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强势智慧得到充分发展--访上海建平教育集团总校长冯恩洪

时间:2024-09-17 15:20:5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让学生的强势智慧得到充分发展--访上海建平教育集团总校长冯恩洪

            中国教师报     2003-01-09     记者 杨伟广 

让学生的强势智慧得到充分发展--访上海建平教育集团总校长冯恩洪

 

     2002年12月29日。 

     北京北苑宾馆的大会议室里,《中国教师报》首届全国知名校长论坛正在紧张有序地举行,台上、台下精彩的互动演讲不时给会场带来热烈的掌声。这其中,著名的教育创新专家、上海建平教育集团总校长冯恩洪《让每个学生的强势智慧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演讲尤其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人启迪,引发思考。正如《中国教师报》总编辑刘堂江所总结的那样:“冯恩洪校长演讲的价值远不止于讨论学生的强势智慧发展这个问题本身,他使我们开始想到:作为一位知名校长、一位教育改革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我觉得应该具有国际的视野、活跃的思维、勇敢的探索精神、非凡的识别能力。” 

     论坛举行间隙,记者有幸就冯恩洪校长的演讲主题对冯校长作了一次专访。 

     记 者:冯校长,您好!请问您是怎么想到要演讲这个主题的呢? 

     冯校长:最近我看了一本题目为《重建多元智慧》的书,这本书的作者告诉人们,如果上一个世纪60年代谈到人类自身,我们只认识到人有智商的话,那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于自身的研究已经大大地往前推进了一步。作者认为,现代的人类有八种半智慧:有的人语言智慧是强势智慧;有的人逻辑数学智慧是强势智慧;有的人音乐智慧是强势智慧;有的人肢体动作智慧是强势智慧;有的人视觉空间智慧是强势智慧;有的人人际交往是强势智慧;有的人内省智慧是强势智慧;有的人自然观察是强势智慧。当然他说还有半种智慧,这就是有的人的存在智慧是强势智慧。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十分注意这个社会科学前沿的研究成果,它使我想到:很多名人之所以有所成就、有所作为,甚至成为大师级的人物,是他们很幸运地在有意无意之间,将自己的强势智慧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结合在一起了。 

     在认识到人类拥有多元智慧的今天,我们面对着激烈的国际竞争是给强势、弱势智慧都各不相同的人一模一样的标准化教育来实现个体的社会化,还是充分发展每一个人的强势智慧,使其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并服务于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由此已经引发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所以今天我才提出这样一个以前没有,现在也可能会引起争议的话题。我想,争议可以活跃教育思想,这样,有利于推动教育创新。 

     记 者:您可否举一下现实生活中能印证您这种教育思想的事例? 

     冯校长:比如陈镜开和陈景润。在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英名录上,陈镜开是一位国宝级的人物。我曾到广东东莞访问,石龙镇中学的校长执意邀请我到他的学校看一看。在石龙镇街头,我看到了一个不锈钢的举重运动员雕像,下面是国家体育总局领导人的题词--“中国举重之乡”,原来这是陈镜开的故乡。陈镜开肢体动作智慧是强势智慧,他以他的强势智慧为国争光,九破世界记录,到目前为止空前绝后。我也曾200多次来北京开会,跟数学家陈景润交谈过,他的数学逻辑智慧是强势智慧。他教书不行,但他做歌德巴赫猜想离成功只差半步,只可惜身体不好英年早逝。 

     我有时就胡思乱想:这两人都姓陈,那么把他们颠倒一下怎么样呢?比如跟陈镜开谈一次话:老举重不行,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你应该去算歌德巴赫猜想!再去动员陈景润:你如此之瘦,今天不抓紧时间健身,将来要抓紧时间养病的,你应该去练习举重!当然这种推理近乎荒唐,也就是说,陈镜开做不了陈景润的事,陈景润也做不了陈镜开的事。但是我们的国家既需要陈镜开,也需要陈景润。 

     由此反思今天的教育,我们的教育者(包括家长)往往是胸中有书,目中无人。每个学生的强势智慧在哪里,我们教师有没有研究过、发现过?家庭中,我们是不是做到了知子莫如父?很可能,到一个孩子毕业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他的强势智慧在哪里,他最需要的发展和帮助又是什么。 

     记 者:那么在您的教学中,您研究、发现过这样的学生吗? 

     冯校长:2002年元旦之前,我收到了一个高三文科生要求在下学期转学的信,她要转到一所无论从硬件、师资水准,甚至升学率都远不如建平高级中学的学校去。我当时大吃一惊:这是我当校长十七年中,第一次遇到高三的优秀学生在最后一学期申请转学。 

     2002年元旦早晨9点钟,我冒雨来到这位女学生家里,跟她谈了两个半小时。这名女学生给我上了难忘的一课,使我的思想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撼。我问她,对学校管理有意见吗?她说没有,作为建平的学生,她不但做到了合格,而且学会了选择,为此,她感谢学校给她创造了一个她的同龄人还不能掌握的发展选择能力的难得的氛围。我接着又问,对老师的教学有意见吗?她说也没有,从初中到高中,她已经在建平读了六年半了,这里每一个老师都称得上是良师益友,她终生都不会忘记。 

     我很惊讶:那你为什么要申请转学呢?她告诉我说:这里适于其他同学的发展,但不适于她的发展。 

     我当时听了这话,心一下子就收紧了,我让她继续说下去,她告诉我说,校长,您太忙了,您可能不知道,您面对的这个看似柔弱的学生,从高一开始就已经在网上发表文学剧本了。而且在剧本发表一周之后,就被上海戏剧学院收购,编成舞台剧在上海戏剧学院礼堂公演,她也由此收到了有生以来第一笔数目不小的稿费。从此就下定决心,高中毕业除了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的编剧系以外,其他学校不再报考。学校其他同学的爱好都有发展、深造的机会,但是像她这样的影视文学爱好者,学校没有给她提供发展的平台。她知道要去的那所学校各方面都比不上建平高中,但是那里有学生影视文学爱好者的剧团和剧社! 

     这件事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谈话的最后,我诚恳地说,可惜你提的问题我发现得太晚了,但是还有补救的机会,学校里包括我本人有十几位老师出版过专著。当年高中毕业,我第一志愿报考的也是上海戏剧学院编剧系,如果你不介意,希望你给我们一次调整的机会。这位同学最后没有转学,她现在已经成为北京电影学院编剧系一年级的合格新生了。 

     记 者:在您的学校管理中,您又是怎样具体实践自己的这种教育思想的呢? 

     冯校长:我们集团学校曾在孩子六岁时,根据学生兴趣和科学的骨龄检测发现了一批学生,并把这批孩子交给最好的老师--国家女篮总教练丛学娣和她的丈夫。我们还合作建立了丛学娣篮球俱乐部。11年下来,喜结硕果。2001、2002年4次全国性比赛,她们4次获得了全国冠军,引起了高等院校的重视。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专程找我,华东师范大学的校长也来找我,“这些孩子太优秀了,我们愿意无条件地接受他们,并且整队入学。”这就启发我们:人需要发现自己的强势智慧,而学校教育的责任就应该是让每个学生的强势智慧都得到充分发展。 

     上海建平高级中学,聚集着许多成绩优秀的学生。当我们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向城区学校、城乡结合部的学校辐射管理文化,把优质教育文化送到寻常百姓家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追求的强势智慧充分发展的教育理念也在浦东新区实现了成功辐射。 

     但我们把自己的管理文化辐射到社会集资的民办学校时,却遇到了一个挑战:同样的高一学生,这所民办学校的录取线比建平学校的录取线低120分之多。这120分的差距也许能使正常的标准化教学无法得到组织实施。可学生起点低,家长的期望值丝毫不低。面对这么大的反差,发展的路究竟在哪里?担任该校质量管理委员会主任的我,思考着让学生的强势智慧充分发展的教育理念,对于这些薄弱校的学生有没有实践意义呢? 

     学校开始用欣喜的目光注视着每一个学生,开始调查这些总分比建平低120分的学生究竟有没有自己的强势智慧。最后吃惊地发现,这个学校每一届四个班级的高中学生当中,有30%~35%的学生,曾经喜爱过甚至至今仍然喜爱美术,这一发现使他们得以让学生美术方面的视觉强势智慧充分发展。连续三年,他们创造了一个奇迹,拿今年来讲,他们高三36名同学加试美术,美术专业考试全部合格通过,最后有35名同学被中央戏剧学院等一类院校的美术专业录取,一名同学被专科院校录取,学校跃居上海民办学校综合评估的第二位。由于让强势智慧充分发展,学生起点低,出口不低,在总分比我们低120分的前提下,他们挑战并发展了建平的管理文化:你有你的优势,我有我的优势,你做到的,我做不到,我做到的你未必能够做到。 

     记 者:在充分发展学生的强势智慧方面,中国与外国有什么不同吗? 

     冯校长:与个体强势智慧充分发展构成强大对立面的,是我们传统的标准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无论是兰州还是广州、上海还是青海,全国各地的学生都学一模一样的课程。我们这些搞教育的人随便到哪里,一了解某个学生的学历,就可以推出这个青年的知识结构。这是中国实施标准化管理的过程当中发现的特有的社会现象。 

     我的一个随父母移民澳大利亚的学生一年后回来告诉我:校长,我没给你丢脸,我已经以高二年级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进入高三了。我问他进入高三的条件,他说要12个学分。我就问这12个学分的构成,他说,理科数学一学期100节课4个学分,他因为数学在国内的基础好,就选择了理科数学,获得了4个学分,加上其他科8个学分,正好12个学分。我脱口而出:不学数学,能不能也获得4个学分进入高三呢?他说可以,台北来的一个跟他同宿舍的学生数学不行,就选择了西洋文学史,2个学分;西洋音乐史,1个学分;西洋美术史,1个学分。也获得了4个学分,再加上其他的8个学分,他也进入了高三。面对这样的澳大利亚高中毕业生,你能推出他的知识结构吗? 

     让人的强势智慧得到充分发展,可以说将我们的教育发展引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但中国从依附于农耕经济的私塾、书院、科举教育,到1902年清王朝颁行新政、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后来又出现了依附于工业经济的庞大的现代教育体系,开始推行粉笔、黑板、教科书和老师个体面对学生群体的管理模式。人类社会现代教育300年走过的路,在中国大地上100年走完。今天,面对说到底是人的竞争的国际竞争,而知识经济的竞争又取决于教室里的准备时,这样的一种在工业经济初期、中期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的标准化的教育管理,还能否释放它的生命活力,拉动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确已成了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认真思考的严肃课题。我们应该从打破标准化教育模式方面找出路,充分发展学生的强势智慧意义就在于此。

 

【让学生的强势智慧得到充分发展--访上海建平教育集团总校长冯恩洪】相关文章:

教育随笔:孩子智慧09-08

智慧教育培训心得09-14

教育随笔-看书 该让孩子得到什么06-13

冯至09-20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05-28

渴望得到温暖 学生作文范文07-24

上海自助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及08-12

教育孩子总离不开这些技巧10-02

《访兰》的教案10-01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热]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