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教育评论:没有围墙的大学
人民网 2002-11-12 毛天祥
在北京日报看了一篇文章《没有围墙的大学》,说是到过欧美著名大学城的人,都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这些学校没有围墙,成为当地的旅游胜地,开放性是这些大学城的永恒魅力所在。看了之后,再联想近来国内有关教育方面的新闻报道,笔者很神往这样的“大学”。当然,笔者神往的并不是这些大学没有围墙,这毕竟只是外在的一种形式,我神往的是使其拥有永恒魅力的“开放性”。
最近,先是清华大学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大一新生禁止购买电脑,现在又有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从本学期开始,实行男女分班教学的新模式,学校将新入学的高一年级新生分为5个男生班和5个女生班,各占一个楼层进行教学。而男女分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中学生早恋的发生。
学校这样做,到底能不能达到其初衷呢?先看前者,如果我们的大学没有有效的方式进行疏导,那么学生还是可以到校园外的网吧“沉溺”的。进一步说,即使不“沉溺于网络和电脑游戏”,这些学生也还是会想办法借助于其它工具“沉溺”的。如果大一管不住自己,谁又能保证到大二自购电脑后他们不会“沉溺”呢?或许那时候,那被压制着的心情就真如决堤之水了。
再看后者,男女分班上课能不能防止早恋?男女分了班,分了楼层,却同处一所学校,即使他们在上课时间被完全“隔离”,课余时间的接触、交往却无法阻止。进一步说,即使实行男女学生分校教学,也无法阻止他们在校外的接触和交往。有了接触和交往的机会,都有可能产生早恋啊。看来,还真的要像鲁迅先生以前所说的那样,戴上防毒面具了,防止男女生的所呼吸的空气交流啊!
如此看来,单纯用“围墙”来“堵”,能否解决问题,还得打个问号。其实,早在远古的大禹治水,就得出了“在疏不在堵”的结论。采取“堵”的方式,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自主性和自控性方面的能力可想而知。一旦走上社会,又如何去面对社会的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呢?
国外没有围墙的大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让学生在一种开放性的氛围中成长,更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毕竟,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还是要回到社会。与其让学生踏进社会时一筹莫展,还不如从现在就开始让学生在一种正常的社会氛围下成长。教育要探讨的是,在社会上良莠不齐的情况下,怎么才是引导学生走上正轨的更有效的方式,而不是单纯的“堵”。关于怎样引导学生,培养其在自主性和自控性方面能力的问题,相信我们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我们的国家在提出“依法治国”之后,也提出了“以德治国”。其实,我们的学校在有了一定的规定之后,也应该提倡进行人性化的引导和同化。同时,规定也毕竟是人制定的,也应该与时俱进!记得一个学者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真正的文明是水到渠成的,是一个社会绝大部分人的自觉行为,是文明对不文明行为充满了人性化的引导和同化,这样才能形成习惯。要知道,习惯的形成仅靠制约是远远不够的。其实,我们的教育方式也是如此,也应该引导,而不是单纯的“制约”。
【教育评论:没有围墙的大学】相关文章:
网络教育,没有围墙的大学05-11
教育杂谈:拆除教与学旧围墙09-21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伪教育08-22
教育不能没有惩罚06-06
著名教育家霍懋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07-25
评论 教案教学设计07-14
文学评论概述08-18
评论:师道必须是正道08-18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高一班主任工作心得)07-18
围墙施工合同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