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歧视差生现象的危害、成因与防治(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3 18:10:5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析歧视差生现象的危害、成因与防治(网友来稿)

钟岳  歧视与正视--浅析歧视差生现象的危害、成因与防治

                                  

因纪律或智力引起的成绩差的学生,称之为差生。目前由于对升学的日益重视,歧视差生的现象十分普遍而且日趋严重:从学校到社会,从教师到家长,都对差生存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歧视现象。

初中阶段尤其严重,究其原因:一是差生最多,义务教育的小学阶段的差生全部上升到初中阶段;二是没有普及高中地区,中考的低录取比例,无形之中扩大了差生的划分范围,激化了竞争,给教师、家长、学生都带来巨大的压力。

歧视心理或行为是一种带有排斥、蔑视、压制、打击的污辱性心理或行为。如身体上的处罚、伤害;言语上的污辱、指责、咒骂;表情上的蔑视、憎恶;心理上的排斥、冷待;学习、生活上的不平等待遇。这些有形或无形的;显眼或隐蔽的;严重或轻微的歧视心理或行为让人防不胜防。

对差生的歧视是一种不良现象,对学生的学习、心理成长妨碍极大,给家庭、学校、社会造成许多潜在危险:

一、学生方面

(一)、学习方面:对学生的歧视态度或行为,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厌师、厌学的心理,导致成绩下降,形成恶性循环:越差越歧视,越歧视越差。

(二)、心理方面:学生的心理尚处于发展阶段,还未成型,对学生的歧视态度或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发育,形成心理障碍。中学阶段的学生,心理特别容易受影响,产生心理障碍的现象最为普遍。严重的歧视使学生走向两个极端:或是极度自卑,产生封闭心理,将来无法适应社会,生存艰难,成为社会的人口包袱;或是桀傲不驯,产生逆反、报复心理,将来  成为社会的潜在危险。

二、学校影响方面

(一)、对差生的歧视将给班级纪律管理工作、教学工作、学校的治安工作带来更大的负担,尤其是形成破坏报复的逆反心理的学生,将给班级和学校的管理增加更大的难度。

(二)、学校教师或家长对学生的歧视态度或行为,是造成流生的主要原因。

三、家庭、社会影响方面

(一)、在初中阶段,因为歧视现象的普遍,流生现象也最普遍。这些未完成基础教育的学生流向社会,给社会增加了很大的压力:一者他们的劳动就业能力低,大多成为社会的人口包袱;二者他们的心理发育普遍不健康,很容易成为问题少年或将来的问题青年。

(二)、严重的歧视有时直接导致学生犯罪,因被歧视激起强烈的逆反心理而产生的报复、破坏意识是潜伏在学生体内的隐形炸弹,随时可能对家庭、学校、社会造成破坏。

(三)、严重的歧视态度或行为本身就是犯罪行为:讽刺、挖苦、讥笑也是侵犯人权;辱骂、体罚已形成人身伤害;学生被逼自杀,便是间接谋杀。

为什么会对差生产生歧视呢?归纳起来有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家长、教师、其它社会成员自身素质的缺陷

(一)、对差生的错误认识

受自身能力的限制,许多家长、其它社会成员只看到了升学--考重点--找好工作的“黄金之路”,认为除此之外的道路便前途未卜,凶险不定。认为走不上这条路的学生便是差生,便没有前途,便因此对子女产生失望情绪。而失望之时,便是歧视之始。

对差生的能力、潜质缺乏正确的认识。尤其是纪律因素的差生,其能力、潜质与成绩好的学生并无差别。我所知的这样的差生中,有的入伍、有的经商、有的从事管理,目前境况并不比同班中走“黄金之路”出来的同学差。即使是智力因素的差生,将来在社会上也应该会有一席之地:如清洁工、泥水匠,让我们这样的酸秀才去做,恐怕难以胜任。

(二)、歧视者自身的心理缺陷

歧视心理来源于惧强欺弱的本性的弱点。学生本来就是弱视群体,差生在成绩方面相对来说又是弱者,倘若他们与自身无损,人们反而可能产生同情心理;倘若差生是自己的子女或亲戚或学生时,弱者便给自己带来诸如生活负担、面子无光、名誉受损、工资减收等损失时,就会产生失望、羞愧、痛苦,绝大部分人在本能的驱使下,将把失望、羞愧、痛苦转嫁给弱者,这就产生了歧视。

(三)、歧视者自身的能力缺陷

对学生家长来说,如果自身的生存经验、生存能力、生存处境非常贫乏、低下、艰难,自身生存的压力感就越大,对子女升学的要求也越严格而强烈;同时,又因为经验、能力的不足,使自身难以看到别的出路,心理情绪就很容易产生偏差。一旦断定子女升学无望,或子女一旦落榜,这类家长就将产生歧视心理,而产生歧视之前的严格要求就可能已经在摧残学子的心灵了。

对任课的教师而言,差生往往耗去老师更多的精力和心血。当老师的能力有限而徒劳无功或本来就不愿多花精力去转化时,差生就成为教师被学校考核时的包袱,这时要想差生不受歧视就很难了。

二、现行教育机制的缺陷

(一)、教育内容的缺陷

现在的教育内容固然很系统化,但在社会对人才需求越来越多样化、通用化的今天,其内容已显得那么的空乏:知识教育过于专业化、文字化;能力教育单一化;社会、人性、心理方面的教育更是空白。

虽经受十多年的中小学教育,一旦走上社会,无论优生、差生却都成了社会的“张铁生”。高分也低能,低分也低能,对社会需求来说,其实都是“差生”,空乏的教育内容加上落后的“圈养”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素质方面的“差生”。高分低能,人们尚且有几分惋惜;低分低能,人们便觉得有理由歧视了。

(二)、考试机制的缺陷

只进行单一的笔试方式的考核所得出的简单数据,掩盖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潜能,误导教师、家长及社会其它成员对差生产生错误判断,使他们轻易就产生失望情绪,导致歧视的产生。不改变这根指挥棒,要想进行素质教育纯粹是竹蓝打水、水中捞月。

(三)、升学制度的缺陷

目前尚存的逐级收缩的升学制度是有悖于教育的宗旨的,使教育退化成了一种淘汰人选的手段,其负作用相当明显:

1、必定将学生进行等级划分,直接给学生贴上“差生”的标签。而等级划分本身就是一种歧视方式,是一种消极的管理手段。

2、使很多好生逐级贬值。曾经是某小学的第一名,进入初中便成了中等生;曾经是某初中的第一名,进入重点高中便成了末等生。大部分的好生因此自信心丧失,变为差生,造成大范围学生的心理伤害。

3、由于学生发展的不稳定性,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起有伏,过高的淘汰比例和一考定终生的录取方式会造成部分好学生“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现象,会浪费许多有潜力的学生。

4、这种淘汰制给学生、家长、教师带来的压力大过动力。这些负作用有的直接作用于学生本身;有的作用于教师、家长,又最终转嫁到学生身上。

(四)、教育管理体制的缺陷

参照升学制度建立的教师考核制度,几乎都以学生的成绩来鉴定教师的教学水平,这就引导并迫使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分数上。能力培养、心态培养被许多教师弃之脑后,人为地造成“低能”现象、“书呆子”现象,使差生真的“差”。而当学校对老师进行排名列序的奖优罚劣时,受歧视的教师便把这些转嫁到差生身上了。受到学校批评而不去批评学生的教师极少,毕竟这样好的心理素质的教师不多。

三、社会的转型使生存的压力加大

社会体制的变化,使就业压力逐渐加大。尤其是这几代人的心理反差太大,心理尚未适应,甚至不能承受,这是产生过大的压力感的主要因素,而过强的就业压力感就转变成对子女升学的严厉要求。此外,随私有经济的发展,其社会保障体系相对滞后,且相比过去国企及行政机构的保障体系更加薄弱,使得人们常规观念中的“好工作”越来越少,越来越得通过高文凭寻找,也引导学生、家长对升学产生过高的要求。

在机械化、自动化并不发达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仍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既需要专业技术人才,也需要通用型的多面手;既需要高精尖人才,也需要普通劳动力。但随科技这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升学--考重点中学--进名牌大学--学高新科技--找好工作、金饭碗”已是必由之路,不经过这一套系统化的培训是无法出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的,而我们所应做的,就是完善目前的这一系统,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要注重人才素质的全面化、均衡化。它具体表现为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心态健康。而心态健康是最重要的,决定一个人的善恶、成败。防治歧视现象的发生则是保证心态健康的关键,在目前的中学教育状况下是十分紧迫而重要的。

那么,如何防治歧视现象的发生呢?

一、彻底清除歧视的“根源”

(一)、树立对“差生”的信心:从非智力因素的差生与优生的对比来看:首先,目前的教育环境培养出来的学生,从生存能力来看,优生与差生都是空白,步入社会时,他们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其次,从所学知识来看,社会对人才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而中学阶段教育的内容、方式、手段仍一成不变,相对就显得片面、单一,所学知识越来越适应不了、满足不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难以致“用”,所以,不必过于担心优生在“知识”方面的优势,很多社会领域是要求学子从头再来的。因此,如果优生、差生在学校都没有受到心理伤害的话,此时迈入社会时,他们仍是平等的竞争。(他们之间的差别只是优生能进入大学深造某一专业,那时才产生了真正的差别。)而许多纪律因素的差生,因其开放的心理、活泼的性格反而更能适应社会,成就反而可能大于成绩较好的学生。

(二)、教师、家长、社会其它成员要提高对自己本性的控制能力,消灭类似那种阿Q式的“欺弱”的弱点--被人欺视之后转而污辱小尼姑来取得心理平衡。以“重视”取代“歧视”或“溺爱”,杜绝这些心理偏差的产生。

(三)、家长还要不断进取,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改善生存环境,改善子女的培养环境,加大对子女培养的投资,为子女的就业做向导、师傅,不要过分依赖政府机构。

二、净化滋生“歧视”的外部环境

教育是需要全民重视的大事,它决定了一个民族素质、种群素质的高低,单靠教师和家长的个人力量是无法完善地解决问题的,还需要政府各级各部门的重视、协助、参与、支持和扶植。但遗憾的是:今天很多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学教育仍与过去的“私塾”式教育在各方面都没有多大区别,仍然是“一个老师一本书,一伙孩子一间屋”。

(一)、中央应该参与基础教育的建设,不能有甩包袱的思想。目前基础教育的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都过于落后陈旧;先进的现代技术在教学手段中的运用远远不够;人文思想、人性化理念没有收入在思想教育中;广泛的社会知识在教学内容中纳入太少。这些方面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没有中央的直接参与和大力支持,是无法在近期内得以改观的。基础教育比任何领域的基础建设都要重要,但在政绩上,却比任何领域的投入见效都慢。这大概是今天的基础教育的悲剧所在吧。如果教育“扶”起来了,中西部地区的“扶贫”就是画蛇添足--多余的了。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社会生存环境。在私有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私有经济实体成了消化人才、劳力的最大市场,减少、拉平政府机构、国营单位与私有经济实体在社会保障体系上的差距,就可以相对地、大量地使“好工作”、“金饭碗”增多。这样就能缓和就业竞争的压力,淡化对文凭的高要求,从而减轻学生在成绩上的压力。

(三)、拓宽就业之路。加快职高、技校的普及,注重新专业、热门专业教育的开发,着眼于实用型、常用型、通用型人才的培养和中低级人才的培养。在中考阶段将学生分流,避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四)、教育机构要转变教育观念和管理观念。对中学生的培养,要注重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心理训练的有机结合;对教师的考核要综合评价,重教学能力、重心理素质,从重教学成绩的偏差中摆脱出来;对教师的管理要先严后和:聘用时严格考核,教学能力和心理素质不合格者决不录用,录用之后则应给予重视和尊重,要给教师一个好的心理环境,以免教师将心理伤害转嫁给学生。

(五)、加大义务教育实施的力度,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的高度,增加教育的“产量”,打破目前高中、大学这个“瓶颈”,将对国民素质是一次更大的提高。

三、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从而彻底消灭歧视现象

1、推进教育改革、制定行业标准

歧视的对象是差生,歧视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差生是真正意义上的“差生”,因此全面彻底推行素质教育,制定教育领域的行业标准,让教育行业也有自己的ISO-9000,并在以后逐渐升级该标准,并作为教育管理达标的标准。从教学内容到教学设施,从教师素质到教育管理,软、硬件都要符合某个阶段的某级标准,这样来全面提升教育的质量,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来消灭学生素质普遍差的现象,也就自然地消灭了“差生”现象。

2、改变“圈养”方式

扩充学生接触社会的渠道,如收看电视新闻,组织参与社会实践。扩充学生对当代社会的了解认识,将学校放大为社会,让学校和社会接轨,使学生毕业后能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软着陆”,将有利于消灭书呆子现象。

3、扩展教育的内容,提高教育的效率

除增加社会知识的教育外,还要加强深造的能力培养,心理训练,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训练和培养,这样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教育能够在同一学校里得以实施,就给学生更广阔的视野空间,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多选择,学校才真正有能力来实施因材施教,使学生各有所长。差生有特长--差生也就不差了。

同时,不断提高教学设备的技术含量,变文字教学为视、听多媒体教学,来增强教学效果,增强学习兴趣,以提高知识教育的效率,从而提高差生的文化成绩。

这样使差生低分不低能,差生有特长,此时差生不差,谁还能歧视他们呢?

歧视的对象是差生,歧视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差生是真正意义上的“差生”。因此全面彻底推行素质教育,制定教育领域的行业标准,让教育行业也有自己的ISO-9000,并在以后逐渐升级认证标准,并作为达标的标准,从教学内容到教师素质,从教学设施到教学管理,都要符合某个阶段的某级标准,这样来全面提升教育的质量,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这样,不断改进并扩展教育的内容结构,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心理训练;不断提高教学设备的技术含量,来增强教学效果。把学校放大为社会,给学生更广阔的视野空间,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多选择,将有利于改变目前教育体制造成的书呆子现象、低能现象,使差生低分不低能,差生有特长,此时差生不差,谁还会歧视他们呢?(具体相关论述在《学校教育社会化、家庭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作者邮箱: xyzy2828@vip.sina.com

【浅析歧视差生现象的危害、成因与防治(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汉字水平(网友来稿)06-07

背诵是一种储蓄--二谈作文素材的积累(网友来稿)08-15

初三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给点阳光就灿烂综述网友来稿02-17

吸烟的危害作文03-27

现象说明文07-29

《声现象》教学反思09-26

声现象教学反思04-16

网络的危害议论文08-11

正确面对孩子串岗现象10-13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