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一堂真实公开课的启示
光明网 2003-02-20 记者 宋晓梦 通讯员 赵光平、罗星凯
不久前,记者从广西师大科学教育研究所了解到,他们在某实验区听到一堂真实的“公开课”,正是这堂被称为“‘失败’的好课”,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这是小学三年级的自然课。校长说:原计划没有这节课,看考察团离开前还有一段时间,才临时安排了这节课。
上课的罗老师是副校长,有教学经验。
“水,我们天天喝,天天用,可一些性质仍没注意到。不信,请看实验。”罗老师用装满红色水连着玻璃管的烧瓶做实验。
“把烧瓶放在热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老师问。
“烧瓶会变热。”“里面的水也会变热。”学生答。
“那我们试一试。”老师说。
一试,试出了“怪事”。学生们兴奋地嚷:“水会顺着玻璃管往上跑!”
“这说明了什么?”老师问。
“水增加了。”学生答。
“是不是你们加进了水?”
“没有啊。”
“那水怎么往上升了?”
学生们张着嘴答不出。
“给你们5分钟,小组讨论一下。”
5分钟以后,老师问:“明白了吗?”
“明白了。是烧瓶里的热空气把水挤上去的。”
“有不同意见吗?”老师一连问了三次,没有人不同意。
“烧瓶里明明装满了水,怎么会有空气?”老师急了,声音变高。“水上升,说明水的体积增大了。”老师直接说出了答案。接着又启发学生说出,水的体积增大,是因为受热。
接下来,各小组按老师的吩咐,把烧瓶从热水中取出,放入冷水。学生们立刻发现:玻璃管里的红水下降了。老师以为,有了刚才的学习,学生一定会说:“水受冷,体积缩小,水面就下降了。”可学生偏不这样说。
“水下降,是因为下面烧瓶变大了。”学生说。
“烧瓶可不是气球呀,想大就大,想小就小。”老师的话把学生逗乐了,可还是说不出原因。
“其实是因为受冷,水的体积缩小,所以水面下降了。”老师再次给出了答案。
各组又用酒精做实验,为便于观察,酒精也染成红色。然后师生总结出“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酒精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水和酒精都是液体,因此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为了验证这一理论,老师举起一瓶煤油,问:“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
“没有!”学生们毫不含糊地回答。
老师一惊:“难道它不是液体吗?”
“是液体,但它不是红色的液体。所以不会热胀冷缩。”
在老师的建议下,各小组又用煤油做了实验。
“你们刚才的想法对吗?”老师问。
“错啦。液体的颜色不影响热胀冷缩。”学生们回答。
这堂课,经过一波三折,似乎快要成功了。老师布置了一道课堂作业,看看大家掌握得如何。是一道是非判断题:“酱油、菜油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对还是错?”。
全班异口同声地叫:“错!”
老师愣住了。片刻后才问:“难道酱油、菜油不是液体吗?”
“是液体,但酱油、菜油是可以吃的。”“酱油有色素。”“菜油烧不着。”……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酒精、煤油会不会热胀冷缩?”老师问。
“会。”学生答。
“酱油、菜油会不会热胀冷缩?”老师再问。
“不会!”学生们坚定地说。
下课时间到了。老师只好苦笑着说:“实际上,是会的。”
“啊!”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叫出了声。
接下来是评课。先由罗老师发言。她心情沉重地说:“这堂课应该教会学生热胀冷缩,但没教会。最后的测试题,全班没有一个学生答对!这是一堂失败的课。我真没料到课会上成这样。”罗老师满脸愧色。
考察团的教授问:“什么情况你没料到?”
“实验做了,讨论和总结都进行了,按理学生应该能掌握了。可……”罗老师直叹气。
“可能是我们的学生基础差。”一位本校的老师说。
“不。是孩子的思维和我们成人不一样。在我们眼中,液体就是液体了,可小孩不这样想。他们认为有红色的液体、可吃的液体、可烧的液体……只有特殊的液体才会热胀冷缩。这怪我,如果多用几种液体做实验,就不会闹出‘酱油可以吃,不会热胀冷缩’的笑话。”罗老师说。
教授摇手笑着说:“那倒难说。假设除了醋以外,常见的各种液体学生都做实验了,然后你问他们醋会不会热胀冷缩,他们还是会说:‘不会,因为醋是酸的,和其他液体不一样。’”评课的老师都笑了。
“怎么这样难呢?”
考察团的一位博士解释道:“难在与日常经验不符。你说水受冷体积会变小,可孩子们觉得一杯水冷了,并没有看到浅下去一点;每天喝水用水时,往容器里加水,水面才上升,可实验中没加水,水面却上升了。”
突然,教授拿起一个烧瓶问一位老师:“受热,这里面的水会怎么样?”“热胀冷缩,水面当然上升。”老师答。教授又问:“‘热胀’是什么意思?”老师答:“就是水的体积增大。”“没加水怎么体积会增大?”“水松了一点儿。”“那为什么受冷体积会缩小?”“水紧了一点儿。”教授兴奋地叫道:“听到了吗?水松了一点儿,水紧了一点儿!”博士解释说:“装同样多的水分子,装松一点儿,体积就大,装紧一点儿,体积就小。”
讨论到这儿,大家都明白了:是什么导致这堂课‘失败’?就是三年级的小学生没有也不可能有分子的概念。
但是教授说他在别的学校也听过这一课,学生与老师对答如流,一点儿也看不出有什么理解困难。他向学生借来课本一看,不禁惊呆了:课上老师要问的问题以及标准答案全都记在书本上!
教授说:“研究课要真实,只有真实才有研究价值。你们的课就很好,可以看到学生真实表现,可以听到学生的真实想法,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案例。不然,我真不知道小孩子学习热胀冷缩还会这么难。”
专家们离开了实验区。罗老师不仅没因为这堂课而受到责难,反而受到邀请,参加了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一项研究课题。
■编后
真实才有价值
平常随教育主管部门下去听课,听“假课”也不是什么稀罕事。给上级考察团讲假课的学校和老师动机和原因很复杂,有学校的原因,也有考察团作风不深入的问题。讲假课的害处是明显的,尤其是在实验区。实验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在实践中找出问题,对症下药,而“假课”让我们看到的是一片歌舞升平,绝对完美,真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被掩盖起来,对课程改革这样一个大事业,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只有真实的公开课才有价值,无论这堂课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从这样的课堂中,才有可能发现教育规律,才有可能改进教学,改进课程设置。上面的报道就是一个例子。
不久之后,专家与教育部门的领导们又要奔赴实验区进行新一轮考察。希望承担课程改革实验的学校,少些排练,少些标准答案,多向考察团展示课堂上可能遇到的问题。同时上级考察团也应改变考察方式,不要满足于表面的东西,应该想办法深入实际。这样上下努力,才能为课程改革找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才能少走弯路。
【一堂真实公开课的启示】相关文章:
真实话题作文11-30
真实与谎言--细读《伤逝》07-08
真实的生活--读《素芭》08-12
走进人群,触摸真实(网友来稿)09-18
让作文在真实中表达(网友来稿)10-19
作文要真实实在09-10
真实,织就文章的绚丽华裳08-07
真实性材料承诺书05-10
真实合法房屋租赁合同05-17
我真实的心里话周记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