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记叙文

时间:2024-05-25 06:55:27 记叙文 我要投稿

语文记叙文

  相信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特别是占有重要地位的记叙文,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这种类型的作文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记叙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记叙文

语文记叙文1

  本课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及其意义;第二部分,小学作文构思教学设计解析,小学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

  本课程重点在于,重点介绍小学记叙文写作构思教学设计的方法。课程分两个问题对小学作文构思教学设计进行了介绍:

  1、作文构思教学设计在作文教学设计中的位置,

  2、小学作文构思教学设计的要点。要点中又分为“入门设计”、“升级设计”两部分,对构思“入点句”、“配合句”、“归纳句”的设计,对“基础题型”、“变易题型”的构思设计方法,均提出了强劲支持的.教学建议。

  1、学习目标

  ⑴了解小学作文教学设计的意义及其基本类型。

  ⑵掌握小学作文构思教学设计的入门方法。

  ⑶掌握小学作文构思教学设计的升级方法。

  2、具体要求

  ⑴阅读本网络培训课程的文字稿,用以了解本网络培训课程内容全貌。

  ⑵观看本网络培训课程视频讲座,从理论层面,寻找本网络培训课程的重点、难点。

  ⑶观看本网络培训课程互动讨论视频、课例,从实践层面,寻找本网络培训课程的重点、难点。

  ⑷浏览、查阅本网络培训课程参考资料与文献目录,加深对本网络培训课程内容理解。

  ⑸进入作业及互动讨论反思,检测自己的学习状况、与同行交流学习心得。

  3、特别建议

  ⑴在学习本网络培训课程之前,学员应该留下自己的一个足迹。可以先尝试完成一个小学作文构思的教学设计。这样做的好处是,未来知道自己进步到底多大。

  ⑵在学习本网络培训课程之中,善于动脑、动笔、动嘴。动脑指要善于动脑筋,要精于思考。动笔指笔记、札记之类,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儿。动嘴指与同学交流,要把想到的说出来,要把不明白的问出来。

  ⑶在学习本网络培训课程之后,学员应该把自己的学习收获用于自己的小学作文构思教学设计、及其研究之中。使用“小学作文构思教学的方法”进行练习,以巩固学习成果。

语文记叙文2

  这节语文课和往常的大不一样,由于我们这个单元学的是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是知识竞赛。我们按照学号分好了组,大家跃跃欲试。都准备好了知识大全,古诗75首,中学生必背61首,都想为组争光。

  第一环节是必答题,我们组的题目都特别简单,仿佛2,4组的运气特别背,都是很难的题,而我们的题目小菜一碟,真是天助我也。所以,我们的比分一开始就遥遥领先。可是到后来的抢答题的`时候,我们都“抢”不过人家,眼看着比分在一点点的反超,我们都很着急。不管对错与否,我们都拼了。我们组的唐楚楚由于事先举手,哈哈,终于轮到唐楚楚了。可是回答着就卡壳了。我们都在下面干着急,我做她旁边,我轻轻的提醒她。“《枫桥夜泊》”她终于回答出来了,可是有些组的同学在抗议。幸好茅老师没有计较,我们组又加了一分。我们暗喜。有的题目很难,查阅了书也找不到,这是要靠平时积累的。我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体会。很快就到最后一题了。用“赏花归去马如飞酒力微醒时已暮”这十四个组成一首诗。“这…这个我好像在哪里见过。”我喃喃自语道。“那你赶快举手呀,答对了这题,我们就第一名了。”唐楚楚说。可是倪伟刚刚举起手来。只好放弃。我明明知道答案的,唉。正确答案应该是“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比赛结果出来了,有两个并列第一。我们组只好得第三名。虽然这次活动我们组没有取得好成绩,但是让我明白了,我们应该多看书,平时要多积累。

语文记叙文3

  1、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倒叙作用:倒叙一般是为了突出中心、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使叙述有波澜、或为了造成结构悬念,引人入胜。

  2、高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线索

  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物、地点的转换、感情的变化、“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3、记叙的人称:(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写法的作用: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使故事显得真实(作为故事的见证人)、自然、有亲切感。(2)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写起来开阔充分。(3)第二人称记叙,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4、高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

  5、描写方法:分两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 人物描写细节描写

  (2) 环境描写的作用

  (3)侧面描写:用他人的反应、与其他人物对比表现人物

  6、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要理清写景的顺序,找出观察点(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1)观察角度:平视(远视)、仰视、俯视。(2)观察的手段: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3)感受的形式:形、色、声、香、味、光、感。

  7、高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一般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8、品味艺术特色:一般指品味文章(包括品位小说)的构思、布局、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回答时看它的构思是否新颖巧妙;情节是否跌宕起伏;是否运用对比、讽刺、夸张、烘托、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象征、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

  9、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形指结构,神指中心意旨

  写作手段: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10、当回答回答文章中一内容有何作用时可从三个方面考虑,(1)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2)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3)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11、标点符号的作用:

  引号:

  (1)表引用

  (2)反语,表讽刺否定

  (3)表强调

  (4)特指

  破折号:

  (1)表解释说明

  (2)表意思的递进或转折

  (3)表声音延长

  (4)表插说或中断。

  省略号:

  (1)表内容的省略

  (2)表静默或思考

  (3)表语言的中断

  (4)表说话断断续续

  (5)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12、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小说结构:开端、发展、、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13、常见写作方法

  14、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15、高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16语言特点评价用词:准确、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富有感染力等。

  17、围绕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或感受:

  高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模式:先用1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2-3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讲道理、若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结合亲身经历。

  记叙文阅读答题方法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1、文章体裁 :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 (2)抒情散文

  4、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5、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 小小说。

  6、小说三要素: 人物、 环境、 情节(开端、发展、、结局 )。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8、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9、文 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10、 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11、 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12、 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4)时间

  (5)地点

  (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13、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6)作者情感

  14、 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 平叙(略)

  15、 语言特色:(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16、 写作手法及作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例句: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 尽致的抒发。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7)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 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 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语文记叙文答题方法

  一、标题:标题的作用、含义

  (1)是全文的线索;

  (2)题目点明中心;

  (3)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4)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季节或/天气或/地点等;

  (5)点明主要人物及其特点;

  (6)点明主要事件;

  (7)题目有双关义;

  (8)与结尾相互照应等。标题含义往往包含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

  二、主题:概括主题、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赏析句子答题技巧:表达技巧+具体分析+表达效果(感情)

  (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7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四、根据原文分析问题。在文中找到根据,用自己的话条理清晰的概述出来。

  五、分析人物形象

  1、先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思想品质,再结合具体事例分析。

  答题技巧:主要事件中表现的品质、文中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人物语言、心理、神态、对人物的称呼、隐喻的事物。

  2、不同人物在文中的作用主人公:(判定谁是主人公)答题技巧: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配角:对主人公起到什么作用、对情节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对表现中心起到什么作用。

  3、根据文章内容简介一人物答题技巧:基本情况、主要事件、简评人物性格、品格或自己对人物的感情

  六、对写法的分析:

  表达方式:

  (1)记叙

  (2)说明

  (3)议论

  (4)描写

  (5)抒情

  描写方法:

  (1)外貌描写

  (2)神态描写

  (3)动作描写

  (4)语言描写

  (5)心理描写

  最常见的在前半部分文段,是插叙,答题格式是:

  (1)交代了背景、情况(要根据文意概括);

  (2)为下文故事情节发展做铺垫。

  如果该段是最后一段,则是补叙,答题格式是:

  (1)补充交代情节(要根据文意概括);

  (2)照应上文,解开悬念,让故事真相大白

  (3)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如果在开头第一段,多为倒叙,答题格式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记叙顺序常用三种:

  (1)顺叙;

  (2)倒叙(在开头)

  (3)插叙。

  七、对文章内容的推理和想象(人物心理描述)

  对文章内容的推理和想象的考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揣摩人物的思想活动,想象人物的动作、语言等;二是对文章的情节或结局展开合理的推测。解答此类题一定要结合全文的内容来进行。对人物思想活动、语言、动作的揣摩要紧扣人物性格特点,符合情节的发展、适合语境。对文章结局的推理是开放的,答案是多元的,关键是正确表述。

  八、阅读体会:紧扣文章主旨、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1)感受启示题:结合原文谈认识,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谈感受。

  答题模式:观点+认识(道理论据)+事例(事实论据)

  (2)合理想象题:有创意但必须与语境和主旨相吻合。

  答题模式:原文含义(作者感情)+现实生活(典型事例)+自己观点(态度)

语文记叙文4

  一、中考记叙文要求

  把握记叙要素、线索、顺序、人称、详略。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和层次。理解题旨及文章的主旨,概述主要内容。揣摩理解关键词、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及作用。分析文章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写作技巧。阅读中的体验及启示。结合内容个性化表述,学会思考和质疑。

  二、知识梳理

  (一)明确记叙文知识要点

  1、什么是记叙文

  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描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文体。

  2、记叙文的分类

  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记叙文是以情感人

  (1)侧重写人的记叙文

  如:《我的母亲》《老王》《背影》《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忆冼星海》《邓稼先》

  从事件中分析人物,在言行中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点。

  (2)写事的记叙文

  如:《社戏》《风筝》《羚羊木雕》

  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

  如:《春》《济南的冬天》抓住写景手法,景物特征,分析作者情感。

  (4)表达方式:5种

  ①记叙:概括叙述、详细叙述

  ②议论:

  开头议论:开篇点题,统领下文

  文间议论:承上启下,揭示意义

  结尾议论:揭示或升华主旨,画龙点睛

  ③抒情:真切强烈,震撼人心。

  ④说明

  ⑤描写

  (5)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细节描写细微具体人物环境场面

  三、常见题型解析

  1、题型一:题目设题

  题目的含义、题目的作用、拟题、寻找线索。

  ①标题含义

  A、一语双关的题目最容易考查其含义,表层意从字面上很容易把握,深层意要联系全文甚至主旨方可把握出。

  B、运用修辞的题目也容易考查含义

  思路:一语双关,表面上指……,又指……。概括了……的事件,表达了……的情感,暗示了……的主旨。或者:运用…修辞,写出……

  ②标题作用

  内容上:(同题目含义)点明……、概括……事件、表达了……感情、表达了……主旨

  结构上:是否是线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参考)形式上:新颖独特,吸引读者

  ③拟题(只要对的,不要贵的):以核心人物为题:《老王》《藤野先生》;以核心事件为题:《登上地球之巅》;以核心事物为题:《风筝》;以季节为题:《春》《济南的冬天》;以独特的视角为题:《背影》《台阶》;以主旨为题:《伟大的悲剧》;以情感命题:《爱》;以线索为题:《羚羊木雕》;寻找线索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2、题型二:情节设题

  ①概括全篇内容、概括部分情节、梳理心情变化、概括全文内容

  基本思路:人物+事件+结果,时间、地点、经过可以略去;起因可以有,尤其是结果一定要有。注意:人物众多时,找出主要人物;抓住主要事件,(插叙的事情排除掉);如果有两件主要事情,都要概括出来。

  ②概括部分情节

  概括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防止出现误将高潮当作结局,或把经过当作结果的情况。

  ③梳理心情(感情)变化

  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防止出现误将高潮当作结局,或把经过当作结果的情况。

  小结:完善情节链、完善变化链

  3、题型三:人物形象设题

  ①分析人物的形象

  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分析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性格和精神品质。

  思路:抓住文中抒情议论句,体会作者情感,用赞美(贬斥)的语言概括。是一个……的人。从文章……看出来。要巧借文章中的词语是否要结合内容分析

  ②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侧面描写:作者通过对周围人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细节描写:即特写镜头,以突出人物心情或品质。

  思路:这句话运用了……的描写手法,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③评价人物形象

  基本思路:性格特征+评价

  常有两种类型:有模板;没有模版。

  (有模板,如“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可以模仿模板的句式、语言风格)先写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再升华、赞美。语言要简洁,优美,富有激情。

  ④揣摩心理

  出题类型:补写心理

  思路:明确人物此时此境应有的、合理的心理内容。

  注意:语言表述时要注意人称,很多题目暗含要求用第一人称:要用“我”,写人物的内心独白(考试中建议用第一人称)。如用第三人称,则是在陈述人物心理。

  4、题型四:句子设题

  (1)重点句子理解(作用)

  思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语言组织:这句话写出了……(内容),结构上起到了……的作用。有利于突出……。(往主旨上靠拢)

  (2)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全文设置了……的情感氛围;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等。

  中间:承上启下:与上文的……呼应;引出下文的……;总结上文,引出下文,为……做铺垫。

  结尾:照应开头,照应题目——首尾呼应,回味无穷;总结全文,突出、深化……的中心。

  过渡句的作用:

  承上启下,使文章结构严密,气势贯通,前后呼应,条理分明。

  (3)描写句理解(作用)

  ①人物描写句

  人物描写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人物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思路:这句话运用了……的描写手法,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②社会环境描写句

  思路:这句话写出了当时社会……的特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了下文……情节。(推动了情节发展,或为下文叙事描写作铺垫)

  ③文采句赏析(表达效果)

  思路:修辞(+阐述)+内容+情感

  语言组织: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地写出了……的内容(动作、心理、神态等),表达了……的情感。

  注意:在适当地方加上炼字内容。给整个句子以综合评价。

  5、题型五:段落设题

  同句子理解(作用)一样。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思路:这一段写出了……,突出了……,(这是内容)对下文起到……的作用。(结构)

  注意:段落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

  ①开头段作用

  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②结尾段作用

  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点明题旨;深化或升华主旨,强化作者情感;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思,余味无穷;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呼应开头,首尾圆润,浑然一体。

  ③环境(景物)描写句

  思路:这句话写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突出人物……的性格。烘托了人物……的心情等。(回答要具体)

  ④中间(非开头结尾)段落

  过渡段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内容,引出下文……内容

  只承上:总结上文……内容

  只启下:引起下文……内容

  铺垫段:为下文……作铺垫

  6、题型六:词语作用/妙处/表达效果

  常考的词语有:动词、形容词、副词;褒义贬用、贬义褒用;语境词等。

  方法指导:带句解词;有修辞要写出所用……修辞;有的写出……心情,表现了人物……性格,表达了……的情感。突出了……的中心。

  注意:结束时最好有综合性评价语。

  此题型还有: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调换另一词

  解题模式:

  首先,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其次,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或哪个表达效果更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好在哪里);最后,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好在哪里)还有:指示代词的指代内容。

  思路:就近、就前原则

  例如:“路上,我一直在想,这个孩子应该回家,家长[微博]应该接纳他,认可并鼓励他。只有这样,他才能活得快乐,才能走向梦想。”

  “这样”指的是?“这”是近指,“那”是远指。

  还有:其他词语指什么,根据语境推到判断出所指

  还有:词语是否矛盾,有些词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实际上各有所指,寄寓深刻的用意。

  7、题型七:记叙顺序设题

  ①顺叙: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时间)记叙。

  作用:叙事条理分明,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完整清晰。

  ②常考的是倒叙、插叙的辨识及其作用。

  插叙的作用:这段插叙,补充了……的内容,突出了人物……的性格,使文章内容更翔实,故事情节更曲折,人物形象更丰满。

  倒叙及其作用:有两种倒叙形式:第一种是首尾照应,中间回忆。这种形式的倒叙作用是首尾照应,结构完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第二种是把事情的结果写在前面,这种形式的倒叙作用是取得设置悬念、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语文记叙文5

  下午,王老师来到课堂,给我们上《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

  第一步,王老师让我们介绍小兴安岭,吴燃站起来一连通把它的地理位置等等都说了出来。

  “还不错,就是还有一点我要补充。”王老师说,“它的.外面还有一个外兴安岭,被俄罗斯占领了,还有俄国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我们中国人叫它海参崴。它在清朝属于中国领土,后被改名了。现在跟外兴安岭一样,要不回来了!”

  这几句短短的话,却刺痛着我的心,我心里回响着一句话:落后就要挨打。

  回家后,我查阅资料。当时,清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力衰退。正是那个时候,俄罗斯就想把外东北等各大区域纳入怀中。

  我记得在《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这篇诗歌里写到“我们的祖先最早走出森林,我们的祖先最早开始耕耘”。不错,在战国七雄存在时,欧洲只有原始人。

  要知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这真是一次意义深刻的语文课。

语文记叙文6

  有人说失败是一座山,让我们爬起来。有人说失败是一座山,我认为,失败是一座山上最美丽的风景……

  记得,在一次期中考之后,我们班考试成绩不尽如人意,我一直在自责,一直在想:“唉,我怎么就这么倒霉呢?”这次,我的心情是很糟糕的,我考得这么差,妈妈一定会打我的。可是……

  回到家里,妈妈问我:“考试成绩如何?”我不敢吱声回答,只是默默地把试卷藏了下去。晚上,妈妈看了一下成绩表,她对我说:“这次的成绩已经不太好了,以后考不好,回家要挨打,你要把成绩提高上去。”我听了,觉得很有道理,我不能因为一次考试,就打击了自己的自信心,而把成绩提高,不是自欺欺人。

  我回到家里,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我想着:我应该怎么样才能把成绩提高上去呢?我一个字也不敢说出来。妈妈看了一下成绩表,对我说:“我知道了,你不能因为一次考试就打击了自己。我们要把它做好。”听了这话,我一下子把自信的火花点灭了。

  第二天,我把成绩告诉妈妈,我把成绩告诉了妈妈。“啊?”妈妈大吃一惊,问。我说:“我考试的成绩只能是分,这不是你的真实水平吗?”妈妈说:“你这个,考试就知道说谎,不要在意成绩,你应该把它改正,你要把它看成一条路,一条路,一条成长的路。”

  听了妈妈的`话,我觉得自己很对不起妈妈,我想:如果不是妈妈这次没有把成绩提高下去,我的成绩就不会改正的。

  这次的失败让我明白了:我应该把成绩提高上去,不能让妈妈失望。

语文记叙文7

  特点

  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综合其它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通过描述人物、事件及状物、写景来表达一定的中心。

  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有时六要素不一定都出现,某些要素是可以省略的。

  分类

  侧重写人的记叙文,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为主,如,《背影》。

  侧重记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如《一面》。

  侧重绘景的记叙文,以描绘景物寄托情怀为主,如《春》。

  侧重状物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如《白杨礼赞》。

  顺序

  1、以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记叙,如《一面》。

  2、以事物或观察的空间顺序记叙,如《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

  作用:脉络清楚,条理分明。

  倒叙:先写结局,再追述顺序叙述事情经过,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插叙:暂时中断中心事件的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如《同志的信任》。

  作用:对缘由做补充,对人物做介绍。

  方法

  叙述:对事情原委、始末作直接的介绍、说明和交待,基本表达方式

  描写:对人、事、物、景作具体、形象的刻画:人物描写肖象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景物描写:交待环境烘托气氛表现心理抒发感情

  细节描写:具体生动

  夹叙夹议:叙述或描写中穿插分析或评论。

  抒情:对感受和感情的抒发、表达。直接抒情,直接抒发歌人或作者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通过记叙、描写、或议论来抒发感情。

语文记叙文8

  中国文化馆要我写一篇《我的母亲》,并寄我母亲的照片一张。照片我有一张四寸的肖像。一向挂在我的书桌的对面。已有放大的挂在堂上,这一张小的不妨送人。但是《我的母亲)一文从何处说起呢?看看母亲的肖像,想起了母亲的坐姿。母亲生前没有摄取坐像的照片,但这姿态清楚地摄入在我脑海中的底片上,不过没有晒出。现在就用笔墨代替显影液和定影液,把我母亲的坐像晒出来吧:

  我的母亲坐在我家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

  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是母亲的老位子。从我小时候直到她逝世前数月,母亲空下来总是坐在这把椅子上,这是很不舒服的一个座位:我家的老屋是一所三开间的楼厅,右边是我的堂兄家,左边一间是我的堂叔家,中央一间是我家。但是没有板壁隔开,只拿在左右的两排八仙椅子当做三份人家的界限。所以母亲坐的椅子,背后凌空。若是沙发椅子,三面有柔软的厚壁,凌空原无妨碍。但我家的八仙椅子是木造的,坐板和靠背成九十度角,靠背只是疏疏的几根木条,其高只及人的肩膀。母亲坐着没处搁头,很不安稳。母亲又防椅子的脚摆在泥土上要霉烂,用二三寸高的木座子树在椅子脚下,因此这只八仙椅子特别高,母亲坐上去两脚须得挂空,很不便利。所谓西北角,就是左边最里面的一只椅子。这椅子的里面就是通过退堂的门。退堂里就是灶间。母亲坐在椅子上向里面顾,可以看见灶头。风从里面吹出的时候,烟灰和油气都吹在母亲身上,很不卫生。堂前隔着三四尺阔的一条天井便是墙门。墙外面便是我们的染坊店。母亲坐在椅子里向外面望,可以看见杂沓往来的顾客,听到沸翻盈天的市井声,很不清静。但我的母亲一向坐在我家老屋西北角里的这样不安稳,不便利,不卫生,不清静的一只八仙椅子上,眼睛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母亲为什么老是坐在这样不舒服的椅子里呢?因为这位子在我家中最为冲要。母亲坐在这位子里可以顾到灶上,又可以顾到店里。母亲为要兼顾内外,便顾不到座位的安稳不安稳,便利不便利,卫生不卫生和清静不清静了。

  我四岁时,父亲中了举人,同年祖母逝世,父亲丁艰在家,郁郁不乐,以诗酒自娱,不管家事,丁艰终而科举废,父亲就从此隐遁。这期间家事店事,内外都归母亲一人兼理。我从书堂出来,照例走向坐在西北角里的椅子上的母亲的身边,向她讨点东西吃吃。母亲口角上表出亲爱的笑容,伸手除下挂在椅子头顶的饿杀猫篮,拿起饼饵给我吃;同时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给我几句勉励。

  我九岁的时候,父亲遗下了母亲和我们姐弟六人,薄田数亩和染坊店一间而逝世。我家内外一切责任全部归母亲负担。此后她坐在那椅子上的时间愈加多了。工人们常来坐在里面的凳子上,同母亲谈家事;店伙们常来坐在外面的椅子上,同母亲谈店事;父亲的朋友和亲戚邻人常来坐在对面的椅子上,同母亲交涉或应酬。我从学堂里放假回家,又照例走向西北角里的椅子边,同母亲讨个铜板。有时这四班人同时来到,使得母亲招架不住,于是她用了眼睛的严肃的光辉来命令,警戒,或交涉;同时又用了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来劝勉,抚爱,或应酬。当时的'我看惯了这种光景,以为母亲是天生成坐在这只椅子上的,而且天生成有四班人向她缠绕不清的。

  我十七岁离开母亲,到远方求学。临行的时候,母亲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诫告我待人接物求学立身的大道;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关照我起居饮食一切的细事。她给我准备学费,她给我置备行李,她给我制一罐猪油炒米粉,放在我的网篮里;她给我做一个小线板,上面插两只引线放在我的箱子里,然后送我出门。放假归来的时候,我一进店门,就望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她欢迎我归家,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她深问我的学业,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晚上她亲自上灶,烧些我所爱吃的蔬菜给我吃,灯下她详询我的学校生活,加以勉励,教训,或责备。

  我二十二岁毕业后,赴远方服务,不克依居母亲膝下,惟假期归省。每次归家,依然看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她像贤主一般招待我,又像良师一般教训我。

  我三十岁时,弃职归家,读书著述奉母,母亲还是每天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只是她的头发已由灰白渐渐转为银白了。

  我三十三岁时,母亲逝世。我家老屋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从此不再有我母亲坐着了。然而我每逢看见这只椅子的时候,脑际一定浮出母亲的坐像——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她是我的母亲,同时又是我的父亲。她以一身任严父兼慈母之职而训诲我抚养我,我从抓抓坠地的时候直到三十三岁,不,直到现在。陶渊明诗云: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我也犯这个毛病;我曾经全部接受了母亲的慈爱,但不会全部接受她的训诲。所以现在我每次在想象中瞻望母亲的坐像,对于她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觉得十分感谢,对于她眼睛里的严肃的光辉,觉得十分恐惧。这光辉每次给我以深刻的警惕和有力的勉励。

  【阅读提示】

  《我的母亲》,我们在小学和中学,都写过相同或类似的习作。初三时又学习了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丰子恺先生的《我的母亲》,构思别致,内容真实感人,语言朴实凝炼,堪称佳作,非常值得一读。

  【思考练习】

  1。根据上下文内容,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丁艰:____。

  (2)归省:___。

  2。第九段引用的陶渊明诗句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是说明人在年轻时容易犯什么毛病?

  答:____。

  3。第三段中作者从哪四方面写出了母亲座位的不舒服?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五段结尾天生成有四班人向她缠绕不清的中四班人都指哪些人?

  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有一句话贯穿全文,它在文中重复多次,请把这句话摘录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母亲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记叙文9

  一次在路上,一群小学生在路上追逐打闹。他们的父母也跟着他们一起追逐打闹。

  一个女孩儿说:“爸爸妈妈,这儿有只小狗啊!它有点儿可爱,我想它一定是一只可爱的小狗。”一旁的男孩儿们哈哈大笑起来。

  “那它是什么动物?”一个男孩儿问道。

  女孩儿说:“它是一只小狗。它有一身雪白的毛,眼睛水灵灵的,鼻子小小的,嘴巴小小的,身体胖嘟嘟的,尾巴短短的,它的'身体胖乎乎的,它的腿短短的,腿上有许多毛茸茸的东西。

  小狗一直跟在小男孩儿后面,一会儿在你脚边蹭来蹭去,一会儿在你腿边走来走去,一会儿又在你脚边蹭来蹭去,一会儿又在你腿边蹭来蹭去,一会儿又在你腿边走来走去。

  男孩儿一听,马上停止了追逐打闹。男孩儿一看,这儿有小狗,马上停止。小狗也一直跟在小女孩儿身边,一会儿又在你腿边蹭来蹭去,一会儿又和女孩儿玩耍。一会儿它们就跑到了路中间,一直追着。

  男孩儿跑累了,小狗也跑累了,小狗儿也跑倦了,小狗儿就蹲在地上,看着女孩儿玩耍。

  过了一会儿,小男孩儿走累了,小狗儿就趴在地上,趴在女孩儿的脚边,一动也不动。女孩儿一看小狗儿趴在地上,马上停止了追逐打闹。

  男孩儿和女孩儿们都笑起来了,这时,女孩儿发现自己的脸上全都是泪水。

  女孩儿也笑了。

语文记叙文10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中主要讲的是:著名数学家、复旦大学原校长苏步青教授谈语文。他说:“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的话,我建议第一堂课先考语文。考后判卷子,不合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可见学好语文是多么的重要!我们从小学迈进了初中的门槛,学习语文的方法也有所改变。我们很多人都存在这样的误解:学语文,应该是学校的事,应该是老师的事,应该是学生的事。只有在语文课上,才是学语文;只有打开语文书,才是学语文。这种误解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其实语文最本质的东西是:语文与生活紧紧相连,是生活给予了语文生命。

  如果没有生活,当然也无须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可以有很多方式,比如说:我们可以在影视中学语文,我们可以在游戏中学语文,我们可以在聊天中学语文,我们也可以在报刊中学语文……,而这些方法都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学好语文。就拿报刊来说吧,在阅读报刊的时候,你难道没学到语文吗?报纸书刊上刊登的名篇名作,细腻而精彩,读起来琅琅上口,又忍不住去拿笔把它记摘抄下来。同时理解文章的'作者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在这不经意间你的语文水平难道就没有长进吗?在读报纸的时候,当我们随意看到一个新颖的广告或标语,当我们醉心于时尚杂志的动听词汇,有谁又能否定我们在学语文呢!语文是什么?语文就是学习交流的方法,让人与人之间可以进行沟通。而我们在生活中,在报刊中,就能学到,学好语文!说不定我们因此会学到更加精彩的语文,这可能是真的哟!说不定这才是真正的语文,富有生气的语文!只要用心,我们不仅仅能在报纸书刊中学到语文,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时时有语文!只要用心,我们一定能把语文学好!

语文记叙文11

  我们来到山脚下,抬头一望,啊,好高啊!妈妈好累,爸爸好累,我想:我要是在山顶上休息一段时间,就可以到山顶了。想到这个,我就开始爬山了。我和爸爸一直沿着石梯往上爬,终于到了山顶,我和爸爸都累得筋疲力尽了。

  我们坐在山顶上休息了一会,就下去玩了。我和妈妈在那里休息了一会儿,就去玩了,我和妈妈在那里玩了一会儿,就回家了。

  回到了家,我看到妈妈累得满头大汗。我问妈妈:“妈妈,我们休息了一会儿,你累吗?”妈妈说:“你看爸在那里休息,爸就在旁边。我们休息了一会儿,就下山了。到了山顶,爸爸和妈妈都说我们累。”

  我们又坐车下山了。爸爸在山下叫我们吃东西。吃完了东西,我们就下山了。我和妈妈下山时,看见有人在玩,我和妈妈在下山,我说:“爸爸,我们下山吧!我下山了”。我和爸爸下山时,看见了一个卖冰激凌的小店,我和妈妈就去买了一根冰棍吃。

  下山后,我们吃完饭之后又玩了一会儿。我和爸爸又回了家。

  这就是我的.童年,一个充满快乐、充满了快乐的童年!

语文记叙文12

  一、科学划分课时目标

  语文课不仅要有每一课的总目标,而且要有明确的课时目标,哪些内容应在第一课时完成,哪些任务该在第二课时完成,必须要有科学而合理的安排。可在语文教学中不少老师由于没有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教师用书和教材,课堂教学一塌糊涂,让听课老师搞不明白他上的到底是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落实不到位,学生语文能力得不到提高,课堂效率低下。如何做到课时目标的划分科学而合理呢?在认真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把握住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围绕总目标,再根据教材特点和本班学生实际确定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此次参赛的优秀教师们,他们所完成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一样的,即读书、识字写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也要将这些任务放在第一课时去完成,第二课时重点是细读感悟,揣摩语言,体会情感。教学任何一篇课文的第一课时,都做到心中有目标,上起来也就扎实有效。

  二、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虽然我们明确了第一课时要完成的主要内容,但由于授课教师的不同,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大相径庭。要想提高课堂效率,让课堂绽放精彩,优秀教师就是注重优化教学环节。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呢?本人从这次“课内比教学”竞赛活动中受益匪浅。

  1、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学以致用。如在读课文中认字,圈出生字、读准字音、划出生字组成的词语;读含有生字的句子,读句子中巩固认字;读词语,在词语中认识生字;在多音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中记忆生字,如悄(qiǎo)然、悄(qiāo)悄等。把生字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学生既掌握了生字的音、形,又学会了灵活运用生字,真可谓一箭双雕。

  2、识字中巧妙穿插写字指导,读写结合。大多数老师认字是认字,写字是写字,孤立分开,或者一一教写,缺乏重点指导。学生已熟悉生字后,教师应有意提示学生去发现易写错生字及书写时注意的地方。对于特别难写的、课本中又要求学生会写的字,教师要重点指导,并范写,如“兜、噩”等字。读中练写,利于提高识字的有效性。

  3、反复诵读,体现语文教学本色。语文教学,特别是第一课时,一定要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并且读书方法多样、读有要求、读有指导。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句子;同学间互读课文,订正字音;自由读课文,不添字、不掉字、不唱读,读通顺,读流畅;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朗读情况,并比赛朗读;默读课文,感知内容,思考问题,边读边做批注;展示朗读水平,师随机范读指导,练读,和老师挑战朗读;分组读,齐读等。读要贯穿课堂的始终,以读代讲,读有所悟,但切忌机械重复地读。

  4、选准切入点,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方法多样,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了解文中主要人物及特点,交流读书收获,赏析写得最好的语句,解决学生看题质疑的问题等。教学中应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学习情况灵活运用,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整体感知课文,都应选准切入点。如竞赛中的两位老师都讲的是《卖火柴的小女孩》,一位老师先让学生找出文中写小女孩几次擦亮火柴,然后说出小女孩每次擦亮火柴分别看到了什么,再就是深入理解相关内容;另一位老师先让学生划出描写小女孩的语句,然后读中感悟小女孩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后一位老师切入点小,以反常态,体现了个性化设计,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读、去悟,学生当然学得轻松愉快,课堂效果也可想而知。整体感知课文,不在于涉及的内容多,重在找准切入点。

  5、及时鼓励学生,语言具有亲和力。爱听表扬是小孩子的天性,一句“相信你是最棒的!”的话,能使学生热情高涨。“孩子,大胆点,说错了别怕!”“你真是老师的知音!”等话,能拉近师生距离,呵护学生幼小的心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

  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尤为重要,如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把握课文内容,都需要学生自觉去完成。但学生自学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时学生的合作探究比老师口干舌燥的说教更行之有效。如小组合作学习检查生字,互相听读课文、纠正朗读错误,讨论交流自读疑问等。如《生命》一文的教学,一学生提出“生命是什么?”老师让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发扬了合作精神。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解惑者。

  四、强化教师基本功,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课堂上学生感到困惑时老师只要稍作引导,学生就会积极参与。教师要想真正起到示范作用,必须要有过硬的基本功,如一手漂亮的粉笔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渊博的知识、驾驭课堂的'能力等。竞赛中的一位老师在让学生朗读《触摸春天》中的一个句子时,学生总是读不好,老师声情并茂地作了范读,学生再也不愁读不出感情了。教学中,老师的示范作用不可忽视。

  相信我们在“课内比教学”活动的滋养下,在各县教师精英的引领下,一定能弥补语文教学的缺憾,上好小学语文第一课时,切实提高语文第一课时教学的有效性。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与您探讨。

  1.注重三语:导入新奇,创设情景引人入胜;过渡语启迪思维,小结精巧,语言优美;总结语精炼,富于诗意。

  2、读通课文方法要多样性,可以用比赛、游戏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同时巧妙评价(师生评,生生评)鼓励学生。

  3、学习生字词要带动学生识字兴趣,把识字与课文,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互教互学,不要老师一人唱独角戏,同时要选代表性的字示范写字。也可以追本溯源,说字的演变,部首的含义教学生熟记,事半功倍。

  4、在课后安排拓展环节,可以体现老师的大语文观,突出课堂的增量。

  不过,最根本的是要熟读课标,做好教学设计,一定要把握好课文与本单元,乃至本册的关系,突破重难点,用好评价引导学生学习。否则,只会出现课上热热闹闹,下课啥也不知道的结果。课堂气氛再好,也不能算一堂好课。

  好资料来自互联网,一起创造,共同分享。

语文记叙文13

  每一缕阳光都该照耀到新生命

  张鸿勋

  ①那天早上发生了日食,我看到了现场直播,也看到了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和宣传。五百年一遇,很多人都说太幸运了,太震撼了,有的甚至说,太值了。尤其是重见天日的那一刻,感觉看到了极大的奇迹。

  ②我问朋友:日食是什么?很多种答案,有一位朋友回答:是影子,是月亮的影子。我再问:一个影子,人们为什么会那么欣喜若狂呢?答:是感觉到一种重见天日的欣喜。

  ③人们通常认为一些很不寻常的事情才是奇迹,其实每时每刻都有和日食一样的所谓的奇迹发生,而每一缕新阳光照耀到的都应该是新的生命,因为那是新的当下。

  ④说到阳光,我想起了第一次下矿井,那是印象非常深刻的经历,在极为寂静的井下500米处,头上的矿灯照射出隐约灯光,周围异常安静,只有近处岩层渗出的地下水发出的“叮咚,叮咚”的声音,掺杂着远处隐约传来的掘煤的爆破声。

  ⑤那个矿井和后来我去过的其他矿井不同,煤层质量虽然很好,但是非常薄,是斜带型分布,最窄的地方只有70厘米高,上下都是岩层,进去之后必须趴下来手脚并用地爬行。我们爬进了矿工俗称的“掌子面”,也就是工作区。一线矿工在这里把小型爆炸后崩落的煤块向外搬运。我第一次体验了矿工是怎样工作的,也趴在地上比划了两下,发现这是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他们像是地层深处的蚯蚓。

  ⑥我们实在待不下去的时候,准备上来,钻入上下有铁板、周围一圈铁栅栏的吊笼,这就是电梯了,除了没有楼层显示以外,电梯速度很均匀,嘎吱作响,500米,相当于一百多层楼宇的封闭电梯,手抓着吊笼上冰冷的螺纹钢,所有人都鸦雀无声。当吊笼从地面升起的刹那,刺眼的阳光洒在我们每一张黧黑的脸上,我们全眯起眼睛,眼泪流下来。走出吊笼,我在台阶上静默良久。现在想来,那个时候的感动,应该和看到日食没有什么不同,再重复一次:每一缕阳光都应该照耀到新的生命,因为那是新的当下。

  ⑦如果我们还有解不开的烦恼,去体验吧:如果你觉得自己郁闷得要自杀,带点好吃的.去一次儿童医院的白血病病房;如果你觉得自己病得比较重,带点玩具去看看脑瘫的孩子;如果你痛失了亲人,去看看地震灾区人们的生活;如果你觉得学业或者工作不堪重负,下一次矿井吧。说多少劝解的话都没有意义,真的,请体验一次:请暂时把你认为不可解决的烦恼扔开,去一趟,我保证你会把烦恼彻底抛开,拍拍灰尘嘲笑自己。

  ⑧因为,这是我曾经的体验。 (摘自2010年《青年文摘》,有改动)

  24.阅读全文,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分)

  25.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写日食现象?(2分)

  26.文章第④段划线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2分)

  27.在文章第⑤段中,矿工为什么把工作区称为 “掌子面”?(1分)

  28.通过阅读本文,你一定会感受到当下的幸福,结合你的经历,谈谈感受。(3分)

  【答案】

  24.作者通过一次下矿井的经历,感悟到幸福从未远离我们,告诉我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

  25.为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为后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6.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紧张的心情。

  27.因为矿井的煤层非常薄,是斜带型分布,最窄的地方只有70厘米高,上下都是岩层,进去之后必须趴下来手脚并用地爬行,所以矿工把工作区称为“掌子面”。

  28.示例:经历:一次放学回家,我看到一位腿脚有缺陷的同学一瘸一拐地走回家。感受:看到她我感受到自己是幸福的,虽然我没有富裕的家庭,没有漂亮的外貌,但我有健康的身体,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眼前的幸福呢?

语文记叙文14

  盼星星,盼月亮,这堂课终于被我盼来了!这是一堂有趣的语文课,我盼了好久才盼到的。

  “嗒……嗒……”老师缓缓走进教室,说:“好了,大家拿出自己带来的水果吧!”一声令下,大家兴高采烈地拿出精心准备的水果来。老师见了,便接着说:“这次做的水果拼盘一定要体现一首诗或一句诗句,现在开始吧!”

  “刷——”大家都开始搬桌移位,热火朝天地做起了水果拼盘。“做什么好呢?”我想着,但总是没想出个好主意,“还是先弄几下吧。”正想着,我便做了起来。我把带来的橘子、橙子一下一下地剥开。不一会儿,一瓣瓣的橘子,分成两块的橙子就完成了。我看了下四周,与我合作的薛伊炜、邵君君也都把柚子和西瓜分好了。现在桌上有一块西瓜、数瓣柚子、几个橘子、一个橙子,还有一个没切的火龙果。“这些能做什么呢?”大家默默思考着。这时,邵君君和薛伊炜迫不及待地讨论起来。邵君君说:“要不做那首《小池》吧!荷叶是绿色的,西瓜皮也是绿色的,荷花就用西瓜瓤,池水可以用火龙果……”薛伊炜听了,说:“好是好,就是太难做了……”。他们你一言我一语,一直没能说出个好办法。看到桌上的柚子皮,突然我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想到了船的.形状,立马脱口而出:“就做《泊船瓜洲》吧!”他们两个也赞同。

  我们马上动手开始工作,“嗒……嗒……”教室里回荡着同学们辛勤劳动的声音。我环顾四周,同学们都做的很好,有的五颜六色,十分诱人;有的独具特色;有的富有诗情画意……见同学们都在埋头苦干,我也加速切起了火龙果。不一会儿,我们小组的《泊船瓜洲》就完成了。细细观赏,还真挺像的!远处的西瓜绿得诱人,刚好对应“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近处雪白的“浪花”——火龙果和柚子小船以及用橘子、橙子搭成的小人儿则对应了“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我们欣赏完了,便开始大吃特吃,还真是有点咬文嚼字的感觉!

  这堂有趣的语文课我不仅尝到了美味的水果,还从这水果拼盘中感受到了中国古诗的博大精深!老师的这堂课真是别出心裁。

语文记叙文15

  20xx年春天,砀山浸在梨花香里,我们浸在徐州名师专家的美丽课堂里。

  每每在教学中遇到困惑,都会迫不及待地打开记录本,重温那一个个激情难忘的瞬间,以从中能找出解开困惑的钥匙,为我的教学指点迷津。

  付军玲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张岚老师会说话的体态语言;高波老师那触动孩子的心灵、让师生潸然泪下的爱的教育;秦伟老师带领学生在科学的殿堂里探索的样子,都使我“若有所悟”。于永正老师“爱如茉莉”的.教学更是使我时时回味。

  于永正老师这次给我们带来的课是《我和祖父的园子》,上课伊始,于老师检查孩子们的预习情况,一般情况下,遇到这种情况,大部分同学都会“无动于衷”,不举手,生怕自己预习不周会遭老师批评,但于老师微笑的脸上带着种挑衅的味道,反而激起了学生的“斗志”,纷纷高举着小手?虽然最后学生一个个“败下阵来”,但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浓了。记得于老师讲“帽”这个字,从古论今,并伴有形象的图画,使学生在理解中记住了这个字,并牢牢地印在了脑子里。于老师在课文读“我”的话,“我”“跑”的动作被于老师连读带演,把同学们一个个引得哈哈大笑,学生在笑声中学会了“品读”。更让我难忘的是于老师教给学生怎样说好一句话。他说:“你走进了祖父的园子,都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用“事物”概括,再把

  概括的“事物”说具体,让学生学会用“等”说话,反映了于老师治学严谨的态度,也与新课改中提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理念相吻合。

  于老师提倡“读懂文字背后的东西”,这一环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于老师教育学生遇到问题要“想”、要“思考”、“不浮躁”。他何止是在教书,简直是在荡涤整个社会,相信孩子们在于老师有意无意的“洗涤”中,人生中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沉稳吧!

  于老师的课堂是充满爱心的课堂,这份爱流淌于课堂的每一个细节:弓着身子一笔一划地板书,弯着腰替学生执话筒,侧耳倾听学生的发言,和学生的一个个耳语?张兴朝校长对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作了一个最通俗的解释:学生听了这节课期待着听下节课,看着学生一个个舍不得离开课堂、舍不得下课、舍不得离开于老师的样子,用多美的话赞美于老师都是苍白的吧!常常混淆:一位老人、一群孩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轻松和谐、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课堂,不正像祖父的园子吗?

【语文记叙文】相关文章:

语文记叙文12-27

我的语文老师记叙文07-30

记叙文05-17

等!记叙文10-07

[经典]记叙文的作文08-08

(经典)记叙文的作文08-18

记叙文的作文【经典】08-20

记叙文的作文(经典)08-20

【经典】记叙文的作文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