大手大,鸡蛋在他手中便显得小,他的夫人小手小,同样一个鸡蛋在他手中便显得大了,所以人们争着买。这就体现了衬托的道理。”同学们听了恍然大悟。老师接着说:“文学家对生活现象经过长期的观察、体验,有意识地把生活现象进行加工提炼,运用于文学创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衬托手法。同学们看看《绿》这篇文章在哪些地方使用了衬托手法?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位教师的导入教学,先从课上引入摩根夫妇卖鸡蛋的故事,然后联系课文主要教学目标提问启发,这既激活了学生学习兴趣,又水到渠成地将学生注意力引向了自己教学的重点。这种新颖的引入激趣方式确实发人深省。
二、促思引入
学生思维一时出现阻塞,教学重难点突破出现困难,这在教学中很常见。许多认知派的心理学家认为,影响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学生的认知结构。所以,当学生思维不活、理解遇到障碍时,老师有必要从课外引入与课文有关的材料以激活其思维,释化教学疑难点。可是,当学生思维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教师怎样引入点拨才会使学生思维“柳暗花明又一村”,茅塞顿开呢?下面,我们先看看特级教师蔡澄清教学《祝福》时的一个片断: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习对祥林嫂第三次肖像描写的分析,已明白祥林嫂老死的原因)
师:(故意反问,把问题引向深入)怎么能说是老死的呢?我们知道,说老死,一般指七老八十的死亡。祥林嫂多大岁数?她是一个不到四十岁的中年妇女啊,按照生命的自然法则正是年富力强之际,怎么能说是老死的呢?(教师重复着“怎么能说是老死的呢”这句话,重复提醒学生,可是学生仍处于焦虑性的思索中)
(教室里依然是一片宁静)
师:(适时引入一句俗语)中国有句俗语,叫“富家出少年”,你们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吗?
(轰然一声!教室里突然热烈起来。学生们有的醒悟了,有的尚处于半醒半迷之中)
生:(一位同学胸有成竹地站了起来)富家出少年是讲家庭条件优越,生活无忧无虑,即使是年纪大点的人也显得年轻。由此,我想到祥林嫂,她的年纪不大,但因为遭受迫害之深,生活极度凄苦,因此她超前衰老。说明她是老死的,更能深化作品的主题。
(在此基础上,教师对祥林嫂老死的审美意义进行了总结。)
一个不到四十岁的中年妇女老死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久思不解。关键时刻教师引入了一句俗语“富家出少年”,轻轻一拨,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烈起来。蔡老师之所以能在学生苦思不解的时候陡然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豁然开朗,除了教者善于激疑蓄势外,还在于他能针对学生认知局限巧妙适时地引入极富启发性的典型俗语--富家出少年。“片言居要,省时力而收获丰”(蔡澄清语)。简言之,促思引入,要想取得理想效果,不仅要把握好引入的时机,更要充分注意引入材料的选择--引入的材料不在多,而在于是否典型,是否富有启发性。
三、结穴引入。
在教材某个知识点具体讲解完后进行概括小结时,教师从课外引用概括性很强的与教材内容相关或者相近的新颖材料以帮助归纳小结的教学方式,就是结穴引入。这种引入,如果运用恰当,对教材知识的总结常可起到画龙点晴、以一当十的作用,大大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获得一个系统完整清晰的印象。不仅如此,还可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兴趣盎然不衰,避免日常教学小结的平淡,使课堂教学波澜再生。教《大堰河--我的保姆》,笔者在总结介绍作者艾青埋,引入了人们送给他的总结性挽联:
如牛如驼是岩是礁一代巨星遽殒天人同泪雨
似光似火亦诗亦画千篇绝唱长存四海共歌吟
教师介绍这幅挽联,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借助挽联不仅概括了解了诗人崇高人格及文学地位,而且从整体上把握了诗人非凡的创作成就及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教《林黛玉进贾府》笔者也采用了这种结穴引入法。教师引导学生从王熙凤出场、肖像等方面的描写具体分析王熙凤泼辣心狠、精明能干、机变逢迎的性格后,总结时自然引入了原著第五回作者写给王熙凤的判词: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判词中“凡鸟”合起来就是一个“ ”即“凤”字,暗指凤姐。美貌聪明泼辣的凤姐,在贾家势衰败之时嫁入了贾府,她先是顺从迎合老太太,讨她的欢心,赢得她的信任(即“一从”),取得了独揽贾府大权、颐指气使的地位(即“二令”)。尽管王熙凤八面玲珑,极精明,可最后“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最后吃了官司,得了怪病而亡(“三人木”即“休”)。作者构思新颖,短短四句判词概括了人物一生的命运。此处结穴引入判词,为学生学习酿造了一种积极活跃的思维氛围,丰富和弥补了学生对人物理解上所存在的不足,使学生对人物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在语文教学中,为了激趣、促思、结穴等的需要而引入穿插一些课外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但我们不可盲目无目的地进行。蔡澄清说:“当点则点,当拨则拨”。套用这句话,引入教学应是“当引则引,当入则入”。在教学中掉书袋卖弄才学哗众取宠的做法我们必须避免。只有“相机引入,适时点拨”,才可能收到引入点拨之功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00三年五月十日
作者邮箱: zhangzuhua888@eyou.com
【相机引入,适时点拨--引入点拨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运用点拨法指导学生写作(网友来稿)10-03
相机诱导适时点拨(教学论文)08-25
抓住一点拨通全文--《项链》点拨教学课的构思与实践(网友来稿)10-12
浅谈语文教学中教学手段的运用(网友来稿)08-14
点拨法的精髓及课堂运作07-05
浅谈导入语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网友来稿)10-05
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杂谈(网友来稿)08-27
导思--点拨教学法在阅读课中的运用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