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教育时评: 校外公寓缺失校园文化
去年年底,燕山大学对一百二十名累计欠学分达到或超过二十学分以上的学生做了退学处理。退学人数占在校生人数的百分之一点一一。这次退学学生之中,一个明显现象是,住在校外博园公寓的人占相当比例,机械学院住在博园公寓的学生当中有十分之一退学,信息学院退学学生绝大部分住在博园公寓。
解决了后勤保障 缺失了校园文化
一九九八年燕大的招生人数为一千九百二十六人,二○○○年招生人数就达三千八百人,这时候校园内开始出现人满为患、各种教学资源紧张的状况,实验仪器、设备、教室数量、师资水平相应吃紧。在一定程度上,新落成的博园缓解了扩招之后的住宿紧张。
辅导员赵长财说:“近一段时间,学生要求回校内居住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博园公寓与燕大一路之隔,一座座楼宇整齐漂亮。后勤改革后,学生在校外居住带来许多管理的难题,以往辅导员包管一切,现在则将主要精力放在抓学生学习上。以往学生都按院系、班级住宿,现在则是混居,一个宿舍有好几个院系的,甚至几个学校的学生混住在一起,找个学生,发个通知都很困难。班级淡化,集体活动难以组织。”辅导员们担心的还不止这些,在博园,水电都是学生自己控制,他们对部分学生的自制力有所怀疑,况且能管住本校的学生管不了外校的学生。以往学生要求出早操,自从扩招后,学校场地不够,这项制度也取消了,学生难免自由散漫。
“我们住得离校太远,根本感受不到大学氛围。”采访中,不少学生这样抱怨。住在校外公寓里环境确实不错,但总觉得好像和在学校里的那种感觉比起来少一点什么。
高校扩招后,后勤社会化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问题,是这次清退事件暴露出来的新课题。就此问题,笔者还走访了北京学院路部分高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二年级的小黄说,我已经在公寓里住了一年多了,上大学前想象中的美丽校园---学者、名家的论坛,大家教授的讲座,还有回荡在小树林中琅琅的读书声……一切都让我对大学充满着向往和渴望;谁知上了大学,住在远离校园的公寓,缺少一种人文的氛围。而学校里举行的论坛、讲座都在晚上举行,没有极强的毅力就很容易失去很多学习机会。
大学其实就是一个“泡菜缸”
一位中科院院士说,大学其实就是一个“泡菜缸”,学校的任务就是如何做好调料。然而对于住在校外公寓的学生来讲,无法拥有这种环境。
现在很多大学由于扩招导致学生宿舍床位紧张,大一、大二学生全部入住校外公寓;现在他们很多学生在申请搬回校内住宿,据了解,当时有不少同学抱怨校内宿舍条件比公寓差,但是一番权衡之后,他们还是选择了校内宿舍。大二女生小沈去年住校外的大运村大学生公寓,现在已搬回学校住。她说:大运村大学生公寓的住宿条件很好,有专门的物业公司管理,自行车等贵重物品的“安全系数”都比较大。对学生的管理比较松,晚上都不熄灯,所以在校外公寓很自由,男生上网、女生逛街都很方便。但是住校外公寓每天要挤公共汽车或骑车十五分钟赶到校内去上课,在盛夏和寒冬很难受。特别是下雪天路滑,我还是愿意搬回条件相对差的校内宿舍,对于我来说,关键是因为住校外公寓不能享受优雅的校园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想要到图书馆或自习也不如住校内方便。
北京大学医学院一位社团负责人介绍,现在参加学校文化活动的学生明显不如以往多,尤其缺乏公寓内学生的参与,不少同学原本报了名,由于集体住进公寓,便经常借口路远不参加,结果一学期下来,连内部成员都不认识。倒是公寓附近的商业文化等活动吸引了大家的关注,周边浓厚的商业氛围扰乱了本应非常宁静的大学生活。
想方设法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笔者就此现象采访了有关方面的专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校外公寓是近年来高校扩招的必然产物,后勤社会化是一把双刃剑,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也有不可小视的负面作用。主要表现在校园文化在校外公寓的缺失,对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显然不利,必须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在目前条件下,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有三种,一是将公寓就近建在校园周边,最好是建在校内,但对于像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在校园周边再建公寓还是不大可能的;二是健全健康的文化设施,让学生感受到校园文化气息,现在每所高校校园周边似乎都盘踞着众多网吧,出入其中,大都不需要登记,里面烟雾缭绕,有的还有送餐服务。男生游戏,女生聊天是永恒的主题。每到清晨,便有三三两两精神萎靡的学生从网吧溜进校园;三是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建好校园网络系统,引导学生健康享受信息服务,做好校园与公寓之间信息的充分共享,尽量减小公寓学生教育质量的落差,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人才。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教育时评: 校外公寓缺失校园文化】相关文章:
教育:尊重的缺失07-14
教育时评:品味嬉戏06-11
缺失的教育(网友来稿)09-13
教育时评:还教育一片净土09-06
教育时评:莫为测试遮望眼09-23
教育时评:不要磨掉学生个性06-25
教育时评:成绩造假从何时开始?07-18
校外教育活动总结07-17
我们的教育理念缺失学生尊严08-30
内蒙学校惨剧凸显自救教育缺失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