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感悟、鉴赏、创造--谈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教师中心稿)
重庆市涪陵第十五中学校 王闯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的品味、审美的情趣”。它强调了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语文教学中如何以美的视角去激发、引导学生获得健美的心理、尚美的情操、审美、创造美的能力?笔者就这一问题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些微的探讨。
一、在阅读教材中引领学生感悟美
中学语文教材中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强烈浓郁的抒情色彩和优美深邃的意境,这些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各种体裁的文章,其语言都独具特色。教学时,我们可透过课文优美语言的本身,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美;通过优美的文辞,让学生审视高远素雅的画面,产生对自然美、风光美的热爱,激发他们对祖国河山壮美而喜悦的感情。通过品词品句,理解教材中诗歌的意蕴美。 散文常以生动的语言取胜,而生动优美的语言总是靠优美的句式表现出来。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错落美,读散文感受它的工整美与错落美。那些童话、散文、寓言、小说等,往往含有很深刻的句子。它们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中包涵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意图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都具有一种深沉而含蓄的美,因此就要体会它们的含蓄美。教材中有许多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总是力求用准确、传神的语言作材料,把自己感受的事物通过真实、生动、包蕴丰富的形象呈现给读者。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积极启发学生进行审美想像,把学生引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中,才能真切感受作者所描绘的事物,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从而深刻地体味文章的内涵。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选文充溢着人文关怀,凝贮着智慧豪情,折射出审美的想象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悠悠古韵,体会先人们流淌在血脉里的绵绵情怀,感受泱泱中华的博大精深。读诗歌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定会引起学生丰富而独特的联想。从而升起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美的审美感受。曹操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豪情壮志;王湾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山青水碧的壮丽景色;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鹤飞冲天的美妙意境,必能燃起学生的理想之炬、激励志趣。对于这些美文美诗的教学要在引导学生在语文文字美上寻求突破口,点拨学生心灵深处感受美的顿悟。如教学朱自清的《春》第一节时,教师首先启发学生:为什么作者开篇之初就叠用“盼望着”?要求学生紧扣课文体会,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盼春”的心理。其次老师要求学生抓住“东风来了”,让学生分析比较前后表达感情的变化。从分析比较中突出“东风”报信,宣告春天到来的无限喜悦之情。再次通过学生自我分析比较引出拟人的修辞手法,并讨论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最后指导本段朗读要点、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反复体会。这样就会将强烈的节奏和表现力的语言深深拨动读者的心弦,激起学生美感之共鸣。从朱自清的美文中读出了作者对自然、时令季节的心灵感受,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乡愁》等诗篇里感受对家园对故乡浓浓的情思和血浓于水的灵魂。新教材中还有许多文选涵盖着充盈的美育养分,只要施教者善于引导、点拨,我们的语文课将会成为美育的光源,将辐射出令人瞩目的光芒。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欣赏美
语文新教材对学生施行审美教育应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把信息资源、设备资源优化组合起来,制作学生喜闻乐见的课件,通过声光电强大的交互功能,形象化、动态化的呈现教学内容,丰富课堂信息容量,营造审美的情境,收到情感体验、美文欣赏、语言积累等立体化的审美效果。如学习诗歌、散文可以配以相应的音画背景,引导学生在特设的情境氛围中诵读欣赏、拓展想象的空间;教学科普小品文可以通过相关的科技音像资料与文章内容相互补充,启发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展示科学的无穷魅力;课外文学名著的阅读,可选配有关影视片断让学生观看、评论,既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又在同感共受中加深了情感的交流,师生心灵共振,其乐融融。从网上下载语文课件《沁园春、雪》将长城的美景、悦耳的音乐和动人的朗读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诗、书、画、音乐”一体的意境妙不可言、美不胜收,这样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来欣赏文章的美。
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创造美。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理斯言:“语文学习之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他启示我们生活既是生活的舞台,又是语文学习生动的教材。如能将生活纳入语文学习范畴将是怎样的一个丰富多彩的美丽世界啊!
生活是培育想象之花的沃土,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浮想联翩,创造出新的形象。一个足不出户、孤陋寡闻、头脑闭塞的人是很难具有生动丰富的想象力的。教师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组织学生走进自然,俯首大地,看旷野苍山草木葱茏;仰望长天看风云变幻,朝暮明瞑。引导学生在观察每一朵花艳嗅吸香味时,能否说出它娇美的花姿、花色、花形、花味,细究每株路边野草时,能说出它的生长季节、势头及有关生物知识。调动学生在观草木荣枯、花开花落时,去触景生情,触景移情顿悟出生活的道理、人间的沧桑。这样带领学生走进自然,积累生活,丰富了美的表象。
有了丰富的美的表象,进行合理的想象,就可以把握创造美的特征。想象是自由自在的,是浮想联翩的。但是想象不管怎样的天马行空,神奇玄妙,但总是要受到创造美对象的制约。美诱发人们的想象,同时也为它规定一定的范围和方向。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总不能把哈姆雷特想象成同车作战的唐吉诃德。每个学生的家庭条件、生活方式、政治、经济背景不同,对美的对象的审美结果不一样。每个人的家庭生活、游历,对家乡的一草一木竹篱茅舍,还是他处的一喜一悲的民情风俗,乃至宇宙长河都会根据各自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个性气质的不同,会染上浓厚的主观色彩,但总还是要受到客观事物的制约。因此只有正确地把握事物的特征,才能通过想象进入美的境界。
把握了美的特征还不够,还要增强形象记忆和情感体会,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想象依托于记忆,记忆幻化为想象。创造美,想象主要依托于形象记忆和情感记忆:形象记忆越生动、越具体、越细腻,情感记忆越真切,创造美的想象也就越活跃。因此教师无论是引导学生观看影视作品还是参观游历,还是经历生活本身时要试着记忆想象每一个细节。在写作时要反复再现情景、情节、情感的形象,运用阅读的方法反复体验当时的境况,然后选择确切的文字语言表述出来。生活是想象的基础,情感是想象的动力,记忆为想象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比如让学生看被称为摧泪弹的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通过故事情节和反复吟唱的饱含深情的主题歌曲,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世界里增强了对妈妈的热爱。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经历,丰富情感世界,增强形象记忆,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我们不但要增强形象记忆和情感体验,而且还要授以学生创造美的技能和技巧。在学生审美创造过程中,学生头脑中积累的一些材料还属于感性认识的东西,还必须运用技能和技巧进行实际创造,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假若我们把美的创造比作是过河,那么,方法、技巧就是船和桥,有了它才能顺利达到彼岸。著名文学大师茅盾曾说过:“摹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是创造的船和桥的一种,创造是模仿的目的,模仿是深化美感的途径,教学中我们常常结合课文的学习进行某一形象的仿写,比如原作的体裁、景物、描写方法、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的模写。学过了《春》,不妨让学生模写一篇《秋》,读过了《闲情偶记》,也可让学生写一篇《少年机遇》。使学生能顺利地从仿写到半仿写,一半创造过渡到全创造的水平,从而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四、在写作实践中综合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通过记事写人,让学生感受到崇高的社会美。社会美首先表现在那些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先进人物上。在各条战线上,那些勇于开拓,锐意改革的工人、农民、医生、教师……以及那些为中华崛起而刻苦学习的学生,他们都是当今时代崭新的人物形象。他们的先进事迹,反映出当今社会时代气息,表现出当今时代的社会美。如写《家乡变化》时,我让学生亲自观察体验家乡的变化。抒发了对社会主义的赞美之情。写人的文章,应着重启发学生挖掘人物美好的心灵。:人物美首先是内在品质、灵魂的美,其次才是外在形式美。有的人尽管外表不美,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写人要写出人的品质,使学生懂得心灵美才算美的高尚审美情趣。
通过写景,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美。自然美可以培养情操,寄托理想,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热爱的情感。状写劳动创造的景色,如楼群、旅游风景区等景物,凝结着人们的劳动和创造的力量美。描写自然景物赋予人以思想感情。写《绿叶》时,可赞美清洁工人默默无闻的品质;写《大海》可以表现英雄人物宽广的胸怀;如写《美丽的望公园》、《可爱的校园》等,写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创造精神美,歌颂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既激发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又体会到了创造美的魅力。
总之,语文教学的目标应以培养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创造美的能力为目标,教师应成为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使者!
参考:
〈〈美学概论〉〉--王朝闻
〈〈中学语文教学概要〉〉--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3 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