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以人为本,师生平等互动(教师中心稿)
牡丹江市第二中学 史世峰
新的时代呼唤着新的教育,身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担负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江总书记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此,推动教育创新也就尤为重要,更是教育战线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随着时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对各种人才的迫切需求,创新教育将成为本世纪教育和发展的主旋律。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凭着自己执著从教的那份热情,加之,两度参加教改实验观摩课的一点体会,初涉教坛的我,对当今教育、教改中的创新与实践,也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虽然并不一定成熟,但是我想这毕竟是源于一个年轻教师的思考,正所谓年轻没有失败,我思考,故我存在。在这里,不妨以新的教育理念为圆心,以个人的思考所能达到的高度为半径,试着划一个圆,对教育创新进行一次大胆的解析。
我觉得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不应过分、刻意的去强调两者那个更为重要,而应将二者放在同一环境下,平等的审视和对待。如忽视两者中的任何一方,就等于破坏了教育环境,教育也就失去了其真正的内涵。因此,在进行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以人为本,师生平等互动。
一、 更新教师角色,成为创新型的教师。
课堂教学其实是师生各自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经历,他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多方面的发展与成长,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到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身价值的教师都不应轻视课堂教学,师者要认真面对自己,更要认真的去面对学生,要充满激情的上好每一节课,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应是角色的更新,即教师理念、能力、方法的创新。
1、教师观念的创新。
我觉得创新教育不应是以追求少数尖子的高分和升学率为目标,而是旨在开发全体学生创新的潜能、潜质。因此在观念上,教师首先必须克服传统的偏见和偏爱,消除人为优劣之别,给个性不同的学生以充分表现特殊才能的均等机遇和平等权利,尊重学生的特质、特长。创设必备的教育氛围,从根本上改变循规蹈矩的保守态度,引导学生高标新异,敢持岐见 ,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以创新作为追攀的学习境界;其次是树立新的师生观 ,转变产传统教育中“唯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教学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另外,在课堂上盛行的直授法,对学生发言的贬斥性评价,考试中不能点滴移动的所谓“标准答案”等都是成为教学过程异化师生关系的因素,禁锢学生创新思维的沉重锁链,这些必须在教师观念深处得到根本纠正。
2、教师能力的创新。
传统教学偏重于积累,创新教育则注重开发创造力,对教师的要求必然具备独特的创造力,教师应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这一战略高度出发,突破了教参--教材--学生这一固定模式。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别具匠心的钻研教材,重组教学内容,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机的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以获得教育实践的新颖性和高效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前提正是执教者本身应具较强能力,因此,要想开展好创新教育,真正的使学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首先,教师应具备设计颇有新意、效果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案的能力,这里包括确立目标、安排结构、运用方法等一系列环节。教师不仅要胸中有“纲”,而且目中有“人”,即从面对的学生新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优势,关注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接受能力,把大纲的共性要求与学生丰富的个性特点有机结合,从而最大程度的实现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准确而又新意,使教学活动成为蕴含审美价值,洋溢审美情趣的立体动态的艺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学生求知创新的促进者和合作者的基本立场出发,通过引导坚持忘我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适当有意识的留出时间空白,让学生充分的考虑、质疑等自主活动去予以填补。只有这样,我觉得才会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进而开展好能力素质的教育。
其次,教师应提高自己及时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以使人类步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处于这个新时代中的学生,能否进入网络社会,成为这个社会的一名积极成员,关系到他们的生存发展;关系到他们能否立足世界;能否成为促进时代发展的主体等问题。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相对较近,我们应在这方面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工作,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网络,进而正确的使用网络、利用网络。促成“网上一代”的健康成长,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技术与文化意识的两个方面。
通过计算机教学、网络化环境的教学可以使广大学生掌握必要的信息知识和操作技术,扫除进入网络社会的知识障碍。为此,学校应重视网络环境的建设,重视网络化教学,作为教师个人应学会自如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紧跟时代的脉搏,从而,为真正的网络化教学的开展夯实基础。
相对而言,在“网络意识”、“信息意识”等的文化形成方面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教育如果对电脑、信息、网络等等对象,只停留技术、知识层的传授,不去关怀这些知识和技术的人性内涵、人的主体性统摄,这种意识的滞后可能导致网络社会中人和人的主体性失落,操作电脑的人会成为电脑的奴隶,进入网络时代的人也会成为“网中之物”。为此,教育不仅要使人掌握信息技术,而且还要注重以人为本,重视教人把握信息时代。
3、教学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讲授法、练习法、记忆法等“常规武器”并非豪无实用价值,但应在新观念指导下,注入新的内涵,教学方法应把握两点:引导学生“好学”比学好更重要;会学比学会更重要。
首先,教是要有意识指导学生告别维持性学习方法,注重学习的预期性、多元性和开放性,在一种全方位的立体型的学习方式中发展自己的才能、智能,大力提倡问题教学法、引导发现法、研究讨论法、局部探求法、社会探究法、智力激励法、体验学习法、演示法等等。
其次,教学中教师还应注重发展学生个性的方法,教是要有意识的让学生从复习--作业--预习--上课这一机械的运作方式中解放出来,还其思维和想象的广阔空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去谋求独特的空间发展。实施个性教学方法时,教师要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和标新立异的观念。
二、 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创新型学生。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作为一名教改实验校的年轻教师,可以说,学校的教改实验带动了我,也培养了我,尤其是自己这两年来直接参与教改课题研究的经历,更是我教育经历中一笔宝贵的财富。结合自己的教育经历和体会,我觉得现行的课程体系还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一)课程结构过于单一,课程和教材都是国家规定和设计好的,统一要求、统一内容,缺乏地方特色和学校特点,也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二)课程内容偏多偏难,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也就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和创新素质的培养;(三)课程目标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培养,从而忽略了最能反映人的本质属性--创新素质的要求。为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就有义务、有责任,去改变这其中的不足,积极进行教改的创新和实践,自主的开发课程资源。二中恰好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舞台,作为一个有着十年课改经验的省级示范性高中,“十五”课改期间,二中将自主开设的选修课、活动课、研究性学习、社区时间等作为小本课程体系的内容,课程设置由以往的单一化,转为多元化,本着“结合实践,大胆创新,敢于创新”的理念,在课程机构设置上大胆的突破和创新,旨在培养创新型学生。
遵照江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二中确立了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围绕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潜能发展,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终身学习,突出场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在自己所担任的选修课、活动课和研究性学习上,努力查找材料,精心开发设计选修课和活动课教材,旨在激发引导学生们潜力,从而使学生们的能力素质得到培养和提高。课堂上,围绕学生潜能的开发与培养,与学生平等对话,尤为注重关注学生的个性爱好和个性差异,积极倡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角,敢于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敢于走上讲台,成为课堂上的“老师”,来展示自己的才华。一学期下来,学生再走上讲台时已没有了往日的腼腆和紧张,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成熟与稳重。此时,我嘴角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一种成功感油然而生。
当然,我也深深的知道,无论对我还是学生,这也仅仅是一个开始。教改之初,需要一些敢做敢为的实践者;创新教育将全面推开的今天,我觉得更需要一大批肯于钻研敢于创新的教育工作者。相信只要我们本着以人为本、钻研创新,师生平等互动,一定会营造出创新教育的新局面。
【以人为本,师生平等互动(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浅谈师生的情感互动(教师中心稿)06-21
师生平等,互相尊重(教师中心稿)10-04
学生主体 教学互动(教师中心稿)10-30
师生走进作文中(教师中心稿)10-19
让互动走进新课改写作课堂(教师中心稿)08-17
师生关系的三重境界(教师中心稿)07-25
致高三师生(教师中心稿)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