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结题报告

时间:2022-11-18 16:39:31 结题报告 我要投稿

【热】课题结题报告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课题结题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题是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育带来巨大冲击和素质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形势下产生的一个教育前沿课题,开展这一课题研究活动是为了探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育方式的根本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根据瑶海区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我校于20xx年9月申报了瑶海区教育局与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学院合作研究的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 的子课题,经过瑶海区教育局与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学院的审批,成为瑶海区首批18所“东北师范大学信息化教育实验校”之一。在瑶海区教育体育局和东北师范大学专家组的领导和指导下,学校领导和老师经过近五年来的摸索和实践,结合各学科教学内容和特点,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之路,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也酝酿了有益的反思。现向各位领导和专家作课题结题工作报告。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

  本课题从课题申请批复后,学校课题组立即组织制定具体实验方案,本着严肃认真积极主动的精神开展课题研究,按照研究计划,分步实施,研究人员各司其职,力求做到研究工作有条不紊。为此我们开展了以下工作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领导课题研究工作。

  主要参与人员中有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及一批专业扎实的中青年学科教师与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水平精湛的教师,他们大部分在本学科教学领域多次参加各级教学业务大赛并获奖,同时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都已熟练掌握网络教学技能和多媒体软件制作技巧,有理论和技术能力参加本课题实验研究。

  2、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确定研究内容。

  (1)整合模式的研究:具体研究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教学过程,改革学习方式,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交流合作等提供技术支持。研究各学科各种课程类型可能的教与学模式。发掘、总结并评价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优秀教学案例和经验,帮助教师在理解、迁移的基础上提高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教学设计水平,积累相关教学经验。总结并评价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优秀教学案例和经验,探索常规教学手段存在的困难,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困难的模式,研究各学科教学软件资源的应用方法。

  (2)学习资源及案例的研究:具体研究基于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库的教学应用,加强学习资源网站的建设,突出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及形成整合课的教与学模式分析研究。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性评价方法研究:研究学科教学效果定位、评价基本方法、具体项目;研究评价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有效方法。

  (4)信息技术应用于新课程教学的教师培训研究:根据我校的校情和具体教学需求,开展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教师培训,研究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教师培训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管理

  1.组织管理

  设立课题领导小组,负责课题的整体设计和对各类专题、子课题进行指导和管理。

  2.课题活动管理

  (1)课题核心组每月一次例会制度,交流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总结前期研究的经验,并对下一阶段的研究作出决策。

  (2)课题组全体成员每季集中活动一次,汇报、交流课题研究及实验情况,解决研究中碰到的各种困难,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课题组每学年组织2--3次大型探讨课活动,推广阶段性研究成果。

  (4)各学科课题组负责人根据研究需要,进行正常的课题研究活动,可不定期交流研究情况,总结研究成果。重点、难点问题可集中力量攻关,课题领导小组做好协调工作。

  3.课题资料管理

  (1)资料管理采取集中与分散结合的方式,课题组定期进行收集、整理。

  (2)各学科课题组应做好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并及时将研究资料和成果提供给课题组。

  (3)实行资料信息网上共享,使参与课题研究的全体人员都能够使用对方的资料。

  4.课题经费的管理

  本课题作为学校的中心课题,从学校科研经费中支付课题研究的正常开支。 课题研究过程中必然对校园网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学校将根据需要确保校园网硬件和软件建设的到位,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对教师的培训费用应作为教师的继续教育经费由学校财务部门按规定报销。 对课题研究经费的使用,应本着厉行节约、严格管理的原则使用,执行财务规定,接受审计监督。

  三、课题研究主要流程及相关活动的开展

  (一)研究准备阶段

  1、组织教育理论培训,加强教师理论储备,提高课题研究能力。

  建立领导小组,深入学习讨论,更新观念,全面发动,造成舆论。设计论证实验方案,落实到各教研组,培养骨干教师,壮大科研积极分子队伍,年度第一学期,课题组组织了四次教研活动,先后下发了20多篇理论文章和《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到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国内课程整合的最新信息到国外的发展情况,大量教育科研的前沿理论材料都由课

  题组下发到课题组成员手中。校长还集中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三次理论培训,从研究性学习到课程整合,从新课程理论到“3+x”改革。再到校本课程的开发。

  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统一学习课程整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观摩优秀教学案例。进行实验小结,交流实验心得体会,撰写实验论文和实验总结及经验。其中重点学习了《信息素养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案例》、《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课程整合培训教程》、《校校通工程---应用篇》等著作和相关教学理论。使实验教师在信息素养和课程整合理论与教学设计等方面有了明确的思维方向和教学实验目标。为推进实验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派出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科教师参加区教育局、东北师大联合组织的课题开题会议、在长春组织召开的课题辅导培训会议、在北京举办的全国课程整合学术研讨会,同时积极与兄弟学校合肥38中、合肥55中、行知学校、东北师大附中等探讨、交流、研究课程整合的实验工作,同时还邀请东北师大专家解月光教授、东北师大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刘晓中教授、刘茂森教授进行理论辅导和具体指导课题工作的开展。

  2、以课题研究为中心,大力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提升教师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首先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技术水平,以适应课程整合教学的开展: 提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具体目标:教师要掌握常用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如文字处理、数据统计、课件制作、网络应用,在培训的同时要求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强化现代教育技术意识转变观念。

  优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整合理论学习、教育教学资源获取、教学软件应用、教学素材的处理和开发、网络应用。

  活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方式:针对教师的培养目标要求的不同和技术素质的不同,教师的培训划分四个层面,制定四项制度、坚持六个结合。四个层面:专业层、提高层、普及层、管理层;四项制度:课题组长负责制、学科课题组研究制度、结对研究制度、奖励制度等;六个结合:专家讲学与外出学习相结合、重点培训与全体培训相结合、集体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学校培训与学科组培训相结合、典型引入与榜样示范相结合、培训、考核、评比、奖励相结合。

  通过培训,使教师加深了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形成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的水平;促进了学校管理观念的转变,逐步进行网络化管理,并努力向数字化校园迈进。通过培训,培养锻炼了一批骨干教师队伍,为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造了条件。

  其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合理设置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注重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基础,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坚持开足、开好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为开展课程整合,实现信息化教育打下技术基础。

  3、开展信息技术环境建设,为课程整合实验搭建研究平台。

  学校领导高瞻远瞩,提出积极抢占现代教育技术制高点,强化网络环境建设,探索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争创全国百强示范校的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

  为适应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和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学校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组建了校园网络,加强了硬件环境建设,为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搭建了高水平的硬件平台。

  (首先建设千兆校园网;通过光纤连接教学楼、综合楼、艺体馆、实验楼,共计900余个节点,全校每个教师配备1台联想P4电脑,形成了覆盖整个学校的校园网拓扑结构,保证了教学信息100M高速传输到桌面的需求;网络出口通过10兆宽带连接因特网,通过2兆数字电路连接教育科研网,保证教师高速、准确、快捷获取教学信息。

  其次组建四个学生微机室和一个电子资料室,全部配备联想P4电脑,可容纳240名学生同时上课;其中包括专门学习微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个体学习式机房;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主要功能的机房;开展研究型课程学习的机房等三种形式。

  再次为适应网络教学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学校50个教室全部进行多媒体化改造,安装电脑、视频展台、液晶投影仪、电视机、电动屏幕和音响设备等,全部实现网络化多媒体教学。使信息技术真正走进了每一个教室,使之成为开放的课堂、广阔的教育空间。先进的信息技术硬件环境的建设为学校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搭建了坚实的基础平台。)

  以上仅供参考,请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补充。

  4、多种渠道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为课题研究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储备。 资源库建设原则:采购+网络下载+教师自建三结合的原则。

  为确保有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开展网络教学,我们首先采购了成套教学资源安装在服务器上供全校老师使用;同时各组教师通过网络下载大量多媒体教学资源,并且进行分类保存,形成大量教研组教学资源;另外,最主要的是学校教师通过培训,利用掌握的信息技术根据教研组需要,分工合作,分单元划类型,自制教学课件和教学网站,组内教师共享使用,共同完善提高。通过以上三中途径组建了教学资源平台系统,保证校园网为教师学生开展课程整合研究提供海量教学资源。

课题结题报告2

  我校于xx年3月承担了全州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课题《初中课间操组织形式及内容改革研究》的研究工作。本课题于xx年3月形成方案,实验时间原计划从xx年3月——xx年年xx月但是由于研究时间短推迟到20xx年11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取得了明显成果。获得了7篇省级以上相关论文奖项,2次州级以上公开示范课活动。课题能按计划进行并达到预定研究目标。

  一、把握目标,加强培训,保证课题实验工作顺利开展

  本课题是在对进一步落实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基础上,结合我校为一所农村中学,正规的体育场所和设施缺乏,群众体育活动较落后。但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不断繁荣,学生的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以往的课间操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已经对学生没有任何的兴趣,学生对课间操产生了敷衍的做法和厌烦的情绪,更有甚者产生了恐惧心理。但这不能说明课间操已经一无是处了,到了该取消的时候,而是提醒我们要转变对课间操的认识,转变课间操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加强对课间操的管理和评价工作,把学生对课间操的兴趣重新找回来。xx年3月我校把传统的课间操进行改革,并申报了州级课题。作为承担全州的科研课题,既有科研促教,提高“课标”实施效果的目的促进学生自我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几项运动技术和球类规则和简单的裁判规则。又能通过实验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增强各教研组教研的氛围。因此我们重视实验教师的学习、培训和课题可行性论证等工作。xx年5月举行了课题开题报告会,由县教科所领导指导,学校全体教师参加了会议,学校领导对课题的立项表示祝贺和支持,对课题实验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并表示将在人力、财力和时间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领导的重视给课题组教师增强了实验信心,为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开展的奠定了基础。在开展研究工作的前期,重点加强对课题组成员的学习和培训,学习和解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体育教学》、《中国学校体育》等杂志,了解和掌握大课间活动各种项目的技术,通过互联网查阅有关大课间活动的知识。通过学习、培训,提高了教师对课题实验工作的认识,解读了新课程理念,基本掌握了实验操作程序,为课题实验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整体规划、逐步实施,推进实验工作的有效开展

  按照《初中课间操组织形式及内容改革研究实施方案》中提出的研究内容和实验的步骤,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科学地拟订了实验步骤。在具体操作上主要以一个实验阶段为一周期,遵循整体规划,分段实验,全面推进的原则,每阶段侧重一个方面。

  (一)研究准备阶段(xx年2月~xx年3月中旬)

  1、对学生进行课间操态度调查和分析,撰写并通过课题可行性报告。

  2、加强课题宣传和课题实施过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准备实验过程中使用的器材等。

  3、组建课题组,及时召开课题开题会,做好实验人员分工,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4、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使教师了解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措施及相关注意事项等内容。

  5、收集整理资料。

  (二)实验研究阶段(xx年3月中旬~xx年年9月)

  本阶段又分为三个小阶段:

  (1)适应性阶段(xx年3月中旬~xx年xx月)

  (2)整改巩固提高阶段(xx年年3月~20xx年5月)

  (3)研究成果形成阶段(20xx年5月~20xx年xx月)

  1、按照教育科研的基本步骤,落实课题研究方案做好实验过程的管理,定期召开实验课题组成员工作会议,实验有计划、阶段有总结、问题建议改进方案等,把实验任务落实到位。

  2、加强实验进程的督导和质量的监控,确保实验预期达到目标。

  3、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4、积极开展各种竞赛活动,检验课题研究效果。

  5、聘请有关专家、教师进行课间操观摩活动。

  (三)验收总结阶段(20xx年9月~xx年年11月)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完成研究报告。

  2、进行课题研究资料的整理和汇总工作。

  3、实验教师撰写论文。

  4、申请专家进行结题鉴定。

  本校学生进行纵向对比分析。把改革后评价的结果与改革前学生参与课间操的态度进行对比分析,完成课题报告和课题总结,形成较完善的材料。每一个阶段研究工作都根据计划要求有重点、有针对性、易从某个方面突破、早出成效等方面来实施;强调各个方面交叉进行,贯串始终,相互联系,有利于在实验中不断研究各个环节的相互关系。从整体上探索和构建在新课程标准下,更科学,更实效地开展大课间活动。

  三、立足实践,完善调整,逐步推进研究的成效

  各种管理方案的建构和操作模式的完善,成效如何,都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证明,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发现和分析,用客观事实和数据对研究过程进行检验和调整。xx年起,我们通过了问卷调查、大课间脉搏抽测、组织各层次的比赛,以及学校、县、州、省各种教学和论文的评比,初中三年级初考高体育测试成绩的实践验证,并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师生实验反思意见等形式反馈评价方案的可行性,此外还想通过县体育教研活动把实验成果逐步推出,征求各校同行对这些成果应用的效果意见,在以上做法的基础上再根据工作实际对原方案的某些细节作必要的修改和调整。不断充实研究人员和研究的项目和内容。

  体育组把自身建设融入课题研究之中,全员配合,积极投入。两年来取得了显效的成绩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有7 篇论文在《中国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杂志上发表,2篇论文在《安图教育》杂志上发表。课题组内的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也得到了提升。xx年年在吉林省举办的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和延边州教育学院举办的基本功竞赛中有3人次获一等奖。因而也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兄弟学校的认同,计划在下一步推广使用。

  课题研究不但促进了体育组建设、提高了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专业素质,而且大大推进了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学校总体发展。根据学校实际条件及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新课程理念,学校重新建构了竞技、人文、娱乐为一体的体育运动会,并通过大课间活动展示我校的体育特色。通过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实现了校有特色、教有特点、生有特长的目的。

课题结题报告3

  一、问题的提出

  “美育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当前,将美育教育提升到改善全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度,是教育观念上的一个新的发展和追求。美育作为陶冶情操、提高境界、开启心智、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一种潜在力量,对于全面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个性是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音乐一般是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民族音乐,它源于生活,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并且有着丰富多彩、令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有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易于理解的资料。开发并利用乡土音乐资源中有鲜明民族特色,资料健康向上的精品对幼儿进行熏陶教育,能够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永春地处闽南中部,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各种传统民间音乐丰富,如:鼓队舞、高甲戏、南音、木偶戏、布袋戏、山歌等。然而,当前幼儿园对具有乡土特色音乐资源的利用较为贫乏,缺乏对周围生活与地方本土音乐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创造,以至许多富有乡土特色的音乐渐渐失去流传因此,我们试图透过以开发利用乡土音乐资源为主线,对弘扬民族文化,萌发幼儿爱国意识,完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践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的教育目标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好处。选取贴近幼儿生活的艺术教育资料,开展有家乡、民间特色的艺术活动,即是有可能的又是现实的。而且透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还注重构成园本化音乐课程。

  二、理论依据

  建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布鲁纳提倡使用发现学习法、陈鹤琴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有关艺术领域的精神。

  三、研究目标、资料:

  1、挖掘、整理和研究适合学前教育的音乐教育资料。

  2、探索民间音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实践途径和方法。

  3、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构成有效、操作性强的园本化音乐教材。

  四、研究方法

  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

  五、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xx.1-20xx.3)

  1、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曹冰洁、李晋媛音乐教育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幼儿观。

  2、制定课题计划,确定研究小组成员并进行分工。

  3、研究小组成员搜集材料并进行研讨。

  4、课题组成员共同制定前测的测量指标。

  (二)具体实施阶段(20xx.4—20xx.5)

  1、对实验班进行前测。

  2、进一步收集有关本地区民间音乐的教育资料,学习许卓娅的音乐教育理论。

  3、制定教育目标,根据目标选取活动资料,让幼儿在活动中初步了解并感受本地区的民间音乐。

  4、探索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有效教育的手段与方法。

  5、针对幼儿水平设计记录表并进行跟踪记录。

  6、能大胆运用各种表现形式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7、请高甲戏团、木偶剧团的演员来园表演。8、建立学园小戏团、木偶团。

  (三)总结阶段(20xx.5-6)

  1、整理成果资料,分析相关数据。

  2、参加撰写课题报告,课题组研究成果交流。

  3、汇编成果集(反思记录、活动设计、民间音乐教材、主题活动方案、自编儿歌等)。

课题结题报告4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口语交际”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而崭新的课型。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主要包括听说能力、交际能力、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的培养等等。听人说话能领会主要内容,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其中重在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口语交际要讲究文明礼貌,养成良好的听话态度和语言习惯,听人说话要认真,倾听要认真耐心,要边听边想,理解主要意思。要坚持说普通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态度大方而有礼貌,不理解的地方要向别人请教,有不同的意见与别人商量,能主动积极的进行口语交际。然而在实际口语交际的课堂上,有许多学生嘴巴很“紧”,不是他们不会说、不能说,而是害怕说话不当、举止失措而被老师批评,害怕一旦说错被同学笑话。这些问题已成为不少学生口语交际中的心理阴影,严重影响了课堂互动氛围的形成。“口语交际”这一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促进学生口语语言和内部语言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学习新课标后,使我领悟到口语交际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我认为,在当前的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1、口语交际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口语交际有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交往,消除学生交际时的羞怯心理。使学生无论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或者班级的小环境中,都能达到敢说,大大方方地说。

  3、口语交际使学生在相互的说、练、演的过程中,感受到别人的关爱,同时也学会了去关爱别人。这样的交流,孩子们收获的不但是知识,是表达能力,更是具有了良好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

  三、研究的目标

  1、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在一定的情境中,学生双向互动进行交流,把话表达清楚,让对方听明白。

  2、培养学生态度大方,有礼貌,注意使用礼貌用语。别人讲话时要认真倾听,不要随便插话,提建议要委婉,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

  3、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通过情感交流,促使课堂充满生机,体现人本主义思想和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潜能。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全面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四、研究内容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找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多种切入点,创造各种机会,生动活泼、扎实有效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开放教学思想,树立大语文观,开拓口语交际训练渠道,让学生时时处处乐于交际;开放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学会交际;促使教学主体的开放,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善于交际,乐于交际。

  五、研究方法

  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学生已有交际能力的差异,以及《课程标准》对各学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达成的不同要求。把自己所带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并确立相应的对照班,展开课题研究。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有:

  1、文献研究法: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根据课题的需要,查阅、分析、整理小学“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全面、正确地了解和掌握所研究的问题,进而总结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

  2、调查问卷法:结合小课题和教学实际,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口语交际的实际水平。

  3、行动研究法:在实施课题计划的行动中,注重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对计划及时作出调整和修改,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的处理,得出研究所需要的结论。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常性地进行反思、交流、讨论、总结,不断提升理性认识,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时间:20xx年5月—20xx年12月

  (一)准备阶段:(20xx年5月-20xx年8月)

  查阅相关文献,前人关于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家庭背景、学生口语能力、用语习惯等)作问卷调查分析,制定实验方案。

  (二)实施阶段(20xx.9~20xx.12)

  根据制定的实验方案举行口语交际教学活动。

  准备教学素材,制定相应的课堂教学方案组织课堂教学。根据课堂教学方案的内容设定口语交际实践活动的内容,定期组织口语交际实践活动以检验教学效果。根据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

  (三)总结阶段(20xx.11~20xx.12)认真总结实施阶段的教学情况,初步形成小学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模式。撰写实验报告,组织结题。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今年5月份我将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上传于博客后,专家对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指导,通过研究和分析,针对专家的建议,我认真的对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重新修改和调整。

  6月份,在前段做好充分理论准备的基础上,结合小课题和教学实际,给一年级学生和家长发放了调查问卷,主要从学生对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方面进行调查,为了得到可信数据,所有问卷均记真实姓名。我对本班57名学生的口语交际现状进行了调查,情况如下:

  1、在调查“你喜欢上口语交际课吗?”这一问题时,有76%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很喜欢”,有23%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碰到感兴趣的我就喜欢”,还有1%的学生选择了“不喜欢”。

  2、在调查“你认为口语交际就是看图说话吗?”这一问题时,34%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是的,66%的学生认为不是的。

  3、在调查“上口语交际课时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话吗?”这一问题时,63%的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能”, 36%的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偶尔能”,1%的学生选择了“不能”。

  4、在调查“你觉得看书和看电视,哪个你更有兴趣?”这一问题时,63%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看书”,25%的学生选择了“看电视”, 12%的学生选择了“两个都没兴趣”。

  5、在调查“在家里,你是用普通话与家人交谈吗?”这一问题时,54%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是”,45%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有时用普通话,有时用方言”,1%的学生选择了“用方言”。

  6、在调查“你希望老师多开展些口语交际活动吗?”这一问题时,68%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非常希望”,18%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随便”,14%的学生选择了“不希望”。

  7、在调查“上课时,你踊跃举手发言吗?”这一问题时,37%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是的”,54%的学生选择了“有时”,9%的学生选择了“不怎么举手回答问题”。

  8、在调查“你喜欢和别人交谈吗”这一问题时,13%“很喜欢,和陌生人交谈一点也不害怕”,68%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如果对方是我熟悉的人,我就喜欢和他交谈”,19%的学生选择了“不太喜欢说话”。

  9、在调查“在和别人交谈时,能做到态度自然大方并且注意文明礼貌吗?”这一问题时,74%的被调查学生选择“能”,14%的被调查学生选择“有时能”,12%的学生选择了“没太注意”。

  10、在调查“别人讲话时你能认真听吗?能明白别人讲的是什么吗?” 这一问题时,77%的被调查学生选择“能”,19%的被调查学生选择“有时能”,4%的学生选择了“不能”。

  通过这次调查,让我对低年级口语交际课的现状有了一个更为全面和客观的了解。

  1、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口语交际课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活泼生动的形式受到绝大部分学生的喜爱,他们大多数都希望老师多开展些口语交际活动。

  2、从调查中可以发现,自己对待口语交际课较为重视和认真,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断改变学习方式,从而使口语交际课更为生动有趣。

  3、在调查学生上“口语交际”课时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话吗?这一问题时,发现一小半被调查学生选择了“偶尔能”,分析原因,可能自己在课堂上的引导和对联系学生生活上存在一些问题。

  4、在调查学生“上课时,你踊跃举手发言吗” 一半的学生选择了“有时能”,说明自己在引导学生说话还存在一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便削弱了学生的积极性,在以后需做进一步的调整。

  5、《大纲》开设口语交际课最主要的目的便是更好地为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提供服务,不过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效果不是特别好,首先自己在这方面重视还不够,日常中指导联系的较少;其次由于自己在联系实际这方面对学生渗透不多,从而使学生自身也不太会把口语交际课所学的内容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建议自己今后在这方面要进行一定的修整,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7-8月份,利用暑假时间学习了相关书籍和资料,及时整理,将好的思路和方法运用到我的课题之中。

  9月份至今我积极准备上好每一节口语交际课,激发学生喜欢口语交际课,使“口语交际”教学联系儿童生活实际。

  1、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1)多赏识儿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2)多让儿童体验生活,留心生活,观察大自然,鼓励他们大胆地说生活。(3)多和儿童聊聊他们喜欢的生活话题。

  2、营造口语交际的和谐氛围,保护好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是小学生大胆进行口语交际的前提。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走向民主,宽容,对学生的发言要给予肯定,对学生的观点要给予尊重,要允许他们出现错误,理解他们的不足,尽量采取表扬或奖励的方式,鼓励他们进行口语交际。教师可以作为一个听众、朋友,与学生一起聊天、讨论,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交流。营造相互合作、相互尊重的生生关系。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显然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如果有学生在说或表演时,其它学生不屑一顾、窃窃私语甚至进行人身攻击,试问有几个学生能顺利、轻松地完成口语交际呢?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合作。既要学会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要学会倾听、补充和帮助。

  3、利用生活实践活动,增加口语交际的机会。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交际活动,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活动将“口语交际”引入学生的生活实践。如参加学校组织的重大节日庆祝活动,参加课本剧表演、讲故事比赛;参加校干部、班委竞选;每周一的国旗下演讲……这些活动将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以锻炼和展示,他们将用自己的智慧、口才学习与别人打交道、请求帮助、解决问题。生活是大课堂,教室是主阵地,我们做教师的要处处留心,做“口语交际课”的有心人。如教《教你学一招》一课时,通过观察,我发现班里近来男生喜欢玩溜溜球,女生喜欢编绳子等。于是抓住机会让孩子互学本领。课堂上首先让学生展示自己学的本领,其次让学生说说学本领的过程,然后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看谁的本领最高,看谁把学的过程讲得最清楚,最后鼓励本领高的学生当老师教大家。这样一来学生在快乐地玩中不知不觉进行了口语交际。

  八、研究结果与成效

  1、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了提高。特别是一些不爱说,不敢说的孩子有了表达的信心。

  2、课堂气氛活跃了很多,为练习写话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初步形成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模式。

  九、存在问题及改进

  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这段时间里,虽然经历了很多困难、迷惑,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同时在教研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问题,第一次尝试小课题研究,对课题的理论构建能力显得力不从心,还需要加强学习。本学期我带一个班语文兼班主任,还带两个班的思品课,繁杂的工作让自己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好好做教学研究工作。而且所带班级学生人数偏多在进行研究时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所以本学期小课题的研究时间非常紧张。针对这一情况,解决的办法就是要求自己克服困难多辛苦一些。合理规划时间,及时收集课题研究资料,积累教育资源,总结研究成果。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对遇到的问题做好记录,斟酌对策,不断完善。对于小学生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仅仅通过结题报告进行了一些经验总结与探索,还远远不够,这个工作还要继续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口语交际教学的几种有效方法》徐颖 小学语文教育

  2、《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论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 韩艳梅 教育评论

  4、《小学语文新课程案例与评析》 高等教育出版社

  5、《构建小学生口语交际的互动环境》 姜亚杰 上城教育研究

  6、《做最好的老师》 李镇西 漓江出版社

  7、《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理论与示例》 费蔚 浙江教育出版社

  8、《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孟庆茂主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XXX

  日期:20xx年X月XX日

课题结题报告5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构想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正在步入学校,进入课堂,走进我们的生活。网络进入了保守的课堂,我们的教学模式势必也要作相应的调整。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改革课堂教学的模式,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培养同学的探究精神和能力,应成为教育的一种大趋势。

  全国各地校校通、班班通等相续建成并投入使用,教育教学的手段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网络将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计算机网络不再是陈设,一但真正用起来,网络资源将成为做饭之米。网络资源是杂乱无章的,无法直接满足日常教育教学的需要。所以充沛有序地搜寻、开发和利用基于网络环境的资源为教学服务,创设最佳学习环境,探索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将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摆在每一位教育者面前。

  我们试图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在实践中探索课堂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的较好模式和经验,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走出一条创新之路。使基于网络的资源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学校也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组建和扩充具有本校特色的在教育教学资源库,这样既能使各校的学校网高速的运转起来,也可以从资源的使用方面加快学科间的整合进度,对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让我们的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树立新型的人生观和教学观,让我们的同学在网络资源的平台上自主学习、勇于探究、大胆创新,为日后能成为一名适用于信息社会的综合型人地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校教育在二十一世纪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方向发展。

  二、相关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依据

  1、“网络资源”,指基于计算机所建构的网络提供的一切资源。网络,大至互联网,小至学校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小型局域网。基于网络资源开展学习也就是指利用网络中可资利用的丰富资源开展学习活动,老师通过建立一个主题学习网站,构建交互式学习环境,同学通过网络开展信息检索、搜集、筛选、整理等学习活动,通过网络发表自身的研究效果,并通过网络分享他人的效果。

  2、“网络环境”指课堂教学中,为教师或教学和同学提供网络资源。为教师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充沛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环境和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启发同学以多角度思维来寻找正确结论,引导同学对信息的自主加工,鼓励同学大胆质疑,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保守观念,从而达到提高同学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

  3、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综合体。通过课题研究和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探索课堂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的较好模式和经验,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走出一条创新之路。使基于网络的资源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学校也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组建和扩充具有本校特色的在教育教学资源库,这样既能使各校的学校网高速的运转起来,也可以从资源的使用方面加快学科间的整合进度,对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和预期目标

  理论研究方面:研究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性,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一步理解。

  实践研究方面:

  1、如何加强网络资源建设?网络资源建设,既需依靠外在的,如国际互联网、众多教育教学网站,但更多地应加强网络资源的分类和学校网络资源库的建设。如何建好学校网站,如何发挥学校网的作用,如何让教师、同学、家长、社区通过网络交流和互动。

  2、网络环境建设如何与学科有机整合,网络资源建设应为各科教学和学习提供丰富资源和途径。网络资源浩如烟海,如何给网络资源进行分类,区别优劣;教师如何充沛利用因特网的优势,对因特网上的教育资源进行分析、评价、筛选,并与自身的工作紧密联系,运用到自身的教育教学中去。

  3、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研究充沛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自主性、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为教学服务,为同学的发展服务。

  4、如何让同学养成一定的信息素养,而不是为网络所累,为网络所困。养成必要的网络道德,遵循网络规则,开成正确健康的网络心理,从而发生和发明有益的信息资源。

  四、课题研究中运用的主要方法和实施过程

  (一)课题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论述

  (1)、文献研究法。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实施是一种教育革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因此要在文献研究中学习相关的理论并要借鉴他人的经验。通过查询有关的报刊杂志、光盘、和网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研究,掌握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动态、前沿进展和已取得的相应效果等。

  (2)、行动研究法。根据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等相关步骤,对一些资料进行整理,概括出行动与研究目标中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系统地、科学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课题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群众性教学实践活动,研究与课堂教学密不可分,研究是在教学中开展研究的,同时在研究中深化教学。

  (3)、观察法。对同学的发展作动态的观察,包括同学对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方法、合作意识、参与程度等为主要内容。

  (4)、效果分析法。收集整理现有各方面的研究效果、资料,包括优秀论文、软件、课例、文件等,进行归纳总结。

  本课题研究遵循“确定重点,由点和面,层层推进,普和推广”的原则,以行动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为指南,辅之其它可行的研究方法。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通过调查、观察、问卷等测试手段,综合分析对象的发展状态,以积累较为科学的研究资料。

  (二)、研究项目的拟订周期与实施阶段计划

  本课题研究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xx年8月~20xx年11月)准备阶段:

  制定课题计划,落实人员分工,邀请专家对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进行论证,组织人员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8月)初步实施阶段:

  初步建设网络信息技术的文化氛围,对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进行实验研究,积累经验,通过研讨课、讨论座谈、质量分析等形式的开展研究活动,和时发现研究中的问题,调整和改进研究的方案,计划,和时做阶段性总结,初步形成研究氛围,更新观念,改善方法。

  第三阶段(20xx年9月~xxxx年3月)全面实施阶段:

  在前阶段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在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如何实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最佳学习环境,探究新型教学模式;教学素材资源库的建设;网络资源的搜索、分类、获取;分学科推出教学研究课;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时地进行研究、评估与改进,撰写研究优秀论文。

  第四阶段(xxxx年4月~xxxx年6月)总结评估鉴定阶段:

  重视优秀教案研究,进一步深入对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性和可操作性进行研究。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邀请专家进行课题鉴定。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本课题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全体课题级成员的一起努力下,经过三年多的不时探索和实践,已形成了阶段性的效果,下面介绍一下本课题的研究实施过程和取得的一些效果。

  1、对能利用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了分类和优化,并建成了“中学语文教研网”

  教材、学校图书馆、社区资源、音像资料等等保守资源,是大家所熟悉的,在课堂教学中已运用得相当广泛,而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网络资源)是具有革命性的尚待开发的一种新型资源。他的特点是超强的交互性、高信息含量性、存在空间的虚拟性,重视对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本次新课改的一大特点,但是,在目前的学科课程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却明显缺乏重视和关注。

  网上资源纷繁复杂,首先要理清网络信息的种类,我们课题组讨论研究,认为教学资源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类:

  (一)从教学使用者的角度来看,网络资源可以分为:①教师资源;②同学资源;③共用资源

  (二)从资源的属性来看,可以分为:①(纯)文本;②图像;③音频;④视频;⑤交互资源。

  (三)从教育教学方面来看,网络可以分为:①媒体素材;②试题;③课件(包括网络课件,即专题学习网站);④文献;⑤案例;⑥网络课程;⑦教师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局部之一。

  (四)从资源的来源看,又可把网络资源分为:①直接搜索来(通过百度搜索)②半加工过的(专题型学习网站上收集的链接资源);③经过加工过的网络资源(如:浏览后,老师进过加工处置的做成课件或专题型学习网站的)。

  网站的建立为语文教学研究搭建了平台。“中学语文教研网”我们设置了以下栏目:教学研究-板书教学设计-课件素材-试卷集锦-中语沙龙-课题研究;我们设置了以下栏目:走进教材-学法探究-作文平台-综合实践-考试宝典-在线咨询。各个栏目之间平行不交叉,涵盖了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能为语文教师和同学语文学习提供最优质的资源和最好的服务。

  2、摸索了课堂教学利用网络资源的较好模式,形成了有效的操作战略。

  教师一直是教学改革的最关键因素。课题研究也是一样,师资培训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知识结构的完善,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每个老师都要对自身自身的知识结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使自身的信息素养到达一定的程度;另一方面是观念的更新,教师们长期在教学工作中形成了思维定势,缺乏利用信息技术来为自身教育教学服务的观念。

  我们在加强师资培训,全面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科研素质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定期学习教育教学理优秀论文章和专著。

  我们课题组抽调全市最好的语文老师空虚到课题组中来,定期或利用市教研室中学语文组活动的机会集中理论学习和研讨,课题组分工布置这方面有专长的老师带领大家学习有关网络环境下课堂教育教学的理论,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相关文章,并要求各成员平时加强理论学习和经验体会的整理,坚持写教育随笔,进一步更新观念、加深认识。

  (2)定期进行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培训。20xx年12月课题组在宝应翔宇教育集团对全市语文教师代表作了《关于<网络环境下的中学语文教与学研究>课题下“中学语文教研网”的说明》。20xx年6月在扬州市第一中学,课题组对网络版块进行细致的分工。xxxx年5月课题组在扬大和中对网络版块和课题组成员进行调整,并进行技术指导。xxxx年9月课题组核心成员丁昌龙老师在维扬区西湖中学对全区语文老师作了《利用网络为语文教学服务》的辅导。通过一系列的培训,语文老师的信息素养显著提高,为课题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了技能基础。

  3、积极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加强过程管理和调控。

  (1)严把课题研究实验关。每学期课题组要求实验学校以语文教研组长为核心,严格依照课题组的分工和要求,将优秀教案按时交给课题组总负责人陈玲玲老师处并发布到教学论坛上,其它教师对其优秀教案进行点评,修改完善后。定期在市第一中学进行教学设计和课件审理活动,将教学设计和课件汇总刻录成光盘,并在教研网上发布。课题组还组织全市语文优质课竞赛,要求课题组成员全体参与,评分规范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十分重要的指标。这样有力的推动了课题研究的开展。

  (2)围绕课题,依照阶段研究目标,组织切实有效地研究活动。开展过以“当前信息技术时代下,网络资源的来源和分类”、“利用网络资源的课堂优秀教案”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模式的构建”“扬州市语文命题研修班培训”等主题研讨活动。

  (3)即时评价总结,积累并整理研究资料。

  参与研究的成员每学期争取能发表一篇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的优秀论文或在市级优秀论文评比中获奖,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各成员明确分工:收集优秀优秀教案和优秀教案;建设维护课题研究网站、资源库网络;撰写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和总结。其中获奖优秀论文有《对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和有关问题的研讨》(李普选)、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研讨》(禹敏翔)、《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战略初探》(丁昌龙)、《如何利用网络为语文教学服务》(丁昌龙)等。同时有不少课题组成员拥有了自身的专题网站,如丁文宏老师的“胜利作文专题网站”就很有特色。

  五、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效果与自我评价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以课题组成员为核心,我们在网上建成了一些适合教育教学的资源网站,收集了大量的语文教学资料,快捷方便,种类多,阅读方便,形式自由,另外,我们还整合了扬州教育网站“同步课程”的资源,这样更有利于语文教学研究。

  现在,语文教师们利用信息技术来上课更是经常的事,他们精心制作了很多课件,为了让这些课件能发挥更好的效果,我们在教研网上创立了课件浏览中心,方便大家学习交流。语文沙龙是教师们讨论交流教育教学经验最佳的方式。

课题结题报告6

  社会科学课题基本完成以后,需要撰写结题报告。结题报告的写法没有固定的格式,但有大致的框架结构。课题结题报告不同于课题报告。课题报告侧重于研究成果的表述,而结题报告则侧重于回顾过程和评价成果。从应用写作的角度考察,课题结题报告可以分为标题、前言、正文、结尾和附件等5个部分。

  一、结题报告的标题:

  课题名称和文种——结题报告。

  二、结题报告的前言:

  简述课题概况,包括课题来源及级别、历时,对课题成果的总体评价及作用意义。

  三、结题报告的正文:

  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课题的一般情况,阐述列题的背景;指明课题目标、研究思路及原则;说明研究历时及阶段,并分析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和特点。

  (2)课题的研究成果,简要阐明本课题的基本观点及其逻辑联系;着重揭示本课题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强调本课题与实践的关联性,乃至在实践工作中应用的阶段性成果。

  (3)课题的评价意见,自我评价——根据国内外、所在地区和同类单位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现状,对本课题的地位给予正确的定位,并揭示本研究成果的作用及前景。

  专家评价——综述专家对本课题的意见,并点明典型评语。实践工作者的评价——如果本课题在实践中已有应用端倪,则可给出实践者的反馈意见。

  四、结题报告的结尾:

  对与本课题相关的问题,指出进一步探索的方向;对本课题的应用推广等问题,表明课题组需作出的努力。结尾的写作应视情而定。

  五、结题报告的附件:

  列具课题组成员名单;附上课题研究过程中已发表的论文篇目,研究成果已被采纳或开始应用的佐证材料,致谢等其他材料。

  上述结题报告,在课题鉴定会结束以后,可根据专家意见作适当的修改。然后经课题组长签署后存档。根据课题级别的高低、研究成果的大小、研究者认识的深浅,结题报告将各具特色,但其总体要求是,反映全貌,突出重点。反映全貌,要求撰写者把握从立项到结题的“全程”轨迹,把握课题预定目标、探索重心和研究成果的“全素”关节,把握研究者、评价者乃至实践者的全员意见。突出重点,既需要突出研究成果的创新特色,更需要突出实践中已有效果的评述和将有效果的预测。

课题结题报告7

  一、问题的提出

  “美育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当前,将美育教育提升到改善全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度,是教育观念上的一个新的发展和追求。美育作为陶冶情操、提高境界、开启心智、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一种潜在力量,对于全面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特别是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音乐一般是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民族音乐,它源于生活,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并且有着丰富多彩、令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有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易于接受的内容。开发并利用乡土音乐资源中有鲜明民族特色,内容健康向上的精品对幼儿进行熏陶教育,可以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永春地处闽南中部,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各种传统民间音乐丰富,如:鼓队舞、高甲戏、南音、木偶戏、布袋戏、山歌等。然而,当前幼儿园对具有乡土特色音乐资源的利用较为贫乏,缺乏对周围生活与地方本土音乐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创造,以至许多富有乡土特色的音乐渐渐失去流传……

  因此,我们试图通过以开发利用乡土音乐资源为主线,对弘扬民族文化,萌发幼儿爱国意识,完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践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的教育目标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艺术教育内容,开展有家乡、民间特色的艺术活动,即是有可能的又是现实的。而且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还注重形成园本化音乐课程。

  二、理论依据

  建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布鲁纳提倡使用发现学习法、陈鹤琴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有关艺术领域的精神。

  三、研究目标、内容:

  1、挖掘、整理和研究适合学前教育的音乐教育内容。

  2、探索民间音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实践途径和方法。

  3、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有效、操作性强的园本化音乐教材。

  四、研究方法

  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

  五、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xx.1-20xx.3)

  1、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曹冰洁、李晋媛音乐教育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幼儿观。

  2、制定课题计划,确定研究小组成员并进行分工。

  3、研究小组成员搜集材料并进行研讨。

  4、课题组成员共同制定前测的测量指标。

  (二)具体实施阶段(20xx.4—20xx.5)

  1、对实验班进行前测。

  2、进一步收集有关本地区民间音乐的教育资料,学习许卓娅的音乐教育理论。

  3、制定教育目标,根据目标选择活动内容,让幼儿在活动中初步了解并感受本地区的民间音乐。

  4、探索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有效教育的手段与方法。

  5、针对幼儿水平设计记录表并进行跟踪记录。

  6、能大胆运用各种表现形式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7、请高甲戏团、木偶剧团的演员来园表演。

  8、建立学园小戏团、木偶团。

  (三)总结阶段(20xx.5-6)

  1、整理成果资料,分析相关数据。

  2、汇编成果集(反思记录、活动设计、民间音乐教材、主题活动方案、自编儿歌等)。

  3、参加撰写课题报告,课题组研究成果交流。

  六、研究成果

  调查结果

  利用乡土音乐资源的研究调查统计表(单位:人)

  项目

  指标

  能跟随音乐节奏节拍协调地手舞足蹈

  对各种本土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幼儿看电视、录像等对其中的本土音乐很敏感?

  能听辩出几种民族

  音乐?

  不能

  基本可以

  能

  不

  兴趣

  比较兴趣

  兴趣

  不太敏感

  基本敏感

  很敏感

  1-2种

  3种

  4种以上

  前测

  26

  5

  4

  20

  10

  5

  16

  11

  8

  29

  6

  后测

  5

  30

  1

  6

  28

  4

  6

  25

  5

  30

  注:基本可以:对1-2小节的音乐节奏能协调地手舞足蹈。

  对本地音乐的典型节奏能拍对1-2小节。

  比较兴趣:对1-2种本土音乐表现出的兴趣时间30秒左右。

  基本敏感:听到本土音乐能做出反应。

  项目

  指标

  能听辩出本土音乐

  能拍出本地音乐的

  典型节奏

  能哼唱出几种本土

  音乐?

  会用几种乐器演奏

  简单的本土音乐

  不会

  1-2种

  3种以上

  不能

  基本可以

  能

  不会

  1-2种

  3种

  不可以

  基本可以

  可以

  前测

  22

  10

  3

  35

  17

  11

  7

  25

  6

  4

  后测

  2

  5

  28

  3

  3

  29

  1

  34

  1

  3

  31

  《纲要》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教育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土社会资源,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培养幼儿的本土意识和乡土意识,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从以上列表中可以看出有62.9%的幼儿不能听辩出本土音乐、100%的幼儿不能拍出本地音乐的典型节奏、72%的幼儿不会用乐器演奏简单的本土音乐、82.8%的幼儿只能听辩出一种民族音乐。经过两年的时间,大部分幼儿对本土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欲望。了解到本土音乐有高甲戏、南音、布袋戏、木偶戏、鼓队舞、游戏童谣等,高甲戏、南音是我们闽南有特色的戏曲,深受大家的喜爱,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82.9%的幼儿能拍出本地音乐的典型节奏、97.3%的幼儿能演唱3—5首的永春民间童谣,如《打铁哥》、《掩乌鸡》和《抓啄歌》等,91%的幼儿能跟随音乐节奏节拍协调地手舞足蹈,如《天黑黑》、《一只鸟仔》、《老鼠嫁女》、《群丑献艺》、《碰球舞》。93.9%的幼儿会用两种乐器演奏简单的本土音乐、90.9%的幼儿能听辩出三种以上民族音乐。在游戏中学习,身心愉快,并初步感受并喜爱家乡民间艺术中的美。我园将本土音乐引入到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中,不仅开拓了幼儿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还增强了对本土音乐的审美敏感性,体验了创造与表现的快乐,激发了幼儿热爱乡土文化、爱家乡的情感。

  实践成果

  在开展课题研究中,我们把幼儿与老师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给了教师、幼儿一个非常自由、自主的空间,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做学习的主人。从查找资料、主动发问、参与环境创设、参观访问等都能看到老师和孩子忙碌而愉快的身影,幼儿与老师成了活动的主体。2003年4月,民间舞蹈欣赏《碰球舞》参加省音乐课题组观摩活动,20xx年5月节奏活动《采茶扑蝶》园课题组观摩活动,获得专家的好评;20xx年10月艺术活动《小小新娘》获马来西亚幼教考察团的高度赞赏;20xx年12月艺术体验《群丑献艺》参加县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获一等奖。20xx年1月《幼儿园开展本土音乐欣赏新视点》一文获泉州市幼教年会论文评比优秀奖。学园汇编了两本教师反思集、活动设计和经验总结,取得了一些成果。

  教学上的收获

  1、营造浓郁的氛围,对幼儿进行本土音乐的熏陶。

  幼儿是在与周围环境主动、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成长的。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是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注重设计环境,丰富环境,变化环境,利用环境对幼儿的熏陶,使幼儿感受本土文化美。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首先将本土音乐融入到各年段的早操、午间操中;利用晨间、下午起床、离园等自由活动时间播放闽南歌曲、童谣、乐曲、戏曲等,教师引导幼儿在本土音乐萦绕的环境中心情愉悦地自由游戏、活动。

  其次教师在各种活动区增设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游戏的玩具材料,如体育角的两人三足、竹高跷、滚铁环;动手角的“东西南北中”;音乐角的拍子响拳、压脚鼓;表演角的高甲戏、惠安服饰、木偶表演;阅读角的家乡小传、自制民谣小图书等,便于幼儿耳闻目染、潜移默化的了解本地民俗音乐文化。

  此外根据主题开展的不同时间,通过布置临时性的墙饰,对幼儿进行本土音乐文化熏陶。如:在开展《服装设计师》活动时,将收集到的高甲戏、梨园戏等照片、戏服和头饰等挂在“曲苑杂坛”舞台四周,使幼儿真切感受到地方剧种的精华所在;在“精彩十分”设计、动手制作高甲戏服、教师与幼儿共同制作闽南地方剧种中各种人物的脸谱;在表演角中进行自编自演。又如:春节、元宵节传统节日活动中,在活动室周围布置永春鼓队舞、碰球舞、拍胸舞图片、幼儿制作的花灯等,并在节日中利用中国结、纸、灯笼、红绸等别具民族风味的工艺品进行装饰,让幼儿置身于民族工艺的海洋中,体会到家乡的美,先人的和,传统的乐。

  2、选择适合的素材,激发幼儿探索本土音乐的兴趣。

  本土音乐虽然来源于生活,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并不是所有的本土音乐都是适合幼儿,关键在于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要鲜明、生动,所描写的内容应是幼儿生活中比较熟悉和兴趣的事物,思想感情要能唤起幼儿的情感共鸣,这样更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唤起他们欣赏的兴趣,充分发挥幼儿的联想和想象。

  首先,挑选浅显易懂,幼儿兴趣的素材。如南音——《正月点灯红》《直入花园》《春节良宵》;永春民歌——《手巾歌》《园内开花》《心花怒放幸福来》;永春游戏童谣——《天黑黑》《掩乌鸡》《鸡角公》《祛啄歌》《楸楸鸡》《打铁歌》;高甲戏——《新娘上轿》《群丑献艺》等等。《天黑黑》这首用方言朗读的民谣,诙谐有趣,朗朗上口,字里行间透露出民间艺人在文字编排上的深厚造诣。可以在朗诵上配上了闽南地区南音表演中常用的响掌、拍子、压脚鼓等民间乐器,家乡的味道更浓了。这些歌曲的内容生动、有角色、有情节、艺术形象特点鲜明,受到幼儿的喜爱。又如高甲戏《群丑献艺》的舞美独特、新颖,表情诙谐有趣,采用了唱、念、逗的不同艺术形式、表现手法,歌词浅显易懂、节奏明快,民乐配上响盏活泼韵律,幼儿朗朗上口,易学便记,幼儿体验了欣赏——感动——体验——表现——创造的学习过程,幼儿在欢歌笑语中领略了人生生活的真谛、美好,产生对音乐活动较为持久的兴趣和向往,使幼儿获得更多的体验审美愉悦的机会。

  其次,挑选具有教育作用,幼儿兴趣的素材。音乐教育是用音乐打动和熏陶幼儿的心灵,引导幼儿热爱音乐、热爱生活。我们在选取教材时注重选择健康向上的内容,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多方面协调发展,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良好个性,为一生打好基础。例如木偶戏的传统曲目《石敢当》、《沉香救母》、《火焰山》等都是宏扬民族正气,激发人们勇敢、善良、勤奋等良好的品质。又如童谣《楸楸鸡》中,押韵的儿歌与手指游戏相结合,潜移默化地教育幼儿多吃蔬菜;《鸡角公》是教育孩子要自觉的读书,还会帮妈妈做事。这些资源即蕴涵着许多文化艺术知识,又有着浓厚的民俗风情,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传承性,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我们将其融入到幼儿生活中,整合各个学科的知识经验让幼儿感受、体验活动的乐趣。

  3、渗透创新教育,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创作。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的源泉。”创造需要想象,而想象又是创造的前提,如果在音乐活动中,注重运用形式的多样化,不仅能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而且培养了幼儿的创造能力,让幼儿在本土音乐艺术活动中体验到了快乐。

  ?? ?首先,巧妙结合文学、美术等艺术形式,引导幼儿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说出自己对音乐的真实感受,,使感受与想象融为一体。如欣赏南音《正月点灯红》时,教师在活动的开始先播放一段音乐,让幼儿闭目想象,引导幼儿在听觉感知的基础上画音乐,借助简笔画把听到的和想到的画出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接着教师再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引导幼儿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产生了很大的自由想象空间;然后进行体态律动,创编出各具特色的动作:有的走起圆场步、小碎步、花旦的步子;有的在做亮相动作;有的拿着长条插塑(当灯笼)跟着音乐舞起来-----表现出他们的天真活泼的一面,幼儿在感受音乐情绪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想象和创造力。

  其次,提供丰富的材料,鼓励幼儿大胆地创造性地进行表演。在让幼儿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还需要提供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不断自主探索,才能更好的发挥幼儿的创造能力。在区角活动中,经常可以见到创作的影子,如在“精彩十分”中,他们运用铁线、毛线等来制作胡须,用碗面盒制作帽子,用石头、各种颜色的纸、油漆等制作生、旦、净、丑的脸谱,有的直接在T恤上画上脸;“曲苑杂谈”中,女孩子就盖上用丝巾做的红盖头、穿上皱纹纸做的水袖、戏服;男孩子带上自己做的胡须、帽子,穿上自制的小丑、公子服装,跟着音乐唱起来、舞起来;在“动感世界”中听到《碰球舞》的音乐他们跟着老师舞动的彩球创编出许多动作:用头来碰、用后踢脚来碰、用膝盖、脚尖来碰、用肩膀、手掌来碰……由于孩子们参加了一系列的活动,在他们欣赏、了解这些人物特征后,交流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加深了对本土音乐的体验和理解,孩子们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并大胆的表现自己。第三,以想带动,注重培养幼儿尝试、创新。童谣节奏鲜明,富有韵律,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幼儿为儿歌配上流畅、朴实的旋律,将儿歌与音乐有机结合,不仅让幼儿有更多机会接受音乐的熏陶,而且能启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学习《拉勾勾》活动中,教师逐步引导幼儿寻找与“拉勾勾”歌谣相吻合的歌曲,让幼儿进行一小节的编唱练习,师给予指导调整,经过不断引导、培养,幼儿完全有可能为熟悉的童谣创编曲调表现自己的情感。在活动中既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又让幼儿在本土音乐与艺术活动中获得快乐的体验。

  两年来,我们充分挖掘利用了乡土音乐资源,并建构了以歌、舞、乐三位一体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将具有趣味性的本土音乐融入幼儿的活动中,我们惊喜的看到:孩子们不仅对本地区的节日、民俗、文化等有了较深的了解,而且还会创编唱儿童歌谣、民歌。因此,对本土优质资源进行重新组织,灵活运用,创新发展,将民俗文化与幼儿的学习相融合,不仅可以让幼儿植根于民俗文化这一丰富的文化土壤,了解其内涵,继承其精华,萌发热爱家乡、民族的意识,又能提高幼儿的人文素养,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八、存在的问题

  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繁重,学习、进修“充电”的时间太少。我们知道,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没有一定的理论积淀,要研究、试验是困难的。教师对民族音乐了解不多、兴趣不高,搜集的材料较少。现成的适合幼儿学习的音乐资料较少。学校缺乏资金的辅助与支持。举行教学研讨需要资金,外出学习需要资金,邀请专家讲座需要资金,可学校经费有限,某种程度抑制了研究活动的正常开展。

  面对诸多困难,课题组的成员将努力做好课题成果的推广工作。学校将继续努力为老师提供尽可能的学习机会及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教师要重视资料整理工作,对经验总结进行理论升华。让教师体验课题研究的价值,品尝成功的乐趣。

  最新幼儿园课题结题报告.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全文共6081字]

  编辑推荐:

课题结题报告8

  课题名称:立定跳远教学研究

  课题负责人:XXXX

  所属学校:XXXX中学

  课题研究时间:XXXX年12月——XXXX年9月中国教师科研基金“xx”规划课题领导小组:

  延川中学体育教研组于XXXX年12月向中国教师科研基金“xx”规划课题领导小组申请了《因材施教,特长特教促成才》这一课题,经过课题组成员近三年的努力,本课题研究已初见成效。至XXXX年9月本课题研究已到期,现向课题工作领导小组申请结题验收。

  一、课题的研究过程:

  根据体育课程特点,研究内容及个人特长,我们把高考必考的四项素质测试划分给各自的试验教师,我负责立定跳远的教学,训练研究。

  我根据研究的项目特点,学校的实际情况分为五个阶段开展了研究。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XX.12—XXXX。7)

  (1)搜集有关课题研究学习方面的资料,研究他人在相关内容上取得的成果。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对快乐英语学习方法的看法。

  (2)制定详细的实验操作计划。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XXXX.7—XXXX.3)

  (1)选择两个基本情况相同的实验班、平行班和对照班。

  (2)让学生向学校图书馆借阅图书,用于自主学习记叙文单元做参考资料。

  (3)利用电脑查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并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写好学习笔记。

  (4)定期进行学习心得交流,教师进行学法的指导。

  (5)应用教学经验和理论资料,分别在实验班、对照班英语学科中进行实施研究计划,并积累经验和数据。

  (6)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完成“兴趣英语教学在我校英语课堂的尝试”

  第三阶段——成果阶段(XXXX.3—XXXX.7)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撰写教学论文、教学讲义,按照“变教为导,学会学习”的新理念,探索教学过程的新方法。充分利用英语快乐教学,创设一种研究情境,培养农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组织各个研究教师,汇总各种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汇编成果专辑,撰写结题报告,召开结题自查会,申请课题验收。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在两年多的研究过程中。我发现高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好奇心重,模仿力强,上进心强,骄傲自信;但缺乏自控能力,坚持性和主动性差,注意力不易集中,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等等

  我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自身身体素质,训练习惯,自身兴趣爱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特长特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兴趣和潜能,使我们的教学,训练都能注重个体,量身裁衣,分组分层,逐渐推进。既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也要相互竞争,整体提高。在两年多的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逐渐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立定跳远训练教学方法,并在校内加以推广应用。

  三、取得的成果:

  1、总结出适合我校学生学习立定跳远的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立定跳远教学并将该教学方法在全校推广使用。

  2、通过对立定跳远的力学分析,技术环节,肌肉用力等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对立定跳远有了系统的认识。结合自身特点,自我制定训练内容,练习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

  3、学生对立定跳远的学习训练有浓厚的兴趣,训练成绩有明显的提高。

  4、学生训练立定跳远的劲头更足,更有信心。

  5、更新教育理念,快乐教学,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改进了学生学习的气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学习训练,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身体的疲惫。

  6、形成了一定数量的优质课和优质论文。

此致

敬礼!

  《因材施教,特长特教促成才》课题组

  XXXX年9月2日

课题结题报告9

市、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

  XX市“十一五”立项课题《小学数学有效合作学习与学生创造行为训练研究》,在课题主持人与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相关学科的专家指导下,大胆进行课堂改革,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大量撰写教研论文,现已完成课题的基本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实践成果

  (1)对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实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适应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二是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意识不断增强,合作技能与创造能力不断提高。三是教师掌握了科研方法,科研能力增强,提升了实施素质教育和参与课改的本领。四是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五是培养了教师读书的习惯,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理想的教育是从读书开始的,教师良好的读书习惯也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为课题的有效开展厚实了理论基础。课题组成员先后在市县优课评比中获一、二等奖,在县数学中心组活动中、镇数学教研活动中所上公开课、示范课均受好评。

  (2)锻炼和培养了参与研究的教师。“为培养学生创造性而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通过研究,我们认为:

  1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只有树立新时代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才能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使学生创造天赋得以施展。

  2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只有不断求知、求新,广泛涉猎知识信息,才能适应创造教育的时代需要。

  3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教师应具有敢为人先的精神,并且勇于探索、乐于创造,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

  4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不但兴趣广泛、乐观自信、意志坚强,而且能战胜挫折、超越自我。

  5掌握科学的方法规律。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到训练学生的创造行为,都要遵循科学规律和方法。

  教师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教育智慧、人格风范伴随着整个课题的研究过程,在研究中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增强教书育人的本领。课题主持人0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市、县教育博客大赛一、二等奖,获“市教育博客之星”称号,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学习创新好家庭”称号;两次获县“优秀教师指导奖”,数学教研组获县“优秀教师集体”称号,撰写的教学设计、研究论文先后在《教学与管理》、《教学月刊》、《教育家》、《渐江中小学教师培训》、《名师之路》等杂志上发表了二十多篇,获奖十余篇。

  (3)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增强,综合素质得到发展。新课程标准反对过分的选拔和甄别功能,因为我们的教育不是少数人的精英教育,尤其义务教育应是面向全体的、人人都能接受的普及性教育。因此教材中新选的内容将适合所有学生的口味,其中有不少闪烁着编者创造性思维光辉的思想,教师在实践研究过程中要适时捕捉体现有效合作学习与创造行为训练的知识点、情感点、操作点、能力点,将这些合作性因素和创造性因素略加提示,使之成为活跃学生思维的触发点,为最终实现学生有效合作学习与创造行为训练的正向迁移奠定良好基础。学校有了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课堂有了一个适宜合作与创造的氛围,学生也就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较持久的学习动力和较好的合作和创造心态,其潜在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欲望获得释放,创造智慧得以激发。研究中,我校两年有40多名学生的作品在全国少儿读物上发表;在市、县“小巧手”比赛中有多人次获得等级奖,有40多人在县数学小论文评比中获等奖。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有效合作学习与学生创造行为训练也为学生成绩的上升发挥了积极作用,实验后学生的能力水平明显高于实验前。

  (4)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挑选和设计教学内容,学生一旦对教学内容产生了好奇心,或怀疑度,那么生动活泼的民主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善于表现自己,乐于再现个性,会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因教师的鼓励和赞许而始终处于探索和质疑的亢奋状态,使他们在尊重和理解的前提下更加大胆想象,多向思维,勇于标新,敢于立异。这样能有效防止学生两级分化,优秀生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后进生”的进步,不仅如此,师生教学的积极性也有了很大提高,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得到积极改善,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提供了的保证。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无论是期末还是毕业考试,高分云集教学实验班,实验班明显高于对照班。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新生,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5)促进了评价的标准化和科学化。在有效合作学习与创造行为训练评价过程中,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发挥评价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理论成果

  (1)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让学生学到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知识、技能,获得为今后的发展而有价值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还充分关注学生发展的需求,让课堂成为培养学生终生发展的肥沃土壤和广阔天地。在有效合作学习与创造行为训练评价过程中,做到:

  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马斯洛指出:“人是知识创新与发展的

  生命之源。”知识的人本性决定了知识的本质是创造的、开放的、不完全和不固定的,为人的创造性学习留下了广阔的空间。知识的人本性同时也决定了知识的学习不是接受和认同式的,而是构建式的,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和认同式的,而是构建式的,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主体。

  ②倡导学生乐于探究。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那么,面对学生我们到底是“奉送”真理,还是教他们“发现”真理呢?毫无疑问,我们在有效合作学习与学生创造行为训练研究过程中教学生“发现”真理。当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探究的快乐与价值时,才能焕发学生求知的主体意识,激发创造行为,使他们真正获得智慧的成长。

  ③倡导学生勤于动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手和脑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确;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作,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小学生有喜欢动手、善于动手的特点。动手,可使大脑灵活,可使学生把想像变成事实。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到创造成果时,就会感到无比喜悦和自豪。在有效合作学习与学生创造行为训练研究中,我们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动手的机会。通过“画画”、“做实验”等教学环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规律、获取真知。

  (2)有效合作学习与学生创造行为训练研究,具有教育功能、凝聚功能、陶冶功能和导向功能。宜在常规教学中发掘创造的生长点,在合作互动中把握创造的衔接点,在潜能开发中激活创造的兴奋点,在促进发展中找准创造的着力点。

  (3)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制约学生进行有效合作学习与创造性行为训练的相关因素很多,但关键在于确立有效的合作学习和科学的创造理念。为此,我们初步探索出六大理念:

  一是创造并不神秘,合作技能和创造能力是每一个常人都具有的一种自然属性。

  二是创造行为是可以通过有效合作学习或训练激发出来的。

  三是基础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有效合作学习为路径,训练学生创造行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是我们必须从合作与创造学层面上重新反思小学教育教学,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合作意识与创造能量诱导出来,教师应为创造而教,学生应为创造而学,让我们师生能在享受合作与创造中享受教与学的乐趣。

  五是有效合作意识和创造性行为训练研究与学生学业成绩提升并不矛盾,实质上是一种有效的促进,它是一种适应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

  六是在有效合作学习与创造教育面前无差生,关爱每一位学生,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展示“无处不学,无时不学,无人不学”的理念,践行的是一种大众教育思想。

  (4)实施有效合作学习与学生创造行为训练研究必须符合:

  一是方法新颖。即学生从未感知过的但通过有效合作学习和自身的努力获取新知识、形成新技能的方法;

  二是内容具体。有效合作学习与创造行为训练的内容不能笼统、不能模糊。内容构建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做到可望又可及,并给学生以新奇的感觉,好像游历科学殿堂,从而体会到一种品味精神美餐的乐趣,尝试到“再创造”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是目标全面。确定目标应从学生的兴趣、参与度、理解力、创造能力等众多因素出发,采用不同的方式将这些内容溶解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自我能动性,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知识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内化能力。

  (5)在有效合作学习与学生创造行为训练过程中必须注意六个结合:

  ①教师有情与学生有意的结合。认知心理学指出,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使学生对有合作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对创造的情感与态度,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对创造行为的解释与演绎,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教师要重视情感的诱发和投入,多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多给学生鼓励的眼神,肯定的话语,创造机会让学生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让课堂氛围轻松、幽默。我们教师在观念里也要确定学习首先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要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要想方设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创造条件,为学生的自主感悟、独立思考引路搭桥。

  ②教师创造性的教与学生创造性的学的结合:“为培养学生创造性而教”已成为教师的共识。它的重点应该是“教师如何创造性地教”和“学生如何创造性地学”。创造教学策略,简言之,应该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现代科学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下,设计教学情境、揭示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手段和运用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要尽量以新奇、独特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运用科学的富有可行性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创新动机,发展学生创造性潜能,促进学生形成创造性学习行为,实现由被动学习向创造性学习的转化,实现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化,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训练学生创造行为的教学活动过程。有了教师创造性的教,才有学生创造性的学。

  ③知识技能的掌握与创造能力的形成的结合。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创造能力的形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形成创造能力的基础,创造能力又反过来作用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制约着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速度、深度、难易程度和巩固程度。因此,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获得和创造能力的形成同时存在于数学活动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根本上来说必须协调发展。由于创造能力是概括化、系统化了的经验,因此,掌握知识和技能需要一定的创造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创造行为的训练。但是,创造能力不是在掌握知识、技能之前就已经具备的,也不可能脱离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孤立的获得,这是我们在确定创造能力的重要性时所必需了解的。

  ④有效合作学习与创造行为训练的结合。

  Ⅰ有效合作过程与行为训练结果的关系。“有效合作学习”的方式,需要教师精心地组织,积极地引导,深入地指导,细心地发现,要使有效合作学习的过程同时成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形成合作能力的过程,而不只是为了获得预期的训练结果。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与创造行为过程中的表现,尤其是要关注“两极”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

  Ⅱ有效合作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有效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交流的过程,有效合作与交流往往密不可分。但没有创造性思维的合作,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合”,合作的效率、合作的效果都要大打折扣;没有创造性思维的交流,只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就不能产生碰撞,不会产生共鸣,不能受到启发。

  Ⅲ有效合作与竞争行为的关系。有效合作学习的价值之一,就是将个体之间的竞争行为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行为,有助于培养、锻炼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价值之二,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但是,如果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过分地强调竞争行为,尤其是强调速度方面的竞争行为,那么,非但不能实现这两个价值,无助于学生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的培养,也无助于创造能力与创造行为的训练。

  ⑤创造性素质的提高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结合。关注学生的多方面可持续发展是实施数学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在有效合作学习与学生创造行为训练中,教师要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用发展的思想来发掘学生与生俱来的潜能,用发展的胆识来确认学生已经具有的各种能力,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实质性的进步,用发展的态度来对待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总之,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要服务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活动要有益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可持续发展空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⑥导向性评价与常规性指标的结合。坚持先进行两种指标与

  各年级学生年龄差异的综合考虑,保证总体上权重分配基本合理,防止评价指标与学生的实际相脱离的现象,然后对导向性指标采取加分或倒扣分值的办法,以充分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6)在有效合作学习与学生创造行为训练过程中探索出高效课堂的方法是:“四进”、“四让”和“四多”。

  “四进”就是:一要把“尊重”带进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二把“激励”带进课堂,让每个同学都享受成功的体验;三把“方法”带进课堂,让学生学会善学巧学和乐学;四把“创新”带进课堂,让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新。

  “四让”即:一是新知识要让学生主动探索;二是重点难点要让学生展开讨论;三是规律结论要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四是发现的新问题要让学生带着走出课堂多想。

  “四多”即:一是让学生多一点超前的体验;二是让学生多一点思考的空间;三是让学生多一点发表意见的机会;四是让学生多一点追求执着的激情。

  经过不断的努力,数学课堂有了改变,学生对数学也有了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了,学习效果也有了好转,学生都说这样的数学课实在是难忘。当然,数学教学任重道远,它的审美性在不断的提高,价值观在数学课堂中得到不断的提升,人生理想、生命的意义等思想不断的走入数学课堂,丰富深化了数学课的主旨。

  现申请市、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鉴定。若有不妥之处,请各位专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指导我们今后的工作。

  20xx年XX月

课题结题报告10

  “共度生命历程,体验生命快乐”办学理念,于20xx年向大宁县教育科学研究所申报的小课题。该课题在我校研究已逾一年,基本完成预期目标任务,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实效,现将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概念教学是以学生学习、探讨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为宗旨的课堂教学。小学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才能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作出正确概括和判断;才能正确掌握数学的性质、运算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正确合理进行各种运算,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空间观念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它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治本”关键。

  通过聚焦课堂,在课堂观察和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在实际教学中,仍有不少老师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把注意力放在概念、法则、定律的文字叙述上,把相关的概念等同于僵化的条文,好像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合作把条文中的文字给“挤”出来就完成了课堂任务,接下来主要就是死记硬背加强化应用。这种“新瓶装旧酒”的教学现状,明显与我校“共度生命历程,体验生命快乐”办学理念及生命教育总课题相违背,因此我们于20xx年向大宁县教育科学研究所申报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的县级小课题,并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课题研究。

  课题提出后,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认真学习和分析,了解到当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已经引起了不少学校及一些数学专家、一线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网络、书本中已有不少知名专家学者对数学概念的表现形式、数学概念的应用、数学概念的拓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但对学生如何通过自主体验、参与建构,最终形成概念的内化等相关研究不多。为此,结合我校校情和学生实际,我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探究,将数学概念进行内化,在吸收消化的基础上进行灵活运用。”

  二、研究目标

  通过对“数学概念”的教学实践的研究,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领会新课程理念,努力将践行学校办学理念与自己的日常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对“数学概念”的教学有一个全面的、较为深刻的认识,提高数学专业水平和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水平,促进教师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变,寻求一条适合于学校教师概念教学的有效模式,着眼于培养学生在“概念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合作意识,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数学学习空间,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研究内容

  “概念教学”的教学现状及其原因,新课程标准下“概念教学”的要求,小学概念教学相关内容系列案例研究,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概念教学”的评价方案及评价依据,探索小学数学概念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及有效开展概念教学的组织模式。

  四、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后期采用问卷、谈话等方法进行调查,了解当前“概念教学”课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进一步认识“概念教学”课教学的有效方式,以及有效开展“概念教学”课教学的原则;

  3、实践法。开展“概念教学”的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或修正“概念教学”的设计方案,提出新的设计思路,以提高研究的实用价值。

  4、经验总结法。对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分析,提出有效开展“概念教学”课的方法。

  五、研究规划

  课题研究总体计划时间:一年(20xx年3月——20xx年3月)

  1、前期准备阶段:(20xx年3月~20xx年4月)

  主要工作:组建课题组,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及具体研究方案,申报武穴市级“小课题”,初步确定实验框架,完成实验的布置工作,启动课题实验。

  主要成果:《“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2、课题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第一阶段,开始实施课题。具体有:对“概念教学”课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概念教学”课教学的价值研究。

  第二阶段,课堂实践研究。对典型性“概念教学”课例做尝试性实验,与备课组教师研讨,提出有效实施“概念教学”课教学的设计思路;“概念教学”课的考试评价研究。

  第三阶段,整理资料,完成课题总结报告。具体有:完成《小学“概念教学活动”的教学实践研究》课题总结报告;整理案例。

  主要成果:《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课堂教学量化评价表》《群体协作研讨概念活动展示》《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研讨论文汇编》

  3、总结结题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

  主要工作:整理研究成果、总结实验经验、撰写《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结题报告》,做好结题准备,学校向市教科所申请结题鉴定。

  六、研究成果

  本课题研究价值在于探讨、解决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这是一种源于实践、基于实践、高于实践、指导实践的发展过程。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指向不仅是为了考证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情况,更是为了进一步优化有关数学概念的课堂教学,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提炼,总结出适合于我校师生实际的概念教学的组织模式、设计原则以及评价方案,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一年来,我们的课题研究始终围绕我们的原定研究目标展开进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延伸了我校生命教育的内涵。

  “共度生命历程,体验重合快乐”这一办学理念一直指导着我们进行本课题研究的全过程。我校生命教育具体体现为四句话:呼唤知识的生命态,彰显学生的主体位,讲究方法的灵活性,拓展课堂的时空度。最初申报“小学数学概念的研究”小课题时,我们也只是打算在小范围内进行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但在专家、名师、教科所领导们的指点下,我们有意识地把本课题归并为学校生命教育总课题的子课题时,我们的研究一下子吸引了更多的老师参与,变得鲜活起来,凸显出更多的研究价值与意义来。

  自从课题研究开始,围绕概念教学怎样让知识活跃起来,让学生活动来,让方法灵活起来,课题小组的实验老师们认真研讨探索,达成了“概念教学的过程更应是一种师生共同体验的生成过程”这一研究共识。“体验”“建构”“内化”等一些富有生命气息的词汇更多地以一种实践的积极姿态出现于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小课题研究,教师的角色任务、师生课堂教学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使得我校生命教育的内涵得以进一步充实。

  (二)探讨出一条适合我校实际的概念教学的组织模式。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对于小学生来说,概念教学的过程是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通过一年的摸索实践,我们初步将小学概念教学模式操作程序分为五个阶段: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内化——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发展。具体说来我们归纳为下面五句话:

  1、创设情境,引入概念,明确目标。

  引入是否得法,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而小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概念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的,因此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产生探求新知的强列兴趣,很有研究的必要。在概念教学的引入环节,我们总结出下列几种主要引入方法:(1)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实际事物中引入。提供足够的直观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看、听、摸、做等,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引出概念。(2)从旧概念引入。有些概念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在学生已有的概念基础上,引入新的概念,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复习旧知识,同时又强化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概念体系。(3)通过计算观察引入。这种引入通常适用于揭示概念的属性、基本法则中。

  2、操作感知,运用迁移,掌握概念。

  感知形象是儿童学习数学的重要一环,也是为他们打开数学大门的闪光的“金钥匙”。在概念引入的基础上,教师应以足够的感性材料,组织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快乐的感悟体验中,主动地探究概念的内在本质。通过教学实践,我们的实验老师已能主动地从学生角度去思索,想到学生需要什么,脑子里会想些什么,学好本知识概念的难点在哪里,如何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感悟,填充好新旧知识间的空缺,从而主动参与新概念的构建过程。

  3、比较综合,逻辑抽象,促进内化。

  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学习不应看成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以一个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新发现与新理解过程,教师的任务就应当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实践中,我们主要采取了:创设认知情境、设置矛盾冲突、抓关键词、运用变式、比较异同等合理运用比较、引导抽象概括等方法引导学生达到概念内化效果。课题实践让我们明白,科学的运用方法,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概念内化,真正产生学生自己的数学理解。

  4、多层训练,解决问题,巩固概念。

  学习概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只有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学习才是有意义的。概念教学安排的练习类型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既要注意概念的关键性,又要注意概念的综合性。研究中,我们把关注的目光经常性地投向学生的作业练习中,为起到巩固、深化概念的作用,我们要求概念的练习课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层次性、趣味性。形成基本练习→变式练习→综合练习的结构。重视相近相似、易错易混的对比练习,相关概念结合练,易混概念对比练,新概念要及时练,重点概念反复练。在概念教学中基本注重了六种练习方法:操作演示、反馈举例、推理判断、尝试错误、变换叙述、整理归纳。既注意概念的巩固,又重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

  5、检测反馈,构建网络,发展概念。

  小学数学概念间是互为联系的,绝不应孤立存在的。研究概念教学必须遵循数学教学的基本规律,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观念贯穿于全过程,突出知识与生活经验间的紧密联系、同一概念不同表示方式之间的联系、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将新知嫁接在原来的知识树上,从而使之成为学生个人内部知识网络的一部分,使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呈现出一种发展的动态。

  我们归纳的以上五个步骤不是僵化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概念教学中更需要灵活处理,比如正确处理“淡化”与“强化”间的关系,如在教学《百分数》等数的概念时,我们淡化了操作,但强化了举例;教学《长方形的面积》等图形概念时,我们淡化了情境,却强化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教学《克、千克》《时分秒》《年月日》这些概念,我们更强化概念与生活间的联系。在具体地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调整以上五个环节的顺序进行灵活变化。

  (三)完善了数学概念课堂教学的评价内容与方法。

  概念教学效果如何,离不开正确完善的课堂教学评价。评价中,我们在关注教师引导作用、学生主体能动的同时,强调了学生、教师、概念间的内在联系,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争用准确合理的评价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内在情感动力,从“教师与概念”“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概念”等方面进行有效评价,并初步制定形成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课堂评价表》,以此引导教师进行他们的课堂教学。

课题结题报告11

  本课题于20xx年三月立项,经过两年的实施,取得了必须的效果。学生改正作业的进取性提高了,学生作业质量明显提高了,各年级的数学教学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现就课题做出总结。

  一、如何培养学生订正作业的习惯

  (一)研究现状

  此刻很多教师都比较注重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法,学生及学生家长都重视听课和完成作业,往往都容易忽视订正作业这一环节。订正作业其实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能够查漏补缺,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小学数学组以培养学生及时订正作业的习惯为研究课题,开展小课题研究。经过前阶段的研究,我校教师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1、更改了现有的作业评价体系:2、更改了作业布置模式;3、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加强课后反思。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经过教学,教会学生知识,大多数教师把着眼点放在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方法上。我们认为,如果能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让学生对自我的学习结果负职责,养成对作业中所产生的错误及时订正的好习惯,会到达对当前教学效果增值的目的。从长远来说,好习惯养成了,会让他们的后续发展更为顺利。新一轮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教师已逐渐由只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的思维本事和创新本事等课题上,我认为我们忽略了对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的研究:订正作业。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往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教育就是培养各种良好习惯”。习惯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养成的,学生学习成绩的好与坏,不仅仅与学生的智力有关,更重要的还是与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关。所以俗话说:“与其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教给孩子好习惯。”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决定一个学生未来成功的基础和保障。

  在学校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达标”自主互助新教学模式下,我们小学数学组结合实际情景进行“如何培养学生及时订正作业的习惯”的研究。及时订正作业是学习效果反馈的重要途径,也是预防和矫治学生“学习误差”积累的必要手段。及时订正作业是课外作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完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景,并且对强化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订正作业的习惯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发展的情景,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培养这些习惯,从而为提高学生作业质量和发展学生心理供给良好的条件。

  学生在校内所学的数学知识掌握了多少,能应用多少,往往是经过作业来反馈、衡量。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对教学结果的检验、巩固,也是数学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当前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从学生的数学作业情景来看,一方面作业的资料更加灵活、形式更加多样,练习的综合性、开放性更强。另一方面学生作业中错误的现象也增多了,随之而来的是学生每一天订正的作业也多了。仔细审视当前学生数学作业的订正情景,及时订正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指当天订正当天清。第二层指及时有效地订正,区别于那种“为了订正而订正”、“不及时订正”、“反复订正”的现象。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道练习题,学生在平时练习做过了,批改后教师也讲评过了,做错的同学也订正过了,但当类似的练习再次出现时,许多学生仍会出现与第一次练习时一模一样的错误。分析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也与学生作业订正效果不佳相关。

  二、概念的界定

  作业订正是学生在教师作业批改后,对自我所做作业中的错题进行改正,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影响学生课余生活的时空,对学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查漏补缺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是学生成绩提高的关键。效率是指对时间的利用率,学习效率高的人不会让每一分钟闲过,不会总犹犹豫豫,这道题该不该做?这个难点该不该问?这个知识讲过没有?仅有效率高,才能在有限的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要想效率高必须做到:

  1、要精神高度集中,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条件,学习的时候就应当全神贯注,心无杂念,把精力集中在本子上、笔上,全身心投入进去。

  2、就是有良好的习惯,好习惯才能利用时间,提高效率。

  作业订正: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减少错误累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及时订正:一是从时间上来说,得到批改后的作业,在他的第一时间改错,就叫及时订正。第二从学生本事来说,只要他把经过努力能订正的订正了,就叫及时订正。第三从学习态度的角度来说,如果他发现自我不懂的知识,能想各种办法主动去解决的,那更是叫及时订正作业。

  习惯:人的行为倾向,一种稳定的、固定化的行为方式。心理学上说,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

  三、研究的依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订正,在关注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在作业订正中所折射出来的思维过程与方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不是消极的容器,要使学生把人类知识转化为自我的财富和技能,必须自我学会学习,学会评价,学会反思。作业订正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把培养学生本事及作业订正的有效性放在重要地位。

  1、有效性理论

  有效性是一种价值属性,不论“效”的大小如何,“效”之代价多少,均须以该活动结果,作为客体是否贴合活动主题需要的依据。速度、收益、安全、是有效性必须研究的三个要素,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收益可看做学习的结果,安全可看做学习体验,能够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衡量学生有效性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

  2、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我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监控。其核心是对人知的认知。元认知实质上是描述了人类自我意识在认识调解上的一种功能,活动对象是认知过程。所以说他核心意义是人知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有三点十分关键:第一,元认知是一种认知活动或者心理活动,这种活动包括两个成分,1、认识、了解、理解、分析等,2、这是一种监控活动,管理性活动。第二、这种活动的对象是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而不是知识本身,第三、认识的对象不是别人的学习活动,而是自我的。不是一般的学习活动,而是特殊的具体的学习活动。我们能够通俗认为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结果的再认识,是对原先构成的认知结构的认知体验,进行元认知调控、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并不断重复这种认知活动的一种认知活动。

  3、最近发展区理论

  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二胎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到达的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能独一的完成任务,但在人的帮忙下,在团体活动中,经过模仿却能完成这些任务。能加速学生的发展。最近发展区主要是智力而言,其实在学生心理发展各个方面都存在最近发展区。教师应围绕“最近发展区”大做文章,经过联系薄、周记、作业本、期末鉴定等。让学生看到成功的期望,明确努力目标,获得动力。不断完善自我。加速自我的发展。

  四、研究的目标,资料,方法,对象

  研究的目标:

  1.经过本项目的实施,探索行之有效、便于操作的、促使学生及时订正作业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反思学习本事,增强学生的自觉纠错本事,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辨析本事,让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显著的变化,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变得更加聪明,到达“不犯同样的错误”的目的,促进数学成绩的提高。

  2、经过本项目的实施,减少或避免重复机械的练习,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本事。

  研究的资料:

  1、分析学生的订正作业现状与不及时订正作业的各种原因。

  2、讨论并制定出及时订正作业的要求。

  3、寻找各种提高学生数学作业订正有效性的措施,培养过程中分层进行,持续观察各类型学生的行为,并做好记录。

  研究方法:

  1、运用代币制原理,进行正面强化。

  2、分年级段研究,1-2年级为低段年级,三四年级为中段年级,五六年级为高段年级。

  3、自然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行为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

  研究对象:小学1-6年级学生、

  五、实施研究措施

  (1)进行课题申请、论证,

  (2)设计调查表,分析调查研究学生订正作业的习惯,做好前测工作。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4)实验尾声,进行实验后测,检验实验成果。

  六、研究结果

  在实施培养学生订正作业习惯的小课题中,给教师的执教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带来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先说教师行为的一些变化。原先教师批改完学生的作业后及时返还给学生,学生能否改错全凭学生自愿。学生能主动改错,教师心里当然很高兴。不能改错或不去改错也不会去深究。此刻教师会给孩子提出明确的改错要求,会检查学生的改错结果。对于没有能按时完成改错的学生,会找寻原因,然后针对性地供给帮忙。在每次批改作业时,会有意识地查看前次作业的完成情景。这样在教师的坚持下,学生订正作业错题的行为也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再说学生行为的一些变化。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绝大部分的学生有了自觉改错的习惯。他们养成了得到作业本后,先看教师的批改意见,发现有错及时改正。学习成绩本身比较差得学生改错困难极大,偶尔不能完成改错是自然的事。适当降低对他们的改错要求,只要能把力所能及的那部分题完成了就算过关,不要给这部分学生太大的心里压力。

  最终说说教学效果的变化。因为教师和学生每一天都注重检查自我的教和学的效果,发现问题,及时改正。不要小看这样每一天改正一两道错题,久而久之,每一天都尽量地没有存留问题,所以带来了教学效果的可喜变化。上期我校数学组的期末考试成绩,在我们片区的五校联考中,各个年级基本是取得了名列前茅的好成绩。这不能不说是课题研究取得的一点小小的成绩。

  值得说明的一点是,不要以为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订正错题的习惯,就能够一劳永逸。事实证明,如果过一段时间,教师不在这方面提要求,学生的这个习惯会慢慢弱化的。所以小课题实验虽然告一段落,但对学生订正错题习惯的培养还不能结束,必须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七、研究结论

  如何培养学生及时订正的习惯呢?

  首先,要分析学生不及时订正的原因:

  1、不会订正,知识点不懂;

  2、忘记订正,或没时间;

  3、不想订正,反正教师未作要求,不检查。

  然后,要耐心细致抓实学生的订正,促使其养成习惯。我谈几点自我的做法:

  其次,强调及时订正的重要性,讲清订正的意义和具体要求,每次学生作业前,提醒他们先订正再做。必要时,能够采取强制手段,或者小惩罚一下,让孩子们明白,作业错了必须要订正,否则就无法过关。

  最终,在作业或试卷讲评过程中,一般要求学生用醒目的颜色笔如红笔进行订正,色彩比较鲜明,便于查对,也便于日后的复习。

  重视订正作业的批改,批改作业时先检查前一次的作业,如有未订正的,暂时不改,叫来学生当面补完订正再批改。我常问:“你是愿意认真订正呢,还是要教师罚你重新做一遍?”百分百,他们会选择前者。

  定期自查互查作业订正情景,一般我每隔两三周布置一次,能够让优秀生与学困生结对互查,或组成四人小组合作互查,避免不订正作业越积越多的现象。

  这样做,刚开始可能会觉得比较麻烦,需要投入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久而久之,学生就渐渐养成了及时订正的习惯。

  八、问题与反思

  1、存在的问题,以后注意订正作业要因人而异,分层要求,个别辅导要尊重个别差异。

  2、研究工作应进一步深入,应落实到提高教学成绩上来。

  九、参考资料

  姚玲芳新课程下学生数学作业订正的研究《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xx年03期

  李志自动作业“当堂订正法”《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1984年12期

  刘兼孙晓天、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王先姣提高小学数学作业订正质量的有效途径《小学教学参考》20xx年26期

  胡扬红小班化教育中学生订正作业习惯的养成之我见《江苏省教育学会20xx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20xx年

  郑福芬论如何批改与订正小学数学作业《新课程(小学版)》20xx年7期。

课题结题报告12

  一、课题的提出

  语言是人类藉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互通信息的最直接的工具,也是思维最重要的工具。幼儿期是人掌握语言的关键期,发展语言不仅是幼儿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发展心理,尤其是发展思维的重要前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让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创设环境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是指教师与幼儿活动的物质条件与基础,包括场地、园舍设备、空间结构、环境布置、玩具、科学活动室等。精神环境包括良好的园所文化、老师和幼儿之间、幼儿和幼儿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交往方式和使幼儿感到安全、温暖、宽松和愉快的氛围。教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创设环境,让幼儿在愉悦、轻松、欢快的氛围中有想说的欲望,逐步提高3—4岁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研究意义:

  1、本课题遵循幼儿的年龄特征,从幼儿实际出发,在幼儿一日生活只创设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促进幼儿语言交际能力,逐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研究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在教师创设的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加上教师的合理性引导,激发和强化幼儿说的愿望,并能培养幼儿能很好的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三、所要解决的问题

  1、根据3—4岁幼儿的年龄特征为幼儿提供一个丰富、适宜,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环境,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

  2、学习普通话,乐意用简单地动作、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培养幼儿能很好的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3、利用家园联系这个平台,充分发挥家庭环境的重要性,让幼儿园和家庭互相配合,逐步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和思维意识。

  四、研究的内容

  1、调查幼儿刚入园时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创设表演台、主题墙、娃娃家等幼儿喜欢的环境,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提高幼儿表达的愿望。

  2、通过有图故事、有声故事、儿歌、绕口令、诗歌、童谣、续编故事、情境故事表演等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从不愿意说到想说最后说好。

  3、通过生活活动、早期阅读活动、听说游戏活动、家园共育等活动,提高幼儿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进行愉快的交流与交往。

  4、在班级中多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让幼儿尽情表演、讲述,展示自己的才艺,树立自信,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往的能力。

  五、研究的对象及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本园小二班(23人)

  研究的具体方法:

  1、文献法:查阅相关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准备。

  2、观察法: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和了解幼儿,并进行课题总结和调整方案。

  3、交谈法:教师和幼儿、幼儿和幼儿、幼儿与家长之间多进行交谈,在交谈中学会怎样表述,让语言能力得到提高。

  4、表演法:要通过幼儿演讲、分角色表达、童话剧表演等形式,让幼儿在尽情表演中培养语言表达的兴趣,提升语言的能力。

  六、课题研究时间和步骤

  1、准备阶段:20xx年7月—20xx年8月

  (1)查阅文献,搜集资料,积累相关内容的教材与活动材料及相关的理论知识。

  (2)调查、分析幼儿语言能力的现状,做好资料的积累分析、研究工作。

  (3)制订方案的实施计划,确定实施的具体目标和活动内容,为研究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2、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4月

  (1)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及目标,开展系列活动。

  (2)定期研究课题工作,不断完善课题计划。

  (3)进行个案记录和分析。

  (4)收集有关幼儿语言能力培养的内容,方法,并进行选择和提炼;进行阶段小结。

  3、总结阶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

  (1)汇总、整理、分析各类资料。

  (2)结题,撰写课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调查了解阶段

  通过问卷调查、谈话访问的形式了解3—4岁幼儿发音的准确性、语言表达的主动性和与他人交往水平的情况。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

  1、可以通过有图故事、有声故事、儿歌、绕口令、诗歌、童谣、续编故事、情境故事表演等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从不愿意说到想说最后说好。

  2、通过创设游戏环境,让幼儿有想主动表达的愿望,并力求说好,表达完整。

  3、教师采取鼓励、表扬的方式,在精神上支持幼儿,让他们喜欢老师,喜欢向老师敞开心扉,树立幼儿的自信,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

  4、利用家园联系这个平台,充分发挥家庭环境的重要性,让幼儿园和家庭互相配合,逐步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和思维意识。

  八、课题研究的措施与方法:

  (一)、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提升自我。

  为了更好地开展这一课题,认为自身的能力与理论知识都十分欠缺我首先订阅了《为了孩子的语言发展》、《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语言教育》这两本与课题有关的书籍,并每天抽半小时认真品读,并做好读书笔记。读到有见解、有感悟之处,我会针对自己目前的课题现状做个及时调整,以便更好地研究。本课题期内,我认真撰写了读《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有感、读《为了孩子的语言发展》有感、《感悟语言游戏》、《让幼儿在诗歌意境中快乐成长》这四篇读书笔记。另外,我会抽空上网浏览与课题有关的网页,希望自己能在网络海洋中汲取更多的知识,提升自我,提高自己的课题研究水平。

  (二)、了解幼儿刚入园时的语言发展水平,制定计划并调整好阶段性目标。

  课题初期,我对幼儿的语言水平不甚了解,利用一切时间与幼儿交谈,发现他们的说话主动性不高、声音不响亮、发音不清晰、语言简单,只是用简单的几个字来表述,我有时不理解幼儿表达的意思。另外,我还从家长那儿侧面了解孩子的性格、与家人的谈说水平。通过全面的调查,我对幼儿的语言水平有了大致了解,并做了详细的记录,制定了每个阶段的幼儿语言发展目标及培养措施与方法。

  (三)、探索幼儿语言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和组织形式。

  1、在教学中创设贴近生活的游戏情境,让幼儿有有“想说”的愿望

  我知道:“生活及教育”的道理,于是合理利用班级空间,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爱好、需要,在班级中设立“娃娃家”、“理发店”、“烧烤城”、“公共汽车”、“超级市场”、“图书馆”等情景,孩子们十分喜欢,他们在“模拟生活”的场景中,觉得离生活距离很近,十分亲切。我在区域活动时间逐一带着幼儿在里面尽情玩耍,遇到孩子不懂得我会耐心告诉他们怎么玩、怎么说,怎么与其他小朋友互动。在娃娃家里,孩子们也亲身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和呵护、关爱他们的心。也懂得了如何去孝顺和报答父母,如何关心身边的人。在超级市场里,幼儿知道每种物品的名称、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什么物品、如何到收银台结账、怎么与收银员阿姨交谈等等。在图书馆里,孩子们知道怎么翻阅图书、怎么爱惜图书、怎样把看到的内容讲给其他小朋友。总之,在“模拟生活”的情境中,孩子们由原先的不会说转变成滔滔不绝、畅所欲言,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

  2、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幼儿尽情地说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幼儿的口语表达不好,我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音乐大剧场”、“你我说故事”、“小小电视台”、“每日新闻”、“广告天地”、“谜语大世界”等,都是孩子喜欢的节目。在“音乐大剧场”里,有唱歌天分的幼儿尽情地展现,在“你我说故事”里,孩子们把提前准备好的故事讲给老师和小朋友听,遇到讲的好的我们会送上掌声,作为奖励。有个别孩子讲的很好,语言连贯,前后故事衔接的很自然,表情也很到位,可是有个别幼儿,胆子小,声音不响亮,讲起来不流畅。我遇到这种情况会鼓励他讲下去。我深知孩子小,教师的言语鼓励对孩子十分重要。为了表扬和极力幼儿,我给幼儿贴上“笑脸”、“小星星”等,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在增强自信心的同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充分发挥主题墙的作用,鼓励幼儿畅所欲言。

  我在室内根据班级的主题、幼儿的需求、季节特点设置“春天真美丽”、“风筝大比武”、“水果舞会”、“六个好宝贝”、“快乐一家人”、“比比谁最棒”等环境。这些全是幼儿比较熟悉和喜欢的,幼儿用自己的巧手绘制的春天美景,红红的花,绿绿的草,可爱的太阳,美丽的蝴蝶,在孩子的眼中全是美丽的世界。我把孩子们的作品张贴在主题墙上,让孩子们欣赏、评比、说出春天的美景在哪儿?也可以在墙壁的一角设置成“六个好宝贝”的主题,通俗易懂的谜语配上生动形象的“宝贝”图片,叫孩子们猜一猜,找到相对应的图片,并一起讨论他们的用处及如何保护它们。在舒适、美观的环境及老师设计的谈话活动中,孩子们的身心十分轻松愉悦,喜欢幼儿园、喜欢交谈与讲述。在教师的耐心指导下,幼儿交谈意愿更加强烈,他们乐于在教师、同伴面前呈现自己最佳的表现,语言表述明显得到了进步。

  4、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生活是舞台的源泉,丰富多彩的幼儿园生活是幼儿喜欢的、乐于接受的。我抓住了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对幼儿进行教育。如:午睡、盥洗、上课、早操等,只要是一有机会,我便会和幼儿进行语言交流。午睡时,我会给孩子们讲讲故事,便于幼儿入睡。孩子们听故事时语言的词汇量会增加,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幼儿的语言能力也会提高。在盥洗时我会教幼儿洗手的儿歌。在上课时我会很好地利用课堂上一切,包括图片、食物等等吸引孩子,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例如在课题汇报课《好吃的水果》时,我先出示了水果图片让孩子们欣赏,他们一看到图片十分兴奋,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我趁势询问图片上都有哪些水果?它们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你最喜欢哪种水果?它们是什么味道的?带着这些疑问,孩子们的积极性被我带动起来了,纷纷说出了图片上有苹果、西瓜、桃子、橘子、芒果、菠萝、猕猴桃、梨子、火龙果等,大部分幼儿声音响亮、语言连贯,说得很好,个别孩子有不连贯、不完整的现象,我反复纠正指导他们的错误和不足之处,他们慢慢纠正过来了。对于水果的味道孩子们说的不甚准确,对此我设计了“水果品尝会”,让孩子们品尝早已切好的水果,孩子们边品尝边交流结果,课堂气氛很活跃,孩子们十分高兴。在我的耐心指导下,孩子们逐渐认识了水果的名称、颜色、味道、形状。在欣赏、触摸、品尝的环节中,孩子们情绪达到了最高点,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小朋友都大胆举起了手,看到幼儿的进步,真为他们高兴。

  5、家园共建,巩固幼儿的语言能力。

  幼儿的语言发展离不开老师的谆谆教导,耐心培育,更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只有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相互配合,幼儿的语言能力才能进步的更快,巩固的更扎实。我在这一年来经常与家长谈心,谈孩子在幼儿园的语言现状,取得的成绩及不足之处,给家长提在家庭中应怎么训练幼儿的语言发展。并建议家长要先摆正心态,用一颗平常之心对待孩子,告诉家长要尝试一切机会多与孩子交谈,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鼓励孩子敞开心扉向家长倾诉,说出自己的感受,逐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自身能力的提升

  课题研究锻炼了自己的课题水平,真上懂得了课题研究的真正意义与价值,加强自身素质的提升是件很重要的事情。

  1、更新另外教育观念,理解了做科研型教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体现了“一日生活皆教育”的教育理念。

  2、在研究幼儿语言能力的同时,我搜集了很多教育素材和感悟,撰写的文章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撰写的论文《小班角色游戏之我见》、《语言能力在角色游戏中“翱翔”》获得了徐州市“创新杯”论文比赛一等奖、教案《感恩父母》荣获徐州市教案评比二等奖、泉山区教案比赛一等奖,并刊登在《徐州幼教》杂志上。

  (二)、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经过一年的时间研究证明,创设环境培养3—4岁幼儿语言能力是可行的。它不仅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利于树立幼儿的自信心,成为一个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孩子。

  刚入园时,大部分幼儿惧怕来幼儿园,更害怕与老师交流。有的小朋友远远地躲着老师。课堂提问时,个别幼儿不敢举手发言,头总是低低地,生怕老师叫他们起来回答问题,不敢正视老师的眼睛,即使勉强站起来了,也是不敢回答。还有一部分幼儿回答声音特小,语句不连贯等现象。

  经过我这一年来的反复培养与指导,幼儿的语言水平明显进步,他们有想说的愿望了,并转变为在特定的环境下思维比较清晰语言说的连贯,而且。每天入园大老远就看见孩子们微笑着主动向我问好,在课堂上氛围很活跃,孩子们争先恐后举起手想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特别是在区域表演时,橡皮泥、阅读图书、才艺展示、娃娃家是孩子们特别喜欢的游戏,在这里幼儿的语言能力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们的兴奋点达到最高,都想急于表现自我,边表演边说、边操作边说、边阅读图书边自言自语,真的让我刮目相看。看到幼儿的语言水平有这么大的进步,我真为他们高兴。今后我要在教学中多创设环境,让幼儿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快乐地玩、大胆地说,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所感所想,成为一个健谈、爱与他人交往的幼儿。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幼儿经过自身的努力,幼儿的语言能力提升的更大!

课题结题报告13

  一、课题摘要

  年九月我校低年级组向区课题组申请了题为《低年级语文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研究实践》并于年十月份在区级立项。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不但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应关注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本文针对传统作业出现的种种弊端,从作业设计的趣味性、个性化、实践性、拓展性等方面去反思现状并根据调查到的几种弊端分析出相应的对策,对语文作业设计有效性进行研究,从而探讨出优化语文作业设计的措施。从年十月到年七月我们课题组成员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本课题总体目标: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积极性;减轻学习上过重、不适当的心理负担和恐惧心理;创设一定的条件关注学生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通过改变作业的组织形式和呈现方式,让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在丰富多彩的作业内容和形式中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实现完美人格。 并在实践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学生个性化的作业方式。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创设利于学生发展的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作业兴趣。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开展他们喜闻乐见的作业形式,让他们在实践中培养其作业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创造、发现,促进学生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阶段,学会创造性学习。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经过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第二阶段:规划设计阶段。第三阶段:教学策略的实践操作阶段。第四阶段:结题推广阶段。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得出结论:在教学班中实行“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对于推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不可估量的作业。

  二、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该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经验,使教师对新课改视眼下语文家庭作业的设计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同时对于学生,好的作业设计对课堂教学的收获是有益的补充,可以更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利于更好地做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和观察力,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主动积极地学习语文知识的好习惯;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学会创造性地学习。

  (二)课题的提出及背景分析:

  优化作业设计,实现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既能巩固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意识。《新课程标准》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深化指明了方向,也引领和提升了语文作业设计理念。近年来,全国各地对作业设计方面的研究非常重视。但综观目前作业设计现状:传统作业设计的种种缺陷仍然有目共睹。为此,本课题组通过对大量课堂内外的作业进行调查、反思、分析归类和思考,发现了以下几种常见的弊端。

  综上所述:虽然,传统的作业设计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它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却极为不利的,如果不加以改变必将使作业陷入机械重复的误区。学生终日陷于“题海“之中,苦不堪言,身心的发展也必将因此受到抑制。所以本课题在对目前作业的设计进行充分调查之后,吸取国内外优化作业设计的理论精华,提出相对应的对策形成合理的作业机制,从而构建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背景2:教师对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困惑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常可见这样的情景:快下课了,教师在学生的叫喊声中慌慌张张地进教室布置作业,教师的声音常常淹没在下课的铃声以及学生的喧嚣声中;上完课后让小老师将作业抄在教室的小黑板上,满满一黑板,学生下课急着抄,中午趴着抄,互相传着抄……

  为系统了解教师对学生作业情况的了解,本课题组拟定了以下几个问题,并将结果加以归纳,反馈如下:

  通过对教师的调查分析发现:许多教师都意识到作业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弊端。有心致力于作业设计有效性的教师反应:1、批改新课程下的作业加大了他们的批改难度:此类作业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思辫能力以及新视点的把握等具有很大的挑战。

  2、部分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管面对学生的层次如何一刀切的实行只有部分优等生能掌握的作业,却忽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刻意拔高作业难度。3、批改作业所需的大量时间造成教师无法深入钻研教材,优化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背景3:学生对优化作业设计的渴望

  我们课题组拟定了一份低年级学生作业调查表(详见附页)对全校低年级11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做作业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作业形式单一、没有选择的自由,成了压抑学生成长的工具。他们渴望作业形式的多样化和作业内容的开放性,渴望在作业中放飞自己的理想。另外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缺少必要的自觉性再加上教师对作业又缺少必要的指导,使得作业的有效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流于一种形式。

  总之在实践中,仍然出现大部分教师对优化作业设计的片面理解和低效操作,对学生缺少必要的指导。本课题在分析这些低效作业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对策进行研究和验证。从优化作业设计的有效角度摸索出可推广的对策。

  (三)文献综述:

  “任务学习”认为:学生是作业的主体,作业的设计与指导应该围绕学生具体的、个性的学习活动展开,而不应是整齐划一的。作业的设计必须尊重学生的实际,教学活动开展的需要和学生现有的认知特点。它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有效性特指“从一定的标准来看是最好的”,标准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效果和时间,既提高质量,又不增加负担。“有效”不等于“理想”,它是特指一定条件下的最优。作业设计有效性是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点,将作业进行最优化设计,让学生对作业产生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本课题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阶段研究。

  调查归因找准切入点

  作业形式体现多样性

  作业内容突出趣味性

  作业评价构建人性化

  作业方式力求兼容性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学力差异是颇为复杂且客观存在的,不同学生感觉作业负担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业布置应该“因材而为”,要考虑学生不同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不同的思维和认知特点,不同的基础和潜力后,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内外的学习任务。在考虑适量作业的同时,注意在作业的设计上下功夫。

  另外,国内外教学论研究中对作业问题也相当重视如:早期苏联的教学论专家凯洛夫、斯米尔诺夫,他们都将作业与课堂教学视为同等重要,把作业研究视为教学论研究的重要方面;美国学者库柏在世纪八十年代末,出版了专著《家庭作业》对作业的功能与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国学者吴也显在他的著作《教学论新编》中把教材分成三个系统:课题系统、图象系统和作业系统。

  我们课题组成员吸取了任务学习理论的精髓所在,将它与新课程标准下的作业改革相结合,并以此作为我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及依据。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扬长避短。针对目前作业设计现状所出现的种种弊端进行调查,同时结合国内外的理论基础,对调查的弊端反思出相应对策并进行研究,实现作业的优化设计。

  (四)研究基础

  我们课题组的区级课题《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生活化研究》已于今年上半年完成。在结题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如何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与经验,促进其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学会创造性的学习等。这即是“识字教学生活化”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又是优化作业设计的宗旨,是它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因为优化作业设计的“生命力”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启发和引导,让学生以各种形式的作业设计,在趣味性、个性化、实践性、拓展性的作业中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和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每位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另外,新课程的颁布与实施为优化作业设计创造了重要的契机。学校、家庭、社会已为优化低年级语文作业设计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也将会为此创造更佳的条件。

  三、研究构想

  (一) 研究内容

  1.调查小学低年级语文作业设计现状,从学生作业有效性出发,分析学生作业的兴奋点,寻找

  有效地激发学生作业兴趣的方法。如利用校园文化资源,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设计创造性的生活化作业等。

  2.探寻保持学生作业兴趣的方法。当学生的作业兴趣被激发起以后,为了稳定和保持这种兴趣,也为了获取他们完成作业效果的反馈信息,可以采用竞赛、交流等方法。

  3.挖掘教材特点科学地进行作业设计,科学地布置作业。

  (二)研究对象

  在《作业设计有效性》预试阶段和正式实施阶段,将年级组的几个教学班的学生及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三)研究工具和材料

  准备阶段:本课题以调查分析为主要方法辅以文献法、问卷调查法等。调查对象以海门小学低年级语文作业设计为落脚点,分布到各个班的课内外作业设计中去。

  实施阶段: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个案跟踪研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课外的作业设计中。根据两位对照班教师对同一课文设计的不同作业进行对比比较,结合课题研究,进行分析和对策归因。保证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个性化让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需要并开展一系列活动,并对几个典型的好、中、差学生建立个案,跟踪研究,以观察此研究的效果。

  总结阶段:以经验总结法为主。这阶段教师将以论文,结题报告等形式对这一研究作总结,同时展示学生作业实践、比赛活动等照片。

课题结题报告14

  前言

  课题级别:市级教研立项课题

  课题名称:初中化学教学最优化研究

  课题类别:学科教学方法

  课题组组成:本课题由市教研室原化学科蔡秀珍老师和教科所高思刚老师设计和组织(组长为蔡秀珍),全市中学共同参加,课题组成员共15人(其中高级教师10人,校长1人)。99年7月蔡秀珍老师退休,99年10月市教育科研办公室将该课题定为市级课题,经教研室和化学科同意,由化学科负责初三教研的傅兴春老师担任课题组长,继续进行本课题研究。

  课题提出过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全国教学研究的总动向是加强基础教学,提高学习能力。我室化学学科对课堂教学优化进行了调研分析,发现老师教学的优化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我们着手对教师教学的各种因素的内涵、实施的途径和方法进行研究,于1999年成立了“化学教学最优化”课题组。

  在“化学教学最优化”课题研究过程中,在99年9月以前取得的初步成效的基础上,结合素质教育的最方向,重新调整了研究方向,重点从教学设计方法的优化上进行研究。

  课题研究目的: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研究各种教学方式的最优化,期望得出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优化方法。

  课题研究对象:初三学生。

  课题研究时间:19xx年9月—20xx年7月(原定20xx年7月)。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过程。它既有教师和学生的人的因素,又有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班风、学风、学习结果等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教学活动的输入、输出过程,教学活动是在这些因素不断由异步、无序到同步、有序的循环中前进和发展的。

  在这些因素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他因素都是其学习的外部情境因素。“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优化是影响教与学功能的变量,主要是教师设计的优化,使学生自身因素得到最优化的学习情境和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过程是以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为基础的,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仅有一定的认知过程的心理结构(智力结构)是不行的,还必须有一系列的意向过程中的条件(非智力因素)配合,使其互相促进,才能达到学生自主行为的充分表现。

  在诸多的情境因素中,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信息的传播者,又是学生学习反应输出信息的接收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功能,应在用课程和教材铺设的道路上,努力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意向心理条件,促进认知过程的心理结构的发展,积极开展学习的动力和阻力的相互消长斗争,用教学效果的反馈强化,增进学生学习动力的加速度,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省力、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认识和发展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应是在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中的主导作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活动中创设的教学情境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应有明确的主体、行为、条件、标准,并以教学需要为基础,以确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为目的,以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课题“初中化学教学的最优化行动研究”就是研究如何把化学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的各种行为关系,放在一定的组织形式、途径、媒体和方法等情境中,构成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激发学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意向心理条件,促进其认知心理结构的发展,使师生在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处于同课题、同步、同时态的最佳状态,并产生共鸣,从而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

  二、实验内容和方法

  ⒈实验中的因变量:教学最优化后学生教学目标的到达和情感发展水平的制定。

  学生达到教学的目标、自主学习的心理行为表现中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品质的调节与变化是本实验的因变量。依据《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素质教育要求和教学实际,我们首先制定了本课题的目标体系:

  目标 内 涵 发 展 水 平

  感受(A) 领悟(B) 追求(C)

  教学目标 学生学习的教学质量 达到 良好 优秀

  动机 是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心理过程,它是以需要为基础的。 ⑴家长的要求

  ⑵老师的要求 ⑴老师的希望

  ⑵家长的愿望 ⑴自己的前途

  ⑵祖国的需要

  兴趣 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从事某种活动,并能经常关心该活动的心理过程。 ⑴对某事物或现象有好奇心

  ⑵想亲自动手尝试 ⑴愿意亲自参与

  ⑵设法动手实践 ⑴十分乐意地去体验

  ⑵迫切期望去探索

  情感 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和体验的心理过程。 ⑴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⑵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⑴自主地学习

  ⑵争取圆满完成老师交的任务 ⑴十分乐意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

  ⑵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意志 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并能支配、调动自己的学习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⑴主动地预习、复习

  ⑵积极完成课内外任务 ⑴遇到困难不避让

  ⑵能克服学习中的一切困难 ⑴能排除干扰,努力学习

  ⑵即使遇到挫折或失败仍能坚持学习

  我们把目标的发展水平分为“感受”、“领悟”和“追求”,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

  (A)感受:感知和初步接受。通常表现为对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产生积极的反映。

  (B)领悟:领会和觉悟。通常表现为对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能够理解,并能用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C)追求:获求和取得。通常表现为对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能够严格遵循,且深刻体验。

  ⒉实验中的自变量:各种教学情境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创设。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心理行为表现,本课题研究的情境创设在实体情境、语言情境和想象情境这些基本情境的同时,更多是创设一种质疑、探究、联想的氛围,建立教学师生互动的主体结构,达到“以境透思”的效果。我们总的构思是:变适应型为创造性,变同步伐为多样型,变封闭型为开放型。

  ⑴教学情境的类型应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如:

  创设明确易读的学习目标,调节学习的动机指向,调控激趣。

  创设价值展示,需求激趣;学有新知,以新激趣;情感交融,以情激趣;学有成功,信心激趣。增强求知欲望。

  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意境,调动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观察,积极思维。

  创设形式多样的实验场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内化学生的学习情感。

  创设先学后讲,留给学生以思考与想象的时空,师生互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需求;体会成功的喜悦。

  创设立竿见影的反馈渠道,磨炼学生的学习意志,体现主体的生命活力。

  创设团结奋进的班集体,形成互帮、互学的奋发向前的风气。

  创设学生“说学”形式(学前说学、学中说学、学后说学、学法说学),增强师生、生师、生生的双向多向交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寻找最佳学习途径、探索学习规律。

  创设形式多种的活动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⑵教学情境创设的时间、空间和频率。

  我们把引出课题、解决难点的情境称为主情境,其他情境称为自然情境,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其中刻意性明显且对学生感官刺激较强的情境,创设不宜过多,一般每节课2-3次。自然性情境只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激发、认知的发展,则可随时进行。

  每种教学情境可以对因变量的一个或几个目标产生激发。

  课堂教学只是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而非全部过程,教学活动应该向课外延伸,所以情境教学的实施不应只限制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内。

  ⑶情境创设合理性的判断。

  可用下面两个指标衡量情境创设的合理性:一是教师发生的信号能否在学生中产生积极的反应;二是师生是否有愉悦的心理体验,进入“情境”之中。根据初中生情绪活动的体验的迅速性和外露性,教师可予以判断。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使学生能进入“情境”之中,参与“情境”之中,乐在“情境”之中,完善在“情境”之中。

  ⒊学生心理行为个别差异发展观察内容

  自变量(各种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教学的优化)对因变量(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激发,是通过学生心理行为差异发展表现的。本实验着重观察以下几方面的行为表现:

  ⑴课内行为

  ①一般参与度(如精神状态、记笔记、举手发言、参与讨论、提问正确率、板演、完成课堂作业等情况)。

  ②自我能力展示(如质疑、动手实验、发表自己的见解、向教师挑战、上讲台小结等情况)。

  ⑵课外行为

  ①作业完成情况,预习、复习情况(作业能提出不同解法,超前预习,自学高年级内容等情况)。

  ②参加课外学科活动情况(课外读物的阅读、魔术表演、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小论文的撰写、小实验的设计等情况)。

  ③问卷、交谈情况。

  ④同学间、师生间关系(互帮、团结友爱、互学、谦虚、自律、自立、自信等情况)。

  ⑤偶发事情的态度(成功、失败、表扬、挫折态度等自我行为自控情况)。

  ⑶测试成绩变化。

  ⑷综合评价。

  以上观察内容的目的,是从对学生认识中产生,通过运作重新认识学生,即始于学生,终于学生。学生是实验对象和参与者,又是实验成果的鉴定者和受益者。

  观察对象为实验班总体(如抽样不得少于 ),每人一表,分四阶段记录。第一阶段为进入初三时,以物理为基础进行问卷、交谈得出,作为起始水平;第二阶段为初中化学第一章结束后;第三阶段在上一学期末;第四阶段在毕业考试后升学考试前。

  教师根据本课题的目标和发展水平建立每一试验对象的成就档案,分四阶段对试验对象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根据观察、问卷、交流和测试结果,按目标发展水平层次定位。如某一目标达到某一层次,就在对应的位置打“√”。第一阶段的定位为试验对象的起始目标发展水平,由此确定最近发展区的目标,从而选择合理的教学情境。

  目 标 动 机 兴 趣 情 感 意 志

  发展层次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特殊情

  况记录

  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能客观、较全面地了解自己、体验进步,看到不足,选择行为方向,确定合适的目标。因此,观察对象的行为表现,在被观察者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跟踪调查情况,给予客观评价。教师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信任学生。

  ⒋课题目标达成评价

  本课题目标达成评价性质是目标参照系的绝对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校正教学中的偏差和判断其效果。而情境目标的评价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首先心理活动的显露大多具有双重性,其次是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活动稳定性较差,同时实验中的干扰因素比较复杂。为既简单又科学,还要有一定的可靠性,我们把情境教学目标的评价限定在化学学科课内、外教学指定的要素范围内,注重教学过程的调查分析,采用统计的方法分阶段进行。

  首先确定一个一般参考线(如图所示)。此参考线的确定依据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要求的合格率为95%(每一目标的A级水平为合格);化学学科约占初三周课时的12%。且认定情境目标评价与认知评价成正相关。再按每一阶段不同目标不同发展水平综合统计的人数频率作图。

  图线分析(以第二阶段兴趣目标为例): (频率:%)

  ⑴若曲线靠近一般参考线右侧,则认 100

  为达标;若离右侧较大,则应防止试验对 80

  象偏科性的片面发展。 60

  ⑵若曲线在一般参考线左侧,则认为 40

  欠缺,应对实验中的自变量进行校正。 20

  ⑶曲线与一般参考线相交,若陡度较 0

  小,则实验中自变量应注意面向全体试验 A B C (发展水平)

  对象;若陡度较大,则实验中的自变量应注意拨尖。

  通过几个阶段的连续统计,根据曲线的变化与一般参考线的位置相对关系,我们可以得出创设的教学情境对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是否有效这一结论。

  ⒌最优化教学方式的构建

  为使我们的构思变为可观察、可理解、可操作,我们对最优化教学的试验程序进行归纳——最优化教学方式的构建。以实验法为主,验证和发展教学多样化选择。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将教学的各要素在整体结构上进行的有效综合,涉及多种方法的选择,并择优形成具体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教学多样化方式一般由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程序、教学评价及案例等要素构成,并通过展示课不断完善。

  本课题实验的总模式是:多样化素质教育最优选择法。

  所实验的教学程序可归纳为:

  提出问题

  启迪思维

  情境激发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的最优化组合

  教学互动

  迁移应用

  内化素质

  三、实验成果

  从市级教研课题的研究过程,课题组全体成员感受颇深,从取得的成果中深受鼓舞。

  ⒈通过课题的研究,使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理论和教科研水平均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带动了全市化学学科教科研氛围。

  课题组共举行了四次论文报告会,从中选出33篇编印成本课题论文集,其中获省级论文评比一等奖1篇,二等奖7篇;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的有1篇,省级刊物发表的有5篇。《论文集》发至学校化学组,使全市化学学科教科研氛围及质量得到提高,20xx年市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举行的论文评比中,就收到应征论文23篇,其中质量普遍较高。

  ⒉通过课题的研究,培养出一批学科骨干教师。

  课题成员中有1人被评为市级学科带头人,4人被评为市级学科骨干教师,大部分是县(市)区学科骨干教师。由于课题研究成果,有多人被提拔为学校校级领导或负责教务、教科研工作。

  ⒊学科教学结构和形式发生了较深刻的变化,形成一定的新的教学方式,课题组研究的一些运作模式已在部分学校教学中取得认同并应用,带动了全市化学学科教学水平的提高。

  ⑴课题组先后开设试验课、展示课15次,由此选编了《课题教案选编》,收集较成功的教案10篇。在此基础上,深入进行教学方式优化模式的构建,选编出《课题教学模式文集》一册。课题的课堂教学模式已逐步成为我市初中化学教育改革新的突破口。其中多种教学情境,如教学目标达成信息快速反馈的“色卡”、学生自我小结、简单效果明显的投影片的制作和运用、师生互补等运作已得到广泛运用。

  ⑵课题组成员在省级的评优课、实验调演、多媒体课件并评比中有4人分别一、二等奖。

  ⑶“小论文、小实验”评比已成为我市化学学科有一定特色的活动内容。小论文内容有:学法与体会、知识整理与讨论、观察与思考、建议与设想、趣味实验、化学与社会、科普小品等,这种内容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应有的发挥。

  ⒋实验对象和对照对象在心理素质方面以及参加学科竞赛、化学小论文评比、中考成绩等方面均取得明显的差异。

  实验对象在情境目标的定向指导下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自我调控的能力,增加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经常领悟到成功的喜悦,减轻了学习的心理压力,从而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课题结论

  经过对课题目标达成的评价,以最优化为主线的化学教学多样化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可以产生较明显的促进作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教师创新意识强烈的前提下,对教学定会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

  五、课题研究的思考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题的素质教育将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实行教学中的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的具体落实,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个性的学生。为此,教育工作者必须自觉努力学习和探索,使自身具备创新意识教师的素质。

  创新是对学生的挑战和诱导,也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挑战和诱导!

  只有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才会体现出育人本质。

  如何与本阶段课改理念相一致,使教学方法达到最优化选择是本课题进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式。

课题结题报告15

  一、研究的缘由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玩是孩子的天性,要发现、保护和引导幼儿固有的天性。”“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但在实际的幼儿园教育中,还存在重智育、轻游戏的倾向。家长也更关心孩子的智力发展,往往认为游戏就是“玩”,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多少用处。儿童游戏越来越少,孩子越来越孤独。而另一方面,民间游戏面临失传。那些以前给我们带来无限快乐的民间游戏踢毽子、跳房、投沙包------已不再为孩子们所熟悉。其实,民间游戏简单易学、趣味性强、材料方便、不受场地人数限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潜在发展空间,正适合我们县城的幼儿园,我们何不把民间游戏介绍给孩子们,让他们也体验传统游戏的快乐呢?为此,我们幼儿园选取了董旭花教授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多元价值开发”子课题——“民间游戏的现代好处挖掘”,期望在课题引领下认真了解、解读民间游戏,让它在幼儿幼儿园教育中发挥巨大作用,让孩子们体会民间游戏的乐趣,促进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同时也期望,在课题引领下,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研究目标

  1、以课题活动为契机,提高老师的专业素质,重点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潜力。[由*整理]

  2、研究民间游戏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了解游戏对幼儿社会性交往潜力、情感、智力发展的作用。

  三、研究资料

  1、各年龄班如何选取适宜的民间游戏,如何对传统民间游戏进行改变和创新。

  2、民间游戏与幼儿多元智能(个性是社会交往潜力)发展的关系。

  四、研究对象

  主要选取夏津华夏幼教中心3---6岁(小、中、大班)约300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

  五、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评优展示法、观察法、谈话法

  1、文献研究法:透过对相关游戏资料的搜集、学习、分析和理解,了解关于幼儿游戏评价的最新进展和民间游戏的现状,为幼儿进行游戏活动带给理论支

  持和方法指导。如:我们透过研究资料搜集了很多少数民族的游戏,如“叼羊大赛”、跳花竿等,孩子们很喜欢。

  2、行动研究法:我们经过思考决定实施以幼儿为主体,以活动案例为载体的教研活动模式,注重行动研究------反思------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再次活动(行为跟进),紧密结合实践中的难点尽心研究。如刚开始做课题时,小班幼儿不适合搜集来的民间游戏,因为一些比赛性质的游戏对体力和智力的要求比较高。我们经过反复研究,改造民间游戏,重点发展适合小朋友的非竞赛性质的游戏,老师们提出来能够试试语言类游戏(比如《拍手歌》)和表演游戏(比如《挑小狗》),结果孩子们很快就爱上了这些活动。

  3、评优展示法:从全园评选出几个秀的民间游戏活动案例,请老师们一齐观看活动,并当场进行评析,合理吸收和借鉴,然后应用于实践。这样进步十分快。如,我们在xx年x月观看了杨杰的《百变神圈》,老师们都从中学到不少东西,大家发现,民间游戏配上民族乐曲,感觉很美!xx年x月我们又观看了蒋岩岩的《齐天大圣》,我们又发现,用传统故事中的人物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体育游戏、表演游戏交融渗透,游戏的趣味性大大增强。就这样,大家经常交流,互提推荐,一点点提高。

  4、经验总结法:将同做“学前儿童游戏的多元价值开发”课题的其他幼儿园的成功经验合理吸收,取得对课题开发有启发好处的经验,概括出支持课题研究的先进方法并加以利用,对我们研究水平的提高很有益处。上级课题组给了我们很多交流学习的机会,利津一幼的“资料收集”和烟台蓝天幼儿园的论文写作都给了我们极其宝贵的启发。

  5、观察法: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和比较,会发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这也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游戏的观察评析都以此为依据。我们会在主角游戏中发现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水平究竟怎样,还会在体育游戏中发现孩子的运动潜力如何------记录下来,便于又针对的实施教育。

  6、谈话法:主要用于游戏之后,和小朋友交谈,了解他们在游戏中的感受,以及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以便及时对游戏规则做出调整。

  七、研究实施步骤

  1、学习准备阶段

  A、基本理论的学习:学习丁海东《学前游戏论》、周兢《中国民间游戏》、皮亚杰《儿童心理学》,重点学习学前儿童游戏的专业论著,进一步了解幼儿游戏的特点,并了解民间游戏由来和各种玩法,结合幼儿园的实际状况,思考如何让民间游戏深入孩子的生活,让他们真正喜欢上民间游戏。

  B、确定人员分工和各时段任务:

  我们这个课题由园长常红喜亲自督导,教研组长宿军全面负责,精选我园秀的骨干教师:xxx、xxx、xxx

  具体安排如下:

  起止时间要解决的问题负责人

  20xx.1------3月活动发起,搜集素材,分析归类。xxx

  20xx.3------20xx.4月实践阶段,各班选取民间游戏活动。课题组全体教师20xx.4------20xx.4月阶段总结,全园游戏展演,资料收集。xxx课题组全体教师

  20xx.5------9月结题阶段,提升经验,巩固成果。xxx

  2、课题实施阶段

  第一步:召开课题组会议,制订各阶段目标,明确各自的任务。第二步:利用图书文献、学前教育网搜集民间游戏的相关资料;召开班级家长会,请小朋友和家长都参与收集相关材料的活动中来。

  第三步:资料汇总,研究、分类,确定哪些游戏适合在幼儿园开展。

  第四步:各班每月选取一个适宜的民间游戏,介绍给小朋友,大家一齐做游戏,教师观察并记录。课题组根据幼儿的状况和老师的意见召开教研会,分析解决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推广先进的经验。同时注意收集文字资料、影像资料。

  第五步:对活动中积累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筛选,并分门别类存入档案。

  第六步:提升经验,重点引导参与课题的教师撰写论文、制作课件。并进行评比,相互学习。

  第七步:结题,向上级课题组呈交研究成果。

  八、研究成果

  我园于20xx年x月被董旭花教授主持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多元价值开发的实践研究》课题组定为课题研究实验园,结合幼儿园实际状况,我们选取的子课题是《儿童传统游戏的现代好处挖掘》。在从事课题研究的两年多里,在总课题组的引领下,课题组成员深入研究,用心实践,大胆创新,在民间游戏的创新改编、游戏和幼儿多元智能关系的研究、教师的教研潜力提升等方面都大有收获。

  同时,还积累了超多的游戏活动资料,编制了自己的园本教材。华夏幼教中心的孩子爱游戏、玩游戏已蔚然成风。现将我们取得的成果列举如下,请总课题组检查验收:

  1、民间游戏的创新、改编。

  我们在整个课题研究中共收集四十多个民间游戏,分为体育类、益智类、语言类、艺术类并对这些游戏作了相应的创新改编,并已经汇编成册(见《夏津华夏民间游戏集锦》)。其中三篇被收入20xx年x月淄博总课题交流会《阶段性成果集》。

  2、游戏和幼儿多元智能关系的研究。

  我们对开展的每一个游戏都进行了多元价值分析,发现透过丰富的游戏,幼儿的社会交往潜力、智力、体能都有较大提高,个性是社会交往潜力提高很快。

  我们已经制作游戏观察幻灯片5个,整理出论文十余篇并编印成册,其中论文《亲子游戏在家园联系中的作用》已在《幼教园地》20xx年第一期发表;课件《捉不住的小鱼》、《我和报纸做游戏》获“解读儿童游戏,走进童心世界”课件大赛一等奖。透过教师的分析总结,我们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游戏发展幼儿的多元智能。很多外地参观交流的老师都说:“这些孩子的智力水平远远高于他们的年龄!”

  我们的孩子进入小学很受欢迎,在校园里,不论是体育运动、文艺表演、学习知识还是与人交往,他们都出类拔萃,应对自如。

  3、做游戏、爱游戏构成幼儿园的特色。

  我们根据游戏活动的经验,编制了分年龄段的案例设计集(《夏津华夏民间游戏集锦》),并保留了幻灯片资料;根据孩子们爱游戏的天性,我们把每年的四月为“游戏月”,每年x月举办“亲子运动会”。每一天下午4点后,全体小朋友都参加户外游戏,游戏已真正成为华夏幼教中心的传统和特色。

  4、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课题研究是一条线,我们不断针对实践中的难题开展教研,从一开始的游戏筛选、游戏组织到之后的游戏观察、游戏评析、整理论文,老师们的专业潜力一步步提升,每位参加课题的老师都深有体会,她们说:“此刻,读专业书籍的多了,游戏时拍照的多了,向幼教刊物投稿的多了,会制作课件的多了。”作为课题的负责人,我更有体会,老师们从“不会提问题,到会提问题,到会研究讨论解决问题”,她们已经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一步。这些都得益于总课题组的引领,我们确实在课题活动中学到很多。

  九、反思

  我们是新成立的幼儿园,这是第一次做课题,所以在刚开始时觉得困难重重:

  课题活动开始后,怎样写反思?怎样从纷繁的材料中提炼出有价值的、规律性的东西?怎样提升经验,汇总成优秀论文?幸好,有总课题组的帮忙,我们从其他幼儿园也学到了很多,最后从实践中摸索出一点点经验,感谢董教授在课题研究中给与我们的指导,真诚的期盼下次与您合作!

【【热】课题结题报告】相关文章:

课题结题报告02-23

课题结题报告【推荐】11-16

课题结题报告格式11-08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07-14

课题结题报告模板03-01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02-15

课题结题报告(精选15篇)11-16

科研课题结题报告11-10

课题结题报告精选15篇11-04

数学课题结题报告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