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开题报告

时间:2024-06-21 10:23:39 开题报告 我要投稿

课题开题报告优秀【15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十分的重要,报告包含标题、正文、结尾等。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题开题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题开题报告优秀【15篇】

课题开题报告1

  一、研究概况

  (一)问题的提出

  1.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衔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 与小学相互衔接, 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幼升小,家长往往会焦虑,孩子会无助,老师们会盲从。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转折点上,在实现这个转折的过程中,幼儿会有不适应,比如在学习方式、生活习惯等多方面跟上小学的节奏和要求。作为幼儿园充分研究一些准备工作处理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 这对于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的连贯性与整体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

  进行幼小衔接的目的是让幼儿能够平稳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 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1. 让幼儿快乐地期盼小学生活---有入小学的愿望和兴趣, 向往小学的生活, 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2. 让幼儿主动地感受小学生活的特点---初步了解小学的学习活动特点和课堂教学规范, 对各类学习活动形成好奇心和求知欲。

  3. 让幼儿自信地走进小学---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能力, 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4. 在 “幼小衔接”方式上,建立以幼儿为活动主体,以幼儿园、家庭、小学为实施载体的 “多维互动体” ,实现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无缝衔接。

  (三)研究意义

  1. 促进幼儿社会适应性的培养。 合理综合组织小学与幼儿园各方面的教育内容, 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 提供活动和

  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展示自我价值。 根据小学一年级在整个教育历程中的特定地位,在开展丰富活动的同时营造幼小衔接的氛围。

  2.促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学习适应的衔接。幼小衔接是针对以往新生入学所反映的种种弊端而进行的,是以往教学经验的总结,针对过去一些弊端, 我们应立足学生的养成教育,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养成珍惜时间和乐于学习的好习惯,用小学生的行为去规范自己,逐步养成自律的能力。

  3.充分做好入学前应有的良好心理准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家庭、社区密切合作, 与小学相互衔接, 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幼儿在入学前具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使用工具的能力,减缓两学段的坡度,探索能力的培养,使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形成一个不间断的整体,促进幼儿和谐发展,这也是研究幼小衔接的意义所在。

  二、课题研究计划(包括研究目标、内容、过程、方法、手段等)

  (一)课题研究内容

  1.建立“师”与“幼”的互动关系,关注幼小衔接内容的有效性“幼小衔接"”中应怎样构建师幼间的互动, 其关键在于我们到底教什么、如何教。面对今天的幼儿,幼小衔接工作如何才能更有意义、更有成效,以满足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特点。

  (1)把幼小衔接与幼儿园新课程的实施有机结合,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2)把幼小衔接与幼儿发展的特点有机结合, 解决“如何教”的问题。

  2.建立“家”与“园”的互动关系,探索“幼小衔接”资源的整合性“家”与 “园”的衔接,在幼小衔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大手牵着小手,是幼儿迈好入学第一步的力量和源泉。帮助家长更新、端正和树

  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是幼小衔接工作成功的保证。携手为家长提供支持和帮助,形成“家”与“园”的资源互动链,提高幼小衔接的实效性,解决“转折点”问题。

  3.建立“家”与“园”与“社区”的互动关系,促进幼小衔接体系的连贯性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互动,充分利用社区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创建幼儿园与小学间的互动协作环境, 是幼小衔接工作连续性的保证。

  4.对幼小衔接工作的不断反思。

  (1) 幼小衔接工作的创新更在于教育理念的更新。

  (2) 幼小衔接工作的突破在于教研方式的改变。

  (3) 幼小衔接工作的长效在于价值取向的.拓宽。在幼小衔接的路途中,我们将和幼儿携手共同面对变化、经历过程、体验成长。

  (二) 课题研究过程

  1.明确研究任务并进行分工,修订课题方案和计划

  2.邀请区教委领导和专家进行指导工作

  3.加强课题组成员的培训工作

  4.举行课题研讨及开放活动

  5.组织阶段性评估

  6.做好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为结题工作做好资料积累。

  (三) 课题研究方法手段

  1.积累资料法。每一位教研员结合自己的写作教学和自己任教班级的学生,尽可能地将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和学生成长进步的案例积累下来,作为研究的重点参考资料和研究成果。

  2.调查法。

  (1)跟踪调查法,以园所为单位对于进入小学的孩子进行一年的的跟踪研究,建立好幼儿成长档案,看幼儿的发展提高。

  (2)问卷调查法,在不同的阶段设置面对幼儿、家长和学生升入一年的班主任或者社区邻里调查问卷,随时存档,对比。

  3.经验总结法。结合课题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地点结自己的一些做法,体会,并撰写总结性文章,进行推广。

  三、课题研究步骤和时间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11——20xx.12)

  1.组织选题,开题,提出课题研究方案,明确任务和分工,各位参加研究的教师自主提出研究目标,写出研究计划。

  2.通过年级组根据研究计划,幼儿园、 小学、 家长三方面进行探讨,制定详细的实施规划,讨论、研究后备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1——20xx.11)

  1.落实研究内容

  2. 资料收集

  (1)对于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可能解决的策略。

  (2)组织各种互动,及时进行反馈、总结整理。

  3.聘请领导和专家进行指导。解决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提升课题研究质量。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xx.12)课题组成员撰写结题报告,出课题研究成果。

  四、成果呈现形式

  1.经验总结:对教育经验活动及经验认识进行分析、加工、制作、整理,形成较为系统的、合乎逻辑的认识。依据的是教育实践经验所提供的事实,深入分析与总结教育实践中的教育现象,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

  2.研究日志:教师对生活事件定期的记录,不仅仅罗列生活事件的清单,而是通过聚集这些事件,让我们更多地了解自己地假定。记录的是教师所观察到的、所感受到的、所解释的和反思的内容。

  3.教育叙事:课题实施中用叙事的方法所做的某些简短的记录,也指教师在行动研究中采用叙事方法写作的成型的研究成果。

  3.经验总结法。结合课题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地点结自己的一些做法,体会,并撰写总结性文章,进行推广。

课题开题报告2

  题目解读: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一个反复听说操练的过程。但我们常常听到有一些老老师抱怨句型教学的枯燥乏味,学生也学的索然无味。英语学习作为中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有重要意义,然而对教师的教育方法也有很大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面向21世纪所做出的战略选择,但在素质教育日益深入,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化的今天,新的教学理念鼓励教育者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但是过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其实并不能让学生学的更好。根据教师现状,老师很难每堂课都能根据学生情况制作出精美的,合适的课件,在教学中,我们仍然需要借助其他的教具。作为传统教具的图片以形象深动,直观性强易于携带,和使用等特点,能将教师从繁难的课件制作中解放出来,教师若能把图片很好地运用于课堂之中,那么小小的图片也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图片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语言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整体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从选择图片在中学教育中的运用作为论文的研究中心,分析现代英语教学的形势,进一步研究图片的应用,并阐述图片的功能以及其教学意义,有益于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提高教学质量。语言习惯只有通过经常不断地重复才能获得,学生在图片的帮助下,能更好的学会用英语去表达,用英语将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很好地描述出来,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自己学会了学习英语,在不知不觉中进步。

  研究内容:

  当今中学英语教学主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大部分中学生觉得英语学习单调,乏味,记不住知识点。因此,需要引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图片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并且有许多英语学习者认为图片教学具有省时并且表达生动的特点,除此之外它还能够清楚地呈现事物的内部关系。

  对于中学生而言,图片教学能够把视听相结合,使英语教学变得简单,也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也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所以,图片这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应用于英语教学,对于改善英语教学质量非常有效,

  然而近些年来,对此领域的研究还涉及甚少,有些人认为图片教学没有可研究之处,但是结果却恰恰相反。过去图片一直被用来描述事物或现成的对话加以说明。但现在的英语教学中,人们越来越重视语言的交际运用。因此图片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直观的语言表达素材,在教学中教师加以引导,学生就可以循序渐进地讲一些句子。本课题主要通过分析现代英语教学的形式,进而研究图片的应用,功能极其教学意义。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图片的运用,图片的功能,教学意义。它们分别从图片的特点,图片的功效,激起学生的兴趣,陶冶情操促进合作等以及图片在英语语法,课文,词汇,英语听说能力中的运用以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形成教学相长,心里相容的新型师生关系达到一种学生爱学,教师爱教的教育局面。

  正所谓“教无定法”,我们在汲取他人优秀成果的同时,应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根据学情与上课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利用图片这种简单而又便利的教学资源,达到最佳的教学成果。

  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对于图片在教学中的运用的有关文献的进行仔细研,并从中提取精华部分加上自己的想法与认识,总结研究和应用的现状、问题和趋势,得出新的观点。

  2观察法

  积极参与初中英语课堂,观察学生们的上课情况,表现以及教师的上课方式方法与行为艺术,教学策略等,从中学英语课堂所获得的经验来进行总结。

  3调查与了解

  设计问卷调查,了解本校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和部分学生不喜欢英语课的原因,并了解学生喜欢的课堂类型及对图片教学模式的看法,为课题研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4研究与深化

  将初中英语7--9年级的教材进行研究,对教材的知识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并通过多种渠道探寻相关的资料,利用图片教学更好深化教学目标。

  5继承与发扬

  在学习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充分培养学生利用知识和在利用中获得新知识的能力,继承老一辈的优良传统,结合先进的英语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与能及,更好的走向世界。

  6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结束时,通过总结经验,然后撰写出相应的案例,论文等。以便在课题研究中形成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得以推广和使用。

  研究思路:

  任务型教学提倡学生在用中学,学中用,学是为了用。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钻研课本,精心组织教学,努力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而现今教师面临着工作量大而课件制作又非专业的情况下,如何省时有效地创设情境呢?

  教师可以从图片着手,运用图片营造绘画氛围,加上及个别学生的精彩表演,其他学生在榜样的带动下,也产生了跃跃欲试的欲望,同时也树立自信心。从选择图片在中学教育中的运用作为论文的研究中心,分析现代英语教学的形势,进一步研究图片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并阐述图片的功能以及其教学意义。除此之外,通过图片这种教学方式来进一步挖掘图片教学的有效应运用空间与实际意义,以及各种图片在不同的教学案例中的很好使用,将其与现代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整体能力,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质量,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课堂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

课题开题报告3

  编号

  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申请评审书

  课题名称小学数学教师高效研读教材能力的研究

  学科分类小学数学

  课题主持人

  主持人单位

  填表日期

  一、数据表

  课题名称

  小学数学教师高效研读教材能力的研究

  关键词

  小学数学、高效、研读教材能力

  主持人姓名

  性别

  民族

  出生年月

  1971.11

  行政职务

  专业技术职称

  研究专长

  教学实践研究

  最后学历

  本科

  最后学位

  工作单位

  电子信箱

  通讯地址

  河南省息县淮河办事处天丰路北段

  邮政编码

  464300

  联系电话

  主要参加者

  姓名

  出生年月

  专业技术职称

  研究专长

  学历学位

  工作单位

  预计完成

  时间

  一年

  二、主持人和课题组主要成员近三年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著作者

  成果形式

  发证机关、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

  获奖、发表、出版时间

  三、主持人和课题组主要成员近三年主持的与本课题有关的课题

  主持人

  课题名称

  课题类别

  批准时间

  批准单位

  完成情况

  (研究课题如已结题,请提供课题结题相关证书、证明复印件)

  四、课题设计论证

  1、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2、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3、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我国近代教育家陆费逵在《中华书局宣言书》明确提出了“教科书革命”的口号,他说:“国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教材是界定与教师和学生中之间的纽带,因此教材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在此过程中必须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理解吃透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对教材编排的理解和整体把握是老师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与保证。以往老教材中有新知识的课前准备、复习或者过渡性内容。而新教材的新知识多以对话、情景展示、表格等方式呈现。这为教学探究和交流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可是有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缺乏对知识的整体把握等等,给读懂教材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和难度。为此,我们认为,如何帮助老师读懂教材和使用教材,对提高数学课程教材实施的质量和教学的效率己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我们提出“提高小学数学教师高效研读教材能力的研究”。

  当下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使用教材存在三种情况,

  1、“教”教材。

  从字面上理解:“教”教材,即(教师)教教材(上的内容)给(学生),这样的教师想着怎样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以学会知识为中心的,此为教书。

  2、用教材“教”

  用教材“教”,即(教师)用教材(上的内容)教(给学生)。这样的教师想着怎样让自己的教学与学生同步,是以学习对象为中心的,此为育人。

  3、“创造性使用教材”,

  “创造性使用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资源之一,它极具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它本身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材观,摈弃那种教教材的生活,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既能以教材为载体,又能创造性使用教材,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以上几种理解和使用教材方式,由于我们青年教师教学经验的缺乏,对教材认识不够,因此,在我们小学青年教师中第一、二种情况非常常见。所以对于此项研究非常有必要。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1、小学数学教材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包括教课书、以及练习册等,此外还包括老师用的教案、教学挂图、投影仪等等,我们课题所指的教材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及新课标。

  2、本课题主要想通过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合理使用,开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高效研读教材能力的研究,根据人教版教材的编写特色,以人教版教材为研究载体,提高教师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目标来衡量、分析教材内容,用好、用活实验教材,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真正成为新课程教材的成功的实践者,执行者、开发者、成为教育教学的决策者。

  三)现实意义及研究价值

  (一)研究的实践意义

  (1)正确解读和实施小学数学教材的研究,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2)正确解读和实施小学数学教材的研究,能形成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方法和策略。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师合理使用教材,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探索出理解和合理使用教材的途径和方法,开发出有借鉴性的案例,培养一批观念新、业务素质高的骨干教师。

  课题组成员分别来自县城、农村学校,涵盖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这保证了研究资料、数据及成果的广泛性和适用性。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通过老师系统学习教学理论知识、分析研读教材、整体把握教材、高效合理使用教材,运用符合教学规律及学生心理水平的教学方法,使得参与实验班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表现出,能够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灵活运用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也促进了对数学规则的理解、计算能力的提高综合数学成绩显著提高,尤其是提高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终身受益。这不仅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教学教研水平,而且通过他们的研究带动了周围的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从而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实现了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同提高、均衡发展,提高了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四)课题研究目标

  1、培养一批有反思力、创造力、科研型的教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增强青年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

  2、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的能力。养成学生善于质疑、敢于批判的意识和习惯。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推动课程改革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分为两个方面,

  (一)、通过探索力求解决以下问题

  1、研课标

  1、1研读课程目标,新旧课程标准一样,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多方面的,但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无疑是巨大进步。此外还明确提出了应该培养的学习习惯是: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

  1、2研读新课程六大理念

  a、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b、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是一种文化。

  c、数学学习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d、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e、评价的目的—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改进教师的教学;目标多元,方法多样;重过程,轻结果;关注情感态度。

  f、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

  1、3研新课标十大核心概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学习领域,特别突出地强调了10个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分别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4研新课标“四基”

  将双基拓展为四基,首先体现了对于数学课程价值的全面认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仅仅获得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数学发展和处理问题的思想。同时,新增加的双基,特别是基本活动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

  2、研教材

  2、1研读教材所处的地位,理清知识的相互联系以及在小学阶段所处位置与作用,做到整体把握,既做到前后知识不脱节,又做到不重复。

  2、2研读主题图、情境图,领会主题图及情境图的创设意图。我们要仔细研究教材主题图或情境图所包含的信息,理解编者意图,认清主题图作用,根据需要选择。只有领会情境的编排用意,才能充分挖掘它所蕴含的教学资源,才有可能修改它、更换它,使我们的课堂更有效。

  2、3研读提示语,特别是小精灵说出的话。比如“你发现了什么?”“还有别的方法吗?”他可以帮助我们正确使用教材,抓住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

  2、4研读例题与习题,弄清例题与习题的关系。习题在教材中的地位仅次于例题它是例题的补充和延伸,我们要找到怎样合理的使用例题和习题。

  3、形成新教师成长的常效机制

  3、1集体备课

  3、2教研

  3、3请专家进行新课标讲座,指导。

  (二)、撰写有借鉴性的优秀案例5——7份

  六)研究的方法:

  (一)研究方法

  1、文献法:收集、整理、归纳有关概念教学的理论、案例,为课题研究准备充分的专业知识、基础。

  2、教育调查法:教学实验前后,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等形式,记录原始数据,为研究的开展,结果的评估提供有效的参考和证据。

  3、教育经验总结法:通过对数学教材和课堂教学实际的研究,在每一阶段结束的时候,都要利用已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总结,为下一步课题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4、案例分析法:教师及时反思课题研究工作,形成书面材料,可以是课例的分析介绍、教学案例、教学叙事,教学随笔、教学论文,也可以是课题研究心得体会等。

  七)课题研究的拟创新点

  1、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而具体到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先要阅读例题、解答习题,要注意把握教材内容实质,提炼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仔细揣摩教材中提出的问题等,要善于思考,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2、用课标理念作导向解读教材。教材是教师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的对象。数学教材承载着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问题解决与运用等。面对数学教材,教师需要深入其中,以课标作导向,把握实质,解读好教材才能教好学生。

  3、要学会活用教材。当教材中呈现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时,教师可以将其换成学生熟悉的事物;当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数据信息等与本班学生实际状况有差距时,教师可以做适当调整;当教材安排的课时对本班学生来说过快或过慢时,教师可以结合本班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当然,这些调整与变动是建立在对教材的研究与对学生的了解基础之上的。

  4、“进行学科专题培训——引领学习《课程标准》——帮助梳理知识——科学分析学情——积极课堂实践”能够持续提高新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

  5、本课题主要想通过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合理使用,开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高效研读教材能力的研究,根据人教版教材的编写特色,以人教版教材为研究载体,提高教师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目标来衡量、分析教材内容,高效用好、用活实验教材,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真正成为新课程教材的成功的实践者,执行者、开发者、成为教育教学的决策者。

  八)研究步骤:分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

  1、课题选题,制定方案,确定研究人员,组织课题的申报及立项工作。

  2、建立课题研究小组,落实人员分工,明确职责,研讨制定具体方案,构建课题实验思路,研究目标与内容,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

  3、邀请县教研室专家进行指导,做讲座,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同时收集相关资料,进行与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施阶段(20xx年7月—20xx年3月)

  1、按照课题方案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反思,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

  2、定期开展研究分成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研读课标,研读课程目标、新课程六大理念、新课标十大核心概念、新课标“四基”

  第二阶段是研读教材,研读教材所处的地位、主题图、情境图、提示语、例题与习题。

  第三阶段,通过集体备课、教研、请专家进行新课标讲座,指导,形成新教师成长的常效机制。

  3、注意积累、收集研究过程中的原始材料,各成员将实验期间的数据、问卷调查表、学生作品、个人实验小结、实验感受、与实验有关的论文、案例、课件

  九)预期成果

  1、论文

  2、结项报告

  3、案例

  注:本栏可加页

  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已取得相关研究成果的社会评价(引用、转载、获奖及被采纳情况),主要参考文献(限填10项);

  2、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如职务、专业、年龄等);

  3、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如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配套经费、研究时间及所在单位条件等)。

  参加课题组的老师均为小学数学学科的骨干教师,都长期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教育科研能力,并善于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也具备一定的知识理论水平,分别来自县城、农村学校,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本课题主持人系市级骨干教师。参加工作以来,他刻苦钻研业务知识,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方法,敢于创新,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并把理论知识积极应用于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之中,形成了自己较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先后有多篇论文发表并获奖。在教学研究方面,注重多媒体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整合,多次获得省市级教育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

  课题组成员都是中、青年骨干教师,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都参与过县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积累了进行课题研究的经验。这些都成为本课题研究的宝贵资源和基础保证。

  (一)研究条件

  1、领导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每次认真参与课题活动,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设想。

  2、研究计划扎实。我们把研究项目逐步分解,制定研究方案,严格按照方案要求实施,确保课题的顺利开展,切实提高研究的针对性。

  3、研究资源丰富。

  (二)研究制度及时间保证

  1、明确任务,加强研训。利用教研活动、沙龙活动等继续学习有关专业理论,探讨有关认识,交流有关经验。

  2、进一步明晰研究目标,拓展研究内容,将研究点扩展到各年级各领域的学习任务中去,在广泛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案例研究和个案研究。

  3、整个课题研究预计历时一年左右,时间上相对充裕。参加课题组的老师均为小学数学学科的骨干教师,都长期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教育科研能力,并善于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也具备一定的知识理论水平,分别来自县城、农村学校,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注:本栏可加页

  六、预期研究成果

  主要阶段性成果(限报10项)

  序号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阶段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负责人

  1

  7月—8月

  2

  8月—9月

  3

  9月—10月

  4

  10月—11月

  如何有效利用教材中的提示语

  论文

  张玉龙

  5

  11月—12月

  6

  12月—1月

  7

  8月—9月

  8

  9月—10月

  9

  10月—11月

  10

  11月—12月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案例分析

  张玉龙

  最终研究成果(限报3项)

  序号

  完成时间

  最终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负责人

  1

  20xx年11月

  2

  20xx年12月

  巧用主题图提高学生思维形象性

  论文

  张玉龙

  3

  20xx年5月

  《小学数学教师高效研读教材能力的研究》课题结项报告

  结项报告

  王洪忠

  七、推荐人意见

  不具备申报资格的申请人,须由专家推荐。推荐人须如实介绍课题主持人的科研态度、专业水平、科研能力和科研条件等。

  第一推荐人姓名专业技术职称研究专长

  工作单位

  推荐人签章(须本人亲笔签名或本人印章)

  第二推荐人姓名专业技术职称研究专长

  工作单位

  推荐人签章(须本人亲笔签名或本人印章)

  八、主持人单位意见

  公章:

  负责人签章:

  年月日

  九、县区教科研管理单位意见

  公章:

  负责人签章:

  年月日

  十、专家评审意见

  负责人签章

  年月日

  十一、信阳市教育局审批意见

  公章:

  负责人签章:

  年月日

课题开题报告4

  课题的提出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导致阅读教学低效的因素归纳起来有:目标不明确,对年段阅读目标、课时阅读目标把握不准不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讲到底,一问到底充斥课堂泛读、滥读比比皆是,只一味的读,没有层次、没有点拨、甚至没有要求不重视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基于以上问题,为了努力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轻负高效阅读,我们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效能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出现,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密切关注。国内外有识人士认为,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有效阅读教学主要研究环境变量学习活动的环境所具有的对学习活动的成功与否有一定影响的特征、过程变量师生的课堂行为,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所具有的对学习活动的成果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和结果变量教师所期望的及教师拟定教学活动计划所依据的、可用有效教学的目标和标准加以量的教育成果等。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种理解,奥苏贝尔认为学习是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建立起来的实质性的联系,强调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为理解而学,教师为理解而教。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教学的真正含义在于教学生如何学。有效教学并非只是讲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教了多少知识,而应注重关注一段时间内学生学到了多少,学会了多少,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去发现学生需要什么,需要教师做什么。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该课题将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进行研究,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为了提高研究的`系统性与针对性,拟分学段重点进行如下研究:

  一、低段:

  ⒈阅读兴趣的培养

  ⒉预习习惯的培养

  ⒊随文识字能力的培养

  ⒋认真倾听习惯的培养。

  二、中段:

  概括能力的培养

  质疑能力的培养3

  积累好词佳句习惯的培养。

  三、高段:

  ⒈略读、浏览等读书能力的培养

  ⒉深入理解重点句段,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⒊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

  ⒋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以上内容,由各位实验教师结合个人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研究。

  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通过对教师的阅读教学行为分析,对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效率跟踪调查,对典型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实例分析来研究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更理性地研究提高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效果的具体策略,让教师在课堂教得轻松、自信,让学生在课堂更加会学、善学、乐学,学得深入、有效。

  ⒈探索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⒉在所在学校形成阅读教学高效性研究的氛围,带动学校青年教师形成一支较强的语文教师队伍,提升所在学校的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⒊通过研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⒋努力建立一套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管理、指导和服务机制。

课题开题报告5

  研究课题:

  酸奶的制作

  引言:酸奶是以鲜牛奶为原料,加入乳酸杆菌发酵而成,牛奶经发酵后原有的乳糖变为乳酸,易于消化,所以具有甜酸风味,其营养成份与鲜奶大致相同,是一种高营养食品,尤其对胃肠功能紊乱的中老年人以及乳糖不耐受者,更是适宜的营养品。

  酸奶不仅保留了鲜奶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营养成分,而且还能刺激胃酸分泌,增加食欲,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营养易被吸收。酸奶还有降低血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作用。特别是治腹泻很有效。因为酸奶中的乳酸杆菌能产生许多乳酸,它可以降低肠道内的PH值,抑制菌的生长,减轻毒性物质对人体的侵害。

  酸奶是使用有益人体健康的微生物在牛奶中发酵制成的。酸奶发酵过程产生的乳酸能促进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活性乳酸菌可抑止菌的生长,排除体内残留的毒素。

  酸奶不但具备了牛奶中的全部营养成分,还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酸奶中的乳酸菌在人体消化道内能抑制肠道内菌的生长繁殖,抵御各种病源菌的侵害;此外由于乳酸菌的生长所产生的有机酸具有刺激作用,还可促进肠道蠕动,利于通便。

  制作的基本原理:

  乳糖在乳糖酶的作用下,首先将乳糖分解为2分子单糖,进一步在乳酸菌的作用下生成乳酸;乳酸使奶中酪蛋白胶粒中的.胶体磷酸钙转变成可溶性磷酸钙,从而使酪蛋白胶粒的稳定性下降,并在PH4、6 -4 、7时,酪蛋白发生凝集沉淀,形成酸奶。在发酵过程中,鲜牛奶中的酪蛋白遇酸凝固,成为有弹性的凝块,颜色乳白、气味清香、酸甜可口,别具一番风味。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大致了解制作酸奶所需的材料,用具,所用的方法。实践及体验如何制作酸奶。通过本次的课题研究,我们不仅要勤动脑,还要勤动手。在研究的过程中,各个组员还要相互合作,表达与交流。这样既激发了我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又锻炼了我们的学习,动手实践和交往的能力,在丰富我们知识,素质的同时,我们还需学会如何制作酸奶这一门技能。

  课题研究的内容: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大致了解制作酸奶所需的材料,用具,所用的方法。实践及体验如何制作腐乳

  研究方法:实验法,查阅文献资料法,上网搜索法,访问调查法,实地参观考察法,讨论,交流以及总结和归纳法。

  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

  1、成立课题小组,并进行组内分工;

  2、讨论和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撰写小组及个人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

  1、查找,收集关于酸奶的制作资料,整理资料并进行小组内交流和共享。

  2、进行相关调查,访问制作员工和有关专家。

  3、实地参观和考察。

  4、制作酸奶

  5、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与共享。

  第三阶段:)

  1、小组内组织讨论,分析,总结和归纳,交流研究成果。

  2、撰写个人结题报告和小组报告。

  实验方案:

  原料:

  纯牛奶500ml

  原味酸奶125ml

  工具:

  电饭锅、带盖瓷杯、勺子、微波炉(也可以用其他方法加热牛奶,但用微波炉不仅速度快,而且加热温度好掌握)

  做法:

  1、将瓷杯(连同盖子)、勺子放在电饭锅中加水煮开10分钟消毒。

  2、将杯子取出倒入牛奶(7分满,牛奶如果是新开封的,本身已消毒得很好,可以不用煮开消毒),将牛奶放入微波炉加热,以手摸杯壁不烫手为度。

  3、在温牛奶中加入酸奶,用勺子搅拌均匀,盖盖。

  4、将电饭锅断电,锅中的热水倒掉,将瓷杯放入电饭锅,盖好电饭锅盖,上面用干净的毛巾或其他保温物品覆盖,利用锅中余热进行发酵。

  5、8~10小时后,低糖酸奶就做好了。如果是晚上做的,第二天早晨就能喝到美味的酸奶了。

  注意事项:

  1、所用菌种酸奶不可以用加入果料的,更不可用果味酸奶。

  2、牛奶加热的温度如过高,会杀死酸奶中的乳酸菌造成发酵失败,如温度过低又会造成发酵缓慢,以摸着不烫手为度。

  3、不可用电饭锅的保温档进行发酵,因为保温的温度过高,保温发酵时,电饭锅必须断电。如果在冬天制酸奶,可以把瓷杯放在暖气上发酵。

  4、发酵容器用带盖瓷杯最好,硬塑料杯子也可,但如杯子质量不过关的话,加热消毒时容易变形。盖子很重要,乳酸菌是厌氧菌,无氧环境更有利于发酵。

  5、容器消毒最好不用消毒液,因为如果冲洗不干净,会杀死乳酸菌,使发酵失败。加热消毒是最安全的方法。

  6、有抗奶(含有抗生素)或还原奶(用奶粉还原成的牛奶)都不适合作制作酸奶的原料。

  7、成功的酸奶呈半凝固状,表面洁白光滑,没有乳清(淡黄色透明液体)析出,闻之有奶香味,如不怕胖又喜欢甜食,可在吃前加砂糖。不可在发酵前放糖。

  8、自制酸奶保质期为2~3天。

  人员分工:

  指导老师兼负责人:唐利英

  第三小组组长兼最后整理:陈光鑫

  收集资料人员:黄娟。 金玲。 陈敏。 黄诗颖。 李秋月。 林曾嘉欣。 符颖。

  整理资料人员:黄舒婷。 柯学文。 李艾倩。 符芳妮

  制作人员:陈光鑫。 黄舒婷。 柯学文。 李艾倩 、黄娟。 金玲。 陈敏。 黄诗颖。 李秋月。 林曾嘉欣。 符颖。符芳妮。《提高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的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资源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中学区级课题开题报告会:在教学中科研,在科研中学教

课题开题报告6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有鉴于此,应该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二、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针,以《教师法》等法规为准绳,按照国家、省、市、区有关教师培养规划与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组织本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的实施。

  三、课题研究意义

  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意识有待提高,满足不了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为适应我校整体发展的需要,为全体教师自身素质的再提高,使我校各项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此课题的实施是很现实的并且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培养复合型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念,充分发挥个人的专业素质和团队协作的精神,了解教师队伍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师资队伍建设与当前发展的差距。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具有深远意义,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人才保证。

  四、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实验与研究主要解决下列问题:

  1、研究探讨新课程理念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的推动作用,从理论上揭示新课程理念下师资队伍建设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产生影响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2、研究探索新课程理念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推进策略、实施方法、学习内容、培训模式、组织管理和评价机制等。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

  确定科学的研究目标,通过有效的组织实施,保证规划的落实,根据反馈,对实验适时、适度地施加调控,以保证实验方向的明确性、一贯性。

  2、整体性原则

  探索一个良好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摸索适合教师发展的方法,广泛开发和合理利用教师的教育资源。在实验研究过程中统筹规划,系统安排,自觉树立整体意识,形成全局观念。

  3、科学性原则

  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本着教育性强、品位要高、独具特色的'要求合理规划,以学生为本,活动的组织力求贴近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科学化管理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加强过程监控和资料积累,并全面科学评价。

  4、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活动原则,力求贴近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课堂教学,从教师的实际出发自己设计活动方案,自己开展活动。

  六、课题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讨论法

  (三)访谈法

  (四)行动法

  七、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1、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教师的首要责任

  2、搭建教师互助平台,创造研究气息

  3、营造专业引领环境,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

  4、提供展示交流舞台,增强专业发展的信心

  5、引导制定个人发展规划,造就学习型自主发展的教师

  6、以校本科研为依托,以校本教研为主导,造就研究型教

  师队伍

  八、课题研究预期研究目标

  1、使教师都能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基本内容、框架结构、评价办法、管理体制等,转变其教学行为和教育方式。

  2、使教师都能认识并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即改革的具体目标、相关政策,树立起全新的教育理念。

  3、使教师都能掌握并应用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各学科改革的突破点及教学实施建议,更新教学技能,改变教学策略。

  4、在课题研究中注重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的适应与提高,帮助教师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5、通过课题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与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九、课题研究时间

  实验周期3年(20xx、3——20xx、3)

  (一)起始阶段(20xx、3——20xx、7)

  (二)实践研究阶段(20xx、9——20xx、7)

  (四)总结验收(20xx、9——20xx、3)

课题开题报告7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与实践研究》课题,是合肥市“十一五”归还课题专项科研课题(课题批准号:HJG09035)。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选题的背景:

  1、信息时代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

  信息时代悄然到来,信息技术在不断地变革人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信息化进程不断冲击和改变着教育的行走路线,信息技术给教育教育带来深刻的变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成为人们学习交往的重要技能。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决定,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学生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具备收集、分析、处理、交流和呈现信息的素质及能力。许多专家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围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个中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让学生能够在需要的时候轻易的使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一些问题,同时,注重学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如何着眼于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选择能力,成为当前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信息素养策略的研究也成为教育实践工作者思考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但如何从整体的角度,有效地整合教学过程,如何从有限的课堂走向广阔的课外,形成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形成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寻找创新信息活动的的途径,培养学生对信息活动的积极情感,有效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是当前应该思考的重要内容。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本课题。

  2、学生对信息活动热情高涨。

  我区每年都举办信息技术竞赛活动和电脑制作活动,学生从竞赛学习中获得丰富的信息素养,学习兴趣浓厚,我们在3-6年开设信息课的学生中组织了一次抽样调查活动,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课和网络课堂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信息活动,特别是网络信息活动有特别的兴趣,但在活动过程对于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却不感兴趣,他们更多地希望开展丰富多彩的的信息活动,有效提高信息素养。学生的兴趣和要求引起了我们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有效性思考。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概念的界定

  信息素养:总而言之,信息素养指人们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和伦理,包括有效地收集、分析、处理、表达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包含了人们面对信息的主动积极的态度,有获取新信息的意愿,掌握选择信息、拒绝信息的技能,有效利用信息、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并乐意与他人分享不同的见解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

  策略: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能力而采取的一系列具体的能使学生获得发展和进步的问题解决的行为方式。

  2、理论的思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此理论基础上,我们的课堂教学策略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提供一定的信息环境,提供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合作来实现学生意义的建构。因此,充分利用网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创设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学习情境,实现人机对话和生生合作交流,才以完成“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意义建构。我们认为,在建构主义的理论指导下的策略,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代表了未来教学发展的方向。

  我们的课题着力于在建构主义为指导,探索出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如何在课堂教学渗透信息素养,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综合运用和创新的能力。我们在调查、研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本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1、探索具有一定操作性的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策略。我们认为,教师选择、运用教学策略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是不断优化教学,更有效地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在探索教学策略过程中,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获取与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2、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指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保持学生的对学习活动的`持久的兴趣,从信息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探索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

  3、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应用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具有捕捉信息的敏锐性、筛选信息的果断性、评估信息的准确性、交流信息的自如性和应用信息的独创性。使信息技术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育,提升学生获取与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

  4、培养健康的信息社会公民。培养学生正确地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正确的是非观念,帮助学生真正成为既具有丰富知识和综合的能力,健康的思想,完善的人格,又具有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终生学习能力的信息社会公民。

  5、研究新型课程模式下的评价机制。当前课堂教学目标和模式都有了很大的转变,相应的评价机制也应当是全面的,不仅要有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评价,还要有对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等因素的评价;既要进行终端评价,更要重视过程评价。总之,对学生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要多元,要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6、通过探索培养信息素养的策略促进创新型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面对教育教学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要实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高位”发展,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化整合学校的各种资源、寻求最佳的新的通道、将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教师的创新思维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培养、锻炼和提升,师生互促互进,成为“共同发展体”,促进创新型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探索课堂教学中培养信息素养的策略。

  信息技术是学生走向未来社会的钥匙,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组织教学,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从“接受式学习”走向“创新型学习”,培养主动精神、合作精神,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动机,是形成课堂教学策略的基础。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探索:

  (1)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信息素养:某种意义上讲,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所以,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一个有效的策略。可以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性得以体现和发展。

  (2)在目标递进过程中培养信息素养:学习目标是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目标分解、目标分层是保证全体学生获得发展的策略。学习目标的多层次包括学习水准的多层次和学习方向的多层次。学习水准的多层次是指由于学生在学习起点、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在设计课程学习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状况,制定程度不同的学习目标;

  学习方向的多层次是指由于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等方面存在差异,在设计课程目标时要考虑不同学生的需求,制定方向不同的学习目标。

  (3)在电脑制作活动过程中培养信息素养:结合电脑制作活动,指导学生开展电脑制作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作品设计,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基本技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火花,形成探索精神和主动态度,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整体提高。

  2、探索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在信息下的课堂教学中,努力促进学生态度、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激发学生对网络教学的兴趣,是课题研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同时,我们关注学生在开放的网络信息中网络道德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健正确地网络伦理观。

  3、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过程中信息素养的培养。在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使信息教学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在与学科整全的过程中,提供了广阔地促进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基础。

  4、探索学生的信息创造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是在创新意识的驱动、创新思维的支配下,通过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潜在能力,是内化了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信息,让学生品味创造性活动的乐趣,更多的积极、活跃而少拘束地参与信息活动的探索过程,发掘学生创新潜力,感受信息活动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施展才华的机会,是培养学生信息精神的重要途径。

  5、探索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信息伦理道德是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指导学生初步认识信息对社会的重要性;了解信息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遵守网络指南,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培养信息的责任感。

  五、研究的主要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确立研究制度。落实研究职责,分工到位,保证日常研究工作正常开展。

  2、加强课题组的理论学习。课题组建立固定的学习机制。经常性组织专家讲座,学习理论文章,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最新信息,加强课题组的理论学习。

  3、利用课堂对话、随机询问、问卷调查的获得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比如低年级小朋友喜欢卡通人物、小动画等,高年级小朋友的兴趣,为教学设计提供题材。

  4、研究适合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形成的教学设计

  课题组成员及时将自己平常的教学灵感反馈给课题组,课题组成员一起探究形成教学设计,并对这个教学设计进行实施、反思、总结、再形成。

  5、将以上研究的教学设计在学校中进行教学研究,对每次教学实践,课题组成员都要进行讨论、反思、小结,以整理和提炼出比较系统的、富有成效的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操作策略。

  六、研究的主要方法及手段:

  1、文献法。搜集有关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培养的策略与实践研究方面的书籍、论文及网络资料,通过分析整理比较,对信息技术素养的定义、培养策略、工作方法等做一个全面的界定,为本课题研究建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针对新课程对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要求,设计调查问卷,对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全面了解中小学生目前信息技术素养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3、行动研究法。

  具体情况如下:

  (1)自我积累提升

  鼓励教师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以及丰富的专业学科资源库,自学更多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并开展《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培养的策略与实践研究》专题讲座,为教师们的自学指引方向,通过课题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实践

  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理念更新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的整体优化。同时不忽略传统教学技能有效性的挖掘和利用。

  (3)实行“四个一”工程:要求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每学期根据自己的研究进展提供以下材料:一篇本学期研究反思、一个多媒体课件或网络课件、一份多媒体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篇信息技术研究论文。使教师在竞争、研究中让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新课程对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要求,设计开发《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达标标准》。

  探索新课程下对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培养的策略和实践研究方法,制定“新课程下的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培养方案”。

  建立和完善新课程下对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评价体系。

  七、课题实施计划:

  1、课题启动和初步研究阶段(20xx.4-20xx.12)

  此阶段是收集信息、资料、制定课题计划,落实课题组成员,对课题方案进行论证,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着手开展研究,创建课题研究专题网站。

  2课题研究全面深入开展阶段(20xx.12-20xx.12)。

  此阶段是课题研究的关键阶段,课题的各项研究目标深入开展,依据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的原则,中小学同步启动,分阶段全面实施,全面完成课题的研究工作,并尽快让科研成果转化为教研工作实践。

  3、课题结题阶段(20xx.12-20xx.6)。

  此阶段汇编论文集、案例集撰写研究报告、工作报告,结题

  八、课题的组织及队伍:

  课题组组长:左广

  课题组成员:马俊、阮继军、万敏

  课题分工:

  左广:统筹课题全部实施过程,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制作并维护课题网站。

  马俊:组织实施初中阶段课题内容研究,协助课题组做好其他各项工作。

  阮继军、万敏:组织实施小学阶段课题内容研究,协助课题组做好其他项工作。

  1、课题专家组:

  方惠(合肥教育局课题规划办主任教研员)

  陈略韬(合肥市教育局信息技术教研员)

  田钰(合肥市教育局信息技术教研员)

  王兴桥(瑶海区教育局副局长、教研室主任)

  傅京(瑶海区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英语教研员)

  2、课题主持人:左广(合肥市瑶海区教研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员)

  3、参加人员:本课题分两大组,中学组与小学组。以下又分为若干个子课题,具体由各校英语教研组长和兼职教研员承担。

  九、预期课题成果

  1.课题研究工作报告、课题研究报告

  2.课题研究论文集、案例集

  3. 《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达标标准》

  4.新课改背景下《新课程下的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培养方案》

  5.课题专题网站

  6.课例、学生信息作品汇编库(光盘)

  十、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专业保障:教研室提供及时的专业保障支持,同时争取上级教科研专家的指导;

  2、经费保障:教育局提供研究经费。

  3、理论学习:定期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及国内外成功的研究经验。

  4、实践对象:瑶海区多所学校参与研究,提供研究场所,并且给与大力支持。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本课题研究得到了教育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谢谢。

课题开题报告8

  题 目:威尔第《茶花女》中乔治亚芒人物浅析

  学 院:音乐学院

  专 业:音乐学

  姓 名:齐超

  指导教师:董文华

  20xx年3月 日

  威尔第《茶花女》中乔治亚芒人物浅析

  一、文献综述

  (一)现状

  朱塞佩·威尔第(1813—1901)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凭借杰出的才华、出色的音乐天赋和勤奋的努力使其在世界歌剧殿堂上屹立不倒。从1839年11月开始威尔第一生共完成了27部歌剧,其中包括数量众多经典的作品,威尔第歌剧中很多唱段和作品都成为欧洲歌剧史上不朽的作品。而在其创作的高峰期,他所创作的三部歌剧《弄臣》《游吟武士》和《茶花女》的问世,使威尔第在歌剧界的地位迅速超过唐尼采蒂、贝利尼和罗西尼,成为了意大利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

  而在他的这三部经典的歌剧中《茶花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茶花女》是根据法国小说家小仲马的同名著作改编而来,于一八五三年三月六日在威尼斯凤凰剧院首演。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这次首演遭遇失败,但是很快这部歌剧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和赞誉。这部作品表达了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对压榨弱势群体的上层社会的愤怒,同时也揭露了世俗势力的丑陋嘴脸。纵观整部歌剧,男主角亚尔弗雷德·亚芒的父亲乔治·亚芒正是上层社会和世俗势力的代表者。威尔第正是通过对乔治·亚芒的描写以及与玛格丽特与亚尔弗雷德的`爱情的对比来表达自己的音乐思想。

  (二)发展方向

  18世纪,在欧洲随着歌剧的盛行和器乐音乐的繁荣,炫技一词所指逐渐地涉及到了小提琴家、钢琴家和阉人歌手以及女高音等专业音乐家,并在19世纪达到顶峰.这种艺术风尚在音乐表达中体现出一种形式美与风格美,但也会因为过于渲染、过于重视表面的娱乐性表现,而使人忽视或分散对音乐深刻内涵的注意力.

  作为整部歌剧中唯一一个“反面角色”,乔治亚芒对于整部歌剧剧情的连接和贯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想要透彻的了解整部歌剧和了解威尔第的创作风格,就要准确的对这位至关重要的人物进行透彻的分析和研究。

  纵观整部歌剧乔治亚芒的戏份和演唱并不是很多,在威尔第的巧妙安排下使乔治亚芒

  在为数不多的出场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演绎出自我的人物性格和它所代表的世俗势力所体现出的诸如自私、阴暗等等特点。研究好乔治亚芒的人物性格特点以及它所代表的世俗势力的特征,对于男中音更好的把握、演唱威尔第其他的歌剧作品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1、从威尔第创作的历史背景入手,分析《茶花女》的时代环境和意义。

  2、对歌剧中乔治亚芒的唱段进行分析,威尔第创作的特点。

  3、挖掘威尔第创作特点和音乐语言特征以及对人物塑造的特点,并用插入乐谱和例证来分析说明。

  4、了解浪漫主义音乐、歌剧艺术的发展及艺术特点

  (二)研究方法

  1、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2、对比的研究方法

  3、举例说明的研究方法

  4、查阅资料,总结探索,对本文的主题论述问题形成一个比较系统地认识

  三、预期的课题进度计划

  1、学期初完成论文开题报告,并作一些准备工作,如搜集和整理资料等。

  2、四月中旬完成论文初稿,并请指导老师帮助修改。

  3、五月初对论文进行细致处理。

  4、五月中旬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完成论文写作,上交论文

  四、参考文献

  1. 张洪岛 主编《欧洲音乐》,上海音乐出版社, 20xx

  2. 张宏到 主编《欧洲音乐史》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3. 于润杨 主编《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xx

  4. 沈旋 主编《西方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5. (意)朱塞佩塔罗齐《命运的力量--威尔第传》,三联书店出版社,1990

  6. 周枫,朱小强 译编《外国歌剧选曲集》,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7. 卢广瑞 主编《中外歌剧·舞剧·音乐剧鉴赏》,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8. 钱苑,林华 著《歌剧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20xx

  9. 刘朗主编《声乐教学手册》 北京师范大学1995年3月第1版。

  10. 郑宝华 《美声唱法之研究》《中国音乐》20xx年第一期(季刊)中国音乐编辑部

  11. 温恒泰 主编《男中音教学曲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12. 王嘉陵 主编《西方音乐简史》四川文艺出版社,20xx

  13. 李晓静、李斌主编《音乐精品选释》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xx

  14. 李晓静、李斌主编《音乐精品选释》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xx

  15. (德)保罗贝克《音乐简史》中国友谊出版社,20xx

课题开题报告9

  题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许多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勿庸置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课堂教学的效率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多位目标、生活化、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堂生成……成为热门词语和热门话题。我们的课堂日益呈现新变化、新气象。然而,我们还是在许多的课例中发现,不少教师仅仅模仿了新课改的“形”,许多课堂表面上热闹、生动,试图体现新课改的种种新理念。但静心反思时总觉得有许多缺憾。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效率意识的缺失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以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它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也是全面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目前,小学数学课堂的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课堂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效率低下,课内损失课外补,仍然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来强化学生的记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时代的呼唤:

  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学习中十分必要。从课改精神出发,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以上考虑,提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的课题实验。

  三、研究的目标、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

  1、通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概念、法则、公式、性质、数量关系和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方法。

  2、通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敏锐的感知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获取新知识作为自己的内部需要,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

  子课题设计:

  1、学习目标定位的准确性、可行性。

  2、增强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包括教学情境的有效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课堂生成的有效性、媒体运用的有效性……

  3、确保学习方法的有效性。保证自主学习的有效性、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保证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4、注重课堂教学的细节。包括板书设计、习惯养成、位置移动、引导点拨、课堂总结……

  5、开展多元化的数学学习评价。

  研究重点:增强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确保学习方法的有效性。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 研究思路:

  通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数学教学的观念: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来增强学生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会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2、研究过程

  实验时间为三年,主要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XX.2—XX.3)

  认真组织参加研究的教师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主体教育论》及有关信息、资料,吸取广大教师的有关经验和体会,提高认识,明确指导思想,形成较为实用、科学的研究方案。

  (2)实践探究阶段:(XX.3—XX.11)

  依据研究方案,开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理念、方法、实施等方面的研究,加强日常沟通,不定期的组织参加研究的教师研讨、分析实验情况,完善方案。并将研究资料及时汇总使用,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交流推进。

  (3)实验的总结阶段: (XX.11—XX.12)

  ①进行课题实验总结,形成实验报告。

  ②整理实验资料,总结出具有特色的经验、成果。

  ③举行课题实验的结题和鉴定活动。

  3、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来研究教师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的作用,研究学生对具体措施的反应,努力做到“行动—反思—再行动—再反思”。

  (2)观察法:对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相关要素进行第一时间的记录和描述。

  (3)比较法:一例多堂,一例多师,平行班对比等,分析相关要素的关系。

  (4)调查法: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学后调查,把握当事者的感受和课堂教学实效获取“定性”与“定量”的双重资料。

  (5)个案法: 对部分研究对象尽可能搜集更多的资料加以分析、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探讨对采取提高效率后的成果。

  五、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1) 部分教师理念异化为目标,在隐藏目标的泛化、扩大化与多维目标的整合中迷失方向。

  (2) 热闹的“多言堂”、频繁的合作与讨论,使得不少课堂“形”聚“神” 却散。

  (3) 部分课堂过分地拉长学生亲历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课堂学习的整体效率下降。

  (4) 过度地依赖学具操作、数学知识泛生活化的现象,造成学生数学化思考缺乏,阻碍着课堂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

  (5) 不少课堂过分地强调了学生的自主与课堂的生成,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有畏首畏脚的现象和被弱化的趋势。

  2、创新之处:

  我们作为农村的一线教师,与新课程密切接触几年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题目变活了,错误变多了,分数变低了”。面对轰轰烈烈的新课改,我们从农村小学的视角出发思考着。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要求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用数学的眼光捕捉信息、分析生活现象、自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新教材中的很多知识如果学生没有生活经验作为基础,学起来是很困难的。新课程注重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和实践体验性,很多家庭作业形式也由原来的书面作业转变成操作实践性作业,有的则需要在家长的帮助和支持下才能完成。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由于种种原因而大打折扣,很难实施见效。农村小学教学条件及硬件设施相对较差,数学学习中的动手操作或实践活动往往由于学具量的不足而只能靠老师或个别学生的演示验证一下,大多数学生无法亲历实践的过程,无法在操作中观察、分析和体验。动手能力弱在农村小学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农村的孩子缺乏自主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某些老师仍然迷信于题海战术,高耗低效,让学生练技巧出成绩,把学生当作盛载知识的容器,当作彰显自己教学业绩的筹码。

  六、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负责人

  阶段成果

  总结出较系统的、可操作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切实提高我校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公开课 XX年5月

  学生数学素养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由单向发展向综合形延伸。 竞赛、检测 XX年9月

  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业务水平得到提升,培养出区教学骨干2~3名。 证书 XX年6月

  教科研理论成果突出,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10篇以上。 发表 XX年12月

  最终成果

  建立完善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理论体系,在一定范围内有较大影响。 论文集 XX年6月

  培养出市、区教学骨干2~3名,区学科带头人1~2名。 证书 XX年6月

  我校数学教学质量居全区前列,在全区范围内有一定知名度。 竞赛、检测 XX年6月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专业引领:

  聘请教研室领导等作为本课题的顾问,定期来我校做专家讲座,听实验教师的随堂课,进行随机检测,与其他学习的班级做比较研究。

  2、优质团队:

  由学校领导、教导主任、区骨干教师、区教坛新秀、优秀一线教师组成。

  3、管理经验:

  我们提出“确立效率意识 ,促进师生发展;强化系统意识,形成教育合力;增强责任意识,发挥引领作用;加强规范意识,保证研究质量”等课题开展组织策略。探索实践课题实验的激励机制,可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

  4、理论基础:

  课题参与者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实施等均具有较强的理论素养,前期研究比较到位,已有相关的学术论文发表、获奖。

  5、经费保证:

  学校能提供课题实验所需的经费,保证给予方便。

课题开题报告10

  选题依据:黑龙江省是新中国解放最早的省份。50多年来,黑龙江省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取得了历史性辉煌成就,把昔日的“北大荒”建成了文明富庶的“北大仓”,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经济总量已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但是黑龙江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然很低,与先进省区相比差距较大。人民群众要求改革现状、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十分强烈,不加快经济发展,各种社会矛盾就将十分尖锐。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告诉我们,如果按照原有的发展模式,在人口多且素质差、资源有限且耗费严重、生态日趋恶化的条件下,经济的发展不可能持续或持续不够。黑龙江省应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资源调控和环境保护体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口资源。只要黑龙江省坚持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使本省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

  可行性论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人们的经济和社会活动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现在黑龙江省面临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粮食主产区、资源型城市(地区)支持的难得政策机遇。因此,清楚地认识黑龙江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优势和障碍,采取适宜的措施,使经济发展与人口再生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保证黑龙江省经济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的课题。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黑龙江省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 第一部分:可持续发展的概述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作用和地位及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现状的简单阐述来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作一个简要的叙述。第二部分: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现状拟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剖析,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来达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作用。同时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第三部分:黑龙江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通过对黑龙江省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问题的剖析来寻找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相应地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来对现存问题加以解决。

课题开题报告11

  一、 研究背景

  初二数学成绩两极分化成因:

  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对于幼儿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

  2、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3、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初二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幼儿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

  二、研究意义

  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初一不分上下,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精辟概括了幼儿园三年的学习发展状态。作为初一到初三的过渡期,学生的成绩是在初二开始拉开距离的。从摸索的初一阶段进入到初二,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后,有些同学一下子就放松下来,以为初二是幼儿园三年里最轻松的一年,可以更多的丰富课外生活和发展兴趣了。心理上的盲目松懈,导致学生学习失去方向性和方法性,从而导致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幼儿园二年级数学两极分化现象尤为明显。同时它还波及和影响其他一些学科的两极分化,使一批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防止两极分化,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关键词界定清晰、准确,限定研究范围,明确其含义,提示课题研究方向和角度)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起始阶段学生对数学学习热情高,好奇心强,学习成绩较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同学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勤学苦练,因而继续保持优异成绩,进入良性学习循环。而有些同学随着难度的加深及兴趣的减弱,加之缺乏必要的努力,因此学习成绩一步步地落后掉队。优等生的越学越好,及学困生的越来越差,便形成了学习上的两极分化。两极分化影响着教学计划的实施,不利于数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我们教学中的难题之一就是要防止学生的两极分化。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研究的主体部分,重点回答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要求阶段划分合理,任务明确,举措得力,表述清晰,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基本的教育科研规范)

  本课题作为西安市教科所基础教育十二五规划课题年度的小课题,研究进程必须遵循《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管理办法》(试行)所规定的研究要求和实践安排。

  第一阶段(.9):组建团队,选题申请。

  依据西安市基础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所发布的《西安市基础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指南》中所列研究范围,我们自愿结合,组成了以杨艳玲,李莎为负责,曹珍珍、李海智、杜静、王俊彪参加的小课题研究小组,经小组成员商议和讨论,自主确定了本课题,并有课题负责人填写了《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立项申请评审表》,报送我校教研室申请报送立项。

  第二阶段(.9--.10):立项培训,准备开题。

  参加教研室小课题统一培训,学习《西安市小课题管理办法》(试行),认真学习小课题研究的有关文件、书籍,思考、讨论和明确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计划,填写《西安市小课题实施方案》表,准备参加作为基地学校的统一开题仪式,获取专家指导。

  第三阶段(.--10.4):分工协作,实施研究。

  1.调查研究:采用谈话和问卷等方法,弄清两极分化的原因,制定防治措施。负责人:李莎

  2.行动研究:用最新的理论,针对我校存在的实际情况,修订行动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探索新的教育行动方式,实现师生双向协调的一致性,确保行动结果的绩效。负责人:李海智 王俊彪

  3.经验总结:边操作边总结,边反思边调整,课题结束。 在此阶段完成结题报告。负责人:杜静 曹珍珍 杨艳玲

  第四阶段(.4-.5):申请结题,准备答辩。

  1.准备结题材料。由杨艳玲负责健全小课题档案袋一式两份,填写《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结题申请评审表》一式三份,并将课题结题报告发到微博里,请求学科指导专家组负责人审核结题报告,并签署同意结题的初步意见。

  2.准备答辩材料。

  (1)检查结题材料;

  (2)准备答辩提纲:

  成果阐述、研究过程、初步成果,后续问题

  a.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b.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c.取得了哪些成果?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课题成果的主件为结题报告,附件为研究中产生的相关论文、随笔、叙事、设计、课件、教具等等,这里的预期主要是对附件的成果表述)

  通过对学困生心理问题和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及早发现造成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成因、及时总结对策,使学困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最终实现学生成材、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和谐目标。

  ⑴ 阶段成果: 通过对某一个具体问题(如两极分化的成因、学困生的转化、防止两极分化对策等)的初步认识,形成课题的研究成果,并形成论文等。

  ⑵ 最终成果:收集各个阶段的研究成果,汇总。分析、研究,得出最终成果,形成论文等材料。

课题开题报告12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自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大"亮点"。小组合作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学习方式。但在当前的很多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搞得热火朝天,但细细分析存在许多误区。纵观分析不外乎有以下几点:

  1、部分教师盲目的追求,"流行色"、"赶时髦"。没有切合实际,片面追求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合作学习的理念了解不足,理解不全面,很多时候小组活动流于形式,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是一种摆设;往往部分优等生是教师的"宠儿",他们思维活跃,反应灵敏,是教师"导演"下的学习"主角",大部分学生则是学习的"配角"。因而在同一课堂上,优等生往往比中差等生获得更多的表现机会。有的小组分工不明确,学生显得手忙脚乱,降低了合作的效果;

  2、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不确定,仅随随便便限于"前后桌",学生之间也没有明确的分工,导致交流与讨论具有随意性;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是生生合作,还是师师合作、师生合作,教师不善于合作交流,势必也会影响教学效率;

  4、现实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往往偏爱和关注学习好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参与较高,而学习不好的学生或学习缺乏主动性的学生,教学中教师没有考虑到互补性,在角色安排上缺乏明确的分工。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通过研究,确实改变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

  (2)通过研究,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策略性地学习;

  (3)通过研究,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学会做学习的主人。

  (4)通过该课题研究,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新要求。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合作学习成功最为重要的原因即在于它有着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王坦对其理论基础做了简要的分析,涉及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社会互赖理论、选择理论、动机理论、凝聚力理论。

  1、社会互赖理论是指当所有的人聚集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工作时,靠的是互相团结的力量。相互依靠为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

  (1)互勉,愿意做任何促进小组成功的事;

  (2)互助,力使小组成功;

  (3)互爱,因为人都喜欢别人帮助自己达到目的,而合作最能增加组员之间的接触。

  2、选择理论认为,青少年学生有四种需要,即归属的需要、力量的需要、自由的需要和快乐的需要。选择理论其实就是一种需要满足理论,认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场所,学生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

  3、动机理论认为,学习动机是借助于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其本质体现了一种人际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积极的彼此依赖关系。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休戚相关"、"荣誉与共"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关系是动机激发的一个重要标志。

  4、凝聚力理论认为,小组建设,小组评议及任务的专门化,不但可以使小组的成员协调工作,而且还使全班作为一个整体发挥整体功能。

  四、课题研究价值

  对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同时又为新课程提出的改变学习方式丰富了一定的理论。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改变传统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观念,树立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中的主动性学习为核心的教学宗旨,有重点地培养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主动性学习习惯,增强主动意识。

  2、根据新课程标准,创立新的教学模式。

  (1)设置情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所营造的特殊合作、互助的氛围中,同学们朝夕相处的共同学习与交往中,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交流,培养了彼此间的合作与协作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积极动脑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体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2)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创立新的教学模式,联系教学内容,把多种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合作成果进行巩固,合作中的主动性学习能激励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3)教师在教学中营造出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

  3、在实践活动中,体现自我,发展合作学习能力。

  (1)让学生根据要求,选择合作学习的形式。这样学生在互相学习中,能够不断的学习别人的优点,反省自己的缺点,就有助于进一步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大家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不断提高学习能力。(2)通过培养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学习小组的组建。首先宣传发动,然后采用自愿组合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平日表现及学习成绩把班级20名同学组成4个学习小组,每组4人,使各组总分基本相近,各组选出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组长,明确组长的职责,同时座位按学习小组编排,4人成"方阵"形,便于讨论问题,便于展开活动。各组设计自己的组名,口号,制作成卡片粘贴于教师版面。

  2、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在学习小组之间营造互相竞争的氛围,组内每人寻找各自的竞争目标,五人拧成一股绳。形成"齐心协力,力争上游,挑战自我,永不言弃!"的信念。

  3、对小组的成绩的变化经常进行分析和对比,每次考试后对一、二、三名的小组分别给予:"三星"、"二星"、"一星"称号以鼓励,对进步的.小组也给予鼓励,对落后的小组给予激励,对全体学生都有促进,进步的小组偿到了成功的喜悦,未考好的小组中的未考好的同学会感到对不起本组同学,会暗暗地下决心争取下次考好,这样各组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氛围自然形成。

  4、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各组组长自己有学习任务还要帮别人,这种精神要不断表扬。其实,辅导别人的同时,自己对辅导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理解,自已收益更大。对各小组进步特别明显的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5、运用评价策略,培养学生自我评价与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教师、学生或同学之间对学习过程、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进行客观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实现学习目标有调整和指导作用。在学习活动中可以采取各种正规或非正规的评价方法。实验中,根据年级学生特点,建立相适应的自主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进行较为全面的考查。评价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注重评价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程度、参与能力的增强与提高。如高年级具体的评价指标:

  1、学习目标明确,有强烈的求知欲,知道学习是自己的责任。

  2、有不甘落后、自强不息、竞争向前的自信和意志力。

  3、有积极探索,敢于质疑,创新的精神。

  4、形成勤于思索、善于思考的优良思维品质。

  5、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进行适当的调控。

  6、能有计划、有目标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自觉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习惯。

  7、能积极地参与实践,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显然,通过评价策略的科学应用,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表现和学习能力做出评价,这样不但能使学生之间互相学会客观的评价自己和他人,在评价过程中逐步完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主学习的过程,而且能够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差异,从而修正自己的方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断进行自我调节。另外,还要提供机会,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小学生天性活泼开朗,顽皮好动,喜爱集体生活,已具备一定的生活实践能力。若把这些来自于学生的问题,放回于学生之中,鼓励他们去自主解决,就一定会锻炼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首先我成立学习互助组、采用"轮流值周,人人当班委、当学习组长、当小老师"这一自我教育形式。

  8、从方法措施入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自主学法"指导。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意识地总结和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具体做法是备课中有"学法"设计,上课时有"学法"指导,课后有"学法"总结。实验中,更要关注那些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仅靠自己还不会进行有效学习,因此对他们进行方法指导尤为重要。实验时,力争做到在建构新知识时,教给学生课前预习、查阅资料的方法;在复习时教给学生归类、整理、综合性学习的方法;在出现错误时教给学生纠正、反思的方法。学习指导方法很多,还可以结合班级实际,灵活运用教法传授学法。学期末评选"自主学习小主人"。条件是:爱学、会学、主动学、有创造性、有毅力、学习效果好、团结协作好等。

  9、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努力创设适宜而新颖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参与。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一是创设专题性自主学习活动的空间。即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在一段时间内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专题性学习活动,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如"成语趣话"、"错字门诊"、"古诗积累"、"佳作赏析"、"即兴演讲"、"制作课本剧表演"等活动。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科内容,又充实了学习生活,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又进一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进而产生"不由自主"的自主学习活动,有助于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二是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智力结构的核心,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训练。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来参与接受信息,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教会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直观生动地对学生心理"催化"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课题开题报告13

  一、课题名称:

  《如何的》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本课题研究目的

  “三xx”教学模式真正地关注学生自身的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可是就中学生课堂来说,提问意识弱、提问水平低、对老师的话不敢有任何的质疑等一系列问题仍然改变不了。尤其在中学物理课上,表现的很突出,导致课堂气氛沉闷等一系列新问题。其实新课程呼唤会问的学生、会质疑的学生,更呼唤有心于学生质疑问难能力培养的教师。但是,在本人长时间的观察和调研当中,无论是“新课改”还是“传统教育”都只是涉及到了现代教育的皮毛,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尤其在物理课程中表现明显。

  教师过多的提问压制了学生发问的欲望,阻碍了学生发问的机会。正是在老师的这种精心诱导下,学生慢慢散失了自己探究知识的动力,正是在老师的这种层层逼问中,学生逐渐失去了疑问的主动权。多元思维被一元思维所替代,致使学生没有发挥自己质疑能力的空间和动力。手段被目的化,教学成了一种过场,学生根本散失了自己的思想。

  “三xx”教学模式下注重的就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因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质疑精神。只有敢于疑别人之不疑,不满足已有结论,不迷信权威的仲裁,敢于提出问题才能有创造的契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生本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学习意识。在此过程中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空间,通过“问题——探索——解决”强化自我意识,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研究的意义

  在现有的对高中生问题意识的研究中,往往侧重理论性的分析,操作性不强。本研究希望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得出具有科学性、客观性的高中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及对策,丰富教师教学的研究,促进该研究的全面化、深入化;具体研究不同类别的高中生的需求特点,为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研究结论对教师激励学生问题意识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对高中生质疑意识的发展和思想创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培养创新性人才,已成为新世纪教育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而创新性人才的一个特征,就是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和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并能不懈地探索答疑的能力。对于高中生问题意识的研究,我们可以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结论,这些研究是本研究的.基础。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通过调查的形式,获取第一手的资料,了解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实际情况,并进一步研究学生因教师授课情况、态度、时间等不同而出现的不同的反应特点。高中生对物理的学习离不开质疑,问题意识的提高可促进学习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提问的过程中能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很好的培养。为了使学生在融入社会后能成为有创造性的人才,教师应利用教学环节中的各种途径,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问题意识它包含四个要素:①主客体要素:主体是指具有社会性的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客体又称为认识对象,简而言之,它是人的认识所指向的目标,具体地说,认识对象可以是一种进入认识视野的自然、社会、精神等各个领域的事物和现象;可以是主体考虑加以解决的问题,包括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社会实践中的问题,各行各业、不同领域、不同范围的问题,全局性、战略性的或局部性、战术性乃至操作性的问题等等;也可以是主体酝酿创造或改进的某种产品,包括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社会关系产品,以及塑造人才这种特殊的“产品”等等。②需要要素:认识对象要适应人的实践和科学研究的需要或存在于人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成为人们的思维对象,值得人们去“打破沙锅问到底”。麻省理工学院的著名教授李跃兹指出:“认识到某种社会需要是在创造发明活动中迈出的第一步”。③优化要素:主体对现状的不满或否定并想方设法去改进或主体欲从被打破的,处于不平衡的认知结构状态过渡到有序的、平衡的认知结构状态。④动力要素:问题意识能否最终达成依赖于主体是否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及顽强的创新意志。狭义的问题意识概念主要是针对动力要素而言的,就是指主体怀有探索情境真实问题的强烈欲望。

  美国著名的认知派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体现了通过教师提出要求解决或研究的问题,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面临矛盾,产生疑惑,教师带领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产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愿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态度和创造思维,可以使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形成一套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早在二十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出了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重点的“问题—假设—验证—结论”教学四个阶段的观点,即:“确定问题情境—提出解决方案—搜集资料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其策略主要是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学生学习的知识采用类似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获得,这种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造就了一大批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很强的人才。

  四、课题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分两个层面表述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高中生问题意识的现状。

  主要了解高中生听课时的思想动态,是否有过问题意识。

  (二)高中生问题意识的特征。

  学生有疑问或者想提问的具体表现,和他们质疑能力的强弱。

  (三)高中生问题意识与思维品质及学习效果的关系。

  (四)提高高中生物理学科问题意识的对策性建议

  从学生方面入手,从老师方面入手,具体分析原因以及解决对策。

  五、研究工作的步骤:

  第一阶段:XX.3~XX.4准备阶段:

  收集整理有关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文献和实践经验材料

  第二阶段:XX.4~XX.5实施阶段:

  (1)在实际课堂教学和课题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的经验,并随时进行反思,并及时对课题方案进行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

  (2)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个案分析法随时记录研究的步骤、心得体会、典型个案、案例。

  第三阶段:XX.5~XX.7总结、结题阶段:

  汇总、整理课题材料,撰写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本研究在参阅学生质疑意识的文献资料的前提下,运用统计分析等科学的研究方法,了解本校师生的整体情况,同时结合性别、年龄、求知欲特点。最后根据调查分析的中学生质疑特征,提出以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质疑能力。

课题开题报告14

 【活动背景】

  经过近二个月的选题与制定小组研究方案,所制定的方案是否科学、可行,需要进行科学论证。通过开题会,让学生明白:一个科研项目的开展,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为了避免研究的盲目性,必须对选题以及课题研究方案进行科学论证——即这个课题选题是否有意义,有价值,是否具备了开展的条件,课题方案是否科学、合理、可行,能不能做下去,达到预期的成果,需要论证。如果选题没有价值,或不具备研究条件,就要重新调整方案,甚至重新选题。

  【活动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开题的目的意义以及开题的一般程序;

  2. 让学生体验开题的一般过程,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初步掌握答辩技巧,并进一步加强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3. 初步学会对一个课题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提问、评价。

  【课时安排】

  用3~4个课时来完成开题,每次3个课题组进行开题陈述以及答辩,每个小组开题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

  【活动程序】

  (一)学生主持人介绍评委(由学生评委与老师评委共同组成)以及开题程序。

  (二)以组为单位进行开题。

  1.开题陈述。由各课题组组长对本组的课题方案进行陈述。

  2.提问。由评委以及其他学生对课题方案进行提问(2~3个问题)。

  3.答辩。由各课题组成员对评审专家的提问进行答辩。

  4.评分。由评委以及在座的学生对课题方案进行评分。

  (要向学生说明:70分以上的课题方案才予以通过,可以立项,目的在于让学生认真对待开题)。

  (三)指导老师总结讲话

  【活动反思】

  如何让学生耐心倾听以及学会提问,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尤其是当各组研究方向不一致,缺乏共同话题的时候,如何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尤为重要。因此,很有必要设计一些事情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之“有事可做”,比如,设计一个记录表格,包括发言小组的题目、你准备提的问题以及对这个组的研究方案进行简单评价、打分,等等。课后要把表格收上来进行登记。通过这个表格记录可以促使学生耐心倾听、深度思考,避免部分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同时,通过表格的回收,让老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听课状况。

  附一: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开题会主持人用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从开学第二周开始,我们开始了一门全新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从选题、文献查阅到制定课题方案,我们经历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目前,各研究小组已经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并制定了初步的课题方案。我们准备用2-3节课时间举行开题会,来对大家的课题研究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价值性进行一个论证,以确保课题研究的有序进行。本次开题会我们成立了评审委员会,成员由4位指导老师以及3位同学组成,他们是:我们的生物老师——李薇老师;我们的历史老师——李芝老师;初二年级的生物老师——崔作辉老师;陆天傲同学的爸爸,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系教授、博士——陆先生;还有杨丽楠、张澜、胡丹同学。我们还特别推荐何壁伟、张雅晨作为工作人员。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他们表示欢迎和感谢。 开题会的程序:

  (一)开题陈述。由各课题组组长对本组的课题方案进行陈述。

  (二)提问。由评审委员会的专家对课题方案进行提问。

  (三)答辩。由各课题组成员对评审专家的提问进行答辩。

  (四)评分。由评审委员会的专家对课题方案进行评分。

  说明:评分是将7个评委,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平均值。70分以上的课题方案才予以通过,可以立项。

  下面,开题会正式开始。今天进行开题陈述和答辩的小组有:郭安琪小组的《温度对鱼的呼吸频率的影响》、陈邵宇小组的《蚂蚁的生活习性》、黄静敏小组的`《木乃伊的制作》、胡柽小组的《踢足球对中学生自信心理的影响》以及卢颖娟小组的《兔子的生活习性》。

  首先请郭安琪小组进行开题陈述。

  请评委提问(提2-3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由老师提问,一个由评委中的同学提问,一个由其他同学提问。)

  请课题组成员答辩(要等3个问题都提问完了再统一逐个问题答辩)。

  请评委打分,工作人员计算平均分。

  下面由陈邵宇小组进行开题陈述。

  ……

  最后,请李薇老师对今天开题的五个课题方案进行点评。

  主持人宣布获得立项的课题组。

  (结束语)

  对通过开题的课题组表示祝贺,有个别组的课题方案虽然未能获得通过,希望不要灰心,小组同学再深入研究,调整思路。经过这次开题会后,同学们应该对自己的课题如何开展研究有了一个明确的工作思路。希望同学们再接再厉,完满地完成课题研究。其实,我们有很多小组的课题方案都做得非常好,还有个别同学是独立研究人,因为时间关系,今天只能选取5个小组开题,我们下一周同样时间再见,希望其他小组做好准备,相信你们的表现将更为出色。

  附二:指导老师在初一(1)班综合实践活动开题会上的讲话

  20xx年4月16日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题会。我先考考大家:为什么要举行开题会?(一个科研项目的开展,要投入人力和物力,为了避免研究的盲目性,必须对选题以及课题研究方案进行科学论证。即这个课题选题是否有意义,有价值,是否具备了开展的条件,课题方案是否科学、合理、可行,能不能做下去,达到预期的成果,需要论证。如果选题没有价值,或不具备研究条件,就要重新调整方案,甚至重新选题)。

  开展课题研究,参加开题会,对于在座绝大多数同学来说,应该都是你们人生中的第一次。刚才,五个小组的同学都表现得很好,各有特色:有的风趣幽默,有的严谨细致,但课题方案都很规范,答辩也很机智,很有科学家的风范。也许你们今天的选题还显得比较稚嫩,没有很多的创新性,但你们像一个科学家一样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这就是一种收获,一种成长。我相信,我们坚持每年开展1-2个课题研究,等到高中的时候,你们的独立研究能力将有很大的提高。再过20年、30年,在你们当中一定会形成能傲视同行,在学界产生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说不定你们的论文或研究报告会刊登在美国的科学杂志《自然》,在你们当中产生长江学者、甚至是诺贝尔获奖者)。老师期待着!

  谢谢!

课题开题报告15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语言的运用是一门艺术,恰当的语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励其前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 对于课堂评价来讲,评价语言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课堂评价是师生情感交融的无形通道,是促进知识建构的有效阶梯。心理学表明,当学生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后,如能及时地得到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继续向更层次需要作出积极努力。

  在实践过程中,不难发现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语言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评价语言过于贫乏。教师的课堂评价总是“很好”、“真棒”、“好极了”等语言。

  2评价语言夸大其词。“棒、棒,你真棒”的夸奖声。一些简单的问题,也会掌声雷动。

  3、评价语言过于苛刻,对于学生回答的答案与自己预设的不一致时,教师不仅没有给予肯定和引导,反而给予讽刺意味的消极评价。

  4、评价语言含糊敷衍。学生回答问题时,常出现矛盾或不确切的情况。对于学生模棱两可的答案,教师常常会把问题抛给学生讨论,或者干脆就不了了之。而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或学生回答得不太准确时,教师一般都置之不理,或者含糊的给予评价。

  针对现今课堂中教师评价用语存在的一些弊端,改变教师评价观念,把握评价的时机,合理的、充分的运用课堂评价语言的魅力,及时的激励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使数学课堂呈现勃勃生机,充满活力。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课堂评价用语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特定的时空范围内,教师以口语形式,对学生在课堂内的.表现做出的即时反馈性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它具有针对性、指向性,是旨在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教学言语。小学数学教学评价除了具备一般课程评价的特征外,还受小学数学独特的学科性质和小学数学教学发展水平的影响,在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类型、评价分析等方面都表现出其独特之处。评价的方式也有多种:师生评价、生生评价、自我评价等等。

  本课题研究以考察目前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用语的现状作为探讨的起点,旨在通过调查当前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用语的现状,分析其特点,对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评价用语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对已有的良好课堂评价用语经验进行总结,并对今后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用语提出策略性建议,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课题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课题开题报告05-27

微型课题开题报告02-24

小学课题开题报告05-17

英语课题开题报告10-19

课题研究论文开题报告12-20

音乐课题开题报告05-20

历史课题开题报告02-17

科研课题开题报告02-24

教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03-02

小学课题开题报告15篇(精选)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