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法助读文言文 (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4-10-17 23:55:3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对文法助读文言文 (教师中心稿)

新沂三中(221400)李先慧

对文法助读文言文 (教师中心稿)

何谓“对文”?就是文言文行文时讲究句子之间对等位置上词语意义和用法的互相照映,它涉及对联、互文、合叙、变文、双音节构词等知识。对文的特点是句子在对映的位置上词语的意义要么相同相近、要么相反相对、要么互相补充,例如“邻之厚,君之薄也”的“厚”与“薄”(《烛之武退秦师》);而对映位置上词语用法则基本相同,例如“固知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一”与“齐”都是使动用法(《兰亭集序》)。了解对文的知识和特点对读懂文言文有极大的帮助,可以用此解词释义判定用法理解文意以及审定正误。

一、 对文法判定文言实词词义、用法

(一)、判定文言文实词词义。在语境中可以通过对文的知识判定一些特殊词语的意义。

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论》) “珍器”怎么讲?讲成“珍奇器物”不就是“重宝”吗?但是只给宝物钱财就能招揽天下贤能吗?这里的“珍器”应讲为“重要的官职”,“人君当神器之重”的“器”就与之相证。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大行”与“大礼”相对,“不顾”与“不辞”相对,“细谨”与“小让”相对;同时,“大行”也与“细谨”相对相反,“大礼”与“小让”相对相反而用。“大行”就是“做大事”,“大礼”就是“行大礼”,都是名词先活用为动词短语然后作主语。

3、“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归去来兮辞》)“寻壑”与“经丘”相对,“寻”就是“经”,都是探寻的意思;“壑”与“丘”相对,意思相反而互补;“以”“而”相对,都是连词;因此,“窈窕”就不是“美丽”的意思,与“崎岖”相对,意思相同。

4、“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求”与“欲”、“思”相对意思相同;“长”和“远”、“安”相对,意思用法相同,意思相关。

(二)判定实词的用法。

1、“因人之力而弊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这里的“仁”“知”“武”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知”通“智”,“武”是和“仁”“知”相对的,首先是名词,然后再活用为动词,不能认为“武”不是活用,这里的“武”是和名词“文”相对的概念。 《烛之武退秦师》

2、“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触龙说赵太后》)“功”“劳”相对,都是名词。

3、“序八州而朝同列” (《过秦论》)词法注释有错,“序八州”与“朝同列”对文并举,“八州”与“同列”意思相同互补,而“朝”为使动用法,则“序”也为使动用法,可以解释为“使……(重新)排序”,“八州”原先与秦同属周王朝的“九州”,而现在秦让其他八州隶属于自己,就好象让八州重新排列(不能和秦同列)。

4、“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封”与“礼”同一位置,“礼”为名词活用为动词,那么“封”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是本义“封地”的意思。“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的“封”可以相印证。(《烛之武退秦师》)

5、“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阿房宫赋》)“收藏”“经营”与“精英”相对,“收藏”“经营”是动词活用为名词。

6、“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实”与“觉”相对,“觉”是动词,“实”也是动词,可解释为“坠入、落入”等意,而不能解释为副词“实在”。

二、 对文法判定文言词语是否为虚词

    所有的文言虚词都是从实词演化而来,判定是否是虚词比弄懂实词更难,用对文法也可以判定是否是虚词。

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时”与“序”、“九月”与“三秋”相对,意思相同;“维”与“属”相对,“维”就不是虚词而是实词,意思与“属”相同。

2、“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仗之城,临不测之渊”(《过秦论》)“华”与“河”相对,就是指“华山”“黄河”;“城”与“池”相对,就是指“城墙”“护城河”,那么,“践”与“因”相对,要么都是动词要么都是虚词,不能“践”是动词,而“因”就是虚词,在这里“因”也是动词。

3、“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这句中的“因”与“以”相对,而“以”在此是介词,“因”在此也是介词。

4、“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谏太宗十思疏》)“奢”与“俭”相对,“戒”与“以”相对,“以”在此是动词“用”的意思,而不是介词。

5、“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滕王阁序》) “萦回”与“体势”相对,“穷”与“即”相对,“穷”为动词,“即”就不能为虚词。

三、 对文法判定文言句意

文言用语精致,有时非常简省,有时非常泼墨,有时句意只可意会不可翻译,通过对文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意。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这里的“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相对,意思一样;“天下”“宇内”“四海”“八荒”相对,意思一样。这句就不能生硬的翻译。

2、“陆人居陆,水人居水” 《勾践灭吴》 “水”“陆”相对,那么,什么是“陆人”“水人”?这句就不能照直翻译为“住在陆地上的人习惯于住在陆地上,住在水上的人习惯于住在水上”(教学用书),而是“(北方中原)旱区的人们习惯于(乘车)旱地生活,而(南方吴越)的人们习惯于(坐船)水乡生息”。

3、“战城南,死郭北”(《战城男》)“战”与“死”相对,“城南”与“郭北”相对,意思是“战于城南郭北,死于城南郭北”,渲染战争的惨烈,城南郭北城东城西都在激烈地战斗,而不能理解为“在城南打战斗,死在城北”。

四、 对文法判定课文错误以及注释错误

1、“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勾践灭吴》)这句是宣扬多生快生重生男孩更鼓励生女孩的,从奖励的轻重上看语序是错误的,应该为“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二人,公与之饩,生三人,公与之母。”

2、“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触龙说赵太后》高中语文第一册注:“[念悲其远也]惦念着她,为她远嫁而伤心。”按照注释,原文应该表述为“念之,悲其远也”,这恐怕并非作者原意,也不合古人行文之法。其实“念”也是“悲”,古人习惯把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的字连在一起使用,它们表达的是一个复合的整体意义,不能分别解释为两种不同的含义。这里的“念悲”就是悲伤的意思,人还没离开,也不到“惦念”的时候。“念”字单用也有悲伤的含义,如《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陇头流水歌辞》:“念吾一身,飘然旷野。”元朝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这些例证虽然时代较晚,但应该是古义的留存。

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绝句》)初中语文第二册注释:“杨柳风,指透过杨柳绿吹来的柔和的春风。”注释强调吹拂杨柳的动态感,以为这是把春风叫做杨柳风的理据。但夏天杨柳枝叶更为繁茂,风吹杨柳的动态感更强,为什么不把夏风叫做杨柳风呢?所以这里我们应该联系上句的“杏花雨”来一起考虑,这是两个对仗非常工整的句子,“杏花雨”跟“杨柳风”的结构关系和语意关系都是一致的。“杏花雨”大家都理解为“杏花开放时节所下的雨”而不是“打落杏花的雨”或“透过杏花飘飞的雨”,那么同样,“杨柳风”也不应该是“吹动杨柳的风”或“透过杨柳吹来的风”,“杨柳风”实际上也是指时节而言,即“杨柳发芽时节所吹的风”,这当然就只能是春风了。

【对文法助读文言文 (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三知助鉴赏(教师中心稿)08-09

文言文阅读(教师中心稿)06-10

浅谈文言文教法(教师中心稿)07-21

《涸辙之鲋》--文言文片段练习(教师中心稿)07-12

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一)(教师中心稿)10-01

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十一)(教师中心稿)08-28

文言文翻译的五个误区(教师中心稿)09-17

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十二)(教师中心稿)08-23

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三)(教师中心稿)10-12

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四)(教师中心稿)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