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然后知困(网友来稿)

时间:2024-10-04 20:11:3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然后知困(网友来稿)

作者王中华

我的教学之路,非常清晰地呈现出“三步曲”式的轨迹。刚上讲台时,生怕学生不爱上语文课,课堂上我总是旁征博引,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自己也陶醉于“博学”“丰富”的虚幻中,后来,一考试,学生成绩出奇的差,我简直惊呆了。我原来认为语文的学习只要学生有兴趣,就没有考不好的,殊不知,自己完全还是个门外汉哩,形势迫使我转向,于是我开始给学生布置大量的练习,课堂上也特别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学生成绩是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可是,学生却认为语文课枯燥无味,时间一长,就自然产生了厌学情绪。我困惑了,语文到底该什么怎么教?这种思索伴随着学习、探索,从那时起就象一个幽灵一直在我身边徘徊.

我开始向前辈请教,开始有系统地钻研语文教学的规律,经过长时间的思索、实践,我终于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体式,那就是对语文能力的形成有深度的专题性研究和对教学艺术深入地学习与运用的双轨并行体式,在培养学生大语感能力的前提下,课堂上讲出针对性、规律性,乃至可操作性,最大限度地将语文教学任务完成在课内(我几乎不布置任何课外作业,包括预习),最大可能地加大语文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增强学生的能力。有人说,语文是不可捉摸的,没有规律,更谈不上理性、可操作性,我认为,这是对语文教学的一种误解,也正因为有这种误解,才导致我们对学生考试成绩抱着一种侥幸心理,或者,对学生考试成绩不佳抱着一种自我原谅的态度,因此,语文课被上成休闲课、自我欣赏课、习题课(我谓之为“原始积累型”课)也就不足为怪了。

语文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语文教改的前提当然还在于教学研究,研究的目的应该非常清楚,那就是(一)如何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特别应指出的是这种兴趣应该是有其价值意义的,因为我们知道,依靠所谓“博学”“丰富”虽然可以直接地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但是,我们学生的特点决定了其因此而产生的兴趣维持不可能长久,因为如果学生认为对语文学与不学、听与不听,考试成绩一个样,那么,这种失去价值意义的兴趣就会随之锐减,导致学生对语文的学习陷入一种十分困惑的境地。与之相反的是,学生考试成功,则是学习语文一剂最有效的兴奋剂。(二)如何在构建语文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深入分析课文一类的常规教学模式,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无疑是起了“画龙”的作用,但这种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是一种基础,真正要实破考试的藩篱,仅此恐怕不行。于是,有人辅之以大量的练习,语文也搞起了题海战术,效果虽然有,但事倍功半,或者收效甚微。既然目的已经清楚,问题也清楚,那么,语文教研研究什么?怎么研究?这个课题就摆在我们面前,我认为,除了要重视“画龙”,即重视大语感、大语文能力的培养,更进一步的还要研究“点晴术”,这种“点晴术”就是要针对高考讲出语文“基础知识板块、阅读板块、写作板块”的规律性、可操作性及对考试的前瞻指导性来。

“老师一分钟,学生一日功”,要让我们的学生感到语文学习有规律可循,答题可以按一定方法操作,基于这种认识,我平常教学除了依然保留自己教学风格中的信息量丰富、形式新颖等一些好的方面外,特别注重了针对语文三大板块的知识体系的构建,讲区别,讲联系,使之成系统,并在此基础上,特别重视针对高考讲解对知识把握的理性思考及其操作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知识积累的层面上,做到有理性指导(而不是单凭感觉),完成最大可能的答题效果,下面我谨以我对“基础知识板块、阅读板块和写作板块”所作的一些肤浅的尝试作一个简要说明。

基础知识板块,首先必须构建语文知识体系,我将每一个分解的知识点在高一、商二时配合教材、结合课文作系统的讲授和训练,完成一个知识点的讲练后,随即进行构建,这样做,可以给学生一个对全局的理性认识,以便学生对答题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思考范围,形成考试时思考知识范围的自我提示。在讲解单个的知识点时,根据该知识点的特点,讲授又注重其各自的理性偏重。如字、词类,首先给学生提供不易区别的字词的音形义的互为比照的资料积累,我收集了大量容易读错、写错和用错的字词,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动脑,动手,自我整理,将厚书读薄,积累第一,方法第二,有了积累,再讲方法,自然水到渠成。如词语类,我将之分成16个专题进行讲解,每个专题都分“知识归类、知识辨析、典型例题、典型错误辨析、方法指导”等项目,专题中一重讲知识归类;再重讲思路和操作方法。如词语类中有“法”可讲的有,据词定音法、本义探源法、引申六法、释词六法、同义词辨析法、色彩辨析法、据义写词法、反义词辨析法等等;三重讲知识间的联系、区别和运用;四重讲题型,其它如句子类、标点类、修辞类也是如此。

阅读板块分古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分科技说明文阅读和一般现代文阅读,尤其是一般现代文阅读,它对于教师对《考试说明》的理解深度、研究水平都有很高层次的要求,它最难教,学生也最容易丢分。回避矛盾是万万不行的,放弃对一般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研究更不明智。我总是想: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学了三年,面对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尤其是主观性试题显得那么无奈,那么一筹莫展?现代文阅读到底有没有它自身内在的规律?我们到底能不能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带着这些问题,我在这几年的教学中进行了孜孜以求的探索。我认为,现代文阅读更呼唤“理性思考”。其理性思考内容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以其它学科(如生物、物理、地理、天文、考古)的知识为内容的文字、数据、图表资料时,调动和使用相关背景知识的能力(即大一统的语感能力)。(二)训练学生理性思考能力和有条理的操作能力。面对一篇文章,阅读什么,怎样思考,如何表达,它涉及到的能力层次,如辨别、筛选能力、提炼隐含信息的能力、概括阐发的能力,定向表述的能力,这些多角度、多层面、有侧重的能力培养,我分文体、分题型、按专题进行知识讲解、归类,通过分析典型题型、典型错误,比较辨别,讲具体的读文法(高中语文教材的六种阅读方法非常抽象),讲答题原则、思路和操作方法,让学生分析总结自己的答案错在哪:是没有读懂文,还是没有审题清题?是没有吃透题干隐含的信息提示,还是没有发掘出引导语的定向暗示?是答题思路问题,还是技巧问题?是内容概括问题,还是句式使用问题?……总之,重在培养学生读文、答题的理性能力,而不是仅限于大一统的语感理解,让学生切实感到读文有章法,答题可操作,而不总是“雾里看花”。古文的阅读也这样,譬如,实词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核心,我重点抓了对实词“猜读”能力的培养,等等。

作文教学这个板块,我也打破了一个“囫囵题”加上“作文前指导,训练,最后讲评”的常规教学模式,而是按我自己的研究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成系统的“目标训练”,有意识地针对高考要求、学生作文实际分文体对学生单项写作能力进行循序渐进的培养,仅以议论文的写作训练为例,我分别就“命题作文、供料作文”(包括评论)的“审题立意”“材料的提炼”“写作思路”“论据的使用”“写作的方法”,进行单项能力训练,每个单项目标下设若干小目标,每个小目标设若干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形成专题训练,高一、高二以单项训练为主、综合训练为辅,以分养合;高三时打鱼收网,以综合训练为主,突出重点的分项训练和讲评为辅,以合带分,分合一体,收到了应有的效果,

愈是学习就愈感不足,愈是研究就愈感教学教研的天之高阔、海之无涯,在教学教研之路上,我深感单靠个人的努力远远不够,我告诫自己要不断地向同行学习,向前辈学习,努力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做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

 作者邮箱: 3275658@sohu.com

【教然后知困(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美教诗歌(网友来稿)08-13

教而时学之(网友来稿)06-20

《为了忘却的纪念》教后记(网友来稿)10-28

我这样教《大道之行也》(网友来稿)05-31

以词(诗)解词教《长沙》(网友来稿)10-03

生命的旋律--我教《夏天的旋律》(网友来稿)06-18

遥远的几厘米(网友来稿)(网友来稿)06-18

岁月如歌[网友来稿](网友来稿)08-15

巧抓三字教《祝福》(网友来稿)09-05

我教作文三步曲(网友来稿)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