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时间:2024-09-24 20:37:46 结题报告 我要投稿

研究课题结题报告(5篇)

  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研究课题结题报告(5篇)

研究课题结题报告1

  一、课题的提出、

  1、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应当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当完成145万字。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课外阅读本事,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2、经过课内拓展阅读,扩大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听说读写的本事,陶冶情操,培植人文精神,积淀民族文化。

  二、课题提出的依据。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局限于教材的繁琐分析,有些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试卷,不愿让他们读课外书。

  2、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完成145万字的阅读任务。实验的基本目标是经过教材建设,制定课外阅读规划,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使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进一步研究并掌握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体系,拟订各年级各年级课外阅读的培养目标。

  2、探索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和基本经验。

  3、探索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活动的关系,研究课外阅读的模式。

  4、研究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认知的作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本事。

  5、经过本课题的实验,推进我校小学语文教育素质化,促进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资料

  1、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

  2、课外阅读的基本特征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3、课内外阅读的相辅相承。

  4、课外阅读的方法探索。

  5、创造性课外阅读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2、调查法。

  3、问卷法。

  4、检测法。

  5、比较法。

  6、综合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理论认识。

  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关键靠教师,所以,加强语文教师的培训与学习是重点。从课题申报立项开始,我们就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开题报告,查阅相关资料,根据课题整体情景,进取撰写学习笔记,经过不断的学习培训,使实验教师的现代化教育理论知识,逐渐丰富,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教师进行一些知识和科研阅读知识竞赛。以便让教师的课外阅读储量不断注入活水源头。

  2、重视课题管理,规范课题行为。

  根据扬州市课题组管理的规定,我们十分重视课题的管理工作。在流程上按照“开提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来实施。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要求:

  (1)课题组例会制度

  我们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会议,进行有关课题实验的学习,交流工作中的做法以及自我的收获。

  (2)坚持课题月报制度

  在每个月底,课题主持人将对本月所所做的额工作以及收获体会,填写月报表。

  (3)填写《课题实验手册》

  根据学校教科研管理的额规定,课题组要求每一位实验教师认真填写《课题实验手册》,一般在学期初填好计划(本学期个人研究打算),中途填好专题研讨课例或活动方案,学期末做好小结,撰写实验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大体框架。

  1、制定课外阅读规划。

  根据本校的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规划,从课外阅读的目标、阅读资料、阅读总量、阅读活动、阅读文体等几方面拿出明确而具体的计划和措施。

  2、创造条件促进“读”。

  (1)课内阅读延伸。

  (2)允许在“早读”或“自习”时翻课外书报,每周抽出一小时,集中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

  (3)布置作业以启发学生理解书报中的有关资料情节,学习其中的方法为主,从而增加课外阅读的兴趣。

  (4)推荐读物与传观读书笔记并重。教师必须要做好书刊导读工作,利用图书资源,广泛开展阅读。

  3、介绍方法,引导“读”。

  结合阅读教学,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

  4、开展活动强化“读”。

  (1)谈天说地三分钟,每节语文课开始,以名人名言,新人新事物等为资料进行口语交际。

  (2)开展课外阅读竞赛。展评优秀读书笔记,读书与征文有机结合。

  (3)举办各种语文活动,如“成语擂台赛”,“古诗文朗诵会”等。

  八、课题研究的实验步骤及日程安排。

  (一)实验步骤

  1、成立课题研究组,议定课题,制订方案,明确分工。

  2、完成课题前期的调查、论证工作,向市教委立项申报。

  3、课题组成员集中讨论教学方案,开展一人一课活动,落实方案。

  4、开展阶段性的测试工作,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5、汇总材料,完成实验总结,迎接结题验收。

  (二)日程安排

  1、——成立课题组。

  2、——开题、评审、修改。

  3、——·实验、明确要求。

  4、——·初步总结。

  5、——归纳模式。

  6、——·汇编成册,成果展示。

  九、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一)成果归类:

  课题研究三年来,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归类如下:

  1、超额完成了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任务。

  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阶段应当完成课外阅读145万字,实施这一课题以来,我校学生超额完成了课外阅读量。

  2、基本确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资料。

  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反复研究和从实践中的反馈调整,我们按年级规定了课外阅读的资料,有步骤,有计划,有系列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3、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经过课题实验,我们教会学生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并教会学生摘录、剪贴、查找等许多种积累的方法。

  4、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我们在实验中,开展了许多阅读活动,如“谈天说地5分钟”,“征文竞赛”,“成语擂台赛”等,寓教学于活动之中。

  5、构成了一套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对于课外阅读,我们保证课时,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并研究教学模式。很多教师不断探索,从而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外阅读实效。

  6、提升了语文教师的理论素养。

  课题研究主在研,重在思。许多教师勤于总结,勤于反思,勤于探索,提高了自身素养,撰写了许多优秀论文。

  7、注重学生的心理意志品质的熏陶。

  我们经过多种活动,主要是演讲比赛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所读文章中重点人物的印象,从而以之精神导行,经过阅读提高学生自身修养。

  (二)学生阅读量分析:

  年级

  阅读量

  一

  古诗20首,文章10篇,成语40个

  二

  古诗15首,成语4类,50个左右,文章20篇

  三

  古诗34首,文章35篇,成语9类,名言警句30句

  四

  古诗10首,文章10篇,成语3类,歇后语10个

  五

  古诗20首,文章20篇,成语6类,名言30句,歇后语20句

  六

  古文30篇,古诗33首,文章30篇,对联(学习类)16副,歇后语成语如干

  (三)阅读面分析

  经过查阅“读书摘录卡”,“教师备课笔记”等,目前我校学生参与课外阅读面达1000%,各年级既定的课外阅读资料的额阅读面达100%。

  十、课题研究的反思提议

  1、课题的研究最终要构成本校的校本教材《中闸小学课外阅读材料》。

  2、要进一步改革现有的课时数量,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效果。

  3、在课内外阅读的结合方面加大研究,要真正做到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语文本事提高的目的。

  4、要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异常是语文课内外教材资料和资源,提高学生的兴趣。

研究课题结题报告2

 【内容摘要】

  近年来,职业院校学生的数量逐年持续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而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不容乐观,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院校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迅速适应学校环境向社会领域的转变,需要在学校期间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因此,研究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现状与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研究概况

  (一)问题的提出

  有关职业院校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的探讨数不胜数,古人曾以“立业成家”作为人一生当中的两件大事,可以看到,职业的成败直接决定着人生的成败。在现代社会,职业的成功与否与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随着近年来职业院校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职业院校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迅速适应学校环境向职业领域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们是否具备社会所认可的职业素养。同时需要认识到,这种素养的具备绝不是朝夕可获的,因此,职校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素养从意识层面包括秩序意识、合作意识和尊重意识,从能力方面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通过系统的研究,促进大家从“校园人”向“职业人”的转变。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以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和国家职业教育政策为指导,以现代社会对劳动者职业素养的要求为依据,以培养德技兼备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根据中职教育的实际和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整合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形式,优化教育实践,完善教育评价等活动,探索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多种途径和方法,构建一套切实可行,又高效能的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课程体系与管理模式。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课题研究思路

  通过开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企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等的调查研究,充分认识提升劳动者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以培养德技兼备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结合本校实际和中职学生的发展需要,通过六项子课题分类研究,探索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以形成科学性与可操作性都较强的基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中职育人模式。

  2.课题研究原则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客观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创新性原则。

  3.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调查,了解企业中人才素养的现状和对人才素养的期待,了解当前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和培养方式,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行动研究法。通过开展具体的活动,做到在行动中研究。

  (3)个案研究法。以学校各专业为例,把研究点分解到相关班级、学生和相关企业。

  (4)经验总结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或成功实例进行系统分析,使研究成果上升为系统、科学的经验和理论。

  二、研究内容

  (一)学生管理与德育工作模式研究

  该模式侧重于通过德育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寓德育于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寓德育于规范的常规训练之中,寓德育于各项实践活动之中。通过课堂教学(职业指导、职业道德教育等)、常规训练(3Q7S管理活动、道德实践周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者活动等),培养学生的职业思想意识、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行为习惯。

  (二)学生职业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及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根据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落实必须开设的系列课程,如《人文素质系列模块》《职业生涯规划》《沟通与表达》《中职生应知应会知识》《礼仪与人生》《艺术欣赏与美育》《健康与养生》《军旅、草原、校园歌曲演唱》等,并能在教学内容(有用、乐学)、教学方式(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教学环境(创设功能复合齐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教学环境)、课时比例(调整文化课和专业课、专业理论课与专业实训课的比例)、教材应用(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教学手段(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创设生产服务模拟场景)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校园文化训导模式研究

  该模式侧重于通过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需要营造一种特质校园文化,一个深厚的学校文化符号,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包含着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热爱生活、敬重生命的生活理念,不计回报、生机勃勃、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工作态度,不畏艰苦、勇于探索、奋斗搏击、果决刚毅的思想精神。通过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等的建设,营造职业教育和创业创新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开阔的心胸,吃苦耐劳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崇敬生命和敢学、敢做的健康情怀。

  (四)心理健康教育推广模式研究

  该模式侧重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它兼有矫治、预防和发展的功能,但预防和发展重于矫治。通过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健康阳光、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五)以综合考评为导向的学分评价模式研究

  该模式侧重于通过评价考核的导向作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对学生的综合考评包括学业学分和德育学分的考评,这是融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载体于一体,以学分的形式对学生的品德和行为、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核的综合评价体系,考评内容体现了学生要努力的方向,考评结果反映了学生的达成状况。通过考评,全面了解和衡量学生的思想表现及其发展水平,职业素养和行为规范达标程度,知识水平和技能状况,促进学生职业思想品质和职业知识技能全面提升。

  三、研究的主要结论

  (一)职业素养和能力提升是职业教育的最高命题

  1.职业素养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最基本要求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越来越被用人单位注重。以前那种一辈子就指望某个专业或一种职业吃饭的观念已经不合时宜了。中职院校必须将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一样重视,全面提高中职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就目前的'现状而言,不少中职生存在着集体主义思恕淡薄,责任心差,缺乏合作精神,怕苦、怕累,学习懒惰,纪律松弛,挥霍浪费等不良品质。这些学生的职业素养肯定也会受到影响,最终会被社会所淘汰。目前对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一些中职生对加强职业素质教育不以为然,不能够认真对待职业技能训练时严格要求,职业素养表现令人堪忧。大众对中职教育的热情,主要是对学生就业期望比较高。如果学生毕业时很难就业,家长的教育投资得不到回报,人们对中职教育的不满势必会增加,这必然不利于中职教育的发展。

  2.职业素养教育是职校生就业和创业的深层次需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家长和学生对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赋予了很高的期望。通过学习来改变自身命运和家庭的经济状况是中职生最重要的人生诉求之一。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面临着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校园往往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最后训练基地。虽然各行业都有各自的行为准则,但各个行业对求职者基本职业素养的要求是一致的。

  因此,要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和高尚的职业理想结合起来。通过教育,培养中职生树立敬业精神并且养成奉献意识,使中职生深刻感受到自己的责任感和伎命感。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较快地适应各个职业的要求,进而成长为符合要求的专业人才,为自己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固的平台。

  (二)现状和问题分析和解决思路

  1、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与问题

  (1)职业意识淡薄,职业道德水平也有待提高

  职业意识是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如工作积极认真,有责任感,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

  职业意识既影响个人的就业和择业方向,又影响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它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等方面。职业意识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有调查表明,目前大量高校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知之甚少,不知道目标公司的选才要求和用人标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未考虑过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些学生入职之后不能很快适应公司环境,组织忠诚度较差,频繁出现跳槽现象。职业院校学生求职过程还存在缺乏诚信的问题,如:夸学校习成绩、伪造各类证书、编造工作经验等。这些问题反映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意识比较淡薄、职业价值观模糊、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状,职业道德水平也有待提高。

  (2)职业观念不强

  从《职业》杂志等相关的调查来看,有52%的职校生从没有考虑过要找的行业是什么样子;对目标单位的选才要求和用人标准回答“不清楚”的人占23.9%,回答“还行吧,大概能想象”的人占33.9%;同时,有51.4%的人对“你清楚考虑过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吗?”感到茫然。这些问题反映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观念不强,大部分学生在学校还是为顺利毕业拿到文凭而努力,与社会需求脱节。

  (3)职业心理素质较差

  很多职业院校学生对自己了解不够,不能够很好地给自己定位。有时自视过高,当不能达到既定目标时,就认为自己没用,产生自卑心理。有时又定位太低,目标很轻松就达到了,这使他们又产生了自负心理。工作中遇到问题和挫折是很正常的,但部分职业院校学生不能很好地正视和处理这些问题,抗挫折能力较差,无法承受所遇到的挫折,有些学生甚至会因此走向极端。种种现象,折射出职业院校学生不成熟的心理素质,它与用人单位所需求的员工心理素质相去甚远,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方面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2、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与问题原因分析

  学生自我效能感低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如今,在学校里面,大多数同学失败时会认为是自己不具备取得好成绩的能力,这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由于一次的失败可能导致同学失去继续做某件事情的信心,长期下去大家产生很强的挫败感,以至于有的人在一新事情的之前就会打起退堂鼓。正是这种自我效能感的低下,不少同学产生了对学习的厌恶感,也对自己的未来感到了迷茫。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到社会上必然会影响就业。

研究课题结题报告3

  课题名称:

  课题负责人:

  指导教师:

  所在单位:

  通讯地址:

  资料摘要:

  本课题以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教育心理学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为理论依据,探讨了探究式学习的本质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主动参与、进取探究中构建新知,发展本事。经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有效地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实施策略。经过课题组成员们三年多的实践和探索研究,对课题的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证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够改变学生单纯理解式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本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大胆质疑的探究精神。

  关键词:课堂教学;引导;探究式学习;学习方式

  引言:

  “让科研成为一种习惯,让文化成为一种品牌,让读书成为一种享受。”是我们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中一向期待的梦想境界。三年来,我们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指导下,在溧阳市科研部领导的具体关注下,在我校教科室的帮忙下,我们课题组五位教师共同努力,不仅仅构成了教育科研的浓厚氛围,促动了课题组成员的专业化发展,更使教育科研与学校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开发出了具有独特风格气质的科研文化,在必须程度上引领学校走上文化成长之路。课题研究取得了必须的成效。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时代发展的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教育应当为人的一生幸福做好准备,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所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本事的人才已成为21世纪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2、课程改革的需要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本事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改革,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3、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00X年秋江苏省正式进入了高中新改革,在高中化学教材中多处涉及到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资料,提倡教师进行探究式教学,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如今正是课程的初步实施阶段,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现实课堂教学中仍不能得到很好体现。探究式教学实施中的问题

  新课程提倡探究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也可喜地看到多数教师进取响应新课改的要求,探究式教学便成了一个教学的亮点展此刻课堂上,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公开课上体现的更为突出。笔者也听过多节这种类型的课,在充分肯定其优点的同时发现探究式教学中还存在如下的误区:

  (1)探究题目成了空架子,缺乏探究意义

  (2)自主探究成了“放任自流”,缺乏教师的指导

  (3)课堂成了“乐园”,忽视了知识的掌握

  4、课题名称的确定及其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肖刚教授认为教学策略之研究对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促进教师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教学成效如何,教师总会采取必须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有的对到达教学目标有进取的促进作用,有的却不然。时至今日,探究式教学在具体实施中之所以出现以上诸多问题,笔者认为一方面课堂教学中对教师的主角没有准确定位,缺乏教师的真正“引导”,缺乏适宜的课堂教学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资料

  1、课题研究目标

  经过本课题的研究,拟在改变学生被动单纯理解式学习方式,使学生从被动的“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不仅仅如此,还力争到达以下目标:

  构建适合我校学生认知实际的引导探究学习策略;

  供给基于引导探究学习策略的教学设计;

  提出高中化学中引导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2、课题研究资料

  研究问题的界定

  引导探究式学习应当等同于探究式学习中的有指导的探究,属于探究式学习的范畴。为什么在本课题中要提出“引导”这一关键词,是基于以下思考:

  首先,引导探究式学习强调的不仅仅是一种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针对的是一种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种有目标、高效地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探究程度、探究有效性的体现是教师引导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其次,之所以提出“引导—探究式”学习是想强调任何学习方式必然和教的方式相联系,教师总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成员。当学生采用探究式方式学习时,教师必然应当发挥引导的作用。之所以将教师的“引导”放在学生的“探究”之前,是为了强调教师在学生探究前应当“精心策划”,在学生探究时则“幕后操纵”。当然这都只是“引导”而已,绝对不是“喧宾夺主”。

  研究资料的确定

  ①经过前期学生问卷对化学课堂教学现状展开调查,了解学生对现有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反映情景,分析实验前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②经过查阅文献资料和相关理论学习,建构引导探究式学习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研究的对象

  以戴埠高级中学(江苏省三星级高中)高一、高二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在高一年级(200X级学生)设置实验班(高一7班)和对照班(高一8班),实验班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对照班则采用传统的教学法,与实验班进行比较分析。经过问卷调查、对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检验实验效果,其它班级教师根据实验方案尝试教学实践以获得重要参考意见。

  2、研究方法:

  观察法:经过观察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表现(如主动参与教学的情景、上课时注意力是否集中、有无睡觉现象等)获得有关实验的资料。

  调查法:经过问卷调查、访谈学生,掌握实验前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式学习的情景,了解实验的效果。

  比较实验法:经过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前后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等进行比较,获得实验效果。

  四、课题研究的依据

  1、理论依据:

  教育心理学理论:

  ①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认为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进行主动、进取的`思考和探究,发现新问题,并自我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出新的结论。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信息的加工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理解者”。

  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学习不是被动地理解,学习者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不是经过教师的传授和机械的记忆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必须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忙,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以先前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经过意义建构将其内化为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强调教师是学生意义构建的帮忙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③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方法上应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发展学习者的个性与创造性,并要求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气氛。

  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取向。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本事。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着重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要求教学朝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向发展,其中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理解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

  五、研究方案:

  200X年11月,在上级科研部领导的期待下,我们有幸承担了《化学教学中引导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200X年11月并经过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中期评估后确定为重点课题,为课题的研究注入了动力和期望,如今回顾起来课题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酝酿准备阶段(200X年11月~200X年的1月)是实验研究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资料是成立课题组,确定研究人员,拟定实验方案,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举行了课题开题会,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是启动实施阶段(200X年2月~20xx年11月),这是实验研究的主要阶段。所做工作主要表现为:

  1、课题组经过问卷和访谈形式了解了学生对课堂现状的反馈情景;

  2、学习科研理论,初步构建了引导探式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并在策略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

  3、在200X年11月课题进行了常州市中期评估,被正式确定为常州市重点课题。200X年12月课题进行了网络管理。

  4、在200X年6月末进行了阶段性成果总结,征集并上报论文。张学瑞教师、王云飞教师、潘平波教师撰写的相关论文分别获得了省优秀论文评比一、二、三等奖。九月,我们参加了溧阳市教科室举办的课题研讨会。

研究课题结题报告4

  一、课题的立题背景。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倡导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并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性的发挥。其中的合作交流,不仅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也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被提出来了。由于其在改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且具有易操作性,而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热点问题。可以说,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力点。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合作交流这一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并且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活跃的课堂气氛,激烈的讨论,使整个课堂都活跃了起来,改变了原来死气沉沉的“一言堂”现象。然而,在这看似可毒局面的背后,由于教师对于合作交流缺乏实质性的了解,从而导致合作交流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目标不明,课堂散乱无序,教学效率低下,学习结果评价不当。这种所谓的“合作交流”只是流于形式,只注重合作交流的外在形式,而忽视合作交流的实质,从而导致合作交流的低效和无效。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合作交流的实施,影响教学质里,进而影响了新课改实施的效果。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只有教师对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式、教学策略有了清楚的认识和了解才能保证合作交流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但是,对于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合作交流的基本策略,卜匕如如何选择合作的主题和合作时机、如何制定合作的规则、如何激发学生合作交流动机、如何对合作过程实施有效监督和评价等等,大多数教师可能还有误解、困惑,甚至茫然。因此,认识合作交流实施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进而提出有效可行的策略,为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合作交流提供借鉴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合作交流的基本涵义。

  本研究中的合作交流即指合作交流学习。合作交流学习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研究历史了。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对合作交流学习进行了实践和研究。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合作交流学习的认识视角和实践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对于合作交流学习的概念化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1 国外学者对合作交流学习的理解。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交流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认为:所谓合作交流学习就是“在教学中采用小组的方式以使学生之间能协同努力,充分地发挥自身及其同伴的学习优势”.杰克布斯等人则认为:“合作交流学习是帮助学生最有效地协同努力的原则和方法。”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交流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得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他认为,合作交流学习的共同特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①小组目标;②责任到人。③公平的成功机会;④小组间竞赛;⑤任务专门化;必适应个别需要。嘎斯基对合作交流学习的看法是,从本质上讲,合作交流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一些由2-6人组成的异质的合作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们通常从事各种需要和互动的学习活动。加拿大的文泽认为:合作交流学习是由教师将随机地或有计划地分配到异质团队或小组中,完成所布置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

  2 国内学者对合作交流学习的界定。

  山东体育学院基础部副研究员高艳认为,合作交流学习就是以小组为基本的组织形式,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活动。内蒙古师范大学杨伊生教授对合作学习的界定是,所谓的合作交流学习指的是一种互动性学习方法,即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对总的学习任务的某些方面负责,最终使本组的每个成员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盛群力教授的理解是,合作交流学习指的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将6名学生按性别、能力、个性特点、家庭社会背景等混合编组,形成一个异质的学习团体。它具有十大特点,①组内异质,组间同质;②目标依赖,利益一致;③责任明确,义务感强;④参与度大,沟通面广;⑤集体奖励,共享成功;⑥公平竞争,合理比较;⑦角色轮换,分享领导;⑧既有“帮助”,又有“协同”;⑨过程评议,注重实效;⑩学生自主,教师促进。

  山东教育科学研究所王坦所长则认为,合作交流学习的内涵至少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合作交流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②合作交流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③合作交流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是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展开的;④合作交流学习是以各个小组在达到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⑤合作交流学习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因此,他将合作交流学习的概念进行如下表述:“合作交流学习”是以合作交流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综合以上各种有关合作交流学习的概念的表述,合作交流学习既是一种宏观的教学策略,也是一种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方法。因此,笔者认为合作交流学习的概念应有广义和挟义之分。广义上的合作交流学习就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狭义的合作交流学习,笔者比较赞同王坦的表述,它包含了上面所提到的.五个方面的基本内a.本文主要是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研究提高合作交流学习效率的策略,因此主要是针对狭义的合作交流学习进行研究。

  (二)合作交流效率的涵义。

  效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里。合作交流效率即是学生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自主、合作、交流形式完成的学习任小学生合作交流效率是否得到提高,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合作小组成员的进步与发展。

  合作交流效率是否提高,最终将反映在学生身上,如果通过合作交流学习,学生能够在原有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提升或发展,那么这样的合作交流效率就是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了;而如果在合作交流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并未得到明显的进步与发展或维持在合作交流学习前的水平上,那么这种合作交流效率就是没有提高。可见,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是衡里合作交流效率是否提高的重要指标。评价是否提高合作交流效率,在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时,应是关注合作交流学习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在合作交流中,如果小组内只有个别学生取得了进步与发展,也不能说是提高了其合作交流的效率。

  2 学生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实现。

  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不仅是指知识技能方面的进步与发展,也包含学生在情感、态度、意识方面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成功的教学策略,合作交流不仅对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有着明显的效果,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提高与人交住、团结协作的能力,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因此合作交流的目标不应仅仅局限在促进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与发展,更应该关注学生情感目标的实现。提高合作交流效率就要促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合作中来,在合作中承担一定的责任,在相互配合中完成学习任务。还能够使学生在合作中体会到成就感,建立起自信心,使学生更愿意学习,更主动地学习。

  3 教学效率的提高。

  教学效率的高低是指在课堂教学时间固定不变的情况下教学目标实现的多少。合作交流可以通过学习小组成员的相互协作,分角色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的各个部分或是分别完成几个不同的学习任务,再通过交流汇报实现信息共享、知识共享。

  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固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由于学生是通过自主、合作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对知识记忆得比较深刻,这也促使教学目标落得更实。提高合作交流效率就应在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而不应出现超时或教学任务未宪成的情况。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针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组织课题组教师深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冲和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更新课题组教师的教学观念。对“低段小学生采用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式”的现I犬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展有利于激发低段学生合作动机的主题研究;适合激发低段学生合作动机的时机研究;适合教发低段学生合作动机的形式研究;有利于激发低段学生合作动机的有效评价研究。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针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组织课题组教师深入学习ff数学课程标准冲和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更新课题组教师的教学观念。对“低段小学生采用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式”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展有利于激发低段学生合作动机的主题研究;适合激发低段学生合作动机的时机研究;适合激发低段学生合作动机的形式研究;有利于教发低段学生合作动机的有效评价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与研究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1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纸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a与外延,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目的。

  2 行动研究法。

  即围绕合作交流学习实施中普遍出现的问题,以各年级推进实施有效的合作交流为目的,通过教科研人员与一线教师的共同合作,在教学中边实践,边检验,边反思,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借助实验对比,课堂观察,个别访谈,了解本校在该课题研究之初,师生对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I犬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依据。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1 前期准备阶段(20xx年10月至20xx年12月)。

  (1)确定课题,制订计划,开展课题研究内容、方法的有关理论研究,设计访谈内容。聘请专家论证课题研究可行性、科学性。

  (2)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了解支程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体系,明确研究任务以及研究方法。

  2 实施阶段(20xx年1月至20xx年10月)。

  (1)组织相关人员根据自己的任务进行课堂实践。

  (2》每月进行一次交流、反思。

  3 总结阶段(20xx年11月至20xx年12月)。

  (1)全面总结、系统整理各种材料,通过分析,完成本课题研究论文。

  (2)组组成果展示与结题鉴定。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

  (一)调查分析了“合作交流”的现状。

  笔者采用课堂教学观察和访谈的方式,对本校以及其他学校的部分教师实施合作交流的情况进行了调查。随机听取了48节数学课教学。其结果如下:

  1“合作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作为新课程提倡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的合作交流学习,也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和重视。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并运用了合作交流这一教学策略,并希望借助这一教学策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笔者在对48节课的观察中发现,运用合作交流这一教学策略的课堂教学有42节,占被调查总数的89.596,这说明,在课堂教学中合作交流这一教学策略运用得比较广泛。在一些教学比赛、汇报展示课中,合作交流的运用比例更大,几乎每节课教师都要安排小组合作交流的环节。合作交流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使课堂教学的气氛变得活跃起来,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合作,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多了起来,这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整个课堂都活了起来,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无限的生机。

  2“合作交流”使教师的教学观念有所转变。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观察研究以及对教师的访谈发现,通过学习“合作交流”理论知识,开展合作交流实践,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正在发生转变。首先,在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环节和教学问题的设计中,教师更加注意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快乐,在交往中有所收获。

  其次,“合作交流”使教师关注到学生的交往需要。在课堂上,学生经常会产生与同伴以及教师交流沟通的需要,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这种需要往往得不到教师的关注,更得不到满足。但通过开展合作交流学习,教师意识到学生的这种交往需求,在课堂上创设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的情境,使学生的交往需求在课堂上可以得到满足。

  第三,“合作交流”使教师的师生观得到了转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因此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在开展合作交流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占有者,学生也有可能获得比教师更丰富的知识资源,因此教师在合作交流中逐渐意识到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虽然教师对合作交流学习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刻,在实践中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教师这种勇于实践的精神是可嘉的,教师这种观念的转念是难能可蛊的。

  3“合作交流”使学生的学习更显主动。

  首先,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被动接受,机械训练、死记硬背,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在开展合作交流后,学生的学习更为主动了。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或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解决教师提出的或自己发现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在本次调查中,有95.2%的教师认为合作交流学习是有效的学习方式,81.4%的教师认为合作交流学习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97.6%的教师认为实施合作交流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

  总之,合作交流学习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运用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明显的转变,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死气沉沉的局面得到了有效的改观,课堂教学发生了可毒的转变。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调查及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合作交流”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教师设计的合作主题没有价值。

  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很多时候合作交流的要求来源于教师的指令。对于教师设计的合作交流主题,学生不明白为什么非得要小组合作。因此,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合作交流的意义,无法真正体会合作交流的价值。

  (2)教师对合作时机把握不恰当。

  目前有一些教师因为新课标中提倡合作交流学习,于是就不管教学内容特点,在教学过程的多个环节中都安排了合作交流学习。这种合作交流仅仅流于一种表面形式。

  (3)教师创设的合作情境欠要当。

  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合作兴趣,往往会绞尽脑汗创设一些教学情境。但在实际操作中,因为一部分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没有充分考虑教材的结构特点,所以精心设计的情境对于学生来说奎无感染力,从而也就导致学生觉得合作交流时机是聊天的大好时机。

  (4)合作交流缺少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

  其一,对小组组建合理性,组内分工明确性缺乏有效监督和评价。在对课堂教学的调查中发现,小组成员有分工的有35节,占83.396,在这35节课堂教学中,小组成员的分工明确、具体仅有4节,占所有运用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9.596.由于小组成员没有明确的分工,合作学习时经常会产生只顾自己、各自为政的现象,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其二,对合作学习结果进行的评价缺乏合理性。表现在个体评价与整体评价不能有机结合。有的教师过于关注学生个体的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浓郁的个体表现欲望,所以对合作不重视。有的教师在运用这种评价方式时过于强调小组的整体学习成果,从而使一些一直很优秀的学生由于无法显2个人的成绩,而产生失落感,甚至产生沮丧的情绪,合作的积极性有所下降。其次是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不能兼顾。通过观察,发现教师以合作学习的结果作为评价小组学习优劣的标准,忽视小组成员的合作过程与质里,学生也忽视了合作的过程,“只要我们小组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哪怕由一个人代劳也可以”

  的急于获胜的愿望代替合作的意愿。也有少数教师则过于注重对合作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评价,对合作学习的结果无所谓。有的小组得出的结论并不正确,但教师也未加以指出。这样的评价无法保证合作学习有效的实施。

  以上诸多原因导致学生采用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式多为被动性接受。为了应付教师,学生本着“老师要我合作我就合作”的心态进行合作,行为上缺乏积极性,以至于对问题的讨论与探讨只能是表面、浅显,无法深入下去。致使合作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收效甚微。合作的低效甚至无效,使得合作交流丧失实效性,流于形式化。

  (二)研究得出提高小学生合作交流效率的策略。

  针对调查中反映的问题,课题组从“合作主题选择”、“合作时机确定”、“教学情境创设”、“监督与评价机制的完善”等四方面进行研究。通过两年的探索,提出以下策略:

  1 选择有价值的合作主题。

  一般来说,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主题可以是:

  (1)探索性的思考题。此类题目要求学生作出某种有价值的预3111发现,难度较大,学生个体解决有难度。

  (2)拓展性的训练题。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多方面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思路。而学生个体很难找到多种方法或找全解答的所有答案。

  (3)比较性的分析题。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对多种答案进行比较、分析从中选择最佳答案。所以学生只有在相互交流答案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多种结果,从而进行对比。否则无法实现分析、比较的任务。

  (4)多步骤的操作题。这种操作题比较复杂,学生个人难以完成,需要分工协作,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里才能完成。

  2 确定恰当的合作时机。

  (1)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开展小组合作交流。

  (2)教学探究时,学生意见产生分歧,从而导致解题思路不统一时,开展,J姐合作交流。

  (3)教学内容开放,学生解决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3创设教发合作交流动机的情境。

  (1)创设任务情境。

  ①创设独木难行的任务情境。所谓创设独木难行的任务情境,即教师设计的实践情境必须几个人同时扮演其中一个角色,同时操作,才能完成,缺一不可。

  我在执教《简单的数据整理与统计》时,这样要求孩子:“你能统计出1分钟经过上塘高架的不同车型的辆数吗?”

  “可以!”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有什么问题吗?”见孩子们没什么动作,加问了一句。

  “没问题。”孩子们又一次异口同声地回答。于是,我不再提示,点下了事先准备好的课件播放键。10秒,有孩子拿起了笔;20秒,有孩子皱起了眉;30秒,性急的孩子左顾右盼…0“1分钟后,肃静的课堂热闹非凡,孩子们再也忍不住,纷纷叫了起来:”老师,我连车型都没弄清楚,怎么统计?“”车速那么快,我怎么来得及?“”我才统计了一种车型的辆数,其余的就顾不上了“”二见时机成熟,我及时反问:“那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呢?”沉思片刻,几名孩子大叫起来:“要几个同学合作才行!”顿时,全班学生纷纷起身,自觉地几人a成一组,不一会儿,全班商里出三种合作的办法:“我们可以一人报车型,另外几个人每人统计一种车型辆数”,“我们只需要两个人,一个报车型,一个统计”,“我们四人,每人统计一种车型,统计完毕,四人将各自统计的内容合起来,就行了”.自觉地将任务分工后,孩子们又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第二次统计中。

  必创设材料不全的任务情境。创设材料不全的任务情境,即在课堂实践活动中,教师不要给每位学生准备好与活动配套的完整的材料,可以将一整套材料分发给组中的四名学生,活动时,让学生感悟只有通过小组合作才能拥有一套完整的材料。或者,分给每位学生的材料数里不足,学生也只有通过小组合作才能将材料凑足。

  黄老师执教《观察物体》时,出示了一个几何形体从不同的侧面观察到的三幅平面图:

  教师:“你能根据上面三幅平面图,利用手中的立方体,搭出这个几何体吗?”

  孩子们纷纷动手操作。半分钟不到,孩子们发现自己手中的6个立方体,根本无法完成这项任务,于是,孩子们一商里,便主动地采用小组合作,将几人手中的立方体凑在一起,拼出了符合题意的几何体。

  由拼搭的过程中发现材料不够,但老师又不可能提供更多的材料。怎么办呢?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利用同学间的材料,来共同完成任务是最佳选择。

  所以,合作是自发的,是“我”需要的,从而也是自然有效的。

  (2)创设成果体验情境。

  公让学生体验方法创新、创优的快乐。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为了集思广益,培养发散性思维,往往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答案的不唯一性。作为学生个体,往往只能运用一、两种方法或只找到部分答案,但是在集体的讨论交流中,个人的思想因为碰撞而产生7智慧的火花,便能产生多种不同的方法或能找到全部的答案。

  如在梯形面积公式探究活动中,我先让孩子们独立思考并操作,能通过怎样的方法来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看看有什么新发现。有的用“补”的方法,把梯形“变”成平行四边形再计算;有的用“割”的办法,把梯形“分”成两个三个角形,计算梯形的面积变为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孩子们趣昧盎然,课堂中不时进发出孩子们的惊呼声:“还可以这样推导!”“我还有新发现!”“噢,我成功了!”

  必让学生体验成果展示的快乐。在合作探究过程中,通过个性的展示,相互的配合,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通过这种有效的合作交流学习,有利于让小组成员体验成功合作的乐趣。

  一次听某教师执教(制作牙膏盒)中,学生通过观察,利用空间想象,判断得出要制作出一个牙膏盒,可设计成以下几个平面图。

  教师:如果你是厂家,在制作大批里牙膏盒时,你觉得什么因素是需要考虑的?

  生1:我觉得制作起来越简单越好。这样同样时间内可以制作出更多的牙膏盒。

  生2:我认为如果是厂家,肯定是要考虑材料要用多少。

  教师:看来,这两个因素都是厂家需要考虑的。你会选取第几号方案大批里生产这种牙膏盒?为什么?

  生3:我们小组刚好四人,我们可以一人制作一个,然后比比哪个制作方便,时间少,用的材料少,就选用哪个。

  这个方案一提出,便得到全班的认可,于是,每个小组便分工合作开始制作。

  当孩子们将制作好的作品进行交流,并拿着自己制作的作品进行展示时,我从孩子的脸上读出了一种自豪感、成功感。

  4 有效利用监督、评价机制。

  (1)合理分工,职责明确。

  对合作小组中的每个人确定一个职务,使人人有事做。《组长:分配任务;记录员:记录各种方法;监督员:维持交流时的规则;汇报员:代表小组汇报等》

  (2)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给出相应的合作要求。

  ①低年级:分步提出要求、指令明确、板书简洁。

  ②中年级:整体给出清晰的操作步骤,指令明确。

  ③高年级:更多地关注方法的提供。

  (3)多渠道进行评价。

  评价是合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评价,不仅能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是合作学习得以有效实施的强有力的保证。对合作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既要对各学习小组在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时的情况进行评价,又要对学生个体在参与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评价。集体评价关注的是学习小组整体的合作学习情况,如学习小组的观点、结论等。个人评价关注的是学生个体在合作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只有将集体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才更能促进小组成员在积极合作、互动学习的同时,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促使小组学习目标的达成。

  ②既要注重对小组内合作交流过程做出评价,也要对小组合作交流结果做出评价。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技巧,结果评价则是对合作学习的结果进行整体评价。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够保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的评价全面而准确。

  ③多种评价方式互相结合。应当将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仅要对各小组及小组成员参与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而且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小组内的互评和自我评价。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小组内的相互评价,学生可以更加明确合作学习的要求,有利于使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及人际交往的能力。

  这些评价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是互相交织、互相重合、交又进行的,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正确运用评价手段,这样才能够保证合作学习的公正性,激发学生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合作交往的技能技巧,提高合作交流学习的效率。

研究课题结题报告5

  本课题于20xx年三月立项,经过两年的实施,取得了必须的效果。学生改正作业的进取性提高了,学生作业质量明显提高了,各年级的数学教学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现就课题做出总结。

  一、如何培养学生订正作业的习惯

  (一)研究现状

  此刻很多教师都比较注重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法,学生及学生家长都重视听课和完成作业,往往都容易忽视订正作业这一环节。订正作业其实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能够查漏补缺,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小学数学组以培养学生及时订正作业的习惯为研究课题,开展小课题研究。经过前阶段的研究,我校教师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1、更改了现有的作业评价体系:2、更改了作业布置模式;3、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加强课后反思。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经过教学,教会学生知识,大多数教师把着眼点放在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方法上。我们认为,如果能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让学生对自我的学习结果负职责,养成对作业中所产生的错误及时订正的好习惯,会到达对当前教学效果增值的目的。从长远来说,好习惯养成了,会让他们的后续发展更为顺利。新一轮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教师已逐渐由只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的思维本事和创新本事等课题上,我认为我们忽略了对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的研究:订正作业。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往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教育就是培养各种良好习惯”。习惯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养成的,学生学习成绩的好与坏,不仅仅与学生的智力有关,更重要的还是与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关。所以俗话说:“与其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教给孩子好习惯。”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决定一个学生未来成功的基础和保障。

  在学校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达标”自主互助新教学模式下,我们小学数学组结合实际情景进行“如何培养学生及时订正作业的习惯”的研究。及时订正作业是学习效果反馈的重要途径,也是预防和矫治学生“学习误差”积累的必要手段。及时订正作业是课外作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完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景,并且对强化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订正作业的习惯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发展的情景,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培养这些习惯,从而为提高学生作业质量和发展学生心理供给良好的条件。

  学生在校内所学的数学知识掌握了多少,能应用多少,往往是经过作业来反馈、衡量。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对教学结果的检验、巩固,也是数学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当前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从学生的数学作业情景来看,一方面作业的资料更加灵活、形式更加多样,练习的综合性、开放性更强。另一方面学生作业中错误的现象也增多了,随之而来的是学生每一天订正的作业也多了。仔细审视当前学生数学作业的订正情景,及时订正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指当天订正当天清。第二层指及时有效地订正,区别于那种“为了订正而订正”、“不及时订正”、“反复订正”的现象。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道练习题,学生在平时练习做过了,批改后教师也讲评过了,做错的同学也订正过了,但当类似的练习再次出现时,许多学生仍会出现与第一次练习时一模一样的错误。分析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也与学生作业订正效果不佳相关。

  二、概念的界定

  作业订正是学生在教师作业批改后,对自我所做作业中的错题进行改正,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影响学生课余生活的时空,对学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查漏补缺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是学生成绩提高的关键。效率是指对时间的利用率,学习效率高的人不会让每一分钟闲过,不会总犹犹豫豫,这道题该不该做?这个难点该不该问?这个知识讲过没有?仅有效率高,才能在有限的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要想效率高必须做到:

  1、要精神高度集中,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条件,学习的时候就应当全神贯注,心无杂念,把精力集中在本子上、笔上,全身心投入进去。

  2、就是有良好的习惯,好习惯才能利用时间,提高效率。

  作业订正: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减少错误累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及时订正:一是从时间上来说,得到批改后的`作业,在他的第一时间改错,就叫及时订正。第二从学生本事来说,只要他把经过努力能订正的订正了,就叫及时订正。第三从学习态度的角度来说,如果他发现自我不懂的知识,能想各种办法主动去解决的,那更是叫及时订正作业。

  习惯:人的行为倾向,一种稳定的、固定化的行为方式。心理学上说,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

  三、研究的依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订正,在关注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在作业订正中所折射出来的思维过程与方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不是消极的容器,要使学生把人类知识转化为自我的财富和技能,必须自我学会学习,学会评价,学会反思。作业订正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把培养学生本事及作业订正的有效性放在重要地位。

  1、有效性理论

  有效性是一种价值属性,不论“效”的大小如何,“效”之代价多少,均须以该活动结果,作为客体是否贴合活动主题需要的依据。速度、收益、安全、是有效性必须研究的三个要素,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收益可看做学习的结果,安全可看做学习体验,能够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衡量学生有效性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

  2、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我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监控。其核心是对人知的认知。元认知实质上是描述了人类自我意识在认识调解上的一种功能,活动对象是认知过程。所以说他核心意义是人知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有三点十分关键:第一,元认知是一种认知活动或者心理活动,这种活动包括两个成分,1、认识、了解、理解、分析等,2、这是一种监控活动,管理性活动。第二、这种活动的对象是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而不是知识本身,第三、认识的对象不是别人的学习活动,而是自我的。不是一般的学习活动,而是特殊的具体的学习活动。我们能够通俗认为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结果的再认识,是对原先构成的认知结构的认知体验,进行元认知调控、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并不断重复这种认知活动的一种认知活动。

  3、最近发展区理论

  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二胎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到达的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能独一的完成任务,但在人的帮忙下,在团体活动中,经过模仿却能完成这些任务。能加速学生的发展。最近发展区主要是智力而言,其实在学生心理发展各个方面都存在最近发展区。教师应围绕“最近发展区”大做文章,经过联系薄、周记、作业本、期末鉴定等。让学生看到成功的期望,明确努力目标,获得动力。不断完善自我。加速自我的发展。

  四、研究的目标,资料,方法,对象

  研究的目标:

  1.经过本项目的实施,探索行之有效、便于操作的、促使学生及时订正作业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反思学习本事,增强学生的自觉纠错本事,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辨析本事,让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显著的变化,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变得更加聪明,到达“不犯同样的错误”的目的,促进数学成绩的提高。

  2、经过本项目的实施,减少或避免重复机械的练习,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本事。

  研究的资料:

  1、分析学生的订正作业现状与不及时订正作业的各种原因。

  2、讨论并制定出及时订正作业的要求。

  3、寻找各种提高学生数学作业订正有效性的措施,培养过程中分层进行,持续观察各类型学生的行为,并做好记录。

  研究方法:

  1、运用代币制原理,进行正面强化。

  2、分年级段研究,1-2年级为低段年级,三四年级为中段年级,五六年级为高段年级。

  3、自然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行为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

  研究对象:小学1-6年级学生、

  五、实施研究措施

  (1)进行课题申请、论证,

  (2)设计调查表,分析调查研究学生订正作业的习惯,做好前测工作。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4)实验尾声,进行实验后测,检验实验成果。

  六、研究结果

  在实施培养学生订正作业习惯的小课题中,给教师的执教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带来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先说教师行为的一些变化。原先教师批改完学生的作业后及时返还给学生,学生能否改错全凭学生自愿。学生能主动改错,教师心里当然很高兴。不能改错或不去改错也不会去深究。此刻教师会给孩子提出明确的改错要求,会检查学生的改错结果。对于没有能按时完成改错的学生,会找寻原因,然后针对性地供给帮忙。在每次批改作业时,会有意识地查看前次作业的完成情景。这样在教师的坚持下,学生订正作业错题的行为也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再说学生行为的一些变化。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绝大部分的学生有了自觉改错的习惯。他们养成了得到作业本后,先看教师的批改意见,发现有错及时改正。学习成绩本身比较差得学生改错困难极大,偶尔不能完成改错是自然的事。适当降低对他们的改错要求,只要能把力所能及的那部分题完成了就算过关,不要给这部分学生太大的心里压力。

  最终说说教学效果的变化。因为教师和学生每一天都注重检查自我的教和学的效果,发现问题,及时改正。不要小看这样每一天改正一两道错题,久而久之,每一天都尽量地没有存留问题,所以带来了教学效果的可喜变化。上期我校数学组的期末考试成绩,在我们片区的五校联考中,各个年级基本是取得了名列前茅的好成绩。这不能不说是课题研究取得的一点小小的成绩。

  值得说明的一点是,不要以为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订正错题的习惯,就能够一劳永逸。事实证明,如果过一段时间,教师不在这方面提要求,学生的这个习惯会慢慢弱化的。所以小课题实验虽然告一段落,但对学生订正错题习惯的培养还不能结束,必须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七、研究结论

  如何培养学生及时订正的习惯呢?

  首先,要分析学生不及时订正的原因:

  1、不会订正,知识点不懂;

  2、忘记订正,或没时间;

  3、不想订正,反正教师未作要求,不检查。

  然后,要耐心细致抓实学生的订正,促使其养成习惯。我谈几点自我的做法:

  其次,强调及时订正的重要性,讲清订正的意义和具体要求,每次学生作业前,提醒他们先订正再做。必要时,能够采取强制手段,或者小惩罚一下,让孩子们明白,作业错了必须要订正,否则就无法过关。

  最终,在作业或试卷讲评过程中,一般要求学生用醒目的颜色笔如红笔进行订正,色彩比较鲜明,便于查对,也便于日后的复习。

  重视订正作业的批改,批改作业时先检查前一次的作业,如有未订正的,暂时不改,叫来学生当面补完订正再批改。我常问:“你是愿意认真订正呢,还是要教师罚你重新做一遍?”百分百,他们会选择前者。

  定期自查互查作业订正情景,一般我每隔两三周布置一次,能够让优秀生与学困生结对互查,或组成四人小组合作互查,避免不订正作业越积越多的现象。

  这样做,刚开始可能会觉得比较麻烦,需要投入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久而久之,学生就渐渐养成了及时订正的习惯。

  八、问题与反思

  1、存在的问题,以后注意订正作业要因人而异,分层要求,个别辅导要尊重个别差异。

  2、研究工作应进一步深入,应落实到提高教学成绩上来。

  九、参考资料

  姚玲芳新课程下学生数学作业订正的研究《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xx年03期

  李志自动作业“当堂订正法”《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1984年12期

  刘兼孙晓天、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王先姣提高小学数学作业订正质量的有效途径《小学教学参考》20xx年26期

  胡扬红小班化教育中学生订正作业习惯的养成之我见《江苏省教育学会20xx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20xx年

  郑福芬论如何批改与订正小学数学作业《新课程(小学版)》20xx年7期。

《研究课题结题报告(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相关文章:

研究课题结题报告11-22

研究课题结题报告5篇11-22

网络环境下学习能力研究课题结题报告09-04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_结题报告07-09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实验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三)10-16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实验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四)07-11

课题结题报告05-21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11-22

【精】课题结题报告11-24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研究课题结题报告(5篇)

  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研究课题结题报告(5篇)

研究课题结题报告1

  一、课题的提出、

  1、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应当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当完成145万字。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课外阅读本事,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2、经过课内拓展阅读,扩大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听说读写的本事,陶冶情操,培植人文精神,积淀民族文化。

  二、课题提出的依据。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局限于教材的繁琐分析,有些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试卷,不愿让他们读课外书。

  2、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完成145万字的阅读任务。实验的基本目标是经过教材建设,制定课外阅读规划,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使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进一步研究并掌握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体系,拟订各年级各年级课外阅读的培养目标。

  2、探索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和基本经验。

  3、探索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活动的关系,研究课外阅读的模式。

  4、研究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认知的作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本事。

  5、经过本课题的实验,推进我校小学语文教育素质化,促进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资料

  1、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

  2、课外阅读的基本特征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3、课内外阅读的相辅相承。

  4、课外阅读的方法探索。

  5、创造性课外阅读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2、调查法。

  3、问卷法。

  4、检测法。

  5、比较法。

  6、综合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理论认识。

  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关键靠教师,所以,加强语文教师的培训与学习是重点。从课题申报立项开始,我们就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开题报告,查阅相关资料,根据课题整体情景,进取撰写学习笔记,经过不断的学习培训,使实验教师的现代化教育理论知识,逐渐丰富,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教师进行一些知识和科研阅读知识竞赛。以便让教师的课外阅读储量不断注入活水源头。

  2、重视课题管理,规范课题行为。

  根据扬州市课题组管理的规定,我们十分重视课题的管理工作。在流程上按照“开提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来实施。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要求:

  (1)课题组例会制度

  我们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会议,进行有关课题实验的学习,交流工作中的做法以及自我的收获。

  (2)坚持课题月报制度

  在每个月底,课题主持人将对本月所所做的额工作以及收获体会,填写月报表。

  (3)填写《课题实验手册》

  根据学校教科研管理的额规定,课题组要求每一位实验教师认真填写《课题实验手册》,一般在学期初填好计划(本学期个人研究打算),中途填好专题研讨课例或活动方案,学期末做好小结,撰写实验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大体框架。

  1、制定课外阅读规划。

  根据本校的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规划,从课外阅读的目标、阅读资料、阅读总量、阅读活动、阅读文体等几方面拿出明确而具体的计划和措施。

  2、创造条件促进“读”。

  (1)课内阅读延伸。

  (2)允许在“早读”或“自习”时翻课外书报,每周抽出一小时,集中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

  (3)布置作业以启发学生理解书报中的有关资料情节,学习其中的方法为主,从而增加课外阅读的兴趣。

  (4)推荐读物与传观读书笔记并重。教师必须要做好书刊导读工作,利用图书资源,广泛开展阅读。

  3、介绍方法,引导“读”。

  结合阅读教学,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

  4、开展活动强化“读”。

  (1)谈天说地三分钟,每节语文课开始,以名人名言,新人新事物等为资料进行口语交际。

  (2)开展课外阅读竞赛。展评优秀读书笔记,读书与征文有机结合。

  (3)举办各种语文活动,如“成语擂台赛”,“古诗文朗诵会”等。

  八、课题研究的实验步骤及日程安排。

  (一)实验步骤

  1、成立课题研究组,议定课题,制订方案,明确分工。

  2、完成课题前期的调查、论证工作,向市教委立项申报。

  3、课题组成员集中讨论教学方案,开展一人一课活动,落实方案。

  4、开展阶段性的测试工作,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5、汇总材料,完成实验总结,迎接结题验收。

  (二)日程安排

  1、——成立课题组。

  2、——开题、评审、修改。

  3、——·实验、明确要求。

  4、——·初步总结。

  5、——归纳模式。

  6、——·汇编成册,成果展示。

  九、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一)成果归类:

  课题研究三年来,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归类如下:

  1、超额完成了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任务。

  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阶段应当完成课外阅读145万字,实施这一课题以来,我校学生超额完成了课外阅读量。

  2、基本确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资料。

  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反复研究和从实践中的反馈调整,我们按年级规定了课外阅读的资料,有步骤,有计划,有系列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3、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经过课题实验,我们教会学生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并教会学生摘录、剪贴、查找等许多种积累的方法。

  4、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我们在实验中,开展了许多阅读活动,如“谈天说地5分钟”,“征文竞赛”,“成语擂台赛”等,寓教学于活动之中。

  5、构成了一套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对于课外阅读,我们保证课时,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并研究教学模式。很多教师不断探索,从而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外阅读实效。

  6、提升了语文教师的理论素养。

  课题研究主在研,重在思。许多教师勤于总结,勤于反思,勤于探索,提高了自身素养,撰写了许多优秀论文。

  7、注重学生的心理意志品质的熏陶。

  我们经过多种活动,主要是演讲比赛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所读文章中重点人物的印象,从而以之精神导行,经过阅读提高学生自身修养。

  (二)学生阅读量分析:

  年级

  阅读量

  一

  古诗20首,文章10篇,成语40个

  二

  古诗15首,成语4类,50个左右,文章20篇

  三

  古诗34首,文章35篇,成语9类,名言警句30句

  四

  古诗10首,文章10篇,成语3类,歇后语10个

  五

  古诗20首,文章20篇,成语6类,名言30句,歇后语20句

  六

  古文30篇,古诗33首,文章30篇,对联(学习类)16副,歇后语成语如干

  (三)阅读面分析

  经过查阅“读书摘录卡”,“教师备课笔记”等,目前我校学生参与课外阅读面达1000%,各年级既定的课外阅读资料的额阅读面达100%。

  十、课题研究的反思提议

  1、课题的研究最终要构成本校的校本教材《中闸小学课外阅读材料》。

  2、要进一步改革现有的课时数量,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效果。

  3、在课内外阅读的结合方面加大研究,要真正做到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语文本事提高的目的。

  4、要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异常是语文课内外教材资料和资源,提高学生的兴趣。

研究课题结题报告2

 【内容摘要】

  近年来,职业院校学生的数量逐年持续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而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不容乐观,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院校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迅速适应学校环境向社会领域的转变,需要在学校期间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因此,研究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现状与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研究概况

  (一)问题的提出

  有关职业院校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的探讨数不胜数,古人曾以“立业成家”作为人一生当中的两件大事,可以看到,职业的成败直接决定着人生的成败。在现代社会,职业的成功与否与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随着近年来职业院校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职业院校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迅速适应学校环境向职业领域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们是否具备社会所认可的职业素养。同时需要认识到,这种素养的具备绝不是朝夕可获的,因此,职校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素养从意识层面包括秩序意识、合作意识和尊重意识,从能力方面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通过系统的研究,促进大家从“校园人”向“职业人”的转变。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以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和国家职业教育政策为指导,以现代社会对劳动者职业素养的要求为依据,以培养德技兼备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根据中职教育的实际和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整合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形式,优化教育实践,完善教育评价等活动,探索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多种途径和方法,构建一套切实可行,又高效能的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课程体系与管理模式。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课题研究思路

  通过开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企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等的调查研究,充分认识提升劳动者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以培养德技兼备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结合本校实际和中职学生的发展需要,通过六项子课题分类研究,探索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以形成科学性与可操作性都较强的基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中职育人模式。

  2.课题研究原则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客观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创新性原则。

  3.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调查,了解企业中人才素养的现状和对人才素养的期待,了解当前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和培养方式,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行动研究法。通过开展具体的活动,做到在行动中研究。

  (3)个案研究法。以学校各专业为例,把研究点分解到相关班级、学生和相关企业。

  (4)经验总结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或成功实例进行系统分析,使研究成果上升为系统、科学的经验和理论。

  二、研究内容

  (一)学生管理与德育工作模式研究

  该模式侧重于通过德育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寓德育于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寓德育于规范的常规训练之中,寓德育于各项实践活动之中。通过课堂教学(职业指导、职业道德教育等)、常规训练(3Q7S管理活动、道德实践周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者活动等),培养学生的职业思想意识、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行为习惯。

  (二)学生职业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及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根据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落实必须开设的系列课程,如《人文素质系列模块》《职业生涯规划》《沟通与表达》《中职生应知应会知识》《礼仪与人生》《艺术欣赏与美育》《健康与养生》《军旅、草原、校园歌曲演唱》等,并能在教学内容(有用、乐学)、教学方式(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教学环境(创设功能复合齐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教学环境)、课时比例(调整文化课和专业课、专业理论课与专业实训课的比例)、教材应用(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教学手段(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创设生产服务模拟场景)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校园文化训导模式研究

  该模式侧重于通过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需要营造一种特质校园文化,一个深厚的学校文化符号,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包含着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热爱生活、敬重生命的生活理念,不计回报、生机勃勃、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工作态度,不畏艰苦、勇于探索、奋斗搏击、果决刚毅的思想精神。通过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等的建设,营造职业教育和创业创新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开阔的心胸,吃苦耐劳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崇敬生命和敢学、敢做的健康情怀。

  (四)心理健康教育推广模式研究

  该模式侧重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它兼有矫治、预防和发展的功能,但预防和发展重于矫治。通过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健康阳光、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五)以综合考评为导向的学分评价模式研究

  该模式侧重于通过评价考核的导向作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对学生的综合考评包括学业学分和德育学分的考评,这是融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载体于一体,以学分的形式对学生的品德和行为、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核的综合评价体系,考评内容体现了学生要努力的方向,考评结果反映了学生的达成状况。通过考评,全面了解和衡量学生的思想表现及其发展水平,职业素养和行为规范达标程度,知识水平和技能状况,促进学生职业思想品质和职业知识技能全面提升。

  三、研究的主要结论

  (一)职业素养和能力提升是职业教育的最高命题

  1.职业素养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最基本要求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越来越被用人单位注重。以前那种一辈子就指望某个专业或一种职业吃饭的观念已经不合时宜了。中职院校必须将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一样重视,全面提高中职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就目前的'现状而言,不少中职生存在着集体主义思恕淡薄,责任心差,缺乏合作精神,怕苦、怕累,学习懒惰,纪律松弛,挥霍浪费等不良品质。这些学生的职业素养肯定也会受到影响,最终会被社会所淘汰。目前对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一些中职生对加强职业素质教育不以为然,不能够认真对待职业技能训练时严格要求,职业素养表现令人堪忧。大众对中职教育的热情,主要是对学生就业期望比较高。如果学生毕业时很难就业,家长的教育投资得不到回报,人们对中职教育的不满势必会增加,这必然不利于中职教育的发展。

  2.职业素养教育是职校生就业和创业的深层次需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家长和学生对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赋予了很高的期望。通过学习来改变自身命运和家庭的经济状况是中职生最重要的人生诉求之一。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面临着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校园往往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最后训练基地。虽然各行业都有各自的行为准则,但各个行业对求职者基本职业素养的要求是一致的。

  因此,要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和高尚的职业理想结合起来。通过教育,培养中职生树立敬业精神并且养成奉献意识,使中职生深刻感受到自己的责任感和伎命感。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较快地适应各个职业的要求,进而成长为符合要求的专业人才,为自己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固的平台。

  (二)现状和问题分析和解决思路

  1、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与问题

  (1)职业意识淡薄,职业道德水平也有待提高

  职业意识是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如工作积极认真,有责任感,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

  职业意识既影响个人的就业和择业方向,又影响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它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等方面。职业意识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有调查表明,目前大量高校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知之甚少,不知道目标公司的选才要求和用人标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未考虑过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些学生入职之后不能很快适应公司环境,组织忠诚度较差,频繁出现跳槽现象。职业院校学生求职过程还存在缺乏诚信的问题,如:夸学校习成绩、伪造各类证书、编造工作经验等。这些问题反映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意识比较淡薄、职业价值观模糊、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状,职业道德水平也有待提高。

  (2)职业观念不强

  从《职业》杂志等相关的调查来看,有52%的职校生从没有考虑过要找的行业是什么样子;对目标单位的选才要求和用人标准回答“不清楚”的人占23.9%,回答“还行吧,大概能想象”的人占33.9%;同时,有51.4%的人对“你清楚考虑过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吗?”感到茫然。这些问题反映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观念不强,大部分学生在学校还是为顺利毕业拿到文凭而努力,与社会需求脱节。

  (3)职业心理素质较差

  很多职业院校学生对自己了解不够,不能够很好地给自己定位。有时自视过高,当不能达到既定目标时,就认为自己没用,产生自卑心理。有时又定位太低,目标很轻松就达到了,这使他们又产生了自负心理。工作中遇到问题和挫折是很正常的,但部分职业院校学生不能很好地正视和处理这些问题,抗挫折能力较差,无法承受所遇到的挫折,有些学生甚至会因此走向极端。种种现象,折射出职业院校学生不成熟的心理素质,它与用人单位所需求的员工心理素质相去甚远,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方面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2、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与问题原因分析

  学生自我效能感低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如今,在学校里面,大多数同学失败时会认为是自己不具备取得好成绩的能力,这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由于一次的失败可能导致同学失去继续做某件事情的信心,长期下去大家产生很强的挫败感,以至于有的人在一新事情的之前就会打起退堂鼓。正是这种自我效能感的低下,不少同学产生了对学习的厌恶感,也对自己的未来感到了迷茫。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到社会上必然会影响就业。

研究课题结题报告3

  课题名称:

  课题负责人:

  指导教师:

  所在单位:

  通讯地址:

  资料摘要:

  本课题以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教育心理学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为理论依据,探讨了探究式学习的本质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主动参与、进取探究中构建新知,发展本事。经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有效地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实施策略。经过课题组成员们三年多的实践和探索研究,对课题的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证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够改变学生单纯理解式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本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大胆质疑的探究精神。

  关键词:课堂教学;引导;探究式学习;学习方式

  引言:

  “让科研成为一种习惯,让文化成为一种品牌,让读书成为一种享受。”是我们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中一向期待的梦想境界。三年来,我们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指导下,在溧阳市科研部领导的具体关注下,在我校教科室的帮忙下,我们课题组五位教师共同努力,不仅仅构成了教育科研的浓厚氛围,促动了课题组成员的专业化发展,更使教育科研与学校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开发出了具有独特风格气质的科研文化,在必须程度上引领学校走上文化成长之路。课题研究取得了必须的成效。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时代发展的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教育应当为人的一生幸福做好准备,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所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本事的人才已成为21世纪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2、课程改革的需要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本事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改革,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3、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00X年秋江苏省正式进入了高中新改革,在高中化学教材中多处涉及到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资料,提倡教师进行探究式教学,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如今正是课程的初步实施阶段,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现实课堂教学中仍不能得到很好体现。探究式教学实施中的问题

  新课程提倡探究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也可喜地看到多数教师进取响应新课改的要求,探究式教学便成了一个教学的亮点展此刻课堂上,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公开课上体现的更为突出。笔者也听过多节这种类型的课,在充分肯定其优点的同时发现探究式教学中还存在如下的误区:

  (1)探究题目成了空架子,缺乏探究意义

  (2)自主探究成了“放任自流”,缺乏教师的指导

  (3)课堂成了“乐园”,忽视了知识的掌握

  4、课题名称的确定及其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肖刚教授认为教学策略之研究对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促进教师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教学成效如何,教师总会采取必须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有的对到达教学目标有进取的促进作用,有的却不然。时至今日,探究式教学在具体实施中之所以出现以上诸多问题,笔者认为一方面课堂教学中对教师的主角没有准确定位,缺乏教师的真正“引导”,缺乏适宜的课堂教学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资料

  1、课题研究目标

  经过本课题的研究,拟在改变学生被动单纯理解式学习方式,使学生从被动的“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不仅仅如此,还力争到达以下目标:

  构建适合我校学生认知实际的引导探究学习策略;

  供给基于引导探究学习策略的教学设计;

  提出高中化学中引导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2、课题研究资料

  研究问题的界定

  引导探究式学习应当等同于探究式学习中的有指导的探究,属于探究式学习的范畴。为什么在本课题中要提出“引导”这一关键词,是基于以下思考:

  首先,引导探究式学习强调的不仅仅是一种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针对的是一种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种有目标、高效地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探究程度、探究有效性的体现是教师引导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其次,之所以提出“引导—探究式”学习是想强调任何学习方式必然和教的方式相联系,教师总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成员。当学生采用探究式方式学习时,教师必然应当发挥引导的作用。之所以将教师的“引导”放在学生的“探究”之前,是为了强调教师在学生探究前应当“精心策划”,在学生探究时则“幕后操纵”。当然这都只是“引导”而已,绝对不是“喧宾夺主”。

  研究资料的确定

  ①经过前期学生问卷对化学课堂教学现状展开调查,了解学生对现有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反映情景,分析实验前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②经过查阅文献资料和相关理论学习,建构引导探究式学习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研究的对象

  以戴埠高级中学(江苏省三星级高中)高一、高二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在高一年级(200X级学生)设置实验班(高一7班)和对照班(高一8班),实验班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对照班则采用传统的教学法,与实验班进行比较分析。经过问卷调查、对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检验实验效果,其它班级教师根据实验方案尝试教学实践以获得重要参考意见。

  2、研究方法:

  观察法:经过观察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表现(如主动参与教学的情景、上课时注意力是否集中、有无睡觉现象等)获得有关实验的资料。

  调查法:经过问卷调查、访谈学生,掌握实验前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式学习的情景,了解实验的效果。

  比较实验法:经过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前后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等进行比较,获得实验效果。

  四、课题研究的依据

  1、理论依据:

  教育心理学理论:

  ①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认为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进行主动、进取的`思考和探究,发现新问题,并自我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出新的结论。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信息的加工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理解者”。

  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学习不是被动地理解,学习者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不是经过教师的传授和机械的记忆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必须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忙,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以先前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经过意义建构将其内化为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强调教师是学生意义构建的帮忙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③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方法上应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发展学习者的个性与创造性,并要求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气氛。

  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取向。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本事。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着重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要求教学朝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向发展,其中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理解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

  五、研究方案:

  200X年11月,在上级科研部领导的期待下,我们有幸承担了《化学教学中引导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200X年11月并经过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中期评估后确定为重点课题,为课题的研究注入了动力和期望,如今回顾起来课题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酝酿准备阶段(200X年11月~200X年的1月)是实验研究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资料是成立课题组,确定研究人员,拟定实验方案,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举行了课题开题会,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是启动实施阶段(200X年2月~20xx年11月),这是实验研究的主要阶段。所做工作主要表现为:

  1、课题组经过问卷和访谈形式了解了学生对课堂现状的反馈情景;

  2、学习科研理论,初步构建了引导探式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并在策略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

  3、在200X年11月课题进行了常州市中期评估,被正式确定为常州市重点课题。200X年12月课题进行了网络管理。

  4、在200X年6月末进行了阶段性成果总结,征集并上报论文。张学瑞教师、王云飞教师、潘平波教师撰写的相关论文分别获得了省优秀论文评比一、二、三等奖。九月,我们参加了溧阳市教科室举办的课题研讨会。

研究课题结题报告4

  一、课题的立题背景。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倡导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并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性的发挥。其中的合作交流,不仅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也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被提出来了。由于其在改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且具有易操作性,而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热点问题。可以说,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力点。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合作交流这一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并且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活跃的课堂气氛,激烈的讨论,使整个课堂都活跃了起来,改变了原来死气沉沉的“一言堂”现象。然而,在这看似可毒局面的背后,由于教师对于合作交流缺乏实质性的了解,从而导致合作交流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目标不明,课堂散乱无序,教学效率低下,学习结果评价不当。这种所谓的“合作交流”只是流于形式,只注重合作交流的外在形式,而忽视合作交流的实质,从而导致合作交流的低效和无效。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合作交流的实施,影响教学质里,进而影响了新课改实施的效果。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只有教师对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式、教学策略有了清楚的认识和了解才能保证合作交流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但是,对于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合作交流的基本策略,卜匕如如何选择合作的主题和合作时机、如何制定合作的规则、如何激发学生合作交流动机、如何对合作过程实施有效监督和评价等等,大多数教师可能还有误解、困惑,甚至茫然。因此,认识合作交流实施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进而提出有效可行的策略,为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合作交流提供借鉴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合作交流的基本涵义。

  本研究中的合作交流即指合作交流学习。合作交流学习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研究历史了。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对合作交流学习进行了实践和研究。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合作交流学习的认识视角和实践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对于合作交流学习的概念化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1 国外学者对合作交流学习的理解。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交流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认为:所谓合作交流学习就是“在教学中采用小组的方式以使学生之间能协同努力,充分地发挥自身及其同伴的学习优势”.杰克布斯等人则认为:“合作交流学习是帮助学生最有效地协同努力的原则和方法。”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交流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得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他认为,合作交流学习的共同特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①小组目标;②责任到人。③公平的成功机会;④小组间竞赛;⑤任务专门化;必适应个别需要。嘎斯基对合作交流学习的看法是,从本质上讲,合作交流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一些由2-6人组成的异质的合作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们通常从事各种需要和互动的学习活动。加拿大的文泽认为:合作交流学习是由教师将随机地或有计划地分配到异质团队或小组中,完成所布置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

  2 国内学者对合作交流学习的界定。

  山东体育学院基础部副研究员高艳认为,合作交流学习就是以小组为基本的组织形式,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活动。内蒙古师范大学杨伊生教授对合作学习的界定是,所谓的合作交流学习指的是一种互动性学习方法,即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对总的学习任务的某些方面负责,最终使本组的每个成员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盛群力教授的理解是,合作交流学习指的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将6名学生按性别、能力、个性特点、家庭社会背景等混合编组,形成一个异质的学习团体。它具有十大特点,①组内异质,组间同质;②目标依赖,利益一致;③责任明确,义务感强;④参与度大,沟通面广;⑤集体奖励,共享成功;⑥公平竞争,合理比较;⑦角色轮换,分享领导;⑧既有“帮助”,又有“协同”;⑨过程评议,注重实效;⑩学生自主,教师促进。

  山东教育科学研究所王坦所长则认为,合作交流学习的内涵至少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合作交流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②合作交流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③合作交流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是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展开的;④合作交流学习是以各个小组在达到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⑤合作交流学习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因此,他将合作交流学习的概念进行如下表述:“合作交流学习”是以合作交流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综合以上各种有关合作交流学习的概念的表述,合作交流学习既是一种宏观的教学策略,也是一种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方法。因此,笔者认为合作交流学习的概念应有广义和挟义之分。广义上的合作交流学习就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狭义的合作交流学习,笔者比较赞同王坦的表述,它包含了上面所提到的.五个方面的基本内a.本文主要是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研究提高合作交流学习效率的策略,因此主要是针对狭义的合作交流学习进行研究。

  (二)合作交流效率的涵义。

  效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里。合作交流效率即是学生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自主、合作、交流形式完成的学习任小学生合作交流效率是否得到提高,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合作小组成员的进步与发展。

  合作交流效率是否提高,最终将反映在学生身上,如果通过合作交流学习,学生能够在原有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提升或发展,那么这样的合作交流效率就是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了;而如果在合作交流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并未得到明显的进步与发展或维持在合作交流学习前的水平上,那么这种合作交流效率就是没有提高。可见,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是衡里合作交流效率是否提高的重要指标。评价是否提高合作交流效率,在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时,应是关注合作交流学习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在合作交流中,如果小组内只有个别学生取得了进步与发展,也不能说是提高了其合作交流的效率。

  2 学生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实现。

  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不仅是指知识技能方面的进步与发展,也包含学生在情感、态度、意识方面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成功的教学策略,合作交流不仅对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有着明显的效果,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提高与人交住、团结协作的能力,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因此合作交流的目标不应仅仅局限在促进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与发展,更应该关注学生情感目标的实现。提高合作交流效率就要促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合作中来,在合作中承担一定的责任,在相互配合中完成学习任务。还能够使学生在合作中体会到成就感,建立起自信心,使学生更愿意学习,更主动地学习。

  3 教学效率的提高。

  教学效率的高低是指在课堂教学时间固定不变的情况下教学目标实现的多少。合作交流可以通过学习小组成员的相互协作,分角色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的各个部分或是分别完成几个不同的学习任务,再通过交流汇报实现信息共享、知识共享。

  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固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由于学生是通过自主、合作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对知识记忆得比较深刻,这也促使教学目标落得更实。提高合作交流效率就应在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而不应出现超时或教学任务未宪成的情况。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针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组织课题组教师深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冲和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更新课题组教师的教学观念。对“低段小学生采用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式”的现I犬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展有利于激发低段学生合作动机的主题研究;适合激发低段学生合作动机的时机研究;适合教发低段学生合作动机的形式研究;有利于激发低段学生合作动机的有效评价研究。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针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组织课题组教师深入学习ff数学课程标准冲和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更新课题组教师的教学观念。对“低段小学生采用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式”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展有利于激发低段学生合作动机的主题研究;适合激发低段学生合作动机的时机研究;适合激发低段学生合作动机的形式研究;有利于教发低段学生合作动机的有效评价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与研究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1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纸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a与外延,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目的。

  2 行动研究法。

  即围绕合作交流学习实施中普遍出现的问题,以各年级推进实施有效的合作交流为目的,通过教科研人员与一线教师的共同合作,在教学中边实践,边检验,边反思,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借助实验对比,课堂观察,个别访谈,了解本校在该课题研究之初,师生对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I犬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依据。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1 前期准备阶段(20xx年10月至20xx年12月)。

  (1)确定课题,制订计划,开展课题研究内容、方法的有关理论研究,设计访谈内容。聘请专家论证课题研究可行性、科学性。

  (2)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了解支程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体系,明确研究任务以及研究方法。

  2 实施阶段(20xx年1月至20xx年10月)。

  (1)组织相关人员根据自己的任务进行课堂实践。

  (2》每月进行一次交流、反思。

  3 总结阶段(20xx年11月至20xx年12月)。

  (1)全面总结、系统整理各种材料,通过分析,完成本课题研究论文。

  (2)组组成果展示与结题鉴定。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

  (一)调查分析了“合作交流”的现状。

  笔者采用课堂教学观察和访谈的方式,对本校以及其他学校的部分教师实施合作交流的情况进行了调查。随机听取了48节数学课教学。其结果如下:

  1“合作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作为新课程提倡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的合作交流学习,也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和重视。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并运用了合作交流这一教学策略,并希望借助这一教学策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笔者在对48节课的观察中发现,运用合作交流这一教学策略的课堂教学有42节,占被调查总数的89.596,这说明,在课堂教学中合作交流这一教学策略运用得比较广泛。在一些教学比赛、汇报展示课中,合作交流的运用比例更大,几乎每节课教师都要安排小组合作交流的环节。合作交流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使课堂教学的气氛变得活跃起来,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合作,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多了起来,这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整个课堂都活了起来,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无限的生机。

  2“合作交流”使教师的教学观念有所转变。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观察研究以及对教师的访谈发现,通过学习“合作交流”理论知识,开展合作交流实践,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正在发生转变。首先,在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环节和教学问题的设计中,教师更加注意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快乐,在交往中有所收获。

  其次,“合作交流”使教师关注到学生的交往需要。在课堂上,学生经常会产生与同伴以及教师交流沟通的需要,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这种需要往往得不到教师的关注,更得不到满足。但通过开展合作交流学习,教师意识到学生的这种交往需求,在课堂上创设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的情境,使学生的交往需求在课堂上可以得到满足。

  第三,“合作交流”使教师的师生观得到了转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因此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在开展合作交流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占有者,学生也有可能获得比教师更丰富的知识资源,因此教师在合作交流中逐渐意识到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虽然教师对合作交流学习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刻,在实践中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教师这种勇于实践的精神是可嘉的,教师这种观念的转念是难能可蛊的。

  3“合作交流”使学生的学习更显主动。

  首先,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被动接受,机械训练、死记硬背,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在开展合作交流后,学生的学习更为主动了。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或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解决教师提出的或自己发现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在本次调查中,有95.2%的教师认为合作交流学习是有效的学习方式,81.4%的教师认为合作交流学习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97.6%的教师认为实施合作交流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

  总之,合作交流学习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运用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明显的转变,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死气沉沉的局面得到了有效的改观,课堂教学发生了可毒的转变。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调查及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合作交流”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教师设计的合作主题没有价值。

  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很多时候合作交流的要求来源于教师的指令。对于教师设计的合作交流主题,学生不明白为什么非得要小组合作。因此,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合作交流的意义,无法真正体会合作交流的价值。

  (2)教师对合作时机把握不恰当。

  目前有一些教师因为新课标中提倡合作交流学习,于是就不管教学内容特点,在教学过程的多个环节中都安排了合作交流学习。这种合作交流仅仅流于一种表面形式。

  (3)教师创设的合作情境欠要当。

  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合作兴趣,往往会绞尽脑汗创设一些教学情境。但在实际操作中,因为一部分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没有充分考虑教材的结构特点,所以精心设计的情境对于学生来说奎无感染力,从而也就导致学生觉得合作交流时机是聊天的大好时机。

  (4)合作交流缺少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

  其一,对小组组建合理性,组内分工明确性缺乏有效监督和评价。在对课堂教学的调查中发现,小组成员有分工的有35节,占83.396,在这35节课堂教学中,小组成员的分工明确、具体仅有4节,占所有运用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9.596.由于小组成员没有明确的分工,合作学习时经常会产生只顾自己、各自为政的现象,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其二,对合作学习结果进行的评价缺乏合理性。表现在个体评价与整体评价不能有机结合。有的教师过于关注学生个体的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浓郁的个体表现欲望,所以对合作不重视。有的教师在运用这种评价方式时过于强调小组的整体学习成果,从而使一些一直很优秀的学生由于无法显2个人的成绩,而产生失落感,甚至产生沮丧的情绪,合作的积极性有所下降。其次是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不能兼顾。通过观察,发现教师以合作学习的结果作为评价小组学习优劣的标准,忽视小组成员的合作过程与质里,学生也忽视了合作的过程,“只要我们小组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哪怕由一个人代劳也可以”

  的急于获胜的愿望代替合作的意愿。也有少数教师则过于注重对合作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评价,对合作学习的结果无所谓。有的小组得出的结论并不正确,但教师也未加以指出。这样的评价无法保证合作学习有效的实施。

  以上诸多原因导致学生采用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式多为被动性接受。为了应付教师,学生本着“老师要我合作我就合作”的心态进行合作,行为上缺乏积极性,以至于对问题的讨论与探讨只能是表面、浅显,无法深入下去。致使合作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收效甚微。合作的低效甚至无效,使得合作交流丧失实效性,流于形式化。

  (二)研究得出提高小学生合作交流效率的策略。

  针对调查中反映的问题,课题组从“合作主题选择”、“合作时机确定”、“教学情境创设”、“监督与评价机制的完善”等四方面进行研究。通过两年的探索,提出以下策略:

  1 选择有价值的合作主题。

  一般来说,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主题可以是:

  (1)探索性的思考题。此类题目要求学生作出某种有价值的预3111发现,难度较大,学生个体解决有难度。

  (2)拓展性的训练题。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多方面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思路。而学生个体很难找到多种方法或找全解答的所有答案。

  (3)比较性的分析题。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对多种答案进行比较、分析从中选择最佳答案。所以学生只有在相互交流答案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多种结果,从而进行对比。否则无法实现分析、比较的任务。

  (4)多步骤的操作题。这种操作题比较复杂,学生个人难以完成,需要分工协作,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里才能完成。

  2 确定恰当的合作时机。

  (1)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开展小组合作交流。

  (2)教学探究时,学生意见产生分歧,从而导致解题思路不统一时,开展,J姐合作交流。

  (3)教学内容开放,学生解决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3创设教发合作交流动机的情境。

  (1)创设任务情境。

  ①创设独木难行的任务情境。所谓创设独木难行的任务情境,即教师设计的实践情境必须几个人同时扮演其中一个角色,同时操作,才能完成,缺一不可。

  我在执教《简单的数据整理与统计》时,这样要求孩子:“你能统计出1分钟经过上塘高架的不同车型的辆数吗?”

  “可以!”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有什么问题吗?”见孩子们没什么动作,加问了一句。

  “没问题。”孩子们又一次异口同声地回答。于是,我不再提示,点下了事先准备好的课件播放键。10秒,有孩子拿起了笔;20秒,有孩子皱起了眉;30秒,性急的孩子左顾右盼…0“1分钟后,肃静的课堂热闹非凡,孩子们再也忍不住,纷纷叫了起来:”老师,我连车型都没弄清楚,怎么统计?“”车速那么快,我怎么来得及?“”我才统计了一种车型的辆数,其余的就顾不上了“”二见时机成熟,我及时反问:“那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呢?”沉思片刻,几名孩子大叫起来:“要几个同学合作才行!”顿时,全班学生纷纷起身,自觉地几人a成一组,不一会儿,全班商里出三种合作的办法:“我们可以一人报车型,另外几个人每人统计一种车型辆数”,“我们只需要两个人,一个报车型,一个统计”,“我们四人,每人统计一种车型,统计完毕,四人将各自统计的内容合起来,就行了”.自觉地将任务分工后,孩子们又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第二次统计中。

  必创设材料不全的任务情境。创设材料不全的任务情境,即在课堂实践活动中,教师不要给每位学生准备好与活动配套的完整的材料,可以将一整套材料分发给组中的四名学生,活动时,让学生感悟只有通过小组合作才能拥有一套完整的材料。或者,分给每位学生的材料数里不足,学生也只有通过小组合作才能将材料凑足。

  黄老师执教《观察物体》时,出示了一个几何形体从不同的侧面观察到的三幅平面图:

  教师:“你能根据上面三幅平面图,利用手中的立方体,搭出这个几何体吗?”

  孩子们纷纷动手操作。半分钟不到,孩子们发现自己手中的6个立方体,根本无法完成这项任务,于是,孩子们一商里,便主动地采用小组合作,将几人手中的立方体凑在一起,拼出了符合题意的几何体。

  由拼搭的过程中发现材料不够,但老师又不可能提供更多的材料。怎么办呢?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利用同学间的材料,来共同完成任务是最佳选择。

  所以,合作是自发的,是“我”需要的,从而也是自然有效的。

  (2)创设成果体验情境。

  公让学生体验方法创新、创优的快乐。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为了集思广益,培养发散性思维,往往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答案的不唯一性。作为学生个体,往往只能运用一、两种方法或只找到部分答案,但是在集体的讨论交流中,个人的思想因为碰撞而产生7智慧的火花,便能产生多种不同的方法或能找到全部的答案。

  如在梯形面积公式探究活动中,我先让孩子们独立思考并操作,能通过怎样的方法来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看看有什么新发现。有的用“补”的方法,把梯形“变”成平行四边形再计算;有的用“割”的办法,把梯形“分”成两个三个角形,计算梯形的面积变为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孩子们趣昧盎然,课堂中不时进发出孩子们的惊呼声:“还可以这样推导!”“我还有新发现!”“噢,我成功了!”

  必让学生体验成果展示的快乐。在合作探究过程中,通过个性的展示,相互的配合,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通过这种有效的合作交流学习,有利于让小组成员体验成功合作的乐趣。

  一次听某教师执教(制作牙膏盒)中,学生通过观察,利用空间想象,判断得出要制作出一个牙膏盒,可设计成以下几个平面图。

  教师:如果你是厂家,在制作大批里牙膏盒时,你觉得什么因素是需要考虑的?

  生1:我觉得制作起来越简单越好。这样同样时间内可以制作出更多的牙膏盒。

  生2:我认为如果是厂家,肯定是要考虑材料要用多少。

  教师:看来,这两个因素都是厂家需要考虑的。你会选取第几号方案大批里生产这种牙膏盒?为什么?

  生3:我们小组刚好四人,我们可以一人制作一个,然后比比哪个制作方便,时间少,用的材料少,就选用哪个。

  这个方案一提出,便得到全班的认可,于是,每个小组便分工合作开始制作。

  当孩子们将制作好的作品进行交流,并拿着自己制作的作品进行展示时,我从孩子的脸上读出了一种自豪感、成功感。

  4 有效利用监督、评价机制。

  (1)合理分工,职责明确。

  对合作小组中的每个人确定一个职务,使人人有事做。《组长:分配任务;记录员:记录各种方法;监督员:维持交流时的规则;汇报员:代表小组汇报等》

  (2)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给出相应的合作要求。

  ①低年级:分步提出要求、指令明确、板书简洁。

  ②中年级:整体给出清晰的操作步骤,指令明确。

  ③高年级:更多地关注方法的提供。

  (3)多渠道进行评价。

  评价是合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评价,不仅能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是合作学习得以有效实施的强有力的保证。对合作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既要对各学习小组在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时的情况进行评价,又要对学生个体在参与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评价。集体评价关注的是学习小组整体的合作学习情况,如学习小组的观点、结论等。个人评价关注的是学生个体在合作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只有将集体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才更能促进小组成员在积极合作、互动学习的同时,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促使小组学习目标的达成。

  ②既要注重对小组内合作交流过程做出评价,也要对小组合作交流结果做出评价。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技巧,结果评价则是对合作学习的结果进行整体评价。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够保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的评价全面而准确。

  ③多种评价方式互相结合。应当将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仅要对各小组及小组成员参与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而且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小组内的互评和自我评价。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小组内的相互评价,学生可以更加明确合作学习的要求,有利于使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及人际交往的能力。

  这些评价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是互相交织、互相重合、交又进行的,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正确运用评价手段,这样才能够保证合作学习的公正性,激发学生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合作交往的技能技巧,提高合作交流学习的效率。

研究课题结题报告5

  本课题于20xx年三月立项,经过两年的实施,取得了必须的效果。学生改正作业的进取性提高了,学生作业质量明显提高了,各年级的数学教学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现就课题做出总结。

  一、如何培养学生订正作业的习惯

  (一)研究现状

  此刻很多教师都比较注重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法,学生及学生家长都重视听课和完成作业,往往都容易忽视订正作业这一环节。订正作业其实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能够查漏补缺,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小学数学组以培养学生及时订正作业的习惯为研究课题,开展小课题研究。经过前阶段的研究,我校教师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1、更改了现有的作业评价体系:2、更改了作业布置模式;3、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加强课后反思。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经过教学,教会学生知识,大多数教师把着眼点放在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方法上。我们认为,如果能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让学生对自我的学习结果负职责,养成对作业中所产生的错误及时订正的好习惯,会到达对当前教学效果增值的目的。从长远来说,好习惯养成了,会让他们的后续发展更为顺利。新一轮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教师已逐渐由只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的思维本事和创新本事等课题上,我认为我们忽略了对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的研究:订正作业。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往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教育就是培养各种良好习惯”。习惯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养成的,学生学习成绩的好与坏,不仅仅与学生的智力有关,更重要的还是与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关。所以俗话说:“与其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教给孩子好习惯。”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决定一个学生未来成功的基础和保障。

  在学校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达标”自主互助新教学模式下,我们小学数学组结合实际情景进行“如何培养学生及时订正作业的习惯”的研究。及时订正作业是学习效果反馈的重要途径,也是预防和矫治学生“学习误差”积累的必要手段。及时订正作业是课外作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完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景,并且对强化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订正作业的习惯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发展的情景,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培养这些习惯,从而为提高学生作业质量和发展学生心理供给良好的条件。

  学生在校内所学的数学知识掌握了多少,能应用多少,往往是经过作业来反馈、衡量。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对教学结果的检验、巩固,也是数学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当前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从学生的数学作业情景来看,一方面作业的资料更加灵活、形式更加多样,练习的综合性、开放性更强。另一方面学生作业中错误的现象也增多了,随之而来的是学生每一天订正的作业也多了。仔细审视当前学生数学作业的订正情景,及时订正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指当天订正当天清。第二层指及时有效地订正,区别于那种“为了订正而订正”、“不及时订正”、“反复订正”的现象。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道练习题,学生在平时练习做过了,批改后教师也讲评过了,做错的同学也订正过了,但当类似的练习再次出现时,许多学生仍会出现与第一次练习时一模一样的错误。分析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也与学生作业订正效果不佳相关。

  二、概念的界定

  作业订正是学生在教师作业批改后,对自我所做作业中的错题进行改正,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影响学生课余生活的时空,对学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查漏补缺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是学生成绩提高的关键。效率是指对时间的利用率,学习效率高的人不会让每一分钟闲过,不会总犹犹豫豫,这道题该不该做?这个难点该不该问?这个知识讲过没有?仅有效率高,才能在有限的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要想效率高必须做到:

  1、要精神高度集中,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条件,学习的时候就应当全神贯注,心无杂念,把精力集中在本子上、笔上,全身心投入进去。

  2、就是有良好的习惯,好习惯才能利用时间,提高效率。

  作业订正: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减少错误累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及时订正:一是从时间上来说,得到批改后的`作业,在他的第一时间改错,就叫及时订正。第二从学生本事来说,只要他把经过努力能订正的订正了,就叫及时订正。第三从学习态度的角度来说,如果他发现自我不懂的知识,能想各种办法主动去解决的,那更是叫及时订正作业。

  习惯:人的行为倾向,一种稳定的、固定化的行为方式。心理学上说,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

  三、研究的依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订正,在关注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在作业订正中所折射出来的思维过程与方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不是消极的容器,要使学生把人类知识转化为自我的财富和技能,必须自我学会学习,学会评价,学会反思。作业订正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把培养学生本事及作业订正的有效性放在重要地位。

  1、有效性理论

  有效性是一种价值属性,不论“效”的大小如何,“效”之代价多少,均须以该活动结果,作为客体是否贴合活动主题需要的依据。速度、收益、安全、是有效性必须研究的三个要素,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收益可看做学习的结果,安全可看做学习体验,能够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衡量学生有效性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

  2、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我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监控。其核心是对人知的认知。元认知实质上是描述了人类自我意识在认识调解上的一种功能,活动对象是认知过程。所以说他核心意义是人知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有三点十分关键:第一,元认知是一种认知活动或者心理活动,这种活动包括两个成分,1、认识、了解、理解、分析等,2、这是一种监控活动,管理性活动。第二、这种活动的对象是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而不是知识本身,第三、认识的对象不是别人的学习活动,而是自我的。不是一般的学习活动,而是特殊的具体的学习活动。我们能够通俗认为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结果的再认识,是对原先构成的认知结构的认知体验,进行元认知调控、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并不断重复这种认知活动的一种认知活动。

  3、最近发展区理论

  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二胎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到达的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能独一的完成任务,但在人的帮忙下,在团体活动中,经过模仿却能完成这些任务。能加速学生的发展。最近发展区主要是智力而言,其实在学生心理发展各个方面都存在最近发展区。教师应围绕“最近发展区”大做文章,经过联系薄、周记、作业本、期末鉴定等。让学生看到成功的期望,明确努力目标,获得动力。不断完善自我。加速自我的发展。

  四、研究的目标,资料,方法,对象

  研究的目标:

  1.经过本项目的实施,探索行之有效、便于操作的、促使学生及时订正作业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反思学习本事,增强学生的自觉纠错本事,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辨析本事,让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显著的变化,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变得更加聪明,到达“不犯同样的错误”的目的,促进数学成绩的提高。

  2、经过本项目的实施,减少或避免重复机械的练习,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本事。

  研究的资料:

  1、分析学生的订正作业现状与不及时订正作业的各种原因。

  2、讨论并制定出及时订正作业的要求。

  3、寻找各种提高学生数学作业订正有效性的措施,培养过程中分层进行,持续观察各类型学生的行为,并做好记录。

  研究方法:

  1、运用代币制原理,进行正面强化。

  2、分年级段研究,1-2年级为低段年级,三四年级为中段年级,五六年级为高段年级。

  3、自然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行为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

  研究对象:小学1-6年级学生、

  五、实施研究措施

  (1)进行课题申请、论证,

  (2)设计调查表,分析调查研究学生订正作业的习惯,做好前测工作。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4)实验尾声,进行实验后测,检验实验成果。

  六、研究结果

  在实施培养学生订正作业习惯的小课题中,给教师的执教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带来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先说教师行为的一些变化。原先教师批改完学生的作业后及时返还给学生,学生能否改错全凭学生自愿。学生能主动改错,教师心里当然很高兴。不能改错或不去改错也不会去深究。此刻教师会给孩子提出明确的改错要求,会检查学生的改错结果。对于没有能按时完成改错的学生,会找寻原因,然后针对性地供给帮忙。在每次批改作业时,会有意识地查看前次作业的完成情景。这样在教师的坚持下,学生订正作业错题的行为也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再说学生行为的一些变化。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绝大部分的学生有了自觉改错的习惯。他们养成了得到作业本后,先看教师的批改意见,发现有错及时改正。学习成绩本身比较差得学生改错困难极大,偶尔不能完成改错是自然的事。适当降低对他们的改错要求,只要能把力所能及的那部分题完成了就算过关,不要给这部分学生太大的心里压力。

  最终说说教学效果的变化。因为教师和学生每一天都注重检查自我的教和学的效果,发现问题,及时改正。不要小看这样每一天改正一两道错题,久而久之,每一天都尽量地没有存留问题,所以带来了教学效果的可喜变化。上期我校数学组的期末考试成绩,在我们片区的五校联考中,各个年级基本是取得了名列前茅的好成绩。这不能不说是课题研究取得的一点小小的成绩。

  值得说明的一点是,不要以为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订正错题的习惯,就能够一劳永逸。事实证明,如果过一段时间,教师不在这方面提要求,学生的这个习惯会慢慢弱化的。所以小课题实验虽然告一段落,但对学生订正错题习惯的培养还不能结束,必须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七、研究结论

  如何培养学生及时订正的习惯呢?

  首先,要分析学生不及时订正的原因:

  1、不会订正,知识点不懂;

  2、忘记订正,或没时间;

  3、不想订正,反正教师未作要求,不检查。

  然后,要耐心细致抓实学生的订正,促使其养成习惯。我谈几点自我的做法:

  其次,强调及时订正的重要性,讲清订正的意义和具体要求,每次学生作业前,提醒他们先订正再做。必要时,能够采取强制手段,或者小惩罚一下,让孩子们明白,作业错了必须要订正,否则就无法过关。

  最终,在作业或试卷讲评过程中,一般要求学生用醒目的颜色笔如红笔进行订正,色彩比较鲜明,便于查对,也便于日后的复习。

  重视订正作业的批改,批改作业时先检查前一次的作业,如有未订正的,暂时不改,叫来学生当面补完订正再批改。我常问:“你是愿意认真订正呢,还是要教师罚你重新做一遍?”百分百,他们会选择前者。

  定期自查互查作业订正情景,一般我每隔两三周布置一次,能够让优秀生与学困生结对互查,或组成四人小组合作互查,避免不订正作业越积越多的现象。

  这样做,刚开始可能会觉得比较麻烦,需要投入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久而久之,学生就渐渐养成了及时订正的习惯。

  八、问题与反思

  1、存在的问题,以后注意订正作业要因人而异,分层要求,个别辅导要尊重个别差异。

  2、研究工作应进一步深入,应落实到提高教学成绩上来。

  九、参考资料

  姚玲芳新课程下学生数学作业订正的研究《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xx年03期

  李志自动作业“当堂订正法”《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1984年12期

  刘兼孙晓天、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王先姣提高小学数学作业订正质量的有效途径《小学教学参考》20xx年26期

  胡扬红小班化教育中学生订正作业习惯的养成之我见《江苏省教育学会20xx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20xx年

  郑福芬论如何批改与订正小学数学作业《新课程(小学版)》20xx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