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时间:2024-05-17 16:38:31 结题报告 我要投稿

(热)课题研究结题报告15篇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课题研究结题报告15篇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1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已经清醒认识到,要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数学教育,就必须整合数学课程内容,优化数学教学方法,开发出一套与数学教学紧密联系的能够促进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教学资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广大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和数学教师,都应该“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数学课程与教学资源”。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本身包含着教师大量的决策过程,而这个决策过程更是以一定的教学资源为支撑。研究表明,开发出丰富的教学资源,对于实施新课程,深化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充足而富有个性的教学资源可以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等。当今社会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很多城镇学校都把它作为数学课程与教学的重要资源,加以开发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师面临的课程教学内容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不断增加。我们必须寻求现代社会的最新信息与课堂教学方式的最佳结合点,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的分布,开发出一套完整的优质的数学资源,帮助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数学课程能否顺利实施,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二、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凡能支持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解决教学问题所必需的各种条件因素都是教学资源。它主要指教学活动场所、教学时间、学校设施、仪器设备、师资配备、图书资料、社会信息、校风班风、师生人际关系等,即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因素。但是,由于很多教学资源并不一定直接进入课堂教学,不能直接为教学所引用,不能直接进入学生学习活动范围或成为活动对象。所以,本课题所指的“教学资源”特指能够直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服务的',并能被师生直接利用,有可能成为教学内容的参考辅助资料。教学资源的开发,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课堂教学,并能与教育活动相联系的有用资源。一般地,教学资源并不能给教师的教学带来直接的利益,因为教学资源增多,意味着教师教学内容选择的余地加大,机会增多。这样在满足教学的多种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教学决策的难度。因此,教学资源的利用研究正是要解决师生、教材、教参三者的关系,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三、理论依据:

  1、心理学依据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生动形象的事例,这就决定了他们对现实世界中直观、生动形象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联的事物感兴趣。而生动丰富的教学资源是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它可以将一个个知识点转化为一个个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生动活泼的事例,为学生喜闻乐见,从而开阔学生视野,降低知识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兴趣。

  2、教育学依据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过程中的最佳组合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它首先表现在师生心理的最佳组合。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有助于教师灵活地处理教材,丰富教学方法,从而促成师生最有效的活动,扩大知识容量,缩短教学任务完成的进程。教学中巧妙地使用教学资源,能树立学生的创造意向,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创造才干的发挥,使学生心理实现“想学要学”的质的飞跃,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3、系统学依据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系统不是各组成部分的机械相加,而是体现各组成部分在系统中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及教学资源等要素,只有诸要素的组合结构达到优化,整个系统的功能才能优化。教学资源的恰当使用,能有效调整教学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佳状态。

  四、研究目标:

  1、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及时体现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为学生提供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内容。

  2、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局限,合理构建数学课程资源的结构与功能,在资

  源的开发和应用方面,进行结构上的突破,体现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需要。

  3、有计划、有目的地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变革师

  生的教与学的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4、应用课程教学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同时利用互联网等参

  与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贡献自己的教育成果并与广大同行交流、分享。

  5、通过课题的研究,鼓励学生学会合理选择,有效利用数学课

  程资源,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五、研究内容:

  我们根据研究的任务和目标,结合数学课程资源的特点与分布,确定课题研究的内容分成四个方面:一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用、二是校外课程资源开发应用、三是信息技术资源开发应用、四是其它资源开发应用。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近几年来有关新课程方面的文献资料、研究

  成果进行系统归纳比较,筛选出有效的经验,为本课题的研究所借鉴。

  2、过程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加强对变量的研究,不断改进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质量。

  3、行动研究法。即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

  题而进行研究。其主要环节包括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

  4、实验研究法:通过对实验因素和无关因素的控制,探索小学

  数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施原则、方法和途径,应用课程资源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调研、测试、开座谈会等手段。理

  解课程资源的含义,了解课程资源的分布,发现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实验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七、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20xx.9—20xx.1)实验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通过调查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制订实验方案,提出实验假设以及完成实验的总体设计。

  2、第二阶段(20xx.2—20xx.1)实验研究阶段。

  按实验方案组织实施,抓好实验过程的数据收集,整理,加强实

  验过程管理,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不断提高研究成效,做好联阶段性成果的总结和经验推广。

  3、第三阶段(20xx.2—20xx.9)实验总结阶段。

  对整个实验研究进行系统总结,整理实验材料,写好实验报告,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对实验成果作出鉴定,积极做好实验成果推广和深化研究。

  八、研究措施: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在课题的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成立研究小组,落实研究计划

  1、成立课题研究组织机构。此项课题由溧阳市小学教学能手陈

  军老师任组长并主持研究,研究成员均为大专以及大专以上学历的中青年老师。这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人才力量。

  2、建立了教科研究制度。我校先后出台《竹箦中心小学教育科

  研管理制度》以及《竹箦中心小学教科研奖励办法》,以此来规范和激励教科研行为。

  3、课题研究直接纳入年终考核。对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直接写入

  《竹箦中心小学岗位考核方案》,年终按各自的研究成效分配酬劳。并在发挥老师间相互竞争、自主研究的同时,我们又通过专设的集体成果奖,激发教师的团结协作精神,发挥他们群体自主研究的作用。

  (二)加强业务培训,培养数学骨干

  在课题的研究实施过程中,结合我校数学教学与研究实际,本着以科研促提高的宗旨,初步培养出了一批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数学教师队伍。同时加大数学教师的培训力度,让他们参与活动及比赛,以提高其学科教育能力。近年来,学校每年都要输送部分骨干参加省、市级数学新课程等方面的培训,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次,学校充分利用本校力量,组织数学骨干教师对其他年轻老师进行培训,以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营造资源氛围,开发应用资源

  (一)开发校内课程资源:

  1、开发教师自身资源:

  (1)开发和应用教师自身的情感资源。让情感成为促进学生发

  展的催化剂。教师用自己的情感输出,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2)教师充满魅力的语言是十分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自身的语言资源在数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语言资源包括导语、结语、评价语。

  (3)教学中恰当地使用体态语,可以增强教学的效果。体态语

  能生动、形象、鲜明地揭示概念的属性,描述抽象数量关系的具体特征。教学中应让教师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情感神态等成为一种教学资源。

  2、开发学科知识资源:

  (1)本学科中的资源:

  ①开发本学科中的人文资源:包括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史话、中外数学、古代数学的研究成果等。

  ②开发本学科中的德育资源:通过情境设计,数据计算,教育学生要节约一分钱、一张纸、一滴水,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好品质;通过地图展示,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的国家。

  ③开发本学科中的系统知识资源:就是要把数学各知识点相互联系,构成一定的体系。如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把这三者归纳整理在一起进行教学或复习。

  (2)开发其他学科中的资源:

  ①开发语文学科中的资源:语文是和数学有着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语文学科中蕴含大量的词汇、丰富的语句和优美的篇章。我们可对语文学科中所藏有的数学资源加以合理的利用。

  ②开发科学学科中的资源:科学课中的自然现象、研究方案、探究活动、教学实验等都可对其进行细加工变成数学教学资源。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2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课题提出

  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它还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着眼点,是一种改善教学、改革教育的新思路。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庐阳中学是一所新建学校,作为一所高起点学校,硬件建设较好。大部分教师都具备较高的教育技术能力。在此情况下,因地制宜地开展“有效技能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有利于学校资源设备的充分利用,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的转变以及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提升教师生命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另外,作为一所新办学校庐阳中学年轻教师占87.5%以上,他们对传统教学技能的应用还显不足,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已成为学校师资培训的现实需求。同时,考虑到现代教育技术毕竟只是一种教辅手段,由于条件及学科特点限制,现代教育技术不可能运用于每节课,传统教学技能的提高在“提升教师生命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着服务于教学的指导思想,我们要求教师在立足于传统教学技能提升的基础上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能,打造学科教学特色。

  2、概念的界定

  有效技能:达到预期效果谓之“有效”,掌握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谓之“技能”。这里所说的技能是指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有效技能是指通过研修,能够将教育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同时收到预期的教学教学,提升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二.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把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融入学科教学之中,优化教育教学结构,提高教育质量。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传统教育技能的拓展与创新。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丰富以自主学习软件为载体的学科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

  4.探索促进教师掌握并有效运用教育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初步形成有效技能培训模式。

  三.研究的思路:“学习--实践――反思――发展”的研究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任务分解

  为了使研究工作落到实处并为教学服务,我们以校本研究思想为指导,要求教师“研究自己的问题,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各学科组教师从学科特点入手、从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出发,在校“有效技能研究与实践”大课题范围内共申报了六个校级子课题。

  附:庐阳中学“有效技能的实验与研究”子课题一览表

  序号子课题名称教研组负责人

  1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语文张晓梅、王园园

  2现代教育技术影响下讲述技能的研究数学纪贤平

  3多媒体背景下英语导入技能的`研究英语宋媛媛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实验效率的研究理化生许登峰

  5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课堂提问的研究政史地刘胜荟

  6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评价艺体汪小宝

  (二)理论学习

  1、组织教师学习研究方案

  各子课题组负责人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集体学习研究方案,领会研究目标,明确研究方法,增强了研究的目的性。

  2、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学习和实际培训

  20xx年4月,我校组织教师参加了自主性学习平台操作的学习,由我校信息中心的教师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为全体教师进行上机指导,教师在上网浏览学校网站,系统学习使用方法后,能熟悉自主平台的操作,为课题研究实践做好了技术准备。

  3、强化专业知识理论学习

  各子课题组织学习了与本组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知识,制定学习计划,以自主学习和研讨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作好理论支持。

  (三)行动研究

  整个学校有效课题的研究采用分合结合,由学校统一布置研究活动,分六个子课题进行,分工协作,共同研究。

  1、专题研讨课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为推进课题深入研究和实践,20xx年4月、20xx年10月,我校分别以“立足有效教学研究彰显课堂生命活力”和“拓展教学技能,打造全效课堂”为主题开设了教学月系列活动。课堂教学评比是教学月活动的重头戏,在两次教学月活动中,学校共开课52节,部分学科利用我校的自主学习平台资源库,结合学科特点,突出有效技能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老师们利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实现教育技术与学科技能整合,使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整体优化。精彩的教学内容、娴熟的教学技能得到师生和评委的一致好评,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语文组进行了学校网络自主性学习平台的教学尝试,充分发挥了平台讨论、资源共享等优点,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的实现。

  理化生都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非常重视实验的教学,积极探索如何让学生通过实验更快更好的掌握所学习的知识;在现代信息技术之下,老师们更是积极探索改进书中的实验,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使实验更有效发挥其动手探究的作用。

  2、交流与展示

  1)论坛交流

  为了分享研究成果,我们引导教师利用我校网络资源广泛开展交流。“庐中论坛”是老师们即时交流的一个有利平台,对课题研究可以随时进行交流探讨,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教师博客又以动态的形式呈现了我校老师成长成熟的过程,同时通过与网络中的教育同仁的切磋交流,提升了教师自我专业的发展。

  2)特色教研展示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实验,各子课题成员无论是在教育技能还是在教研方法上都有所收获。为了解学校各子课题研究情况,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及自主性学习平台与各学科教学技能综合运用,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学校要求各子课题组集中展示各组的特色教研活动。其中英语组和政史地组还对全区进行了展示,取得了区内领导和老师的一直好评。下面是对全区展示的两个子课题的特色教研活动。

  教研组内容形式时间地点主持负责人

  英语“三动课堂”研究

  ――听说导入微型

  课堂12月18日

  (周四)

  2:10―3:10四楼多媒

  体教室丁红

  汪芳王传礼

  郭艳华

  政史地“全效课堂”研究

  ――有效提问案例

  研究12月18日

  (周四)

  2:10―3:10二楼多媒

  体教室刘胜荟

  阚晓东

  3)团队展示活动:在课题结题阶段,学校组织了子课题团队成果展示活动,此次团队展示活动是各子课题组这一年来研究工作的浓缩,展示了各自的研究特色,呈现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展示活动分六个子课题组一一开展,各组凝聚每一位组员的智慧,精心准备,以多样的形式多角度、多方位展现了各组的研究行动。此外学校还开展了“有效技能”论文评比、先进课题组评比活动。在综合考核各子课题组这一年来开展的研究工作及呈现的研究成果后,评选出优秀子课题团队D,政史地组,同时评选出优秀教学设计 27 篇,优秀论文32 篇。

  3.成长档案袋建设

  为了促进教师及时反思研究行动,总结研究成果,我们引导每位教师都建立了个人成长档案。因我校现代化设备完善,老师们具有便捷的上网条件,因此,为了便于分享与交流、方便更新,我们要求教师以博客的形式制作成长档案袋。成长档案记录了老师们在这一年多时间里的专业成长的点滴,或是失败的教训,或是成功的经验。

  为了督促和检查档案袋建设工作,我们还开展了档案袋评比活动。在信息组教师的全力配合与指导下,各组教师精心收集、整理资料,生动的再现了组内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展示了自我学科特点,同时通过制作评比也大大增强了老师多媒体使用技能的提高。

  评比结果如下:

  特等奖英语教研组语文教研组

  一等奖政史教研组理化生教研组

  二等奖数学教研组艺体教研组

  4.教科研先进评比

  为了促进教师反思总结,学校还开展了“有效技能”论文评比、先进课题组评比等系列先进教科研评比活动。在综合考核各子课题组这一年来开展的研究工作及呈现的研究成果后,评选出优秀子课题团队D,政史地组,同时评选出优秀教学设计 27 篇,优秀论文32 篇。

  五、研究成果

  1.教师教育技能显著提高

  (1)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更加注重教育教学技能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合理及高效运用,在课堂提问技能、课堂讲授技能、课堂环节的架构技能等方面得到有效拓展,专业技能的提升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在研究过程中,百分之百的教师参加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技能大大提高,70%的教师参加自主学习平台的培训,大部分教师会利用PPT或Authorware制作简单的课件,利用自主学习平台备课、教学。

  2.人人建立了教育博客

  研究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使每位教师都建立了成长档案袋――教育博客,加强了教师内部有关教育教学的交流,从而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和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

  3.形成了有效技能培训模式

  研究过程中我们基本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师教育技能培训方法,即“三步法”研修模式,即:学习---实践―反思。”

  1、培训学习:行动研究需要理论先行,教育教学技能的提升和完善需要理论的指导,同时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也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掌握新的教育技术。

  学校在教师理论学习及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方面,提倡多样化的方式。我们提倡同伴互助,通过师徒结队的方式形成一对一的互助,促进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除了这种一对一的互助方式外,我校还形成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2、行动研究:教育教学技能最终通过课堂实践实现,教师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因此,我们引导教师从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以此为研究的切入口,使研究活动对教学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3、反思促进:学校制定一套激励制度,每学期的教学月评选优秀课堂,每学年评选出优秀论文、案例,并将评选结果和教师的月考核、年度考核相联系,这样的激励措施可以促进教师在思想上更加重视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重视自身的专业成长,并积极付诸实践。

  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参与课题及钻研课题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2.由于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模式,研究能力和精力有限,课题研究的深度还不够。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个有机的整体过程,只有进行整合教学的教师本身的素质提高了,才能真正有效地、大面积地提高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要不断提高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特别是在整合过程中的应用能力。

  4.学生要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才参与整合教学活动。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3

  一、课题提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教育事业受“应试教育”影响,培养的学生表现出求同思维见长,求异思维见短,文化基础较扎实,动手能力较差、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的毛病。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核心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它能够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然而,学校实验器材,实验场地有限,很难完全满足学生的实验要求。实验器材大多数是易耗品,因为学校经费的因素,学生的实验的次数受到限止。

  怎样让学生有材料、有场地的实验,满足科学课的需求,我们课题组在这方面做了比较长时间的探究。我们发现生活很多物品可以作为学生实验材料,于是,我们提出了“怎样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物品进行科学实验”的研究,这个课题。

  我们觉得这个课题有以下几个意义:

  (1)能弥补学校实验器材和场地不足。

  (2)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学生的动手能力。

  (3)能提高学生对科学课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4)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科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

  (5)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合理利用一切可用资源。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对科学启蒙教育内涵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前人研究的成果——科学知识,还要求他们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兴趣,养成科学态度,认识科学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

  创造学的理论认为:创新精神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的,没有创新实践便没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探究”教学模式就是凸现自然科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特点,根据“过程式”教学的要求,以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为要旨,在创新教学实践中总结而成。

  三、课题界定:

  以课堂为现场,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从课本和生活出发寻找和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补充实验器材的不足,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自身智慧,提高自身教学素养和教学涵养,使教师能具有组织者的智慧,能成为学生心声的倾听者和对话者,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教师的引领,能让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展现个性,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锻造创新人格。

  3、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使学生经历一个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

  4、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理论和文献,并在理论中指导下进行研究探索,进行解决问题。

  5、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6、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逻辑思维能力。

  7、在探究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取的研究方法:实验法,探究法,辅以调查研究和文献资料

  六、研究过程:

  (一)研究经过的几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xx年12月)

  组织课题组的老师学习科学(新课标)理论知识,进行相关准备。我组学习了《科学课》、《探究性学习》、《实验教学与仪器》、《湖南教育》、《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及《科学教学与实验》等杂志。

  本课题成员老师都参加市级的各种培训和教研活动,邓旭老师在20xx年参加了湖南省小学科学骨干教师远程学习培训,充分发挥了对课题研究的指导作用。

  2、实施及发展阶段(20xx年1月――20xx年2月)

  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实验活动,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和教师的指导,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会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器材及生活中的物品开展实验和探究。例如:在教三年级科学上册《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老师出示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需要的准备材料(1)两个透明的矿泉水瓶,其中一个切去底,一个在靠近瓶颈处钻一个小孔,贴上防水胶布密封。(2)、将两个瓶盖背靠背粘贴在一起,中间钻一个小孔。(3)、一瓶有色彩的水。(4)、约5厘米长蚊香一根。(5)、一个打火机或火柴一盒。上述这些材料属于生活物品,学生在生活中很容易找到,找到之后,感到很兴奋,很渴望看到这个实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过程。老师指导实验过程。

  第一步:将点燃的蚊香靠近没有去底的瓶口处,向瓶内熏入少量的烟。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借鉴烟雾让学生能清楚看见空气占据空间的自然现象。

  第二步:用粘贴好的背靠背的盖子把去底的瓶子和已熏入烟的瓶子连起来。

  第三步:向去底的瓶子内注入有色彩的水,然后让学生观察观察,会发现最初有一点水流下来,这是因为下面的瓶子的空气被压缩,过一会儿,上面的瓶子的水不会流下来,这说明下面瓶子的空间被空气占据了,因此,上面瓶子有色彩的水不会流下来。

  第四步:揭开下面瓶颈处的防水胶布,然后让学生观察看见下面瓶子的空气跑出来,让出了空间,所以上面瓶子有色彩的水流下去了。

  通过利用生活中的矿泉水瓶子(生活物品)做这个实验:可以清楚地看见空气占据空间,可以清楚地看见空气出来,让出空间,水流下去占据空间的过程,证明了“空气占据空间”的自然现象。

  又例如:黄芳老师上五年级的科学《鸡蛋撞地球》一课时,老师开门见山的说:“今天这节课是一堂很有趣的活动课。”你们觉得鸡蛋撞地球会怎样?有的学生说鸡蛋会破,有的学生说不会破,一下子就点燃了学生学习激情。“是破还是不会破,我们用实验来验证吧!”黄老师微笑的说:老师随后出示生活中容易找到物品做实验材料:如鸡蛋、透明胶、绳子、剪刀、塑料杯、纸杯、塑料袋、纸盒、海绵、棉花等。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保护鸡蛋的装置,黄老师说“鸡蛋撞地球实验”比赛,要到室外进行,“鸡蛋撞地球”实验要求就是在规定的条件下,让鸡蛋包装后从三层楼高处落下。在老师的细心指导下,通过学生实验发现:揭开了鸡蛋撞到地球不会破秘密。学生对这个结果感到很开心、惊奇。通过这个科学探究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激情中得到了成长。谭柏生老师上五年级的《像火箭哪样驱动小车》一课时、出示实验材料:气球、支架、喷嘴、销钉、橡皮筋,这些材料在生活中容易找到。学生做实验很有兴趣。课题组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课例。例如:三年级科学上册《空气占据空间》、五年级的科学《鸡蛋撞地球》、五年级的《像火箭哪样驱动小车》等教学内容都是利用生活中物品进行科学探究。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课堂实验和课外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学生产生了兴趣就会被所要认识的事物吸引,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去思考、研究。在指导学生实验中,科学教师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学生生活中的汽水瓶、可乐瓶、矿泉水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牛奶盒、塑料袋、气球等等都是教师们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好材料。在老师的指导下;(1)、很多学生学会制作太阳能热水器、雨量器、会设计制作一个保温瓶和鸡蛋保护器,并且能根据已学的知识,利用生活中废旧物品,经过精心设计。变废为宝,制作成各种各样的装饰品。(2)、大部分学生在家里会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科学实验:例如:五年级的李自翔同学会利用家里的马铃薯、盐、水等生活物品,会做“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的实验,刘翔会利用生活物品橡皮泥玩具探究“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实验、曹蓝同学会利用生活中废铁来做“金属的热胀泠缩”实验,老师对成功者给予鼓励,对于制作失败的,老师便帮他们分析问题所在,让他们经过多次思考,反复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对科学的学习充满信心。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进行科学探究,激发了学生探究兴趣,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老师在指导中得到了成长,增长了智慧,学生在激情中得到了成长,学到了知识。五年级的学生会解释生活中电线在冬天会下垂的原因;明白踩瘪的乒乓球在热水中会鼓上来的缘故,三年级的学生会利用生活物品做“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知道舞动塑料袋,袋子就会鼓起来,为什么气球会越吹越大的道理。六年级的学生知道打开可乐冲鼻的气体是何物。会使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掌握了控制铁生锈的速度方法。四年级的学生知道在干燥而寒冷的天气,用手触及门的金属把手电击的感觉的原因,会解释脱下毛衣时发出啪啪的响声成因。

  对于那些酷爱科学实验课的学生来说,课堂四十分钟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有些学生在家里搞起了“破坏”,如把家里的录音机拆开来看一看,琢磨琢磨;把玩具飞机拆下来拼一拼等等。这些在家长们眼里看作搞破坏的行为,实际就是学生创新的一种体现,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过程,我们应该很好的保护他。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鼓励学生不断创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闹钟拼装活动,学生通过将散装零件拼装成钟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到了很多新知识。

  3、总结阶段(20xx年3月――20xx年4月)

  本课题在我校领导的带领和支持下,已经走过了三年的多时间,从20xx年的申请立项、确定方案、理论学习、前期调查、实验探究,到20xx年成果展现、研究总结等等,具体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一次次学习、实践、研讨、交流、改进、调整等实实在在的工作中,我们真实地听到了自己成长的脚步声。秉持以课堂实验和课外实践为基地,紧密联系生活,利用生活物品进行科学探究,通过学习交流及在科学课教学上进行探索和实践,找到与新课程最为和谐的交汇点,从而更好地开展新课改,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经过3年科学探究,课题组邓旭老师撰写了《空气占据空间实验》改进论文,谢家伴老师自制了科学教具《空气占据空间》,让学生直观的看清空气占据空间,这个教具深受学生青睐,朱向群老师撰写了实验探究论文《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具的应用》论文;谢家伴老师指导学生参加郴州市第二届“英东杯”中小学科技活动海陆空模型竞赛中,周雨轩同学荣获市第二名;李景华同学获航海电动遥控绕标赛第二名。20xx年9月,在郴州市首届小学科学《同步教学实践训练》应用优质课比赛中,我校谭柏生老师荣获特等奖。

  为了研究课题达到研究目的,多次聘请上级教育局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来我校课题组指导、论证。课题组根据专家的意见,不断修改、不断完善、不断总结,并且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二)具体的研究行动

  1、在课堂实验教学中,我们围绕培养实验探究能力,采取的措施是让学生“多看”、“多想”、“多做”。

  (1)、多看:当学生遇到疑问时,老师进行演示和到实验室动手做实验,让学生看了实验后解除心中的疑惑,使学生认识到动手做实验是学习研究科学、不可少的手段。实验中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变化前、中、后的观察,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等)的功能,感觉所有现象。对实验中所需的仪器和操作方法、反应条件、以及如何判断新物质的生成等,都要引导学生观察。在做实验时教师可给出适当的观察点,使学生克服观察的无序性和盲目性,并且要抓住实验的契机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演示操作要规范,给学生留下科学的、严谨的印象。

  “多看”能培养学生用实验来研究科学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多想:我们让学生带着疑惑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实验的设计,然后到实验室动手做实验,让实验事实说明问题。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激疑——鼓励学生质疑—提出解决方法—师生共同解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明白理化的科学道理,在实验探究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经常引导学生发现原有教科书中实验方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鼓励和指导学生利用自己熟悉、掌握的实验仪器,根据某一课题研究去设计探究性的实验方案。改进的实验学生以“小论文”形式进行交流,并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表演,学生不仅享受到设计实验成功的乐趣,而且实验探究能力得到培养,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

  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在讲《空气占据空间》时,在课堂上,我出示矿泉水瓶两个,其中一个切去底、蚊香、等实验材料,提出问题:猜一猜空矿泉水瓶子里面有什么?有的学生猜没有什么,有的学生猜有空气,为什么猜有空气呢?怎样证明瓶子里有空气?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把枯燥无味的试验变为直观形象的试验,学生记得快,记得牢。如在讲《浮力》时,教师准备好乒乓球、铁块、弹簧秤、细线、一杯水等器材,提出问题:乒乓球为什么会浮在水面?铁块为什么会沉到水底?怎样证明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问题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油然而生。学生都跃跃欲试,说出许多想法,通过观察浸没在水里的乒乓球向上运动,感知浮力,又通过观察弹簧秤下的铁块在空气和水中示数的变化,感知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对浮力概念有了一定认识后,又问:对上面的实验你有什么感觉和启发?有什么疑问和猜想要提出来讨论和研究吗?凭直觉思维,大部分学生有所领悟:铁块受到向上的浮力,看来浮力的大小与铁块排开水的重量或体积之间存在某种关系。继而引导学生:如何测浮力的大小?如何测铁块排开水的重量或体积?同学们各抒己见,然后共同设计一个验证实验,并进行实验。学生始终在思考、操作、观察、总结,表现欲得到了发挥,在探讨新知识新方法中学生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多想”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验教学中激活,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做:我们精心组织学生上好每次实验教学课,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课前提出预习要求,实验时指导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进行实验,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实验现象,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深入分析实验结果,写好实验报告。

  “多做”让学生在实验中锻炼,提高综合素质,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在课外活动时间,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从生活走进科学。

  我们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组织部分学生参与实验准备,进行简单器材的.准备,例如用矿泉水瓶制成烧杯和量筒,用小瓶和管子制成潜水艇等。使学生了解一些实验操作要领,课堂教学时让学生一起参与实验演示。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和课外实验,放手让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遇到问题可通过分析讨论、查阅资料、请教老师等途径寻找对策。同时,开展小仪器和小制作的比赛活动,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每一年,我校都举行实验操作比赛,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进行考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在20xx年上期,学校举行的科学实验操作技能竞赛中,三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是235班,四年级学生动手能力强是226班、五年级学生动手能力强是222班、六年级学生动手能力强是221班。

  3、引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综合素质。

  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的研究。例如引导学生开展《空气占据空间》、《像火箭哪样驱动小车》和《鸡蛋撞地球》的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综合素质。

  七、课题研究成果:

  经过3年多时间的实验,在课题组的努力下,完成了研究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形成了一定的课题成果,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1、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由于教学形式上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而转化为一种学习行为,因此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踊跃发言,并敢于大胆地对别人的意见提出质疑。同时多种途径的多向交流,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加快了知识的理解过程,学习积极性明确提高,从对学习的外在兴趣,转化为内在动力,进而促进了学业成绩的提高。例如:六年级216班李俊鹏同学根据所学电的知识,搞了一个小电动机的应用。

  2、学生喜欢上科学课,对科学及社会生活实际与科学有关的问题有了较广泛的兴趣,有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敢于发问,善于发问,乐于发问,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科学教学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例如:黄芳老师上的《鸡蛋撞地球》一课,极大的提高学生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极大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

  案例:《鸡蛋撞地球》

  师:手拿一个生鸡蛋,生鸡蛋有什么特点?

  生:易碎

  师:鸡蛋碰石头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鸡蛋会碰破

  师:有些人明明知道以卵击石会破,可是他们偏偏让鸡蛋撞地球。

  板书《我让鸡蛋撞地球》

  师:(请学生读活动主题)“我让鸡蛋撞地球”你们认为会怎样?

  生:鸡蛋会破。

  生:鸡蛋不会破。

  师:鸡蛋是破还是不会破,我们用实验来证明。

  师:做实验需要的材料及工具:如鸡蛋、透明胶、绳子、剪刀、塑料杯、纸杯、塑料袋、纸盒、海绵、棉花。

  师:检查各组的材料、工具,准备情况

  师:我们来比一比谁的鸡蛋撞不破。

  “鸡蛋撞地球”,这是一个多么富有挑战性的实验,鸡蛋的渺小与地球的庞大,鸡蛋的脆弱与地球的坚硬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让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冲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对科学的探究,对实验的兴趣,对自然界一切未知的向往。

  3、“科研兴教,科研强校”已成为教师的共识,教师教科研意识不断增强,人人参与教科研,积极参加课题研究,积极上公开课、研究课,个个撰写论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

  4、该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我校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20xx年底我校通过了“标准化实验室”省级验收。

  5、该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和成长。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学更加重视课堂实验教学的开展,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纠正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足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实验和思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获得学生的认可,也取得了较好成绩

  6、更新了教师观念、促进了教师成长,教师的智慧得到升华。

  开题三年多,课题组颜晓娟老师在郴州市举行优秀创新课评比中获得特等奖。先后有7人次在区级以上上汇报课、公开课。课题组长邓旭老师撰写的课题相关论文《空气占据空间》荣获国家一等奖。谢家伴老师自制科学教具《空气占据空间》荣获市一等奖,撰写的论文《小学科学课外作业的探究与实践》荣获国家二等奖,邓旭老师撰写的论文《初探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中的运用》荣获区一等奖;《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荣获市一等奖。朱向群老师撰写的论文《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区一等奖、《学具的应用》荣获省二等奖;谢家伴指导学生参加郴州市第二届“英东杯”中小学科技活动海陆空模型竞赛中,周雨轩同学荣获市第二名;李景华同学获航海电动遥控绕标赛第二名;共有三十余名学生在市区比赛中获奖,在20xx年度北湖区中小学教师年终考核评优,谢家伴老师被评为优秀教师;在北湖区中小学学校两项常规检查中,朱向群老师荣获先进个人,在20xx年下期,邓旭老师撰写的科学组汇报材料荣获市一等奖,20xx年9月,在郴州市首届小学科学《同步教学实践训练》应用优质课比赛中,我校谭柏生老师荣获特等奖。

  我们科学课题组的工作是踏踏实实的,活动是积极而多彩的。我们的科研实验研究立足于课堂教学又作用于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在取得的成效使学生们受益,使领导和家长们满意。“利用生活中物品进行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让研究成果作用于广大的学生,在学生的提高和发展中绽放光芒。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4

  教师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的撰写提要:结题报告的撰写,在某种意义上而言,重形式更重与内容,一份行文规范的研究报告可以显现研究者良好的研究态度与研究水平。

  教师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的撰写

  20xx年度—20xx年度尚有部分立项课题没有结题,按照学校规定,这些课题必须在6月底前整理好现有资料,撰写好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为便于教师撰写,将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方法和格式简单整理如下,希望对课题研究者有所帮助。

  结题报告的'撰写,在某种意义上而言,重形式更重与内容,一份行文规范的研究报告可以显现研究者良好的研究态度与研究水平。

  结题报告应该包含三大块的内容:标题部分、正文部分、附录部分。

  一、标题部分

  标题:题目中看内容,要求简练、体现报告的主观点。

  署名:一般不超过三个,以对课题研究的贡献大小排列。

  摘要:中文摘要300字以内,常用200字以内。内容为“为什么做?”、“怎么样做?”、“得到了哪些肯定或否定的结论”。英文摘要50个单词左右,用第三人称描述,时态是过去时。

  二、正文部分

  包含“引言”、“方法”、“结果分析”、“讨论”、“结论”五大部分。当然在文字在表述上不需要一定按照五类的说法。

  “引言”:即前言、问题的提出,必须和课题研究的内容相对应。

  “方法”:即课题的对象与方法,

  如果是实验报告,需要阐述实验研究的仪器、设备、材料、量表工具,使用的数据分析软件等等。现在我们教师大都采用的叙事方式的阐述,写明课题研究的设计程序、整个研究过程的客观描述。

  “结果分析”:文字表述和数据描述相结合,即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

  在数据描述时,可以采用饼图、曲线图、条形图等图形帮助说明,在表格形式进行描述时,可以采用三线表格形式。

  “讨论”,讨论包含以下内容:

  讨论预期与结果的一致性,判断为什么一致。

  讨论本研究与其他的同类研究的异同,说明本研究的前瞻性与科学性。

  讨论还有哪些可以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结论”:简单、明了。

  三、附录部分

  包含“参考文献”、“附件”两个内容。

  “参考文献”:即时性强,不要引用许多年前的杂志或专着。格式如下:

  专着的引用:作者。书名。出版社,版本及年代。

  杂志上文章的引用:作者。文章名。杂志名,xx年第x期。

  “附件”:非必要,有就附上。

  结题报告的撰写格式:

  一般格式的标题序号撰写方式如下:

  “一、”“二、”……

  “(一)”“(二)”……

  “1。”“2。”……

  “(1)”“(2)”……

  科技项目格式的标题序号撰写方式如下:

  “1”“2”……

  “1。1”“1。2”……

  “1。1。1”“1。1。2”……

  “1。1。1。1”“1。1。1。2”……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5

  一、课题结题报告的结构及写作方法

  撰写课题报告有一般性的共同要求。但不同类型的课题报告由于其结构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研究者撰写课题报告,首先必须把握各类报告的特征。

  教育技术研究报告是对某种教育现象的调查,经过整理分析后的文字材料。一般由题目、引言、正文、讨论或建议、结论等几部分组成。

  教育技术研究报告是教育实验研究之后,对教育实验研究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客观、概括地反映的书面材料。一般由题目、引言、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结论、分析与讨论、参考文献和附录等几部分组成。

  教育经验总结报告是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积极探索而积累起来的经验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书面材料。由题目、引言、正文、结尾等几部分组成。

  至此可见,课题报告的写作形式是不尽相同的,但可以归结为前言,正文、结论这种三段式的基本格局。一篇完整的教育课题报告。除了上述几个组成部分外,还应有署名和参考资科两个部分。其目的是表示对报告负责并表明对报告的所有权。附录和参考资料是必须向读者交代的一些重要材料,参考文献是指在课题报告中参考和引用别人的材料和论述应注明出处、作者、文献标题、书名或刊名、卷期、页码、出版机构及出版时间。

  二、撰写课题报告的基本要求

  1.引言

  引言是课题报告的开场白。引言部分必须说明进行这项课题研究工作的缘由和重要性;前人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存在什么问题;本研究的目的,采用什么方法,计划解决什么问题,在学术上有什么意义等。要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应该指出的是,有的人在文章中对前人的工作随意否定,或轻易断言此问题前人没有研究过,属于

  历史空白,这是不妥当的。怎样开头为好,应根据课题报告的内容、各人的写作风格等因素全面考虑后确定。但必须注意防止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等毛病。

  2.正文

  正文是课题报告的主体,占报告的绝大部分篇幅;是课题报告的关键部分,体现着报告的质量和水平。所以,必须重视正文部分的撰写。各种不同类型的课题报告在

  正文部分叙述的内容不尽相同。但要写好正文部分,都必须掌握充分的材料,然后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过程,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并以观点为轴心,贯穿全文,用材料说明观点。做到材料与观点的统一,这是基本的要求。对初学者来说。往往易出现两种毛病:一种是只限于表述自己的论点,而缺乏科学的论证;只有论点,没有材料,缺乏说服力。另一种毛病是罗列大量材料,平铺直叙,看不出其主要论点是什么。出现上述毛病的原因就在于没有能以确凿的论据来说明论点,做到论点与论据的统一。为了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研究成果,提高说服力和可信性还应减少不必要的文字叙述,而采用图、表、照片来集中反映数据和关键的情节。当然,选用的'图、表、照片也要注意少而精,准确无误。

  3.结论

  课题报告的结论部分是作者经过反复研究后形成的总体论点,它是整篇报告的归宿。结论必须指出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还有什么问题尚待研究。有的报告可以不写

  结论,但应作一简单的总结或对结果开展一番讨论;有的报告可以提出若干建议;有的报告不专门写一段结论性的文字,而是把论点分散到整篇文章的各个部分。不论是哪种

  类型的科学研究报告。都必须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揭示规律。而不是正文部分内容的简单重复,更不是谈几点体会,喊几个口号。写结论必须十分谨慎,措词严谨,逻辑严密,文字简明具体,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三。撰写课题报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点应放在介绍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方面。课题报告的价值是以方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条件的,而这两者又有内在的联系,因为只有研究方法是科学的,才能保证研究结果是可靠的。人们阅读或审查课题报告,主要关心的是如何开展研究,在研究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没有,是如何解决的。研究结果在现阶段达到什么程度,还有什么问题需要继续解决等。因此,写作课题报告,主要精力应花在方法和结果部分,把研究方法交代清楚,使人感到该项研究在方法上无懈可击,从而不得不承认结果的可靠性。

  ·科研结题报告·德育结题报告·课题结题报告·怎样写结题报告

  2.理论观点的阐述要与材料相结合。在课题报告中怎样使自己的观点得到有力的论证,是应该关心的重要问题。论点的证实除了必须依靠逻辑的力量外,还需要依靠科学事

  实的支撑,做到论点与事实相结合。课题报告一定要有具体材料,尊重事实,从事实中列出观点。首先在论述过程中要处理好论点与事实的关系,要求研究者首先选好事实。

  除了要注意事实的典型性、科学性以外,还要善于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来说明问题,揭示普遍规律。其次是恰当地配置事实,用事实论证,主要是用来帮助人们理解不熟悉的

  论点。

  3.分析讨论要实事求是,不夸大,不缩小。在下结论时要注意前提和条件,不要绝对化,也不要以偏概全,把局部经验说成是普遍规律。

  例:“小学生生活作文研究”报告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是一所先进学校,1996年3月,我校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的《小学生生活作文研究方案》被列为苏州市教育科研“九五”立项课题,经过几年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生活教育理论为生活作文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广阔的研究天地。陶行知是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内容。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在将来知识经济时代,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基本技能之一。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教学可以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生活的空间有多大,作文的领域有多广,生活作文研究是我们在作文教学领域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写作理论为生活作文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佐证。写作理论告诉我们,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创造,学生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

  内容丰富的作文。教师只有研究、了解、丰富、引导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才能使学生掌握反映生活的本领、才能反映生活五彩缤纷的色彩。

  (3)生活作文是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良好途径。根据活动心理学原理,儿童的写作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写作的内部动力。写作必须激发学生的动机。而语言的本质特征在于

  它是社会的交际工具,生活教育理论指出,学生这个名词,就是学习生活,学习人生之

  道。学会生活,学会交际,是人发展的必须与必然,生活作文是在生活中作文,能激起

  学生的写作动机,使他们乐写、想写,从动机走向目的。

  二、研究的理论假设。

  生活作文的概念假设。所谓“生活作文”,指的是教师通过研究和实践,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习写作,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思想、情感

  的能力。

  生活作文研究的重点,是寻找沟通生活与写作的良好途径,即不是一般的生活指导,也不是泛泛而谈写作形式的研究,而是在生活中学写作文,指导学生写出反映生活的作文,并在作文中学会做人。

  三、研究的目标。

  生活作文研究的双向协调目标假设。生活作文研究树立了做人与作文的协调统一的目标,所谓“双向”,即指向于做人的目标与指向于作文的目标,做人目标与写作目标统一

  ,对各年级段的学生提出了生活目标和写作目标,以期达到生活与写作的同步前进,协调发展,最终为达到生活教育理论求真人的目标服务。

  要在研究中,总结出生活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提高教师作文教学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认识生活的能力,使学校成为作文教学特色学校。

  四、研究的主要策略与原则。

  1、致力于生活教育理论的运用与发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我们的首选策略是通过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提高教育教学的自觉性,真学陶,得真经,开展生活教

  育理论指导下的生活作文研究实践,通过生活作文的研究实践丰富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才是深入的实践,没有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的生活作文

  实践是难以得真效的,肤浅的。

  2、着眼于人的整体和谐发展。教育的终极目标应当是人的发展,我们要从人的发展的高度来开展生活作文研究。作文能力本身是生活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命形态

  的内容之一。我们着眼于人的整体发展,处好育德与育文的关系,特别加强了学校的德育工作,以德育促智育,以育人来育文,以作文来育人,来促进人的整体和谐发展。

  3、追求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从教师与学生两个层面达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全体教师协同研究,为完成生活作文研究工作而努力,又要根据自身条件,保持研究个性,寻找

  能发挥自己所长的又能体现学校作文教学共性的模式。课题组教师开展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生活的研究》、《加强作前指导“点”“面”结合之研究》、《融情感教育于作文批改之中的研究与实践》、《鼓励性、针对性、主体性原则在作文批改中的运用》、《运用综合讲评方式,提高写作修改水平》、《运用迁移原理,提高修改能力》、《自评自改欣赏性作文讲评方法的研究》、《小学生生活作文的个性化指导》、《班队活动与生活作文结合的研究》、《生活作文情境的创设研究》等子课题研究。从学生的层面上说,既要加强学生的作文基础,又要实现在写作中的个性发展,做到“保底不封顶”。

  4、语文素养的整体和谐发展。作文教学改革不能离开了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来进行,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表现,我们在进行生活作文研究中,与语文教学整体改革

  相结合,特别是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5、开展作文教学规律的探索。重视规律的探索,从实践中得到经验,从经验中研究规律,规律即科学,寻找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规律与方法。在开展作文教学规律探

  索中,注意继承传统、借鉴他人与创新,吸取传统作文教学的精髓,认真总结生活作文教学经验,在探索中学会反思,学会从生活教育理论高度反思教学现象,创造出

  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经验。特别加强了对生活作文基本规律的研究,对作文教学相关问题和基本问题的探讨,对作文教学基本过程的研究。

  五、主要措施和体会。

  我们进行生活作文研究,首先理清的一个思路就是生活与作文的关系,即:作文即做人,教文以教道,生活与作文是统一的,生活作文是富于生活教育之中的。

  生活作文的基本做法是:让学生在认识生活中提高写作能力,通过提高写作能力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能力。

  生活作文主张:生活有情文有情——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善从文中品生活——指导学生认识生活;能以妙笔绘春秋——指导学生表达感受。

  1、把生活作文置于整个教育观念的改造的系统中来观照。

  教育观念是教育工作的理性支撑,我们在生活作文研究中加强教育观念的更新,在更新整个教育观念基础上进行生活作文研究。

  在观念改造工作中,我们开展了分层的逐步深入的工作,课题立项后,我们即成立了课题组,并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组成成员。我们又成立了校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每月进行一次学习,编印一期《师陶活页文选》,每学期编印一期会刊《求真》,参加第二、三届全国中青年学陶骨干培训。每学期有计划地对全体语文教师、全体教师进行教育理论的学习、讲座。编印摘编因特网网络教育信息的《他山石》周报,成立教科中心组,定期学习,拓展教师的眼界,用科研的力量团结教师,领导观念。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6

  我校于xx年3月承担了全州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课题《初中课间操组织形式及内容改革研究》的研究工作。本课题于xx年3月形成方案,实验时间原计划从xx年3月——xx年年xx月但是由于研究时间短推迟到20xx年11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取得了明显成果。获得了7篇省级以上相关论文奖项,2次州级以上公开示范课活动。课题能按计划进行并达到预定研究目标。

  一、把握目标,加强培训,保证课题实验工作顺利开展

  本课题是在对进一步落实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基础上,结合我校为一所农村中学,正规的体育场所和设施缺乏,群众体育活动较落后。但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不断繁荣,学生的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以往的课间操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已经对学生没有任何的兴趣,学生对课间操产生了敷衍的做法和厌烦的情绪,更有甚者产生了恐惧心理。但这不能说明课间操已经一无是处了,到了该取消的时候,而是提醒我们要转变对课间操的认识,转变课间操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加强对课间操的管理和评价工作,把学生对课间操的兴趣重新找回来。xx年3月我校把传统的课间操进行改革,并申报了州级课题。作为承担全州的科研课题,既有科研促教,提高“课标”实施效果的目的促进学生自我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几项运动技术和球类规则和简单的裁判规则。又能通过实验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增强各教研组教研的氛围。因此我们重视实验教师的学习、培训和课题可行性论证等工作。xx年5月举行了课题开题报告会,由县教科所领导指导,学校全体教师参加了会议,学校领导对课题的立项表示祝贺和支持,对课题实验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并表示将在人力、财力和时间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领导的重视给课题组教师增强了实验信心,为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开展的奠定了基础。在开展研究工作的前期,重点加强对课题组成员的学习和培训,学习和解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体育教学》、《中国学校体育》等杂志,了解和掌握大课间活动各种项目的技术,通过互联网查阅有关大课间活动的知识。通过学习、培训,提高了教师对课题实验工作的认识,解读了新课程理念,基本掌握了实验操作程序,为课题实验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整体规划、逐步实施,推进实验工作的有效开展

  按照《初中课间操组织形式及内容改革研究实施方案》中提出的研究内容和实验的步骤,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科学地拟订了实验步骤。在具体操作上主要以一个实验阶段为一周期,遵循整体规划,分段实验,全面推进的原则,每阶段侧重一个方面。

  (一)研究准备阶段(xx年2月~xx年3月中旬)

  1、对学生进行课间操态度调查和分析,撰写并通过课题可行性报告。

  2、加强课题宣传和课题实施过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准备实验过程中使用的器材等。

  3、组建课题组,及时召开课题开题会,做好实验人员分工,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4、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使教师了解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措施及相关注意事项等内容。

  5、收集整理资料。

  (二)实验研究阶段(xx年3月中旬~xx年年9月)

  本阶段又分为三个小阶段:

  (1)适应性阶段(xx年3月中旬~xx年xx月)

  (2)整改巩固提高阶段(xx年年3月~20xx年5月)

  (3)研究成果形成阶段(20xx年5月~20xx年xx月)

  1、按照教育科研的基本步骤,落实课题研究方案做好实验过程的管理,定期召开实验课题组成员工作会议,实验有计划、阶段有总结、问题建议改进方案等,把实验任务落实到位。

  2、加强实验进程的督导和质量的监控,确保实验预期达到目标。

  3、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4、积极开展各种竞赛活动,检验课题研究效果。

  5、聘请有关专家、教师进行课间操观摩活动。

  (三)验收总结阶段(20xx年9月~xx年年11月)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完成研究报告。

  2、进行课题研究资料的整理和汇总工作。

  3、实验教师撰写论文。

  4、申请专家进行结题鉴定。

  本校学生进行纵向对比分析。把改革后评价的结果与改革前学生参与课间操的态度进行对比分析,完成课题报告和课题总结,形成较完善的材料。每一个阶段研究工作都根据计划要求有重点、有针对性、易从某个方面突破、早出成效等方面来实施;强调各个方面交叉进行,贯串始终,相互联系,有利于在实验中不断研究各个环节的相互关系。从整体上探索和构建在新课程标准下,更科学,更实效地开展大课间活动。

  三、立足实践,完善调整,逐步推进研究的成效

  各种管理方案的建构和操作模式的完善,成效如何,都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证明,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发现和分析,用客观事实和数据对研究过程进行检验和调整。xx年起,我们通过了问卷调查、大课间脉搏抽测、组织各层次的比赛,以及学校、县、州、省各种教学和论文的评比,初中三年级初考高体育测试成绩的实践验证,并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师生实验反思意见等形式反馈评价方案的可行性,此外还想通过县体育教研活动把实验成果逐步推出,征求各校同行对这些成果应用的效果意见,在以上做法的基础上再根据工作实际对原方案的某些细节作必要的修改和调整。不断充实研究人员和研究的项目和内容。

  体育组把自身建设融入课题研究之中,全员配合,积极投入。两年来取得了显效的成绩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有7 篇论文在《中国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杂志上发表,2篇论文在《安图教育》杂志上发表。课题组内的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也得到了提升。xx年年在吉林省举办的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和延边州教育学院举办的基本功竞赛中有3人次获一等奖。因而也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兄弟学校的认同,计划在下一步推广使用。

  课题研究不但促进了体育组建设、提高了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专业素质,而且大大推进了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学校总体发展。根据学校实际条件及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新课程理念,学校重新建构了竞技、人文、娱乐为一体的体育运动会,并通过大课间活动展示我校的体育特色。通过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实现了校有特色、教有特点、生有特长的目的。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7

  一、课题产生的背景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全国留守儿童有2300万,占全国农村儿童23%。这些儿童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父母每月寄一些生活费回家,对子女的行为品德、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等方面知之甚少,无力管教。这部分儿童正处于成长教育的关键时期,却无法享受道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他们大多生活在放任自流和情感教育缺失的环境中,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发展的异常。据调查:在厌学、逃课、打架、偷窃等行为的学生中,“留守学生”占了一大半,在社会青少年作案记录中,“留守学生”占了60%。所以,目前加强“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势在必行!这不仅关系着亿万家庭的幸福和快乐,而且关系着社会的长久发展,更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发展方向提出了挑战。我国目前虽已关注这些孩子,并在政策上给予这些留守儿童很多优惠,但如何弥补这些留守孩子情感上的饥渴,还需要我们一线的教师作进一步的探索实践。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发展,反思学校教育工作,探究改进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2、改进教育工作根植于留守学生的现状与需求研究,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让教育工作服务于社会。

  3、寻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最佳整合,保证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与留守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4、以留守学生特定群体为单位,组织实验研究,通过对比寻求有效教育途径。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求有效的对策,改变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

  2、开发留守儿童的情商,激励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孝敬父母,提升亲情。

  3、通过补偿亲情活动,使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得以回归。

  4、构建对留守儿童亲情补偿教育的模式。

  5、通过研究解决如何使留守儿童健康地成长。使留守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在爱的蓝天下快乐地学习成长,同时进一步丰富“三位一体”教育理论的内涵。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调查研究,对乡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乡村小学留守儿童生的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地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1、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的调查

  2、农村留守儿童孤僻症、社会交际、行为矫正

  3、农村留守儿童网络成瘾行为的调查、早恋产生的心理困扰。

  4、焦虑、脆弱、逆反、猜疑、恐惧、任性心理状态

  5、自卑懦弱、自信心偏低或丧失、行为孤僻的状况

  五、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分析研究,制定具体计划开展实践研究,力促留守学生获最佳发展。

  2、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把握留守学生的现状与需求,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3、经验总结法。组织并鼓励教师不断发掘,及时提炼研究中的成功经验。

  4、文献资料法。利用校园网络联系弥补留守学生的亲情缺陷。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求实践创新。

  5、案例研究法。将研究对象的成长经历,研究者的教育故事及时作提炼验证并反思。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xx年3月—4月)

  建立课题组:论证课题研究的意义和课题实施的可行性,制定研究的总体方案;确定研究的指导理论、目标、步骤、方法。

  2、实施阶段(20xx年4月—20xx年11月)制定心里健康教育实施方案,确定实验对象;开展课题研究;编写心里健康教育论文,作为教材;开设心里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教学方案;开展心里健康教育活动,提取案例;总结经验,逐步把心里健康教育引向深入。

  3、总结阶段(20xx年11月—12月)整理研究材料;撰写研究论文、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发放问卷,调查研究:首先对我校“留守学生”的生活、学习及受监护状况进行两类问卷摸底调查,取得有效的调查数据,分类建档:找出“留守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原因;撰写调查报告。

  (二)、搜集材料、汲取理论。设置四个档案盒(计划与总结、学习资料、教学案例、成果资料),随时随地准备收集过程资料,购买阅读留守儿童研究资料,网上了解当前课题研究的动态、定期举办课题研究沙龙活动并积极听取专家讲座。 (三)、具体实施,深化研究。

  1、建立亲情联系站。

  指定教师建立校园亲情联系站,定期开展心理疏导、亲情联系等活动,让学生有地方说话,使留守孩子“离开父母不乏亲情,留守在家不缺关爱”,让学校成为留守孩温馨的新家。

  2、建立留守儿童自主管理模式。

  通过开展“我能行”活动,引导留守儿童逐步形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引导留守儿童逐步形成我会做家务;引导留守儿童逐步形成自觉、自律等良好行为。

  3、建立代管家长责任制度。

  通过结对帮扶,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邀请小伙伴到家中做客等,使留守儿童感到温暖与亲情。

  4、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两地书亲子情活动。

  有相当多的父母一年才能返家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来,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有学上、有书读就万事大吉了,忽视与孩子的心理沟通与交流,导致孩子对父母很陌生,亲情关系出现了障碍。即使沟通也是依靠电话(农村现在还根本没有普及网络),但口头语与书面语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且通电话的过程中往往也会有监护人在场,学生难以敞开心扉诉说。也许正是这种“咫尺天涯”的距离感,使孩子无法充分感到人间最为珍贵的亲情滋味。为此,我们在开通亲情电话的基础上,将组织指导学生给远在异乡的父母写亲情书信,以此给留守孩子与父母的心灵沟通创设平台,孩子可将平时在生活中想说却又因为种种顾虑而没有说出来的话畅快地表达出来,以达到互相交流感情、消除隔阂、增进了解的目的,使亲情在彼此交流中得到培植。学生给父母写的信,可以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可以倾诉自己的烦恼,可以表达自己的愿望。同时鼓励家长、长辈对学生的书信要进行回复。我们要求全校的留守学生,每个月要向父母写一封信,并安排一定的老师对信的内容加以指导。使他们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5、“亲情导师制”活动

  学校根据留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亲情导师制活动,将那些在品行或学习上特别需要帮助的留守学生,分组安排老师进行重点辅导,导师的工作包括以下内容。①亲情谈心。每周要选择一到二名留守孩子谈心,以心换心。用宽容之心、仁爱之心、真诚之心,唤醒学生的心灵。用期待的目光、鼓励的话语、友善的接近、朋友的热情、长辈的爱怜、睿智的严厉,呵护学生脆弱的心灵。用教师心中的`暖暖亲情,萌发学生的亲情。亲情谈话要有针对性,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可以是交流师生的内心感受,分享学生的快乐与痛楚,化解学困生的内心矛盾等等。谈话要有耐性,它不是经过一次谈话,就能解决一个问题,而是在一次次的交流中潜移默化。②模拟承担父母角色。以父母的角色出现在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给予他们父母般的关爱和照顾,让这些孩子们感受到教师如父母,学校是家庭。③指导好孩子与父母的沟通。在留守孩子与父母进行沟通时,导师要做好指导工作,使他们与父母的沟通更顺畅,更有针对性,收到最好的效果。如亲情书信怎么写,写哪些内容等等,都是导师的工作。

  6、亲情诵读活动。

  阅读,能够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优秀经典的美文,不仅文字隽永,而且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情感更可使人感动,陶冶人们的情操。我们精心挑选以亲情为主题而又适合小学、初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好文章20篇,编印成册,组织指导留守孩子阅读,并写好读后感。让这些文章中汹涌如海的母爱,沉默如山的父爱,手足情深的兄弟姐妹情等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让作者对亲情的独特体验深深感染学生,从而产生共鸣。达到品读--感悟--共鸣--践行的效果。

  7、开展班队活动。

  定期开展以亲情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活动,针对本班学生特点,通过真情体验,感悟亲情,激发学生爱的情感,丰富情感积淀,把亲情回报付诸于实践。如:读懂母亲、我知道你的生日等形式有意识地引导留守学生学会感恩,适时对留守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感恩教育。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是中华民族多年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多渠道引导留守儿童去理解父母的艰辛,去感受家庭、学校、社会给予他们的关爱,让他们用感恩的心去过滤许多的浮躁与不安、消融许多抱怨与不快、抵制许多毒害和侵蚀,完善自己的人格,自觉纠正自己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的偏差,懂得知恩图报,与其他孩子同在一片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四)理论总结,申请结题。

  1、收集汇编研究资料;对课题研究的整体情况做细致的分析、总结,整理有关调查数据及材料,总结活动中的经验、教训,撰写研究报告。

  2、积极组织论文投稿;

  3、完成结题报告;

  4、邀请有关专家对子课题成果进行鉴定。

  八、课题研究成果:

  本课题组经过近二年的努力,在教研科研活动上取得一定的成绩。

  学校方面:

  1.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

  为每位留守儿童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心理测试和其他渠道,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2.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团体心理健康活动课与讲座。

  为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留守儿童开设团体心理健康活动课,由负责心理教育或者德育教育的教师在活动课上对留守儿童进行启发和引导,使留守儿童的很多心理问题都能得到及早、及时解决。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知识讲座,引导留守儿童抛弃自卑,鼓励留守儿童树立自信、自强、自尊、自爱、自立的五自精神。

  3.设立知心话信箱与心理咨询。

  留守儿童出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生活上学习上有了问题没有一个可以咨询的对象,所以造成很多孩子内向,受了委屈都藏在心里,不合群、孤僻等性格。针对这样的情况,在班级设立的知心话信箱,让孩子用笔记录自己遇到的困难、需要的帮助以及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这样不但有助于老师及时了解班级内留守学生心理上的一些情况,也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到他们。有条件的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积极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4.建立与家长沟通的绿色通道。

  父母在孩子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孩子把自己的学习情况、生活上的琐事跟父母进行沟通,有助于学生对情感的渴望,也有助于父母了解孩子,更重要的是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沟通,让学生明白父母是为了让他有个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才离开他,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亲情专用电话或电子信箱,让学生家长与孩子定期保持联系

  留守儿童方面:

  1、调动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都能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能有意识、有计划地使用自己特有的学习方法,并把这种意识和计划内化为自觉化行为,为自己的学习服务。

  3、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自己计划、管理好时间;能够自我约束,合理安排时间,以达到较高的学习效果。

  4、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是否真正理解或掌握了所学的内容)能够进行自我监控、自我判断,并根据学习任务的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

  5、对平时学习情境中所出现的各种信息及时收集,做到随机应变,及时采集、灵活运用。

  6、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难,认真学习,遵规守纪,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

  理论方面:

  1、《我镇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调查》。(获县级二等奖)

  2、《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监护缺失的对策思考》。(树人网)

  3、《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思想教育一》(全镇交流)

  4、《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思想教育二》;(全镇交流)

  5、《关注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全镇交流)

  九、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1、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诸如留守学生思想复杂且隐蔽性强,不容易被学校老师发现;

  留守学生问题没有得到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视;宣传力度不足,社会配合不够;家长的教育观念滞后,影响教育合力等;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实践的科学性不足;教师的工作繁重,倾注的精力有限,经济上的付出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影响工作的积极性,这些都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

  2、今后的设想

  开设留守学生实验班;建设流生学生活动中心;建设留守学生服务站(用于节假日留守学生集中活动);深入留守学生课题研究;编著留守学生工作手册等。然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8

  一、课题提出背景:

  1、初中和高中都属于基础教育。把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日益显现出它的必要性,因此,应通盘考虑,全面把握。无论初中或高中化学教学都是化学教学的一部分。化学是为变革的社会服务的,是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公民应该具有的基础知识,化学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民族素质必须的教育。初中教学要为高中教学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兴趣,重视化学学习习惯的养成。

  2、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高中化学是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以要求学生“知其然”。

  3、初高中教材、教学内容应衔接现行的初、高中教材虽然有它的连续性,但更有其相对的独立性,编写上也有些不配套;初中是义务教育,高中是非义务教育,导致初、高中的教学不能有效的沟通,很多初中教师根本就没有看到过高中的教材,更没有进行教学技能的培训,对高中教学内容和方法缺乏了解;而高中教师根本就没有看到初中的教材,没有去了解学生究竟在初中学习了哪些知识;初中化学教学时间仅为短短的一年,并要参加升学考试,客观上造成了初中化学教学赶进度,教学内容一般不超过课本教材内容,教师也无意去进行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导致许多学生基础不够扎实。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使学生全面发展。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初高中化学的教学当务之急是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包括教材教学内容上的衔接、学生学习方法上的衔接、初高中学生学习心理的衔接等,鉴于各种因素,我们选取了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衔接作为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论观点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主动地去建构信息的意义”。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教学通过设计一项重大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同时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控”。总而言之,建构主义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意义建构,重视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协作”,从而主张建立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衔接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建构主义思想,是一种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原则相吻合的学习方式。因此建构主义理论为本课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是人化的心理学,强调研究人的本性和价值、尊严和自由、成就与潜能。人本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应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间的机械联结,而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过程,学习者了解学习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学习的实质在于意义学习。这种意义学习,不仅是理解记忆的学习,更是指学习者所做出的一种自主、自觉的学习,要求学习者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己安排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情境。

  人本主义学习论为衔接教学的研究奠定了人文基础,它让人们看到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必须以其主体性的发挥为前提,只有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特性,给予其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的机会,学生才能够获得发展。

  3、化学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本课题的研究将以两本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为主要依据和研究对象。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本课题的提出,主要依据教育、教学的改革,依据化学课课程标准,依据学校的发展,也是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2、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教师寻求实施新课程的最佳结合点,帮助我们在教学中更好地捕捉教育时机,同时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真正落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的衔接。

  3、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使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择高中教材中的部分内容作为教学情景,设计题目,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

  4、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使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时能注意把握好教学难度,注意学生与初中教学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衔接,使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机整合、协同发展。

  四、课题研究团队:

  研究课题: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的衔接教学策略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席继磊

  课题研究成员:李玉磊冯学铭

  课题参与人:长葛二高高一化学备课组成员

  五、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xx.9——20xx.10)提出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研究的构想,成立课题研究组。学习相关理论,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更新课题组成员的课程理念,统一思想,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xx.9——20xx.10)课题研究组成员走访初中兄弟学校化学教师,调查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现状,了解初中化学所讲知识内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特点;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设计一套自测题,对学生初中化学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第三阶段:(20xx.9)课题研究组成员根据学生对初中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初中化学复习学案,利用开学第一周时间对初中化学进行复习,同时让学生对初中化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

  第四阶段:(20xx.10——20xx.xx)课题研究组成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把对每一节课涉及到初中化学知识都给予体现出来;研究组成员还定期进行交流总结心得体会,对实际教学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完善。

  第五阶段:(20xx.xx——20xx.1)课题研究成果展示阶段,课题组成员共同写出研究心得体会,在学校教研组会上进行交流。同时由席继磊参加学校及长葛市优质课比赛。

  六、研究内容:

  (一)通用对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学习,是我们认识到:

  1、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联系

  a.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继续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基础性

  b.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继续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化学课程的主旨

  c.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继续要求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2、初中与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区别

  a.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

  b.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选择

  c.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更注重课程的多元化

  【注】详细材料见过程性材料《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二)通过对初中教师的走访及学生的测试,我们认为要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应该从学习能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四个方面入手。

  ◆教学内容的衔接是搞好初中与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基础对现行九年级化学教材与高一教材认真进行比较、分析,有许多内容可在初中适当拓宽知识的边界,有效与高中知识内容进行衔接,略举数例说明。

  1.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内容的衔接。初中阶段介绍氧化还原反应时将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分开进行教学的,它们之间的联系没有列出,将这些概念割裂开来,显得很零散,而且教材仅从得失氧的角度来判断、分析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所以初中在讲还原反应时应与氧化反应联系起来讲,通过氢气还原氧化铜实例的分析,除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外,还要从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变化情况来分析,让学生对氧化一还原反应的概念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2.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内容的`衔接。初中阶段在介绍碳的性质时,只简单介绍了金刚石、石墨、C60,未对上述物质的结构进行剖析,而高中阶段更强调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联系。为了能与高中化学教学更好地接轨,初中教学应通过对碳单质的结构性质、用途进行分析,让学生初步确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概念,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学习。

  3.化学计算教学内容的衔接。初中化学计算中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都是关于质量的计算,而高中的化学计算通常以物质的量(摩尔)进行计算,从而架起宏观与微观之间相联的桥梁。为了引导学生形成量的意识,在介绍气体的收集方法时需了解各种气体的密度,气体在标准状态下的密度与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例分析。例如: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2,密度是1.429,若用32除以1.429得22.4;又如:H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密度是0.089,若用2除以0.089也等于22.4。通过常数22.4建立了气体密度与气体相对分子质量的联系,比较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就可以比较出不同气体的密度。这样既减轻学生对气体密度大小的记忆负担,又形成了有关物质的量的概念。

  4.复分解反应与离子反应的衔接。初中化学在介绍复分解反应时,简要地介绍了一些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要求产物中须有气体或沉淀或水生成,而高中化学则要求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实质的书写方法,因此在初中辅导学生时应作些复分解反应条件分析的延伸,让学生学会写电离方程式,使学生了解在溶液里所起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5.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

  (1)初三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高一年级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初三只列举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和化合物”的简单例子,高一则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概念结构特征和物理性质等。由上可知高一年级教材中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较初中更为完善、更严密,也更兼顾科学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6.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承继?

  (1)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在高一年级时要适当补充

  (2)“量差”法的应用。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在高一年级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

  7.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

  初中已学过O

  2、H

  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并分别介绍其反应方程式,使用仪器装置内容。高一年级要结合Cl

  2、HCl、SO

  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反应原理、反应装置、收集事项等四个方面对此加以归纳,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

  初中教学中能与高中知识衔接的知识点还有不少,例如:元素化合价、元素周期表、化合物的形成等等,只要我们细加揣摩,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方法,也许只要“点到为止”,往往能使学生“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为将来的高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法的衔接是实现初中与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关键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学生学习心理多“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受知识,教师要多让学生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进行转变。在教学方法上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自学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教师需要在化学教学策略、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下功夫,研究怎样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学,以实现学科知识、学科方法和学科思想等方面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搞好衔接教学,教师还要精心备好课,力求教学形式不拘一格,尽可能使课堂生动活泼、有趣,对教学内容中重点知识的讲授方式要反复推敲,精心安排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教学中灵活应用教法,寻求更有效、更灵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提高能力。

  ◆加强学法指导是实现初中与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保证初中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习惯于记忆、重现、简单模仿,欠缺独立思考的能力,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主要是依赖教师。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学习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

  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性,用主动接受的方式获取知识,应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作为初高中教学衔接的重要任务,在“要学”的基础上做到”学会”,进而达到“会学”。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要贯穿于整个初中化学的教学阶段,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高中化学的重要一环。

  总之,初中与高中化学的衔接,既是知识的衔接,又是教法、学法的衔接,我们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要想尽一切办法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使初中学生尽快提高知识和能力,为将来高中化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日常教学的改进和完善

  (四)成果展示

  七、结题反思:

  通过本课题的初步研究,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基于中学化学学科的特殊性和整体性,缺乏初中化学核心知识的学生将无法继续高中化学的学习。因此,本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将远大于其理论价值。由于本课题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加上受人力和物力投入的限制,虽然本课题组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但仍还有大量的工作有待今后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

  1、实践研究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理论的价值在于付诸实践、指导实践。本课题虽然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各种观点的提出都有其一定的实践基础,但必竟还是一种点上的、局部的实践,有赖广大的中学和每一位中学化学教师的参与,做到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推广,在推广中提升,进一步强化课题实践研究的系统性。同时,本课题也可成为广大中学化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一个实践平台,这也是本课题的重要价值所在。

  2、课题研究的视野有待进一步拓宽

  本课题的衔接教学研究几乎涵盖了中学化学的各个方面,所涉及的要素除本报告内容所及之外,还有一些相关人文等方面的因素,研究的范围需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拓宽。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衔接教学中还要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关注,要注意学生人格的培养,增强学生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的意识,通过衔接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

  3、化学教师的交流有待进一步加强

  当前大多数中学初高中分离办学的模式实际上形成了一道隔离初高中教师交流的屏障。

  就化学学科面言,初中教师不了解高中教学要求,高中教师不熟悉初中教学要求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适度建立初高中化学教师的交流体制,加强初高中的互动,促进初高中化学教师的沟通交流,将十分有利于衔接教学的实施。这也是本课题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

  4、化学课程一体化有待进一步深化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9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题是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育带来巨大冲击和素质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形势下产生的一个教育前沿课题,开展这一课题研究活动是为了探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育方式的根本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根据瑶海区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我校于20xx年9月申报了瑶海区教育局与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学院合作研究的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 的子课题,经过瑶海区教育局与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学院的审批,成为瑶海区首批18所“东北师范大学信息化教育实验校”之一。在瑶海区教育体育局和东北师范大学专家组的领导和指导下,学校领导和老师经过近五年来的摸索和实践,结合各学科教学内容和特点,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之路,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也酝酿了有益的反思。现向各位领导和专家作课题结题工作报告。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

  本课题从课题申请批复后,学校课题组立即组织制定具体实验方案,本着严肃认真积极主动的精神开展课题研究,按照研究计划,分步实施,研究人员各司其职,力求做到研究工作有条不紊。为此我们开展了以下工作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领导课题研究工作。

  主要参与人员中有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及一批专业扎实的中青年学科教师与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水平精湛的教师,他们大部分在本学科教学领域多次参加各级教学业务大赛并获奖,同时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都已熟练掌握网络教学技能和多媒体软件制作技巧,有理论和技术能力参加本课题实验研究。

  2、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确定研究内容。

  (1)整合模式的研究:具体研究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教学过程,改革学习方式,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交流合作等提供技术支持。研究各学科各种课程类型可能的教与学模式。发掘、总结并评价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优秀教学案例和经验,帮助教师在理解、迁移的基础上提高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教学设计水平,积累相关教学经验。总结并评价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优秀教学案例和经验,探索常规教学手段存在的困难,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困难的模式,研究各学科教学软件资源的应用方法。

  (2)学习资源及案例的研究:具体研究基于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库的教学应用,加强学习资源网站的建设,突出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及形成整合课的教与学模式分析研究。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性评价方法研究:研究学科教学效果定位、评价基本方法、具体项目;研究评价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有效方法。

  (4)信息技术应用于新课程教学的教师培训研究:根据我校的校情和具体教学需求,开展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教师培训,研究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教师培训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管理

  1.组织管理

  设立课题领导小组,负责课题的整体设计和对各类专题、子课题进行指导和管理。

  2.课题活动管理

  (1)课题核心组每月一次例会制度,交流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总结前期研究的经验,并对下一阶段的研究作出决策。

  (2)课题组全体成员每季集中活动一次,汇报、交流课题研究及实验情况,解决研究中碰到的各种困难,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课题组每学年组织2--3次大型探讨课活动,推广阶段性研究成果。

  (4)各学科课题组负责人根据研究需要,进行正常的课题研究活动,可不定期交流研究情况,总结研究成果。重点、难点问题可集中力量攻关,课题领导小组做好协调工作。

  3.课题资料管理

  (1)资料管理采取集中与分散结合的方式,课题组定期进行收集、整理。

  (2)各学科课题组应做好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并及时将研究资料和成果提供给课题组。

  (3)实行资料信息网上共享,使参与课题研究的`全体人员都能够使用对方的资料。

  4.课题经费的管理

  本课题作为学校的中心课题,从学校科研经费中支付课题研究的正常开支。 课题研究过程中必然对校园网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学校将根据需要确保校园网硬件和软件建设的到位,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对教师的培训费用应作为教师的继续教育经费由学校财务部门按规定报销。 对课题研究经费的使用,应本着厉行节约、严格管理的原则使用,执行财务规定,接受审计监督。

  三、课题研究主要流程及相关活动的开展

  (一)研究准备阶段

  1、组织教育理论培训,加强教师理论储备,提高课题研究能力。

  建立领导小组,深入学习讨论,更新观念,全面发动,造成舆论。设计论证实验方案,落实到各教研组,培养骨干教师,壮大科研积极分子队伍,年度第一学期,课题组组织了四次教研活动,先后下发了20多篇理论文章和《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到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国内课程整合的最新信息到国外的发展情况,大量教育科研的前沿理论材料都由课

  题组下发到课题组成员手中。校长还集中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三次理论培训,从研究性学习到课程整合,从新课程理论到“3+x”改革。再到校本课程的开发。

  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统一学习课程整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观摩优秀教学案例。进行实验小结,交流实验心得体会,撰写实验论文和实验总结及经验。其中重点学习了《信息素养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案例》、《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课程整合培训教程》、《校校通工程---应用篇》等著作和相关教学理论。使实验教师在信息素养和课程整合理论与教学设计等方面有了明确的思维方向和教学实验目标。为推进实验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派出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科教师参加区教育局、东北师大联合组织的课题开题会议、在长春组织召开的课题辅导培训会议、在北京举办的全国课程整合学术研讨会,同时积极与兄弟学校合肥38中、合肥55中、行知学校、东北师大附中等探讨、交流、研究课程整合的实验工作,同时还邀请东北师大专家解月光教授、东北师大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刘晓中教授、刘茂森教授进行理论辅导和具体指导课题工作的开展。

  2、以课题研究为中心,大力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提升教师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首先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技术水平,以适应课程整合教学的开展: 提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具体目标:教师要掌握常用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如文字处理、数据统计、课件制作、网络应用,在培训的同时要求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强化现代教育技术意识转变观念。

  优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整合理论学习、教育教学资源获取、教学软件应用、教学素材的处理和开发、网络应用。

  活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方式:针对教师的培养目标要求的不同和技术素质的不同,教师的培训划分四个层面,制定四项制度、坚持六个结合。四个层面:专业层、提高层、普及层、管理层;四项制度:课题组长负责制、学科课题组研究制度、结对研究制度、奖励制度等;六个结合:专家讲学与外出学习相结合、重点培训与全体培训相结合、集体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学校培训与学科组培训相结合、典型引入与榜样示范相结合、培训、考核、评比、奖励相结合。

  通过培训,使教师加深了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形成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的水平;促进了学校管理观念的转变,逐步进行网络化管理,并努力向数字化校园迈进。通过培训,培养锻炼了一批骨干教师队伍,为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造了条件。

  其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合理设置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注重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基础,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坚持开足、开好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为开展课程整合,实现信息化教育打下技术基础。

  3、开展信息技术环境建设,为课程整合实验搭建研究平台。

  学校领导高瞻远瞩,提出积极抢占现代教育技术制高点,强化网络环境建设,探索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争创全国百强示范校的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

  为适应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和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学校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组建了校园网络,加强了硬件环境建设,为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搭建了高水平的硬件平台。

  (首先建设千兆校园网;通过光纤连接教学楼、综合楼、艺体馆、实验楼,共计900余个节点,全校每个教师配备1台联想P4电脑,形成了覆盖整个学校的校园网拓扑结构,保证了教学信息100M高速传输到桌面的需求;网络出口通过10兆宽带连接因特网,通过2兆数字电路连接教育科研网,保证教师高速、准确、快捷获取教学信息。

  其次组建四个学生微机室和一个电子资料室,全部配备联想P4电脑,可容纳240名学生同时上课;其中包括专门学习微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个体学习式机房;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主要功能的机房;开展研究型课程学习的机房等三种形式。

  再次为适应网络教学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学校50个教室全部进行多媒体化改造,安装电脑、视频展台、液晶投影仪、电视机、电动屏幕和音响设备等,全部实现网络化多媒体教学。使信息技术真正走进了每一个教室,使之成为开放的课堂、广阔的教育空间。先进的信息技术硬件环境的建设为学校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搭建了坚实的基础平台。)

  以上仅供参考,请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补充。

  4、多种渠道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为课题研究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储备。 资源库建设原则:采购+网络下载+教师自建三结合的原则。

  为确保有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开展网络教学,我们首先采购了成套教学资源安装在服务器上供全校老师使用;同时各组教师通过网络下载大量多媒体教学资源,并且进行分类保存,形成大量教研组教学资源;另外,最主要的是学校教师通过培训,利用掌握的信息技术根据教研组需要,分工合作,分单元划类型,自制教学课件和教学网站,组内教师共享使用,共同完善提高。通过以上三中途径组建了教学资源平台系统,保证校园网为教师学生开展课程整合研究提供海量教学资源。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10

  主体部分: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研究方法 这部分的写作内容与课题

  研究方案的相关内容基本相同,

  写作时注意参考相关内容。

  (这一部分可以略写,也可

  以省略)

  课题研究结题工作报告的主要内容

  (二)课题的研究过程

  这部分是课题研究工作报告的主体部分。主要写明课题研究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各个研究阶段的具体情况。

  1.准备阶段。主要写本阶段做了哪些基础性准备工作,包括课题的选题与论证、研究方案的制订、责任分工、开题会等情况。

  2.进入研究阶段。主要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规定,在各个实施阶段都做了哪些工作,包括各个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做法、采取的措施、开展的观摩教学、进行的研讨活动等。这部分在写作时,要注意参照“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和“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3.总结结题阶段。主要写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发表的论文、出版的专著、获得的奖励等),研究档案建立的情

  况,进行结题的组织准备等。

  这三个阶段在课题研究方案中都作了规定,在写课题研究工作报告时要同研究实施过程的具体情况和做法结合起来,真实地反映课题研究工作过程的客观情况。

  课题研究结题工作报告的主要内容

  (三)课题的组织与管理

  主要写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的组建、管理制度及落实情况、领导的重视和专家的指导情况及经费的投入情况等。

  (四)结尾

  概括地介绍课题研究取得的基本经验和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署名和日期

  把报告单位(或个人)名称(或姓名)写在标题的正下方;在文章的末尾右下方注明报告的日期。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11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

  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切发展性的学习必须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处理分析问题中发展,以解决问题而告终,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勇于探索,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终身学习是当今学习、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能自学、自励,走出学校,担任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他指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正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培养学生质疑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索新知识的能力,达到能终身学习的目的。

  综上所述,经过我反复论证并结合班级实际,决定以“如何培养高年级学生质疑、解疑能力研究”作为我班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随着课堂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然而师生共同研究的过程、学生自主创新地学习都离不开问题这一骨架。一个人若没有疑问,哪来的研究、创新可言?问得多,必然想得多,问得深,必然想得深。所以要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首先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目前课堂教学仍没有跳出教师“提问式”地传递知识,学生“答问式”地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如目前提倡并风行的小组讨论学习,也往往是让学生讨论怎么回答,很少有要求学生讨论提出问题的。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并使之成为一种可操作推广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途径及具体方法 1.创设氛围,激发质疑兴趣

  1.为了能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我们常利用班会课进行讲述科学家小时候敢于质疑,长大后有成就的故事,如瓦特小时候的故事《壶盖为什么会动》,鲁班小时候的故事《锯是怎样发明的》,课外读物中牛顿、爱因斯坦小时候敢于质疑问难的故事,给学生树立勤动脑、敢质疑的榜样,慢慢在学生的心田中培养质疑的欲望。

  2.教学中使学生敢于发问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课题组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努力帮助了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就让这位学生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就让这些学生在课下单独问老师;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就让学生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其次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

  3.给予质疑的时间,让学生能够质疑。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弊病仍是一个“牵”字,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老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问题的机会。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安排充分

  的时间,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去提出问题。“要改革教学方法,把质疑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质疑的权利和时间交付给学生,让他们自行质疑设问,自行释疑解难,使学生亲历这一学习过程,从而体验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乐趣。我在每教一课书时,试着在三个环节处留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如初读课文时,叫学生就课文的生字新词及不懂的句子提出质疑;细读课文时,叫学生就文章各部分的联系及表达的形式等方面提出质疑;熟读课文时,叫学生就文章的人物或事物的特点和各方面的联系、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自己对文章的感悟等方面提出质疑。这样,学生每学一篇课文,他们的提问经历了由表面字词到文章的内容与形式,再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么三个由浅入深的层次,他们有机会亮出自己心中的疑点,让他们自己带着问题去阅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艺术的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们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应是给学生提供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的开端。同时,在讲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对同学的发言提出疑问,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4.教给学生质疑、解疑的方法

  当代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说:“最重要的是要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要让学生会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给学生质疑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课题的实践中努力教给学生以下质疑的方法。

  (1)课始,抓住课题质疑

  课一开始,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出示课题后,我就问:“同学们,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学生之后提出许多问题,如文章讲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几件事?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题?等等。这样,不仅一下子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为更好地理解课文作了铺垫。另外,有些课题本身就是学生疑之所在。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文章,“神圣”是什么意思?“这片土地”指的是哪里?那个地方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把那个地方称作是“神圣的”?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课题质疑还可以由课题扩展到课外内容,激发学生去探求新的知识及学习的兴趣。

  (2)课中,抓住关键词句质疑

  在教学课文内容中,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诱导学生自己探讨动机,激发学生求新求异的创造思维。首先抓住关键的词语、句子质疑。如课文《少年闰土》一文,在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有的同学读到这儿的时候产生了疑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通过联系上文,学生明白了:“我”和“往常的朋友”生活的天地非常狭窄,由于整天关在高墙深院里,与生活在海边的闰土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别的“我”的朋友和我一样,都是少爷,更多的时候看到的只是院子高墙上的一片天空,没有像闰土那样,生活在乡间,可以和大自然亲密接触,可以做那么多有趣的事,像井底之蛙,眼界狭窄。所以“我”这样说。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读出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了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自主探究中解决了问题,学会了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解疑。

  在学习《老人与海鸥》一文时,关键处随机点拨,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教学,通过动作演示,换词比较进行语言训练,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发展。为了让学生能够解决“从哪儿可以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深厚感情”的疑问,我把句子“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换成“老人把饼干丁放在湖边的围栏上,并呼唤海鸥”,让学生读一读,这样行不行?学生一读就发现第一个句子细致地写出了老人对海鸥的关爱,他把海鸥当做了自己的孩子般悉心照顾。接着让学生模仿老人来做一做喂海鸥的动作,学生在兴味盎然的活动中更加感受到了老人对海鸥的一片深情。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新知,大胆表达,富有个性。

  (3)课尾,抓住首、尾段质疑。

  有的文章的首、尾段带有总起或总结作用,抓住它质疑可以使学生把握全文的内容或写法。如《詹天佑》一文,引导学生从首段去发现问题: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学生通读课文后,知道了这是课文的总起段,全文围绕这个意思来写的,通过通读课文,学生不仅对这个问题有了深入地理解,而且对詹天佑这个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文章的写法有了总结,有了收获。

  (4)在课文内容看似矛盾处质疑。

  有些课文的内容看起来似乎有点“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着力用笔之处。教师引导学生在这地方提问并为他们解决疑难,可以让他们把握文章的精髓,把文章理解得更透彻。例如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提问:“鲁迅救助了车夫后本应感到欣慰,但为什么他脸上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呢?”经过学生的提问和教师的释疑,学生就能体会到鲁迅先生对黑暗旧社会的痛恨这些“自相矛盾”的文句,造成了文章跌宕起伏的效果。教师引导学生在“自相矛盾”的地方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思维品质是学生思维活动中智力特点在个体的反映,体现了每个个体思维水平和智力的差异。如果学生缺乏思维的广阔性,提出的问题就比较单一;如果学生缺乏思维的条理性,提出的问题就会杂乱无章;如果学生缺乏思维的深刻性,提出的问题就很肤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注意运用教师示范,学生实践,集体评估三个相互结合的手段,在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的过程中,质疑问难的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1、在研究实验过程中,学生已经学会了多种提问方法:如抓住课题提问,抓住重点词、重点句提问,抓主要内容提问。同时我班的大部分学生在问题的价值上都有可探讨性。

  2、本课题的研究活动,提高了我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质疑的意识和能力,我能逐步转变自己的角色,成为课堂教学中引领者,凭借自己的学识、

  经验和个性来分析、处理、调整各种课程资源。通过发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促进了我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3、在新课程改革这一大背景下,把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和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初步探索出一些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研究策略,逐步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4、本学期我一直围绕课题在进行教学,教学中研究出了一些质疑的教学策略:

  (1)创设氛围,激发质疑兴趣。

  (2)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使学生敢于发问。

  (3)给予质疑的时间,让学生能够质疑。

  (4)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

  当代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说:“最重要的是要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要让学生会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给学生质疑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了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教给学生以下质疑的方法。

  (1)课始,抓住课题质疑

  (2)课中,抓住关键词句质疑

  (3)课尾,抓住首、尾段质疑。

  (4)在课文看似矛盾处质疑。

  (5)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五、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思考

  1、缺乏专家学者理论上的指导,制约了课题研究的更深层次的进行。

  2、由于学生生活环境的差异性大造成学生的知识经验也存在差异,学习活动时,如何兼顾学生的差异性,还值得深思。

  3、教师该如何让后进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积极地参与学习?这是我实验自始至终都未能很好解决的困惑!

  总之,我们的课题研究经过本学期的努力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12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构想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正在步入学校,进入课堂,走进我们的生活。网络进入了保守的课堂,我们的教学模式势必也要作相应的调整。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改革课堂教学的模式,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培养同学的探究精神和能力,应成为教育的一种大趋势。

  全国各地校校通、班班通等相续建成并投入使用,教育教学的手段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网络将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计算机网络不再是陈设,一但真正用起来,网络资源将成为做饭之米。网络资源是杂乱无章的,无法直接满足日常教育教学的需要。所以充沛有序地搜寻、开发和利用基于网络环境的资源为教学服务,创设最佳学习环境,探索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将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摆在每一位教育者面前。

  我们试图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在实践中探索课堂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的较好模式和经验,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走出一条创新之路。使基于网络的资源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学校也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组建和扩充具有本校特色的在教育教学资源库,这样既能使各校的学校网高速的运转起来,也可以从资源的使用方面加快学科间的整合进度,对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让我们的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树立新型的人生观和教学观,让我们的同学在网络资源的平台上自主学习、勇于探究、大胆创新,为日后能成为一名适用于信息社会的综合型人地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校教育在二十一世纪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方向发展。

  二、相关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依据

  1、“网络资源”,指基于计算机所建构的网络提供的一切资源。网络,大至互联网,小至学校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小型局域网。基于网络资源开展学习也就是指利用网络中可资利用的丰富资源开展学习活动,老师通过建立一个主题学习网站,构建交互式学习环境,同学通过网络开展信息检索、搜集、筛选、整理等学习活动,通过网络发表自身的研究效果,并通过网络分享他人的效果。

  2、“网络环境”指课堂教学中,为教师或教学和同学提供网络资源。为教师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充沛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环境和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启发同学以多角度思维来寻找正确结论,引导同学对信息的自主加工,鼓励同学大胆质疑,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保守观念,从而达到提高同学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

  3、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综合体。通过课题研究和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探索课堂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的较好模式和经验,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走出一条创新之路。使基于网络的资源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学校也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组建和扩充具有本校特色的在教育教学资源库,这样既能使各校的学校网高速的运转起来,也可以从资源的使用方面加快学科间的整合进度,对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和预期目标

  理论研究方面:研究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性,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一步理解。

  实践研究方面:

  1、如何加强网络资源建设?网络资源建设,既需依靠外在的,如国际互联网、众多教育教学网站,但更多地应加强网络资源的分类和学校网络资源库的建设。如何建好学校网站,如何发挥学校网的作用,如何让教师、同学、家长、社区通过网络交流和互动。

  2、网络环境建设如何与学科有机整合,网络资源建设应为各科教学和学习提供丰富资源和途径。网络资源浩如烟海,如何给网络资源进行分类,区别优劣;教师如何充沛利用因特网的优势,对因特网上的教育资源进行分析、评价、筛选,并与自身的工作紧密联系,运用到自身的教育教学中去。

  3、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研究充沛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自主性、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为教学服务,为同学的发展服务。

  4、如何让同学养成一定的信息素养,而不是为网络所累,为网络所困。养成必要的网络道德,遵循网络规则,开成正确健康的网络心理,从而发生和发明有益的信息资源。

  四、课题研究中运用的'主要方法和实施过程

  (一)课题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论述

  (1)、文献研究法。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实施是一种教育革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因此要在文献研究中学习相关的理论并要借鉴他人的经验。通过查询有关的报刊杂志、光盘、和网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研究,掌握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动态、前沿进展和已取得的相应效果等。

  (2)、行动研究法。根据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等相关步骤,对一些资料进行整理,概括出行动与研究目标中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系统地、科学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课题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群众性教学实践活动,研究与课堂教学密不可分,研究是在教学中开展研究的,同时在研究中深化教学。

  (3)、观察法。对同学的发展作动态的观察,包括同学对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方法、合作意识、参与程度等为主要内容。

  (4)、效果分析法。收集整理现有各方面的研究效果、资料,包括优秀论文、软件、课例、文件等,进行归纳总结。

  本课题研究遵循“确定重点,由点和面,层层推进,普和推广”的原则,以行动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为指南,辅之其它可行的研究方法。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通过调查、观察、问卷等测试手段,综合分析对象的发展状态,以积累较为科学的研究资料。

  (二)、研究项目的拟订周期与实施阶段计划

  本课题研究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xx年8月~20xx年11月)准备阶段:

  制定课题计划,落实人员分工,邀请专家对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进行论证,组织人员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8月)初步实施阶段:

  初步建设网络信息技术的文化氛围,对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进行实验研究,积累经验,通过研讨课、讨论座谈、质量分析等形式的开展研究活动,和时发现研究中的问题,调整和改进研究的方案,计划,和时做阶段性总结,初步形成研究氛围,更新观念,改善方法。

  第三阶段(20xx年9月~xxxx年3月)全面实施阶段:

  在前阶段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在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如何实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最佳学习环境,探究新型教学模式;教学素材资源库的建设;网络资源的搜索、分类、获取;分学科推出教学研究课;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时地进行研究、评估与改进,撰写研究优秀论文。

  第四阶段(xxxx年4月~xxxx年6月)总结评估鉴定阶段:

  重视优秀教案研究,进一步深入对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性和可操作性进行研究。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邀请专家进行课题鉴定。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本课题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全体课题级成员的一起努力下,经过三年多的不时探索和实践,已形成了阶段性的效果,下面介绍一下本课题的研究实施过程和取得的一些效果。

  1、对能利用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了分类和优化,并建成了“中学语文教研网”

  教材、学校图书馆、社区资源、音像资料等等保守资源,是大家所熟悉的,在课堂教学中已运用得相当广泛,而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网络资源)是具有革命性的尚待开发的一种新型资源。他的特点是超强的交互性、高信息含量性、存在空间的虚拟性,重视对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本次新课改的一大特点,但是,在目前的学科课程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却明显缺乏重视和关注。

  网上资源纷繁复杂,首先要理清网络信息的种类,我们课题组讨论研究,认为教学资源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类:

  (一)从教学使用者的角度来看,网络资源可以分为:①教师资源;②同学资源;③共用资源

  (二)从资源的属性来看,可以分为:①(纯)文本;②图像;③音频;④视频;⑤交互资源。

  (三)从教育教学方面来看,网络可以分为:①媒体素材;②试题;③课件(包括网络课件,即专题学习网站);④文献;⑤案例;⑥网络课程;⑦教师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局部之一。

  (四)从资源的来源看,又可把网络资源分为:①直接搜索来(通过百度搜索)②半加工过的(专题型学习网站上收集的链接资源);③经过加工过的网络资源(如:浏览后,老师进过加工处置的做成课件或专题型学习网站的)。

  网站的建立为语文教学研究搭建了平台。“中学语文教研网”我们设置了以下栏目:教学研究-板书教学设计-课件素材-试卷集锦-中语沙龙-课题研究;我们设置了以下栏目:走进教材-学法探究-作文平台-综合实践-考试宝典-在线咨询。各个栏目之间平行不交叉,涵盖了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能为语文教师和同学语文学习提供最优质的资源和最好的服务。

  2、摸索了课堂教学利用网络资源的较好模式,形成了有效的操作战略。

  教师一直是教学改革的最关键因素。课题研究也是一样,师资培训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知识结构的完善,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每个老师都要对自身自身的知识结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使自身的信息素养到达一定的程度;另一方面是观念的更新,教师们长期在教学工作中形成了思维定势,缺乏利用信息技术来为自身教育教学服务的观念。

  我们在加强师资培训,全面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科研素质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定期学习教育教学理优秀论文章和专著。

  我们课题组抽调全市最好的语文老师空虚到课题组中来,定期或利用市教研室中学语文组活动的机会集中理论学习和研讨,课题组分工布置这方面有专长的老师带领大家学习有关网络环境下课堂教育教学的理论,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相关文章,并要求各成员平时加强理论学习和经验体会的整理,坚持写教育随笔,进一步更新观念、加深认识。

  (2)定期进行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培训。20xx年12月课题组在宝应翔宇教育集团对全市语文教师代表作了《关于<网络环境下的中学语文教与学研究>课题下“中学语文教研网”的说明》。20xx年6月在扬州市第一中学,课题组对网络版块进行细致的分工。xxxx年5月课题组在扬大和中对网络版块和课题组成员进行调整,并进行技术指导。xxxx年9月课题组核心成员丁昌龙老师在维扬区西湖中学对全区语文老师作了《利用网络为语文教学服务》的辅导。通过一系列的培训,语文老师的信息素养显著提高,为课题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了技能基础。

  3、积极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加强过程管理和调控。

  (1)严把课题研究实验关。每学期课题组要求实验学校以语文教研组长为核心,严格依照课题组的分工和要求,将优秀教案按时交给课题组总负责人陈玲玲老师处并发布到教学论坛上,其它教师对其优秀教案进行点评,修改完善后。定期在市第一中学进行教学设计和课件审理活动,将教学设计和课件汇总刻录成光盘,并在教研网上发布。课题组还组织全市语文优质课竞赛,要求课题组成员全体参与,评分规范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十分重要的指标。这样有力的推动了课题研究的开展。

  (2)围绕课题,依照阶段研究目标,组织切实有效地研究活动。开展过以“当前信息技术时代下,网络资源的来源和分类”、“利用网络资源的课堂优秀教案”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模式的构建”“扬州市语文命题研修班培训”等主题研讨活动。

  (3)即时评价总结,积累并整理研究资料。

  参与研究的成员每学期争取能发表一篇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的优秀论文或在市级优秀论文评比中获奖,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各成员明确分工:收集优秀优秀教案和优秀教案;建设维护课题研究网站、资源库网络;撰写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和总结。其中获奖优秀论文有《对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和有关问题的研讨》(李普选)、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研讨》(禹敏翔)、《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战略初探》(丁昌龙)、《如何利用网络为语文教学服务》(丁昌龙)等。同时有不少课题组成员拥有了自身的专题网站,如丁文宏老师的“胜利作文专题网站”就很有特色。

  五、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效果与自我评价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以课题组成员为核心,我们在网上建成了一些适合教育教学的资源网站,收集了大量的语文教学资料,快捷方便,种类多,阅读方便,形式自由,另外,我们还整合了扬州教育网站“同步课程”的资源,这样更有利于语文教学研究。

  现在,语文教师们利用信息技术来上课更是经常的事,他们精心制作了很多课件,为了让这些课件能发挥更好的效果,我们在教研网上创立了课件浏览中心,方便大家学习交流。语文沙龙是教师们讨论交流教育教学经验最佳的方式。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13

  赤峰三中教育科研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课题名称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的优化与指导结题时间20xx,12,25课题组成员张雪艳,张秀川,祁长青,肖立莉,蔡黎黎,张艳芬结题报告关键词阅读理解,阅读训练,阅读材料,方法指导结题报告摘要加强阅读训练可以为学生创造大量获取语言知识和大量运用语言的机会和条件。在课内外的阅读中既可培养学生对语篇进行分析、综合并从中获得信息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也是教学大纲规定的中学英语教学目的之一,同时,阅读理解,对于中考可是重中之重,要想取得中考英语的好成绩,必须重视阅读理解训练。在阅读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要求,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和策略,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概括的顺序要求阅读。

  结阅读理解是英语学习中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有助于巩固和扩大词汇、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可以训练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与判断能力。加强题报告阅读训练可以为学生创造大量获取语言知识和大量运用语言的机会和条件。在课内外的阅读中既可培养学生对语篇进行分析、综合并从中获得信息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会欣赏英语文学作品的美,通过自然渗透,陶冶学生良好的情操。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也是教学大纲规定的中学英语教学目的之一,同时,阅读理解,对于中考可是重中之重,要想取得中考英语的好成绩,必须重视阅读理解训练。通过反思和总结,现有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阅读材料的选取在初中阶段,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老师可以找一些与每单元主题相关的小文章来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了解基本的语法、句法知识。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课外材料的选择要根据所练阅读技巧以及学习阶段的不同,选取难易适度、长短适中、题材不同的阅读材料,作为教材内容的有益补充。利用课外阅读材料增加词汇量、巩固阅读方法、提高阅读兴趣,最终达到培养阅读能力的目的。

  二、阅读方法的指导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还要教学生“会学”。要用各种方法教会学生“怎样学”,使学生具备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要求,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和策略,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概括的顺序要求阅读。主要的阅读方式有: 1、略读:通过整体粗读,领略内容大意,帮助理解,为细读作准备。在进行阅读课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找出主题句,抓住中心,使学生理解主题句与文章的具体事实细节的关系,没有主题句的段落就引导学生依靠段落中的.衔接、句际关系来分析、推断和概括段落的大意,从而达到整体理解的目的,获得文章表达的正确的信息。

  2、跳读:寻找所需信息,如年代、数字、人名、地名等把握住关键词,利用语法过渡词,语气转折词及时态等,抓住文章脉络。

  3、细读:

  分段细读,注意细节,注意语言结构,处理语言点,抓住主要事实,关键信息,揭示文章结构的内在联系,帮助深化理解。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段落与段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紧密联系,而每段的内容都与主题有着很重要的联系,所以弄清文章结构上的问题,对于把握文章主题、文章大意非常重要。

  4、概读:要求学生从每篇标题,到各个部分都进行概读、以归纳出要点,概括作者的主旨、意图、观点、态度,这样就能了解全文的概貌。概读还有助于学生把握上下文之间的意义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5.英语阅读模式的尝试,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例如复述课文、把课文改编成情景剧、阅读竞赛等活动,提高学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达到自主积累、综合运用英语的目的。

  6.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手段,以课内为基础,增加课外阅读的量,指导学生借助信息手段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

  7.以复述课文、回答问题、判断正误、通过上下文线索猜词义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技能,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8.计时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结题报告所以通过英语阅读学习,我们认为我校每位学生都有了不小的收获。通过英语阅读学习,孩子词汇量猛增,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英语的理解能力提高了,通过阅读技能的培养,语感也增强了,学生对英美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家长对我们英语阅读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都相当满意,并鼓励我们继续实践和研究下去。当然,我们的英语阅读教学目前还不是很成熟,有待于总结和提高。针对工作中的不足,我们会尽快使它完善。以后在英语阅读教材的选择上能考虑到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更多地给学生进行语言输入,尤其是英美文化知识的提高,为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而努力。我们还将继续深化阅读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在已取得的教学模式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如何在课堂上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增加语言的输入量。

  我们相信,经过不断的调整优化阅读内容,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我们的阅读教学研究一定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主办20xx《英语辅导报》通化师范学院RA九年级教师版20xx已经取得的成果及1,通过英语阅读学习,孩子词汇量猛增,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英语的理解能力提高了。

  2,通过阅读技能的培养,语感也增强了,学生对英创新之处美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3,家长对我们英语阅读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都相当满意,并鼓励我们继续实践和研究下去。

  4,为了弥补课堂阅读量的不足,我们精心编辑了导学案,帮助并指导学生课下自主定时定量完成练习。当然,我们的英语阅读教学目前还不是很成熟,有待于总结和提高。

  存在的问题

  1.阅读材料单一教师教学中使用的阅读材料除了教材中的阅读内容外,其余的大多来自阅读练习题,内容主要是阅读类试题。

  2.阅读时间不够充裕,阅读量不足根据新《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九年级的阅读量每篇 300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因忙于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作业,根本没有时间看课外书,繁重的作业并没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做的练习册一本又一本,试题集一套又一套,做得头昏眼花,兴趣全无,可英语水平并没有实质性提高”今后努力的方向针对在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解决对策1.重视课外阅读材料的补充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知识结构、认知能力,不同年龄的阅读速度、收集和编辑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具有时代特点、内容丰富的阅读材料,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教学。《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初中阶段阅读的生词率不超过3%。常见的《英语辅导报》《学生双语报》等就比较适合学生,这些报纸有一些时事新闻、小故事、人物专访、每日一星等栏目,难度也较适中,便于学生阅读和培养英语阅读习惯。此外,还可以在互联网上搜集英语学习网站的资源,分主题或类别整理、印发,指导学生阅读。

  2.合理利用课本阅读资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现行教材每个单元都安排了适当的、有一定代表意义的阅读材料,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材料,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保证阅读时间,培养阅读习惯从七年级开始,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仅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资料,还为其安排课外阅读时间。比如每节课留出几分钟让学生读英语课外书,布置英语作业时有意识地少布置笔头作业,而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等,使学生有时间读,有东西读。同时,每周安排1~2节自由阅读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条件。

  评审组组长签名:张xx20xx年12月30日

  评审意见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14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改善师生关系问题已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成为课程改革的焦点之一。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我校于20xx年6月申报立项了《高中政治课堂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为省级课题。20xx年9月1日正式开始实验研究。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本学年来课题组成员按课题研究计划,积极开展探索、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课题活动与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我新光学校前身是南平造纸厂职工子弟学校,现为省级、国家级体育传统示范校,也是南平唯一的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在内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由于我校与南平市少体校联合办学,承办少体校学生文化课教学任务,同时,也是延平区定点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的生源差异较大,家庭背景与素质的差异明显,尤其是高中生源素质差异更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目前我校师生关系的现状还不能令人满意。学生讨厌老师,老师看不惯学生的现象广泛存在;老师体罚学生,伤害学生自尊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结合我校实际,在我校进行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教学研究是我校新一轮课改的关键环节点,是提升我校办学水平再上新台阶的着力点,也是我校“外求发展,内抓管理”的核心点和突破口;同时,也是打造一支师德高、技艺精,具有教研能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的有效载体,该课题的研究存在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需要;该项工作的有效展开,必将对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带来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为此,我们提出要想从根本上改善目前师生之间紧张对立的现状,在新课程背景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先从教师着手。

  二、对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的认识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的核心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必然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传统的师生关系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当前,无论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转变,还是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最终都要依靠师生互动与交往来达到教育目的。因此,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的现状、特点、变化和发展,力图寻找到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推进素质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更是我校今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情况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思路

  通过对师生关系问卷调查,反思目前我校师生关系现状及产生师生关系不和谐因素的原因,从教师方面入手,提出改善师生关系建议,寻找与学生心理沟通的有效途径。

  第一步,通过采取师生平等对话方式,建立起温馨的对话场景,让学生走近教师,赢得学生对教师起码的信任,为下一步教师走进学生内心世界,解读心灵,沟通情感提供前提条件。

  第二步,师生共写“心灵日记”,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抒写心路历程,拨开成长中的迷雾,解读学生心灵,指点迷津,搭建师生情感沟通的平台,最终实现师生间零距离沟通,构建和谐校园。

  (二)研究阶段的划分、阶段目标及成果形式

  课题准备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2月)

  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教育理论,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宣传动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分工,适时进行课题开题论证。

  课题实施阶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1、问卷调查,反思研究。发放师生关系现状调查问卷,完成师生关系现状调查报告。

  2、理论学习,更新观念。定期组织实验教师,学习相关资料,了解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掌握教育对策。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对话交流,让学生走近教师。教师从细微处入手,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创设和谐、宽松的沟通氛围,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赢得学生的信任。

  4、师生共写“心灵日记”,走进学生,解读心灵。学生把自己不愿说出的困惑、疑问、烦恼等,通过写“学生心语”的形式记录下来,如果需要老师帮助就交给老师,老师以留言的方式回答学生的疑问,给予学生朋友式的忠告或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和观点,最终实现师生零距离沟通。

  5、案例跟踪。要求实验教师平时注意观察,重点跟踪几个实验对象,观察他们的行为变化。每学期写出几个案例,课题组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

  6、在高中开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和研究,每学年开实验课一节,并收集教案和课件,刻录光盘。

  7、设置和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卡,对实验学生进行成绩和思想表现的跟踪,采用学生自评和家长、老师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

  8、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QQ、博客、邮箱等,畅通师生沟通渠道,指导学生擅用网络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9、课题组教师每学年撰写师生关系构建或和谐课堂教学的论文一篇。

  10、定期检查,重视反思。为使课题研究取得实效,课题负责人对课题实效进行中途检查,定期召开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会,写成阶段性总结,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提出课题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课题总结阶段(20xx年8月—20xx年12月)

  收集、整理实验原始资料,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申请结题验收,进行成果交流。

  四、课题管理及进展情况

  1、20xx年5月26日,我们召开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开题会,会上对该课题的来源及背景、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及方法、阶段划分及目标任务、预期成果形式、课题的组织管理都作了具体的安排和部署。做到“三到位”(领导到位、人员到位、指导到位)、“四加强”(加强组织管理、计划管理、实施管理、档案管理)。完成了课题的立项和申报工作。

  2、20xx年9月,为了解我校师生关系现状以便更有的`放矢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对实验学生进行“师生关系问卷调查”,并撰写了《目前我校师生关系问卷调查报告》。

  3、20xx年9月10日,利用教师节的契机开展一系列构建师生关系活动。 设立多种形式的座谈会、主题班会,畅通师生对话渠道;开展吐露心声活动,以文字为载体,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开辟学生心语,小报和板报专栏,加深师生情感交流。并收集学生的小报、学生心语、学生作文、学生黑板报、主题班会教案;刻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主题班会光盘。

  4、20xx年10月15日,召开课题推进会,邀请进修学校的莫云萍老师到校指导课题研究。

  5、20xx年11月6日,要求实验教师阅读《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在全体教师中开展“教书育人弃忌语,身正为范用爱语”师德建设活动,并印发教师教师忌事忌语,应事应语的材料。以转变教师传统的师生关系的理念,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环境。

  6、20xx年11月16日,高中年段召开家长会,改变以往教师讲,家长听的模式,采用座谈会的形式,教师与家长面对面进行交流沟通,优化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为师生关系的和谐不断创造外部环境。

  7、根据我校高中师生关系的现状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措施的实验,课题组教师已写出两篇有关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论文。

  8、20xx年3月开始,我校一方面通过学生心语、师生座谈、学生小报、社会实践、家长会等形式继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并收集相关的材料;另一方面把重点放在政治课堂和谐教学模式的探究上,以力求通过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本学期来我校高中开展五步教学法实践,该模式以“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主探索—小组讨论交流—教师设适时点拨—共同归纳创新”为主线,以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为主体,以教师点拨为主导,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为中心,以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科素质、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

  9、20xx年4月—5月我校参加高中课改优质课评选活动,高一政治教师以灵活运用五步教学法和课堂上和谐的师生关系,取得片区一等奖和市级一等奖第一名的突出成绩。

  五、具体做法及研究体会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把课题研究作为学校教科研的重点工作来抓。 由于此课题是我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时常发生的矛盾冲突引发而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也是我校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因而能否改善目前紧张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校园,直接关系到我校今后能否实现可持续和跨越式发展。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组成员协调分工,责任明确,将课题研究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之中。为开展此项课题研究提供各方面支持和保障,充分调动了实验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加强学习,反思教育行为,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理念是教育行为的先导,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目前,我校之所以一部分教师与学生关系紧张,就是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仍存在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的倾向,“师道尊严”、“作为教师就必须要居高临下”、“一切都得听我的”等旧有观念还根深蒂固。加之教师对正处于青春期中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缺乏必要的了解,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方法简单、情绪急燥,导致教师言辞、行为过激,师生间冲突对立。为改变教师简单粗放的教育方法,我们在实验班级学生中收集教师平时在训斥学生时常用的有伤学生自尊心的忌语,经过整理编辑为《教师忌语100条》,在全体教师中开展“教书育人弃忌语,身正为范用爱语”师德建设活动。此项活动极大地触动了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净化了语言环境,规范了教师用语,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人,学生是未成年人,学生是有个性的人,学生是有潜能的人,学生是终究要长大的人。

  (三)开展师生“心灵对话”活动,架起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他们开始摆脱对成年人的完全依赖。很多学生都有严重的逆反心理,要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就必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可由于中学生的心理有了一定的闭锁性,言论也开始有了一些隐蔽性。为了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实验教师们努力尝试着各种与学生沟通的办法,其中最有效的还是写“学生心语”的形式。因为它的特点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个别指导,以保密、尊重为原则,学生把自己不愿说出的困惑、疑问、烦恼等,通过写“学生心语”的形式记录下来,如果需要老师帮忙解决的就交给老师。这种方式学生比较乐于接受。

  一开始学生不太信任老师,不敢写得太实际,太诚恳,后来实验教师向学生承诺:不向任何人泄露任何一点秘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望和试探,学生有了“安全感”,老师也得到了学生们的信任,学生们愿和老师用日记交流了。问题严重的,老师就找学生谈心、开导,问题不严重的就给学生写下批语,也就是留言。学生可以给教师提建议,也可以给老师提出批评,师生在日记中交谈,在日记中理解。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15

  一、课题提出:

  1、基本情况:《信息技术环境下减轻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实验研究》”课题于20xx年4月提出申请,20xx年9月经渭南市电化教育馆批准立项为一般课题,课题主持人为王会芳,具体实施人员包括赵光明、由小红、刘军锋、王小非。

  2、提出背景:的目的是为解决学校实际困难,为其他农村学校的教学研究提供参考,随着农村规模办学工作的进程,作为农村基层学校,基本上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招生困难,在校生整体知识水平低,自学能力差;二是师资搭配不合理,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也日趋凸显出来:一是课堂教学有效时间少,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效果不好;二是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选择不准确,教学效率低。而这些又与教学质量和升学率的教学愿望之间形成了一对十分尖锐的矛盾,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升学率,增加学生的课业量,就成了教师的唯一法宝,所以随着年级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就日益加重,为此学生怨声载道,而且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3、课题界定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所谓教学效率是指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之比比值,是指单位时间里课堂教学的效果,它不但是预期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综合反映而且是评价教学优劣的重要指标和整个教学过程运作状态是否良好的重要标志,我们认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上,而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手段就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学生的课业消弭于课堂教学,这是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的有效途径。

  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在上个世纪初期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他认为“最优的”是指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在具体条件制约下所能取得的最大成果,也是指学生和教师在一定场合下所具有的全部可能性。最优化是相对一定条件而言的,在这些条件下是最优的,在另一些条件下未必是最优的。

  4,这些为课题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参与实践的机会。

  二、研究目标:

  1、学生课业负担形成原因

  2、课堂教学现状

  3、在课堂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探索,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途径。

  三、研究内容:

  影响学生学习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因素分析,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几个影响教学效率的问题,从教师教学出发,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打造高效课堂,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1、关注知识与学习对象的备课策略。

  2、具有校本特色的“生本”教学原则和方法。

  3、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四、主要研究方法:

  1调研法:主要用于教学现状和课业负担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2文献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取得的成绩;为课题研究寻找理论依据。

  3行动法:主要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和学习考察两个方面。

  4经验法:运用于阶段性总结、研讨和经验总结几方面。

  5对比法:主要运用于教学研究。

  五、研究过程:

  本课题整体谋划,采取了单项研究与归类整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现象到本质,层层推进,定期召开研讨会议,总结经验,修正错误,从而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第一阶段(20xx年4月到20xx年7月):期间完成了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工作。此过程中调查学生700多人,三个年级,调查教师69名在校教师,在课题组进行认真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两份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20xx年8月到20xx年11月):主要进行了课堂教学的方法模式的探讨和课堂教学实践工作。主要经历了组织学习、考察和课堂教学实践及其总结交流研讨等研究活动。

  第三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2月:在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具有校本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四阶段:20xx.3——20xx.5:

  1、方法探讨与实施:通过课堂调查和学生问卷等形式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修正,寻求最佳途径。

  2、课堂教学有效性行为的评价方法(论文)

  第五阶段:(20xx年6月——20xx年8月)

  (1)、处理数据资料,整理研究成果。

  (2)、召开有关专题研讨会,成果展示会。

  (3)、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4)、成果的整理和出版。如将研究过程中老师的有创新的、有价值的论文、课例、录像、等加以整理、推广。

  (5)、结题鉴定。

  (6)、在本地区内推广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六、研究成果

  (一)、两个结论

  1、科学的分析,是寻找根源的重要手段:课题研究之初,我们首先进行了一个分析,做了三份问卷调查,最后形成了两篇报告。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在学生方面主要包括课外作业量、完成所需要的时间和完成的方法等10个问题;教师方面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20个问题,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下几个结论:第一学生的课外作业比较重,完成难度大,第二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低,具体体现针对性差,教学方法落后,评价机制不健全。而造成这些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我校教师流失比较严重,教师的综合素质明显下降;二是教师的教学思想比较落后,面对教育改革的发展,老教师墨守成规,年轻教师跟不上,中坚力量独木难支。

  (二)、一个工程:

  落实参研角色,提高参与研究的能力,是保证课题研究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觉得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从教师入手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教师从“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难的`问题,二是解决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针对第一个问题一方面组织教师开展学习,其间课题组设计出台了“新竹计划”教师培养工

  程,落实三年,在新教师的提高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一方面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进行实地教学观摩和对比反思。与此同时,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方面做工作,加强学习小组建设和培训工作,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主人翁”的思想意识,二是可以教给他们参与学习的方法。“新竹计划”的落实,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能力奠定了基础,“学习小组”的培训和组织建设,为学生开展互助学习,提供了保障条件。

  (三)、一个模式:具有校本特色的“三主四段”教学模式。

  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最主要成果是,学校推出了“三主四段”这样一个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参考了杜威的“在做中学”、“五步教学”法(第一步: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课题,情境必须与实际经验相联系,使学生产生要了解它的兴趣;第二步:给学生足够的资料,使学生进一步观察、分析,研究该课题的性质和问题所在;第三步: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或暂提出一些尝试性的不同的解答方案;第四步:学生自己根据设想,进行推理,以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学生要根据明确的假设方案亲自动手去做,以检查全过程所达到的结果是否符合预期的目的。在做的过程中,自己发现这些设想、假设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五步教学法充分的体现了杜威“在做中学”的教学论)和郭思乐教授的“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生本”教育理论,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目的,经过二年多的教学运用,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阐释如下:

  “三主”:即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遵循的三个原则:以学习目标为主导的原则,以小组学习为主体的原则,以问题为主线的原则,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学模式和方法重点关注的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而忽略了教师行为,而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从关注教师入手,我们确立这样三个原则分别指向了教学中必须要注意的三个问题,即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

  1、以学习目标为主导

  总体要求: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说明的要求,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第一,一定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辞,不要把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相混淆。第二,一定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避免假大空,避免以偏概全,要具体到学生要通过什么手段学习什么学会什么,或者要解决什么问题。

  第三,一定要体现梯度性和针对性,一般目标和重点目标要有区别。

  第四,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表述要求:

  ①教学目标应尽量能描述得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②教学目标的描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类型和相应的学习水平。

  ③教学目标的描述要体现出较强的情感驱动力,使目标具有吸引力和认同感。

  一般说来,一个规范、明确的行为目标的表述,要包含以下四个要素:行为主体(是学生,不是老师),行为动词(可测可评、具体明确),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相关文章: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11-22

研究课题结题报告11-22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11-21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15篇11-20

课题研究结题工作报告11-17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15篇)11-20

[集合]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12-13

研究课题结题报告5篇11-22

研究课题结题报告(5篇)11-22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集锦15篇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