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结题报告

时间:2024-07-24 10:21:33 结题报告 我要投稿

【必备】课题结题报告

  在现在社会,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题结题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必备】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1

  一、课题实验的背景及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指明了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对现代的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定义,提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核心。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挖掘语文教育中人文内涵,而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交流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写作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务对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道德修养有很大帮助。

  二、课题实验的进展

  1、方案的制定

  语文作为一门传统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以个性化教学理论和<新课标>思想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课堂教学实际为研究主渠道,从教学的两个基本要素即教师和学生入手,关注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建设,力求师生和谐互动互进,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让教师教出个性,学生学出个性,实现“以科研促提高,以提高赢发展,以发展求质量”的目的。

  2、研究的重点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心理学研究指出:“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培养青少年的思维能力是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传统教学是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精于分析,教学形式单一,很显然,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的束缚,更谈不上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采取何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个性化的教学,达到教学相长,师生共进,提高教学质量,亟待研究解决。基于此,我们确定以下几方面作为研究的重点:

  (1)写作教学现状和对策。

  (2)个性化阅读写作教学和语文教师的创新意识培养。

  (3)个性化写作中科学的思维训练体系。

  (4)写作教学和语文课堂的交融、整合。

  (5)个性化写作过程中资源的开发。

  通过重点研究,达到以下目标:

  (1)课堂教学:师生民主,氛围宽松,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形成自、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个性;

  (2)队伍建设:积累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经验和教学案例,提高参与教学改革的教师的业务素养和学科科研能力水平,为学校培养学科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提高我校语文教学质量;

  (3)学生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写作水平,同时也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健全人格的形式和发展。

  3、主要研究方法:

  ①调查研究法:我们在课题的研究中,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和把握学生、老师在教学中的现状和感到的困惑,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②文献分析法:课题组及时搜集、整理、借鉴国内外教学的相关理论、实践经验和教学案例。

  ③行动研究法:通过一系列社会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观察和感悟,注重挖掘材料和积累素材。

  ④经验总结法:将在实践中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归类整理,并从中总结出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和方法。

  4、课题实验的组织与实施

  课题起止时间从2006年至2009年,具体分三阶段开展:

  (1)从2006年10月至2007年9月为起步阶段:转变观念,更新理念。制订方案,明确思路,做好计划,组织实验教师学习“个性化教学”课题相关理论,要求教师教学时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自身经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

  (2)2007年10月至2008年9月为攻坚阶段:理论创新,有所突破。探索语文个性化教学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系。

  (3)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为总结阶段:运用整合,总结结题。对各阶段的测试数据、资料统计进行分析整理,撰写实验报告,介绍实验做法。

  现将各阶段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起步阶段:转变观念,更新理念

  1、领导重视,骨干参与,更新理念,深化认识

  课题开题后,语文组成员人人参与,深入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新课程语文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总方案及实施方案”;课题组教师一起交流谈心得,认识传统教学带来的弊端。通过学习讨论,深化了对课题的认识,在沉重的反思的`同时,打开了教学的一扇新窗户。

  2、结合本校实际,制订课题方案,明确实验研究思路。

  课题开题之初,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从上好第一堂实验课开始,课课落实,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自身经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明确要重视语文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校语文教研组围绕“新课程下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研究”这一课题,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作为课题的领衔人,我带领全组人员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开展“经典重温”阅读工程

  阅读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认为是传播人类文化、吸取思想精华、培养审美情趣、提高精神境界的最佳方式。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强调学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300万字”。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新高考也明确地将十部名著列入江苏省高考考查范围。因此,为学生开列书目,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积累已成为语文老师的当务之急。我校语文教研组经过认真研究后,决定三个年级一盘棋,高中三年学生必须有整体阅读的计划。

  除阅读教育部推荐的经典著作外,我们还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天天三个“一”:要求学生每天诵读一首古诗;课前交流一句座右铭;回家向父母背诵一句格言。

  2、周周三个“一”:每周写一篇读书心得;举行一次读书会,在交流中互相促进和积累;每周一次专题讲座,由语文组教师分工协作,就写作中的基本理论进行指导。

  为配合读书计划,各年级在平时及寒暑假的作业布置上特别注重阅读、写作的安排,例如:2006年高一年级布置的寒假作业是

  (1)阅读:完成新课程推荐篇目阅读任务——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阅读时需做读书笔记,开学后将举行读书报告会,进行交流。

  (2)写作:完成四篇小作,其中两篇为<三国演义>的读后感或文学鉴赏。

  (3)积累:完成20首诗歌及其欣赏内容的背诵任务,一天一篇,开学前的作业检测将从中挑选五首进行考查。

  为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高二语文备课组于2007年推出文学名著导读系列校本课程。老师们带给了同学们一份红楼大餐,解说了<围城>的经久魅力,诠释了<哈姆莱特>。让高二学生走进了文学的殿堂,享受了一次文化的盛宴。2007年12月,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上,我校举办了“弘毅读书报告会”,学生们就自己的读书经历与思想感悟作了交流。一项项活动的开展让阅读真正成为了“悦读”。经典的重温,让学生陶冶了情操,放飞了思想,积累了素材,拓宽了视野,成了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2008年由语文组陆纪登老师参与编写的名著<快捷通>出版,成为文科学生阅读名著的辅助资料。

  二、营造语文课堂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1、创设个性化课堂教学情境

  学校在教室墙壁上张贴古今中外名言警句,并开设图书角,让学生家中的书籍流通起来。2、挖掘教材中写作素材

  高中新教材精选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既是很好的课文,又是很好的素材。整合课本材料,指导学生运用到作文中去是提高学生作文切实有效的措施。为此,我校高三语文备课组做了,大量工作,编写了独特的校本作文材料。高三备课组长在2007年我校对外公开教学中展示了这一成果,得到了兄弟学校的一致好评。

  三、课堂内外的整合行动

  1、20xx年高一备课组开设了“快乐作文”校本课程,2008年开设了“经典阅读”校本课程,在校园网、校报上开设专栏,并定期印发刊物,将学生习作结集出版。

  2、邀请专家来校讲学。王力群教授的讲座提高了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作家毕飞宇、祁智、范锡林的讲座放飞了学生想象的翅膀,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校电视台定期播放名著的讲解,如“百家讲坛”的精彩节目的播放让学生在欣赏中得到提高升华,这些都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

  3、重组骥江文学社,不定期举行作文讲座、作文竞赛等,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语文组2007年先后组织学生参加了三次省作文大赛。在江苏省第六届“中学生与社会”现场作文大赛中,我校顾碧阳同学荣获高中组特等奖,朱葭同学荣获二等奖;在省教育学会主办的“高考作文杯”江苏省首届高中生现场作文大赛中,我校徐天娇获特等奖,展楠、田晓贝、秦晴荣获一等奖;蔡慧、郭煜、周逸人荣获二等奖,我校被授予了优秀组织奖;在教育厅主办“镇中杯”第七届高中生现场作文大赛决赛中,朱葭、田晓贝、鞠云三位同学荣获省一等奖。语文组辅导学生参加省中学生现场作文大赛,我校高三(19)班戴唯、三(21)班常晓丹获首届“高考杯”创新读写大赛一等奖,取得了南京大学自主招生的资格。在江苏省第七届“中学生与社会”中学生现场作文决赛中,高一(3)班赵宸艺同学荣获高中组一等奖。2008年11月23日我校组织部分学生参加了由江苏省教育学会主办的“高考作文杯”江苏省第二届高中生现场作文大赛,我校选手钱梦姣获特等奖,赵宸艺、唐燕、黄诗婕、孙燕霏、周晗5名同学获一等奖,二等奖4名,三等奖8名的好成绩。我校被授予“优秀组织奖”。2008年组织学生参加“我与经典有约”征文比赛,高三(7)孙熙伟、魏艳波同学获省一等奖,另有二十位同学获省二三等奖。

  4、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内知识得以拓展延伸。2008年5月,结合高二所学<唐诗宋词选读>,全年级举行了诗词名句默写比赛,又举行了“走进经典”唐诗宋词朗诵比赛,学生自己写串台词,自己主持,自选朗诵篇目和配乐,经过激烈的竞争,高二(7)班陈靖雯同学脱颖而出,先后参加了靖江市、泰州市“雅言经典朗诵比赛”,获得了泰州市二等奖。

  5、20xx年,在语文组的团结协作下,第二届“高考”杯(华东地区)创新读写大赛复赛在我校成功举行。我校高三两位同学获读写大赛一等奖,取得了名牌大学自主招生的资格;我校两位同学在“苏教国际杯”第九届江苏省高中生现场作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一位同学在“新语文学习杯”第八届“中学生与社会”现场作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七名同学在江苏省“高考作文杯”现场作文大赛中获一等奖。赵宸艺同学代表泰州参加了首届全国中小学生“中华诵”夏令营活动,我校被评为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学校。

  四、走进生活,重在实践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考察活动。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考察家乡名胜古迹和地名由来、传统习俗、饮食文化等,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存在众多的写作素材。2006年高一学生利用寒假对靖江店铺名折射出的文化现象作了深入调查研究并撰写了调查报告。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语文组配合校团委在高一、高二年级中发起了“写给灾区孩子的一封信”征文活动,倡导学生将视野投向社会,关注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

  (一)攻坚、发展阶段:理论创新,有所突破

  1、理论学习是基础,创新是根本。课题组所有成员认真交流探讨,并结合学校的课题科研实际做了认真反思。正是沿着这条教改科研的思路,每学期语文组成员积极撰写论文,三年来,有数十篇在国家级论文比赛中获一二等奖。

  2、我们以课堂教学为研究主渠道,抓住重点,探讨个性化教学的新模式,探讨个性化教学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关系。

  教学模式是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最好桥梁,我们通过一定的教学模式将个性化教学理论贯彻到个性化教学中去,这样才能达到经验普及的目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老师及时总结,并将成功的经验运用到教学实践。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的教学,展示了语文课堂的魅力,也体现了学生的个性。2006年我组羊琳老师在省语文优课评比中获二等奖;2008年我组荣雪飞老师在省语文优课评比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2009年羊君老师在省语文优课评比中获二等奖;丁杰老师获泰州市语文优课评比一等奖。黄越前、荣雪飞、羊君、曹成玉、羊琳等老师胜任高中循环教学。

  (二)课题总结阶段:运用整合,总结结题

  艰辛的探索产生了可喜的实验效应。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实验教师乃至其他教师的教学观念变了,意识到教学同样需要与时俱进,能逐步意识到以新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教学方法灵活了,教学手段丰富多了,青年教师也由一个高起点迈入,在实验中成长起来,能够熟练的驾御课堂,实施个性化教学。课题实验所带来的教学教研成果是明显的,成绩是可喜的,教师业务素质水平提高了,教学科研能力增强了,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高考成绩稳中有升。然而,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这只是提高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良好开端,在接下来的教学科研过程中,我们将把“语文个性化阅读与个性化写作教学”课题实验研究精神继续延伸,深入挖掘,拓展课题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训练思维,个性发展的内涵。

  三、课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该课题进行了三年,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但还有许多实际问题亟待解决。例如,怎样促进学生由获取知识到形成能力的转化,怎样在语文个性化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个性化教学的评价问题等等,都是我们今后继续要研究的问题。

  教改的路是艰辛的,但也唯有这种艰辛才能带给我们快乐和欣喜。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这只能作为我们今后继续课题实验的基础,我们将以此为动力,与时俱进,开拓进取。

课题结题报告2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意义:

  英语教学正面临重大变革。现行高中英语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轻应用;重死记、轻灵活。这种弊端造成了耗时多、费力多、收效微;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恶果。不彻底改变它,高中英语教学就走不出死胡同,就无法改变全民口诛笔伐的严峻形势。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各地都对高中英语教学进行了尝试性的改革。应该说这几年课程、教材、教学模式的变革进行的如火如荼,需要我们对各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分析、检验、总结,最后采用适合自己教学实际的教学模式。实现“全面更新英语教师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正确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二、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

  1.通过实验研究,改变过去和现在正存在着的僵化而低效、高分而低能、劳累而无味的教学模式。探索建立一种灵活而轻松、简洁而高效、新颖而引人的教学模式,使之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从而能够培养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英语人才。

  2.借助于新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思维,提高课堂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成功的信心,激起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激活学生发展的潜能,从而使学生在不断激励的状态中取得不断进步。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1.多元智能理论

  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因此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的空间,特别需要认真对待英语兴趣相对不浓的学生,平时对他们降低要求,注重学习引导,激励成功的自信心,努力提供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和机会,采用激励性措施让大部分学生从教学中感受到快乐,使其对英语产生兴趣,进而乐学并及早跟上优生。

  2.激励教育理论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第斯多惠语)。管理心理学认为,认得一切行为都是因受激励而产生的,研究表明收到充分激励的人其能力可以发挥到激励前的三倍到四倍。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因素创设积极的教育时空环境和情感体验,更多的采取表扬、赞美、宽容的教育方式,形成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容动力机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成功者。

  3.学习靠兴趣,兴趣使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人对有兴趣的事物总是心神向往,优先给予注意。浓厚的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倾向时,就发展成为爱好。因此,兴趣的培养和发展能激发学生高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提倡趣味教学。

  4.《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课题研究的预设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老师们能理解自主合作学习的内涵,能够灵活运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技能,帮助和指导学生建立自主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师能够创设一个互动、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接受新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全班讨论,主动地探究总结问题等。

  具体目标:

  1.能够探索出一套学生分组学习高效的自主合作学习策略与实施方案。

  2.培养学生浓厚的自主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在小组中积极发挥自己的特长参与学习。

  3.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形成良好的合作能力。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当前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低效教学”现象,让学生在小组中充分自主研究、合作交流,转变学生的习性方式,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五、课题的研究内容:

  1、如何设置课堂合作学习环境?

  2、如何微调英语课程?

  3、探索学生合作学习策略。

  4、探索课堂教学程序与基本策略。

  5、正确处理合作学习中的几种关系和几对矛盾。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本课题将采取理论研究、实验研究、网上查询、文献法、调查法、发现法、观察法、讨论法、问卷法、教学总结等研究方法。比如:上网收集信息、图书馆查资料、问卷调查、找学生座谈、上观摩课、课题组成员进行教研讨论、经验总结、网上交流、撰写论文等,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

  七、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1.第一阶段:收集资料20xx.9-----20xx.10

  主要任务:建立课题组,收集资料,研究学习相关教育理论,新课程标准,了解国内外相关课题动态,制订并完善课题方案,做好开题审报工作。

  研究方式:文献调查法。

  负责人:侯邦智

  2.第二阶段:实验观察20xx.11---20xx.xx

  主要任务:组织教师进行“同题异构”实验听评课,并在相关主题下进行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研究。

  研究方式:实验分析法。

  负责人:雷光金李世芳魏丽丹侯邦智赵云亮

  3.第三阶段归纳提升20xx.1----20xx.3

  主要任务:调查学生学习效果,进一步实施有效性的教育研究,请相关专家给予评定。

  研究方式:访谈调查法

  负责人:李世芳魏丽丹

  4.第四阶段模式构建20xx.4----20xx.6

  主要任务:完成结题报告、论文撰写和课堂教学成果汇编。课题组进一步总结英语课堂小组合作教学有效教学模式。

  研究方式:分析总结法

  负责人:雷光金赵云亮

  八、课题研究成果及分析:

  1.“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预习案的制定和分发——情境创设——成果展示——疑问展示——讨论深化——小组互助——释疑答惑——整合总结——知识构建——强化训练

  2.通过研究和实践证明,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后,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大幅度提升。

  九、课题研究的反思:

  1.通过一年的教学实验研究,我们意识到学生自主的合作学习是真正提高学生的知识容度、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提升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综合素质的`有效的重要途径,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调动全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发展的空间,都有成才的欲望和机会。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独立的思考以及同组的合作探究,往往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教师一定要善于捕捉这种闪光点,及时进行激励表扬;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或走一点弯路,此时教师要本着宽容的心态,允许这种意外的发生,通过点拨或精炼的指导使学生及时进行自我纠正,自我完善。使学生体验探究、发现、收获的喜悦。

  3.在实验过程中,对一些难点问题,学生的观点异彩纷呈,参差不一,这样一来进行讨论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混乱”的课堂表象,甚至于个别学生因为基础差、习惯差而浑水摸鱼,趁势作乱。对这种现象就需要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发挥作用了,而这种能力却是因人而异,需要各位教师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自我探索,自我总结,自我完善。

  4.还有一种情况也需要我们教师加以注意,那就是对课堂节奏以及进度的掌控,因为从宏观上看,我们的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宏大的系统工程,不能仅仅着眼于某一节课或几节课,所以要对教材以及教学任务有着宏观和长期的规划和安排。否则机会出现“作秀于一节课”而“作乱于一门课”的情况。

  十、课题研究成果及附件目录:

  1.论文《浅谈高中英语“小组合作”的实施》已于20xx年3月在国家二级报纸《学习报》教育研究版第61期第三版上正式发表。

课题结题报告3

  一、讨论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班级学段同学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共性强调要培育和训练同学自改作文的潜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沟通写作心得,相互评改作文。”可见,放手让同学修改自己的作文,培育同学的自改作文潜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同学作文老师改,跟老师命题同学作一样,同学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育同学自己改的潜力,老师只给些引导和教导,该怎样改让同学自己去思索去打算,同学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他还说:“改的优先权应属于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重在培育同学的自改潜力。”

  而现实教学中,老师们“一批究竟”,批作文成了老师最苦恼的事。耗费了超多心血,收效却不大。同学怕写作文,总是对作文不感爱好,更写不好作文。作文批改也就成了贯彻老师写作意图的过程,同学则转成了被动理解的容器。这样做的确充分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却严峻忽视了同学的主体地位。基于此,我确立了《培育同学互批互评作文潜力的讨论》这个课题。

  二、概念界定

  本课题的讨论有三个概念:

  同学,他是作文的仆人,也应是批改和评讲的主体,同学成了主体地位,他就会有爱好,就会乐学。

  互批互评:作文写好后,是同学间的相互批改,相互评讲,不是老师包办。

  作文:是同学自己写的文章,不是其他地方选来的文章。

  三、讨论目标

  1.通过互批互评来激发同学写作的专心性,培育同学的阅读赏析潜力。

  2.培育同学批改作文、评讲作文的潜力,使批改成为习惯,以提高写作的潜力。

  3.充分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使老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四、讨论资料

  培育同学互批互评作文的潜力

  本课题系苏州市中学校“指导同学自学”微型课题,课题编号1009059,组长:朱建荣。主要讨论成员:施路平、郑咏梅、蔡秀兰、方芳等

  五、讨论方法

  文献讨论法:通过查阅、收集有关同学作文自改潜力培育方面的科研文献,猎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与本课题讨论有价值的资料。

  调查讨论法:通过访谈、问卷等方法,对同学作文批改现状以及同学自改作文潜力进行调查讨论,并加以分析综合,为课题的讨论带给第一手资料。

  试验讨论法:以课题讨论方案为目标,对各个阶段的讨论不断地进行方案、讨论、总结、修正,使课题讨论科学、规范、合理。

  阅历总结法:通过对课题的讨论,不断地加以总结,把获得的阅历加以提炼总结,以期从中探究出一些教学规律,来指引今后的教学工作。

  六、讨论步骤

  本课题讨论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xx年10月:1.学习理论,我们学习了黄大龙、朱治国合编的《生态课堂理论》,学习了《蔡明讲语文》和蔡明老师的一系列有关生态课堂的文章。2.酝酿制订了方案,我们的方案获得市方案评比二等奖。

  其次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月)按方案实施,依据实际状况,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仔细分析讨论并小结;准时上传到网页。

  第三阶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我们专心做好讨论活动,成员们每人围绕课题开公开课。有几人多次上了课题公开课,准时资料整理、总结,准时上传。最终完成课题讨论报告。

  七、讨论过程

  首先,我们学习理论,以提高理性熟悉。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生态理论,基于蔡明的生态课堂的原则和黄大龙朱志国的生态课堂理论,我们熟悉到让同学互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同学生命为主的生态教学活动。他是培育同学进展的有效途径。

  日常活动

  09年9月朱建荣对市骨干老师开作文评讲课

  20xx年3月11朱建荣老师开校级公开课:关注差生的作文评讲——我来帮你写作文

  10年3月24郑永梅老师校级作文评讲课——《捕获特征细致描绘》

  10年10年4月7方芳开校级公开课作文评讲《你在我心中》

  10年4月14号施路平老师开作文评讲课——怎样围绕中心选材

  10年4月27蔡秀兰校级公开课——怎样批改作文

  20xx年5月13市督导室来调研,市学科带头人朱志国听了朱建荣的作文评讲课,说值得推广。

  20xx年9月29朱建荣老师参与袁建忠书记的生态作文结题会

  20xx年10月19朱建荣老师给苏北宿迁市曹集中学老师沟通同学互批互评作文的做法。

  .20xx年11月22号,市教研室书记中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说值得推广。

  20xx年11月24日,在市教学活动展现月中,施路平、郑咏梅老师上作文指导展现课,朱建荣老师上作文评讲推举课。这次基教科顾松鹤科长在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有三点评价,1.港区学校的语文老师凸显了一个理念——用教材教,学后注意应用,培育同学素养和潜力。2.实施了一种策略,让同学充分参加到学习中来。3.养成了一种市进修校内卢金霞老师评价朱建荣的课:“将批改与指导相融合,将批改与作文升格训练成一体,将这次批改的目标与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达成相全都”。

  推举课后与进修校内张老师沟通,受到张老师邀请。

  20xx年11月30号朱建荣老师应常青藤校内邀请去沟通同学互批互评作文方法.

  20xx年3月11日我们邀请生态语文群老师来我校听朱建荣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并进行评课沟通

  八、讨论成效

  本课题讨论贴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班级学段同学作文训练的要求。《课标》共性强调要培育和训练同学自改作文的潜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沟通写作心得,相互评改作文。”也贴合叶圣陶老先生说的:“同学作文老师改,跟老师命题同学作一样,同学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育同学自己改的潜力,老师只给些引导和教导,该怎样改让同学自己去思索去打算,同学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

  本课题基于课堂,恰好贴合张家港市生态课堂教学的理念,让同学互批互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同学生命为主,能充分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使生本性原则、生命性原则、生成性原则、生动性原则、生活性原则、生长性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1.通过本课题的讨论提高了同学的阅读鉴赏潜力。同学互批作文,是对同学作文的鉴赏,又是对课文鉴赏的复习应用,能督促他们在阅读课上作批注,他们的评语越来越精确,证明鉴赏潜力越来越高。

  2.通过本课题的讨论,提高了同学写得体批语的潜力,同时也提高了运用规范符号的潜力以及语言表达潜力。同学经过训练,批语越写越得体,各种修改符号都能精确运用。在评讲同学作文中,能够专心中肯的发表看法。语言表达潜力明显得到提高。

  3.通过本课题的讨论,激发了同学乐学,提高了写作潜力。“同学的乐学心理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制造共性和制造思维所产生的结果能被认可和理解,其价值能被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觉者、讨论者、探究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同学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让同学评讲作文,就是确定同学的潜力,信任他们有鉴赏潜力,是敬重同学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表现,证明老师重视同学的观点、看法、推举。同学得到了老师的信任,课堂的民主和谐度就高,同学心里就简洁了,没有压抑了,同学就能专心思索,大胆发觉,大胆发表看法。同学的日记能够证明他们对作文的爱好和欢乐。同学的爱好起来了,他们的作文就越写越好了。

  4.通过本课题的讨论,能促进师生成长。

  同学评讲作文是在同学互批的基础上的评讲,既要评讲所写文章优劣,又要评讲批者的批语是否精确。这是一个鉴赏过程,要检查的写作水平,又要检查批改者的赏析潜力,无论是批改还是评讲,都要检查对以前所学学问的把握和运用。详细到评讲,又要听力、打算潜力,语言表达潜力等。所以,每一次的互批互评对师生都是一次挑战,一次提高。它激发了同学自我提高,自我进展,自我完善的个体意识。这种成长过程包括强化自省、强化自评、强化自控。同学在自省、自评、自控中成长起来。这种课堂也激发了老师的知困意识、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有了知困意识就促使你去多读多看。所以也促使了老师成长。

  5.通过本课题的讨论,我们构成了作文教学的特色。20xx年3月11日我们邀请生态语文群老师来我校听朱建荣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并进行评课沟通。新生代老师,青年名师梅洪建听课后的评价“a.一向以来,在功利的教学环境中,老师为了分数早就忽视了对同学潜力的培育。朱建荣的课让同学不是站在写的角度来端详文章,而是站在“抱负的”和“高超的评者”相结合的角度来培育同学的抱负创作潜力和批判鉴赏潜力。这个过程不是对别人作品评论好与坏的问题,而是在自己有了相对抱负的思路之后再对别人的作品的品评中进行自然的升华和再制造。这是对同学潜力培育的途径。b.一向以来,在许多人在阐释性的语文中,早就剥离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将课文的美点消解在对学问性记忆和资料性的再现之中,在“意”的强化中,忽视了“文”的魅力。在朱建荣的课堂中,不但到达了“文”“意”的自然统一,而且是反向的在作文评改的过程中达成了对课文中“文”的反哺。在更高的层次上熬炼了孩子的审美潜力。c.一向以来,孩子们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情愿看到别人的美,只看到别人的不足。

  但在朱建荣的作文评改过程中不仅仅仅让孩子发觉了别人的不足,更让孩子们发觉了别人的美。同时在对评语的评价环节,更能体现一个人

  的再认知以及培育孩子的理解批判的潜力。这种无形中的人格培育,则是教育的永恒追求。”

  6.通过本课题的讨论,提高了对新课改的熟悉。

  老师们明白了同学互批互评作文就是关注同学生命的生态作文教学。互批互改作文最能反映生本性原则,同学评讲作文最能显示生命性原则,在以同学为主体的作文评讲课上,生态课堂的生动性原则、生成性原则都得到充分体现。

  7.通过本课题的讨论,提高了老师的指导作文潜力。

课题结题报告4

  “提高纠错认识,改善纠错策略”小专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校园高度重视教学科研工作,20xx年4月,游仙区教育科研各校的科研人员走进了成都锦江区,学习他们的科研成果,其中他们的“小专题”之路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

  从锦江区教师进修校贺校长的讲话中体会到,“小专题研究”就是基于教师个体经验和个性特征的研究,大多镶嵌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情境和行动中。与“大课题”研究相比,“小专题”不那么讲究规范性,减少了许多繁文缛节,具有更大的自由度。

  我校20xx级即将面临毕业,而且我们年级的数学学科相比较较薄弱,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们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发此刻纠错问题上比较集中,具体表此刻:有多半的学生对经典错题的态度和应对错误时产生的情绪是无所谓;对经典错题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有错题本但是没有坚持改,平时都注意经典错题收集整理的学生为数不多;一般没有对经典错题归因,据调查原因是没有时间,还有少部分认为没有必要,不如利用这个时间多做几道题,当然也有的是经典错题太多无从下手,也不明白怎样分析原因,多数学生没有发现它的价值,所以提出“解决学生纠错问题”这个小专题。

  二、前阶段概况:

  1、课题研究的目的

  ①提高学生对经典错题的重视程度,改善纠错的方法,如何有效的发挥经典题的价值。

  ②让提高学生纠错潜力进入课堂,为高效课堂出一把力。

  ③提高老师重视学生纠错,给足纠错时间,从题海战术中走出来,让学生自我反思才是高效的学习方法。

  ④透过研究培养教师们教研教改的兴趣,了解教学反思的必要性,2、课题研究的资料

  在研究的准备阶段,对学生调查表此刻:有53%的学生对错题的态度和应对错误时产生的情绪是无所谓;只有22%的认为错题很高的利用价值;有70%的有纠错本但是没有坚持改,只有28%的在坚持;平时都注意错题收集整理的只有6%;学生没有整理的原因:75%是没有时间,有19%的认为没有必要,还有6%的是错题太多无从下手;考前只有33%的学生仔细看,觉得很有用。这个问题的根源归根到底还是我们教师设计的活动是否具有这方面的指导好处,教学活动中是否有辅助纠错方面的环节,课外指导和监督措施。因此,本阶段要透过研究,使我们的教师逐步把课题思想贯穿到平时的教学中去,注重学生的纠错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注重学习活动的设计,使我们的课堂更能有效辅助学生纠错,课外加强指导和监督。并引导老师在反思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点解决如何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

  3、课题研究实施策略

  前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资料、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在课题论证、课题分解、研讨交流、课题实施、经验总结等方面做了超多的工作,也取得了必须的成绩,到达了初步阶段的目的。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提升素养

  课题研究成功与否,与课题研究成员素质有很大关系。为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素质,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更有效的课研,课题组成立伊始我们就组织成员认真学习课题研究方案、自学相关理论知识,如《课堂教学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等,这些学习使我们明确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效率”及“课堂教学行为”等概念的界定。我们还组织各位成员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其解读、《数学课程标准》及其解读等有关课题研究的材料,学习了与课题资料相关的经验文章。在学习中我们追求形式的多样性与结果的实效性,以个人自学与群众学习、讨论交流相结合,规定资料与自主、自由学习相结合,搞专题研究、课堂交流等活动形式。透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各位组员统一思想,并致力于在课堂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数学学习过程之中的探究、发现、猜想、质疑等认识活动显现出来。

  (2)认真组织实施开展课题研究,吸取先进经验,加强交流,不断提高研究水平,自“解决学生纠错问题”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开展以来,校领导小组为课题组带给了许多课题研讨资料,使得研究人员开阔了视野,吸取了经验,为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带给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以使课题的计划不断地变为课题的实践并取得成效。课题组制定了详尽周密的研究工作计划,确定分期研究目标,对课题研究理论的界定,及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确定研究的重点,选定课题组实验人员,确定实验成员的具体工作;开展课题组研讨活动,交流经验;在实施该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把着力点放在“选题——归因——利用”上,想方设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提高纠错的效率,从而学习的效益,让老师和学生都从题海中走出来。

  (3)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校正研究方向

  打造高效课堂是目前基础教育课堂追求目标。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根据我们的实际状况,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目标要求,把课题研究和日常的`教研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选取不同的方面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该课题实施以来,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年级数学教师首先从学生纠错上有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其次透过课题研究有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理论研究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

  (4)加大“课题研究课”的力度

  前阶段数学课题组加大了“课题研究课”的力度,并在此基础上,要求课题研究负责人、备课组长与全年级的数学老师每周定期一节“课题研究课”,在听课之后及时召开课题研究会,总结经验和不足之处。上课老师也要虚心理解别人的指导与推荐,及时整改教学中的不足,继续发扬教学中的优点。透过这项活动使我校数学课题组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切实提高。

  研究课的质量主要看以下三点:

  ①课堂出现学生易错陷阱时,老师是否采用科学、高效的应对措施;

  ②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是否渗透学生经典错题收集的意识,③学生是否对经典错题的处理潜力有必须的提高。每个教师务必保证每上一节课,要有新的收获,反思设想与效果的差距。

  4、课题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启动阶段(4月份----3周)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学习有关资料、文献(最重要的一步——选题)。

  向老师做调查“在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要做好三结合:将专题研究与学生现阶段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结合起来,与自己急需解决的教学问题结合,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调查:1、教学中出现了什么问题2、想到达什么目的3、打算怎样办),我们透过三次教研会,对问题归类整理出两个方面共10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最后结合实际状况,且大家关注度高的问题,确定“学生纠错问题”的小专题。

课题结题报告5

  一、课题背景

  阅读是一项获得信息、传播信息、增加知识的活动。阅读得越多,人的能力及适应性也越强。早期阅读并不在于单纯发展孩子的阅读能力,而更在乎启蒙阅读意识,让孩子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各种信息,形成阅读的概念,即要看、要听、要读、通过养成性教育,有力的推动今后的学习。研究表明,3—8岁是人的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儿童需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形成阅读的能力,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尽管他们不识字,但他们能够自己与书对话,成为自主的阅读者。因此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认真培养孩子的早期阅读习惯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问题的提出

  我们知道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期,抓好这个时期幼儿早期阅读的培养对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和顺利地完成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过渡,对进入小学学习书面语言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幼儿早期阅读水平,探讨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特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三、概念的界定

  我们研究的早期阅读是指在幼儿阶段,以图画读物为主要附加文字作品的阅读材料,从幼儿兴趣入手,在看、听、说的阅读过程中、萌发幼儿热爱图书的情感,引起幼儿阅读识字的愿望,养成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幼儿的阅读经验,提高幼儿观察、想象、思维、表达能力,为幼儿入学正式学习书面语言作准备的一种寓教于乐的语言活动。

  四、理论依据

  1、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对大千世界非常好奇,总想知道它们之间存在的原因和之间的关系,说明这时期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近年来许多相关研究显示:3—8岁是孩子自主性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孩子的语言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文字将与孩子的思维能力相互串联并在生活中发生作用。他们开始认识符号、声音、与意义的关联性,学习如何看待一张纸、一本书、一则新的知识,也尝试用自己所学的语言解释所见的世界,进而自我展现。

  2、陈鹤琴的课程理论思想理论,陈鹤琴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论、方法论、目标论,十五条主张,十七条原则,四个教学步骤,五指教学内容等。

  3、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充分考虑到不同幼儿的发展差异,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并且有相应的材料提出和指导策略,通过互助式学习及过程评价,支持引导和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和提高。

  五、研究目标

  1、了解幼儿早期阅读的水平、需求与潜能。

  2、梳理有效、多元的早期阅读活动形式与内容。

  3、分析幼儿早期阅读的特点,形成系统的早期阅读的指导策略。

  六、研究内容

  1、本园幼儿早期阅读情况的调查与研究。

  2、以图画读物为主,有机结合看、听、说、玩、演、画等形式开展早期阅读活动,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形成初步的阅读习惯。

  3、对不同年龄段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活动指导,梳理指导策略,丰富幼儿的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

  七、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1、采用文献法和小组研讨法。在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和共同探讨的基础上,理解幼儿早期阅读的意涵和结构因素,并对这一概念作出界定。与此同时,通过年级组研讨,了解本年龄段幼儿早期阅读的现状,以此修正和加深理解“界定”的概念。采用理论学习与实际行动相交融的情景观察的调查方法,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发展的特点。

  2、用理性思辨和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方法构建3—6岁幼儿早期阅读的培养策略。

  3、采用行动反思法进行培养策略的实证性研究。

  研究对象:3—6岁全体幼儿

  研究时间:20xx年9月——20xx年6月

  八、课题理论研究步骤

  在课题实施初期,研究制定了一套问卷调查(见附页)

  从这份调查中我们发现家长认为孩子的阅读水平比较低,喜欢听故事,但是不喜欢讲故事,表达能力欠缺,对阅读不是很感兴趣,大多数幼儿喜欢在家看电视,玩游戏,或者自由玩耍,只有42%的孩子喜欢看书,但是他们阅读的习惯不是很好,每周阅读五次以上的幼儿只占20%,能仔细观察画面上的角色和背景细节,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的不到10%,由此可见,在家庭阅读观上家长们普遍愿意让孩子提高阅读兴趣与能力,就是不知道如何提高孩子阅读兴趣和指导孩子进行阅读。

  之后,我们又在幼儿园各班让教师调查幼儿早期阅读的情况

  班级人数不喜欢阅读较喜欢阅读喜欢阅读

  人数%人数%人数%小一班48 17 36% 22 46% 9 18%注:较喜欢阅读指不会正确翻书不理解阅读内容,喜欢阅读指能较好掌握阅读方法理解内容。根据这些测试、调查让我们有了一个研究的方向,而后通过收集文献资料,组织教师学习早期阅读活动的内容、手段和方法,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使幼儿的阅读兴趣、习惯、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现总结如下: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乔姆斯基认为,环境可以产生激发效应和塑造反应,营造一个相适应的环境对幼儿兴趣的产生至关重要。我们把活动室光线充足的地方,用矮柜隔开,铺上地垫,放几个靠垫,作为阅读区,让幼儿随时阅读。为幼儿提供与我们正在开展的主题活动有关的书籍:有故事书、自然知识、科学知识、社会知识等方面的书,有的是幼儿熟悉的、有的是幼儿不熟悉的。我们幼儿园的图书种类也值得一提,除了故事书、儿歌书、工具书还有自制书。幼儿用绘画、剪贴的形式自己构思制作图书画册,并将其放在书架上,闲时看一看也别有一番感觉。此外我们除了投放以上这些传统意义上的读物,还提供了丰富的电子读物,比如各种音响磁带能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在生动直观的影视作品中更能帮助幼儿理解水平的提高。以满足不同水平的幼儿阅读的需要,提高幼儿阅读的兴趣。例如:我们欣赏文学作品《桃树下的小白兔》时,幼儿对桃花产生了兴趣,于是产生了主题:桃花是什么样的。我们通过发调查表,收集有关桃花的图片、图书、VCD,共同探索桃花的秘密。我们还根据主题开展得情况及时更换书籍,利用空间与幼儿共同商量、设计布置主题墙饰,创设了主题墙面与图书融为一体的阅读活动区域,扩大了阅读活动的范围,增强了阅读活动的趣味性。在心上故事《桃树下的小白兔》后,我们将故事画成大幅连环画,张贴在走廊里,幼儿在自由活动时经常走去看一看、讲一讲,在这种温暖、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幼儿的额阅读兴趣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开展丰富多彩、新颖多样的阅读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常规的好坏是早期阅读的先决条件,好的阅读习惯会使幼儿终身受益,因而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就要善于引导幼儿,使幼儿能够正确地拿书、翻书、看书,能按顺序

  专心地阅读,并坐姿正确,能够按照欣赏读、跟读、朗读的常规要求进行阅读,但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要坚持一贯地抓,经常的提醒,持之以恒,才能见效果。

  三、开展与阅读有关的活动,加强指导,增进幼儿的阅读能力,让幼儿学会阅读

  (一)了解幼儿在阅读区的活动特点和活动形式

  我们要求各班教师在阅读活动中对幼儿的阅读形式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独自阅读:表现为幼儿独自一人默默地看书或自言自语边讲边看,这种阅读情况表现在小班幼儿和个别特别喜爱图书阅读的幼儿身上居多。

  同伴两两一起阅读:指两个人共同阅读一本图书,可共同翻阅,或一方翻阅一方讲述,或两人边看边讲。

  小组阅读:指两个以上的幼儿共同阅读一本图书,边看边讲。这种阅读情况表现在大班幼儿身上居多。

  师幼共同阅读:即教师和幼儿一起共同阅读一本图书,一般采用教师讲述,幼儿倾听的形式,亦可教师边讲述边提问。这种阅读形式一般用于新图书的阅读指导,教师可以给幼儿的阅读起一个引导的作用。

  (二)指导幼儿早期阅读的策略

  帮助幼儿掌握阅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通过教师示范,幼儿示范,分组比赛等形式,教会幼儿阅读的有关技能和方法,不如:知道书有封面、内容和封底;阅读时逐页翻阅图书,先看左边再看右边。使他们掌握看书方法并养成习惯。再如,要轻轻地翻阅图书,不撕书不折纸;把书签放在原来的位置不动等。

  进行开放性提问。把问题提得比幼儿的现实发展水平略高一些,使他们“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保证幼儿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将“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实发展区”。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幼儿已有知识基础、接受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情况,向幼儿提出的问题,其难易程度应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

  开展生动有趣的表演游戏活动,通过孩子们自己的创编表演活动加深对幼儿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的印象。

  四、开展各种阅读活动,让幼儿体验阅读。

  (一)在区域活动中发挥阅读的自主性。

  自主性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因此,我园以此为切入点,根据早期阅读教育的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一系列自主性区域活动,为幼儿自由选择,自发探索、自主创造提供机会和条件,并通过有效的观察指导,使幼儿产生阅读的兴趣,阅读能力在自身的水平上获得进一步提高。

  1、设计早期阅读区域游戏,为幼儿创设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语言环境。

  2、早期阅读活动与其他区角相结合,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设计具有不同难易层次的材料,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满足幼儿不同水平的发展需要。

  (二)童话剧的排演增强早期阅读的娱乐性

  语言活动中我们倡导教师把学过的故事帮助幼儿表演出来,这样幼儿练习角色对话的同时,其他幼儿则可以跟着老师一道复述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幼儿学习使用不同的语气去表现角色语言,用语言的感情色彩表现故事的背景,情节发展和故事角色,潜移默化地提高了阅读水平。

  每年“六一”我们都组织幼儿排演大型的童话剧表演,幼儿好模仿,容易进入游戏角色的特点是童话剧表演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的前提,这对幼儿的语言如丰富词汇、叙述事件、认识社会及对幼儿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其他幼儿在欣赏的同时也充分感受到了另外一种阅读形式所带来的快乐。

  五、重视家庭阅读,让幼儿感受亲子阅读的快乐。亲子阅读,是培养幼儿良好阅读兴趣,习惯及能力的有力支持,是亲密亲子关系的催化剂,更是开发幼儿早期阅读水平的重要手段,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通过家园联系栏、自主活动、个别交流等不同方式,不定期地向家长介绍亲子阅读观,从而拓展幼儿阅读的范围和内容。

  (二)、建议家长在家中为宝贝创设舒适、温馨的阅读环境,指导家长为宝贝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同时为了给予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自身也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向家长推荐一些有效的指导方法,如听读启蒙法、讲述提问法、角色扮演法,游戏法等等,让孩子感到阅读也是快乐的,进而引发他们对阅读活动的兴趣。

  九、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通过每学年对幼儿阅读水平进行观察测试,我们发现在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后幼儿的阅读兴趣与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1、通过早期阅读的实验研究,提高了幼儿对阅读的兴趣,使孩子们自己能从阅读中感受到快乐的趣味。

  2、通过早期阅读的实验研究,培养了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大大提高幼儿的阅读技能。

  (1)获得了翻阅图书的经验,学习掌握一般的翻阅图书的方式和规则。

  (2)掌握了读懂图书内容的经验,学会看画面人的表情、动作、背景以及串起来发生事件。

  (3)对文字感兴趣,能理解图书画面,文字与口语对应关系,会用口语讲出画面内容。

  3、通过研究,大大丰富了幼儿掌握的词汇量,提高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4、通过早期阅读的研究,提高了幼儿理解思考的能力,并对幼儿在记忆、思维力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通过早期阅读活动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是实施研究的核心,课题的研究探索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舞台。我们通过教育科研,增强了科研意识,提高了研究水平。三年来,课题组坚持定期例会,学习理论,制作教具学具,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每位课题组成员写了数篇论文,

  每年我们都要举行园内论文评比和案例设计评比,其中,苏醒老师的“润物细无声——浅谈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情感渗透”被常熟市年会论文录用。

  十、课题研究后的一点思考

  (一)对幼儿早期阅读教学模式的再完善

  教学模式是一种结构,它是基本和相对稳定的,而非僵化、一成不变的。在阅读中,幼儿离不开听,离不开把感受到的音、图转化为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而整个阅读教学中,看、听、说、认既是阅读教学活动目标的内涵,又是具体操作化的指导方法。我们在模式运用中,应以强调“理解至先”为基础,灵活交叉地使用多种指导方法,以适当调整活动过程来优化阅读教学活动结构,使幼儿早期阅读教学模式日趋完善。

  (二)对教师素质的再提高

  教师是早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评价者。教师的教育素质直接影响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切实提高教师的基本功、教学素养对本课题的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的情感体验与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而且幼儿早期阅读能力需要长期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我们把握好前进的方向,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深入研究,使我们的工作更趋于科学、规范,为我们的幼教事业多作贡献。

课题结题报告6

  一、课题的概述

  (一)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写字是小学生应具备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写字教学,对学生尤其是智障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都有重要作用。智障学生的写字能力普遍较低,部分学生书写汉字字体歪歪斜斜,结构不匀,笔画松散,行款不齐,根本无章法可循。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就不会写字。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写字教材不够完善,能配合教学,由浅入深,由初级向高级循序渐进的教材很少;二是缺乏教学参考资料,写字教育理论性报刊杂志全国也只有仅20种;三是没有正规出版的与教材配套的课件、挂图等音像制品。因此导致写字教学被忽视,课堂上教学、指导方法不当,学生写字兴趣不浓,习惯也不够好,书写技能更存在问题。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与内容

  1、课题的界定

  写字技能,一种能把汉字写得正确、工整、整洁、美观的能力。他是在反复多次的练习后形成的。在写字的过程中重在培养学生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意志、品格,以及乐学求美的良好素质。

  2、课题研究的内容

  (1)激发学生写字兴趣研究。

  传统的写字教学常用讲授法和机械的操练,这种单一、重复的方法,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学中采取穿插写字游戏、编顺口溜等生动、活泼的方法,激发兴趣。

  (2)提高书写技能研究。

  笔法指导:①培养学生正确的执笔、运笔方法。②以图示说明基本笔画的起、行、收笔的书写过程。③对偏旁部首的写法分别执教,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练习过程。④对整个字结构把握练习,做到三到三多。三到即眼到、手到、心到。三多就是多看帖、多思考、多比较。

  注重练习,讲求实效。练习是学生掌握书写技能的主要途径,只有反复练习,才能熟练地把握书写动作,掌握汉字的结构规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理想效果。

  (3)写字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关系研究。

  摸索一套通过写字教学,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4)养成良好写字习惯研究。

  在写字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正确坐姿及握笔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写好规范字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认真读贴的好习惯。培养学生欣赏、相互学习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勤学苦练的习惯。培养学生提笔即是练字时的好习惯。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过程与具体措施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从多角度对提高智力落后学生语文写字技能研究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把握研究发展趋势。

  2、调查研究法。

  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使提高智力落后学生语文写字技能的措施更有效。

  3、行动研究法。

  课题组人员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不断完善提高智力落后学生语文写字技能的方法,以形成一套提高智力落后学生语文写字技能的理论框架。

  4、个案研究法。

  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写字困难学生的跟踪分析,摸清他们写字困难的成因,及一段实验后的效果,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最直接的材料。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过程

  第一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

  实验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组,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制定课题实验研究方案并申报课题组;对实验教师和实验对象进行调查,并开始建立实验原始材料。

  第二阶段:20xx年1月──20xx年10月

  实验研究阶段。按计划开展研究;收集资料及数据,撰写初步实验报告、论文。

  第三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

  实验总结阶段。总结、验收、推广。完善档案资料,包括研究方案、实验报告、论文、案例、实验总结等。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与做法

  在实验的准备阶段我们成立了课题组,课题组由我和担任语文教学的杨洪影、闵航两位老师组成。我们利用每周三固定的科研时间学习有关写字技能研究方面的理论知识,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书写是一种极为精细的技能,弱智学生神经抑制差,骨骼、肌肉、手、眼、脑的协调能力差,不能过久的控制自己的行动或从事分工细致的作业,而书写还需要有较强的观察力。观察出一些细微的变化,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这些因素才导致了弱智学生的书写障碍。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决定在教智障学生进行前书写技能训练时,不能操之过急,急于写成,而是要做到写慢、写好、数量上少,质量上高。

  同时我们也学习了一些别人总结出来的先进经验,像我们学校有位老师,她在教学生写字的时候觉得小的字不能给学生足够的刺激,就把字用纸板做成一个比较大的突起的模版,让学生用手指在上面练习描写。比较重一点的孩子,教师把字做成凹巢的,让学生用手指在凹巢里描字。我们看到后觉得这种方法特别好,决定把这种方法也应用到我们的实验中来。通过这些学习提高了课题组成员对写字教学方面的认识,也为以后的实验也奠定了一些理论基础;同时我们还对实验对象进行了测试,根据学生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达到线条技巧的孩子占绝大多说,他们有的执笔姿势不正确,有的只会在纸上乱涂,所以我们打算从最基础的前书写能力开始对学生进行训练,为以后学生正确的书写先打基础,然后再一步步地进行教学。

  我们还为每个学生建立了自己的小档案,通过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家长虽然学历不是很高,但还是有一定的书写能力的,可以对孩子进行适当的书写辅导,而且大部分家长还是很愿意参与到实验中来的。档案里还有学生的写字技能评估纸。以便实验结束后能对比出实验的效果。

  在实验研究阶段我们按计划对学生开展了研究;摸索提高学生写字兴趣和写字技能的方法。并对每位实验学生的进步情况都进行了记录。在反复的摸索和实验中我们总结出了提高弱智学生书写能力的教学方法。

  1、加强手部精细动作的训练。注重前书写能力的培养。

  手部的力量和灵活性是手部动作发展的前提,也是书写能力发展的基础。我们从手部精细动作的'训练做起,将手部精细动作的训练分成了以下几个部分:

  (1)力量训练

  力量训练包括手腕和手指力量训练。在手腕力量训练中有握、敲、拍手等。通过悬吊的玩具吸引学生练习抓握;模拟工人叔叔敲钉子;两人一组随着儿歌上下、左右、前后、对拍、交叉拍手。手指力量训练包括戳、拔、插、按等。平时,利用桌面游戏中的雪花插片和宝高玩具等,引导学生盖楼房、拆楼房,引导学生插上、拔下,锻炼手指的力量。

  (2)灵活性训练

  灵活性训练包括手腕和手指灵活性训练。训练手腕灵活度的动作包括拍、倒、抖、泼、摇、搅、手转花等。我们让每一个学生自带一个皮球放在教室,下课时让学生充分地练习拍球,既增加了课间活动的乐趣,又达到了训练的目的;我们还制作了五彩豆,让学生倒豆子、抖豆子、泼豆子;设计超级小酒吧,让学生制作鸡尾酒、果汁、奶昔,在玩耍中练习摇和搅的动作;还学跳新疆舞,练习手转花。训练手指灵活度的动作包括捏、撕、拧、拨等。在训练中我们设计了以下的活动:如小小故事会学翻书;做面条学撕纸;勤劳的孩子捡豆子;非常服务生开瓶盖、盖瓶盖、剥橘子、剥香蕉;乘坐公交车学投币等。

  (3)稳定性训练

  稳定性训练包括手腕和手指稳定性训练。如搭积木、积木排队、多米诺骨牌等。

  (4)协调能力的训练

  协调能力的训练包括双手协调性的训练和手眼协调性的训练。如常用的串珠、穿线板、滚球、套环、插锁眼等。

  在进行以上训练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坐姿、握笔姿势的训练,以及孩子注意力、观察力、耐力等方面的训练。

  值得一提的是要引导学生拿筷子,这也是手部动作发展和书写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在用筷子时,会牵动手指、掌、腕、肘三十多个关节五十多条肌肉的活动,同时还有许多神经和血管参与完成这个活动。手指灵活活动能刺激脑髓的运动中枢,从而提高思维活动。使用筷子的技能训练不一定在餐桌上,在游戏中使用两根小棍夹起细小物体也有同样效果。如夹学生用橡皮泥做的面条、饺子、米饭、蔬菜等。

  2、在游戏中培养书写能力

  游戏是促进书写技能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游戏活动中,儿童需要运用听说的技能和同伴及教师交流,增加很多的经验,并且还会使用纸笔等各种工具模仿成年人的读写活动。游戏中,儿童的手指协调能力,视觉分辨能力,运动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都可以得到一定的锻炼,这些都是发展书写能力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游戏可以引导学生对纸、笔等的兴趣,提供自由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充分的进行涂鸦,帮助学生手部小肌肉动作的发展。在对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中,主要使用了以下三种游戏:

  (1)积木游戏

  这是最常见的儿童游戏。游戏中,可以利用积木,指导孩子搭建出生活中的多种场景,如房子、桥梁等。经常玩积木,可以使孩子的手指更加灵活。

  另外,要激发起智障儿童写的兴趣,就要让他们经常接触到写字的材料和工具。因此,我们可以将写字的纸、笔等与书写有关的工具和积木放在一起,在游戏中创造机会,鼓励孩子自己尝试书写。

  (2)表演游戏

  美国有研究表明,儿童表演游戏的能力与其语言发展和书写技能发展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在表演游戏中,儿童的运动协调能力和视觉能力这些读写能力的基础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纸、笔、橡皮等书写工具可以带入游戏中充当表演道具。例如玩医生看病的游戏时,可以让学生模仿医生用纸和笔开处方:玩打电话游戏时,可以模仿在本子上记录电话号码。游戏中,教师的作用是充当孩子的榜样,例如玩购物的游戏时,教师可以列出购物清单,引导孩子模仿。

  (3)结构游戏

  结构游戏是指用特定的材料作出某种作品,包括绘画、橡皮泥、折纸、剪纸、建沙堡等。除了儿童的手指这一最好的工具外,结构游戏的工具还有彩笔、蜡笔、橡皮泥、剪刀、水、纸等常用的工具。结构游戏中的绘画对发展儿童实际书写能力非常的有帮助。学习写字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开始时乱写乱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涂鸦,然后是模仿写字,最后才能写出真正的字。所以,每当学生随意涂写时,应该给予他们适当的鼓励,并且还应有意识的引导他们涂画。从中锻炼他们的视觉观察能力和动手运笔的能力,促进他们书写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利用游戏培养智障儿童手部动作的发展及书写能力不能够蜻蜓点水,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首先,游戏的总量要充足。每天都要有。其次,每一次游戏要有足够的时间。每次戏要持续几十分钟。再次,要注重成人的示范作用。

  另外,无论是在引导智障儿童进行游戏和训练时,教师并不要强调学生作品水平的高低,而是注重要求学生每天都能参与各种形式的游戏。

  3、增加运笔训练

  运笔训练也是培养学生书写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运笔的方法,熟悉对铅笔的运用,也可以促进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为以后的书写起到一定的帮助。当然,运笔训练也应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科学的指导,结合智障儿童手部动作的发展规律,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内容:

  (1)涂鸦:先给学生空白的纸和笔,让孩子任意图画。还可以给学生一个固定的主题让学生进行图画。例如给学生一件画好的裙子,让学生在裙子的中间任意图画,给学生一块画好的手绢,让学生添上任意图画等。

  (2)描画点、线条:先给学生一些用虚线画好的点、直线、斜线、曲线等,让学生用笔描实。如描画烧饼上的芝麻(点的训练);描画楼梯、火车轨道、房子上的砖块(直线的训练);描画小鱼的骨头、莲蓬头洒出的水(斜线的训练);描画大海的浪涛、花瓣(曲线训练)。然后,将所有的训练内容综合在一起进行整合训练。例如出示学生喜爱的白雪公主图片,让学生描画图上的房屋、小草、

  小花、裙子、太阳等。

  (3)仿画点、线条:给学生一些画好的点、直线、斜线等,让学生在下方模仿,再设计一些线条画,如在画好的动物周围添上点点的小草;出示一个方形的窗框,让学生添画横竖的窗条;出示一只小鸟,让学生给它画一个有横线竖线条组成的笼子等。

  4、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为配合学生的手部动作训练,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我们尝试将现有的35分钟课堂教学重新进行了设置:

  (1)时间设置:每节课利用前十分钟进行手部技能的训练,包括手指操、手部小律动,利用搭配儿歌的录音带,带领学生一边念儿歌,一边活动手指,增加手指的灵巧度;还有利用器械、玩具进行手部精细动作和手部力量的训练。在之后的二十五分钟里,把课堂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前十分钟进行新授内容的教学,后十分钟根据学习内容进行活动设计,中间的五分钟进行休息放松活动。例如在教室里小鸟飞,音乐欣赏等,调动学生的情绪,放松心情。

  (2)组织教学:手部的训练注重的是学生的参与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打破常规,采用互动式教学形式,每节课的开始进行点名游戏,大家齐说,,欢迎。被点到的学生说大家好!,最后老师说同学们好!。学生和老师之间互相打招呼,还可以招招手或拥抱一下,安定学生的情绪,增加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3)教学设计:我国培智教育目前的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效果不佳。我们认为,这一状况应有所改变。考虑到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我们在教学中采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的方式,以桌面操作为平台,通过动手获得经验的同时,发展手部动作技能。如在数学长方形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将一张纸撕成长方形,然后在长方形的纸上涂鸦,做成毛巾、报纸、手绢、图片。在语文识字一、二、三的教学中,用橡皮泥搓成相应的字形,用小棒摆出字形。这样的设计,即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手部动作技能。

  5、总结出了教学写字的步骤

  (1)小肌肉运用

  用掌心握物件

  用手捡起物件

  用手捡起小型的物件

  用前两指(即姆指及食指)捡起小型物件

  (2)执笔技巧

  运用前三指(即姆指、食指及中指)执笔

  (3)线条技巧

  在紙上涂鸦(没有规限)

  画线条(没有规限)

  填色(在图案内填上顏色)

  仿画线条例:直线、橫线、斜线、弧线、圆圈

  (4)连点技巧

  连起有虚线的两点

  连起有虚线的线条

  连起有虚线的笔画

  基本的笔画表

  点、橫、直、撇、捺、弯、勾、提

  丶一│丿亅

  小三中刀人日利洗

  (5)仿写字词-----填虛线字

  (6)补笔画

  虚线笔画

  写出欠缺的笔画

  依筆順

  (7)仿写/抄写字詞

  (8)仿写/抄写片语或句子

  在总结阶段我们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了回顾,把一些在实验中总结出来的成果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还撰写了论文、案例,完善了各种的档案资料,包括研究方案、实验报告、实验总结等。

  三、课题研究的结果与结论

  (一)课题研究的结果

  在课题研究的开始、中间和结束的时候,我们都对学生进行了测试。

  前侧,25人,其中基本能做到用手捡起小型物件,对于用拇指及食指捡起小型物件还有些困难的学生为1人,占总比的4%。有基本的执笔技巧并能在教师帮助下完成基本线条的仿画的学生有14人,占总比的56%。能够按照要求描写虚线字的学生稍多7人,达到总比的28%。能够按笔顺的先后顺序进行仿写的学生有3人,占总比的12%。

  中测,被试25人,其中基本能做到用手捡起小型物件,对于用拇指及食指捡起小型物件还有些困难的学生为1人,占总比的4%。有基本的执笔技巧并能在教师帮助下完成基本线条的仿画的学生有12人,占总比的48%。能够按照要求描写虚线字的学生稍多8人,达到总比的32%。能够按笔顺的先后顺序进行仿写的学生有4人,占总比的16%。

  后测,被试25人,其中基本能做到用手捡起小型物件,对于用拇指及食指捡起小型物件还有些困难的学生为0人,占总比的0%。有基本的执笔技巧并能在教师帮助下完成基本线条的仿画的学生有4人,占总比的16%。能够按照要求描写虚线字的学生有10人,达到总比的40%。能够按笔顺的先后顺序进行仿写的学生有11人,占总比的44%。

  把三次测试的结果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总体学生有了明显的提高。从学生自身上看,发现学生每次和自身相比都有一定的进步。

  像实验班中有一个孩子,他叫小文。由于脑瘫导致他的手指不是十分的灵活。他的手指头没有力气,根本拿不住笔,就更不用说拿笔字了。我们根据这个孩子的实际情况从前书写技能开始对该生进行训练。训练从小肌肉的运用开始。先让该生练习用掌心练习握物件,在学生掌握的比较好的情况下再让其练习用手反复的捡拾小型的物件。这些都训练好了之后再让学生练习用前两指(即拇指和食指)捡起小型的物件。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手指灵活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力度也更大了。接着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姿势和线条的技巧。先让学生在纸上没有规限的涂鸦,画线条,在图案内填上颜色,仿画线条。当仿画线条的技巧掌握后再训练连点的技巧。先连起有虚线的两点,接着连起有虚线的线条,最后连起有虚线的笔画。在这些都掌握后开始对该生进行仿写的训练。

  经过一年的训练,该生的进步很明显,从刚开始的不会拿笔到现在已经能够基本正确的仿写字词了。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也非常高兴。当然这其中的进步与家长在整个实验的密切配合也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家长的支持孩子的进步也不会这么明显的。

  (二)课题研究的结论

  1、课题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认识

  经过一年的不断摸索和努力,我们的实验对象无论在写字的兴趣上,还是在写字技能上都有了较大的提升。智障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较大的变化,一是因为我们一直以学校的教育理念有爱无碍为指导思想,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智障学生将来能够适应社会生活为目的来进行课题研究。二是我们结合智障学生的感认知发展规律,并充分考虑到每个智障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分别采用不用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大大增强了训练的有效性。三是在实验前期对家长的工作做的比较到位,家长们充分理解了本课题实施的意义,在实验过程中给予很大的支持和配合。他们能在家里坚持对孩子进行训练并把孩子的训练情况及时的反馈给教师,为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学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2、课题研究成果的适用范围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适用与对智力落后儿童和写字困难儿童的写字教学。

  四、课题研究的反思

  临近课题研究的尾声,我们的思索也是沉甸甸的:写字是小学阶段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训练,学生写字技能的形成,要坚持不懈地重复,练写充分,才能形成。写字教学要遵循技能形成的规律,就是要精讲多练,且反复练,直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但是这一点往往得不到部分家长的配合,有些家长在实验刚刚开始的时候还是很配合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进步的缓慢,由于家长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就看到孩子的进步,有些家长慢慢的放弃了,没有坚持下来。再有就是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写字教学还不是很重视,往往为了急于求成而忽略了对学生写字技能的由浅入深,逐步的训练。总之,要使智力落后学生真真正正的学会写字的这项技能,需要家校的密切配合,需要师生的不懈努力,任重而道远!

课题结题报告7

  我校于xx年3月承担了全州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课题《初中课间操组织形式及内容改革研究》的研究工作。本课题于xx年3月形成方案,实验时间原计划从xx年3月——xx年年xx月但是由于研究时间短推迟到20xx年11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取得了明显成果。获得了7篇省级以上相关论文奖项,2次州级以上公开示范课活动。课题能按计划进行并达到预定研究目标。

  一、把握目标,加强培训,保证课题实验工作顺利开展

  本课题是在对进一步落实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基础上,结合我校为一所农村中学,正规的体育场所和设施缺乏,群众体育活动较落后。但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不断繁荣,学生的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以往的课间操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已经对学生没有任何的兴趣,学生对课间操产生了敷衍的做法和厌烦的情绪,更有甚者产生了恐惧心理。但这不能说明课间操已经一无是处了,到了该取消的时候,而是提醒我们要转变对课间操的认识,转变课间操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加强对课间操的管理和评价工作,把学生对课间操的兴趣重新找回来。xx年3月我校把传统的课间操进行改革,并申报了州级课题。作为承担全州的科研课题,既有科研促教,提高“课标”实施效果的目的促进学生自我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几项运动技术和球类规则和简单的裁判规则。又能通过实验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增强各教研组教研的氛围。因此我们重视实验教师的学习、培训和课题可行性论证等工作。xx年5月举行了课题开题报告会,由县教科所领导指导,学校全体教师参加了会议,学校领导对课题的立项表示祝贺和支持,对课题实验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并表示将在人力、财力和时间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领导的重视给课题组教师增强了实验信心,为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开展的奠定了基础。在开展研究工作的前期,重点加强对课题组成员的学习和培训,学习和解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体育教学》、《中国学校体育》等杂志,了解和掌握大课间活动各种项目的技术,通过互联网查阅有关大课间活动的知识。通过学习、培训,提高了教师对课题实验工作的认识,解读了新课程理念,基本掌握了实验操作程序,为课题实验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整体规划、逐步实施,推进实验工作的有效开展

  按照《初中课间操组织形式及内容改革研究实施方案》中提出的研究内容和实验的步骤,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科学地拟订了实验步骤。在具体操作上主要以一个实验阶段为一周期,遵循整体规划,分段实验,全面推进的原则,每阶段侧重一个方面。

  (一)研究准备阶段(xx年2月~xx年3月中旬)

  1、对学生进行课间操态度调查和分析,撰写并通过课题可行性报告。

  2、加强课题宣传和课题实施过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准备实验过程中使用的器材等。

  3、组建课题组,及时召开课题开题会,做好实验人员分工,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4、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使教师了解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措施及相关注意事项等内容。

  5、收集整理资料。

  (二)实验研究阶段(xx年3月中旬~xx年年9月)

  本阶段又分为三个小阶段:

  (1)适应性阶段(xx年3月中旬~xx年xx月)

  (2)整改巩固提高阶段(xx年年3月~20xx年5月)

  (3)研究成果形成阶段(20xx年5月~20xx年xx月)

  1、按照教育科研的基本步骤,落实课题研究方案做好实验过程的管理,定期召开实验课题组成员工作会议,实验有计划、阶段有总结、问题建议改进方案等,把实验任务落实到位。

  2、加强实验进程的督导和质量的监控,确保实验预期达到目标。

  3、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4、积极开展各种竞赛活动,检验课题研究效果。

  5、聘请有关专家、教师进行课间操观摩活动。

  (三)验收总结阶段(20xx年9月~xx年年11月)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完成研究报告。

  2、进行课题研究资料的整理和汇总工作。

  3、实验教师撰写论文。

  4、申请专家进行结题鉴定。

  本校学生进行纵向对比分析。把改革后评价的结果与改革前学生参与课间操的态度进行对比分析,完成课题报告和课题总结,形成较完善的材料。每一个阶段研究工作都根据计划要求有重点、有针对性、易从某个方面突破、早出成效等方面来实施;强调各个方面交叉进行,贯串始终,相互联系,有利于在实验中不断研究各个环节的相互关系。从整体上探索和构建在新课程标准下,更科学,更实效地开展大课间活动。

  三、立足实践,完善调整,逐步推进研究的成效

  各种管理方案的建构和操作模式的完善,成效如何,都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证明,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发现和分析,用客观事实和数据对研究过程进行检验和调整。xx年起,我们通过了问卷调查、大课间脉搏抽测、组织各层次的比赛,以及学校、县、州、省各种教学和论文的评比,初中三年级初考高体育测试成绩的实践验证,并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师生实验反思意见等形式反馈评价方案的可行性,此外还想通过县体育教研活动把实验成果逐步推出,征求各校同行对这些成果应用的效果意见,在以上做法的基础上再根据工作实际对原方案的某些细节作必要的'修改和调整。不断充实研究人员和研究的项目和内容。

  体育组把自身建设融入课题研究之中,全员配合,积极投入。两年来取得了显效的成绩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有7 篇论文在《中国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杂志上发表,2篇论文在《安图教育》杂志上发表。课题组内的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也得到了提升。xx年年在吉林省举办的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和延边州教育学院举办的基本功竞赛中有3人次获一等奖。因而也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兄弟学校的认同,计划在下一步推广使用。

  课题研究不但促进了体育组建设、提高了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专业素质,而且大大推进了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学校总体发展。根据学校实际条件及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新课程理念,学校重新建构了竞技、人文、娱乐为一体的体育运动会,并通过大课间活动展示我校的体育特色。通过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实现了校有特色、教有特点、生有特长的目的。

课题结题报告8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指导学生采用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教学中过分依赖教材、过分强调接受式学习的现状。在这种背景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新形势下的当务之急,而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师生互动是培养学生这一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教育心理学家向我们揭示:学的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美国自主学习研究专家、纽约城市大学的齐曼莫教授指出自主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主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兴趣的产生往往起源于有价值的问题,古语云:学起于思,想源于疑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在阅读活动中有内在的需要,我们的教学重点必须倾斜在让学生开口问,不是一味地听取,只有整个阅读活动是围绕学生发自内心想去探寻问题的答案时,这样的学习才是自主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习主体的需要,巧妙地利用各种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有目的地设置问题,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从而引起学生认识兴趣和认识上的矛盾,形成探究的愿望,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探索、合作,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进而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主要概念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地独立进行学习,并努力完成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完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动力支配性等人之特性和情感特性特征。

  2、情境。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意义的具体情境。

  3、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4、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应是教师在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及心智特点,创设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习主体能够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主动完成学习活动,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能力体系。教师在其中发挥引导、辅助、总结、提升的作用。

  (二)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而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倾向,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程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对自主学习环境的营造。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许多内容可以引发出各种问题,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成果

  (一)理论上的梳理和认识

  本课题中牵涉两个核心概念,首先是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是问题情境。对于这两个核心概念的认识可以说是各式各样,我们在研究中没有盲目屈从于某个理论解释,而是通过实践去研究,去论证,得出我们自己的认识。

  1、对自主学习的认识。

  通过大量查阅文献资料,经过认真梳理和筛选,对于自主学习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类:

  (1)意识论。

  这种观点认为自主学习只是一种学习者解决问题的意识。没有具体方法可以掌握,其能力的培养是意识的唤醒。

  (2)品质论。

  这种观点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的一种品质,这种品质是在训练中逐渐形成的,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品质的强化。

  (3)过程论。

  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是建构主义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他们认为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单个学习片断的能力,而是多种能力交错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4)横纵论。

  这种观点不是单个层面去看自主学习,而是从横、纵两个方面来解释一个概念,从横向看是指从学习的各个方面来综合界定自主学习,从纵向看是指从学习整个过程来阐释自主学习的实质。

  经过印证,我们认为自主学习的定义更趋向于横纵论,自主学习是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地独立进行学习,并努力完成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完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动力支配性等人之特性和情感特性特征。

  2、对问题情境的认识。

  经过研究,我们认为以往的问题情境认识基本上停留在以下层面上:

  (1)手段代替定义。

  许多观点从使用的角度对问题情境进行定义,例如有些认为从课题质疑就是问题情境。这样就使问题情境的定义相对狭窄,定义的衡量功能也被弱化了。

  (2)特性代替定义。

  许多论述中对于问题情境的定义只是对其所带有的特性的总结,例如,有些观点认为问题情境就是要带有吸引性,还有的认为问题情境要符合孩子的认知性。这样的定义是单个特性被放大,很容易造成以偏概全的误区。

  (3)经验代替定义。

  这样的情况多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教师让学生浏览过课文提出诸多问题,在其中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确定为焦点问题,借此牵引学生整个学习行为。第二,教师从师者的高度提出一个问题,在学生中产生一个共鸣,让它成为研究中心。以上的过程被定义成问题情境,而这个过程只是来自教师自己的经验。

  经过查阅资料以及在实践中多次印证,我们认识到真正的问题情境应是教师在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及心智特点,创设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习主体能够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主动完成学习活动,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能力体系。教师在其中发挥引导、辅助、总结、提升的作用。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放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在实际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借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是有一定的原则性可以遵循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把握认知层次的原则。

  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活动应该紧密围绕主体而展开。把握认知层次就是考虑学生年龄的特点来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讲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长城赞》一课时,如果像以往低段教学中教师喜欢借助小故事引出问题一样,只从长城的一些相关小故事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兴趣会很低。从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出发,依据对联本身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形成这样一个对比性问题:一篇介绍长城的短文和对联比起来谁更能揭示长城的伟大?(《长城赞》这篇课文本身就是一个长联),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思考的起点也有所提高。因为这时学生的逻辑思维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能够脱离思维的辅助来处理问题。

  2、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启发性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能够独立面对问题,提出假设、衍生出问题,进而从已有知识出发思考解决策略,指导自己的学习行为,所以所创设的情境必须要有一定的启发性。例如,讲授北师大教材五年级下册《幸福在哪里》一课时,教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在哪里可以找到了自己的幸福?让学生带着这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阅读课文时,学生就会非常顺利地抓到课文的主线。需要强调的是创设的问题情境不是为了得到教师想要的问题而去故弄玄虚,而是真正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让问题在有一定启发性的情境中自然产生。

  3、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延伸性原则。

  问题情境的创设与自主学习能力一样是过程性的,不是单一的片断教学,所以其作用具有延伸性,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石。例如,北师大教材第十册《奇异的激光》这一课,教师使用多媒体手段映衬课文内容,让学生的问题自然而然聚焦在课文题目为什么定为奇异的激光,到底激光奇异在何处?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不但理解了激光的神奇之处,而且在学习本篇课文之后,如果再遇到类似的说明文时,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联想到《奇异的激光》这一课的行文特点,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本文要说明的事物有什么特点?在这种特点之下有什么用途?这样学生就会逐渐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即先去找说明事物的特点,再去找相关的用途。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实现原有的认知对新知识的同化,使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构建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习材料的意义被充分地揭示出来,使学生易于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心向,从而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最终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在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我们认为有如下一些基本策略。

  1、贴近学生认知水平创设问题情境。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越接近,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才更有价值,所以贴近学生的认知生平来创设问题情境,更容易让学生的探索行为有所依托,可以找寻相关的生活实际来作为解决途径的方案。例如在讲北师大版第12册教材中《大自然的秘密》一文时,教师利用课文的背景资料创设情境。学生所提出的为什么人去救海龟,海龟还受到如此大的伤害问题,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许多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知识储备相映衬。有了这样的认知基础,学生在理解本文主旨时,思维便有了一定的深度。如果这篇课文换成对低年级讲,教师还如此创设情境,中心问题不但不能出现,无论教师如何降解,学生对课文的主旨也是理解不了的,因为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必要的基础。

  2、选择有利因素,多渠道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善于选择有利因素,多渠道创设问题情。所谓有利因素就是有利于催生学生有价值的问题的因素都可以利用,使问题情境建构在所有与学生学习起到催化、优化的因素之上。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第九册教材《生死攸关的烛光》这一课时,正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而且高年级学生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感兴趣的人也较多,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有利因素,营造问题环境,让学生从普通人的求生角度出发去思考为什么情况如此危机,伯瑙德夫人一家没有想逃跑的?

  多渠道指的是教师不要拘泥于单向思维,受定式影响要开拓思路,从不同角度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北师大版第12册教材中《大自然的秘密》一课,可以利用课文的背景资料创设情境。而北师大版第12册教材中《献你一束花》一课,就可以从课文的内容特点创设问题情境。

  3、抓住语文特性符合学科特点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抓住语文特性符合学科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抓住学科的特点,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充满语文气息,区别于数学、科学等学科的问题情境的营造。例如: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唯一的听众》这一课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在开头就利用作者成名的回忆假设出一段故事:一位成名的音乐家,全世界都问其大名,但是有一天一位记者问他最感谢的人是谁时,万万没想到这个人不是父母、不是同学、也不是朋友,而是一个耳聋之人。这段故事充满文学意味,而且其中设置了悬念,这样语文气息浓厚的问题情境,才能使学生的问题自然就会产生,一个耳聋人有什么特殊之处让这个平凡的人成为全世界闻名的音乐家?这样的故事来源课文,有悬念性,言简意赅尽显语文的魅力。

  (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我们针对高年级学生的特点,相对完整地确定了几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1、借助背景资料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在高年级的教学中发现,背景资料的引入无论从时机上,还是从作用上都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时机上,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时机,创设情境,但是无论课上、课下,其效果都要在40分钟的课堂上体现出来。效果呈现的成败取决于教师对于时机的把握是否灵活上。例如:在六年级《大自然的秘密》一课的实际教学前,教师找来相关纪录片,这些纪录片介绍了加拉帕戈斯完美的生态系统和美丽景色。这些都是利用课余时间放给孩子们看的,孩子的兴趣非常高。在实际授课中,教师的导语将孩子的兴奋点与之前看过的纪录片联系在一起,这样巧妙地利用背景资料为学生的质疑创设了一种情境,之后孩子们的质疑围绕本课重点展开,只要经过简单梳理,学生马上就会聚焦在为什么人去救海龟,海龟还受到如此大的伤害?进而从这个问题衍生出的学习主线成为孩子们学习的动力。平行班中没有看过此片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没有直击要点,即使在教师的帮助下梳理出中心问题,学生的理解往往也没有触及到文本本身所应有的深刻内涵。

  作用上,借助背景资料创设问题情境,它所产生的问题带有一定的研究性,是学生综合学习的产物。学生在阅读相关的背景资料中,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发现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印证,甚至是互相矛盾之处,在这个过程可以产生有价值的问题。

  例如:北师大版教材第十册《成吉思汗和鹰》这课讲的是成吉思汗误杀宠鹰的故事,但学生在预习中查找的资料很多是记述成吉思汗丰功伟绩的内容。在此教师指导学生从背景资料入手质疑,许多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成吉思汗这么伟大,怎么还会犯错误?教师顺势而导,分析成吉思汗犯错误的过程。于是乎在课内课外相互看似相互矛盾中的问题的牵引下,理解了本课的主题。

  2、抓住矛盾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所指的矛盾不是哲学意义上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学生在阅读中以固定思维去思考时,与已有的知识不匹配的表现。这种过程需要教师借助一定的手段使之外化出来,进而成为学生的自主动力。

  矛盾的确立首先要建立在认真分析文本的基础上,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可以产生矛盾的地方,有时可能就是题目本身,有时可能是文中的点睛之笔。在此基础上,创设合理的情境,使矛盾外化,成为疑问。这种外化的载体就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具体手段。在实践中我们可以使用如下几种方法外化矛盾:

  (1)讨论法。

  利用学生的讨论聚焦点,教师加以提取主要观点,形成问题。学生讨论前,教师要善于导引,讨论中要及时总结,讨论后可以辅助学生总结。例如:在讲北师大版教材第十册《献你一束花》一课时,让学生讨论文中三次出现的问号,即:1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2是啊?谁愿意与失败者站在一起?3怎么?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也要献给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这样学生的焦点马上聚集在这个课文的矛盾之处,之后再让学生讨论这三个问号能够使你想到那些问题,教师对于学生讨论结果加以梳理。例如鲜花是属于谁的?失败者有资格受到人们的赞扬吗?教师抓住这个外化表现,板书应该怎样对待失败者?这个问题马上统领了众多疑问,成为本课学习的主线。

  (2)辩论法。

  组织学生展开辩论,是使矛盾直接外化的有效方法。例如:北师大版教材第九册《黑孩子罗伯特》文中,有这样一段内容:罗伯特点了点头就赶紧转身跑出了教室。一出教室他的泪水就大颗大颗地涌了出来。他怕老师再多问两句自己就会改变主意。他是多么喜欢那架F15呀!可是他也很怕丽莎因为没钱治病而死去。想到F15,想到丽莎,他一路伤心地哭着回了家。教师抛出一个问题,罗伯特捐钱以后为什么哭?总结学生发言观点有二,一是心疼自己的钱,二是为了丽莎而伤心。教师顺势而导组织学生展开辩论。正反两方的辩论过程其实就是教师所营造的情境,这样关于罗伯特善良本质的认识就水到渠成了。

  (3)表格法。

  有些课文的矛盾之处并不在于一个点上,而是存在于课文情节推进的过程中,这个过程如果分解去看,那么矛盾之处很难产生,如果教师借助填表等方法使矛盾在直观效果中凸现出来,这样有价值的问题自然就会产生了,《一枚金币》一课就是典型的例子。教师在让学生总结课文主要内容时,给出表格(表格如下),通过填表的方式总结出主人公面对金币被丢到火炉之后的不同表现,前两次都是笑着走开了,而最后一次反映非常激烈,填表之后,再让学生质疑,学生自然而然就会纵观青年人的表现直到发现他最后的表现迥于前两次,立刻质疑为什么他最后一次受不了,而前两次是笑着走开了?。通过表格直观的显示,直接把文本的矛盾点外化,从而使学生抓住文本的要害提问质疑,这样的质疑也是有效的。

课题结题报告9

  课题名称:立定跳远教学研究

  课题负责人:XXXX

  所属学校:XXXX中学

  课题研究时间:XXXX年12月——XXXX年9月中国教师科研基金“xx”规划课题领导小组:

  延川中学体育教研组于XXXX年12月向中国教师科研基金“xx”规划课题领导小组申请了《因材施教,特长特教促成才》这一课题,经过课题组成员近三年的努力,本课题研究已初见成效。至XXXX年9月本课题研究已到期,现向课题工作领导小组申请结题验收。

  一、课题的研究过程:

  根据体育课程特点,研究内容及个人特长,我们把高考必考的四项素质测试划分给各自的试验教师,我负责立定跳远的教学,训练研究。

  我根据研究的项目特点,学校的实际情况分为五个阶段开展了研究。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XX.12—XXXX。7)

  (1)搜集有关课题研究学习方面的资料,研究他人在相关内容上取得的成果。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对快乐英语学习方法的看法。

  (2)制定详细的实验操作计划。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XXXX.7—XXXX.3)

  (1)选择两个基本情况相同的`实验班、平行班和对照班。

  (2)让学生向学校图书馆借阅图书,用于自主学习记叙文单元做参考资料。

  (3)利用电脑查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并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写好学习笔记。

  (4)定期进行学习心得交流,教师进行学法的指导。

  (5)应用教学经验和理论资料,分别在实验班、对照班英语学科中进行实施研究计划,并积累经验和数据。

  (6)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完成“兴趣英语教学在我校英语课堂的尝试”

  第三阶段——成果阶段(XXXX.3—XXXX.7)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撰写教学论文、教学讲义,按照“变教为导,学会学习”的新理念,探索教学过程的新方法。充分利用英语快乐教学,创设一种研究情境,培养农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组织各个研究教师,汇总各种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汇编成果专辑,撰写结题报告,召开结题自查会,申请课题验收。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在两年多的研究过程中。我发现高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好奇心重,模仿力强,上进心强,骄傲自信;但缺乏自控能力,坚持性和主动性差,注意力不易集中,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等等

  我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自身身体素质,训练习惯,自身兴趣爱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特长特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兴趣和潜能,使我们的教学,训练都能注重个体,量身裁衣,分组分层,逐渐推进。既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也要相互竞争,整体提高。在两年多的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逐渐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立定跳远训练教学方法,并在校内加以推广应用。

  三、取得的成果:

  1、总结出适合我校学生学习立定跳远的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立定跳远教学并将该教学方法在全校推广使用。

  2、通过对立定跳远的力学分析,技术环节,肌肉用力等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对立定跳远有了系统的认识。结合自身特点,自我制定训练内容,练习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

  3、学生对立定跳远的学习训练有浓厚的兴趣,训练成绩有明显的提高。

  4、学生训练立定跳远的劲头更足,更有信心。

  5、更新教育理念,快乐教学,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改进了学生学习的气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学习训练,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身体的疲惫。

  6、形成了一定数量的优质课和优质论文。

此致

敬礼!

  《因材施教,特长特教促成才》课题组

  XXXX年9月2日

课题结题报告10

  一、结题报告中常见的问题

  1、从研究进度看,有的缺少部分研究、探索过程的叙述性材料。比如外出考察报告(有的写了,但仅用几十个字写出到某某地方考察就完了)、基本情况调研报告、验收申请书等。

  2、从课题结题总结看,有的基本情况部分概述不全;有些地方缺少应有的数据及过程;有的有一定成果,但缺少推广方面的材料。

  3、从结题报告看,主要有3个问题:

  一是缺少引文或引文附录,看不出通过研究得出的创新理论以及该理论和支撑实验研究的理论有什么区别或联系;

  二是有的课题负责人把学校的常规教学活动作为课题的实验研究成果展示,给人一种勉强凑材料的感觉;

  三是有的课题负责人把课题立项之前的成果当作课题立项后的实验研究成果。

  4、从研究结论看,大多数结题报告或论文都缺少理论上的升华,对材料及论文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提炼,没有理论的提升,结题报告只见“材料”不见“观点”,苍白无力说服不了人,更不具有可操作性,不能推而广之。

  5、从所附资料看,也有两大问题值得注意:

  一是一些所附调查报告或科技小论文撰写不规范;

  二是一些研究论文比较粗糙,不仅行文不太规范,而且内容也不大充实。

  二、撰写结题报告须注意的几点

  1、多参阅立项时所引的支撑理论和近年来国内外的`有关新信息。

  2、仔细阅读课题立项时的研究进度计划,尽量搜齐各阶段的过程性探索、研究资料。

  3、重新审视整个实验研究过程,尤其是认真审视实验研究论文里的观点。

  4、整合所有研究资料,进行科学的归纳、演绎,尽量提炼出该课题的创新观点,而不是罗列“你有我有全都有”的普遍观点。

课题结题报告11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地处甘肃省秦安县兴国镇的秦安一幼,有着数量较多的“留守幼儿”,这些“留守幼儿”中的部分孩子在日常生活、学习、与同伴的交往、自我认同、性格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问题,究其原因是这些“留守幼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教养方式不科学、父母关爱缺乏、祖辈的溺爱等。因此,努力探索符合我园实际的“留守幼儿”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指导“留守幼儿”家庭进行有效家园互动科学育儿,加强我园“留守幼儿”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纠正、防止我园“留守幼儿” 出现心理、行为的偏差,使其健康发展,是解决我幼儿园“留守幼儿”教育问题的重要工作。

  二、课题的界定

  幼儿园留守幼儿: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异地务工或经商,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由父母一方、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监护且在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的3-6岁儿童。

  幼儿园留守幼儿教育:幼儿园留守幼儿由于家长教育观念陈旧、教养方式不科学、父母关爱缺乏、祖辈的溺爱等,出现了性格缺陷、不良行为,针对这种情况,加强对他们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使他们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三、研究的对象

  以本园3-6岁的“留守幼儿”及其家庭为研究对象。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力求通过“幼儿园留守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方法和途径”的研究,指导我园留守幼儿家庭进行有效家园互动科学育儿,使在园的“留守幼儿”养成良好习惯和个性品德,促进“留守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内容。调查、分析我园“留守幼儿”教育现状,挖掘、总结和提炼现有的好的教育经验,探索符合我园“留守幼儿”实际的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促进“留守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组织教师对本班家长开展调查,收集我园留守幼儿在习惯养成、个性品德等方面的现状及留守幼儿家庭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等的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2.观察法:观察、记录、分析和总结我园留守幼儿一学年的行为习惯发展情况,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3.访谈法:通过走访留守幼儿家庭收集信息,进行分析总结,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六、课题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和课题申报阶段(20xx.7—20xx.12)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立课题方案,明确分工,并成功申报。2.对课题研究人员进行相关的理论培训。3.对留守幼儿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xx.1—20xx.12)课题全面开展,对留守幼儿进行跟踪研究,指导留守幼儿家长科学育儿,家园合力促进留守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第三阶段:反思总结、整理结题阶段(20xx.1—20xx.5)1.对研究的成果进一步完善、验证,撰写经验论文。2.整理、汇编课题研究过程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编辑课题研究成果集,为推广工作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3.完成课题的结题。

《幼儿园留守幼儿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相关文章:

课题结题报告05-21

课题结题报告(荐)05-27

小学课题结题报告05-16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11-22

【热】课题结题报告11-18

课题结题报告【推荐】11-16

课题结题报告【精】11-27

课题结题报告【热门】11-25

课题结题报告【热】11-27

课题结题报告通用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