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结构 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2-04-13 18:33:1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优化课堂结构 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中心稿)

西昌市西宁中学     李万云

优化课堂结构 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中心稿)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课程计划的主要形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教学方法,探讨“自主、合作、创新”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一  、明确教学目标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  如果目标不明确,课堂教学就无法谈优化。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要加强对教材及学生的研究,做到三个熟悉:一是熟悉《课程标准》,二是熟悉教材,三是熟悉学生。新的《课程标准》规定了7-9年级教学目标:〔一〕识字与写字3项,〔二〕阅读15项,〈三〉写作10项,〔四〕口语交际8项,〔五〕综合学习4项。二是熟悉教材,江苏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共有六个单元、“名著推荐与阅读”和“专题”。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组织读写听说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每个单元有课文四篇,根据《课程标准》可分为精读和略读。另外,还编写了具有特色的“狼”专题。熟悉了《课程标准》和教材,还得了解学生状况。熟悉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渠道:与学生交流,了解班主任,进行家访,小测验等。对《课标》、教材、学生有了较深刻的了解,才能制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目标明确,教学才能有的放矢。课堂结构优化,才有基础。

二、 激发学习兴趣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也是参与学习的强大动力。兴趣的浓厚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能动性。因此,激发兴趣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是最不受拘束、最生动活泼而又最丰富多彩的学科。语文教学关键在于教师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要贯穿于整个课堂:一是课端激疑。上课伊始,通过教师的作用,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方法很多,背景介绍式、故事引路式、悬念式等行之有效的课端激趣方法等,教学中可灵活运用;同时加以改造。二是课中持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和利用语言文字的内在魅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自始自终兴趣盎然。如《幼时记趣》的教学,如果教师死抱课文,逐段分析,学生就会索然无味,提不起兴趣。但如果抓住一个"趣"字,让学生找出作者所记叙的几件趣事:张目对日、观蚊如鹤、鹤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并体会作者乐在其中的情趣;然后,让学生回忆童年生活,搜寻自己陶醉于自然的趣事,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同情弱小的情操。三是课尾延趣。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教师要注意诱导性,意在言外,给学生留下充分思索余地,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兴趣。《幼时记趣》的教学课余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童年有兴趣的事情记下来,并在班上交流。看谁写的生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就会对所学课文产生浓厚兴趣。   

三  、 改进课堂教学结构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途径   针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不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弊端,根据“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在学校教科室的倡导下,我吸收了“尝试教学”、“自主参与教学”的精华,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积极施行学校提出的“分层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教师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探索新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适当点拨,或引导学生再探究,寻找到结论,发展智能。使课堂教学过程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向教师积极启发诱导,学生主动获取探究的过程转变,努力构建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学生为主体,合作为主线,教师为主导”的特色。其操作步骤是:

1.展标定向。即课前出示目标,使师生共同明确教学方向,避免教学的盲目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这个环节一般在导入新课(2分钟左右)后,可以采用口头、板书方法等出示,学生齐读,增强共识。明白这节课要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时间3分钟左右。   

2.尝试自学。即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的重难点和知识要点,设计出导学要点(或问题),为学生尝试自学打下基础,提高单位时间的利用率。导学要点(或问题)出示后,学生即可尝试自学,通常采用速读法,迅速找出导学问题的答案。时间5--10分钟左右。   

3.组织讨论。即根据导学要点及自学体会,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争辩,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度。因为学生自学理解的知识不一定完全准确、全面,因此组织学生分组(一般前后桌4人为一小组)讨论,每人都要充分发表意见,不重复地回答出一个问题。时间5--8分钟左右。   4.答疑解疑。即师生围绕教学重难点进行信息双向交流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自学讨论中尚未不能自行解决的疑难问题,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启迪思维,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形成理性认识。一般采用初读明文(即学生初步感知教材后,明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精读明理(即在学生感知教材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答疑解疑,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品读明法(即通过慢嚼细咽,弄清作者是任何写的)。答疑解疑一是要坚持教师答疑解疑与学生答疑解疑相结合,可采用全班学生讨论解答,这样训练面大、受益面广,学生都不能回答的再由教师解答。二是要坚持集中答疑解疑和分散答疑解疑相结合。三是坚持直接答疑解疑和提示性答疑解疑相结合。四是坚持及时答疑解疑和延迟答疑解疑相结合。时间在15分钟左右。   

5.检测总结。即通常所说的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也叫形成性检测),它不仅是巩固知识、信息反馈的过程,而且是查缺补漏的过程。就阅读课而言,形成性检测一般包括:对课题的理解程度、对重点字词句段的理解程度、对整体结构的把握程度以及课文重难点、特点的掌握程度等。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发人深思,余味无穷的结尾。时间5--7分钟左右。  

四、学习方法指导是优化课堂教学的落脚点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掌握学习方法,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是创造型人才所必须的,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为此,我们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一是协调教法与学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互相联系和影响的矛盾统一体。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既要研究自己“如何教”,又要研究学生“如何学”。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注意研究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规律,研究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做到“目中有人”,在此基础上,确定课堂教学方法,使教法与学法协调同步,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二是加强指导与训练。教师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进行学习方法指导,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教师特别注意做好示范,与学生一起学习,引导学生在模仿中掌握方法,同时教师注意学习方法的训练,促使学生动脑,学会独立思考,提高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动口,提高表大能力;促使学生动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促使学生动眼,提高观察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逐步学会学习。三是注意反馈与矫正。教师要随时收集学生学习信息,及时把握学生学习方法情况,奖优罚劣,及时纠正学生的学习不良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总之,在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