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各科教师谈今年高考《考试说明》
中国教育报 2003-02-26
语文教师谈《考试说明》变化:稳中求变 稳中求新
沈献章
2003年全国语文高考《考试说明》与2002年大体相当,变化的内容是:删减了5个侧重于考查识记性的知识点和两个文言虚词。2003年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是以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为蓝本,结合北京市实际编写的,因此,与全国《考试说明》也大体一致。两个高考《考试说明》都体现了“能力立意”、“稳中求变”、“稳中求新”的命题原则。不同和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2003年全国高考《考试说明》明确不考“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文学体裁常识”,只考名句名篇的默写。名句名篇的默写主要是课后要求背诵的篇目,在此基础上要求背诵一些课外的常见的名句。2003年北京《考试说明》明确了考试范围,增加了透明度。指定了背诵和默写的具体篇目:语文课内古文8篇,诗词曲20首。对“中外重要作家的基本了解”,只要求识记中国作家的时代,外国作家的国别。但“文学体裁常识”在考试范围之内。两个《考试说明》的背诵默写,都体现了语文课改的精神,既有利于考生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又有利于把学生从漫无边际的题海中解脱出来,切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二、古代诗文阅读。全国和北京《考试说明》都把文言虚词由20个减到18个,所不同的是全国《考试说明》删掉了“然”、“矣”,北京《考试说明》删掉了“何”、“乃”、“若”,增加了“哉”。北京《考试说明》还明确了文言实词的考试范围,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要求重点掌握的150个文言实词。并把文言作品的鉴赏与评价具体为古典诗词的理解与鉴赏。
三、“※”号的保留与取消。全国《考试说明》保留“※”号的知识点有标点符号,中外重要作家及作品,文学体裁常识,文言句式。明确指出上述内容不在2003年考试范围之内。北京《考试说明》取消了表示不专门设题的“※”号,这意味着考试大纲中的知识点没有轮空,都重要,都在考试范围之内,必须掌握。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取消“※”号,并不是要增加学生负担,并不意味着今后高考会扩大范围,而是表明考试内容中的每项能力都是考生升入大学必须具备的,其目的是引导中学突破应试思维,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四、作文评分标准。全国高考《考试说明》作文评分标准仍然分为基础等级分数和发展等级分数,分别占50分和10分。高考阅卷时一般先按“基础等级”的50分评定,然后根据作文的思想、文采、新意,酌情在“发展等级”10分内加分。北京高考《考试说明》作文评分取消了“基础”与“发展”的分割,从60分整体评定。
五、题型示例。北京高考《考试说明》不再附“题型示例”,目的在于发挥高考引导中学教学的作用,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纠正学生只关注题型,把备考变成针对某些题型进行技能化训练的误区,纠正观念中的模式因素,纠正各种试卷在题型设计上的模式化、雷同化。再说,“题型示例”只是近几年高考题的题型汇编,不能提供第二年高考中出现的新题型,不能准确及时地反映高考《考试说明》的变化。所以在北京高考《考试说明》后只是附录了2002年北京春、夏两套高考试题。实际上,高考试题每年都有创新,创新就要突破,突破就要变化。因此,改变“题型示例”的样式是理所当然的。如2002年全国卷对“语言表达连贯”的考查就改变了多年一贯制的“选择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的客观题型模式,而采用了主观题型考查。再如,仿写,以前都是仿写句子,2002年全国卷、北京卷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诗歌作仿写材料,颇有几分“英雄所见略同”的意味,这一新题型成为当年高考试题的亮点。2002年北京卷默写名言名句,则采用一种灵活的题型。题目以《巩溪诗话》中的一段文字为底本,要求默写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部分,同时还要求解释“少陵”、“为难”两个词语。这就把名句名篇的默写与古代文学常识、文言词语的解释结合到了一起,有较强的综合性。而这种题型在以往的“题型示例”中是没有的。
总之,今年全国、北京高考语文的《考试说明》将考试内容的明晰与命题形式的灵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了重视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注重创新意识培养的原则。
数学教师谈如何理解《考试说明》:领会《考试说明》提高复习效率
王金战
从近日出台的《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数学科)中可以看出,在今年的高考数学中,无论是从考试范围、命题思想,还是从能力要求等方面,与去年相比都无变化。如何在有限的复习备考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率,笔者认为:深入领会、贯彻好《考试说明》的精神,是重中之重。
《考试说明》体现了国家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注重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高考命题的惟一依据,理应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对《考试说明》的忽视,将导致教师只凭自己的经验而教,只凭自己的感觉而教,在这种情形下,师生们只能被动地在题海里争斗。这就是忽视了对《考试说明》的认识带来的苦果,也是题海战术泛滥的根源。仔细学习就会发现,高考的重点明确地写在了《考试说明》中。从考试性质看,说明中明确提出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既然如此,就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对此师生都应该有思想准备。在知识要求部分,从了解、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四个不同层次对每个知识点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既要求全面,又要重点突出,对重点知识要保持较高的比例,对综合性的知识,侧重在知识网络交汇点设计试题,并合理调控综合程度,坚持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对能力的考查,强调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突出探究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并强调要从学科整体意义和思想含义上立意,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
以上诸多重要思想明确地告诉我们,以题海战术应对当前的高考,只能事倍功半。我们反对题海战术并非不要解题量,让学生解题,明明知道这些题高考不会考,为什么还让学生做呢?目的就是通过这些题目的求解,逐步形成学科理念,最终升华为能力的提高。所以,新时期的教师,必须以科研的态度对待高考,始终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贯彻到每个环节,这也正是学者型、专家型教师与教书匠的根本区别。基于以上认识,笔者以为,在《考试说明》的指导下,应突出“三抓”:
一、抓对《考试说明》的学习。这种学习,不应该只限于教师,教师还应该根据自己对《考试说明》的深刻理解,向全体学生宣讲。因为最终要落实的还是学生,当学生也学会按《考试说明》的精神来复习时,这样的复习就一定是高效的。
二、抓落实。不怕难题不得分,就怕每题被扣分,说明了落实的重要性。十几年的学习,学生做的题目可以说是成山成海,为什么还是没有把握数学规律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注重落实。教师大量地占用课堂时间,剥夺了学生抓落实的宝贵机会。重要的不是看教师讲了多少,而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所以越到最后,教师越应抓落实,越应为学生创造抓落实的时间。
三、抓基础。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就是能力。所以抓好基础,既能保证高考中占80%的基础题、中档题的得分率,又使提高能力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在求活、求新、求变的命题的指导思想下,近几年的高考题让人无法揣测,惟有抓好基础,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浅析今年高考《考试说明》(文综地理部分) 王海玲
命题指导思想仍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地理学科考试范围变化不大,考查的知识内容均包含在新、旧教学大纲规定的必修内容范围内。如旧课程教学大纲的考试内容的变化,只是在世界地理部分删除了“民族、语言、宗教”,在中国地理部分删除了“温度带”和“干湿地区”,考试范围略有缩小。
试题的呈现形式仍以学科内知识综合为主,学科间综合所占的比例较小。从2002年文综试题的特点看,综合试题中学科综合知识的交融和衔接更加自然,学科间综合与渗透不断增强。集中主要精力搞好学科内综合复习仍是高考复习的重要原则。与此同时,还应结合跨学科的热点问题进一步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
《考试说明》中,政、史、地三科的内容比例仍“与中学阶段课程计划规定的三个学科的总课时数比例大体相当”,即意味着2003年文综试题政、史、地三科的分值比例关系将保持相对稳定。
继续明确记忆、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的要求。
地理基础知识是地理的学科的基础语言。记忆重要的地理名称、数据、空间位置;中国和世界区域地理特征和差异等地理基础知识是形成地理学习能力的基础。除大纲要求的基础知识外,考生还应特别关注和了解涉及地理的重大时事,如欧盟的扩大、三峡工程的截流、我国新列入联合国“人类遗产清单”的人类遗产等。
地理理解能力主要包括对地理概念和对“地理语言”--地图的理解和运用。对地理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区分和运用是考查地理概念的主要形式。《考试说明》中强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社会科学的交流媒体大量地使用了图表和数据。能够阅读这类资料并初步运用这种资料形式说明问题,是测试综合能力的内容之一。”地理学科中,理解、分析地图和各种地理图像、图表,并从中提取有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低,是区分考生地理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
对地理运用能力的考核主要注重对地理科学思维方法的考查。即通过阅读和理解相关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的地理基本理论和观点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因素的分析,判断、归纳、推理,恰当地解释和解决地理问题,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考试范围突出对地理学科基础主干知识的整体把握。
如地球和地图、地球上的大气、陆地水和海洋水、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工农业生产活动、人类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区域地理知识都是近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全面进行地理学科基础主干知识的综合复习和把握,是高考复习的基础。
考核的重点,是考生运用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分析、评价、论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学习能力。加强学科内和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和相互渗透,培养学科内和学科之间知识迁移能力、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根据事物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将知识重组、整合的能力等是地理能力培养和提高的关键。
延续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为素材的主体设计思想。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密切关注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将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与学科内和学科间基础知识有机结合,运用正确的观点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评价现实社会问题是高考复习的重点。
试卷形式与试题结构保持稳定。试卷分数与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题型分数比例、试题难易比例保持不变。
英语教师谈《考试说明》特点:英语(北京卷)《考试说明》体现首都特点
程岚
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今年全国高考《考试说明》2月10日正式发布,英语学科变化不多。而今年的北京卷《考试说明》中,英语学科却有一些新的精神,稳中求新,体现首都特点。
与去年相比,全国高考《考试说明》惟一的变化是:去年参照的是原国家教委1993年颁发的《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而今年参照的是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经颁布,这意味着目前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和考试正向新的课程标准转变。可以预见,2003年的英语高考命题将既立足于英语教学大纲,又将着眼于新课程标准,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突出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考查。
北京卷《考试说明》与去年相比,从考试性质的阐述到考试内容和形式都有所变化。
从考试性质上,北京《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考试的指导思想是:有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从考试内容来看,北京英语科高考旨在考查考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英语运用能力。英语基础知识包括英语基础词汇、常见句型和基本语法。考生在复习备考时,要把这些基础知识弄扎实,做到懂、会、熟,并能够做到在特定语境中准确运用。因为单项填空的测试点不是语法条条,而是把语法规则运用于语言交际的能力。分析样题,北京试卷更侧重词汇辨析能力的考核。北京《考试说明》所附的词汇表中比去年增加了65个常用单词。单词量的增加是及时的,也是必要的。建议考生在落实词汇表中词汇的基础上,还应通过大量泛读,扩大词汇量。《英语课程标准》词汇表共收集约有3300个单词和360个短语或词组,并且要求普通高中毕业生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6万个词以上。阅读理解是复习的重中之重,要以此带动词汇的学习,提高理解能力和阅读技巧。
从考试形式来看,听力理解仍分两节,但样题中第二节含6段对话或独白,而且删掉了“听力部分结束后,考生有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这一变化,希望能引起考生对听力训练的充分重视。
短文改错题型被取消,书面表达的分值提高到35分,新增加一篇15分的开放作文。开放作文提供一个情景,让考生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想像力写一段不少于30字的接续文字。这对考生构思、表达以及语句的组织运用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写开放作文时,要注意审题,尽可能做到内容充实、逻辑清晰、交际得体、语言准确。北京的英语高考命题思路正在与国际接轨,考试留给考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考试与日常生活和实践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对考生而言,随着题型的变化,做题时间的安排也将会有所变化。北京《考试说明》中除给出听力考试占用20分钟外,不再提供其他题型的做题参考时间。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答题习惯安排时间,建议考生留出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开放作文。
【各科教师谈今年高考《考试说明》】相关文章:
谈2001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的新变化06-25
专家看试题谈今年高考的启示08-24
新版《考试说明》让高考更透明09-29
2010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解读07-20
高考英语考试说明(含听力)09-02
2001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08-13
女儿今年高考10-31
陕西今年高考模式确定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