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阅读教学:给学生发现自我的乐趣(网友来稿)
文继炬
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说到底,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实现了双重发现:一方面读者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走进作者所构设的精神世界,发现那一个个独特的形象生命,从而体认作者的生命情志;另一方面,读者又在这精神的历险中借他人的思想来锻炼自己的思想,借他人的情感来丰富自己的情感,观照自我,发现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从而达到确证自我、实现自我的目的。所以,阅读是一种非常自我、非常个人化的行为,面对同一文本,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解读,就是同一读者在不同的情境中也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充分地研究阅读者的个性与喜好,尊重他们的要求与理解,极大地张扬他们的阅读个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显得相当重要。
可是目前的阅读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尽管少数有识之士作了很多大胆的改革努力,但整体状况的“少慢差费”(学生真情投入少,领悟慢,效果差,耗时多)仍积重难返。
“粗暴”的干涉剥夺了学生自主贴近文本的权力 从小学到高中,虽然减负的呼声很响,但由于各种激烈竞争的介入,学生的负担仍然很重、课外作业仍然繁多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它大量地挤占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破坏了学生轻松阅读的心情;另外,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老师们总是一厢情愿地开列必读书目单,而这些书目又多是以成年人的眼光和价值期待作为取舍标准,根本不管不同的个体的心理期求,强性地塞给他们,并要求完成定量的读书笔记,使得原本是富于趣味的自由阅读也成了令人厌恶和畏惧的事情。
课堂教学的刻板程式化倾向禁锢了学生的自由想象和感悟 吴伯箫曾经不无感慨说:“现在的教学把课文都讲‘肿了’。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让学生阅读原文上。”课堂上老师们还习惯于把一篇篇文章从字、词、句、篇到语、修、逻、文、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进行非常“科学”细致的“拆解”、深入的“鉴赏”、精心的“把玩”、反复的“历练”,醉心于枝节末叶的零碎知识,讲解不厌其多,不厌其深,甚至牵强附会,而很少舍得拿出时间指导学生走近文本,体悟整体美感,品味文章语言。
为考试成绩是瞻的功利化倾向严重地阻遏了学生与文本的自由对话 在特定时间内硬性规定必须完成种种“阅读要求”,完成那些将一篇活生生的文章肢解而成的匪夷所思的练习题;使学生在阅读时总是带着“任务”的心态,吃力地被动阅读,总想微言大义,分析提炼出什么主题、词句寓意及章法技巧等,难以沉浸其中,拨动心弦,体悟文章情感内蕴,享受读书乐趣;使阅读变成了训练,训练就是做题,而且答案是唯一的,标准的;把读书的乐趣和美感,把启迪心智、提高感悟世界、认识世界、表述世界的能力等读书本意扫荡殆尽。这种被林语堂称之为“恶性读书,恶性教学,恶性出题,恶性考试”,斥之为大煞风景的“烹金鱼煮白鹤”的阅读教学还有什么滋味和乐趣呢?
可以说,上面谈到的几种阅读教学形式其根本的症结就是目中无人,漠视阅读者的个性需求,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等同于知识储存的筐篓。这种做法不但不能把学生引向美妙阅读的境地,激发他们主动地去探求文本、发现自我的欲望,相反还会逐渐使他们的自我意识迷失在这种“残忍”的对生命的戕害之中。个性自我的丧失,意味着学生独特的自由精神的死灭,想象与创造激情的消泯;意味着从我们的课堂里走出来的将是一个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意味着走出学校之日就是他们彻底与语文、与各种深刻的思想智慧告别之时。
阅读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一片寻找自我、发展自我的人类“文化原野”,学生在其中广采博收,尽情吸取各种文化滋养,移情化性,培本丰源,保证其个性和创造性的成长发展。语文教师最大的职责就是要让学生建立阅读的信心与兴趣,让学生与文本对接,让阅读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活动,让阅读的诗意体验充盈学生的瑰丽人生,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
铺就让学生切实走向文本的便捷通道 对于大多数中学生而言,并不是像我们理想中的那样能够自然地与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产生亲和力。常常听到这样的感叹:“现在这些孩子是怎么啦?这样优美的诗歌、散文,这样有趣味的小说、戏剧怎么就是不能吸引他们?他们为什么就是对那些毫无价值的卡通画、言情武侠等通俗作品感兴趣,而对推荐给他们的东西以及教材中那些典范文章如此厌烦,觉得味同嚼蜡呢?”实际上,阅读个性的差异这是普遍存在的事实,你不能够强求他们全都去喜欢所谓的高雅文学;而且,作为十几岁的学生他们能够走近文学,大多数都是为了追求情节的刺激,带有浓重的感性色彩,真正以审美的眼光去读文学的又有几个呢?况且很多学生内心中还缠结着对呆板课堂严重的逆反情绪,当然不会积极地配合了。事实表明,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在课外能够引起学生的兴味,甚至于爱不释手,而一旦入选教材,进入课堂就今非昔比了,这不是没有原因的。所以,要让学生切实地走向文本,关键是要让他们发现阅读的妙处,产生阅读的浓厚兴趣。这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林语堂说得很好:“所谓学习,就是喜爱。学生应该对读书发生狂喜。”(《论学问与知趣》)他又说:“什么才叫做真正的读书呢?这个问题很简单,一句话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本来就读,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这才是不失读书的本意。”(《读书的艺术》)
读书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而且也应该培养。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帮助学生在主动走向文本之前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心理期待,使他们的内心一开始就呈现饥渴的状态。(1)作为文学作品,它所附带负载的文化信息是很丰厚的,它们完全可以用来作为设疑激趣的资料。例如作者创作的特殊经历,他们自身的追求与梦想,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些有价值的逸事,文本故事的本事来源……甚至于对文本的一些评价鉴赏都可以事先交给学生。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第六册《红楼梦》专题时,告诉学生关注人物的性格命运可以从他们的名字窥知一斑,学生明白了原来“元、迎、探、惜”对应着“原应叹息”“贾政”对应着“假正经”……听到这些有趣的东西,学生的胃口有怎么不会被大大地吊起呢?(2)对于没有欣赏音乐的耳朵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他们那双耳朵;对于没有欣赏绘画的眼睛的学生,教师也应该为他们创造那双眼睛。教给方法是必要的。学生不是不知道如何走向文本、感受形象的美吗?那么,你让学生去体会,同样是写荷花,为什么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白色的,而孙犁笔下的荷花却是粉红色的呢?难道不同的地方荷花都是完全的纯然一色?为什么朱自清的荷花是“袅娜”的“羞涩”的,而孙犁的荷花却“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你再让学生去感觉,同样是写声音,为什么“无边落木”的飘下只能用“萧萧”来形容,而“不尽长江”的流淌却要用“滚滚”来摹拟?你试着让学生去诵读《记念刘和珍君》中的那个著名的长句子:“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得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问他们看有没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问他们鲁迅为什么要用这么长一个句子?……如果长期这样坚持,学生怎么会不认识到形象的语言它是有声音、色彩、线条、气味、形状的呢?怎么能不感到形象背后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呢?懂得了这些东西,当让他们自己去尝试的时候,他们就回体验到无穷的发现的乐趣。
所有兴趣的诱导都是为了把读书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寻回阅读的自信。当学生以各种读的方式(朗读、默读、抄读、品读、浏览……)真正走向文本的时候,他们自然会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读出苍凉,读出豪情;自然会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读出黍离之悲,读出厌战之情;自然会从“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中读出别离的凄苦伤感,读出身世的飘零孤苦……所以,放手让学生体验读书的幸福,学生曾经迷失的自我就会开始慢慢地复归,主动读书的习惯就会慢慢地养成。
构建开放活跃的课堂教学格局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高层次的阅读,绝非是仅仅探寻和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表层次地理解文章的结构,或解析文章的技术。高层次的阅读是从文章外部表现世界的“物质符号”上深入理解其精神内核,以清醒的生命意识全方位地与之交融和同构。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作者也有不同的个性。面对文本所展示的多元开放系统,课堂上师生双方必须以尊重文本和作者个性为前提,真诚地敞开自己,平等互动,充分地彰显各自的个性。其中,教师的个性彰显尤为根本,只有教师首先做一个有独立思想和个性的人,才可能创建有个性的课堂形式,也才可能去尊重学生的个性,张扬学生的个性。然而长期以来,教师缺乏个性,缺乏广泛读书的激情,缺乏对文本独立深刻的个人体悟却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它严重地滞后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在教师们千篇一律地纯技术性分析和照本宣科他人的说法中,学生对读书可能有的一点兴味被消磨殆尽,又哪里还会有什么创造性的发现呢?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明白面对同一文本与学生一样都是一个平等的对话者,也必须通过真诚的倾听和自由的言说来拥抱文本,达到双重发现的境地,他才有可能以自己的被净化、升华的灵魂去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的钦敬,激发学生的好奇,自主地去探究、发现,最终完成精神由文本到主体的转换生成。在这样的观念支配下,教师就会认识到自己的课堂作用和地位,组织、引导、激励、点拨,注重阅读的整体性和文气文脉,注重让学生畅谈读书的感受和体会,点到为止,留有余地。这样,课堂的自主权就会真正地掌握在学生手里,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和自由去读书、感悟、品味和背诵;也才会有更多展示自己思考的机会,课堂才会呈现不同思想、智慧交汇、碰撞、冲突、融合的异彩纷呈的局面。
以人为本,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指归。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更应该主动地担起这个职责,通过立言以育人,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一代人,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为他们的人文精神积淀和终身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底子。因此,为切实使学生走向文本所实施的各种教学策略都必须以此为价值追求的目标,不能让它沦为纯技术性的演示。
笔者曾经听过一堂公开课,执教的内容是第四册的一篇戏剧节选《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是一篇很切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能够引起学生浓厚兴趣的课文。看得出教者对这堂课作了精心的准备,收集了许多资料,既有中国名曲《梁祝》的片段,也有关于课文节选部分的电影对白,还把有关课文的评论资料印发给了学生。在具体组织教学的时候,既让学生模拟表演,又带着学生品味人物语言,展开具体讨论,还将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拿来作为比较内容。所有这些手段的运用都未尝不可,但是,它们都必须达到让学生沉浸在浓厚的爱的氛围与欣慰的感情之中的目的。因为在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的理想之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是最为纯洁,最为神圣的,如同带露的鲜花一般体现了青春儿女的纯情之美,它容不得半点尘俗玷污,也不能容忍任何理性和冷静。但是,它又不是纯粹精神的、天国的东西,它就在我们中间,就在我们这现实的大地上。从罗密欧得知朱丽叶的死讯后所表现出来的极度痛苦以至于全然不顾过去的教养和温文尔雅,从他对所爱的对象身体不同部位的真诚热情地赞美和他那样坦然宁静地拥抱死亡,无不让我们体验到那可触可感的人物心灵之美。爱就是他们最高的理想、最坚定的信仰,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怀着对爱的憧憬走向死亡固然让人遗憾,但人物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度却是深深震撼人心的精神元素。这就是悲剧的价值,它是在一种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让学生得到感染,从而在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中获得理性的感悟,享受到发现的乐趣。对待这样的文本,教师重要的是善于创造切合文本的氛围,而不是以简单的所谓思想诱导来灌输一种生硬的说教。可是,遗憾的是,在这一堂课的后面,教者为了所谓思想教育的目的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罗密欧与朱丽叶殉情而死,他们的死最后带来了两个世仇家族的和解,这说明了什么道理?听到这个问题,我知道前面的那些铺垫都成了白废,学生一定会不知所云。果然,看着学生一脸茫然的样子,我开始同情教者了,她怎么收场呢?结果教者只好自己说出所谓的正确答案,原来是“青年一代一定会战胜腐朽落后的势力”!
如果学生被迫长期接受这样机械的阅读引导,即使课堂方式再多样,技术再先进,模式再完备,准备再充分,也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不能与学生沟通,反而会扼杀他们的想象,使他们厌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塑造与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所以,开放活跃的课堂教学格局并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形式的追求,不管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还是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不管是课堂教学的这种、那种模式还是针对文本所设计的这样、那样的活动,都必须能够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激励他们认真地去求真、求善、求美,用审美和理性的眼光去解读自然、社会和人生。这才是真正理想的语文阅读课堂!
展开自由自主的课外阅读活动 自由自主的课外阅读活动要顺利地开展,首先要尊重和珍视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个性,给他们权力去选择喜爱的阅读篇目,而不是越俎代庖,随意指定,硬性摊派。有的同学多愁善感,囿于内心,他们可能会偏爱那些感伤婉约的诗词散文;有的同学则粗放坚强,性格外向,他们可能会更爱那些跃马驰骋、紧张激烈的传奇武侠;有的同学长于思考,关心社会,他们可能会侧重那些现实感强又注重思辩的杂文随笔;有的同学富于理想,抱负远大,有脚踏实地的精神,他们可能就会去注意那些能给其丰富人生启示和引路作用的名人传记……在自由自主选择阅读对象的过程中,阅读者会时时体验到发现自我的乐趣。其次,自由自主的课外阅读相对于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言,也不能离开教师的适时指点和启发。因为从本质上说,只有课内外沟通才可能真正让学生建立起阅读的完整体系,提高阅读的能力。所以在课外阅读时确立一定的目标意识是必要的。新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及《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要求初中生每年课外阅读量(各类图书报刊)不少于80万字,高中生每年不少于100万字,这是从数量上对学生提出了目标预期。人教社新版高中语文教材以“课本”加“读本”的形式与以往截然不同,不但在量上对课外阅读作了规定,而且因《读本》是课本的延伸、补充和扩展,更成了丰富、巩固和深化课本的有益的“精神家园”。所以,开设“佳作欣赏课”,让学生自行寻找不同文体的“佳作”,在课上朗读,“奇文共欣赏”,再谈谈为什么将这篇文章推荐给大家,“佳”在何处,鼓励个性与新见;或者设置专题,自主收集研究材料,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所有这些作法,目的都在于既让学生多读一些有较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作品,又能够得到教师的恰倒好处的指导,在师生文本交互沟通中成为一个“好读书、乐读书”且格调情趣高雅的人。
书是我们的精神养料,书带给我们的感动使我们发现自身的美丽,认识到自身的高贵。只有让我们的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和兴趣,感到人生的快乐莫过于阅读,才能够让他们的精神触须既延伸到无限悠远辽阔的历史时空深处,又向无穷延展的未来岁月不断挺进。这是学校教育的根本,教师不能够剥夺他们终身读书的幸福!
(完)
作者邮箱: @wejij.net.603
【阅读教学:给学生发现自我的乐趣(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网友来稿)04-14
对话式阅读教学(网友来稿)04-14
发现,使学生习作神采飞扬(网友来稿)04-14
思考、想象并发现(网友来稿)04-14
阅读教学中的三警惕(网友来稿)04-14
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网友来稿)04-15
CAI:语文阅读教学的异质?(网友来稿)04-14
注重学生发现意识 的培养(网友来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