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时间:2024-05-19 16:52:04 结题报告 我要投稿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集合】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集合】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1

  课题名称:数学教学动手实践动有效性

  课题类别:市级微型课题

  课题编号:xxxxxxxxxxx

  课题承担者:杨丽

  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活动:

  一、课题研究的方案

  第一阶段:收集资料、准备立项阶段

  1.制订研究方案,课题论证,课题搜集资料文献,不断学习积累。

  2.制定实施细则,课题申报方案。

  3.对班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了解数学课堂动手操作

  频率和主要活动形式。

  第二阶段:行动研究、实施修改阶段

  1.立足教材内容,收集素材、精心设计数学活动方案,认真开展数学课堂,并及时记录和反思,形成文字材料,交流汇总实验情况,进行研讨分析。

  2.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并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评点、研究分析、形成典型案例,积累研究的素材、经验。

  3.回顾反思,对研究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新的课题研究实施计划,不断深化课题研究工作。

  第三阶段:反思总结、撰写报告阶段

  1.在组织典型案例分析,积累经验的基础上,疏理、提炼、总结出教学经验,完成研究报告。

  2.组织课题阶段成果汇报展示,完成关于动手实践活动的论文。

  3.进行自我评价,写好结题报告。

  第四阶段:结题与完善推广阶段

  将设计研究结果,整理出相关系统的资料,初步形成“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的模式,并在学校小范围内进行推广。

  二、研究计划执行情况:

  1、申报课题

  申报课题前,我对教师和学生方面做了大量的调查。学生只能接受课堂中老师的讲解,学生自主能力较差,数学课堂中学生动手实践尤为重要,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用数学的语言、

  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让学生学会动手,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大胆实践的能力是当前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要为学生创设和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建构数学知识,锻炼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基于以上的想法,低段数学以我校提出的“两动五优化”学习模式,构建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动手实践学习模式,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使每个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懂得交流、获得情感体验,使学生的实践活动发挥真正的有效性。因此,我展开研究本课题,希望通过研究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能力,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本课题申请于x年x月,经延安市教育研究中心评审,于xxxx年x月同意立项,xxxx年x月正式开题。

  3、纵观研究过程,整个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在该阶段我确定了课题名称,填写了课题申报表。搜集了理论支撑依据,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调查分析。第二个阶段(——),是初步研究阶段,开题论证,通过文献查找、调查和召开研讨会了解,制定研究方案,初步研究数学课堂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有效解决问题的措施,书写阶段研究情况报告,收集研究过程中所采集的信息等。本阶段研究与计划相比有些滞后,原因是学校放寒假。第三阶段(——),是深入研究阶段,依据教材内容做课例研究,积累个案,探索动手有效的方法,并对已有的课题研究成

  果进行整理和提升,反复研究,不断改进。书写阶段研究情况报告,收集心得体会等过程性材料。第四阶段(),是总结成果阶段,在这个阶段检测研究成效,加以分析;将研究成果汇编成集,撰写课题结题报告,申请结题;完成资料的整理,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召开课题研究成果展示会议。其中第一阶段为我的研究确立了方向,第二阶段为我的研究储备了理论基础,第三阶段是我脚踏实地、潜心研究、反复实践的行动历程,第四阶段是我收获成果的时节。这四个阶段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三、课题研究的推广

  我所研究的课题,本学期在我所的六年级中试行,经过反复地做课例研究,实践再实践,反思再反思,终于初见成效。针对我校的其他班级情况,我想《数学教学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对我校的课堂教学肯定有用的。经我校全体班主任成员的讨论,得到他们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初步决定把我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实际的课堂教学工作中。

  四、问题与努力方向

  1、问题:本次课题研究注重了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对于学生家长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困难,比如他们的素质涵养都不一样,每一个不一样的家长应该如何去巧妙的沟通等方面还有待继续研究。

  2、努力方向:珍惜这次研究成果,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积极参加我校的教研教改活动,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树立终身学习观,为教育事业贡献微薄之力。

  在实践研究中,虽然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也有许多问题值得反

  思。如:

  1.本课题的研究在所有数学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动手操作”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今后的研究还需不断加深,向更深的层次延伸,以期全面提高我校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2.由于学校的条件有限,没有与教材相配套的学具,所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3.本课题的研究,虽然总结出了一些可操作的模式和策略,但对研究成果推广不够,没有很好发挥课题研究的作用。

  4.学生的操作与思维的切入点衔接不够恰当。

  5.理论知识和科研素质有待提高。

  通过研究探索,证明进行《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的实验切实可行。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让每个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能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大面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2

  一、课题提出:

  1、基本情况:《信息技术环境下减轻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实验研究》”课题于20xx年4月提出申请,20xx年9月经渭南市电化教育馆批准立项为一般课题,课题主持人为王会芳,具体实施人员包括赵光明、由小红、刘军锋、王小非。

  2、提出背景:的目的是为解决学校实际困难,为其他农村学校的教学研究提供参考,随着农村规模办学工作的进程,作为农村基层学校,基本上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招生困难,在校生整体知识水平低,自学能力差;二是师资搭配不合理,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也日趋凸显出来:一是课堂教学有效时间少,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效果不好;二是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选择不准确,教学效率低。而这些又与教学质量和升学率的教学愿望之间形成了一对十分尖锐的矛盾,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升学率,增加学生的课业量,就成了教师的唯一法宝,所以随着年级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就日益加重,为此学生怨声载道,而且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3、课题界定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所谓教学效率是指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之比比值,是指单位时间里课堂教学的效果,它不但是预期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综合反映而且是评价教学优劣的重要指标和整个教学过程运作状态是否良好的重要标志,我们认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上,而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手段就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学生的课业消弭于课堂教学,这是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的有效途径。

  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在上个世纪初期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他认为“最优的”是指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在具体条件制约下所能取得的最大成果,也是指学生和教师在一定场合下所具有的全部可能性。最优化是相对一定条件而言的,在这些条件下是最优的,在另一些条件下未必是最优的。

  4,这些为课题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参与实践的机会。

  二、研究目标:

  1、学生课业负担形成原因

  2、课堂教学现状

  3、在课堂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探索,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途径。

  三、研究内容:

  影响学生学习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因素分析,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几个影响教学效率的问题,从教师教学出发,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打造高效课堂,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1、关注知识与学习对象的备课策略。

  2、具有校本特色的“生本”教学原则和方法。

  3、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四、主要研究方法:

  1调研法:主要用于教学现状和课业负担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2文献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取得的成绩;为课题研究寻找理论依据。

  3行动法:主要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和学习考察两个方面。

  4经验法:运用于阶段性总结、研讨和经验总结几方面。

  5对比法:主要运用于教学研究。

  五、研究过程:

  本课题整体谋划,采取了单项研究与归类整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现象到本质,层层推进,定期召开研讨会议,总结经验,修正错误,从而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第一阶段(20xx年4月到20xx年7月):期间完成了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工作。此过程中调查学生700多人,三个年级,调查教师69名在校教师,在课题组进行认真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两份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20xx年8月到20xx年11月):主要进行了课堂教学的方法模式的探讨和课堂教学实践工作。主要经历了组织学习、考察和课堂教学实践及其总结交流研讨等研究活动。

  第三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2月:在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具有校本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四阶段:20xx.3——20xx.5:

  1、方法探讨与实施:通过课堂调查和学生问卷等形式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修正,寻求最佳途径。

  2、课堂教学有效性行为的评价方法(论文)

  第五阶段:(20xx年6月——20xx年8月)

  (1)、处理数据资料,整理研究成果。

  (2)、召开有关专题研讨会,成果展示会。

  (3)、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4)、成果的整理和出版。如将研究过程中老师的有创新的`、有价值的论文、课例、录像、等加以整理、推广。

  (5)、结题鉴定。

  (6)、在本地区内推广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六、研究成果

  (一)、两个结论

  1、科学的分析,是寻找根源的重要手段:课题研究之初,我们首先进行了一个分析,做了三份问卷调查,最后形成了两篇报告。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在学生方面主要包括课外作业量、完成所需要的时间和完成的方法等10个问题;教师方面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20个问题,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下几个结论:第一学生的课外作业比较重,完成难度大,第二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低,具体体现针对性差,教学方法落后,评价机制不健全。而造成这些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我校教师流失比较严重,教师的综合素质明显下降;二是教师的教学思想比较落后,面对教育改革的发展,老教师墨守成规,年轻教师跟不上,中坚力量独木难支。

  (二)、一个工程:

  落实参研角色,提高参与研究的能力,是保证课题研究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觉得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从教师入手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教师从“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难的问题,二是解决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针对第一个问题一方面组织教师开展学习,其间课题组设计出台了“新竹计划”教师培养工

  程,落实三年,在新教师的提高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一方面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进行实地教学观摩和对比反思。与此同时,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方面做工作,加强学习小组建设和培训工作,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主人翁”的思想意识,二是可以教给他们参与学习的方法。“新竹计划”的落实,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能力奠定了基础,“学习小组”的培训和组织建设,为学生开展互助学习,提供了保障条件。

  (三)、一个模式:具有校本特色的“三主四段”教学模式。

  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最主要成果是,学校推出了“三主四段”这样一个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参考了杜威的“在做中学”、“五步教学”法(第一步: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课题,情境必须与实际经验相联系,使学生产生要了解它的兴趣;第二步:给学生足够的资料,使学生进一步观察、分析,研究该课题的性质和问题所在;第三步: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或暂提出一些尝试性的不同的解答方案;第四步:学生自己根据设想,进行推理,以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学生要根据明确的假设方案亲自动手去做,以检查全过程所达到的结果是否符合预期的目的。在做的过程中,自己发现这些设想、假设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五步教学法充分的体现了杜威“在做中学”的教学论)和郭思乐教授的“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生本”教育理论,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目的,经过二年多的教学运用,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阐释如下:

  “三主”:即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遵循的三个原则:以学习目标为主导的原则,以小组学习为主体的原则,以问题为主线的原则,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学模式和方法重点关注的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而忽略了教师行为,而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从关注教师入手,我们确立这样三个原则分别指向了教学中必须要注意的三个问题,即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

  1、以学习目标为主导

  总体要求: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说明的要求,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第一,一定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辞,不要把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相混淆。第二,一定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避免假大空,避免以偏概全,要具体到学生要通过什么手段学习什么学会什么,或者要解决什么问题。

  第三,一定要体现梯度性和针对性,一般目标和重点目标要有区别。

  第四,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表述要求:

  ①教学目标应尽量能描述得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②教学目标的描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类型和相应的学习水平。

  ③教学目标的描述要体现出较强的情感驱动力,使目标具有吸引力和认同感。

  一般说来,一个规范、明确的行为目标的表述,要包含以下四个要素:行为主体(是学生,不是老师),行为动词(可测可评、具体明确),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3

  结题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在搜集和整理资料与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形成某种形式的研究成果,并对这些成果进行完善。

  课题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是对课题研究的最为集中的阐述和说明,是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是专家和上级科研部门鉴定研究成果的主要依据。撰写好研究报告是结题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

  撰写研究报告,可以组成“写作小组”,由他们拟出“报告的详细提纲”,提纲经研讨通过后再动笔写出初稿,初稿经过研讨修改后,再成定稿,从而提高报告的质量。

  研究报告是整个教育实验结题的理论核心,也是教育实验的价值所在,研究报告的结论将直接影响课题的推广价值。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研究报告的编制,而且必须用科学的、学术的方法来编制研究报告,所以研究报告中措辞应当是高雅而简洁明了,而不能使用抒情式的华丽辞藻。

  研究报告的大致结构是:课题的提出、课题的研究目标、课题的研究内容、课题的研究方法、课题研究的结果以及讨论与建议。

  —— 课题的提出部分要说明课题的研究背景,尤其要说明其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教育实验课题尤其要说明其教育意义,特别是对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意义);

  ——课题的研究目标必须具体、详细,但又必须具有宏观指导意义,这样才能保证课题的理论价值;

  ——课题的研究方法必须具体、科学,必须强调学术研究的必须的'应用方法(对于教育实验就必须包括实验的方法);

  ——课题的研究结果是课题研究报告的核心,也是一项教育实验的价值所在,研究结果将决定课题是否具有推广价值; [以“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为例,可以从“研究中着力培养的习惯是否养成?这些习惯的养成对儿童健康人格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在研究中积累哪些经验?发现了什么样规律?本项研究得出了哪些有价值的结论?本项研究是否有所创新?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思考,用定量分析、典型分析和定性分析“三结合”的方法说明教育的效果,围绕课题研究的假说、行动(培养习惯的方法)、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方法,总结经验、发现规律,并进行理论阐述]

  ——问题讨论(提出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反思研究工作中的不足);——附件或附录(课题组人员名单、调查数据、问卷等);

  ——参考文献目录。

  (二)工作报告

  与研究报告不同,工作报告主要是从课题组织管理的角度写,其主要内容包括: ——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活动(课题研究的方案设计,研究计划执行情况等。如课题形成前的调查,课题的形成,课题形成后的设计,课题的申请与批准,课题的开题,实验教师的培训,实验教学的演示,实验教学的进行,实验教学的研讨与指导,实验教学的总结,课题的阶段性总结,课题的结束等); ——课题成果的出版、发表情况,转载、采用和引用情况等;

  ——课题成果的代表作等。

  如果课题在实施过程中有变动情况,最好把课题研究变更情况(课题负责人、课题名称、研究内容、成果形式、管理单位、完成时间等)也写入。

  工作报告应该是课题研究全过程的全面的、忠实的记录,特别是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尤其要全面、忠实地记录。

  (三)其它

  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包括:

  论文和经验总结,其主要目的是就某一方面进行总结或论述,一般不超过3000字(这样便于发表);

  教育案例,其主要作用是选取来自教师和学生的典型案例,反映课题研究理念的,每个案例一般不超过1000字;

  调查报告,围绕着课题研究所进行的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以不超过3000字为宜;

  活动设计,用课题研究理念为指导的活动设计(1000字以内);·校本教材,音像资料等;

  问卷、量表、学生作品等。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山区学生的家长绝大多数都外出打工挣钱,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绝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于是学生作业出现困难无人辅导。久而久之,他们对作业、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产生厌恶心理。怎样培养学生的作业兴趣、学习兴趣有待解决。

  结题报告

  本课题与20xx年9月通过评审,被立项为市级教师小课题。自立项后,在校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课题组成成员围绕课题的研究目标,刻苦钻研,大胆实践,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努力探索培养小学生作业,(主要是语数作业)兴趣的方法和策略。经过课题组成员近一年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经验,获得了一些启示,引发了一些思考,现报告如下:

  一、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校地处较偏远山区,学生父母绝大多数外出打工,他们都由爷爷奶奶或寄养人监管,而绝大多数监管人没有文化或者文化程度较低,没有能力辅导学生的家庭作业,即使有极少数家长就近打工或在家务农,但由于他们没有文化或少有文化或没有时间和精力辅导孩子的作业。所以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们只做简单的,或干脆不做作业。加之小学生的天性爱贪玩,学习主动性差,久而久之,他们由只做简单的作业到不愿意写作业,进而发展到不写家庭作业。随着写作业的兴趣和学习的兴趣渐渐地淡化,最后导致他们在学校也不愿意做作业。这种现象在我校普遍存在,而且呈日益严重的趋势,所以,开展此课题的研究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问题。否则将直接影响到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乃至生存大计。面对这一严重问题,我们将大胆开展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校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为山区的孩子献上一片爱心。同时,我们认为,如果此项研究有所成功,那将会为有类似情况的学校解决此类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因为,据我了解这种现象在我国西部经济落后地区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开展此课题是势在必行而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而作业是教师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窗口,也是教师检查课堂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的反馈手段。由于小学生的贪玩天性,对作业尤其是家庭作业有很大的依赖性,往往拖欠作业,所以完成作业需要靠老师的教育和家长的监督与辅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是后天培养出来的。要培养学生的作业兴趣,首先应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从而端正学习态度,知道为什么要做作业,为谁做作业?其次,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布置具有梯度的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不能一刀切,千篇一律一个样,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啃得动、吃得饱”。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教师在客观评价学生作业的前提下,尽可能出现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学生在作业中若出现了较以往有进步的地方时,教师应及时表扬,学生在得到老师的表扬,受到鼓励后,自然就能树立起写好作业的信心,让学生养成自主作业的良好习惯。如果作业出错,切不可语言过激,挖苦讽刺,而是帮助他们分析眼影,指导纠错。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渐养成做作业、爱做作业、自主作业的良好习惯。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新课程下的新课程标准》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都明确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过于强调介绍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转变目前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在课题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按照学生的自然居住区域、年级高低、学习程度把他们编成不同的语数互帮互学兴趣小组,建立组长负责制,作业督查制。课题组定期组织各年级、各学习兴趣小组的语数作业展评,执行激励措施,激发学生自主作业、认真作业、努力探究知识的学习兴趣。又依据《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从不体罚或变相体罚作业出错的学生。《小学教育学》指出:学生的本质属性是,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新时代学生的特点是主体意识增强,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样化,多元文化的冲击比较大,受同等的影响较大。所以,课题全体成员谨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时刻注意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与学生的亲和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进行手拉手帮扶,心与心教流。课题组成员还经常依据《小学生心理学》之《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中指出的认知改变法、心理训练法、心理修养法、情境陶冶法、榜样示范法、心理咨询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矫正,改变学生的作业态度和学习态度。课题组老师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规律,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复习,克服遗忘,从而帮助学生降低了作业难度,增强和提高学生自主作业的兴趣。经过一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校学生的学风明显好转全校教师的明显改观。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新风尚在我校蔚然成风。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本校一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内容是:如何培养和提高本校学生的语数作业兴趣。研究的目标是:通过调查研究,找出本校学生语数作业和学习兴趣不高,作业态度淡化的主要成因,进而改变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使学生能够乐于学习语文和数学。乐于做语文、数学作业,全面改变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教风,全面提高本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对其他具有和我校类似的学校起到一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具体的研究方法是:

  调查问卷法:测试学生收集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与20xx年9月对全校学生进行了语数作业调查问卷。共收回调查问卷92张,结果是78人回家不做语数作业,44人不喜欢语数作业。

  文献研究法:查阅资料书,找出理论依据和政策依据,进行整理分析。

  行动研究法和观察法:关注研究对象的变化与发展。

  经验总结法:对活动中取得经验体会进行总结。

  此课题大致按3个阶段来划分完成: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此阶段从20xx年5月份起,到8月份止。这阶段小组召开座谈会,确立研究课题。然后,小组成员分头与全校教师进行大交流,大走访,了解他们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方法和批改方式,收集各位老师反映的学生对作业的完成状况,并走访学生及其家长对老师布置作业和批改方式的反馈意见,对全校各班学生通过问卷调查他们完成语数作业的态度和完成情况。()通过召开家长会,了解家长对语数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方式的反馈意见,以及了解家长对学生的作用辅导状况。通过上述活动,为实施研究提供依据和措施。

  第二阶段为实施阶段。此阶段从20xx年9月份起大致到20xx年5月份止。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信息,研究小学生作业布置与批改方式优化的方法和途径,通过研究找出适合本校教情、学情的培养小学生作业兴趣的方法和措施,对全校教师起到指导示范作用,使全校学生转变对语数作业的态度和学习态度,全面提升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阶段为总结经验结题阶段。此阶段从20xx年4月份起,对课题研究的全过程进行回顾、反思、总结,找出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撰写论文,为验收结题做准备。

  历时近一年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课题组成员共开展各种形式的家长会9次,组织各种形式的语数作业检查与展评12次,召开研讨会16次,上公开课12次,收集各种图片158张,博客点击200余次。

  四、研究结果 成效。

  通过研究,我们探索出培养小学生语数作业兴趣的路径和方法:

  1、首先要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学生平等相处。

  2、适当使用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多与监护人沟通。

  4。适时适量给不同学生布置不同梯度的语数作业。近一年时间课题组撰写论文8篇,教学案例4篇,教学反思5篇,教育叙事,随笔各5篇。通过研究,端正了全校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全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明显上升,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在全校蔚然成风。

  五、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

  1、课题自身问题。

  随着研究的开展,我们发现课题的研究对象空、大。于是我们及时在研究初期调整研究方案,把课题定位在只研究如何培养本校学生的语数作业兴趣上。但是当今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所以,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接着研究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其他作业兴趣。

  2、小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的时间矛盾。

  课题研究必然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功在当今,利在长远。我们学校教师人员紧张,这就给开展研究带来了很大压力。

  3、区域学习小组成员的安全问题。高年级学生的作业困难解决?在区域小组中,有时可能出现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导致成员之间发生摩擦,轻则影响团结,重则出现人身安全隐患。

  4、个别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现反弹怎么办?

  解决思路:

  1、加强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网络,利用外出听课、校内研讨的机会,多学习,多吸取别人的经验,化解自己的问题。

  2、多召开家长会,多进行家访,增进与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消除一切不安全隐患

  3、经常与学生交流,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在学习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矫正和帮助。

  4、进一步了解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困惑,及时面对面进行辅导。

  5、进一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研究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6、继续深入开展对课题的研究,并拓宽研究领域和内容。

  参考文献

  《新课程下的新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小学生心理学》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5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信息化的实现,作为未来人才培养基地的教育系统首先受到巨大的冲击,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系统的不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也包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教育系统受到信息革命的冲击,最突出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这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格局和新的气象。特别是它对课程改革中新兴的课程——小学科学课,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为此,我就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巧用电教,化难为易。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

  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比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一系列天文知识课文,《食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

  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xx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二、提高兴趣,增强感知。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不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如教学《昆虫》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

  三、丰富资源,深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①“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

  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②但是传统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这时候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就能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其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源源不绝的学习财富。

  如《保护大自然》一课,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导他们登陆相关环保网站,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再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

  但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搜集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如学完了《保护大自然》这一课后,让学生利用网上搜集的资料出手抄报,写倡议书等,深化探究学习,延伸探究成果。

  四、虚实互补,优势互补。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胜任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科学课堂教学,网络技术和网络环境则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显示

  了更大程度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将学生带入无比辽阔的世界。如讲雨的形成、行星等知识,就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形象生动地再现给学生观看,这样虚实互补,学生对这类知识就不会只知理论却茫茫然了。

  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是现代教学技术发展催生的结果,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重视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的研究,把握网络和教育相结合的切入点,不断探索网络教学与科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6

  主体部分: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研究方法 这部分的写作内容与课题

  研究方案的相关内容基本相同,

  写作时注意参考相关内容。

  (这一部分可以略写,也可

  以省略)

  课题研究结题工作报告的主要内容

  (二)课题的研究过程

  这部分是课题研究工作报告的主体部分。主要写明课题研究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各个研究阶段的具体情况。

  1.准备阶段。主要写本阶段做了哪些基础性准备工作,包括课题的选题与论证、研究方案的制订、责任分工、开题会等情况。

  2.进入研究阶段。主要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规定,在各个实施阶段都做了哪些工作,包括各个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做法、采取的措施、开展的.观摩教学、进行的研讨活动等。这部分在写作时,要注意参照“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和“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3.总结结题阶段。主要写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发表的论文、出版的专著、获得的奖励等),研究档案建立的情

  况,进行结题的组织准备等。

  这三个阶段在课题研究方案中都作了规定,在写课题研究工作报告时要同研究实施过程的具体情况和做法结合起来,真实地反映课题研究工作过程的客观情况。

  课题研究结题工作报告的主要内容

  (三)课题的组织与管理

  主要写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的组建、管理制度及落实情况、领导的重视和专家的指导情况及经费的投入情况等。

  (四)结尾

  概括地介绍课题研究取得的基本经验和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署名和日期

  把报告单位(或个人)名称(或姓名)写在标题的正下方;在文章的末尾右下方注明报告的日期。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7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的可行性

  据国内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现代小学生存在着程度不同、类型各异的心理障碍,常见的有厌学、以自我为中心、挫折耐受力差、过度依赖、情绪脆弱、攻击性行为、人际交往障碍等等。上述障碍表现形式多样、成因复杂,将会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小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有必要针对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状态,从正面给他们以具体的帮助和指导。在学校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而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语文学科是小学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利用语文的形象性特点来影响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在形象的熏陶中受到感染,既能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又能培养健康的心理,比教师直接说教效果更好。而口语交际教学最能体现出语文教学的形象性,如果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为其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口语交际课程注重情境性、互动性等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口语交际的情境,使学生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得到心理健康辅导,使学生真正学会交际的同时,心理健康水平也得到提高。

  二、课题研究目的

  1、语言发展目标: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小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在一定的情境中,学生双向互动进行交流,把话表达清楚,让对方听明白。还要规范日常用语,与人交谈或写出的文章能让人看得明白、听得懂。

  2、心理健康养成目标: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前提下,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语文学科教学所含的有关因素,自然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上网,上图书馆等方式查阅有关文献,学习相关理论,为本课题提供理论基础。并借鉴理论基础去指导实践。

  2、行动研究法:根据学生的口语交际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训练情况,适当调整课题研究,以便科学地进行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3、调查法:采用个别谈话,对学生进行一次口语交际测试从中了解里面存在的心理问题。

  4、实验法: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实验,在口语交际小学生有无做到敢想、敢说、敢问、敢评、敢发表自己的'建议。

  5、个案研究法:找出研究对象中存在代表性人物进行个案心理研究积累资料然后总结经验。

  6.经验总结法:定期或不定期对实验研究情况进行反思、探讨,及时总结归纳,为形成教科成果积累丰富鲜活的经验材料。

  四、课题组织与研究计划

  1、准备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1月)

  组建课题组,确定实验班和对照班,确定研究方案,开展有关理论的学习,开展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对学生进行民意测验,个别访谈等,初步进行文献法研究。

  2、实施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4月)

  (1)修改教案,争取在语文课堂训练口语交际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确定开展个别班级实施的计划。

  (2)每两个月进行一次学生的心理访谈、调查,并作好分析。

  (3)总结实验情况,调整研究方案,重视课堂结构的调整。

  (4)及时召开学生座谈会,必要时进行一些看图说话、编故事、小小演讲会等比赛,从多方面分析证实。

  3、总结阶段(20xx年4月——20xx年5月)

  搜集资料。通过对实验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归类、比较,总结口语交际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方法,分析存在的问题等。

  汇集研究成果:

  (1)撰写课题报告。

  (2)总结口语交际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策略等。

  五、研究实践进展

  1、维护了教师自身心理健康,为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

  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课题组老师通过集中学习和自学心理学理论,成功教育的心理学基础和基本经验,学科渗透的方法等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心教意识。

  2、合理运用了教材,挖掘了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材料。

  语文教材本身有许多具有良好教育意义的佳作,只要教学处理得当就能起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中学语文教材具有了多样性、人文性、时代性,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精选的很多文章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弘扬很多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指导了学生的学习方法,探索了在学法指导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结合课文学习,引导学生保持心理健康。我们在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如何朗读、如何阅读等方法中,抓住契机进行渗透。结合自学方法,培养健康心理。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这个广阔的海洋里泛舟,使学生开阔眼界,更深刻地认识了人生,结识许多良师益友,陶冶情操,增长智慧,完善自身的心理品质。结合口语交际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剖析。

  4、优化了口语交际课堂教学,为心理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渗透渠道

  在口语交际课堂教学中,抓住有利的教育契机,选择合适的渠道,有机地渗透心理教育,寓心育与教学过程之中。

  5、对学生进行了正确的评价,在师生沟通交流中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对批评分寸、场合、程度以及时间等的把握来发挥批评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促进作用。让学生从教师的反馈中获得健康的心理交流,从而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六、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进一步转变,使小学生在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的同时,也受到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

  2、探索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初步构建了小学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新模式。

  3、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了科组成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我校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并逐步形成特色。

  (二)对策建议

  一是学校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适时进行疏导,并定期展开专业的培训,开展集体教研活动和听课活动,推广课题研究成果和课堂教学经验,并及时应用到每一位教师的口语交际教学课堂当中。

  二是学校要用多种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开设心理健康课,开办心理辅导站,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设立“悄悄话”信箱,开通“爱心辅导员”热线,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辅导网络等。

  三是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注重渗透心理将康教育。课堂管理是教师的重要教学技能,包括如何有效地控制学生在课堂的行为,维持课堂秩序:如何运用表扬、批评、激励学生的学习等。和谐、合作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七、成果可推广范围

  实验班学生在学习品质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发展优势,主要表现为,学习自觉、主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有较强的意志力。实验班学生在人格品质上表现出积极向上、乐观开朗,主要表现为,悦纳自己,热爱他人,正视现实,憧憬未来,善于合作,乐于交流,敢于创新,自控情绪,心境良好。

  本次研究成果可以推广到全校四五六年学年段,并逐步向全校推广。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8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意义:

  英语教学正面临重大变革。现行高中英语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轻应用;重死记、轻灵活。这种弊端造成了耗时多、费力多、收效微;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恶果。不彻底改变它,高中英语教学就走不出死胡同,就无法改变全民口诛笔伐的严峻形势。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各地都对高中英语教学进行了尝试性的改革。应该说这几年课程、教材、教学模式的变革进行的如火如荼,需要我们对各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分析、检验、总结,最后采用适合自己教学实际的教学模式。实现“全面更新英语教师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正确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二、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

  1.通过实验研究,改变过去和现在正存在着的僵化而低效、高分而低能、劳累而无味的教学模式。探索建立一种灵活而轻松、简洁而高效、新颖而引人的教学模式,使之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从而能够培养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英语人才。

  2.借助于新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思维,提高课堂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成功的信心,激起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激活学生发展的潜能,从而使学生在不断激励的状态中取得不断进步。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1.多元智能理论

  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因此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的空间,特别需要认真对待英语兴趣相对不浓的学生,平时对他们降低要求,注重学习引导,激励成功的自信心,努力提供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和机会,采用激励性措施让大部分学生从教学中感受到快乐,使其对英语产生兴趣,进而乐学并及早跟上优生。

  2.激励教育理论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第斯多惠语)。管理心理学认为,认得一切行为都是因受激励而产生的,研究表明收到充分激励的人其能力可以发挥到激励前的三倍到四倍。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因素创设积极的教育时空环境和情感体验,更多的采取表扬、赞美、宽容的教育方式,形成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容动力机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成功者。

  3.学习靠兴趣,兴趣使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人对有兴趣的事物总是心神向往,优先给予注意。浓厚的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倾向时,就发展成为爱好。因此,兴趣的培养和发展能激发学生高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提倡趣味教学。

  4.《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课题研究的预设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老师们能理解自主合作学习的内涵,能够灵活运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技能,帮助和指导学生建立自主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师能够创设一个互动、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接受新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全班讨论,主动地探究总结问题等。

  具体目标:

  1.能够探索出一套学生分组学习高效的自主合作学习策略与实施方案。

  2.培养学生浓厚的自主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在小组中积极发挥自己的特长参与学习。

  3.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形成良好的合作能力。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当前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低效教学”现象,让学生在小组中充分自主研究、合作交流,转变学生的习性方式,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五、课题的研究内容:

  1、如何设置课堂合作学习环境?

  2、如何微调英语课程?

  3、探索学生合作学习策略。

  4、探索课堂教学程序与基本策略。

  5、正确处理合作学习中的几种关系和几对矛盾。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本课题将采取理论研究、实验研究、网上查询、文献法、调查法、发现法、观察法、讨论法、问卷法、教学总结等研究方法。比如:上网收集信息、图书馆查资料、问卷调查、找学生座谈、上观摩课、课题组成员进行教研讨论、经验总结、网上交流、撰写论文等,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

  七、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1.第一阶段:收集资料20xx.9-----20xx.10

  主要任务:建立课题组,收集资料,研究学习相关教育理论,新课程标准,了解国内外相关课题动态,制订并完善课题方案,做好开题审报工作。

  研究方式:文献调查法。

  负责人:侯邦智

  2.第二阶段:实验观察20xx.11---20xx.xx

  主要任务:组织教师进行“同题异构”实验听评课,并在相关主题下进行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研究。

  研究方式:实验分析法。

  负责人:雷光金李世芳魏丽丹侯邦智赵云亮

  3.第三阶段归纳提升20xx.1----20xx.3

  主要任务:调查学生学习效果,进一步实施有效性的教育研究,请相关专家给予评定。

  研究方式:访谈调查法

  负责人:李世芳魏丽丹

  4.第四阶段模式构建20xx.4----20xx.6

  主要任务:完成结题报告、论文撰写和课堂教学成果汇编。课题组进一步总结英语课堂小组合作教学有效教学模式。

  研究方式:分析总结法

  负责人:雷光金赵云亮

  八、课题研究成果及分析:

  1.“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预习案的制定和分发——情境创设——成果展示——疑问展示——讨论深化——小组互助——释疑答惑——整合总结——知识构建——强化训练

  2.通过研究和实践证明,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后,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大幅度提升。

  九、课题研究的反思:

  1.通过一年的教学实验研究,我们意识到学生自主的合作学习是真正提高学生的知识容度、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提升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综合素质的有效的重要途径,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调动全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发展的空间,都有成才的欲望和机会。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独立的思考以及同组的合作探究,往往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教师一定要善于捕捉这种闪光点,及时进行激励表扬;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或走一点弯路,此时教师要本着宽容的心态,允许这种意外的发生,通过点拨或精炼的指导使学生及时进行自我纠正,自我完善。使学生体验探究、发现、收获的喜悦。

  3.在实验过程中,对一些难点问题,学生的观点异彩纷呈,参差不一,这样一来进行讨论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混乱”的课堂表象,甚至于个别学生因为基础差、习惯差而浑水摸鱼,趁势作乱。对这种现象就需要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发挥作用了,而这种能力却是因人而异,需要各位教师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自我探索,自我总结,自我完善。

  4.还有一种情况也需要我们教师加以注意,那就是对课堂节奏以及进度的掌控,因为从宏观上看,我们的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宏大的系统工程,不能仅仅着眼于某一节课或几节课,所以要对教材以及教学任务有着宏观和长期的规划和安排。否则机会出现“作秀于一节课”而“作乱于一门课”的情况。

  十、课题研究成果及附件目录:

  1.论文《浅谈高中英语“小组合作”的实施》已于20xx年3月在国家二级报纸《学习报》教育研究版第61期第三版上正式发表。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9

  第一部分:有关情况说明及课题研究过程。

  一、课题名称:《化学与安全》

  二、课题组成员:黄蓉、马斌、谭瑛、刘海、李海粟、李智磊、王、张琦、张千惠、

  三、课题指导师:尹晓代四、课题研究的提出:

  水体污染是指大量污染物质排入水体,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恶化,水体及其周围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对人类健康、生活和生产活动等方面造成损失和威胁的情况。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和水利部门报告显示,1997年,我国七大水系、湖泊、水库、部分地区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污染比重与1996年相比,枯水期污染河长增加了6.3个百分点,丰水期增加了5.5个百分点,在所评价的5万多公里河段中,受污染的河道占42%,其中污染极为严重的河道占12%。全国七大水系的水质继续恶化。

  长江干流污染较轻。监测的67.7%的河段为Ⅲ类和优于Ⅲ类水质,无超Ⅴ类水质的河段。但长江江面垃圾污染较重,这是沿岸城镇和江上客船乱扔垃圾所致。成堆的垃圾已严重妨碍了葛洲坝水电站的正常运行,影响了长江三峡的自然景观。

  黄河面临污染和断流的双重压力。监测的66.7%的河段为Ⅳ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挥发酚、高锰酸盐指数和生化需氧量。70年代黄河断流的年份最长历时21天,1996年为133天,1997年长达226天。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更多是让我们自己受到了教育,思想上有了一定的提高,也希望通过这次的研究成果,让更多的人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成果。①水污染类型

  水体污染类型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类。1.有机耗氧性污染

  生活污水和一部分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木质素等有机物。这类物质进入水体,在好氧微生物的作用下,多分解为简单无机物质。在此过程中消耗水体中的大量溶解氧。大量的有机物进入水体,势必导致水体中溶解氧急剧下降,因而影响鱼类和其它水生生物的正常生活。严重的还会引起水体发臭,鱼类大量死亡。2.化学毒物污染

  随着现代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每年排入水体的有毒物质越来越多。有毒污染物的种类已达数百种之多,大体可分为四类:(1)非金属无机毒物(CN、F、S等),(2)重金属与类金属无机毒物(Hg、Cd、Cr、Pb、Mn等),(3)易分解有机毒物(挥发酚、醛、苯等),(4)难分解有机毒物(DDT、六六六,、多氯联苯、多环芳烃、芳香胺等)。3.石油污染

  随着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油类对水体特别是海洋的污染越来越严重。目前由人类活动排入海洋的石油每年达几百万吨以至几千万吨。1991年的海湾战争造成的石油污染是至今最大的石油污染。进入海洋的石油在水面形成一层油膜,影响氧气扩散进入水中,因而对海洋生物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石油污染对幼鱼和鱼卵危害极大,油膜和油块粘附在幼鱼和鱼卵上;使鱼卵不能成活或使幼鱼死亡。石油使鱼虾类产生石油臭味,降低海产品的食用价值。石油污染破坏优美的海滨,风景,降低了作为疗养、旅游地的使用价值。4.放射性污染

  水体中放射性物质主要来源于铀矿开采、选矿、冶炼、核电站及核试验以及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等。从长远来看,放射性污染是人类所面临的重大潜在性威胁之一。

  5.富营养化污染

  富营养化污染主要是指水流缓慢、更新期长的地表水体,接纳大量氮、磷、有机碳等植物营养素引起的藻类等浮游生物急剧增殖的水体污染。自然界湖泊也存在富营养化现象,由贫营养湖→富营养湖→沼泽→干地,但速率很慢。人为污染所致的富营养化,速率很快。在海洋水面上发生富营养化现象称为“赤潮”。在陆地水体中发生富营养化现象称为“水华”。在地下水中发生富营养化现象,称该地下水为‘肥水”。一般认为,总磷和无机氮含量分别在20mg/m3和300mg/m3以上,就有可能出现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不同的研究者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划分指标给出不同的值。6.致病性微生物污染

  致病性微生物包括细菌和病毒。致病性微生物污染大多来自于未经消毒处理的养殖场、肉类加工厂、生物制品厂和医院排放的污水。②水污染与水质评价指标:

  水受到污染时,首先要知道受污染的程度,水的分析测定概括起来有化学、物理、生物学性质三个方面,并通过不同的指示定性定量地反映,这些指标称为水质评价指标。一般地水质评价指标如下:1.pH值:在水中pH值的允许范围一般在6.5~8.5之间。就天然水域而言,其pH值的变化范围是比较小的。一般认为鱼能正常生存的酸碱度就是pH值的允许范围。当降雨时,鲑鱼在pH为5.5的条件下,就全部死亡。显然,pH值为5.5时就不是允许范围了。

  2.浊度和透明度:所谓浊度,就是用来表示水质混浊程度的单位。当1L水中含有1mg直径为62~74μm的白陶土时,被称为浊度1度(1°)。使用浊度计的方法通常是把水的吸光度与标准液的吸光度进行比较测定。所谓透明度,在日本是用5号活字印刷成文字,置于被测液的底部,然后通过液层垂直看底部的文字,以刚刚能辨认出文字的水层高度的厘米数来表示。进行了废水浊度和透明度的测定,水的污浊程度就基本上知道了。

  3.悬浮物(SS):多数废水含有不溶解性的悬浮物。所谓悬浮物,也有人称之为“浮游物”。当溶液混浊时,除含有悬浮物外,也含有微量的溶解物。不过这二者是难以截然分开的。

  4.溶解氧(DO):当废水中含有还原性有机物质时,这些还原性物质就和水中的溶解氧起反应,往往引起水中溶解氧不足。所以,当水中有机物多时,溶解氧就少。因此,测定水中的溶解氧就能知道水的污染程度。但是作为河流水质自动监测的方法,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并付诸于实践。系表示污染物质数量的个指标,它是水中的有机物被好气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氧的数量,而氧的量与有机物的量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

  5.化学需氧量(COD)(Chemical-Oxygen-Demand):COD是表示水中的有机物被氧化分解时,所消耗氧化剂KMnO4(CODMn)或K2Cr2O7(CODcr)氧化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的当量,这个氧的当量与有机物的量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在我国一般多采用CODMn评价地面水环境和自来水质评价。

  6.生物化学需氧量(BOD)(Biochemical-Oxygen-Demand):BOD表示水中的有机物在好氧条件下,经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的当量,然而,COD及BOD两个指标,都不能完全反映水中有机物的含量,只有相当于有机物氧化率的60%~70%,况且COD及BOD在不同的条件下所测结果又不一致,但目前这两种指标仍被采用,在时间上BOD的测定在20℃条件需要5天(BOD5)而COD测定只需小时就可以了。现在对于BOD、COD的测定又被所谓的TOC、TOD测定器所代替,近来已作为公认的方法普遍采用。

  TOC、TOD仅用几分钟的时间就可测定出来,而巳还能连续测定。TOC(TotalOr-ganicCarbon)为有机碳总量。在测定水中的碳化物时,以钴(Co)作触媒,在950℃的条件下燃烧。燃烧时产生的CO2,用非分散型红外线气体分析仪测定。其间把无机的碳酸盐在150℃的低温条件下燃烧,测出其CO2的数量。从总碳中减去此CO2量后,就为有机碳的测定值。

  也可用总需氧量TOD(TotalOxygenDemand)表示,即以白金为触媒,在900℃的条件下燃烧。此时产生的总氧量,因为包括了一部分亚硝酸氧化时所用去的氧,所得结果不够准确。

  用TOC、TOD法所测定的理论值准确度高,是目前对水质各指标测定中不可缺少的方法。

  BOD、COD、TOC、TOD测定值的比较如图6-14所示。从图里可以看到BOD、COD的理论值是相当低的,仅为60%~70%。而TOC、TOD的`理论值却能达到90%。ThOC表示理论TOC。

  7.依赖生物指标的方法:仅仅采用如前所述的BOD、COD这两个指标作为表示水中含有机物的量是不够的。例如在两种水内,如果A的BOD高,而B是COD高,在此种情况下比较哪一个已经污染?哪一个没有污染?是难以分清的。可是,如果知道了栖住在那里的生物种类,就可判定水质污染的程度了。

  ③水体自净

  水体中污染物浓度自然逐渐降低的现象称为水体自净。水体自净机制有三种。1.物理净化:物理净化是由于水体的稀释、混合、扩散、沉积、冲刷、再悬浮等作用而使污染物浓度降低的过程

  2.化学净化:化学净化是由于化学吸附、化学沉淀、氧化还原、水解等过程而使污染物浓度降低。

  3.生物净化:生物净化是由于水生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降解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

  水体自净的三种机制往往是同时发生,并相互交织在一起。哪一方面起主导作用取决于污染物性质和水体的水文学和生物学特征。水体污染恶化过程和水体自净过程是同时产生和存在的。但在某一水体的部分区域或一定的时间内,这两种过程总有一种过程是相对主要的过程。它决定着水体污染的总特征。这两种过程的主次地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如距污水排放口近的水域,往往总是表现为污染恶化过程,形成严重污染区。在下游水域,则以污染净化过程为主,形成轻度污染区,再向下游最后恢复到原来水体质量状态。所以,当污染物排入清洁水体之后,水体一般呈现出三个不同水质区:即水质恶化区,水质恢复区和水质清洁区。④水污染治理办法

  为加强水资源保护,防止对水资源的破坏、浪费和严重污染,应有适当的对策。

  1.增加水资源收费范围,提高收费价格

  水资源费的收缴不能仅限于地下水,对一切地表水如河流、湖泊、水库等均应该是水资源费的收缴范围,使全社会树立起珍惜宝贵的水资源观念。过低的水费价格给人以水资源廉价的错误感觉,廉价用水淡化了人们的节水意识,间接地鼓励了浪费。水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保护水资源的重点是节约用水,只有利用高价格的杠杆作用完全可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水费的价格应包括水资源费、水资源补偿费、水处理成本、输送费、税费、污水处理费、超量水费等。

  2.提高水污染排污费的收缴额度,使排污费远远地高于水资源恢复治理的费用当前,我国排污费定位太低,远远低于水资源补偿费用,这种欠量收费办法难以体现国家用经济手段处罚水资源破坏和污染行为,难以实现有效的水资源保护。因此,全面提高排污收费指标,向等量甚至高于水资源恢复治理费靠拢,采取“严进严出”的措施,就能彻底规范污染者的行为,企业就会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努力做好水污染的治理,加强水资源的保护。3.大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重复利用率我国水资源利用率不足50%,重复利用率为20%左右,低效的水资源利用,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和严重浪费局面。只有施行较高的水资源价格,高额的水污染排污费,就会有效地促使企业采取措施,改直流冷却为循环冷却,改漫罐为喷罐或滴罐,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和生产工艺,研究污水的治理和重复利用,降低生产成本,进而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的环境效益双统一。4.加强对地下水资源污染和破坏的处罚力度

  伴随煤炭、石油等地下矿藏资源开采的同时,也抽排了大量的地下水资源,就黑龙江省双鸭山矿山区而言,平均每开采1吨原煤,抽排近6m3的地下水资源,这些地下水初始流出时并未受到污染,但在流经井筒采掘作业现场时,被人为污染,这些矿井地下水只有少量被利用,绝大部分是白白地排放掉了,造成近4000万m3地下水损失。有此可见,地下生产作业对地下水资源有重大的污染和破坏行为,对这种污染和破坏行为,应收取地下水资源费、水资源补偿费、排污费,并严格要求较高的水利用率,采取有效措施和技术,减轻地下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严禁超量抽排地下水资源,违者予以重罚,避免造成区域性地下水资源的枯竭。

  5.研究解决污水的资源化利用

  污水资源化利用是解决用水紧张的一个有效途径,并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实现较好的环境效益。就拿全国煤炭产量12亿吨计算,大约抽排50亿m3的受污染的矿井地下水,如若全部净化成饮用水,可产生50亿元的毛利润,完全可称补全煤炭行业的亏损指标。另外,利用矿井水做选煤用水、水产养殖、农田灌溉、地下回灌等。6.废水不废

  为纠正以往把废水当作废物的错误观念,应该把废水称作污水比较妥当,借以提高人们对污水也是资源的认识,提高污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第三部分:讨论与分析。

  以前对水污染的认识不是很深,甚至有些片面,虽然口口声声挥着保护水资源的大旗,但日常生活中的做法却常常是大相径庭。在做研究性课题的过程中,我们自己也在时时刻刻受着鞭笞,为自己平时某些不理智行为感到懊悔。其实保护水资源没有想象的那么遥远,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用洗脸水浇花,拖地等。我想,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更多是让我们自己受到了教育,思想上有了一定的提高,也希望通过这次的研究成果,让更多的人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10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

  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切发展性的学习必须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处理分析问题中发展,以解决问题而告终,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勇于探索,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终身学习是当今学习、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能自学、自励,走出学校,担任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他指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正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培养学生质疑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索新知识的能力,达到能终身学习的目的。

  综上所述,经过我反复论证并结合班级实际,决定以“如何培养高年级学生质疑、解疑能力研究”作为我班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随着课堂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然而师生共同研究的过程、学生自主创新地学习都离不开问题这一骨架。一个人若没有疑问,哪来的研究、创新可言?问得多,必然想得多,问得深,必然想得深。所以要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首先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目前课堂教学仍没有跳出教师“提问式”地传递知识,学生“答问式”地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如目前提倡并风行的小组讨论学习,也往往是让学生讨论怎么回答,很少有要求学生讨论提出问题的。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并使之成为一种可操作推广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途径及具体方法 1.创设氛围,激发质疑兴趣

  1.为了能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我们常利用班会课进行讲述科学家小时候敢于质疑,长大后有成就的故事,如瓦特小时候的故事《壶盖为什么会动》,鲁班小时候的故事《锯是怎样发明的》,课外读物中牛顿、爱因斯坦小时候敢于质疑问难的故事,给学生树立勤动脑、敢质疑的榜样,慢慢在学生的心田中培养质疑的欲望。

  2.教学中使学生敢于发问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课题组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努力帮助了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就让这位学生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就让这些学生在课下单独问老师;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就让学生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其次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

  3.给予质疑的时间,让学生能够质疑。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弊病仍是一个“牵”字,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老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问题的机会。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安排充分

  的时间,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去提出问题。“要改革教学方法,把质疑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质疑的权利和时间交付给学生,让他们自行质疑设问,自行释疑解难,使学生亲历这一学习过程,从而体验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乐趣。我在每教一课书时,试着在三个环节处留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如初读课文时,叫学生就课文的生字新词及不懂的句子提出质疑;细读课文时,叫学生就文章各部分的联系及表达的形式等方面提出质疑;熟读课文时,叫学生就文章的人物或事物的特点和各方面的联系、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自己对文章的感悟等方面提出质疑。这样,学生每学一篇课文,他们的提问经历了由表面字词到文章的内容与形式,再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么三个由浅入深的层次,他们有机会亮出自己心中的疑点,让他们自己带着问题去阅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艺术的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们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应是给学生提供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的开端。同时,在讲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对同学的发言提出疑问,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4.教给学生质疑、解疑的方法

  当代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说:“最重要的是要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要让学生会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给学生质疑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课题的实践中努力教给学生以下质疑的方法。

  (1)课始,抓住课题质疑

  课一开始,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出示课题后,我就问:“同学们,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学生之后提出许多问题,如文章讲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几件事?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题?等等。这样,不仅一下子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为更好地理解课文作了铺垫。另外,有些课题本身就是学生疑之所在。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文章,“神圣”是什么意思?“这片土地”指的是哪里?那个地方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把那个地方称作是“神圣的”?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课题质疑还可以由课题扩展到课外内容,激发学生去探求新的知识及学习的兴趣。

  (2)课中,抓住关键词句质疑

  在教学课文内容中,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诱导学生自己探讨动机,激发学生求新求异的创造思维。首先抓住关键的词语、句子质疑。如课文《少年闰土》一文,在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有的同学读到这儿的时候产生了疑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通过联系上文,学生明白了:“我”和“往常的朋友”生活的天地非常狭窄,由于整天关在高墙深院里,与生活在海边的闰土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别的“我”的朋友和我一样,都是少爷,更多的时候看到的只是院子高墙上的一片天空,没有像闰土那样,生活在乡间,可以和大自然亲密接触,可以做那么多有趣的事,像井底之蛙,眼界狭窄。所以“我”这样说。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读出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了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自主探究中解决了问题,学会了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解疑。

  在学习《老人与海鸥》一文时,关键处随机点拨,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教学,通过动作演示,换词比较进行语言训练,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发展。为了让学生能够解决“从哪儿可以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深厚感情”的疑问,我把句子“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换成“老人把饼干丁放在湖边的围栏上,并呼唤海鸥”,让学生读一读,这样行不行?学生一读就发现第一个句子细致地写出了老人对海鸥的关爱,他把海鸥当做了自己的孩子般悉心照顾。接着让学生模仿老人来做一做喂海鸥的动作,学生在兴味盎然的活动中更加感受到了老人对海鸥的一片深情。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新知,大胆表达,富有个性。

  (3)课尾,抓住首、尾段质疑。

  有的文章的首、尾段带有总起或总结作用,抓住它质疑可以使学生把握全文的内容或写法。如《詹天佑》一文,引导学生从首段去发现问题: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学生通读课文后,知道了这是课文的总起段,全文围绕这个意思来写的,通过通读课文,学生不仅对这个问题有了深入地理解,而且对詹天佑这个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文章的写法有了总结,有了收获。

  (4)在课文内容看似矛盾处质疑。

  有些课文的内容看起来似乎有点“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着力用笔之处。教师引导学生在这地方提问并为他们解决疑难,可以让他们把握文章的精髓,把文章理解得更透彻。例如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提问:“鲁迅救助了车夫后本应感到欣慰,但为什么他脸上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呢?”经过学生的提问和教师的释疑,学生就能体会到鲁迅先生对黑暗旧社会的痛恨这些“自相矛盾”的文句,造成了文章跌宕起伏的效果。教师引导学生在“自相矛盾”的地方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思维品质是学生思维活动中智力特点在个体的反映,体现了每个个体思维水平和智力的差异。如果学生缺乏思维的广阔性,提出的.问题就比较单一;如果学生缺乏思维的条理性,提出的问题就会杂乱无章;如果学生缺乏思维的深刻性,提出的问题就很肤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注意运用教师示范,学生实践,集体评估三个相互结合的手段,在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的过程中,质疑问难的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1、在研究实验过程中,学生已经学会了多种提问方法:如抓住课题提问,抓住重点词、重点句提问,抓主要内容提问。同时我班的大部分学生在问题的价值上都有可探讨性。

  2、本课题的研究活动,提高了我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质疑的意识和能力,我能逐步转变自己的角色,成为课堂教学中引领者,凭借自己的学识、

  经验和个性来分析、处理、调整各种课程资源。通过发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促进了我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3、在新课程改革这一大背景下,把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和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初步探索出一些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研究策略,逐步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4、本学期我一直围绕课题在进行教学,教学中研究出了一些质疑的教学策略:

  (1)创设氛围,激发质疑兴趣。

  (2)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使学生敢于发问。

  (3)给予质疑的时间,让学生能够质疑。

  (4)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

  当代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说:“最重要的是要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要让学生会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给学生质疑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了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教给学生以下质疑的方法。

  (1)课始,抓住课题质疑

  (2)课中,抓住关键词句质疑

  (3)课尾,抓住首、尾段质疑。

  (4)在课文看似矛盾处质疑。

  (5)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五、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思考

  1、缺乏专家学者理论上的指导,制约了课题研究的更深层次的进行。

  2、由于学生生活环境的差异性大造成学生的知识经验也存在差异,学习活动时,如何兼顾学生的差异性,还值得深思。

  3、教师该如何让后进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积极地参与学习?这是我实验自始至终都未能很好解决的困惑!

  总之,我们的课题研究经过本学期的努力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11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时代背景

  “双减”政策的根本目标应该是要充分地维护学的正常教学秩序,纠正传统的“超负荷”现象。“双减”政策在保证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规范学校的日常教学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客观上说明了“双减”的重要性。道德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推进学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中,思想道德好坏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未来发展。

  从全面推进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施来看,“双减”的实施效果,主要体现在对传统道德教育的外在表现方式的改变和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宗旨观念的革新。这是因为“双减”政策在客观上需要学教师采取多种途径,以缓解少年儿童的学业负担,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要使上述教育方针的目的达到,需要教师能够灵活地改变传统的道德实践方式,并与学实行“双减”的方针相结合,善于运用更加灵活的思维方式,达到实现思想教育的目的,培养和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

  加强德育教育是“双减”政策落实的应有之义。“双减”之后,减轻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学生自由时间相对增多了,课后服务的形式不断丰富,统筹整合了家校社等各方面的资源力量,更加关注减负增质和德育教育,为德育教育开展提供了更多时间和广阔空间。加强德育教育是“双减”政策落地的迫切要求。传统的升学考试评价制度是以分数衡量优劣,对学生德育教育影响较大,导致失德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引发社会问题。思想品德不合格,是危险品。因此,实施“双减”是对教育过于功利的纠正,是重视育人、让教育正本清源的一个重要措施,特别是对深化德育教育是一个重大契机,“双减”政策按照教育教学规律来培养学生,给小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有效减少品行不端情况的发生,为小学生成长积蓄前行的力量。

  加强德育教育是“双减”政策落地的重要保障。“双减”政策立足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能够促进学校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和家长转变育人观念,坚持育人为本,做到五育并举,落实“五项管理”,更好地实现小学生思想启蒙与精神塑造,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家长的思想水平也会得到提升,加强德育教育与“双减”政策落地相互促进,从而促进“双减”政策更好地落实到教书育人全过程。

  新的历史时期,学生在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劳动条件与内容等也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学校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地位、作用与实施一直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创新必将引起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学习与工作等方面迅猛的发展和变化,处于这种新环境下,开发和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新课程理念,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具有个性化学校的办学特色,从而逐渐改变学生学习和进步方式、教师教学和成长方式、学校教育和发展方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实行的综合学习活动,是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门新型的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展开这项活动学科领域的知识可能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综合实践活动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够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启发学生潜能,对于学生体验人生、注重社会,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有着重大而长远的意义。学习方式不但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信息交流、情感交融、观点沟通的活动结构。所以,探究学习方式最核心的问题是学生的思维方式、情感升华的方式以及价值观点的建构。

  3、国家对人才的要求

  课程改革提出要增强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强调知识的综合应用,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新课程特别强调超越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克服过于依赖知识传递的接受性的单一化弊端,主张在接受性学习的基础上,有效地渗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实践学习,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话来说,就是“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4、学校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联系

  我校是荆门市综合实践活动实验学校,学校历来重视这项课程,注重研究性学习的展开。在过去的几年中,我校教师的综合实践课例《家乡的油菜花》、《我们的新农村》、《走近奶水牛》等,多次在省市获一等奖,综合实践活动成果丰硕,累积了大量的素材和案例,在此基础上,展开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方式的研究,有利于学生实践水平的增强和课程的外延性扩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倡导一种“非指导教学”、“自由学习”、“自我指导的学习”等教学观点。

  美国心理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法、前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理论等等,都充分表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教育心理学依据:

  认知教育理论布鲁纳的发现法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我们展开研究的理论依托。

  3、课程理论依据:

  在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当中,明确地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把它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充分肯定了“自主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三、课题的界定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具体的学习方式,分成两个层次来界定。一是把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的本质规定性,以此为基础实现多样的`学习方式的优化与整合。二是落实程序性方法。程序性方法分为三个环节,即活动准备阶段的方法、活动操作阶段的方法和活动总结交流阶段的方法。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活动方法,比方关于准备阶段的程序性方法,设计问题的提出与问题分解、活动目标的设计与活动方案的制定、分组与合作的方法等,目的在于切实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规划水平、组织水平。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整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通过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社区活动中深入展开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水平。

  3、自主性学习的出发点与归属是社会。家庭教育是起始,学校教育是中坚,社区教育是统整。故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已成立的环保中队、交警中队、消防中队、德育基地等阵地建设组织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使学校、家庭、社区相互协调发展发挥最正确的育人功能。

  4、自主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创新人才,服务于社会,而参与感是化个性思维为集体智慧的社会化的功能的实践,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行为和社会归属感和义务感和责任感。

  5、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研究自主学习的方式、模式、途径,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为自主学习方式的实施,特别是农村小学展开自主学习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引以为诫的教训。

  五、课题研究方法及对象

  1、研究方法

  准备阶段:文献研究,调查问卷,座谈、个别访谈和观察等方法。

  实施阶段:主要以行动研究法,实践研究法,实践反思法和个案研究法为主。

  总结阶段:经验总结法

  2、研究对象

  此次课题研究中,确定了我校三至六年级500多名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

  六、课题研究的原则

  参与性原则:注重学生亲自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同时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并自觉参与评价。

  过程性原则:在综合实践活动展开过程中,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情绪情感、参与水准、投入水准等表现。

  综合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本身由4个局部组成,而各局部的教学目标又包含各自的认知、情感、技能和水平等要求,所以,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的方式应是综合而全面的。

  激励性原则: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持续促动学习水平的发展。

  七、课题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为更有效地推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验研究及实施工作,我校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校长为第一负责人,负责对课题的展开实行统一协调,带动研究小组展开研究工作。教务处负责教师培训、课题的组织与落实、课题档案管理工作。大队部负责开辟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工作,落实好活动基地。

  2、增强理论学习

  教师本身是最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教师的水平提升、素质提升和潜力表达,能够使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及研究性学习的展开获得最直接的效益。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博学、敏锐、热情、宽容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对学生来说是人生的财富,教师的视野牵引着学生,教师的情感感染着学生,而这个切都是潜移默化的优质课程资源,所以我们把学习放在首位。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没有教育科研理论指导的教育科研活动,只能是盲目的实践。以前我们往往凭经验实行教学,最薄弱的恰恰是理论的积淀。我们课题组成员先后学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纲要》等教育理论,还邀请其他学校综合实践课程实施先进工作者到我校作讲座。我们坚持自学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学习进一步理解到提升自身素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升了学习理论的积极性。

  3、把握学生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的现状

  对学生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的准确把握是本课题研究的基础,我们通过课堂观察、个别座谈、发放家长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实行了初步的理解。

  就学习方式来说,我们发现应试的取向是增强了而不是减弱了。绝大局部学生习惯于从书本到书本,从公式到公式,习惯于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而不能结合生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习惯于机械重复练习,而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使用;习惯于独立作战,而不能主动寻求合作,在互相启迪中解决问题;乐于.

  接受教师讲解,而不能主动探究。

  就生活方式来说,绝大局部学生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凡事都要父母协助解决,对周围的事物缺乏关心,对社会问题缺乏热心,对他人缺乏爱心,做事缺乏恒心。主动获取信息,与别人交流、交往的水平较差。在心理上,往往表现为自负、焦虑、意志力薄弱,好奇心不强。

  (二)实施阶段

  进入课题的全面实施,课题组成员积极在教学第一线展开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探索综合实践活动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注重、指导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采用的学习方式。力求通过综合性的实践学习,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活动方式或生活方式,强调学生通过研究与实践,构建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掌握科学方法。课题组定期举办课题研究实施情况的研讨交流活动,尤其是展开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讨活动,实行课题的阶段性总结,努力取得研究的预期效果。

  1、班级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的研制。班级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是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主题后,由教师主持制定的班级活动计划。其基本框架为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班级活动方案的研制,说明活动实施步骤与活动方法的确定。

  2、活动主题的系列开发。不同的年级,主题的大小、难易水准有所不同。作为班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形成主题系列,它将有利于学生研究活动的深入,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对主题的自主开发,有利于主题的生成。

  xx年开发的活动主题有:我和爸爸妈妈的故事、我的成长日历、我的家等,主线:理解自我——理解家庭。

  xx年开发的活动主题有:小小设计师、自己动手来洗衣、家乡的油菜花、理解动植物、赶集、环保等。主线:注重自我成长——注重自然。

  xx年开发的活动主题有:绿化校园一角、走近奶水牛、注重残疾儿童、放风筝、节约从我做起等。主线:注重生活——注重社会。

  3、组织学生经历主题的探究、体验、操作活动。组织学生实行主题探究活动,使学生在经历中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基本要领,学会对学生成长和未来发展十分有用的合作、探究学习方法。譬如小组课题的研究过程中,.

  小组活动任务的确定、学生如何分工、怎样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如何通过每人的活动形成小组研究成果,学生每经历一次主题探究活动,他们的设计、组织、操作、管理水平就是一次锻炼和提升。看看学生制定的小组活动计划,我们就能理解学生在活动中做了些什么。

  附:小组活动计划

  研究任务:理解风筝

  活动目的:通过对风筝的研究,理解风筝、理解制作风筝的材料、风筝的历史以及风筝的作用等;学习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方法;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的水平和合作水平。

  活动过程:

  1、放风筝。

  2、收集资料(主要场所:书店、图书馆、计算机上网)

  3、整理资料、分类

  4、评价个人在这次活动中的表现。

  5、整理小组交流情况,并写出个人体会。

  活动方法:查报纸、上网、查书、采访

  人员分工:(略)

  6、学生活动过程的指导。学生实行的主题活动,是在教师的直接参与下,通过教师精心的指点才得以顺利实现的。每一个活动环节,比方选择课题、制定小组活动计划、收集活动资料、资料的整理分析、撰写活动报告以及最后的活动展示、活动拓展等都有教师精心指导的痕迹,特别是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使用,教师的指导意义更加明显。教师在学生活动中指导什么,如何指导?我们来看看“绿化校园一角”收集资料的过程:

  3月10日上午,我带着的综合实践活动小组走出校门,实行了半天的采访活动。我们这次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向社会不同层次、不同职业的人士理解他们对校园绿化的理解、建议等。同时通过此次活动锻炼学生的社会交往水平,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合性。

  早晨8:30,同学们早早来到学校,很多同学见到我就说:“陈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出发去做采访。”“您准备带我们到哪些地方?”“菜市场来往的人多,我们到菜市场去采访吧。”大家盼望出去采访的心情非常迫切。因为同学采访没有经验。在团林集镇上实行采访时,大家寻来找去,总是找不到采访对象,有些同学虽然确定了采访目标,因为担心和害怕,又不敢上前接触被采访者。在学生束手无策的时候,我走到四位同学的跟前对他们说:“来,我带你们采访吃早点的老爷爷。”四位同学紧跟其后来到老爷爷面前,我对老爷爷说:“老爷爷您好,我们是团林小学的,我们这些同学想请教您几个问题。”老爷爷非常乐意,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老人都一一作了回答。第一次采访成功,给了大家极大的勇气,其他同学也模仿他们的样子走进了人群……

  在采访的过程中,不时出现一些小插曲,譬如同学采访时被拒绝,采访途中因被采访者要接待顾客使采访中断,有些被采访者对校园绿化漠不关心等等。这些都给采访活动增加了难度,同学们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克服了这些困难,使采访活动得已圆满完成。

  这次采访,给我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首先,学生由不会采访到后来能主动出击,能够看出学生交往水平的增强。其次,学生是有爱心的,在采访过程中,同学们对采访对象十分尊重。再其次,我看到了颗颗纯真、可爱的童心,他们对我有滔滔不绝的话语,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感到了快乐和幸福。同时,我也感到:走出教室,才能唤起童心,才能丰富学生,从中也丰富自己。

  7、撰写综合实践活动案例,通过案例回顾与总结,反思学生活动,反思教师行为,提升教师设计、组织、管理、指导水平。这是案例反思的直接利益所在。在活动中,教师以自己组织实施的主题活动为线索,写出了大量的案例。如《赶集》《农村的孩子爱农村》《蔬菜》、《我和爸爸妈妈的故事》《节约,从我做起》等。这些案例贯穿了教师自始至终的指导与呵护,也反映了学生在活动中成长的足迹。

  8、实行活动的有效评价。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是课题研究很重要的一环。为了打破过去评价对师生成长的束缚,我们增强了活动过程的评价、质性评价的研究。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如是说:

  这次活动我们采取了多元化的、灵活、开放的评价。在评价策略上充分表达评价的激励性和综合性。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就鼓励,努力探索了就表扬。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在每个活动中的表现,包括他参加活动的态度、.

  完成分工情况、团结协作的表现等。对每个学生的评价,我们采取了自评、组评,师评、总评的方式。

  (三)总结阶段

  课题组成员对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材料、资料实行讨论、分析,形成课题成果,撰写结题研究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成效

  课题研究展开三年多来,因为规划合理,管理措施到位,教师积极参与,取得了一些成效和成果。

  1、促动了学生的积极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主要展开形式,给予学生个性发展的充分空间,从而极大地激发出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对活动的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持续获得迁移。

  亲历实验不但让学生对世界的理解有了“发言权”,而且在活动中他们发现了自我的潜能,最终树立起对自己、对人生的自信心。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创造了机会,随着活动次数的增多,学生逐渐形成了积极参与、主动实践的意识,擅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自主制定学习方案。

  2、推动了教师的全面成长。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中小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研究探索,教师们逐渐转变了教育教学观点,从平时的理论学习、座谈、讨论中发现,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升了,教育理论水平也有了不同的进步。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教学水平持续上升,技能日趋成熟,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乐教——爱教——自主地教——创新地教。实验教师不但落实既定的课程计划,还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和目标,自主地选择主题内容和活动场所,自创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理解到自己既式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评价者。实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注重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本有的课程自主权利。

  3、突破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

  改变从前:“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构建完善了新型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打破陈旧的教学思想,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难题。在实践中努力摸索出“主体互动——参与合作——交往对话——实践操作”的自主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4、获得了一批有价值的专业论文、案例。总结了研究过程中的典型经验,形成了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展开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并积极探索新途径,推动学校特色再发展。

  九、课题研究的结论与讨论

  本课题经过课题组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及全校教师的大力协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作为一个科研课题,它不可能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它必然存有很多当前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且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也必然有很多的新问题出现。所以,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同时,绝不能无视存有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1、指导策略的缺失。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策略缺失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过程与方法的指引缺乏、目标的细化分解不够具体以及缺乏对学生研究深度和实质性体验、感受的引领。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在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目标针对性不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分解不够具体;二是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展开过程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和困难缺乏预先的设想和解决方案;三是缺乏一个比较宽泛而不失系统的方法系列的指导;四是缺乏研讨的气氛和习惯,没有就相关问题即时实行反思和有针对性地研讨与设计;五是指导教师对学生活动过程观察、理解不够,没有提供即时的方法引导和必要的指导。

  2、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完善。

  放眼综合实践的活动过程,对学生发展的评价过度地强调过程评价,忽略活动结果评价和学生对问题解决基本水平的评价。过度地偏重过程体验,而对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准注重不够。

  3、在课程内容的开发上学生处于被动。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价值追求,就是要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活动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在生活中的发现,由学生提出。而实践中一些地方却出现由教师设计并提供主题实行选择,甚至按照学习资源包在教师全程控制下展开“教学”,假如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永远没有孕育的空间。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12

  一、课题结题报告的结构及写作方法

  撰写课题报告有一般性的共同要求。但不同类型的课题报告由于其结构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研究者撰写课题报告,首先必须把握各类报告的特征。

  教育技术研究报告是对某种教育现象的调查,经过整理分析后的文字材料。一般由题目、引言、正文、讨论或建议、结论等几部分组成。

  教育技术研究报告是教育实验研究之后,对教育实验研究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客观、概括地反映的书面材料。一般由题目、引言、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结论、分析与讨论、参考文献和附录等几部分组成。

  教育经验总结报告是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积极探索而积累起来的经验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书面材料。由题目、引言、正文、结尾等几部分组成。

  至此可见,课题报告的写作形式是不尽相同的,但可以归结为前言,正文、结论这种三段式的基本格局。一篇完整的教育课题报告。除了上述几个组成部分外,还应有署名和参考资科两个部分。其目的是表示对报告负责并表明对报告的所有权。附录和参考资料是必须向读者交代的一些重要材料,参考文献是指在课题报告中参考和引用别人的材料和论述应注明出处、作者、文献标题、书名或刊名、卷期、页码、出版机构及出版时间。

  二、撰写课题报告的基本要求

  1.引言

  引言是课题报告的开场白。引言部分必须说明进行这项课题研究工作的缘由和重要性;前人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存在什么问题;本研究的目的,采用什么方法,计划解决什么问题,在学术上有什么意义等。要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应该指出的是,有的人在文章中对前人的工作随意否定,或轻易断言此问题前人没有研究过,属于

  历史空白,这是不妥当的。怎样开头为好,应根据课题报告的内容、各人的写作风格等因素全面考虑后确定。但必须注意防止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等毛病。

  2.正文

  正文是课题报告的主体,占报告的绝大部分篇幅;是课题报告的关键部分,体现着报告的质量和水平。所以,必须重视正文部分的撰写。各种不同类型的课题报告在

  正文部分叙述的内容不尽相同。但要写好正文部分,都必须掌握充分的材料,然后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过程,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并以观点为轴心,贯穿全文,用材料说明观点。做到材料与观点的统一,这是基本的要求。对初学者来说。往往易出现两种毛病:一种是只限于表述自己的论点,而缺乏科学的论证;只有论点,没有材料,缺乏说服力。另一种毛病是罗列大量材料,平铺直叙,看不出其主要论点是什么。出现上述毛病的原因就在于没有能以确凿的论据来说明论点,做到论点与论据的统一。为了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研究成果,提高说服力和可信性还应减少不必要的文字叙述,而采用图、表、照片来集中反映数据和关键的情节。当然,选用的图、表、照片也要注意少而精,准确无误。

  3.结论

  课题报告的结论部分是作者经过反复研究后形成的总体论点,它是整篇报告的归宿。结论必须指出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还有什么问题尚待研究。有的报告可以不写

  结论,但应作一简单的总结或对结果开展一番讨论;有的报告可以提出若干建议;有的报告不专门写一段结论性的文字,而是把论点分散到整篇文章的各个部分。不论是哪种

  类型的.科学研究报告。都必须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揭示规律。而不是正文部分内容的简单重复,更不是谈几点体会,喊几个口号。写结论必须十分谨慎,措词严谨,逻辑严密,文字简明具体,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三。撰写课题报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点应放在介绍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方面。课题报告的价值是以方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条件的,而这两者又有内在的联系,因为只有研究方法是科学的,才能保证研究结果是可靠的。人们阅读或审查课题报告,主要关心的是如何开展研究,在研究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没有,是如何解决的。研究结果在现阶段达到什么程度,还有什么问题需要继续解决等。因此,写作课题报告,主要精力应花在方法和结果部分,把研究方法交代清楚,使人感到该项研究在方法上无懈可击,从而不得不承认结果的可靠性。

  ·科研结题报告·德育结题报告·课题结题报告·怎样写结题报告

  2.理论观点的阐述要与材料相结合。在课题报告中怎样使自己的观点得到有力的论证,是应该关心的重要问题。论点的证实除了必须依靠逻辑的力量外,还需要依靠科学事

  实的支撑,做到论点与事实相结合。课题报告一定要有具体材料,尊重事实,从事实中列出观点。首先在论述过程中要处理好论点与事实的关系,要求研究者首先选好事实。

  除了要注意事实的典型性、科学性以外,还要善于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来说明问题,揭示普遍规律。其次是恰当地配置事实,用事实论证,主要是用来帮助人们理解不熟悉的

  论点。

  3.分析讨论要实事求是,不夸大,不缩小。在下结论时要注意前提和条件,不要绝对化,也不要以偏概全,把局部经验说成是普遍规律。

  例:“小学生生活作文研究”报告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是一所先进学校,1996年3月,我校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的《小学生生活作文研究方案》被列为苏州市教育科研“九五”立项课题,经过几年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生活教育理论为生活作文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广阔的研究天地。陶行知是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内容。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在将来知识经济时代,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基本技能之一。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教学可以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生活的空间有多大,作文的领域有多广,生活作文研究是我们在作文教学领域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写作理论为生活作文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佐证。写作理论告诉我们,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创造,学生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

  内容丰富的作文。教师只有研究、了解、丰富、引导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才能使学生掌握反映生活的本领、才能反映生活五彩缤纷的色彩。

  (3)生活作文是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良好途径。根据活动心理学原理,儿童的写作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写作的内部动力。写作必须激发学生的动机。而语言的本质特征在于

  它是社会的交际工具,生活教育理论指出,学生这个名词,就是学习生活,学习人生之

  道。学会生活,学会交际,是人发展的必须与必然,生活作文是在生活中作文,能激起

  学生的写作动机,使他们乐写、想写,从动机走向目的。

  二、研究的理论假设。

  生活作文的概念假设。所谓“生活作文”,指的是教师通过研究和实践,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习写作,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思想、情感

  的能力。

  生活作文研究的重点,是寻找沟通生活与写作的良好途径,即不是一般的生活指导,也不是泛泛而谈写作形式的研究,而是在生活中学写作文,指导学生写出反映生活的作文,并在作文中学会做人。

  三、研究的目标。

  生活作文研究的双向协调目标假设。生活作文研究树立了做人与作文的协调统一的目标,所谓“双向”,即指向于做人的目标与指向于作文的目标,做人目标与写作目标统一

  ,对各年级段的学生提出了生活目标和写作目标,以期达到生活与写作的同步前进,协调发展,最终为达到生活教育理论求真人的目标服务。

  要在研究中,总结出生活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提高教师作文教学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认识生活的能力,使学校成为作文教学特色学校。

  四、研究的主要策略与原则。

  1、致力于生活教育理论的运用与发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我们的首选策略是通过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提高教育教学的自觉性,真学陶,得真经,开展生活教

  育理论指导下的生活作文研究实践,通过生活作文的研究实践丰富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才是深入的实践,没有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的生活作文

  实践是难以得真效的,肤浅的。

  2、着眼于人的整体和谐发展。教育的终极目标应当是人的发展,我们要从人的发展的高度来开展生活作文研究。作文能力本身是生活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命形态

  的内容之一。我们着眼于人的整体发展,处好育德与育文的关系,特别加强了学校的德育工作,以德育促智育,以育人来育文,以作文来育人,来促进人的整体和谐发展。

  3、追求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从教师与学生两个层面达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全体教师协同研究,为完成生活作文研究工作而努力,又要根据自身条件,保持研究个性,寻找

  能发挥自己所长的又能体现学校作文教学共性的模式。课题组教师开展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生活的研究》、《加强作前指导“点”“面”结合之研究》、《融情感教育于作文批改之中的研究与实践》、《鼓励性、针对性、主体性原则在作文批改中的运用》、《运用综合讲评方式,提高写作修改水平》、《运用迁移原理,提高修改能力》、《自评自改欣赏性作文讲评方法的研究》、《小学生生活作文的个性化指导》、《班队活动与生活作文结合的研究》、《生活作文情境的创设研究》等子课题研究。从学生的层面上说,既要加强学生的作文基础,又要实现在写作中的个性发展,做到“保底不封顶”。

  4、语文素养的整体和谐发展。作文教学改革不能离开了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来进行,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表现,我们在进行生活作文研究中,与语文教学整体改革

  相结合,特别是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5、开展作文教学规律的探索。重视规律的探索,从实践中得到经验,从经验中研究规律,规律即科学,寻找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规律与方法。在开展作文教学规律探

  索中,注意继承传统、借鉴他人与创新,吸取传统作文教学的精髓,认真总结生活作文教学经验,在探索中学会反思,学会从生活教育理论高度反思教学现象,创造出

  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经验。特别加强了对生活作文基本规律的研究,对作文教学相关问题和基本问题的探讨,对作文教学基本过程的研究。

  五、主要措施和体会。

  我们进行生活作文研究,首先理清的一个思路就是生活与作文的关系,即:作文即做人,教文以教道,生活与作文是统一的,生活作文是富于生活教育之中的。

  生活作文的基本做法是:让学生在认识生活中提高写作能力,通过提高写作能力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能力。

  生活作文主张:生活有情文有情——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善从文中品生活——指导学生认识生活;能以妙笔绘春秋——指导学生表达感受。

  1、把生活作文置于整个教育观念的改造的系统中来观照。

  教育观念是教育工作的理性支撑,我们在生活作文研究中加强教育观念的更新,在更新整个教育观念基础上进行生活作文研究。

  在观念改造工作中,我们开展了分层的逐步深入的工作,课题立项后,我们即成立了课题组,并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组成成员。我们又成立了校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每月进行一次学习,编印一期《师陶活页文选》,每学期编印一期会刊《求真》,参加第二、三届全国中青年学陶骨干培训。每学期有计划地对全体语文教师、全体教师进行教育理论的学习、讲座。编印摘编因特网网络教育信息的《他山石》周报,成立教科中心组,定期学习,拓展教师的眼界,用科研的力量团结教师,领导观念。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13

  一、课题产生的背景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全国留守儿童有2300万,占全国农村儿童23%。这些儿童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父母每月寄一些生活费回家,对子女的行为品德、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等方面知之甚少,无力管教。这部分儿童正处于成长教育的关键时期,却无法享受道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他们大多生活在放任自流和情感教育缺失的环境中,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发展的异常。据调查:在厌学、逃课、打架、偷窃等行为的学生中,“留守学生”占了一大半,在社会青少年作案记录中,“留守学生”占了60%。所以,目前加强“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势在必行!这不仅关系着亿万家庭的幸福和快乐,而且关系着社会的长久发展,更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发展方向提出了挑战。我国目前虽已关注这些孩子,并在政策上给予这些留守儿童很多优惠,但如何弥补这些留守孩子情感上的饥渴,还需要我们一线的教师作进一步的探索实践。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发展,反思学校教育工作,探究改进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2、改进教育工作根植于留守学生的现状与需求研究,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让教育工作服务于社会。

  3、寻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最佳整合,保证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与留守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4、以留守学生特定群体为单位,组织实验研究,通过对比寻求有效教育途径。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求有效的对策,改变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

  2、开发留守儿童的情商,激励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孝敬父母,提升亲情。

  3、通过补偿亲情活动,使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得以回归。

  4、构建对留守儿童亲情补偿教育的模式。

  5、通过研究解决如何使留守儿童健康地成长。使留守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在爱的蓝天下快乐地学习成长,同时进一步丰富“三位一体”教育理论的内涵。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调查研究,对乡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乡村小学留守儿童生的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地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1、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的调查

  2、农村留守儿童孤僻症、社会交际、行为矫正

  3、农村留守儿童网络成瘾行为的调查、早恋产生的心理困扰。

  4、焦虑、脆弱、逆反、猜疑、恐惧、任性心理状态

  5、自卑懦弱、自信心偏低或丧失、行为孤僻的状况

  五、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分析研究,制定具体计划开展实践研究,力促留守学生获最佳发展。

  2、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把握留守学生的现状与需求,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3、经验总结法。组织并鼓励教师不断发掘,及时提炼研究中的成功经验。

  4、文献资料法。利用校园网络联系弥补留守学生的亲情缺陷。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求实践创新。

  5、案例研究法。将研究对象的成长经历,研究者的教育故事及时作提炼验证并反思。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xx年3月—4月)

  建立课题组:论证课题研究的意义和课题实施的可行性,制定研究的总体方案;确定研究的指导理论、目标、步骤、方法。

  2、实施阶段(20xx年4月—20xx年11月)制定心里健康教育实施方案,确定实验对象;开展课题研究;编写心里健康教育论文,作为教材;开设心里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教学方案;开展心里健康教育活动,提取案例;总结经验,逐步把心里健康教育引向深入。

  3、总结阶段(20xx年11月—12月)整理研究材料;撰写研究论文、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发放问卷,调查研究:首先对我校“留守学生”的生活、学习及受监护状况进行两类问卷摸底调查,取得有效的调查数据,分类建档:找出“留守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原因;撰写调查报告。

  (二)、搜集材料、汲取理论。设置四个档案盒(计划与总结、学习资料、教学案例、成果资料),随时随地准备收集过程资料,购买阅读留守儿童研究资料,网上了解当前课题研究的动态、定期举办课题研究沙龙活动并积极听取专家讲座。 (三)、具体实施,深化研究。

  1、建立亲情联系站。

  指定教师建立校园亲情联系站,定期开展心理疏导、亲情联系等活动,让学生有地方说话,使留守孩子“离开父母不乏亲情,留守在家不缺关爱”,让学校成为留守孩温馨的新家。

  2、建立留守儿童自主管理模式。

  通过开展“我能行”活动,引导留守儿童逐步形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引导留守儿童逐步形成我会做家务;引导留守儿童逐步形成自觉、自律等良好行为。

  3、建立代管家长责任制度。

  通过结对帮扶,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邀请小伙伴到家中做客等,使留守儿童感到温暖与亲情。

  4、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两地书亲子情活动。

  有相当多的父母一年才能返家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来,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有学上、有书读就万事大吉了,忽视与孩子的心理沟通与交流,导致孩子对父母很陌生,亲情关系出现了障碍。即使沟通也是依靠电话(农村现在还根本没有普及网络),但口头语与书面语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且通电话的过程中往往也会有监护人在场,学生难以敞开心扉诉说。也许正是这种“咫尺天涯”的距离感,使孩子无法充分感到人间最为珍贵的亲情滋味。为此,我们在开通亲情电话的基础上,将组织指导学生给远在异乡的父母写亲情书信,以此给留守孩子与父母的心灵沟通创设平台,孩子可将平时在生活中想说却又因为种种顾虑而没有说出来的话畅快地表达出来,以达到互相交流感情、消除隔阂、增进了解的目的,使亲情在彼此交流中得到培植。学生给父母写的信,可以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可以倾诉自己的烦恼,可以表达自己的愿望。同时鼓励家长、长辈对学生的书信要进行回复。我们要求全校的留守学生,每个月要向父母写一封信,并安排一定的老师对信的内容加以指导。使他们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5、“亲情导师制”活动

  学校根据留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亲情导师制活动,将那些在品行或学习上特别需要帮助的留守学生,分组安排老师进行重点辅导,导师的工作包括以下内容。①亲情谈心。每周要选择一到二名留守孩子谈心,以心换心。用宽容之心、仁爱之心、真诚之心,唤醒学生的心灵。用期待的目光、鼓励的话语、友善的接近、朋友的热情、长辈的爱怜、睿智的严厉,呵护学生脆弱的心灵。用教师心中的暖暖亲情,萌发学生的亲情。亲情谈话要有针对性,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可以是交流师生的内心感受,分享学生的快乐与痛楚,化解学困生的内心矛盾等等。谈话要有耐性,它不是经过一次谈话,就能解决一个问题,而是在一次次的交流中潜移默化。②模拟承担父母角色。以父母的角色出现在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给予他们父母般的关爱和照顾,让这些孩子们感受到教师如父母,学校是家庭。③指导好孩子与父母的沟通。在留守孩子与父母进行沟通时,导师要做好指导工作,使他们与父母的沟通更顺畅,更有针对性,收到最好的效果。如亲情书信怎么写,写哪些内容等等,都是导师的工作。

  6、亲情诵读活动。

  阅读,能够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优秀经典的美文,不仅文字隽永,而且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情感更可使人感动,陶冶人们的情操。我们精心挑选以亲情为主题而又适合小学、初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好文章20篇,编印成册,组织指导留守孩子阅读,并写好读后感。让这些文章中汹涌如海的母爱,沉默如山的父爱,手足情深的兄弟姐妹情等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让作者对亲情的独特体验深深感染学生,从而产生共鸣。达到品读--感悟--共鸣--践行的效果。

  7、开展班队活动。

  定期开展以亲情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活动,针对本班学生特点,通过真情体验,感悟亲情,激发学生爱的情感,丰富情感积淀,把亲情回报付诸于实践。如:读懂母亲、我知道你的生日等形式有意识地引导留守学生学会感恩,适时对留守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感恩教育。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是中华民族多年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多渠道引导留守儿童去理解父母的艰辛,去感受家庭、学校、社会给予他们的关爱,让他们用感恩的心去过滤许多的浮躁与不安、消融许多抱怨与不快、抵制许多毒害和侵蚀,完善自己的人格,自觉纠正自己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的偏差,懂得知恩图报,与其他孩子同在一片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四)理论总结,申请结题。

  1、收集汇编研究资料;对课题研究的整体情况做细致的分析、总结,整理有关调查数据及材料,总结活动中的经验、教训,撰写研究报告。

  2、积极组织论文投稿;

  3、完成结题报告;

  4、邀请有关专家对子课题成果进行鉴定。

  八、课题研究成果:

  本课题组经过近二年的努力,在教研科研活动上取得一定的成绩。

  学校方面:

  1.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

  为每位留守儿童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心理测试和其他渠道,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2.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团体心理健康活动课与讲座。

  为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留守儿童开设团体心理健康活动课,由负责心理教育或者德育教育的教师在活动课上对留守儿童进行启发和引导,使留守儿童的很多心理问题都能得到及早、及时解决。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知识讲座,引导留守儿童抛弃自卑,鼓励留守儿童树立自信、自强、自尊、自爱、自立的五自精神。

  3.设立知心话信箱与心理咨询。

  留守儿童出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生活上学习上有了问题没有一个可以咨询的对象,所以造成很多孩子内向,受了委屈都藏在心里,不合群、孤僻等性格。针对这样的情况,在班级设立的知心话信箱,让孩子用笔记录自己遇到的困难、需要的帮助以及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这样不但有助于老师及时了解班级内留守学生心理上的一些情况,也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到他们。有条件的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积极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4.建立与家长沟通的绿色通道。

  父母在孩子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孩子把自己的学习情况、生活上的琐事跟父母进行沟通,有助于学生对情感的渴望,也有助于父母了解孩子,更重要的是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沟通,让学生明白父母是为了让他有个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才离开他,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亲情专用电话或电子信箱,让学生家长与孩子定期保持联系

  留守儿童方面:

  1、调动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都能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能有意识、有计划地使用自己特有的学习方法,并把这种意识和计划内化为自觉化行为,为自己的学习服务。

  3、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自己计划、管理好时间;能够自我约束,合理安排时间,以达到较高的学习效果。

  4、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是否真正理解或掌握了所学的内容)能够进行自我监控、自我判断,并根据学习任务的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

  5、对平时学习情境中所出现的各种信息及时收集,做到随机应变,及时采集、灵活运用。

  6、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难,认真学习,遵规守纪,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

  理论方面:

  1、《我镇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调查》。(获县级二等奖)

  2、《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监护缺失的对策思考》。(树人网)

  3、《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思想教育一》(全镇交流)

  4、《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思想教育二》;(全镇交流)

  5、《关注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全镇交流)

  九、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1、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诸如留守学生思想复杂且隐蔽性强,不容易被学校老师发现;

  留守学生问题没有得到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视;宣传力度不足,社会配合不够;家长的教育观念滞后,影响教育合力等;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实践的科学性不足;教师的工作繁重,倾注的精力有限,经济上的付出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影响工作的积极性,这些都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

  2、今后的设想

  开设留守学生实验班;建设流生学生活动中心;建设留守学生服务站(用于节假日留守学生集中活动);深入留守学生课题研究;编著留守学生工作手册等。然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14

  一、课题的立题背景。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倡导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并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性的发挥。其中的合作交流,不仅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也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被提出来了。由于其在改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且具有易操作性,而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热点问题。可以说,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力点。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合作交流这一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并且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活跃的课堂气氛,激烈的讨论,使整个课堂都活跃了起来,改变了原来死气沉沉的“一言堂”现象。然而,在这看似可毒局面的背后,由于教师对于合作交流缺乏实质性的了解,从而导致合作交流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目标不明,课堂散乱无序,教学效率低下,学习结果评价不当。这种所谓的“合作交流”只是流于形式,只注重合作交流的外在形式,而忽视合作交流的实质,从而导致合作交流的低效和无效。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合作交流的实施,影响教学质里,进而影响了新课改实施的效果。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只有教师对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式、教学策略有了清楚的认识和了解才能保证合作交流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但是,对于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合作交流的基本策略,卜匕如如何选择合作的主题和合作时机、如何制定合作的规则、如何激发学生合作交流动机、如何对合作过程实施有效监督和评价等等,大多数教师可能还有误解、困惑,甚至茫然。因此,认识合作交流实施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进而提出有效可行的策略,为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合作交流提供借鉴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合作交流的基本涵义。

  本研究中的合作交流即指合作交流学习。合作交流学习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研究历史了。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对合作交流学习进行了实践和研究。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合作交流学习的认识视角和实践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对于合作交流学习的概念化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1 国外学者对合作交流学习的理解。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交流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认为:所谓合作交流学习就是“在教学中采用小组的方式以使学生之间能协同努力,充分地发挥自身及其同伴的学习优势”.杰克布斯等人则认为:“合作交流学习是帮助学生最有效地协同努力的原则和方法。”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交流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得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他认为,合作交流学习的共同特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①小组目标;②责任到人。③公平的成功机会;④小组间竞赛;⑤任务专门化;必适应个别需要。嘎斯基对合作交流学习的看法是,从本质上讲,合作交流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一些由2-6人组成的异质的合作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们通常从事各种需要和互动的学习活动。加拿大的文泽认为:合作交流学习是由教师将随机地或有计划地分配到异质团队或小组中,完成所布置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

  2 国内学者对合作交流学习的界定。

  山东体育学院基础部副研究员高艳认为,合作交流学习就是以小组为基本的组织形式,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活动。内蒙古师范大学杨伊生教授对合作学习的界定是,所谓的合作交流学习指的是一种互动性学习方法,即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对总的学习任务的某些方面负责,最终使本组的每个成员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盛群力教授的理解是,合作交流学习指的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将6名学生按性别、能力、个性特点、家庭社会背景等混合编组,形成一个异质的学习团体。它具有十大特点,①组内异质,组间同质;②目标依赖,利益一致;③责任明确,义务感强;④参与度大,沟通面广;⑤集体奖励,共享成功;⑥公平竞争,合理比较;⑦角色轮换,分享领导;⑧既有“帮助”,又有“协同”;⑨过程评议,注重实效;⑩学生自主,教师促进。

  山东教育科学研究所王坦所长则认为,合作交流学习的内涵至少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合作交流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②合作交流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③合作交流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是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展开的;④合作交流学习是以各个小组在达到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⑤合作交流学习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因此,他将合作交流学习的概念进行如下表述:“合作交流学习”是以合作交流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综合以上各种有关合作交流学习的概念的表述,合作交流学习既是一种宏观的教学策略,也是一种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方法。因此,笔者认为合作交流学习的概念应有广义和挟义之分。广义上的合作交流学习就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狭义的合作交流学习,笔者比较赞同王坦的表述,它包含了上面所提到的五个方面的基本内a.本文主要是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研究提高合作交流学习效率的策略,因此主要是针对狭义的合作交流学习进行研究。

  (二)合作交流效率的涵义。

  效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里。合作交流效率即是学生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自主、合作、交流形式完成的学习任小学生合作交流效率是否得到提高,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合作小组成员的进步与发展。

  合作交流效率是否提高,最终将反映在学生身上,如果通过合作交流学习,学生能够在原有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提升或发展,那么这样的合作交流效率就是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了;而如果在合作交流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并未得到明显的进步与发展或维持在合作交流学习前的水平上,那么这种合作交流效率就是没有提高。可见,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是衡里合作交流效率是否提高的重要指标。评价是否提高合作交流效率,在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时,应是关注合作交流学习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在合作交流中,如果小组内只有个别学生取得了进步与发展,也不能说是提高了其合作交流的效率。

  2 学生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实现。

  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不仅是指知识技能方面的进步与发展,也包含学生在情感、态度、意识方面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成功的教学策略,合作交流不仅对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有着明显的效果,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提高与人交住、团结协作的能力,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因此合作交流的目标不应仅仅局限在促进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与发展,更应该关注学生情感目标的实现。提高合作交流效率就要促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合作中来,在合作中承担一定的责任,在相互配合中完成学习任务。还能够使学生在合作中体会到成就感,建立起自信心,使学生更愿意学习,更主动地学习。

  3 教学效率的提高。

  教学效率的高低是指在课堂教学时间固定不变的情况下教学目标实现的多少。合作交流可以通过学习小组成员的相互协作,分角色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的各个部分或是分别完成几个不同的学习任务,再通过交流汇报实现信息共享、知识共享。

  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固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由于学生是通过自主、合作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对知识记忆得比较深刻,这也促使教学目标落得更实。提高合作交流效率就应在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而不应出现超时或教学任务未宪成的情况。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针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组织课题组教师深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冲和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更新课题组教师的教学观念。对“低段小学生采用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式”的现I犬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展有利于激发低段学生合作动机的主题研究;适合激发低段学生合作动机的时机研究;适合教发低段学生合作动机的形式研究;有利于激发低段学生合作动机的有效评价研究。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针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组织课题组教师深入学习ff数学课程标准冲和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更新课题组教师的教学观念。对“低段小学生采用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式”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展有利于激发低段学生合作动机的主题研究;适合激发低段学生合作动机的时机研究;适合激发低段学生合作动机的形式研究;有利于教发低段学生合作动机的有效评价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与研究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1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纸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a与外延,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目的。

  2 行动研究法。

  即围绕合作交流学习实施中普遍出现的问题,以各年级推进实施有效的合作交流为目的,通过教科研人员与一线教师的共同合作,在教学中边实践,边检验,边反思,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借助实验对比,课堂观察,个别访谈,了解本校在该课题研究之初,师生对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I犬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依据。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1 前期准备阶段(20xx年10月至20xx年12月)。

  (1)确定课题,制订计划,开展课题研究内容、方法的有关理论研究,设计访谈内容。聘请专家论证课题研究可行性、科学性。

  (2)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了解支程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体系,明确研究任务以及研究方法。

  2 实施阶段(20xx年1月至20xx年10月)。

  (1)组织相关人员根据自己的任务进行课堂实践。

  (2》每月进行一次交流、反思。

  3 总结阶段(20xx年11月至20xx年12月)。

  (1)全面总结、系统整理各种材料,通过分析,完成本课题研究论文。

  (2)组组成果展示与结题鉴定。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

  (一)调查分析了“合作交流”的现状。

  笔者采用课堂教学观察和访谈的方式,对本校以及其他学校的部分教师实施合作交流的情况进行了调查。随机听取了48节数学课教学。其结果如下:

  1“合作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作为新课程提倡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的合作交流学习,也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和重视。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并运用了合作交流这一教学策略,并希望借助这一教学策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笔者在对48节课的观察中发现,运用合作交流这一教学策略的课堂教学有42节,占被调查总数的89.596,这说明,在课堂教学中合作交流这一教学策略运用得比较广泛。在一些教学比赛、汇报展示课中,合作交流的运用比例更大,几乎每节课教师都要安排小组合作交流的环节。合作交流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使课堂教学的气氛变得活跃起来,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合作,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多了起来,这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整个课堂都活了起来,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无限的生机。

  2“合作交流”使教师的教学观念有所转变。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观察研究以及对教师的访谈发现,通过学习“合作交流”理论知识,开展合作交流实践,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正在发生转变。首先,在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环节和教学问题的设计中,教师更加注意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快乐,在交往中有所收获。

  其次,“合作交流”使教师关注到学生的交往需要。在课堂上,学生经常会产生与同伴以及教师交流沟通的需要,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这种需要往往得不到教师的关注,更得不到满足。但通过开展合作交流学习,教师意识到学生的这种交往需求,在课堂上创设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的情境,使学生的交往需求在课堂上可以得到满足。

  第三,“合作交流”使教师的师生观得到了转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因此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在开展合作交流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占有者,学生也有可能获得比教师更丰富的知识资源,因此教师在合作交流中逐渐意识到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虽然教师对合作交流学习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刻,在实践中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教师这种勇于实践的精神是可嘉的,教师这种观念的转念是难能可蛊的。

  3“合作交流”使学生的学习更显主动。

  首先,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被动接受,机械训练、死记硬背,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在开展合作交流后,学生的学习更为主动了。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或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解决教师提出的或自己发现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在本次调查中,有95.2%的教师认为合作交流学习是有效的学习方式,81.4%的教师认为合作交流学习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97.6%的教师认为实施合作交流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

  总之,合作交流学习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运用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明显的转变,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死气沉沉的局面得到了有效的改观,课堂教学发生了可毒的转变。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调查及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合作交流”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教师设计的合作主题没有价值。

  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很多时候合作交流的要求来源于教师的指令。对于教师设计的合作交流主题,学生不明白为什么非得要小组合作。因此,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合作交流的意义,无法真正体会合作交流的价值。

  (2)教师对合作时机把握不恰当。

  目前有一些教师因为新课标中提倡合作交流学习,于是就不管教学内容特点,在教学过程的多个环节中都安排了合作交流学习。这种合作交流仅仅流于一种表面形式。

  (3)教师创设的合作情境欠要当。

  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合作兴趣,往往会绞尽脑汗创设一些教学情境。但在实际操作中,因为一部分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没有充分考虑教材的结构特点,所以精心设计的情境对于学生来说奎无感染力,从而也就导致学生觉得合作交流时机是聊天的大好时机。

  (4)合作交流缺少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

  其一,对小组组建合理性,组内分工明确性缺乏有效监督和评价。在对课堂教学的调查中发现,小组成员有分工的有35节,占83.396,在这35节课堂教学中,小组成员的分工明确、具体仅有4节,占所有运用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9.596.由于小组成员没有明确的分工,合作学习时经常会产生只顾自己、各自为政的现象,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其二,对合作学习结果进行的评价缺乏合理性。表现在个体评价与整体评价不能有机结合。有的教师过于关注学生个体的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浓郁的个体表现欲望,所以对合作不重视。有的教师在运用这种评价方式时过于强调小组的整体学习成果,从而使一些一直很优秀的学生由于无法显2个人的成绩,而产生失落感,甚至产生沮丧的情绪,合作的积极性有所下降。其次是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不能兼顾。通过观察,发现教师以合作学习的结果作为评价小组学习优劣的标准,忽视小组成员的合作过程与质里,学生也忽视了合作的过程,“只要我们小组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哪怕由一个人代劳也可以”

  的急于获胜的愿望代替合作的意愿。也有少数教师则过于注重对合作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评价,对合作学习的结果无所谓。有的小组得出的结论并不正确,但教师也未加以指出。这样的评价无法保证合作学习有效的实施。

  以上诸多原因导致学生采用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式多为被动性接受。为了应付教师,学生本着“老师要我合作我就合作”的心态进行合作,行为上缺乏积极性,以至于对问题的讨论与探讨只能是表面、浅显,无法深入下去。致使合作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收效甚微。合作的低效甚至无效,使得合作交流丧失实效性,流于形式化。

  (二)研究得出提高小学生合作交流效率的策略。

  针对调查中反映的问题,课题组从“合作主题选择”、“合作时机确定”、“教学情境创设”、“监督与评价机制的完善”等四方面进行研究。通过两年的探索,提出以下策略:

  1 选择有价值的合作主题。

  一般来说,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主题可以是:

  (1)探索性的思考题。此类题目要求学生作出某种有价值的预3111发现,难度较大,学生个体解决有难度。

  (2)拓展性的训练题。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多方面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思路。而学生个体很难找到多种方法或找全解答的所有答案。

  (3)比较性的分析题。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对多种答案进行比较、分析从中选择最佳答案。所以学生只有在相互交流答案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多种结果,从而进行对比。否则无法实现分析、比较的任务。

  (4)多步骤的操作题。这种操作题比较复杂,学生个人难以完成,需要分工协作,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里才能完成。

  2 确定恰当的合作时机。

  (1)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开展小组合作交流。

  (2)教学探究时,学生意见产生分歧,从而导致解题思路不统一时,开展,J姐合作交流。

  (3)教学内容开放,学生解决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3创设教发合作交流动机的情境。

  (1)创设任务情境。

  ①创设独木难行的任务情境。所谓创设独木难行的任务情境,即教师设计的实践情境必须几个人同时扮演其中一个角色,同时操作,才能完成,缺一不可。

  我在执教《简单的数据整理与统计》时,这样要求孩子:“你能统计出1分钟经过上塘高架的不同车型的辆数吗?”

  “可以!”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有什么问题吗?”见孩子们没什么动作,加问了一句。

  “没问题。”孩子们又一次异口同声地回答。于是,我不再提示,点下了事先准备好的课件播放键。10秒,有孩子拿起了笔;20秒,有孩子皱起了眉;30秒,性急的孩子左顾右盼…0“1分钟后,肃静的课堂热闹非凡,孩子们再也忍不住,纷纷叫了起来:”老师,我连车型都没弄清楚,怎么统计?“”车速那么快,我怎么来得及?“”我才统计了一种车型的辆数,其余的就顾不上了“”二见时机成熟,我及时反问:“那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呢?”沉思片刻,几名孩子大叫起来:“要几个同学合作才行!”顿时,全班学生纷纷起身,自觉地几人a成一组,不一会儿,全班商里出三种合作的办法:“我们可以一人报车型,另外几个人每人统计一种车型辆数”,“我们只需要两个人,一个报车型,一个统计”,“我们四人,每人统计一种车型,统计完毕,四人将各自统计的内容合起来,就行了”.自觉地将任务分工后,孩子们又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第二次统计中。

  必创设材料不全的任务情境。创设材料不全的任务情境,即在课堂实践活动中,教师不要给每位学生准备好与活动配套的完整的.材料,可以将一整套材料分发给组中的四名学生,活动时,让学生感悟只有通过小组合作才能拥有一套完整的材料。或者,分给每位学生的材料数里不足,学生也只有通过小组合作才能将材料凑足。

  黄老师执教《观察物体》时,出示了一个几何形体从不同的侧面观察到的三幅平面图:

  教师:“你能根据上面三幅平面图,利用手中的立方体,搭出这个几何体吗?”

  孩子们纷纷动手操作。半分钟不到,孩子们发现自己手中的6个立方体,根本无法完成这项任务,于是,孩子们一商里,便主动地采用小组合作,将几人手中的立方体凑在一起,拼出了符合题意的几何体。

  由拼搭的过程中发现材料不够,但老师又不可能提供更多的材料。怎么办呢?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利用同学间的材料,来共同完成任务是最佳选择。

  所以,合作是自发的,是“我”需要的,从而也是自然有效的。

  (2)创设成果体验情境。

  公让学生体验方法创新、创优的快乐。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为了集思广益,培养发散性思维,往往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答案的不唯一性。作为学生个体,往往只能运用一、两种方法或只找到部分答案,但是在集体的讨论交流中,个人的思想因为碰撞而产生7智慧的火花,便能产生多种不同的方法或能找到全部的答案。

  如在梯形面积公式探究活动中,我先让孩子们独立思考并操作,能通过怎样的方法来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看看有什么新发现。有的用“补”的方法,把梯形“变”成平行四边形再计算;有的用“割”的办法,把梯形“分”成两个三个角形,计算梯形的面积变为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孩子们趣昧盎然,课堂中不时进发出孩子们的惊呼声:“还可以这样推导!”“我还有新发现!”“噢,我成功了!”

  必让学生体验成果展示的快乐。在合作探究过程中,通过个性的展示,相互的配合,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通过这种有效的合作交流学习,有利于让小组成员体验成功合作的乐趣。

  一次听某教师执教(制作牙膏盒)中,学生通过观察,利用空间想象,判断得出要制作出一个牙膏盒,可设计成以下几个平面图。

  教师:如果你是厂家,在制作大批里牙膏盒时,你觉得什么因素是需要考虑的?

  生1:我觉得制作起来越简单越好。这样同样时间内可以制作出更多的牙膏盒。

  生2:我认为如果是厂家,肯定是要考虑材料要用多少。

  教师:看来,这两个因素都是厂家需要考虑的。你会选取第几号方案大批里生产这种牙膏盒?为什么?

  生3:我们小组刚好四人,我们可以一人制作一个,然后比比哪个制作方便,时间少,用的材料少,就选用哪个。

  这个方案一提出,便得到全班的认可,于是,每个小组便分工合作开始制作。

  当孩子们将制作好的作品进行交流,并拿着自己制作的作品进行展示时,我从孩子的脸上读出了一种自豪感、成功感。

  4 有效利用监督、评价机制。

  (1)合理分工,职责明确。

  对合作小组中的每个人确定一个职务,使人人有事做。《组长:分配任务;记录员:记录各种方法;监督员:维持交流时的规则;汇报员:代表小组汇报等》

  (2)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给出相应的合作要求。

  ①低年级:分步提出要求、指令明确、板书简洁。

  ②中年级:整体给出清晰的操作步骤,指令明确。

  ③高年级:更多地关注方法的提供。

  (3)多渠道进行评价。

  评价是合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评价,不仅能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是合作学习得以有效实施的强有力的保证。对合作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既要对各学习小组在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时的情况进行评价,又要对学生个体在参与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评价。集体评价关注的是学习小组整体的合作学习情况,如学习小组的观点、结论等。个人评价关注的是学生个体在合作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只有将集体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才更能促进小组成员在积极合作、互动学习的同时,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促使小组学习目标的达成。

  ②既要注重对小组内合作交流过程做出评价,也要对小组合作交流结果做出评价。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技巧,结果评价则是对合作学习的结果进行整体评价。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够保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的评价全面而准确。

  ③多种评价方式互相结合。应当将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仅要对各小组及小组成员参与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而且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小组内的互评和自我评价。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小组内的相互评价,学生可以更加明确合作学习的要求,有利于使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及人际交往的能力。

  这些评价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是互相交织、互相重合、交又进行的,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正确运用评价手段,这样才能够保证合作学习的公正性,激发学生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合作交往的技能技巧,提高合作交流学习的效率。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15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领域中的课题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课题研究不仅是对知识的深入探索,更是对教育实践的有效促进。今年,我们团队在“优秀课题研究”方面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篇报告将从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成果成就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说明。

  一、研究背景

  课题研究的背景在于对教育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的推进,使得人们对课题研究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本次课题研究的背景则主要来自于教育落地实施的难题,例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等问题。

  二、研究内容

  本次课题研究主要聚焦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优化教学方式。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我们确定了研究的具体方向: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引入跨学科知识、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同时,我们还深入调研了一些先进的教学案例,并融入到我们的研究内容之中。

  三、研究方法

  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我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首先是问卷调查,通过对学生、教师和家长的问卷调查,获取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其次是实地观察,我们深入到实际教学场景中,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同时也进行了小组讨论、专家访谈等方式,搜集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四、成果成就

  经过一年的精心研究,我们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首先是在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我们通过引入跨学科知识、设计趣味性教学项目等方式,取得了明显的提升。其次是在教学方式优化方面,我们提出了一套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展望与建议

  课题研究只是一个开始,我们深知教育的改革需要持续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本次课题研究的成果,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式,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我们也建议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能够加入到课题研究中来,共同促进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本次课题研究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优化教学方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深化研究内容,为教育领域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和同行的支持和帮助,也期待着更多的交流和合作,共同促进教育事业的繁荣和进步。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相关文章: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11-22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11-21

研究课题结题报告11-22

[集合]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12-13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15篇)11-20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15篇11-20

课题研究结题工作报告11-17

(集合)课题研究结题报告15篇05-17

(热)课题研究结题报告15篇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