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的几处商榷(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4-08-02 20:46:03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十五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的几处商榷(教师中心稿)

连云港市云台中学  刘建

关于《十五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的几处商榷(教师中心稿)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十五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是钱刚的一篇报告文学。这篇报告文学忠实地记录了五位矿工的回忆,真实再现了唐山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及五位男子汉与死亡顽强抗争的场景。这篇课文给广大学生以较为深刻的思索与启迪。但本文亦存在若干似待商榷之处,本着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心。故斗胆涂鸦,以就教于大方。

一. 课文有一句似存歧义

该篇课文正文第一段(该课文中的日期、时间等单独字句未作一段,下同)有:“我们正刨煤,听到轰轰响,抖得厉害”一句,该句中的“抖得厉害”明显缺乏主语,可理解为几种情况:1、大地因地震抖得厉害。2、人因害怕面抖得厉害。这两种理解放在原文中都能行得通。但联系上下文及具体实际上,还是理解为“地抖得厉害”较为妥当。故原句可改为“地抖得厉害”较为合理。

二. 文中有几处标点符号用得似有不妥

第一段中有:“九道巷那儿,煤面子干,落下来,一片尘土,看不见人“一句,其中的第二个逗号用得似有不妥。现代汉语认为:逗号是表示句子中间的一般性停顿。逗号用于主谓之间有几种情况:1、主语比较长。2、为了强调主语等。(《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下册,P186)。而上述句子中的“煤面子干”这一主语并不长,联系上下文,这儿也并无可强调之处。故而,这儿用逗号来表示句子中间的一般性停顿恐怕有不妥,如果将此处逗号去掉,改为“煤面子干落下来”则显得较为通顺。

另外,第七段中有:“往哪走?往上?往下?”一句,其中的第二个问号用得似有不妥。黄伯荣、廖序东认为:“选择问句中间的停顿用逗号,句末用问号”(《现代汉语》下册,黄伯荣、廖序东主编,P185)。而文中的“往上?往下?”明显是一个选择问句,意即“往上呢,还是往下呢?”因而课文中将“往上”与“往下”之间用一个问号是不妥当的,应该将该问号改为逗号则较为合理。

三. 文中有两处表述似欠科学

第十八段中有:“从28日一直干到29日下午3点多,整整19个钟头”一句,该句中既然写“3点多”但下面为什么又说是“整整19个钟头”呢?“多”字的解释是:“(用在数量词后)表示有零头”,(《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P322)。显而易见,在课文中,这个“多”字并不是确指,它是一个概数。而“整整”意思是:“达到一个整数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P1605)。也就是说“整整19个钟头”已是比较精确了,因而这里的“多”与“整”便产生了矛盾。联系上下文,若将该句改为“从28日一直到29日下午3点多,大约19个钟头”则较为科学。

另外,第45段之前表述日期一句:“8月9日--8月11日。”该句表述不太科学。课文中的这5位矿工此时已没有任何照明工具了,时间及日期都是靠估计出来的。例如在35段与36段之间有:“8月6日或7日,时间依据:--李宝兴:难走啊,800米,走了总有四五天吧…..”一句,在这一句中对时间的表述用了一个“或”字。而到了45段之前的这一句却精确表述为:“8月9日--8月11日”,下一节还接着肯定:“那是获救前的最后三天”,

既然当时坑道内已经没有任何可计时的凭证了,但为何课文中此处却如此肯定当时日期呢?显然,这样肯定精确地表述当时日期,是没有科学根据的。笔者建议将“8月9日--8月11日”改为“大约8月9日--8月11日”;将“那是获救前的最后三天”改为“大约那是获救前的最后三天”。

四. 课文中有一处似显不通顺

课文第46段:“日子变得简单,就是等待。一线希望。老陈说,有人就有救”。其中的“一线希望”在上句中显得比较突兀,特别是原句中的第一个句子,使得“一线希望”在原句中显得“上不着村,下不着店”,读来极不通顺。笔者认为,如果将原句中的第一个句号去掉,则显得较为流畅合理。

五. 文中有两处表述不符合初中生心理特点

第一处是第8段中的:“立槽掏通了。让最瘦小的李宝兴下,他不敢,老陈一脚把他踹下去”

第二处是第28段到31段:

“李:我整不了

陈:你他妈真废物!

李:你不废物,你咋不干?

陈:我只能出主意,不能干。”

在教学该课文过程中,上述两处都曾让师生们尴尬边。苏教版教参上对这两处的分析分别是:“李宝兴是一个才17风的新工人,不敢是不奇怪的;老陈是五个人主心骨,自已年老多病,‘一脚把他踹下去’正是为了大家,写不敢,写踹人,不会损害工人形象,也真实可信。”“小李,小王的话充分表现了他们的畏难情绪和情急之际出言不知轻重的状况,老陈的话则表现了他的年长身份及为共同利益而焦虑发火的状况。”虽然教参上是如此分析,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仍显牵强。诚然教参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课文中的这些极具成人化特点

的表述,并不利于青少年的学习成长,正如叶圣陶所认为那样:“首先,教材应该‘切合学生的生活与程度’。就内容来说当然是应该是那些积极的足以表现时代精神的,与现代生活有关的,为现代青年所能了解接受的(《叶圣陶集》,第16卷,第102页),应该是学生所曾经接触的事物,而不是陌生的,与学生生活距离极远的成人化教材。从感情来说,教材应该是富有情趣的,‘要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叶圣陶集》,第16卷,第11页),因为儿童的生活:‘差不多浸渍于感情之中;冷静的理解,旁观的述说,在儿童殊觉无味’,只有当为儿童所接触的事物,而表现出的方法,又能引起儿童感情的,出就是说,具有文学趣味的,才肥为儿童所接受。从形式上来说,应该是‘学生装生活上需要的各种文体;词句,语调力求与儿童切近’”。(《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董菊初著,开明出版社,P362)。笔者有教学过程中,曾为此找一些学生谈谈关于该篇课文的看法时,发现仍有不少学生对此不太理解:有的认为陈树海太残忍了,他让最瘦小的李宝兴下,还一脚将李宝兴踹下去,谁知道下面危不危险呢?有的说陈树海在那样危急关头还骂人,真不应该

    虽然这些学生的看法仍比较偏激,但这是符合他们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的, 是不足为怪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整个初中阶段,形象识记还是占重要地位”(《心理学》韩永昌、符丕盛主编,P306),因此,对初二年级学生来讲,他们极容易为教材中的某些词句而“感染”,极容易因“生理发展迅速而自我意识发展不平衡,容易动感情” (《心理学》韩永昌、符丕盛主编,P307)。叶圣陶也一直强调:“儿童易于模仿,可塑性强,教育也往往从模仿开始,因此,给学生什么样的范本十分重要,‘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因此作为范例的语文课本,应该是文质兼美的上乘之作。”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董菊初著,开明出版社,P371),而课文中的“你他妈真是废物”等词句及关于陈树海的一些做法的表述,有悖于教材编写的文质兼美原则,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老师在教读本课的上述段落时,虽对学生多方引导,但学生还是从感情上难以接受。如果将这篇课文的上述两处表述让年龄稍大一点的学生理解,也许更恰当些,因为他们那时的理性思维有了长足发展,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比以前大大增强。但让理性思维尚处于发轫期的初中二年级学生来理解接受恐怕略显为时过早,毕竟“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制约着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所以“只有把教材的逻辑顺序卢心理发展的顺序统一起来,这样的教材才能受学生欢迎(《教育学》邵宗杰、裴文敏主编,P112)”。

六.课文标题设计欠科学

题目本身对文章来说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文章的眼睛,起画龙点睛作用,对作者与读者都有重要意义。叶圣陶认为:文章“从作者方面来说,有了题目,可以表示自己所写的中心。从读者方面来说,看了题目可以预知所含内容”(《叶圣陶集》第15卷,P12)。在《十五天:最后的男子汉》中,笔者认为“最后”一词用得不恰当,“最后”意思是:在时间上或次序上所有别的之后(《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P1682)。根据标题意思是:即“五个男子汉”为唐山地震中最后的五个生还者,尽管从长篇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中可以知道这五个人的确是唐山大地震中的最后五个获救者,但仅从节选出来的这篇文章来看,是不能看出这“五个男子汉”为最后的五个生还者。

文章的标题应该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与概括。从文章的内容与标题这一形式的关系来看,内容决定形式,因此概括的精确性成为文章命题的重要原则之一。董菊初教授认为:“命题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题文相符,即题括文意,文切题旨,标题概括的面既不能过宽,也不能过窄。所谓过宽,是将文章未论及的结论也包容进去……”(《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董菊初著,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P456)。显然上述这篇课文将文中未论及的结论也包容进去了,因而犯了标题概括面过宽的错误。

其次,该课文标题中的冒号用法亦有失规范。现代汉语认为:冒号“表示提示性话语后或总括语前的停顿”,具体用法有:1、用在书信、发言稿的开头称呼语后面,提示下面是某某的话。用在“某某说”后面,提示下面是某某的话。2、用在总提语之后,让读者注意下文将要分项来说。3、用在总括语之前。4、用在较复杂的宾语前。5、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或分词之后。(《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P189)。而题目中的“十五天”与“五个男子汉”之间并没有提示与被提示,总括与被总括关系,因而,标题中的冒号用法是不规范的。

因其上述两点,笔者认为可将课文标题改为《十五天----生命的奇迹》。

我们的语文课本是学生习作学习的典范与样本,课文的选材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否能发挥教材自身的“例子”作用,这对我们的语文教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而笔者斗胆涂鸦,提出一些不成熟的观点与看法,以期与同行、专家商榷,为我们的教材建设尽自已的绵薄之力。

笔者联系方式:宅电   0518-----5943781

              手机   13815653805

              E-mail  ljcx5943cn@yahoo.com.cn.

【《十五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的几处商榷(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最后一次讲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2-16

中心阅读原则的含义(教师中心稿)12-16

兜风(教师中心稿)12-16

中心阅读原则含义例析(教师中心稿)12-16

论机遇(教师中心稿)12-16

尊重>热爱(教师中心稿)12-16

元代文学(教师中心稿)12-16

无序的思考(教师中心稿)12-16

母亲给的爱(教师中心稿)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