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语文究竟应该干什么(网友来稿)

时间:2024-08-03 02:26:3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再谈语文究竟应该干什么(网友来稿)

秭归县茅坪初中   吴云

再谈语文究竟应该干什么(网友来稿)

在《湖北教育》2003年第1、7期上读到两篇同谈“语文究竟应该干什么”的文章,读后,并没有让我这个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有拨云见日、水落石出之感,这令我不得不写点文字来同大家共议。在文中,两位(刘沛生、张锋)分别试图从“做人”、“语文教育的界定”入手,对“语文究竟应该干什么”的问题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加以诠释,但读后给我的感觉却是:看似严密的逻辑推理并没有让读者明了语文究竟应该干什么,也并不是让人无懈可击,我仅从两文中挖掘几点“漏洞”从“补漏”的角度说说我的观点,并与两位商榷,不妥之处请见谅:

一是“做人问题”。

这是一个很值得探究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诚然,我们知道,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柱之一是“学会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虽然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标准,但愚以为,做人的首要的共同标准应是做一个“语文人”,也就是应使受教育者经过教育成为一个“语文化了的社会人”。社会学告诉我们,人类为完成自身精神、肉体上的延续,必须把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的这一过程,即为人的社会化进程,人的社会化进程是由教育来完成的,教育的直接目的便是把人从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我们知道,人类生活在一个以语言文字为交际工具的社会里,在这个社会里,人做为单个的语言活动中心和交际主体而存在,其借助语言文字与别的语言活动中心和交际主体进行交流,完成信息的传递、感情的交流等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环节。进一步言之,我们生活在语文交际圈里,我们不是用语文来生活,我们就是生活在语文之中,语文就是我们的生活所在。

无论是“做文明人”、“做现代人”,还是“做中国人”、“做社会主义的人”,我们都是做一个社会人,而做社会人最基础的问题便是做“语文人”的问题。当然,不同的教育阶段、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度,对要求学生做一个怎样的“社会人”和“语文人”有着不同的要求。在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备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备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①”,这是对这一阶段的“社会人”的要求,具体到对“语文人”的要求上来,按《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要求,则表现为:我们的语文教育“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简言之,在此阶段,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由此,我们说:做人问题究其实质是做社会人的问题,而做“社会人”的问题,最基础的就是做“语文人”问题。这便十分清楚地让我们看到,语文教育在培养一个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刘先生从哲学的角度力求阐述这一问题,然而,最简单的推理便是如此,社会人是大要求,语文人是具体要求之一,是基础要求,不必再从“语文课性质”和“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等其他方面做过多的解释。

二是“语文教育的界定”问题。

张锋老师认为“语文首先需要被限定在学校的框架内讨论”,他认为“因为语文作为一个学科,仅只存在于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中(离开了学校,语文就‘挥发’了)”。我认为,他的这一论述是对语文的曲解。语文,即为语言文字,它是“人”存在于社会的“言”;离开“人”,“言”无从依附;离开“言”,“人”难以自立。语文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语文活动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它的外延应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与运用同样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语文教育更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有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可以学习语文。”如果按张老师所说,学生除了在学校,在其他地方便不可能接受语文教育了?这显然是片面的,笔者认为,语文教育活动因为人的社会化进程而存在于其中,学校语文教育不过是她的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而已。这种教育因为有优化特色而主要承担培养此阶段“语文人”的重任。教育有优化教育与不优化教育之分,我在一篇拙文中将语文教育的存在环境(语文交际圈),依照其优化的程度分为“课堂、课外语文活动、家庭和社会”三类,在此文中,我认为,语文课堂教育(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最优化的语文交际圈(或语文教育场所),课外语文活动是较优化的语文交际圈,而家庭和社会则是最不优化(或最原始)的语文交际圈(详见“中学语文教育资源网:www.ruiwen.com《优化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语文交际圈里遨游》,2003年3月16日刊登”)。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要灵活地把语文学习活动贯穿于学生的生活之中,让学生带着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再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人的社会化。可以这么说,学校语文教育是一种浓缩的集约化教育,社会语文教育是一种不优化的教育,是对学校语文教育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不过学校语文教育是为学生成为社会化的“语文人”而进行的专业化教育而已,语文教育怎么能仅仅局限于“学校的框架内”呢?

三是“语文究竟应该干什么”的问题

把语文教育与做人的问题、语文教育的外延与内涵问题搞清楚之后,我们便不难对“语文究竟应该干什么”做出正确的回答。简言之,语文(教育)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为“语文人”。借张老师的话说,“语文教育起于人的语言机能,达于人的高素质化(也就是笔者所指的‘语文人’),标志是人的创造力,训练方法是学习并实践文字的丰富多样的排列样式(主要是指语言排列的‘常式’,文学作品则突出表现为‘变式’)”,我们的语文教育便应是以语文资源为媒介,通过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实现把学生培养成“语文人”的目标。我们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学段对“语文人”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如前我所说的在基础教育阶段应把学生培养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做为目标,具体表现为“十大标准”(见新课标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总目标),在此不一一列举。

知道了我们所要达到的目标,就要付出行动。新课标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从“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建议”与“评价建议”四个方面对如何向这一目标努力做出了具体的要求,总结起来便是“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做语文教师的,应切实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方法的培养,有助于让学生“学会用语文来学习、学会用语文来生活”,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要求的“语文人”。

无论是怎样“正本”,如何“清源”,语文教师都要努力成为一位“好教师”,踏踏实实上好每一节课。只有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从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规律来探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从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的众多场合来开拓语文教学的空间领域,从现代生活发展远景来规划语文教学的未来”②,本着“让生活的观念统领教学,让教学的过程贴近生活”的原则,“按照人们日常生活和实际工作中读写听说的规律来训练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通过一节又一节开放而有活力的课才能最终实现对学生的语文化--使得他们不仅能用语文来认识生活,适应社会发展,更能用语文来创造新生活,而成为一个个符合社会要求的“语文人”。

附注释:①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颁布。

②顾黄初《<语文教育论稿>序》,作者刘国正。

联系地址:湖北省秭归县茅坪初中

邮        编:443600   作者邮箱: wuyun_0320@sohu.com

【再谈语文究竟应该干什么(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再谈宜昌市语文开卷考试(网友来稿)05-12

诗意语文随想(网友来稿)09-02

语文常用术语(网友来稿)11-05

高考作文应该引发语文教学改革(网友来稿)08-05

再谈《〈孔雀东南飞(并序)〉的相字用法》(网友来稿)08-28

遥远的几厘米(网友来稿)(网友来稿)06-18

岁月如歌[网友来稿](网友来稿)08-15

语文教学与语文素养(网友来稿)11-06

语文的生命之创造语文(网友来稿)06-19

《花未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网友来稿)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