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语文活动课程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体会
江苏 南化一中王爱兰
语文活动性课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要目的,它是以“开发个体内在创造潜能”为目标的课程,是培养创新精神的载体。下面从四方面谈语文活动课程与创新精神培养的关系。
一 语文活动课程的综合性特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语文活动课程具有综合性特征。语文活动课程广泛地跟各门学科结合,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范围,为 “跨学科学习”提供了条件。首先,有利于在知识和学科的整合中培养创新思维。语文活动关涉科学、人文和自然、社会、人生以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道德艺术各个领域,可以通过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实现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整合、语文教学和现代信息教育的整合、阅读与写作的整合、语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整合…… 再探讨研究的过程中,各门学科知识的渗透使学生思维的“触须”伸进其他学科之中,或某一学科不同的角度之中,探索者在既保持思维的活跃又保持头脑的冷静,既保证思维的发散又着眼于研究主体的前提下,实现思维发散的火花“聚合”。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有机结合,实现了知识和学科的整合。如在阅读活动中,精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对作品涉及到的历史、政治、人伦、道德作综合研究,对作品的思想性、对作品反映生活、揭示社会的体会感悟就有了深度。学生在汲取文学营养的同时涵养人文素养,化育人文精神,在语文活动中加强了对文学中文化内涵的整合,培养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其次,语文学习的核心是语文能力的建构,语文能力的建构主要是通过语文活动来实现的。语文活动综合性特点使其本身不仅具有建构能力的功能,还能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溶为一体。语文能力的建构强调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思维,由此支撑并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拓展性的学习,这些创新的学习方式无疑使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二 语文活动课程的开放性特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语文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开放性特征。首先是具有开放的教学理念,即面向全体学生,把育人确立为最高的境界和最终的目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 语文实践活动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依据多重智力理论,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和潜能差异。不能用同一目标培养人,用同一模式教育人,用同一标准评价人。应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潜能优势,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教学不只是关注课程活动的结果,而将更注重富有探究性的脑力劳动,关注课程活动的过程。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前提下,学生自由自主地参与、探究,提出各种假设,无所顾忌地发表见解,大胆果断地自主决策和实践,才能在能力发挥上达到最佳状态,才能有创新和超越。其二是开放的活动空间和开放的活动形式。语文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活动空间的,具有开放性。语文活动课程由课堂向课外延伸,向生活延伸,教室之外,图书馆、阅览室、信息网络、体育场、文化场所、名胜古迹、商贸商场都可以成为学生主动求知的课堂。开放的立体的自由活动的空间让学生置身于五彩缤纷的世界,把学生推到各种情境中,在活动中学习,在交流、讨论、辩论中学习,在设计、创作中学习,在操作、实验中学习,在演练、观摩、欣赏中学习,在交往交际中学习……活动形式由个体转向小组合作或班级集体活动,组内成员分项协作,进行综合性切磋、研讨,以多种形式来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纵横综合的思维,创造的合作力量、群体力量更利于催生出创新成果。
三 语文活动课程的自主性特征,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活动性课程强调学习的自主自治,学生是引起、展开、参与、评价各种语文实践活动的主人。课程的主要目的不是将知识目标放在首位,而是把情感目标提到与认识目标、能力目标并列的重要地位,它要求与生活接壤,特别强调活动过程中的生活的体验、知识情感的体验,强调学习的态度、价值观、生活方式这些素质目标。其活动流程如右图所示。(注①双箭头表示学生的活动,单箭头表示教师的活动;②箭头指向表示活动下一程序。)其活动流程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在结合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自主体验的基础上进入语文活动。在活动的特殊的情境中,在广泛的生活实践和以语文为主的相关学科交叉中,学生带着自己对生活的种种语文观念的独特体验,在教师的有效引导、组织、促进下,开发个体内在的创造潜能,对相关“语文主题”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完成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和语文知识能力的新组合,在此基础上完成一种“新文化建构”。从上图可看出,其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活动的核心地位,注重学生对活动的体验和强调个体之间的多向信息传递、交流与综合性的探究,在体验探究的基础上感悟新的认知结构,感悟新见解,进而实现知识创新、理论创新。
那么,作为语文活动课程的决策者、引导组织者及促进者的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呢?首先要注意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活动环境。建立一种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活动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情感的体验和成功的喜悦。其次要精心组织、积极引导:(1)引导有目的地进行活动。明确活动的主题,活动的主题性特征具有完整和谐地运用和发挥学习主体的身心潜能,则有利于激发学生活动的动机与兴趣,调动积极性。学生对自己所要达到的学习要求及其社会价值有所认识,并能规划和安排自己的自主活动。(2)引导独立地学习探究。在活动中,在大量信息面前,具有捕捉信息、敏锐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分类整理。在活动中能展开独立思考,进行多向思维,能从多种角度去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为整体认识。能独立地运用所学到的内容去适应新的情况、探索新的问题,使自己的思维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3)引导培养怀疑精神。“学则须疑”,活动的全过程,须围绕一个“疑”字。有疑才产生问题,有问才引人深思。只有能质疑、会质疑才有创新的可能 。怀疑、求异是创新的灵魂。要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质疑,在合作交流中质疑,在群体探究中释疑。对问题的探究研讨要细致深入,了解其来龙去脉,悟出它们深层的联系,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活动的过程中,强调思维非定势化,即从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无思维定势的束缚;强调结论非唯一化,即不一定只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条条道路通罗马”,引导学生通过对一个个方案的讨论思考,去诱发学生创造的潜能。解决问题的结论是多元的、开放的。(4)引导在活动中进行自我调控。对自己学习的动机、参与活动的策略、探索研究的成果等具有自我认识和调控能力。
【语文活动课程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体会】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04-18
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03-23
课程标准学习的心得体会12-08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01-06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培训心得12-26
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12-1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11-25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2-31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07-24
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