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走进山东博兴看课改成果
中国教育报 2002-12-16 记者 赵显坤
地处鲁北的博兴县,是山东省首批“课改”实验区。一年多的实验,令这里的教师难以忘怀的,就是伴随“课改”,他们在观念、教法、评价、师生关系等方面所经历的新与旧的碰撞。他们从中尝试过失败,也体验过成功,对今后的改革更加充满信心,充满热情。
迅速走出困惑的阴影
教师们普遍反映,实验教材一拿到手,心里没有“底”,老办法不行,新办法不明,一时间困惑与忧虑都有,心理压力很大。
时不我待,必须迅速走出困惑的阴影。关键的问题是更新观念。县教育局李预局长说,传统的教育方式在我们农村从来就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过,改革意识不强,这是我们搞新一轮“课改”的最大障碍。
于是,博兴县先行“理念突破”,对局机关工作人员和中小学校长、教师进行大力度的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请来专家作学术报告10余场;教研室组织超前备课,送“个案”到教师手中;围绕“课改”的科研活动日益活跃;各校的研究课、观摩课、示范课竞相举办。这种培训有理论有实践、有普及有提高,呈阶梯架构,让教师们得以步步提升。
教师们高兴地说,培训跟着“课改”走,我们既知道为什么搞,又知道如何搞,心里踏实不说,自我学习的紧迫感也大大增加了。
“空间”大了精心安排
实验教材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给师生提供的空间大了。这个“空间”,包括课时空间、知识空间、思维空间等等。教师们说,这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也是教学的一大难点。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一空间?不少教师积极探索。
在教学方式上,不断变换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一讲,问一问”,促使学生熟悉课文、理解课文;“讲一讲,做一做”,如让学生玩积木,认识几何图形;“讲一讲,看一看",带学生到社会上、大自然中去认识位置与方位、识字用字、购物计算、感受自然之美等等,改变了过去“你讲我听”、一坐就是40分钟的模式。
“空间”大了,教师从容采用启发式教学,激情激趣,让学生放开思维,去求异、求新。
侯海钰老师说,教《乌鸦喝水》一文时,设计的问题是:乌鸦怎样做才能喝到水?有的说将盛水的瓶子放倒,有的说不行,水很快流走了,乌鸦怎么喝?有的说用吸管,有的则说乌鸦又不是人;有的说往瓶里丢泥块,有的则说泥块溶于水,把水弄脏了怎么喝?前者立即辩解:可以澄清嘛。这里是大平原,没有一个山头,难怪小学生想不到投小石子。
对于学生间的差异,教师们因人施教。王军红老师介绍,一堂课十几个生字,有的人5分钟就能认写下来,有的需用20分钟,识字快的学生就可以看自己感兴趣的童话、神话故事什么的--若放在以前,这课外书恐怕就要被老师没收了。
学生思维放开了,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使教师们感悟到: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不只是一桶水的问题,而是要有一缸水、一水库的水,教师中读书的风气浓厚起来。
同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外阅读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渐趋活跃。据统计,这里一、二年级小学生一学期能自己读课外书5-10本。
把握好“度”放收适宜
在组织教学时,“度”的问题是时常遇到的。“满堂灌”不行,但过于放手也不宜;讲课与活动要结合进行,但活动过于频繁、单调也不宜;作业布置多了不行,但少了作业缺乏思考性也不宜;有的识字教学以讲故事增强记忆,可故事冗长、拖沓、缺少趣味也不宜,等等。
一些教师存在着“以问代讲”的问题。讲课时,问题提出一个又一个,让学生来回答,搞得课堂气氛异常紧张。有的甚至认为,“启发式”就是“提问式”。如何把握好“度”,做到放收适宜?
为此,县乡举办了研讨课,探讨“问”的“度”的问题:比如一堂课大体提几个问题?在什么部位提问题?提什么问题?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问题?等等。
最后形成的共识是:在导入新课处、推动情节处、突现重点处、归纳故事梗概和主题处,以及学后感想处,可设计一些诱发思考的问题。过程中的描述部分,可放给学生自问自答。总之,“抓大放小”。当然,提问还要因课而宜、因人而宜、因学科而宜,并把握住讲做有度、深浅有度、难易有度、疏密有度、庄谐有度等等。
评价重在激励<>
“课改”也带来了教学评价的重大改革。
李刚老师说,使用实验教材,评价重“过程”,而不太强调“结果”,这一点与旧教材明显不同。他以自己所教的数学为例:“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以图代题,让学生据图编题,自己解答;有的是一个算式只有‘结果’,等号前边没有‘数’,也没有运算符号。那么,‘数’是多少,+-×÷,让学生自己去确定。所以教师的评价就不能是惟一的,只要等式成立,就可以认为是对的,给打上100分。”
李刚的认识得到教师们的认同。因为“过程”是最能展现学生智力活动的部位。大家总结出:评价,要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掘、智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张扬。
李红芳老师的“写话接龙”被认为是具有激励性自我评价的一个典型个例。其做法是:全班学生一个笔记本,人人在上面写话,写人、写事、写感受全由个人确定。全体写完后,笔记本在全班传阅,也可以拿给家长看。对比之下,好差自知,从而受到启发和激励。教师最后的讲评只是分析几篇好的,让学生知道好的“写话”好在哪里。
侯新华老师运用“评价”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评价机制。在她任教的班里,成绩评价不是以个人为单位,而是以小组为单位,大大促进了小组内部的合作与帮助。
新的师生关系在形成
随着“课改”的进行,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
袁玉华老师谈到自己的一次经历:当她讲到猪体内有了绦幼虫就会长绦虫肉的知识时,就有学生站起来问:牛体内有了绦虫会不会也长绦虫肉?袁老师说:“幸亏我还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不然就尴尬了。”
周双玲老师说,她在讲《奇妙的指纹》时,学生提什么问题的都有。比如指纹有大有小吗?指纹有多少种?指纹是怎样产生的?指纹会变化吗……
小学生们所表现出的信息储量,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力、想象力、判断力,令教师们惊喜不已。一种爱生的情感油然而生。
同时,教师们也认识到,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说明教师的作风是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课改”需要这种师生关系,也有利于培育这种师生关系。
有位老教师说,像现在这样的七嘴八舌的课堂氛围,放在过去,就会被认为是对教师学识的藐视,对教师尊严的挑战--可以看出,“课改”冲击波,也重创了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
成绩较差的学生在“课改”中受到特别呵护。正如教师们常说的,对差生更应该“高看一眼,多帮一把”。由此,还促进了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沟通。
值得指出的是,各学校经常进行的“课堂开放日”、“家访”和召开的“家长会”,使家长们对“课改”有了较多的了解,并能配合“课改”做不少事情,今天再也听不到家长们在“课改”起步时的那一片埋怨和指责声。
【走进山东博兴看课改成果】相关文章:
课改与人改(网友来稿)10-10
课改培训心得08-29
课改教学反思08-21
也谈课改--我的课改体会 (语文版)08-22
课改工作总结09-24
课改工作总结08-02
课改背景下的反思09-22
面对课改,作文教学改什么(网友来稿)07-29
写作课研究成果报告06-15
课改心得体会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