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学课本中画发艺术琐谈(网友来稿)
江苏省海安县大公中学 唐步荣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能够窥视人的内心世界,如祥林嫂“眼睛间成一轮”、王熙凤的“丹凤三角眼”、范爱农的“眼球白多黑少”等,无不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万事都不能绝对化,艺术亦然。当人物的头发能表现人物的特点,显示人物内心世界时,画头发亦能取得深刻的艺术效果,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头发在文学作品中亦具有很强的表意功能。
一、体现人物的时代特征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特征,发式的变化也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体现浓厚的时代风味。如《陌上桑》中罗敷的“头上倭髻”、《木兰诗》中木兰“当窗理云鬓”,这些都是汉魏六朝时妇女时尚的打扮,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艰难苦恨繁霜鬓”(杜甫《登高》)则是战乱的表现。“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鲁迅《风波》),阿Q一会儿“用一支竹筷将头发盘在头顶上”,一会儿又“放下辫子”(鲁迅《阿Q正传》),则将辛亥革命时期革命与复辟交相变动的社会动乱的时代特征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
二、展现人物的民族特性
不同的人种,不同的民族,其民族文化心理及其审美情趣在发色或发式风俗上亦有其独特的表现。例如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写加西莫多“一个大脑袋上长满了红头发”,爱斯梅拉尔达的头发“略带褐色,在阳光下闪着漂亮的金光”。契诃夫在《变色龙》中写奥楚蔑洛夫“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金发、红发则显示欧洲白种人的特征。再如惠特曼在《自由之歌》中对黑人的描写则是“太阳照着他卷曲的黑发”。即使因为黄皮肤黑头发的东方女性,由于其民族文化心理不同,发式也各异,彝族姑娘的辫子上吊着红珠子,藏着女孩则“梳着几十条细辫子”(赵燕翼《桑金兰措》),苗族妇女则又“发髻大而油光”(沈从文《丈夫》),而苏北的农村妇女“头上一边插着一朵栀子花,一边插着一朵石榴花”(汪曾祺《受戒》),等等,都别有一种风韵,显示各自的民族特性。
三、显示人物的年龄特征
中国古代就有以发式代年龄的说法。中学课文中亦有许多以发代年龄的例子,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写“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代指老人,因人年纪大了,头发由黑变黄,没有光泽。“垂髫”则指小孩,因小孩未到束发之年,头发下垂。《诗经氓》:“总角之宴,言笑宴宴。”《林黛玉进贾府》中:“这院门上也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总角”古指代少年时期,把头发在头顶扎成两个髻,就像羊角一样。袁枚《祭妹文》中写道“予弱冠奥行”,“弱冠”古指二十岁左右的男子戴上成人的帽子,因体还未壮,故称弱。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公虽耄老,未有所成”。古代八九十岁称耄,这里泛指年高。李白《将进酒》诗中“朝如青丝暮成雪”。“青丝”即黑发,代指青壮年,“暮成雪”即白发,代指老年。另外还有“束发”(男子十五岁),“及笄”(女子十五岁),“加冠”、“白首”等称呼,都显示了各自不同的年龄特征。
四、反映人物的身份地位
由于个人心理的不同,发式也能体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的特征。如王熙凤“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球髻,绾着朝阳五凤桂珠钗”,满头翡翠,环鬓金珠,显示了她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显赫的地位。“车上走下来一个满头白发,穿着一套黑色毛呢中山装的,上了年纪的男人。那头白发生得堂皇而又气派。”(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文章通过写白发“生得堂皇而又气派”,显示了一个老干部的身份。冯幺爸“伸手搔着乱蓬蓬的头发”(何土光《乡场上》),“乱蓬蓬的头发”则是农民身份的体现,而李石清“前额的头发也贼亮地梳成了好几绺”(曹禺《日出》),则展现了旧社会上海滩上千里洋行的小职员的形象。
五、析射人物的生活遭遇
通过对人物的头发的描绘,还能折射人物的生活遭遇。如鲁迅在《祝福》中对祥林嫂的头发进行了两次不同的刻画,“不到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了,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作者通过对祥林嫂头发的前后对照刻画,深刻地揭示了祥林嫂这五年所受的打击之大、毒害之深、痛苦之重的悲惨遭遇。《白毛女》写喜儿从天真无邪的少女,到被逼躲进山洞,变成了白毛女,通过头发的变化,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喜儿的残酷剥削,恶毒摧残的罪恶,体现了喜儿父死家亡的血泪史和仇深似海的痛苦经历。“两鬓苍苍十指黑”(白居易《卖炭翁》),则写出了卖炭翁劳动的艰辛。“纵使相逢应不识,坐满面,鬓如霜”(苏轼《江城子》),则勾勒出诗人十年来妻丧已贬,生活颠簸的沧桑经历,悲怆凄绝,感人至深。
六、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
发式的不同还是人物内心世界和思想品质的体现。鲁迅在《藤野先生》中描写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下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有时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作者入木三分地刻画了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思想腐朽的丑恶本质。“稀稀拉拉的花白头发,整齐地朝后梳拢着,蘸了水,没有一根错乱的。”(王润滋《卖蟹》)则刻画了“过滤嘴”富态优裕,油腔滑调,一副畸形的市井小人的嘴脸。阿累的《一面》在描写鲁迅先生的外貌时写道,“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拦擞地直竖着。”作者抓住鲁迅给他留下的难以磨灭的印象的外貌特征--“直竖着的头发”,刻画了鲁迅先生这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的刚毅性格和“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斗风貌。另外伍子胥的“一夜白了头”,李白的“白发三千丈”、岳飞的“怒发冲冠”、苏东坡的“早生华发”,无不是他们内心世界的透视。
人物的头发虽然具有很大的共性,但如果能在大同之中画出小异来,显示审美价值的独创性,亦能产生奇特的艺术效果。由此可见,画头发也是刻画人物的重要的一种艺术手段。
注:文中例句有些选自人教社高中《语文读本》
来信请寄:226623
江苏省海安县大公中学 唐步荣
作者邮箱: tbr1028@sina.com
【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学课本中画发艺术琐谈(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风景谈》的衬托艺术(网友来稿)11-04
谈语文教学中的引语穿插艺术(网友来稿)06-29
《故乡》中的对比艺术(网友来稿)08-30
谈比兴(网友来稿)09-11
课本剧《公输》(网友来稿)07-14
琐忆(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7-27
且谈投桃报李(网友来稿)11-04
谈古人改姓(网友来稿)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