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试说明上的虚词详解(网友来稿)

时间:2024-09-29 02:59:0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考考试说明上的虚词详解(网友来稿)

车传鹤  

高考考试说明上的虚词详解(网友来稿)

  

而01 乎02 其03 且04 所05

为06 焉08 也09 以10 因12

于13 则14 者15 之16 与17

何18 乃19 若20 然21 矣22

(注:数字表示在本材料中的页码)

1、连词,表转折,译为“然而”、“可是”、“却”,例如:

⑴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⑵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⑶门虽设而常关。

⑷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⑸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⑺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2、连词,表修饰,用在偏正关系中,译为“着”、“地”等,或不译,例如:

⑴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⑵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⑶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⑷朝而往,暮而归。

⑸掩口胡卢而笑。

⑹吾恂恂而起……则弛然而卧。

3、连词,表假设,连接主语和谓语,译为“如果”、“假使”,例如:

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⑵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4、连词,表并列,译为“而且”、“又”、“和”或不译,例如:

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⑵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⑶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⑷秦师轻而无礼。

⑸历三世,国险而民附。

⑹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5、连词,表承接或递进,译为“而且”、“并且”、“就”、“然后”或不译,例如:

⑴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⑵余闻而愈悲。

⑶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⑷灭滑而还。

⑸为坛而盟。

⑹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⑺以三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⑼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6、连词,表因果关系、目的关系,译为“因此”、“因而”、“然后”,或不译,例如:

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⑵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⑶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⑷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⑸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7、通“如”,作“好像”、“如同”讲,例如:

军惊而坏都舍。

8、通“耐”,作“能力”、“能耐”讲,例如:

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9、通“尔”,作“你(的)”讲,例如:

⑴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⑵若欲死而父。

⑶而母立于兹。

⑷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⑸竖儒,几败而公(你老子)事!

(参见20页“乃”字第9项)

〖而已〗

仅止于此、罢了,例如:

⑴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⑵如是而已。

⑶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⑷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⑸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⑹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而况〗

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如:

⑴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⑵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而后〗

以后才、方才,还有“而上(下、今、后、外、来、往、降)”,例如:

⑴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⑵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⑶三月而后成。

⑷假诸人而后见也。

⑸说书虽小技,然必勾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参见11页“以”字第12项)

1、表示疑问语气,作“吗”“呢”讲,例如:⑴天下事有难易乎?

⑵壮士,能复饮乎?

⑶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

⑷若毒之乎?

⑸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⑹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⑺君将哀而生之乎?

⑻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⑼齐人固盗乎?

⑽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⑾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⑿技盖至此乎?

⒀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2、表示反问语气,作“吗”“呢”讲,例如:⑴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⑶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

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⑸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⑹而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⑺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⑻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

⑼非仁木乎?

⑽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参见4页“其”字第7项)

3、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例如:

⑴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⑵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⑶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⑷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⑸莫如以吾所长,功敌所短,操刀挟盾,猱进鸷击,或能免乎?

⑹今少卿乃……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参见4页“其”字第9项)

4、表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例如:

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⑵无以,则王乎?

⑶吾与汝毕力平险……可乎?

5、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如:

⑴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⑵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⑷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6、表示选择语气,相当于“呢”,例如:

⑴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⑵敬叔父乎?敬弟乎?

⑶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

(参见3页“其”字第6项,5页“且”字第8项)

7、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舒缓语气,例如:

⑴于是乎书。

⑵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

⑶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8、助词,作形容词、动词的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地”,例如:

⑴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

⑵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⑶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⑷忽乎吾将行兮。

⑸浩浩乎如馮虚御风。

⑹郁乎苍苍。

⑺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参见9页“焉”第6项,21页“然”字第1项)

9、同“于”,使用范围略小。参见13页“于”字第1至第7项。例如:

⑴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⑵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⑷颓然乎其间。

⑸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⑹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

⑺幽独处乎山中。

⑻摄乎大国之间。

⑼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⑽孔子曰……吾尝疑乎是。

⑾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铘。

⑿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⒀盖进乎技矣。

⒁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

⒂依乎天理。

⒃以吾一日长乎尔。

⒄异乎三子者之撰。

1、代词,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他(她、它)的”“他(她、它)们” “他(她、它)们的”,例如:

⑵念悲其远也。

⑶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

⑷望请其指教。

⑸成以其小,劣之。

⑹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⑴妻跪问其故。

⑴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

⑵恐前后受其敌。

⑶其夫呓语。

⑷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

⑸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⑹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

2、代词,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我们(的)”“自己(的)。”例如:

⑴并自为其名。

⑵舍其文轩。

⑶亦各言其志也! 

⑷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⑸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⑹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⑺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⑻遂前其足。

⑼既其出……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代词,指示人、事、物,多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例如:

⑴其不设色者:曰水墨。

⑵怀其璧。

⑶既……则或咎其欲出者。

⑷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⑸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⑹未必有其实。

4、代词,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例如:

⑴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⑵今存其本不忍废。

⑶此其患不见於今,而将见於他日。

(此其:这种。此、其同义连用。)

5、代词,其中(的),例如:

⑴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⑵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⑶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6、连词,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如: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参见2页“乎”字第6项,5页“且”字第8项)

7、语气助词,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如:

⑴以残年余力……其如土石何?

⑵其孰能讥之乎?

⑶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⑷其为死君乎?

⑸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⑹如吾之衰者,其能久乎?

⑺悠悠苍天,何其有极!

(参见2页“乎”字第2项)

8、语气助词,表示希望、劝勉或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如:

⑴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⑵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

⑶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⑷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⑸诸君其筹之!

9、语气助词,表示揣测、预估语气,表示如恐怕、或许、大概、可能等,例如:

⑴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⑵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⑶则齐国其庶几乎?

⑷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⑸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

⑹其李(广)将军之谓也?

⑺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基本上)

(参见2页“乎”字第3项)

10、语气助词,表示假设关系语气,相当于“如果”,例如:

⑴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⑵其若是,孰能御之?

1、副词,将、将要、将近,例如:

⑴以为且噬己也。

⑵范君知其必且西奔。

⑶久居,祸且及汝。

⑷不出,火且尽。

⑸且为之奈何。

⑹若属皆且为所虏。

⑺民且狼顾。

⑻旦暮且下。

⑼人且死见鬼,宜见数百千万。

⑽今且九十。

⑾率其党且万人降匈奴。

2、副词,暂且、姑且,例如:

⑴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

⑵存者且偷生。

⑶这个,你且收着。

⑷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⑸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⑹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⑺先生且休矣!我将念之。

⑻念其年尚幼,且恕之。

3、副词,尚且、还,例如:

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⑵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4、副词,还有、那末,例如: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5、连词,而且、并且,例如:

⑴且人之患志之不立。

⑵余悲之,且曰。

⑶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⑷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

⑸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且:一说况且)⑹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⑺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⑻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⑼且矫诏纷出。

⑽是立法以警其余,且惩后也。

⑾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⑿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⒀且使遽告于郑。

6、连词,连接两个形容词,又、又……又……,例如:

⑴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移人也。

⑵河水清且涟漪。

⑶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⑷三军既惑且疑。

⑸磐石方且厚。

⑹四体康且直。

7、连词,连接两个动词,一面……一面……、一边……一边……、又……又……,例如:

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⑵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⑶先生且喜且愕,舍狼而前。

8、连词,表选择,相当于“还是”,例如:

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

(参见2页“乎”字第6项,3页“其”字第6项)

9、连词,况且、再说,例如:

⑴且焉置土石?(且:一说而且)

⑵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⑶且秦强而赵弱。

⑷且相如素贱人。

⑸且迁我如振落叶耳。

⑹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⑺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⑻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且住〗

即“且慢”,暂时慢着,常含阻止之意,例如:

⑴且住,再要十斤都是肥的。

⑵且住,你听我说!

⑶子翼,且住!……教你看曹贼之首!

 

〖且夫〗

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例如:

⑴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⑵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参见21页“若夫”)

〖且如〗

就像,例如: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1、名词,表示处所,例如:

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⑵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⑶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⑷乐土乐土,爱得我所!

⑸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⑹某所,而母立于兹。

⑺此何所也?

⑻持童抵主人所。

2、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地方、人)”等,例如:

⑴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⑵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⑶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⑷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⑸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⑹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⑺所杀过当。

⑻乘上之急,所卖必备。

3、代词,用在动宾词组前面,与动宾词组的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做动宾词组的宾语的定语,相当于“……的……”,例如:

⑴取舞阳所持图。

⑵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

4、代词,“所”与后面的动词或动词短语之间插入介词(翻译时可忽略介词)。例如:

⑴此疾之所由生也。

⑵吾知所以距子矣。

⑶所从来久远矣。

⑷是吾剑之所从坠。

5、助词,在“为……所……”结构中用在动词前,表被动,例如:

⑴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⑵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

注意下面三种情况的区别:

⑴为人所杀。(表被动)

⑵为(王)旦所荐。(不表示被动)

⑶为具言所闻。(不表示被动)

(参见8页“为”字第13项)

6、表约数,叫约数词。

⑴其巫,老女子也……从弟子女十人所。

⑵高四尺所。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例如:

⑴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⑵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例如:

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⑵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⑶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⑷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参见9页“也”字第2项,16页“者”字第5项)

〖所谓〗

所说的,例如:

⑴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⑵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⑶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所在〗

1、到处,例如:

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2、所在之处,处所,例如:

⑴寻其方向,乃知震之所在。

⑵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⑶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

1、动词,当“做”讲,是“为”字的基本意义,可以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灵活翻译。甚至下面的第2第3第4第5四大项就可以看成是灵活的翻译。例如:

⑴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⑵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⑷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⑸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⑹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⑺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⑻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⑼故为之说。

⑽为民诬太守者视此!

⑾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⑿为坛而盟。

⒀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⒁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

⒂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⒃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⒄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

⒅君家妇难为。

⒆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

⒇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2、动词,治理,例如:

⑴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⑵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

⑶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⑷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3、动词,成为、变成,例如:

⑴此何遽不为福乎?

⑵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⑶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⑷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⑸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⑹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⑺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⑻因而化怒为悲。

⑼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

⑽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⑾化而为鸟。

4、动词,作为、当作,例如:

⑴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⑵何以为计?

⑶子墨子解带为城。

⑷此可以人为援而不可图也。

⑸相传以为雁荡。

⑹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

⑺霓为衣兮风为马。

⑻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⑼然后以六合为家,淆函为宫。

5、动词,装作,例如:为除不洁者,引入。

6、动词,当“是”讲,这是“为”字的又一个基本意义,例如:

⑴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⑵迨以手扪之,始知其为壁也。

⑶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⑷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⑸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⑹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⑺此为何若人?

⑻必为有窃疾矣。

⑼项燕为楚将。

⑽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⑾在药则未为良时也。

⑿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⒀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

⒁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

⒁人始知行简为旦所荐。

⒂其名为鹏。

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⒄子为谁?

7、动词,以为,认为,例如:

⑴孰为汝多知乎!

⑵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

⑶窃为大王不取也!

(参见12页“以为”)

8、动词,有,例如:

⑴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⑵敢用是为怨望。

⑶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⑷顽童之为是心也。

9、介词,引出对象,给、替,例如:

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⑵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⑶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⑷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⑸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⑹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⑺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

⑻为汉家除残去秽。

⑼请为筹之。

⑽保为将军破之!

⑾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⑿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⒀君为我呼入。

⒁公为我献之。

⒂为君翻作《琵琶行》。

⒃即解貂覆生,为掩户。

⒄阿母为汝求。

⒅臣请为王言乐。

10、介词,表状态,对、向、跟,例如:

⑴不足为外人道也。

⑵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⑶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⑷如姬为公子泣。

⑸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取“对着弯腰”讲)

11、介词,表目的,为了,例如:

⑴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⑵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⑶慎勿为妇死。

⑷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⑸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12、介词,表原因,因为,例如:

⑴盘庚不为怨故者而改其度。

⑵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⑶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⑷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⑸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参见13页“因”字第8项)

13、介词,当“被”讲,有时与“所”连用组成“为……所……”结构表示被动,这也是“为”字的一个基本用法,例如:

⑴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⑵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⑶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⑷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⑸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⑹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

⑺吾属今为之虏矣。

⑻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⑼若是物特为天之所厚而择焉以存也者。

⑽则为深谷林莽所蔽。

⑾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⑿为仲卿母所遣。

⒀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⒁周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⒂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

⒃恐为操所先。

⒄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⒅竟为秦所灭。

⒆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参见6页“所”字第5项)

14、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例如:

⑴夫子何命焉为?

⑵何辞为?

⑶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⑷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15、指心理活动,例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16、副词,将要、将,例如:

⑴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⑵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17、介词,在、当,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为市〗

谈交易。 例如:一人去为市。

〖为人〗

做人处世的态度,例如:

⑴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

⑵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⑶原是个宦家子弟,为人奸狡诡谲。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如:

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⑵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

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⑷永之人争奔走焉。

⑸然力足以至焉。

⑹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⑺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⑻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⑼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⑽晋国,天下莫强焉。

⑾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何,例如:

⑴且焉置土石?

⑵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⑶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⑷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⑸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例如:

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⑵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⑶今其室十无一焉。

⑷虽鸡狗十无一焉。

⑸请致电上海领事而救先生焉。

⑹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⑺悲予志焉。

⑻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⑼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4、相当于“之”字的第11项(见17页),像代词,但看成助词更利索,例如:

⑴谨食之,时而献焉。

⑵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⑶犹且从师而问焉。

⑷非曰能之,愿学焉。

⑸侪辈莫不敬惮焉。

5、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例如:

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⑵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6、助词,作形容词、动词的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地”,例如:

⑴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⑵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⑶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⑷乃出图书,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

⑸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悠)然而逝。

(参见2页“乎”字第8项,21页“然”字第1项)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例如:

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⑵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⑶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⑷曹公,豺虎也。

⑸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⑹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⑺此天子气也。

⑻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如:

⑴宁信度,无自信也。

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⑶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⑷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⑸“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⑹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⑺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⑻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参见6页“所以”第2项,16页“者”字第5项)

3、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例如:

⑴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⑵缚者曷为者也?

⑶债收毕乎?何来疾也?

4、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例如: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命令语气,例如:

⑴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⑵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6、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例如:

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⑵苟政猛于虎也!

⑶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⑷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⑸何富贵也!

⑹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

7、助词,用在句中,一般是简单主语之后、复杂主语之后、时间词之后以及复句的第一个分句之后,表示停顿,例如:

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⑵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⑶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

⑷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⑸余闻之也久。

⑹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

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出人也远矣。

⑻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⑼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⑽是说也,人常疑之。

⑾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⑿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8、同现代汉语“也”,副词,表示同样、让步、委婉等,例如:

⑴不能片时藏匣里,暂处园中也自随。

⑵也知渔父趁鱼急。(趁鱼:打鱼)

⑶那老儿也都相见了。

⑷看坐儿的也只是搬张短凳在夹缝里安插。

〖也哉〗

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如:

⑴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⑵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⑶岂独伶人也哉!

〖也者〗

1、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例如: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2、用在句末,表示反问,例如: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也与〗

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例如:

唯求则非邦也与?

〖也已〗

〖也已矣〗

罢了,例如:

⑴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⑵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也么哥〗

句尾助词连用,无实义,例如:

枉将他气杀也么哥。

1、动词,用,例如:

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⑵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⑶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2、动词 率领 带着,例如:

⑴宫之奇以其族行。

⑵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3、动词,以为、认为,例如: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4、动词,把……当作……,例如:

⑴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⑵龙以水为神。

⑶人以火为神圣。

⑷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

5、动词,做,例如: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6、名词,作宾语,表示原因、理由,例如:

⑴宋人执而问其以。

⑵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7、连词,表并列,例如:

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⑵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清以约。

⑶忽魂悸以魄动。

8、连词,表顺承,例如:

⑴再拜以进。

⑵引毅以进。

⑶客当居此以伺焉。

⑷吾君邀以听言。

⑸乃至前以告之。

⑹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⑺遂拔以击荆轲。

9、连词,表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如:

⑴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 

⑵因命酌互举,以款人事。

⑶愿得生归,以避复来。

⑷所谓损有余以补不足。

⑸焉用亡郑以陪邻。

⑹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⑺卷石底以出。

⑻而托于柑以讽耶?

⑼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⑽属予作文以记之。

⑾杀之以应陈涉。

⑿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⒀以致天下之士。

10、连词,表结果,译为“因而”“以至”“而”“才”,例如:

⑴乐以忘忧。

⑵舅姑毁黜以至此。

⑶舅姑不念,以至于此。

⑷中间驰至九天,以告上帝。

⑸与其饥死道路为群兽食,毋宁毙于虞人,以俎豆于贵家。

⑹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⑺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⑻遂自投汨罗以死。

⑼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11、连词,表修饰(方式),译为“……着”“……地”,例如: 

⑴匍匐以进。

⑵各各竦立以听。

⑶日以厌薄。

⑷箫韶以随。

⑸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⑹樊哙侧其盾以撞。

⑺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⑻然而隐忍以行。

⑼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12、连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还有“以东(上、往、前、内、来、降)”等,例如: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参见2页“而后”)

13、介词,用在因果复句中,例如:

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⑵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⑶扶苏以数柬故,上使外将兵。

⑷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⑸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⑹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4、介词,因为、由于,例如: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⑷成以其小,劣之。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今以至此。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

⑾上帝以寡人有薄德于古今。

⑿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⒀以其勇过人耳。

15、介词,把、拿、用,例如:

⑴何以为计? 

⑵以钱覆其口。

⑶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⑾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⑿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⒀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⒁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⒂具告以事。

⒃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⒄以我应他人。

⒅以虞待不虞者胜。

⒆国胡以相恤。

⒇将以衅钟。

束以他物。   柱以白璧。

砌以青玉。   床以珊瑚。

帘以水精。   君以书授之。

以袖掩面而泣。 以尺书寄托侍者。

中间驰至九天以告上帝。

16、介词,凭、靠、按照、根据,例如: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⑼孙膑以刑徒阴见。

⑽以资政殿学士行。

⑾余船以次俱进。

⑿策之不以其道。

⒀今以实校之。

⒁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⒂盖以律非故杀。

⒃则以法从事。

⒄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⒅贵以近知远。

17、介词,相当于“在”,大多数是表示时间,例如:

⑴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⑶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⑷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⑸操悉浮以沿江。

18、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如:

逆(逆料、想到)以煎我怀。

19、通“已”,已经,例如: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20、通“已”,止,例如:无以,则王乎?

21、如果,例如:以啮人,无御之者。

22、以至,例如: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以为〗

1、把……当作或作成,例如:

⑴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⑵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⑶吾始闻汝名,以为豪。

⑷相传以为雁荡。

⑸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⑹撰长书以为贽。

⑺寡君之以为戮。

⑻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⑼铸以为金人十二。

2、认为,例如:

⑴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⑵以为妙绝。

⑶人人自以为必死。

⑷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⑸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⑹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

⑺或以为生,或以为死。

⑻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⑼未卜将以为可乎?

1、动词,依靠、凭借、利用,例如:

⑴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⑵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⑶为山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

2、动词,依照、根据、顺着,例如:

⑴变法者因时而化。

⑵罔不因势象形。

⑶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⑷因其固然。

3、动词,沿袭,例如:

⑴蒙故业,因遗策。

⑵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4、动词,继续,例如: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5、介词,依靠、凭借、利用,例如:

⑴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⑵吏因以巧法。

⑶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

⑷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

⑸伺者因此觉知。

⑹我欲因之梦吴越。

⑺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 

⑻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6、介词,就着、趁着、趁此,例如:

⑴不如因而厚遇之。

⑵不如因善遇之。

⑶因击沛公于坐。

⑷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⑸不然天下将因秦之怒乘赵之敝而瓜分之。

⑹魏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

7、介词,通过、经由,例如:

⑴衡乃……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⑵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⑶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8、介词,因为、由于,例如:

⑴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⑵因此怒,遣人追杀王姊道中。

⑶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

⑷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⑸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⑹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之。

⑺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⑻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参见7页“为”字第12项)

9、连词,因而、于是、就,例如:

⑴以债赐诸民,因烧其券。

⑵因取刃杀之。

⑶因屏人曰……

⑷因拔刀斫前奏案。

⑸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⑹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⑺虎因喜,计之曰……

⑻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⑼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⑽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

⑾因为书写“尚志”二字以赠之。

⑿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10、名词,机会、缘由、机缘,例如:

⑴于今无会因。

⑵无因而至前虽出随珠和璧犹结怨而不见德。

1、介词,表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间,这是“于”字的基本用法,译为“在”“到”。参见3页“乎”字第9项。例如:

⑴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⑵乃设九宾礼于庭。

⑶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⑷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⑸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⑹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⑺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⑻子于是哭,则不歌。

2、介词,在……方面,例如:

⑴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⑵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3、介词,与、跟、同、向、对,引出动作涉及的另一方,例如:

⑴幻者而同于真邪?真者而同于幻邪?

⑵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⑶燕王欲结于君。

⑷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⑸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⑹学于余。

⑺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⑻贫者语于富者曰……

(参见18页“与”字第6项)

4、介词,到,表示目标、归趋,例如:

⑴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⑵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⑶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⑷寄蜉蝣于天地,托遗响于悲风。

⑸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

⑹东流入于潇水。

⑺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5、介词,从、自,例如:

⑴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⑵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

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介词,对、对于,例如:

⑵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7、介词,比,例如:

⑴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⑵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⑶青,取之……而青于蓝。

⑷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8、介词,被,例如:

⑴君幸于赵王。

⑵受制于人。

⑶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⑷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9、介词,受,例如:不拘于时。

〖于是〗

1、在这时、从此,例如:

⑴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⑵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2、在这件事上,例如: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3、在这种情况下,例如: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

4、对此,例如:于是余有叹焉。

5、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如: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于是乎〗

于是,例如:

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1、名词,法则、准则、榜样,成语有“以身作则”,例如:

⑴天生蒸民,有物有则。(蒸民,百姓)

⑵合散消息,安有常则!

⑶愿依彭咸之遗则。

⑷谨北向磕头,从屈平之遗则。

2、量词,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例如:《论语》六则。

3、动词,作“效法”“仿效”讲,例如:

⑴学者至今则之。

⑵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⑶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⑷我则天而行,有何不可!

4、副词,就是,例如:

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⑵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⑶不然,则其所疏远。

⑷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

(参见19页“乃”字第1项)

5、副词,原来、已经,例如:

⑴徐而察之,则上皆石穴罅。

⑵临视,则虫集冠上。

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⑵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6、副词,只、只是,例如:

⑴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

⑵不依公道则爱钞。

7、连词,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例如:

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⑵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⑶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⑷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⑸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⑹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⑺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⑻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

⑼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⑽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⑾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⑿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⒀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⒁入则心非,出则巷议。

8、连词,那么、就,例如:

⑴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⑵及日中则如盘盂。

⑶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⑷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⑸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⑹庄则入为寿。

⑺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⑻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

9、连词,却、可是,例如:

⑴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⑵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⑶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⑷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

⑸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10、同“辄”,总是、常常,例如:

居则曰:“不吾知也!”

〖则是〗

只当是,例如:

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则则〗

赞叹的声音,例如:连呼则则。

1、代词,用在动词、动词性词组或形容词之后,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这项以及下面的第2第3共三项,也有人指为助词。例如:

⑴问者爇香于鼎,再拜。

⑵循表而夜涉,溺者千有余人。

⑶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⑷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⑸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⑹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⑺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

⑻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⑼客何为者?

⑽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⑾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⑿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⒀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⒁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⒂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

⒃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

2、代词,与“若”等字连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例如:

⑴言之,貌若甚戚者。

⑵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3、代词,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例如:

⑴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⑵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⑶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4、助词,放在判断句、陈述句、描写句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例如:

⑴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⑵陈胜者,阳城人也。

⑶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⑷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⑸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5、助词,放在目的、因果关系的复句的前一个分句之后,相当于“……的原因”,后文解释原因,例如:

⑴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⑵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⑶而安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⑷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⑸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⑹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⑺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参见6页“所以”第2项,9页“也”字第2项)

6、助词,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例如:

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⑵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⑶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7、助词,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例如:

何者?上下之分也。

8、助词,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例如:

⑴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⑵有郭四者,凡四杀人。

⑶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⑷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⑸楚人有涉江者……

9、助词,放在后置的定语之后,相当于“的”,例如:

⑴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⑵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10、助词,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例如:

⑴近者奉辞伐罪。

⑵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⑶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⑷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⑸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⑹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⑺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11、助词,放在陈述句末表陈述结束,例如:

⑴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⑵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者也〗

语气助词连用,加重语气,例如:

⑴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⑵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⑶去以六月息者也

⑷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注意,下列句子中的“者也”二字并不是语气词连用:

⑴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⑵通国之善弈者也。

⑶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⑷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⑸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⑹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⑺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⑻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⑼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⑽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⑻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

⑾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

⑿《齐谐》者,志怪者也。

⒀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

1、动词,往,到……去,例如:

⑴如欲之南海,何如? 

⑵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⑶诸将请所之。

⑷辍耕之垄上。

⑸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⑹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⑺牛何之?

⑻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⑼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⑽遣(是)仪之皖就将军刘邵。

 

2、动词,走向、向,例如:然后驱而之善。

3、代词,这,此,例如:

⑴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⑵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⑷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⑸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⑹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4、代词,代人、代事、代物,译为“他(她、它)”“他(她、它)们”,例如:

⑴人皆吊之。

⑵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

⑶然之。

⑷持其踵为之泣。

⑸彼竭我盈,故克之。

⑹我见相如,必辱之。

⑺以杜君言泛讯之。

⑻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⑼遽扑之,入石穴中。

⑽聚之咸阳。

5、代词,我,例如:

⑴君将哀而生之乎?

⑵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⑶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⑷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⑸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⑹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6、结构助词“的”,用在偏正结构中,例如:

⑴永州之野产异蛇。

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⑶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⑷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⑸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7、结构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中,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如:

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⑵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⑷媪之送燕后也……

8、结构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如:

⑴何陋之有?

⑵宋何罪之有?

⑶何功之有哉?

⑷姜氏何厌之有!

⑸句读之不知……

⑹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9、结构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如:

⑴冠切云之崔嵬。

⑵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⑶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⑷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0、助词,调整音节,无实义,例如:

⑴顷之,烟炎张天。

⑵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11、有时用在句末,像代词,但翻译出来很觉别扭而多余,不如看作助词,例如:

⑴公将鼓之。

⑵度不中而轻发,徒糜弹药无益吾事。慎之!

(参见8页“焉”字第4项)

1、动词,赞成、赞许,例如:

⑴我与点也。

⑵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2、动词,参与、参加,例如:

⑴蹇叔之子与师。

⑵秦始皇令嬴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

3、动词,亲附、结交、交往,例如:

⑴失其所与,不知。

⑵大国之人不可与也。

4、动词,敌抗、对付,例如:

⑴单于自度战不能与汉兵。

⑵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之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之下驷。

5、动词,给、赠,例如:

⑴则与一彘肩。

⑵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⑶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6、介词,引进动作涉及的另一方,组成的介词结构,主要作状语,例如:

⑴廉颇送至境,与王决。

⑵此迫矣,臣请进,与之同命。

⑶曩与吾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参见13页“于”字第3项)

7、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例如:

⑴孰与城北徐公美?

⑵孰与仲多?

⑶人之与狗则远矣。

⑷诈而袭之,与先惊而后击之,一也。

8、连词,和、同,表并列关系,例如:

⑴吾与汝毕力平险。

⑵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

⑶欲复使庭掾与豪长者一人入促之。

⑷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9、连词,用在“与……宁……”“与其……宁……”“与其……孰若……”“与其……不如……”等句式中,表示比较和抉择,例如:

⑴与人刃我,宁自刃。

⑵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

⑶与其得革车千乘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也。

10、语气助词,用在句末,有时写作“欤”;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例如:

⑴可得闻与?

⑵求之与?抑与之与? 

⑶子非三闾大夫欤?

⑷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⑸其可怪也欤!

⑹于予与何诛?(宰予,孔子弟子,下同)

⑺于予与改是。

1、疑问代词,什么(东西、事、人),例如:

⑴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⑵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⑶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⑷帝力何有于我哉?(有什么呢)

2、疑问代词,与“如”“奈”连用,“如(之)何”“奈(之)何”“若(之)何”“奈若何”就是“把(之)怎么样”,例如:

⑴如太行、王屋何?

⑵其如土石何!

⑶其奈我何?(他能把我怎么样)

3、疑问代词,哪里,例如:

⑴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⑵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⑶豫州今欲何至?

⑷何由知吾可也?

4、疑问代词,为什么,例如:

⑴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⑵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⑶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⑷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5、疑问代词,怎么样,例如: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6、副词,表示感叹,怎么能,例如:

徐公何能及君也!

7、副词,表示感叹,什么,例如:

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⑵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8、副词,表感叹,多么、何等,例如:

⑴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⑵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⑶作计何不量!

⑷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9、通“呵”,喝问,例如: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何如〗

怎么样,怎样,例如:

⑴吾欲之南海,何如?

⑵今日之事何如?

⑶君谓皇上何如人也?

⑷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⑸求,尔何如?

〖何消〗

哪用得着,例如: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若〗

如何,怎样,例如:此为何若人。

〖何尝〗

反问,例如: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为〗

1、什么是,例如:何为“护官符”?

2、为什么,例如: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3、作什么,例如:

⑴客何为者?

⑵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何意〗

1、什么意思,例如:

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

2、岂料,哪里料到,例如: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何由〗

1、如何,例如:长夜沾湿何由彻!

2、什么原因,例如: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3、从什么地方,例如:何由知吾可也?

〖何乃〗

怎么能,例如:何乃太区区!

〖何得〗

怎么能,例如: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何加〗

有什么益处,例如: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曾〗

曾经在哪里,例如:

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何其〗

多么,例如:何其衰也!

1、副词,是、就是、原来是,例如:

⑴视之,乃庞德也,

⑵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⑶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⑸诸葛亮真乃神人。

⑹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

⑺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⑻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⑼是乃仁术也。

⑽吕公女,乃吕后也。

(参见14页“则”字第4项)

2、副词,表先后,于是、就,例如:

⑴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⑵乃入见。

⑶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⑷夫我乃行之。

⑸良乃入,具告沛公。

⑹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⑺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

3、副词,表条件,才、这才,例如:

⑴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⑵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⑶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⑷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⑸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境”之句为妙。

⑹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损而润色之。

4、副词,表转折,却、才,例如:

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⑵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⑶今君乃亡赵走燕……

⑷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5、副词,复句的后一分句前,可是,例如:

⑴零落难堪,似成弃物;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⑵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6、副词,竟然,表示出乎意料,例如:

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⑵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⑶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7、副词,乃至、甚至,例如: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8、副词,而、又,例如:

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9、代词,他的、你(们)的,例如:

⑴是芋视乃妇也。

⑵家祭无忘告乃翁。

⑶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参见1页“而”字第9项)

1、连词,表假设,“我若战死在沙场,切莫为我而悲伤”的用法,例如:

⑴今若断斯织也……

⑵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⑶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⑷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⑸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⑹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⑺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⑻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⑼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⑽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动词,像、好像,例如:

⑴若无罪而就死地。

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⑶若是其甚与?

⑷仿佛若有光。

⑸其若是,孰能御之。

⑹貌若甚戚者。

⑺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⑻意色扬扬,若自矜诩。

⑼形若土狗。

⑽其翼若垂天之云。

⑾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3、介词,像、好像,例如:

⑴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⑵细若蚊足。

⑶视其中,则干若败絮。

⑷呆若木鸡。

⑸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4、代词,你(们)、你(们)的,例如:

⑴若所市于人者。

⑵若毒之乎?

⑶更若役,何富贵也。

⑷若为佣耕,何富贵?

⑸若翁廉。

⑹若何为生我家?

⑺若入前为寿。

⑻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⑼予我千金,吾生若。

⑽若素名勇。

5、代词,此、如此、这样,例如: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6、副词,至于,例如: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7、词尾,例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若此〗

如此,这样,例如:

⑴何以自绘败状,令人丧气若此?

⑵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若夫〗

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参见5页“且夫”)

〖若定〗

心中有数,从容不迫,例如:指挥若定。

〖若何〗

怎么样,例如:以闲敝邑,若何?

〖若干〗

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许多”、“多少”,例如:车后若干递送夫。

1、助词,作形容词、动词的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地”,例如:

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⑵康肃忿然曰……

⑶杂然相许,其妻疑曰……

⑷夫子喟然叹曰……

⑸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

(参见2页“乎”第8项,9页“焉”字第6项)

2、助词,用在句末,“……一样”,例如:

⑴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⑵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

3、动词,是、对、正确,例如:

⑴然之,命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

⑵植然其言及圣门,门吏阻住。

⑶吴广以为然,乃行卜。

⑷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

⑸曰:然,有是言也。

4、代词,如此、这样,例如:

⑴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

⑵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⑶子墨子曰:然,胡不己乎?

⑷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⑸惟博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之信然。

⑹后之为人君者不然。

⑺煣使之然也。

⑻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⑼其去则然,其来则不然。

5、连词,然而、但是,例如:

⑴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⑵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⑶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⑷然君之职分难明。

⑸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⑹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⑺然睹促织,隐中胸怀。

⑻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⑼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上。

〖然后〗

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例如:

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⑵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

⑶否则三缢加别械,然后得死。

⑷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稍通。

⑸然后得一夕安寝。

⑹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⑺然后以六合为家。

⑻然后渡扬子江。

⑼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⑽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⑾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然则〗

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例如:

⑴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⑵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⑶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⑷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⑸然则废衅钟与?

⑹然则一羽之不举,不为用力焉。

⑺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然而〗

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还)……”,表转折,一般不用翻译,例如:

⑴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⑵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⑶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语气助词,用于陈述句末,相当于“了”,例如:

⑴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⑵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⑶吾计决矣。

⑷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2、语气助词,用于感叹句末,例如:

⑴甚矣,汝之不惠。

⑵吾村亡无日矣!

3、语气助词,用于祈使句末,相当于“吧”,例如:

⑴公子勉之矣!

⑵盖亦反其本矣。

4、语气助词,用于句中,在前一个分句之后,表示停顿,例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矣哉〗

表示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了啊”,例如:嘻,技亦灵怪矣哉!

本材料特点说明:

1、选定的20个虚词,包括教学大纲所列15个以及列到实词当中的3个(何、乃、若),又酌情增加了2个(然、矣)。

2、对每个词语的解释都比较全面,并不仅仅只解释用为虚词时的意义和用法,用为动词的名词的,都解释了。并列出了一定数量双音节多音节词语。

3、尽量都给一个确切的实事求是的说法;义项的排列顺序考虑到了其间的内在联系,非常有利于“知其所以然”。这应该是本材料最值得注目的地方。

4、例子从多不从少,有助于培养文言语感。材料中例子的排列顺序做到了在必要的地方尽可能与解说相对应。

5、穿插了少量的辨析,指出了参见的位置,借此庶几可以举一反三。

6、供高三学生总复习时使用。建议学生一天通读一个虚词的内容,仔细琢磨其中每一个例句,掌握同一义项的共同特点,领会义项与义项的区别。

7、学识所限,精力所限,可参考的资料所限,错误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热烈欢迎各种批评意见。

车传鹤于深圳高级中学

2003.03.13

 作者邮箱: chechuanhe@sina.com

【高考考试说明上的虚词详解(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常见虚词辨析(网友来稿)09-04

复音虚词例释(网友来稿)09-07

文言虚词而以例说(网友来稿)09-19

高考十八个文言虚词的用法的归纳整理(网友来稿)07-10

当智慧走进高考试卷……(网友来稿)08-14

考试之前(网友来稿)06-12

又到高考时(网友来稿)11-07

高考对联漫谈(网友来稿)09-13

说明文阅读(网友来稿)10-24

说明文复习(网友来稿)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