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屈原如果不死(教师中心稿)
泗阳县众兴中学 胡学文
给学生讲屈原的《涉江》,每次都要强调屈原是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其自投汩罗而死是其执着追求理想与其忠心爱国的表现。掩卷沉思,感慨其执着与忠贞之余又为其深深惋惜。
屈原是否该死?
此问好似多余,但我愚钝,总想一问。司马公在《屈原列传》中已作了详细的说明。他说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可见屈原是个聪明人,准确地说应该是个“旷世奇才”。正因如此,上官大夫“心害其能”而使怀王“怒而疏屈平”,这也是他第一次被流放的原因。怀王因未听屈原忠告而信子兰之言,轻入虎狼之国,以致客死异乡。屈原如实揭露,激怒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此等政治阴谋岂能随意揭露,这是屈原第二次被流放的原因。这一次的流放使屈原“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的幻想,彻底破灭,又不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由是观之,聪明而又才能超群的屈原是死在嫉妒与不为人所用上,他是不该死的。
那屈原又为何死了呢?
经常裁纸的人应该有这样一个常识,裁纸是不能用特别锋利的刀的,因为它喜欢“自作主张”而把纸裁坏,所以,裁纸最好用钝一点的刀,因为它容易控制。屈原就是那把裁纸的快刀。他太聪明了,以致多方遭人嫉妒而被无端放逐。
但这仍是他死的表面原因,“裁纸者”不用他这把“快刀”才是他死的根本原因。卿卿薄命竟因不为人所用。难怪钟子期死了伯牙竟绝弦破琴,终不再鼓。
屈原死得是否有价值?
古人云: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所以有伯牙绝琴,所以有荆轲刺秦王,所以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而致疯的秦国宫女。屈原仅因政见无人采纳,才华无人欣赏而抱石投河显然大可不必。看来,爱国是真,盲目忠君亦是真。《涉江》中屈原一再强调“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以前我一直认为这是屈原的执着,如果换一个角度看那就是固执,甚至是顽固不化。为知已者死,为悦已者容是否正确暂且不论,屈原实在是为不知已者死,为不悦者容,这就死的更没有价值了。
屈原能否不死?
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屈原自杀太不应该了,也太不值得了。大道理上说,身体毛发受之于父母,岂可随意毁之。小道理上说,生命是自己的,不能为别人而活着。抬高一个层次说,你有文化,你有才能,应该为人民造福,怎能仅仅去应酬一个怀王呢?况且怀王又是一个无能之君。从古人的角度他也可以不死。古人云:“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他没有必要抱着怀王这根“木头”,这是一根枯木。贾谊在《吊屈原赋》中劝他:“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可以到九州去转转,放开眼光,你就会发现比楚王高明的国君有很多,何必井底之蛙,单恋这一口水呢?司马迁也在他的《屈原列传》中借渔父之口也开导过屈原:“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方能与世推移。”作为一个圣人,应该目光远大,不应拘泥于眼前的一事一物,更不能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
屈原死不能复生,恨只恨司马迁、贾谊为何不早点出世,与渔父一起去开导那个固执的屈原呢?一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女子爱上了一个男子,女子因男子不爱她而苦恼不已。其父开导她说,要学会接受也要学会放弃,如果彼此不能很好接受就应该果断放弃,千万不要害单相思而自寻烦恼,甚至做出傻事。屈原要是能听到这句话就不会害单相思了,也就不会做出那样的傻事了。
如果屈原不死?不死当然不是怕死。苏武持节牧羊,蒙垢含辱19年,不是怕死而是心系家园。文天祥一路逃来,也不是怕死,而是为了抗敌。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记忆》中也说:“我不是高僧,我没有涅磐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逃走。”……这些都可以证明:爱国也是可以不死的。
如果屈原也不死……
只可惜历史又不能假设,但我认为对后来人是可以假设的。
(本文发表于《宿迁晚报》12月24日12版)
通讯地址:江苏省泗阳县众兴中学邮编:223700
【屈原如果不死(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死海不死》教学实录(教师中心稿)09-14
屈原列传(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8-13
从《死海不死》的教学实例中看文本解读 (教师中心稿)06-09
中心阅读原则的含义(教师中心稿)10-23
飞翔(教师中心稿)08-16
寄托(教师中心稿)09-09
弈棋(教师中心稿)10-31
真情(教师中心稿)07-20
田埂(教师中心稿)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