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时间:2024-06-28 12:49:19 教育资讯 我要投稿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1

  在孩子的教育上,每个做家长的都有自己的一套管教方法,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聪明、健康的人,长大成为一名有用的人才。然而,有些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的读书成绩不好或某种过错,当着亲朋好友或其他同学的面数落孩子“聪明面孔笨肚肠竹或讥讽、斥责孩子,以为这样也是在教育孩子。其实,这种教育方法是不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教育规律的.,反而会使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难以抹去的痕迹,挫伤孩子的自尊心,甚至发生心理障碍,影响身心健康。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孩子当然也不例外,也有自尊心。自尊心,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活动,是向上的内在动力。孩子的自尊心是健康成长的重要心理因素。有了自尊心,就会充满信心、积极向卜;相反,丧失了自尊心,就丧失了前进的动力和勇气。处于童年时期的孩子就已开始有了强调自己尊严的愿望,爱要面子,希望自己受到别人的重视和尊重。如果我们做父母的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经常在外人面前批评或讽刺孩子,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和偏执心理。孩子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矮人三分,缺乏良好的心理感受和积极进取的态度。有的孩子则表现为固执己见,总觉得别人是故意挑自己的刺,用消极或敌对的眼光看周围的人和事,缺乏安全感。自尊心较强的孩子;因自尊心受损而变得内向寡言,行为孤僻,害怕遭到别人拒绝而不愿意主动接触同伴,对父母、对他人不信任,严重的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将自己对父母做法的不满情绪发泄到别人身上,以求得自己的心理平衡。

  因此,我们做父母的在批评孩子时要给孩子留面子,爱护和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尽量避免采用挖苦、命令、责骂等损害孩子自尊心的教育方式,而要以关怀、说服、表扬和鼓励的方式教育孩子。在平时生括中,父母要和孩子做象征“平等”的活动,让孩子心中感受到,在大人心目中完全有他的位置,深感家长爱他,又尊重他,信任他。让孩子沐浴在尊、信、爱的环境中,消除自卑,确立自信、自尊,享受幸福的童年,开创辉煌的前程。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2

  父母对我们的爱总是无私的,没有掺杂什么样的功利色彩,只是因为那血浓于水的亲情。但正是在这份厚重的爱的面前,我也时常会迷茫,父母究竟应该怎样爱孩子?现实中,时常有各种各样的关于这些的问题的讨论。

  如今,“熊孩子”成了一个热点话题。在外毁坏公物,破坏公共秩序。在亲朋好友家看见什么想要的,便哭闹着索取。大街小巷之中,不断出现的“熊孩子”让我们明白到教育的重要性。然而由于父母的教育过于严苛而造成种种恶果的新闻我们也屡见不鲜。那么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该如何去做?我认为家长应该给孩子留一些空间的同时,也不应当放松对于孩子基本的管教。

  毫无疑问,孩子是需要教育的。因为孩子毕竟还是孩子,天性是顽劣而天真的,他们什么都不懂。因此我们的家长就需要去引导他们,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是非对错,什么是规章制度。我们可以允许孩子犯错,但不能让他们一错再错!

  那么我们的家长又该从何着手呢?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当让孩子从生活中的小事就要学会如何严格要求自己,让孩子从小事就学会如何为人处世,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地成长。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给孩子留下一些空间和自由。教育并不是要控制孩子的方方面面,让孩子按照自己设定的模子去成长。因为在孩子的成长的.过程中,也必然会有属于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作为家长想要控制孩子,是不明智的!我们应当让孩子有独立思考和自主的能力,家长应当做的只是引导,而不是控制。倘若家长一味地想要控制孩子,很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而且在父母控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也必然是经不起风雨的。所以我认为在在教育孩子时,家长更应当去引导孩子,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和空间,这样才能让教育更好的进行。

  最后,作为父母更应当要尊重孩子!每个人都不想成为任何人的傀儡,哪怕是基于爱的名义。因此在教育孩子时, 父母也应当尊重一下孩子的想法。而且尊重是相互的,只有当父母学会尊重孩子,孩子也才

  能在父母身上学到“尊重”的品质,学会尊重父母。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父母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都会有所不同,但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基本都是相同,如果,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多注意一些技巧,我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有属于自己最精彩的人生。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3

  父母可不可以打孩子

  父母可不可以打孩子?打孩子是有益还是有害?古今中外的做法、说法各不相同。有的主张父母可以打孩子,如古罗马有这样的说法:男孩子的耳朵长在背上,打他,他才能听得见。中国古人也说:不打不成材,棍子底下出孝子。但绝大多数的父母、教育家都不赞成打孩子。

  其实,孩子犯错误并不是天生的,不是与生俱来的,一定是有原因的。对于孩子,父母要管;孩子犯了错误与过失,父母也可以惩罚,但最好不要采用打的手段。我们可以采用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的“自然后果惩罚”的方式。就是:孩子犯了错,造成了不良的后果,让他自作自受,亲身体验并承担自已所犯错误造成的不良后果,从中接受教训。这样,同样可以达到惩罚、警戒的目的。

  父母管教孩子,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学好,做一个文明社会里的文明人。那么,这不仅要求父母给孩子灌输的思想要文明,教育手段也应讲究文明,因为教育手段本身也具有教育作用。有的孩子好欺负人,动不动就打人,恐怕就是因为他在家里经常挨父母打骂所致。父母打孩子,一般都是在气头上,实在是忍无可忍,一气之下而为之,因此,往往是不计后果,没轻没重,弄不好会在无意中失手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饮恨终生。

  诚心诚意地奉劝各位父母,遇到孩子出了问题,不管是什么问题,一定要克制、克制、再克制,避免冲动,手下留情,千万别做出使自已后悔一辈子的事来。

  幼儿教育:孩子爱说大话该怎么纠正

  孩子爱说大话如何纠正孩子说大话的毛病!很多幼儿都有过说大话的经历,而且他们通常都说得理直气壮。当说大话变成一种习惯,孩子的夸夸其谈、盲目自大就会成为不自觉的行为,而孩子的虚荣心也会越来越强。

  很多幼儿都有过说大话的经历,而且他们通常都说得理直气壮。当说大话变成一种习惯,孩子的夸夸其谈、盲目自大就会成为不自觉的行为,而孩子的虚荣心也会越来越强。本篇文章将介绍幼儿说大话的心理和一些方法能帮助孩子少说大话。

  “上星期叔叔带我捉蚯蚓,在地上挖呀挖呀,挖出好多条,我还把它们放在脚上、手心儿里,可好玩了……”4岁的冬冬眉飞色舞地跟小伙伴讲他的“壮举”。站在一旁的妈妈禁不住皱了皱眉头,因为冬冬的讲述的确夸大其词。其实,不少幼儿都有过“吹牛”的经历,而且他们通常都说得理直气壮。

  孩子为什么会有说大话的行为?

  1、听话“断章取义”

  三四岁孩子的专注时间有限,“听话”也有所侧重。其注意力全在自己关注的事情上面,忽略了妈妈提的条件。同时,要求孩子听一遍,就能把妈妈说过的话全部、清楚地记下来,的确比较困难。由于这个记忆上的“失误”,孩子在回忆妈妈说过的话时,便会用自己希望的样子代替记忆中不确切的部分,说出来的话自然就难免有“吹牛”的成分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听话”的丢三落四状况会有所改变,理解力也会提高。

  2、谁都不如我

  如果孩子听到的都是表扬和赞美的声音,久而久之他就确信自己是最优秀的。为了表示自己的“强大”,往往以炫耀和吹嘘使自己表面占上风,以获得心理平衡。也有的幼儿,自尊心强,好胜心切,把话说得大大的,以压倒对方来维护自尊。另外,当三四岁的孩子想引起他人注意,让别人了解他的“壮举”时,也会夸大其词。

  3、想象惹的“祸”

  孩子富于幻想,天马行空。但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认知能力不强,经常将现实、想象和愿望混淆起来,说出一些“大话”,比如想象着自己在海洋馆里穿上潜水员的衣服,和大鲨鱼比赛游泳。这与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有一定的关系。

  听到孩子说大话怎么办?

  当说大话变成一种习惯,孩子的夸夸其谈、盲目自大就会成为不自觉的行为,而孩子的虚荣心也会越来越强。下面这些方法能帮助孩子少说大话。

  1、还孩子一个真相

  一旦孩子的话与妈妈的“原版”相比走了样儿,妈妈一定要还事情一个本来面目。否则,孩子很容易将自己曲解的内容和想当然的成分信以为真。

  2、强化自己的说法

  妈妈讲话时母子一定要对视,语速要慢,确认孩子听明白了。另外,不妨多说两遍,指望这么小的孩子听一遍就能记住是不可能的。

  3、争强好胜与实事求是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夸奖要恰如其分,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父母不妨对孩子的争强好胜给予肯定,但也要策略地告诉他们:争强好胜不能夸大其词。使之明白:实事求是不丢面子,言过其实才是不受欢迎的。同时,恰当引导孩子的好胜心,多鼓励。

  4、孩子也要换位思考

  当听到孩子夸耀自己、贬低同伴时,父母应悄悄提醒他:“如果小朋友这么对待你,你心里怎么想,是不是很不舒服?”启发他将心比心、设想一下他人在遇到类似情况时的感受。让他意识到,处处占上风的孩子,会受到同伴的嫌弃,最后就没有朋友了。然后,再给他们一些建议,比如,当他下一次想吹嘘自己有多棒时,就先来告诉爸爸和妈妈吧,“我们愿意做你的听众。”这不但能抑制孩子吹牛,还能帮他学会尊重别人、为他人着想。

  5、利用“大话”激励孩子

  孩子的“大话”,有助于父母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趁机引导他们分清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自己想象和期望的。告诉孩子,有愿望是好事,我们要从零开始,好好学本领,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比如,要想在海洋馆潜水,就得先学会游泳,且要坚持不懈。学潜水是第二步。

  6、多带孩子去“开眼”

  经常带孩子实地学习,了解事物的本质特点。有了这个基础,即便孩子的思维信马由缰,其想象也能远离不切实际的“吹牛”。

  妈妈的语气影响孩子一生

  核心提示:专家表示:成功的家教与父母的言语表达息息相关。尤其是父母跟孩子说话的语气,将对孩子的情商、智商、气质、修养产生深刻的影响。

  信任的语气

  孩子特别希望得到成人特别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对孩子说话时要表现出充分的信任。如,孩子想学打羽毛球,你用信赖的语气说:“星星,只要努力学,认真学,一定能学会打球的。”这无形中就给了孩子一份自信,并让他明白,只有坚持才能获得成功。假如用的`是挖苦的语气:“就你这样三分钟热情还想打球啊?”就会给孩子的自尊心带来伤害,令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不自信。

  尊重的语气

  从两三岁起,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开始萌芽,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自我意识会愈发强烈。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见,说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当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时,不要认为是他不听你的话,跟你对着干,而粗暴地反对他。如你要求孩子学英语,可他还想再跟小伙伴们玩一下,你不能发脾气:“越大越不听话了,不好好学习,看你长大了能干什么。”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更加厌恶学习。应该用尊重的语气:“那你再玩一会儿,不过,玩完了,可一定要学英语。”孩子就乐于接受了。

  商量的语气

  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语气,让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比如,你想要孩子把地上乱丢的玩具收拾整理一下,可以这么说:“星星,玩具乱丢,多不好的习惯啊,你跟妈妈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吗?”千万不要用命令的语气:“你怎么搞的,玩具乱丢,快点去收拾好!”否则,孩子听你责备,心里就会产生反感,即使按你的要求去做,也是不开心的。

  赞赏的语气

  每个孩子都有优点,都有表现欲,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加以赞赏,会让他更加乐于表现。孩子画了一幅画,也许画得不是很好,可孩子作画的热情和认真劲儿就是最大的优点。当孩子把画捧给你看时,不能轻描淡写地应付几句:“画得一般,好好练。”这样会让孩子对画画失去热情和信心。应该用赞赏的语气肯定他的作品:“想不到我的宝宝画得这么好,继续努力,一定会画得更好。”孩子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有了快乐的情绪体验,对画画就会更有兴趣。

  鼓励的语气

  要孩子做到没有过失,这是不可能的。当孩子做错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评责备,而应帮助他在过失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鼓励他再次获得成功。如孩子第一次帮妈妈端饭碗失手掉到地上打烂了。你不能责备他:“连个碗都端不稳,真笨。”这样会打击孩子尝试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气。应该用鼓励的语气:“星星不小心打烂了碗,没关系,以后先用手指试试烫不烫再去端。”这样,既教给实践的方法,又给了孩子再次尝试的信心。

  揣摩孩子的心理

  别以为幼儿不懂心理,其实幼儿非常会揣摩大人的心理,不但会揣摩,而且会应用心理战术来对付大人。比如:早晨,大人急匆匆地忙完早餐,希望孩子吃快一些,催孩子“快些,快些”,以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快些上班。而孩子却慢吞吞地有一口没一口地吃,其实孩子的肚里有“小九九”。晚上,大人想把孩子安顿好后,自己可以做些事情。可孩子就是不理不睬,不肯洗脸,不肯洗澡等等,惹得大人很恼火。这实际是孩子对大人的安排不满意,或者没有达到孩子的期望价位。于是,孩子就用慢吞吞,不理不睬的方法来对付大人大人用不着发火,也用不着摧促或逼迫孩子,只要告诉孩子,现在是几点钟,你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玩。或者告诉孩子,你到几点钟应该做什么事情。如果过了这个时间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让孩子考虑。尽量把后果描写具体些。孩子会感到他使用这个方法失败了

  孩子讲大话,家长要检讨

  说谎,似乎是成长中的孩子们的通病。其实,孩子说谎是家长教育不当的结果,因为孩子不能区分真实和想象的不同。心理学家研究发现,4岁以下的孩子把爸爸、妈妈是否高兴作为衡量自己行为对错的标准。如果孩子告诉下班回来的妈妈:“我今天把镜子打碎了。”妈妈一定会很生气,弄不好还会打他一顿。但如果孩子换一种说法妈妈就不会生气。从这里孩子学会了“说谎”,但此时的孩子并未意识到自己行为的性质,只知道妈妈爸爸生气,自己就是做错了。但是,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怕父母生气而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撒谎得不到应有的矫正,慢慢就会固定下来,形成欺骗行为。因此,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理解力,从小培养孩子诚实的品行。

  父母不要“教”孩子说谎

  许多家长意识不到自己一些细小行为给孩子带来的影响。例如,不喜欢接待来访人,就教孩子说,“如果某人来找我,就说我不在。”如做了不愿让配偶知道的事,也对孩子说“别让你妈知道”。还有的家长说到做不到,给孩子空许诺等。由于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一定威信,父母说的或是做的孩子认为都是对的,逐渐也就学会了说谎。对这类行为的后果,家长一开始往往意识不到,等孩子出问题又十分气愤。其实孩子问题的根源就在家长本身。因此,要培养孩子的诚实,首先家长要在孩子面前保持诚实。

  不要惩罚讲真话的孩子

  在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例、孩子说了真话,父母却劈头盖脸地一通严厉批评,甚至体罚孩子。如:有一个母亲请病假出去玩.结果孩子将真实情况告诉了来探访妈妈的同事,孩子母亲知道后、痛打了他一顿,还教他以后再有这事就告诉别人“我去医院了”。这样一来,孩子将逐渐体会到说真话会受到惩罚,不说 真话倒能平安无事,甚至还可以赢得父母的赞赏。如果下次犯了错误时,孩子就会想尽办法隐瞒过去、以逃避惩罚。所以,家长正确的做法应是:孩于承认错误后,首先表扬他的诚实,然后再帮助孩子分析错误的原因。

  帮助孩子区分想象和真实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6岁的孩子中只有大约18%的人能够区别真实和想象,而9岁的孩子中有90%能够理解故事是编的还是真实的,在11岁~12岁时开始从新的角度理解诚实的问题,也就是说,孩子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理解“谎言”和“诚实”是怎么回事的。因此,家长要在孩子3~4岁时开始帮助他们学会分辨什么是假装的,什么是真实的。例如,做游戏时,家长扮做大灰狼,孩子觉得害怕,这时可以跟他解释什么是“假装”的。稍大年龄的孩子,则可以针对科幻电影、童话故事,戏剧中的人物和孩子讨论事实与虚构的区别。

  孩子在不能分辨幻想和现实时,往往把希望发生的事说成是正在或已经发生的事,向父母、同学夸耀自己的“英雄业绩”。这样的孩子有很强的自卑感,自卑使他们常以优越感来补偿自己,以显示自己的“能干”。对这样说谎话的孩子,家长要判断出他们说谎话的原因,及时纠正,不能听之任之。

  及时奖励诚实的行为

  要培养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奖励比惩罚更重要。当发现孩子闯祸以后,不要气急败坏地责问:“这是不是你干的?”此时,孩子很有可能因为怕挨打而说谎。这样的问话方式实际上是诱导孩子说谎。家长可以注视孩子的眼睛,等孩子自己说出真相,或者说:“发生了什么事?”如果孩子承认了错误或请求原谅,应先表扬他的诚实,然后再批评,并且相应地减轻对他的处罚。

  任何行为都是在初始时最容易矫正。所以,当家长发现孩子第一次说谎时,就要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并要适时地惩罚。一般孩子在第一次说谎时会感到极度不安,即使侥幸蒙混过去了,也会十分担心,如果家长不及时发现制止,孩子会习以为常,撒谎成“性”。

  小宝宝爱说谎 可能是患上“天使综合症”

  核心提示:有些小宝宝喜欢说谎,那么宝贝为什么要说谎呢?对于他的这种行为我该如何处理呢?

  * 妈妈烦恼:4岁儿子竟然开始“说慌”

  儿子快4岁了。最近一段时间。突然发现他会说谎了。明明刚才看了电视,他却硬说没有;看着他不小心把玩具弄坏了,问他却说不是他弄的。宝贝为什么要说谎呢?对于他的这种行为我该如何处理呢?

  专家解读:2-6岁宝宝“说慌”冷处理最好

  对于2-6岁的宝贝来说,很多情况下他们并不明白自己是在说谎,这是因为在他们的认知能力范围中,并不清楚“真的”与“假的”、“对的”与“错的”之间差别在哪里。在他们的世界里,只要能让自己舒服、高兴的事就是“对的”,而能避免父母生气与责备的事就是“好的”。他们这种说谎行为大都还是处在一种想象阶段。这个阶段父母只要注意宝贝说谎的频率和内容即可,切不可打骂宝贝,要耐心与宝贝分享他所说的世界。同时也可以采取不予理睬的方式,自然过渡。

  * 解读低龄宝贝为什么会说谎?

  “天使综合症”

  如果宝贝意识到爸爸妈妈认为他不会做错事,他自己也会开始那么认为:“爸爸妈妈爱我是因为我很棒。好宝贝是不会像那样把牛奶弄洒的。什么牛奶?我没有看到什么牛奶洒了!”

  想象力活跃

  他的创造力正在充分发育,以至于有时候他可能以为自己相信的事情就是真实的。为什么浴缸里不能有会说话的小鱼?或者床下有个公主呢?

  健忘

  一个精力充沛的两岁大宝贝怎么能记得到底是谁先玩天线宝贝的?他只知道自己现在就想要回来。当你因为墙上的笔道而批评宝贝,而他说不是他干的时,这不是他在说谎,他只是忘了自己做过这件事——或者太强烈希望自己没有做过了,以至于坚信自己没有做。

  害怕受到惩罚

  2-3岁的宝贝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是非判断,当他们发现自己做错事时,会本能地害怕随之而来的惩罚。特别是已经有过做错事被训斥、惩罚的经验。因此,为了避免惩罚,就会捏造谎话来掩饰错误。

  父母期待过高

  有些父母对宝贝要求很高,如果宝贝表现得好就会很高兴,满足宝贝的一切要求,如果宝贝没有达到期望就会训斥宝贝,长此以往,宝贝为了取悦父母就会说谎。而父母如果不了解情况,让宝贝撒谎成功,尝到了甜头,会强化宝贝的说谎行为。

  负面影响

  幼儿模仿能力很强,成人在社会交往中一句漫不经心的谎话,都可能被宝贝模仿。如果父母经常当着宝贝的面说些小谎话,以后宝贝遇到类似的情况就会说谎。另一种情况是父母有时不经意说了的话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兑现,比如有些父母许诺星期天带宝贝到公园玩,但由于紧急的或特殊的情况未能实现,宝贝就会觉得大人是在说谎,自己以后也可说谎。

  * 面对爱“说谎”宝宝 你该怎么办?

  虽然没必要惩罚,但你也可以巧妙地用他这个年龄可以理解的方式教他自然地去说实话。

  不要随意给宝贝“贴标签”

  宝贝的说谎往往并不是为了故意伤害他人,父母不要轻易将宝贝的说谎行为与宝贝的品质划等号,不能因为宝贝的某一次谎言就给宝贝定性,给宝贝贴上“小骗子”、“谎话专家”、“吹牛大王”等标签。这样做不但对宝贝改掉说谎的毛病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对宝贝的说谎行为起到了强化的坏作用,可能会促使宝贝今后更加努力地说谎。

  帮助宝贝区分现实和想像

  宝贝说谎并非都是有意的,尤其是年龄小、想象力、创造力丰富的宝贝更易进行想象型撒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告诉宝贝什么是发生的,什么是想像的,让宝贝逐渐把现实和想像区分开来。

  证实宝贝是否在说谎

  当父母怀疑自己的宝贝说谎时,应该首先进行仔细的调查、了解,搞清楚宝贝是不是真的在说谎,因为有的时候父母的判断不一定是正确的,如果没有搞清事情真相就鲁莽行事,可能会给宝贝的心灵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

  弄清宝贝说谎的原因

  当宝贝预期事情会有负面后果而说谎时,父母应了解宝贝的需要,订立更实际的规则;假如是宝贝可以做得到且愿意做的,他自然不用说谎了。另外,有些宝贝会因为跟父母的接触机会少,所以用说谎的方法去争取父母的关注。换句话说,父母平日应加强与宝贝沟通互动,多了解宝贝的想法,让宝贝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与注意。

  鼓励宝贝说实话

  与其苦恼于宝贝的不当行为,不如感谢他把一切都告诉你,他很可能会感到诚实得到了认可。如果你因此冲他大叫,他会觉得不该说实话。

  用平常心来对待宝贝

  父母不要盲目地把自己的宝贝与别人的宝贝进行比较,对宝贝提出过高的要求,这样不仅易导致宝贝撒谎,还易使宝贝丧失自信心。父母要根据自己宝贝的实际情况、兴趣和特点施教。只要宝贝每天都有进步,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父母就应该为之高兴和骄傲。

  不要让宝贝压力太大

  当发现宝贝说谎后,父母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一味的打骂、训斥等简单的教育方法,只能将宝贝推向愿望的反面。有不少宝贝是发现自己做了错事,又怕被父母责骂才说谎;如果父母再一味打骂,反而事得其反,要分析前因后果,发现及时,纠正及时,不至于把谎越说越大。应循循善诱,向宝贝指出说谎的危害性,让宝贝在内疚中知错,在鼓励中改错。

  此外父母还应该掌握一些儿童心理学,分清宝贝的话究竟是幼稚的想象,还是故意说谎,两者之间有质的区别,对待也要加以区别。

  适时给予鼓励

  可以告诉宝贝,即使他这一次犯错,但是妈妈很高兴他能有勇气承认,而且相信他下一次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也可以将自己小时候类似的经验与他分享,让宝贝知道这不是最糟糕的情况。此外,当宝贝愿意承认错误时,要给予适时的鼓励,让他能继续朝着正向行为发展。

  建立互信

  让你的宝贝知道你相信他,他也可以信任你。对你来说没有什么比诚实更重要。爸爸妈妈应该成为宝贝的榜样。抱着这个目的,你自己要尽量避免说半真半假的话。比如,如果你的宝贝该打疫苗了,不要告诉他不会疼(他立刻就会知道很疼)。还要尽量信守诺言,在你做不到的时候,要向他道歉没有做到。另外最重要的是,在宝贝一说了实话时就要表扬他。如果他承认自己吃了饼干,你要控制住自己不要批评他,而是感谢他的坦诚。积极地强调正确行为会产生令人吃惊的效果。

  父母要做好的榜样

  父母在要求宝贝诚实的同时,自己应该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好榜样,不要不经意地在宝贝面前说出做不到的承诺,或骗人的话,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注意做到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对宝贝或他人的承诺要认真履行,犯错后要及时承认错误,并认真改正,这样宝贝便可从中学习到好的行为。

  * 孩子“说慌”时,要避免哪些误区

  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宝贝

  一些父母对于这个年龄段宝贝的心理特点不了解,发现宝贝说谎会以责骂的方式进行教育,有的甚至会用武力威慑。认为宝贝撒谎要是不打的话,以后就会变本加厉。但专家却认为,这只是最原始的做法。相反的,宝贝为了避免父母的打骂,反而会加重说谎的频率,发展为习惯性说谎。

  父母在宝贝面前说谎

  爸爸妈妈是宝贝最早的老师,爸爸妈妈的言行影响着宝贝的成长,所以父母首先要做到不论对人对事都真心真意,给宝贝树立良好的榜样。很多研究表明,经常说谎的宝贝往往出自爸爸妈妈经常说谎的家庭。即使父母说的是“善意的谎言”,但是对于小宝贝来说,还无法细致分辨谎言的性质。因此,提醒父母,即使是善意的谎言,也要尽量避免在宝贝面前说。

  用说谎与否评价宝贝好坏

  不要以宝贝说谎与否来评价一个宝贝的好坏,小小的谎言不要轻视,要认真加以分析,无法真正认识到宝贝说谎背后的原因,也就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早教要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教育的认知和态度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早教”这一词汇在现代家庭中早已不再陌生,更在家长们心中流传“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观念。“早教”其实是指在孩子学龄前0—3岁进行的教育活动,这一阶段的孩子是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有人认为,幼儿在2—3岁期间是学习口头语言等方面的最佳年龄,抓紧早期教育,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这也是人的智力或心理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抓住早教阶段的教育学习时机十分重要。

  对于孩子在学龄前的教育问题,家长们可谓是尤为关注,希望能够在孩子启蒙教育阶段很好的开发孩子的智力和潜能。但也不乏许多家长是一味的跟风而根本不懂“早教”的概念和意义。

  早教其实就是指孩子所接受的学龄前教育,然而目前被所广泛熟知的是0—3岁才属于早教范畴,大家比较认可的归纳为对0—3岁的孩子教育称为启蒙教育或者小童教育。新爱婴早教专家周汉民表示,婴幼儿这一时期是孩子神经系统发育最快、各种潜能开发最为关键的时期,确实是进行教育的好时机。早期教育核心在于提供一个教育营养丰富的环境,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和人格成长进行“激活”,从而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近些年,国家也对早教的实施给予了认可和支持,鼓励在这一阶段对孩子的进行智力开发和教育,从而大大推动了广大家长对早教的认知。从国家到家庭的重视 程度都能够充分了解早教对孩子的重要性。

  在早教的课程选择上,家长也应遵循孩子的兴趣。在婴儿时期,孩子的兴趣是很难把握的,但在一段时间后,孩子就慢慢开始寻找自己喜欢的影像或者声音,家长就可以从这些细节上找到孩子的兴趣。我们不可能期望二三岁的宝宝用意志和努力来学习,但只要引起孩子兴趣,他们也可以长时间地专注于一项活动。只要父母发现了孩子的兴趣,就能创造很多教孩子学习识字和阅读的情境。在采访参加早教的孩子家长时,张女士就说到,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是个“音乐迷”,听到手机的铃音就跟着哼哼,观察到之后他们就给孩子报了音乐类的课程,孩子不仅注意力相对集中,还很开心的接受课程内容。

  新爱婴早教总裁周汉民建议家长,选择早教机构,首先要选品牌,品牌背后代表了教育品质和多年的经验,教育一定要依靠时间的累积和好的观念不断完善;同时也要看这个机构和课程的教育理念是什么,现在家长观念比较多元化,国内外的课程体系在机构中都有,分类也细致;此外还要问问已经在上课的家长,看看他们的评价和口碑。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4

  父母对待孩子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却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长一帆风顺。

  显然,“什么都做”和“什么都不做”都过于极端,失之偏颇,并不可龋杰出的父母从来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明确地说,只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辣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

  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第二件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1、一切从习惯培养开始

  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

  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

  2、习惯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

  习惯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

  3、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品格

  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

  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

  不过,研究者发现,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正派、诚实、责任心、爱心、合作精神、讲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

  第三件事: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1、孩子厌学是有原因的

  放任不管,任其潇洒;乱管瞎管,种瓜得豆;唠叨数落,肆意打骂;代替包办,制造“机器”……父母若采取如此种种不明智的做法,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

  孩子不爱学习只是表面现象,背后一定有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没有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是没有科学用脑?是父母阻碍了孩子的“玩中学”的天性?是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找到背后的原因,才可能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阴影。

  2、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

  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影响或者严格要求不够,而是阻塞了孩子的兴趣。

  兴趣(好奇心)、梦想、成就感、质疑、感恩、发奋、发愤等都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而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已。心情、开窍、暗示、遐想、砥砺、计划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六大原则。

  潜能开发虽没有绝对的“时间表”,但也有步骤,比如建立目标、控制情绪、磨砺意志、专注于一点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3、孩子考第一是有方法的

  “爱学”是“会学”的前提,而“会学”是“爱学”的保证,“会学”才能“学好”。

  孩子要想考第一,必须要掌握一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好方法,如:按计划完成、认真写字、慢慢看课本、整理错题、随手笔记、无私帮助同学、高效率考试、自由自在地作文等。

  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步入了一个新的误区,即盲信盲从甚至痴迷于所谓成功教子的家教经验,但这些经验听着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它们没有“可迁移性”,如果只是一味的克垄模仿,不但不能落实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反而容易“邯郸学步”,适得其反。

  最有用的真东西是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提炼的。教育孩子并没有父母想像的那样复杂,抓好了亲子关系、习惯培养、学习这三件大事,父母成为杰出的父母,孩子成为杰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遥远的梦幻了。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5

  1、让孩子认识钱币

  钱币、信用卡、账单……大多数孩子根本分不清哪个是哪个。当他看到爸爸妈妈用信用卡购买商品时,会觉得信用卡充满了魔力,误以为卡里的钱就好像天上掉下的馅饼,永远也用不完。

  学龄前的孩子可能还无法理解信用卡与金钱之间的关系,所以,让他认识钱币是第一步。在孩子面前,爸爸妈妈最好多多使用现金消费;数钱的时候,不妨让孩子也参与进来吧!这样能教会他学数数、学运算,还能培养他的基本生活能力。当然,用现金并不意味着放弃使用方便的信用卡,爸爸妈妈可以在每次收到银行账单时,告诉孩子账单和信用卡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让他慢慢懂得这张小小塑料卡片的实际意义。

  2、关于零花钱和记账

  通常来说,给学龄前的孩子每月5~10元的零花钱比较合适。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先制订一个“消费计划”。如果是年龄稍长一点的孩子,可以试试让他简单地记一下账,一来可以养成节俭的习惯,学会安排自己的生活;二来可以养成细心的习惯,初步培养理财能力。

  3、和孩子谈论商品的价格

  从一根棒棒糖,到一件价格不菲的童装,爸爸妈妈都可以让孩子知道它们的价格。这样他就会理解为什么我们可以一口气买下好几块巧克力,却得存一阵子钱才能买下上百元的玩具,他也会渐渐了解周围各种物品的价值。

  有空的时候,爸爸妈妈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玩玩“逛商店”的小游戏,你和他分别扮演营业员和顾客。这样既提高了孩子的运算能力,也能让他在实际操作中学会使用钱币。

  4、父母之间的经济共享

  另外,爸爸妈妈之间最好能做到经济透明化。夫妻之间对经济问题的互不信任或互相欺瞒对孩子的影响很大,他会模仿父母的举动,在金钱问题上撒谎,长此以往难免形成扭曲的金钱观。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爸爸妈妈一定要认真对待哦!对孩子必不可少的“金钱教育”

  用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学会理财,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是非常好的做法,若是教育目的一样,但是方法不当的话,这样也不行,这会影响到孩子的思维模式,比如说为了更合理的消费,家长会对孩子说“买不起”来敷衍。其实孩子会不知道吗?你只需要告诉他,钱要留着买更有用的就可以了。

  孩子往往受父母花钱的方式以及对金钱的看法而产生对金钱的第一印象,可能在有意无意间决定了孩子长大后与金钱的关系。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要给孩子造成金钱误导。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金钱教育?

  1、别轻易说——“我们买不起”

  案例:一天,6岁的明明跟着妈妈去商店。在玩具柜台前,明明盯着橱窗里的那个变形金刚擎天柱停住了脚步。妈妈见状,就对明明说:“那么贵的玩具,我们家可买不起!”拉着明明就走。

  专家解析:明明妈妈的这句话的潜台词让孩子费解:是今天买不起,还是永远买不起?或者是不想在这上面浪费钱?。其实,明明妈妈完全可以列一个每月开支计划(哪怕是比较粗略的),帮助孩子清楚地明白愿望和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别,比用“买不起”来搪塞更有说服力。任何年龄的孩子都善于察言观色,通过父母的解释后会放弃。所以,对孩子进行金钱和责任方面的教育,永远不会太早。

  提示:平时,全家人可以坐在一起,把自己最想要的东西列出来,排除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愿望。然后每月划出一笔钱,轮流帮助大家实现愿望。这样的好处在于,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实现愿望的机会,而节约和等待将会增添得到心仪礼物时的兴奋。

  2、别开口说——“要啥只管说”

  案例:爸爸妈妈平时不管去哪买东西,总忘不了给宝贝女儿添个芭比娃娃,或者是游戏机。即使妈妈带女儿逛玩具商店时,也都会对女儿说:“你想要什么,只管对妈妈说!”

  专家解析:这肯定要宠坏孩子的.。这样做的结果,会让孩子觉得,钱总是会有的,价格从来就不是问题。只要提出要求总会得到满足,那么孩子以后在他的人生经历中将很难获得动力。当父母偶尔对孩子的要求说个“不”时,孩子早已不能接受了。其实,花钱和爱孩子是不能划等号的。

  提示:父母最好不要随便送孩子礼物。即使带孩子去商场时,也要事先约定好只买购物单上列出的东西。孩子开始时可能会哭闹,但大多数孩子的适应过程都比父母想象中要快。

  3、别猜测说——“你又要买玩具”

  案例:嶙嶙去小朋友家串门之后,告诉妈妈:“邻居燕燕的玩具可多了,房间里有好几个芭比娃娃,还有一大盒的泥人呢。”这时候,敏感的妈妈马上说:“你是否又想买新玩具了,你的玩具已经够多了。”

  专家解析:对于父母来说,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买一两样东西,而是一听到孩子说这些话,就过于敏感了,条件反射式的害怕: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贪婪。其实,可能孩子只是单纯地在描述她所见到的邻居家的情况。父母如果急切地否定孩子,会让孩子感到受挫、委屈。不如平静地听完孩子究竟想说什么,问问她有什么想法。而不是急于告诉孩子,你在想什么。

  提示:生活中对金钱不要过分强调,也不要毫不在意。即便你还没有正式向孩子传递有关金钱或理财方面的信息,他们也将不可避免地从每天的生活中接收到“金钱”的信息。所以,当父母在与孩子进行“金钱”方面的交流,其实并不是一件易事。

  4、如何解释更好

  不掩饰“垂涎三尺”:当邻家买了辆气派的新车时,别当着孩子的面,刻意隐藏对美好事物的欲望。而应让他知道不是所有想要的东西都能买得起,这并没有什么错。

  没有大不了的“郁闷”:账单又来了,当孩子看到这一幕时,要用轻松的语气告诉他,最近钱花得太快了,这并没有什么,就像你遇到不开心的事一样。

  我的意思不是钱:“钱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钱来得快去得也快”,这些话在特定的语境里并没有错,但不能用来吓唬孩子。一旦遗失孩子对此可能有不正确的理解是,要用准确、简单的话加以解释。

  我们应该教育孩子树立一种钱要靠自己的能力去获取,用正当的方式来获得,而不是只能靠不劳而获,或者其它投机取巧的方式来获得金钱。孩子对金钱的认识,父母的言传身教真的很重要。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6

  对于宝宝已经上幼儿园的上班妈妈来说,每天早上对孩子说得最多得一句话应该是:“快点!快点!”吧?因为我自己也曾经这样,那时猪仔仔刚上幼儿园,而且只有1岁5个月,自己还不会穿衣服,每天早上起来,只好不停地催促他快点,要不,我就迟到了。 这样匆匆忙忙的早上大概持续了两个月。

  有一天晚上,猪仔仔洗完澡就不让我帮他穿裤子,要自己穿。我当然抓紧机会,把裤子丢给他自己穿,没想到小家伙竟然真的会穿。 我高兴了一个晚上,那时他才1岁8个月。

  第二天早上,叫猪仔仔起来,想往常一样帮他穿衣服,穿好衣服,小家伙又要自己穿裤子了。我就把裤子给他,让他自己穿。之后的几天,早上都是他自己穿裤子的,可好景不长,过了一个多星期,他的热情开始退了。一天早上,猪仔仔躺在床上不愿起来,我突然想到一个好办法,对猪仔仔说:“猪仔仔赶快起来,跟妈咪比赛穿裤子好吗?”猪仔仔马上起来说:“好!”于是,我就把裤子给他,边对他说:“等妈咪说123就开始。”可我还没说完,小家伙就已经开始穿裤子了,我在一旁故意大声说:“猪仔仔偷步,不等妈咪。不算,不算。”小家伙在一旁偷笑,我会接着说:“慢点,慢点,不要比妈咪快。”之类的话,就这样他很快就把裤子穿好了。

  春节到亲戚家拜年,猪仔仔把裤子弄湿了,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小家伙已经把湿的裤子脱了,于是我就把干净的裤子给他,叫他自己穿。在一旁的PP就反对了,说:“你帮他穿吧,他怎么小,十分钟也穿不了,会着凉的。”我说:“他自己会穿的,不让人帮。”PP见我不听,就走过去要帮猪仔仔穿裤子,确让小家伙推开了,结果,小家伙2分钟不到就把裤子穿好了,为MM争一口气了,PP在一旁不敢出声了。等儿子穿完,我就去亲了他一下,并称赞他说:“奶奶不知道猪仔仔长大了,自己会穿裤子了,真乖!”亲戚都称赞他。

  最近,猪仔仔已经会穿衣服了。但有时会把衣服反过来的,我就教他反过来再穿。从此以后,每逢他不肯起来,我就对他说跟他比赛,他就会马上起来了。现在,每天早上只要我帮他穿袜子,其他的`基本都是他自己穿的。我就不用担心会迟到了。

  孩子通常都管不住自己,能管好自己的人也不是孩子。但如果你想有一个轻松育儿生活,不妨试试下面的方法,让孩子自己管住自己

  每次小朋友玩耍完毕,家中就铺满了一整地的玩具,台面乱七八糟,椅子不知移到何方。

  结果只好辛苦父母要为其收拾。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教育孩子学习自我管理呢?我在这里介绍一种方法——五常法。

  五常法是日本人推崇的一种品质管理技术,当中包括:常组织(Structurise)、常整顿(Systematise)、常清洁(Sanitise)、常规范(Standardise)及常自律(Self-discipline)五项。当运用到孩子身上时,则可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及自理能力,再发展到行为自律。小朋友从实际的生活中,了解到自己的事是自己做,再加上父母的鼓励,令小朋友更有信心独立自理。

  1、常组织

  扔掉不需要的物品(例如一年没有用过的物品),并将保存的物品分层管理,要点在于集中存放及尽量减低存量。

  好处:训练小朋友的观察能力,常常检查家居物品是否卫生及完整,并限制物品数量,够用即可。

  实行方法:五常法强调“一就是最好”,建议小朋友只有一个放置玩具的架、一个鞋架及一格饰物格等。让小朋友门自己筛选哪些玩具需要,哪些是不需要的。父母要和孩子们商量拥有物品的数量,让小朋友从小学会取舍,将不需要的物品转送别人。

  2、常整顿

  首先决定物品的“名”及“家”,以致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或放好物品,提高效率。

  好处:做个富有责任感的小朋友,晓得将物品分类,令物品有“名”及“家”,用完放回原处。

  实行方法:“五常法”让小朋友学习一个分类的概念,每件物品都有个家,并贴上卷标,让小朋友自行将物品放回原处。譬如书本放在架子的最上层并贴上卷标,而玩具放在胶盒内,鞋子则放在鞋架内,让小朋友在30秒内找到对象。

  3、常清洁

  小朋友要保持个人清洁,也有责任去负责保持清洁。使其树立“我不会使东西变脏”,而且“我会马上清理东西”的观念。

  好处:每天清洁身体及衣服,保持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

  实行方法:为了让小朋友知道自己面部、手部是否清洁,衣服、鞋袜是否整齐,父母可特别将镜子挂在适合小朋友的高度上,帮助他进行自我检查。此外,父母可鼓励小朋友分担家务,吃完东西要收拾餐具及桌椅,以及定时收拾书桌。

  4、常规范

  经过父母与孩子沟通后,利用透明度、视觉管理及园林式环境,为孩子提供规范化的环境,减少错误并且提高办事效率。

  好处:建立小朋友的自信心,乐意与人沟通,能自订或与父母合作制定生活标准,遇到事情知道如何解决、怎样寻求帮助。

  实行方法:父母可利用透明胶盒贮存对象,增强物品处理的透明度。父母亦可让小朋友在房门外,挂上图画及文字,告知父母“我在做什么?”,增强彼此沟通,同时让小朋友感到被尊重。在家中放置小盆栽,让小朋友学习照顾,更可营造一个和谐环境。为了减少孩子出错,父母可在家中危险的地方挂上“不准进入”的标志,让孩子识别,免生危险。

  5、常自律

  持续地、自律地执行上述“四常”,养成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当父母了解到小朋友的长处与短处,再按情况做出适当的奖赏,让小朋友从他律(以成人的赞赏作为标准)、纪律,发展成为自律。

  好处:做个自尊感强的孩子,懂得自我管理生活。

  实行方法:当孩子在收拾或清洁上负责任,就会得到一个印,取得若干数量后,孩子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父母亦可与孩子一起调校闹钟,让孩子学习自己起床。小朋友可每天观看工作清单,学习“今天的事今天做”。

  在实施“五常法”的过程中,父母必须首先了解五常法,并以身作则。父母必须在教导上有共识。如果小朋友做错事,父母必须要有共同处事的原则。其实小朋友不知道自己正在运用“五常法”,但当他们发现自己弄干净桌面或把椅子移好后,会获得成人赞赏时,他们自然地会继续做,小朋友就不知不觉地学习了,而且可以不断增强信心。当然,若小朋友做错就需要罚。父母必须按小朋友的能力去制定标准,而非按成人的要求,过高过低都不宜。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7

  细节决定成败 习惯成就人生

  孩子长大后,能够适用于社会就是人才。

  培养孩子成才,首先要教育孩子成人。孩子只有学会做人,才可能去做事、学习、与人交往、最终适用于社会,才具备竞争能力。一个人的竞争能力往往并不完全取决于他的智力水平,很多时候取决于他如何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一个具有优良行为习惯的人,往往能够在人生征途中发挥出色、事半功倍。因为有什么样的行为习惯,就会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有什么样的机遇;有什么样的机遇,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成就。

  作为美国历史上伟人之一的本杰明·富兰克林,他自修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拉丁文,成为非凡的科学家、作家、外交家、发明家、画家、哲学家,并最终引导美国走上独立之路。富兰克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他对习惯的运用。

  注意日常行为规范,才能形成优良的习惯

  富兰克林在年轻时就发明了一种方法,他首先列出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13个条件:节制、沉默、秩序、果断、节俭、勤奋、诚恳、公正、中庸、清洁、平静、纯洁和谦逊;然后,富兰克林决心获得这13种美德,并养成习惯;为此,他设计了一个成功记录表,每一项美德占去一页,画好格子,每天晚上反省时若发现有当天未达到的地方,就用笔作个记号。富兰克林就是把这些美德化为习惯才走向了成功。

  家庭应和学校互相配合,促进孩子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人生观等全面发展,使之逐步形成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具备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判断能力,并形成习惯,以便由孩子自己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决定自己的事情。

  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孩子输在起跑线,必能赢得独特人生

  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但是,“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例如百米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相反,马拉松比赛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体力,致使起个大早,赶了晚集。

  由此可见,父母是否应该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看家长对孩子寿命的预估。如果孩子的人生属于短跑,只有区区十几年,您一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知道百米赛的关键往往是起跑,起跑领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假如家长对孩子的寿命预估较长,就相当于孩子的人生是参加一场马拉松长跑竞赛,起跑线是否领先就不重要了。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

  长跑的要诀是保存实力,这和孩子学习知识的道理一样。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给其灌输与孩子的年龄不相符的知识,孩子没有生活经验,对知识的感悟不会深刻,不但没有共鸣感,甚至会厌恶。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孩子是否能心理健康成长。

  如果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说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则相反。受教育者对于所学知识感兴趣的程度,除了老师的教授方法和学校教育,还取决于孩子对知识的感悟程度。举个例子,一个5岁的孩子对于《静夜思》只是机械背诵,而一位远离家乡的20岁青年如果第一次看到《静夜思》,可能泪如泉涌,百感交集。

  买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新车有磨合期。在新车的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只有这样,这辆汽车未来才能风驰电掣。如果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汽车就会早衰,该急速行进时,就会力不从心。假设将人比喻成汽车,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不能满负荷运转,要适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马加鞭,后劲十足。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

  有想象力的人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想象力和知识是天敌。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会消失。因为知识符合逻辑,而想象力无章可循。换句话说,知识的本质是科学,想象力的特征是荒诞。人的大脑一山不容二虎:在学龄前,想象力独占鳌头,脑子被想象力占据。

  上学后,大多数人的想象力将被知识驱逐出境,成为知识渊博但丧失想象力终身只能重复前人发现的知识的人,这些人无法对自己进行职场规划。很少有人能让知识和想象力在自己的大脑里共存,一旦共存,此人就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能克服挫折的成功人士了。

  在孩子童年时,让其晚接触知识,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脑里安营扎寨,倘若孩子成为想象力和知识并存的人,您就能给大师当爹当娘了。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可能赢得人生。赢在起跑线上,可能输掉人生。欲将取之必先与之是大智慧。

  你需要学习的放养式教育

  其实,“放养”并不是不教养,有的家长把“放养”当“放任”,整天忙于工作、事业或打工赚钱,为孩子提供的只是生活上的保障,而对于孩子的内心世界一概不闻不问。在现代社会,家庭中应尽量避免封闭式、隔绝式的“圈养”,也应摒弃无拘无束、放任自流式的“放养”——这都易导致孩子的合群性、合作性缺失,最容易形成“问题儿童”。适当的“放养”式教育关键是要在玩中培养其规则意识,有的放矢地逐步引导,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有调查显示,50%的爸爸每周陪孩子平均不足5小时!每天跟孩子有效的沟通时间不超过6分钟!心理学研究表明:学龄前、童年期、青春期,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沟通与陪伴,父亲母亲都不能缺位。否则,不利于其人格的形成与完善。

  爸爸们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呢?

  “我很忙”——每当孩子说:“陪我玩一会好吗?”家长总是回答:“我哪有功夫陪你玩。”由于工作压力大或者生活观念不同,越来越多的“80后”父母将抚养、陪伴孩子的责任移交给爷爷奶奶等第三方。

  “我不懂”——常有家长说:“我不懂怎么教孩子。”于是,把孩子送到社会办学机构学这学那,以为“投钱”就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一个父亲胜过100个校长

  事实上,亲子陪伴的价值超过任何教育培训。对待孩子,仅有物质关怀是不够的。真诚的陪伴、悉心的关怀更加重要。亲子陪伴的关键词包括互动、尊重、对话和理解。

  最好的陪伴是心灵陪伴,父子之间要建立以感情紧密联结为基础的良好关系。通过真正的、内心真实的感受来交流与沟通,传递爱、信任和安全感,促进了解、关爱和信任。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与孩子建立的亲密关系比“正确”的技巧更为重要!心灵陪伴传递给孩子的爱和信任将会影响孩子一生。

  回报率最高的投资是亲子关系

  任何职业角色都可被替代,但父母角色无可替代。有人说,选择一项工作,就意味着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事业上的奋斗让人充满自信与成就感,而在家庭中的缺席、亲子间情感的淡漠,却使得人生的'美好大打折扣。幼儿时期父母愿意“投资”亲子关系,孩子一生都能获得正面回报。有人说,我拼命工作、挣钱,还不是为了这个家,为了孩子生活得更好,受更好的教育!但是,用本该属于自己和家人的时间到职场上去换金钱,值吗?

  放养理念有时遭到一些父母的误读

  曾经参加过一个亲子讲座,当时有一个大龄妈妈带着一对双胞胎也来听讲,这是一对两岁多的双胞胎男孩,正是探索世界的年龄。

  亲子讲座的教室,有老师在前面讲,大家都在下面认真地听,可是这一对双胞胎,一会在教室里跑来跑去,一会儿又用力拽挂在墙上的中国画的卷轴,妈妈坐在那里听课就是不管,讲课的老师可能出于礼貌也没有说什么,但是后来当这两个小家伙用马克笔在幻灯屏幕上乱涂乱画时,讲课的老师打破了对这两个孩子的沉默,对孩子的妈妈说:“我不得不请您带着孩子出去了!”

  后来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听到这个妈妈的一番介绍,才知道她还是奥克兰一个中文电台亲子栏目的主持人,每周固定时间有她的节目,她当时也和我们解释了上课的时候为何没有管孩子,她的理念是:孩子两岁多,正处在探索世界的时候,要多给他们机会去探索。

  她的这个理念,乍一听是对的,两岁多的孩子正是对什么事情都感到新鲜、看到什么东西都想摸一摸的年龄,如果看护人在孩子这个年龄因为这样和那样的原因,什么也不许孩子干,什么也不让孩子摸,孩子就会失去很多探索世界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很多学习的机会。

  但是,这种放养一定要有原则,这些原则包括:

  ①安全。这一点我们华人家长做的已经很安全了,关键在于适度。记得1999年,那时我还没有孩子,受朋友之约参观了一下新西兰的幼儿园,参观完了让我感到害怕,当时看到那些学龄前儿童(新西兰的孩子一到5岁生日就要上学了,所以幼儿园的孩子没有特殊情况,都应该在5岁以下),站在梯子上钉钉子、站在工作台旁锯木头、坐在桌子旁剪纸,而且孩子们用的都是真家伙,钉子就是普通的铁钉,榔头也是普通的榔头。那时感到这些东西在中国国内的幼儿园都属于“管制”刀具啊!可孩子当时就是这么玩啊!现在回想一下,这不就是一种放养吗?现在轮到自己的孩子去幼儿园了,看到的场景与十几年前没有太多的变化,同时也没有听说哪个孩子被这些工具伤到,通过观察才发现,在孩子们玩这些“玩具”时,都有老师不厌其烦地给孩子们传授其中的规则、要领和注意事项。这些规则正是确保孩子们安全的同时从中得到了学习。

  ②不侵犯他人的利益。像我前面讲的那个双胞胎妈妈,她的那种放养就是在以侵犯他人利益为结果,孩子探索世界本无错,但是“探索”的同时扰乱了课堂秩序、打扰了别人听讲,妈妈看到了就应该及时制止。

  ③不造成大量的财物损失。我们总不能因着孩子想看一看物体掉到水里是什么样的,就让孩子将妈妈手上的钻石戒指往湖里扔吧?这一点不同的家庭可以根据其自身的情况来制定规则,保持一个平衡就可以了。

  孩子能不能成才全靠妈妈

  不知大家是否留心过很多名人传记中是怎样描写母亲的:母亲温柔、贤淑、善解人意,她始终默默地为孩子奉献而毫无怨言,母亲坚强、善良、有主见,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难倒母亲的……这些文字是不是很熟悉?就是这样的母亲才可能培养出了那么出色的孩子。

  因为孩子在幼小时对母亲有着本能的依赖,所以,母亲的性格、语言和行为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如何才能使孩子的性格习惯不往母亲性格的反方向发展并承袭母亲的优点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母亲在孩子面前必须收敛起自己的锋芒,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母亲。

  母亲在孩子面前,不是在谈判桌前,不需要用批评、挑剔和要求完美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母亲咄咄逼人的态度、尖酸刻薄的语言、驾驭一切的行为和自以为是的判断,对孩子的自尊、自信的伤害远大于应试教育。而对于孩子来说,从他出生那一刻起,孩子对母亲这个角色的要求,几乎是永恒不变的。

  1.“无知”的妈妈

  当孩子来问妈妈,“这个字怎么念”等诸如此 类的问题时,妈妈最好不要马上就回答他,最差的回答是“你怎么连这个字都不认识”。妈妈最好看了一眼后,说,哎呀,我也不认识,我们一起查字典,好吗?几次之后妈妈就教会了孩子使用字典,同时,孩子 查完字典认识该字后会很有成就感,多次之后就养成查阅资料不依赖妈妈的习惯了。

  当孩子来问妈妈问题时,妈妈绝不能表现得 像在单位里那么聪明能干,装装“无知”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鼓励孩子动脑筋,去依靠自己的力量想清楚这个问题,或者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阅书籍或借助于网络。妈妈不能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把答案都说出来,边说还边自得,这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好处,几次之后,孩子就会回避问妈妈问题变得很自卑。

  2.进门前,忘记自己的不愉快

  妈妈在进家门之前,务必提醒自己:忘掉所有单位里不愉快的事情,现在开始承担的是母亲的角色了。孩子需要母亲很快乐,千万不要把与孩子无关的坏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因为孩子是无辜的。

  3.孩子的小小荣誉很重要

  当孩子兴致冲冲地告诉妈妈他今天在学校得了一颗五角星或是小红花的时候,千万不要表现出厌烦或者不屑一顾,一定要和儿子一样高兴地表扬他。最恰当的办法是说能不能让妈妈看看,要与他分享这个快乐,因为这个荣誉对孩子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4.淡定,淡定,一定要淡定

  当孩子告诉妈妈今天考试没考好时,妈妈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绪,绝对不能发火或脸色阴沉,孩子这时正紧张地观察着妈妈的脸色呢。所以,妈妈最好表现得没什么情绪变化,让孩子把卷子拿出来,和孩子一起分析错在哪儿。要是孩子已经明白了错在哪儿,妈妈也不必再纠缠。但最后要鼓励他:你看,你弄明白了下次考试就不会错了。妈妈要是感到自己无法控制情绪就去卫生间洗把脸,照照镜子,做几个深呼吸。

  5我也曾经是胆小鬼

  当孩子在考试前或做什么比较重要的事情之 前表现出胆怯时,妈妈千万不能不以为然或训斥他胆小或表现得比他还紧张,这样会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导致孩子无法正常的发挥。这时,妈妈最好很轻松地对孩子说,不管你做得怎么样,爸爸妈妈在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还不如你呢,不要担心。这时,孩子心里会很有底气和自信,他会发挥得比平时更好。

  假如孩子第二天要参加重要活动,当妈妈观察到孩子心事重重比较紧张时,妈妈最好当晚能在孩子床边陪他入睡,睡觉前跟他讲个故事或者和他一起阅读他喜欢的书籍,疏解他内心的压力,直至孩子睡着后再离开。

  6面对失败,我们再坚强一点

  当孩子遭受失败或挫折时,妈妈要表现得坚强和绝不放弃,冷静地告诉孩子失败只代表一时,不代表孩子终生失败。不要孩子还没认为要放弃时妈妈首先就表现得没有什么希望。最差的就是用刻薄的语言挖苦他,把孩子数落得一无是处,甚至新帐旧账一起算。这样的母亲教育下的孩子会极度自卑,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甚至放弃自己本应美好的前途。

  7.你必须要这样

  妈妈不要在孩子还没把想说的话表达清楚时 ,就自以为是地抢先表达自己的观点,不管孩子是否愿意,就以“你必须……”、“你应该……”的语气命令孩子,以自己的观点来代表孩子的观点,而且要求孩子去执行。妈妈千万不能成为“专制”的代名词。在这种情况下长大的孩子缺乏主见,缺乏是非判断能力。妈妈和孩子之间应建立平等的关系(平等不是无原则), 懂得互相尊重对方。

  8.伤害来自于最亲近的人

  妈妈在孩子面前要控制自己说话的方式。世 界上最了解孩子的就是母亲,所以,母亲最清楚孩子的弱点在什么地方,假如母亲在说话时经常直指孩子的弱点,以讽刺、批评或要挟,或是明明知道孩子做不到而故意要求孩子去做,这无疑是用最尖锐的武器 在不断刺伤孩子的痛处。孩子内心会很受伤害,因为这个伤害来自于他最亲近的人。

  9.唠叨不停

  妈妈在孩子面前要控制语言的数量。千万不要唠叨,事实上,最让孩子害怕的是母亲的沉默,所以,与其唠唠叨叨地对孩子说个没完,不如用简短的语言告诉孩子他所犯的错误所在或应该注意些什么,接下来,母亲的沉默肯定比继续说话更有用,不要以为孩子不懂,他虽然装得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但实际上在观察母亲是否把所说的事当真。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8

  素质教育 = 学中文 + 学钢琴 + 运动?

  华裔学生学习的一大特点是补习。华裔家长对子女的期待,是子女进入名牌高中,为以后进入常春藤大学铺路。

  在安德逊癌症中心工作的戴医生,最引以为自豪的不是自己头上各种专业协会的头衔和相当不菲的收入,而是自己的一对龙凤胎儿女——早出生三分钟的姐姐欢欢和弟弟喜喜今年上11年级,以他们过往的骄人成绩和各种奖项来看,进入一所顶级院校,大概如囊中探物一般。谈到对宝贝儿女的教育,戴医生说:我太太付出太多,她是虎毒不食子的虎妈,她对儿女既严格又宽爱。

  戴医生的太太也是学医的,为了儿女的教育,毅然辞去令人羡慕的医生工作,在家做全职太太,专心相夫教子。刚把香气扑鼻、令人垂涎的水煮鱼端上桌子的戴太太,边擦手边说:我只不过做了一个母亲应该做的。戴太太最有发言权的,就是如何合理有效地安排孩子的课外时间。学校列入课表的在校时间大约仅7小时,这就意味着若没有学校的各种活动,每天下午两点半到三点半,孩子们就可以放学回家了。而且,按照美国法律,不满12岁的学生单独在家是违法的。鉴于此,戴太太就想方设法安排好孩子放学后的分分秒秒。因为孩子兴趣爱好还各有不同,戴太太也有顾此失彼的时候。戴太太谦虚地表示,自己唯一做对的事就是让孩子坚持学习同一样技能。女儿欢欢喜欢钢琴、绘画和游泳,儿子喜喜钟意小提琴和打篮球。两个孩子在小的时候都出现过入门后一段时间又开始喜欢对方正在学的东西,但戴太太坚持必须学好一样,而不是随孩子的天性任其自由。中学时候,欢欢喜喜都在所学的技能上获得各种奖项。

  此外,戴医生和戴太太在家一直坚持说中文,并把学校课堂讨论的内容让孩子在家用汉语再演练一遍。这当然要花很多时间,但是从结果来看,是完全值得的。两个孩子所讲的汉语都不像一般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孩子一样带有口音,双语皆可谓流利地道。戴太太还鼓励孩子尽可能多地阅读,这为高中阶段的功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欢欢喜喜现在上高中,课程轻松应付,门门功课都是A,并且双双评上学区优秀学生。

  归结起来,戴医生总结说:比较而言,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孩子无论怎样有见地,他们的选择父母还是需要把关, 毕竟,他们所能看见的是到底有限的。要说成功的秘笈,我想除了孩子在教会接受耶稣为信仰根基这一根本以外,就是要抓好孩子课余时间,在发挥孩子兴趣爱好的同时,尽可能不把时间虚度,十几年积累起来,取得这么点成绩真算不上什么。

  从早期三把刀到第二代华裔的三个师

  早期的华人移民,外出打拼大多靠三把刀——菜刀、剃头刀、泥水刀,意指华人移民最擅长的餐馆、理发和建筑这三种职业。当年靠三把刀创业起家的人比比皆是,尤其是从餐馆业进而转变成超市业的。不过个中辛酸,只有自己知道。为了让子女不用每日辛劳,能够在写字楼里工作,改变靠手艺吃饭的生活型态,他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多远远超过其他族裔,希望子女通过接受良好教育将来成为三个师——律师、医师、会计师或工程师等专业,以此提高社会地位,改变人生命运。

  近10多年来,原籍福州的移民通过各种途径纷纷入籍成为公民,然后申请家人赴美。福建籍移民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新一代福州籍律师适时占领阵地,与原来传统格局的香港、广东籍律师形成竞争态势。

  李先生(Thomas)出生在旧金山,是典型的第二代华裔。他父母都来自福建,在旧金山以餐馆业为生,如今已经快70岁了,还每天守在餐馆照看生意。李先生是一名执业移民律师,他的业务主要是为福州移民办身份或申请家人赴美团聚。他认为福建人乡土观念重,怀旧念旧,有一定建树的都成立各种社团,凡事喜欢找乡亲,有事情时抱成一团。李先生回忆自己少年时代在餐馆中长大的经历时,不无感慨地说:父母真是辛苦,兄弟姐妹四个,个个都接受高等教育,哥哥是学建筑的,现在经营自己的建筑公司,妹妹是牙医,有自己的诊所,弟弟在拉斯维加斯做酒店管理。

  他觉得父母非常有远见,从小对几个子女的教育特别严厉,记忆中父母从未因为别的事情发过火,但兄弟姐妹中要是谁的考试成绩不好,那可是非常大的事情。他记得弟弟因为贪玩,高中毕业时没能被大学录取,把父亲气得差点离开人世。后来弟弟发奋读书,终于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由于在旧金山的唐人街长大,李先生兄妹四人都会讲普通话、广东话、闽南语和英语四种语言。这成为在服务华人的一大优势。更难得的是,出身清贫,从小就在餐馆店帮忙、送外卖、在厅面服务、靠半工读完成学业的经历,成为激发他们发奋向上的动力。

  李先生最推崇的一句话是鲍威尔将军说的:如果你已经处在最下层,那么你的路只有一条,就是不断向上。像李先生这样,父母从小教导的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他们的人生哲理是,要想改变贫穷的家庭面貌,努力读书才是唯一出路。从父母身上,他们也看到未来的奋斗目标,不想将来像父母那么老时,还要辛苦工作,要在年轻时多吃点苦,改变以后的生活环境。

  希望孩子将来多一份选择

  说起在美华人孩子学中文,这又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先不说作为龙的传人在海外的文化传承,只要客观地看看当今世界经济屋漏偏逢连夜雨的`现状,看看美国次贷风波以来的高失业率,再看看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不让孩子学中文还真是有点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的意思。可是,在美出生的华人孩子们是不能完全理解家长的苦心的。家长们陪着、哄着、逼着,只要能让孩子坐在中文学校里,那就是一个莫大的宽慰。

  来自青岛的年轻妈妈丽丽(Lily),每天除了上班,时间几乎全部奉献给了独子丹尼。丈夫马克·戴维斯(Mark Davis)在一家海洋石油公司工作,需要经常出差,丽丽在家除了要负责孩子的教育,还要负责年近八旬的婆婆生活起居。丽丽最大有愿望就是儿子能多掌握一门语言,将来多一个选择,在面对选择的时候,起码不至于因为语言而放弃。丽丽常对丹尼说: 你一定要学中文。将来妈妈老了的时候回国居住,你要是不学中文,到时候你什么都听不懂。

  丽丽有两个哥哥,大哥的儿子17岁,非常懂事,也非常孝顺,尤其是对爷爷奶奶特别好,还在厨师学校学习。他没有收入,可是当他第一次拿到奖金的时候,他把800元全部交给了爷爷奶奶。这给丽丽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觉得这样的品质只有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才能培养出来。为了鼓励丹尼学中文,丽丽带着儿子两次回国,就是要与表哥表姐相处,让他们影响丹尼。丹尼在中国的时候跟表哥表姐相处甚欢,14岁的表姐对丹尼特别好,不时带他出去跟朋友一起玩。等丹尼回到美国后,学习中文的劲头果然很足,写字也特别认真,常常得到老师表扬。

  对于学习中文的孩子特别难的写字部分,丹尼毫无压力。只是由于在家整个语言环境都是英语,孩子听和说有点吃力,所以丽丽常常通过网络视频电话让丹尼跟家人聊天,以帮助他提高听说水平。丽丽准备今年暑假再一次带丹尼回中国,跟亲人们相聚相处,增加他对家乡的亲切感。中西方文化的存在的巨大差异,其实本身就是它们在语言文字信息中的处理不同所导致的。像丽丽这样,能够参透其中奥妙,并领悟其本质,从而选择让孩子接受可以帮助孩子打下坚实的品质基础的家长,并不在少数。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9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园,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重视家庭教育,重视与学校教育的配合,是为人父母必须完成的使命和责任。

  一、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责任心。

  自己能做的事让孩子自己做。我记得,当孩子刚学会走路的时候,走不几步孩子就会摔倒,这时,他就会趴在那里用眼睛看着你,让你把他扶起来,我并没有心疼孩子,而是鼓励孩子慢慢地爬起来,孩子得不到援助,只好自己爬起来,经过几次反复,他学会了自己摔倒自己爬;小班时他学会了自己穿衣服,自己上下楼梯;放假时和我一起打扫卫生,整理屋子……小的时候孩子就具备了生活的自理能力。

  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在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班内学生轮流值日,他那一组值日时,有几个学生好逃跑,他回家和我说:爸爸,我也想跑。我告诉他不能和那些表现不好的学生比,要有责任心,离开教室要看门窗是否关好,一定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他记住了我的话,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社会上他表现得很突出,责任心很强。

  二、重视家校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家长要经常了解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活动任务等,配合老师督促孩子完成任务,这样才能很好的达到老师的教学目的.;在家庭教育中,遇到孩子不听话时,也可通过和老师的单线联系来解决。比如上小学四年级时,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总有拖拉的现象,还经常会早退。我知道后,和班主任共同制定了一个计划,家庭学校共同进行监管,很快就解决了这一问题,以后,我特别重视家庭和学校的联系,经常和老师制定学习和教育计划,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要给孩子多鼓励,少批评。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挫折,做家长的要多给孩子鼓励,让他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进入中学以后,孩子遇到了成长中的挫折。由于对初中生活不适应,第一次的月考成绩在班内倒数。当我拿着儿子的成绩单时,我的心都凉了,当时我的心情无法用语言表达,以前的付出简直是都化为了灰烬。他也同样感到巨大的压力,压力下他迷失了方向,我担心他会自暴自弃。我赶快与他的班主任取得了联系,了解到他确实存在学习方法不当,思想松懈,学习不够努力的现象。午饭后,我拿着孩子的成绩单,把它放在桌子上,问孩子失败的原因,帮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鼓励孩子:一次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辈子的失败。孩子紧张的神情得到了缓解。我给孩子用毛笔写了一句话:相信自己是最棒的。把它贴在书屋的墙上,时刻提醒着孩子。同时我对孩子提出了几点要求:1、做一个不怕困难的人;2、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3、做一个有自信心的人;4、做一个勤学好问的人;5、做一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6、做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

  我的这一做法,给了儿子很大的鼓励,虽然这一次考试对孩子打击很大,他是一个自尊心、上进心很强的孩子,生活上的独立性也对他学习起了很大的帮助,对学习渐渐地产生了兴趣,也懂得初中生活关系到将来前途和命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读一些课外参考书,加以巩固,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经过不懈地努力,孩子的成绩赶了上来,儿子真的很争气,这使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和幸福。可喜的是,孩子还具有较强的荣誉感,尤其在体育运动方面,身体条件不是很好,但孩子有种不服输的精神,在中考体育测试时,他的跑步、跳绳完全达标。这种精神也培养了孩子在学习上具有顽强拼搏的精神。

  四、经常学习先进的育子经验,做孩子的引导者。

  教育孩子,一定要有先进的育子经验,要经常进行家教知识的学习。我一直在读育儿方面的书籍、报刊,在网上学习先进的家教经验,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我会保持这种状态,伴随孩子的成长。学校经常组织各种主题的家长学校讲座,可以让家长了解学习到各种先进的教育方法,并能及时解决家长们的问题。每次活动,我都积极参与,在家长会上我们可以交流经验,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孩子最亲近的人,父母的言行是孩子的第一模仿对象。所以,我们做父母的给孩子做出榜样,尽量保持家庭生活平静和稳定。现在的社会,家长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都想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我告诉大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因人而异,做到因材施教,不可千篇一律,用同一个办法。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对孩子进行教育,每一位孩子都会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的。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10

  1、家庭教育很重要

  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幼稚的心灵,家长要知晓孩子的心灵更加需要关心。例如小学生在学校被老师批评时,希望其他人能安慰他、劝解他,可是小学生被老师批评后,回家还会被家长变本加厉地再批评一顿,孩子肯定会感觉很委屈。因此,老师和家长应默契配合,由一方担任批评的角色时,另一方担任劝解,万不可两面夹击,要给孩子“温暖的家”的感觉,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

  2、要倾听孩子说话

  家长往往习惯于自己说话,让孩子听话。在学校里主要也是教师说,学生说话的机会少,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理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特别是内向的孩子,家长更要给予重视,鼓励孩子多说话。家长不能因工作忙忽略与孩子的思想交流。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有研究说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地位重要,建议工作忙的父亲们每周至少要与孩子共同用餐3-4次,在餐桌上的话题往往比较轻松,当孩子说话家长倾听时是最美好温馨的时光。

  3、对孩子既宽容又约束

  现实中家庭教育失败往往是管教过宽或过严。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陷于寡爱。家长要明白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家长的适时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性,表扬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矛盾,尊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总之,家长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溺爱孩子和严格控制孩子,使小学生的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学习和发展。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11

  一、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及各方面表现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上学后在学校有老师教,完全把孩子交给老师教导,诸不知父母才是最好的老师。父母不能完全依赖老师,对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不闻不问。相反,家长应该多与老师沟通,询问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以及各方面表现,对孩子的不足地方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

  二、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都尽自己所能的为他们提供各种帮助,满足各种需求。但是,雏鹰终要翱翔、幼虎早晚也得独啸山林。所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就显得格外重要。

  三、抓住小学关键期严格教育

  从人生发展历程来看,小学阶段是最重要的,是长身体、长知识最旺盛的时期。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思维敏捷,对什么问题都要问个为什么,他们像海绵吸水那样,不断地吸收各种知识。在小学阶段,不仅要让孩子学到知识,发展智力,还要在学习上对他们进行严格的`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学习和成长,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四、以朋友的方式与孩子相处,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父母要密切与孩子的感情,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及时解答孩子的困惑,正确引领孩子,这不仅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还能加强亲子间的感情。

  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我们为人父母的成长过程,我们在父母这个学堂里也在不停地成长进步。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12

  为什么生活富足了,孩子却不快乐?

  家长的补偿心理妨碍孩子内心成长

  富裕家庭的父母总是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出于补偿心理,他们总是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这等于在情绪上离弃了他们的孩子,鼓励孩子抛弃内在的成长,让他们依赖他人和有形的物质来找到自我。

  拜金和物化带给孩子错误价值观

  拜金代表人们多容易选择简单的物质诱惑,而忘却复杂的人际关系。随着孩子变得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并对他人的需要漠不关心,拜金主义吸走了人生的目标和利他主义。拜金主义把我们最宝贵的人际关系物化,传递给孩子错误的价值观。

  “购物治疗”妨碍孩子处理情绪的能力

  很多人听说过“购物治疗”这个名词,但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女若必须靠着逛街购物来发展人际关系并只能在卖场上才能展现自己的实力,或 当购物被视为减压的方式时,就大有问题了。这不仅可能令孩子趋于拜金,也会妨碍她们发展处理哀伤情绪的能力。遭遇问题应该要透过思考、洞察力和同理心来处 理,而不是靠鞋子和皮包来解决。

  拜金又强调竞争成为富裕家庭的通病

  拜金和竞争是一体的两面,把注意力过度集中在竞争上是许多富裕家庭的通病。有报告表明,拜金特质高的大学生,选择“超越别人”的可能性,远高过与朋友携手合作。倘若父母没有强调品德与成就之间的平衡,孩子在竞争时甚至可能欺骗他们最好的朋友。

  父母过度介入造成孩子不能快乐自我成长

  由于外在饱受溺爱、呵护、压力,以及无微不至的管理,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内在成长的机会。当父母坚持要在孩子身上复制大人自己的兴趣、价值观,甚至职业时,就会徒劳无功并且阻碍孩子。

  2、富裕时代,我们应该怎样养孩子?

  制定合理家规,耐心实行

  在富裕家庭里,纪律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当时间成为家中最被重视的价值时,既花力气,却无法立刻收到成效的工作就常被搁置一旁。因 此,如果孩子没有在吃完早餐后顺手清理盘子,家里的仆人会做,忙碌的父母通常会对自己没时间多和儿女相处而感到内疚,所以很少会愿意把时间“浪费”在冲突 和愤怒上,忽略掉纪律问题。结果是孩子没有学到如何负起责任、克制冲动或为他人着想,这对青少年是非常危险的。父母应该订出一套清楚、坚定和公正的家规让 孩子遵守,如此可避免关于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的争论。

  挑战“多多益善”的价值观

  了解并认清“富裕文化”会带来的挑战,积极地面对并处理他们,会让你的教养更有效!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养方式,不人云亦云。相信许多 父母对于富裕社区过度强调“多多益善”的价值观感觉不安,但却选择保持缄默,以免沦为不合群的异类。如同孩子觉得他们是在做出自己的选择,我们也需要感受 到我们的教养选择是发自真诚内心的深处。如果你不同意社区和学校的政策,就要大声说出来。只要思虑周详的人们愿意投入,就会推动社区重要的变革。

  鼓励孩子发展“内在激励”

  内在激励是指促使孩子从事让自己获得满足的活动,是促使孩子发掘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嗜好的推动力,也是所有真正学习的基础。相对于 内在的激励可促使孩子自发地学习,外在的奖励则能够驱使孩子参与活动,从中获得某些相关的收获,例如成绩、奖品、地方报纸报道。外在激励带给孩子最宝贵的 不是获得学习经验,而是伴随而来的好处,因此反而剥夺了学习的兴奋。外在的激励容易将表现与学习混为一谈,与接受内在激励的孩子相比,这么做的结果是造成 更低的成绩,更低的成就评量、更低落的学习兴趣、更差的创造力,以及更大的心理创伤。

  教养以中立的交流方式进行

  温情是随着子女的成长,父母以不同层次和不断演进的亲情交流方式,所展现的参与、了解、接纳和关爱的感情。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的孩 子调适性通常较佳,父母与子女的亲情交流是持续而连贯的,不管用哪种方式教养孩子,教养天平的两端分别是过度干预、侵犯、羁绊和批评、抗拒,最适当的亲情 交流方式是中立且不偏不倚。因此,如何将教养的天平维持在这个范围内,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父母,别忘了自我的成长

  母亲是为孩子带来幸福的关键,当妈妈能够好好照顾自己,也能好好照顾子女时,孩子才能茁壮地成长。请务必确保你重视自己的成长和发 展,确定你保有自己的生活空间,能够容纳除了家庭以外让你感到快乐的事。兴趣和热情能充实你的'心灵,帮家人带回一位重新点燃精力、有能力付出并且心满意足 的母亲。父母要完全顺应孩子的需要真的很困难,所谓的完美母亲是一种幻想,我们把它抛开比较好。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教养策略

  我们如何帮助孩子处理无可避免的个人与人际问题呢?大致上要看我们是否了解孩子发展的正常进度。比如说,表现同情,对任何年龄层的 孩子都是有所帮助的;但是其他干预性的协助,像是打电话给老师,或者完全不插手,与孩子的年龄及其自我发展的阶段有很大的关系。了解孩子在不同发展阶段的 能力和挑战,将更能将他们教养成独立自主且健康的人。孩子是否应该退出棒球队或进入资优班,应该基于孩子的需要和能力来考量,而不是基于你的焦虑。

  最后,我们还需要以身作则,不仅在家中,也要在集体环境里展现利他和互惠的精神。如果我们的眼光能专注于真正重要的地方,而不是花钱消灾似的坠入富裕文化下的毁灭性价值观,那么也许可以降低我们用心养育的天之骄子的情绪困扰了。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13

  第一包括:按计划学习的习惯。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同时还有劳动、文娱活动、体育活动、交往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应该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学习计划,并且应该有按计划进行学习的习惯。计划可以调整,但不可放弃。计划应该包括每天的时间安排、考试复习安排和双休日、寒暑假安排。计划要简明,什么时间干什么,达到什么要求明确了,这样的学习就会有的放矢。

  第二包括:专时专用、讲求效益的习惯。

  有些同学,学习“磨(洋工)” 磨得厉害,平时看书作业,心不在焉,算算时间到是耗得很多,效益不好。其原因就是没有形成专时专用、讲求效益的习惯。

  学习,应该速度、质量并重,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一定数量的任务。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但真正要做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学们应该记住,一旦你坐到书桌前,就应该进入适度紧张的学习状态。每次学习之后,要评价自己做得如何,必要时要得到老师及家长的督促。坚持下去,就能形成专时专用的好习惯。做到该学时学,该玩时玩。

  第三包括:独立钻研、善于思考的习惯。

  学习,最忌讳一知半解。要想学习好,必须养成独立钻研、善于思考、务求甚解的习惯。首先,应该学会站在系统的高度把握知识。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习惯于跟着老师一节一节的走,一章一章的学,不太注意章节与学科整体系统之间的关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随着时间推移,所学知识不断增加,就会感到内容繁杂、头绪不清,记忆负担加重。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知识结构系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学习每一部分内容都要弄清其在整体系统中的位置,这样做往往使所学知识更容易把握。

  其次,应该学会追根溯源,寻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最忌死记硬背,弄清楚道理更重要,所以不论学习什么内容,都要问为什么,这样学到的知识似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即使你所提的问题超出了中学知识范围,甚至老师也回答不出来,但这并不要紧,要紧的是对什么事都要有求知欲,好奇心,这往往是培养我们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养成了这种思考习惯,有利于思维品质的训练。

  再次,应该学会发散思维,养成联想的思维习惯。在学习中我们应经常注意新旧知识之间、学科之间、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等方面的联系,不要孤立的对待知识,养成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的习惯,有意识地去训练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及独创性。知识的学习主要通过思维活动来实现的,学习的核心就是思维的核心,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提高智力素质,智力素质提高了,知识的学习会变得容易。

  第四包括:自学的习惯。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主动查阅工具书和资料,可以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学习层次越高,自学的意义越重要,高考为选拔有学习潜能的学生,对考生的自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第五包括:合理把握学习过程的习惯。

  学习过程包括听课,预习,复习,作业等多个环节,只有合理把握,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要养成专心听课的'习惯。如果课前没有一个“力求当堂掌握”的决心,会直接影响到听讲的效果,如果在每节课前,学生都能自觉要求自己“力求当堂掌握”,那么上课的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实际上,有相当多的学生认为,上课听不懂没有关系,反正有书,课下可以看书。抱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听课时往往不求甚解,或者稍遇听课障碍,就不想听了,结果浪费了上课的宝贵时间,增加了课下的学习负担,这大概正是一部分学生学习负担重的重要原因。

  集中注意力听课是非常重要的,上课听讲一定要理清思路。要把老师在讲课时运用的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理解清楚。目的是向老师学习如何科学地思考问题,以便使自己思维能力的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使知识的领会进入更高级的境界。上课时如果心不在焉,必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要养成认真预习的习惯。很多同学只重视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完成作业,而忽视课前预习,有的同学根本没有预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没有时间,而是因为没有认识到期预习的重要性。那么预习有什么样好处呢?课前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课效果;还能够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能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增强独立性;预习可以加强记课堂笔记的针对性,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

  要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优点在于可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学习后发生的急速遗忘。根据遗忘曲线,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因此,对刚学过的知识,应及时复习。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的时间可以逐渐加长。要及时“趁热打铁”,学过即习,方为及时。忌在学习之后很久才去复习。这样,所学知识会遗忘殆尽,就等于重新学习。

  要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作业是为了及时检查学习的效果,知识有没有记住,记到什么程度,能否应用,应用的能力有多强,这些学习效果问题,单凭自我感受是不准确的。真正懂没懂,记住没记住,会不会应用,要在做作业时通过对知识的应用才能得到及时的检验。作业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际上,不少学生正是通过做作业,把容易混淆的概念区别开来,对事物之间的关系了解得更清楚,公式的变换更灵活。可以说做作业促进了知识的“消化”过程,使知识的掌握进入到应用的高级阶段,抄作业是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杜绝。作业可以使思维能力在解答过程中,迅速得到提高。作业题一般都是经过精选的,有很强的代表性、典型性。因此就是做过的习题也不应一扔了事,而应当定期进行分类整理,作为复习时的参考资料。

  学习中应当培养的优良习惯还有许多,诸如有疑必问的习惯,有错必改的习惯,动手实验习惯,细致观察的习惯,积极探究的习惯、练后反思的习惯等等。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才会变得轻松,学习的效率才会不断提高。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地作一次反思,看看自己的学习习惯究竟如何。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14

  1、跟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教育的核心是让孩子变得更好。没有爱、没有信任,再好的教育方式孩子也可能认为唠叨。只有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父母对孩子的引导教育才能事半功倍。教育不在于内容有多么正确,关键在于教育的人能否让孩子“信任”。

  2、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家长在工作或者生活中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形象展示给孩子。

  3、倾听和交流。与孩子好的沟通方式可以让教育孩子达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的一个问题采用的沟通方式不同,所达到的效果也会截然不同。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必须要学会换位思考,这样就不会出现片面性的否定孩子的行为。

  4、溺爱的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这样会给孩子一个错误的信息,他是全天下最主要的人,一切都在围绕着他转,他会认为别人宠他、包容他是理所应该的;这样的孩子不懂得去分享、包容、爱别人。

  5、珍惜孩子的每一次成长。孩子是在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中成长的。即使是冲突也是孩子表达情绪、学会换位思考的机会。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帮助孩子解决成长障碍,孩子面对困难时关心、鼓励、引导、帮助孩子,如果给孩子压力太大,父母会让孩子很没有安全感,会破坏亲子关系。

  6、成绩代表什么?现在父母与孩子面临冲突最多的地方往往是学习,今天的孩子学习更辛苦,来自学校、家长和同学的压力是很大的,绝大多数孩子都想当好孩子,都在努力学习。当孩子成绩不好时需要的不是抱怨跟指责,而是鼓励跟支持。

  青春期孩子叛逆的原因

  1、年龄与生理条件。逆反心理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可能产生,但青少年时期逆反心理是最重的。这主要是青少年迫切希望扮演的角色要求与家长、老师对他们不合实际的角色期待发生激烈冲突所致。

  2、心理过程发展的不平衡。青少年时期,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往往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情感、意志的发展先于认知的.发展。

  3、好奇心的驱使。青少年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驱使,他们喜欢新事物和新知识。你越禁止,我越要干。禁止的事物带有神秘色彩,引起猜疑推测,所以寻根究底,小作尝试。

  4、思维品质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质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加之社会经验不足,不懂得用历史的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在论证不足的情况下,固执已见,走向极端。

  5、身心发展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青少年的需要,已由低层次的生理、安全需要,开始跃进式地大幅度向高层次的交往需要、理解需要、成就需要、审美需要发展。

  6、过分强调自我,偏激和片面地看问题。因为青少年正处于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希望能摆脱成人的监护和束缚。

  孩子叛逆期的典型表现

  1、破坏性强:摔东西、拆玩具、乱写乱画、撕书、故意把玩具丢的满地都是。

  2、倔强固执,情绪反应激烈:坚持要特定的某一件东西,即使是外表相同的也不要;坚持要穿某件衣服某双鞋,即使不符合季节;想要做的事坚决要做到,否则就大哭大闹;在公共场合坐地耍赖、打人。

  3、和父母唱反调,不理睬:父母要求的事偏不做,越是禁止做的事情越要做;不理睬父母,宁愿自己玩,不要父母一起玩。

  4、挑战规则和权威,攻底线 :故意破坏之前订好的规矩;层出不穷的提出新要求;和父母讲条件,要达到要求才肯做事。

  5、和其他孩子起冲突,易动手:和别的小朋友玩耍时,争抢同一件玩具,争抢先后顺序,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玩具,但又爱抢别人玩具,严重时甚至打人。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15

  父母对青春期的孩子如何教育

  作为正在进入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亲,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怎样能和孩子沟通?怎样能教育好孩子?怎样让青春期的孩子听话?

  1、秘诀是商讨,商量和讨论。我们要和孩子真正地作朋友,不是以家长的意志为中心。很多小皇帝,看起来是以孩子的意志为中心,实际上是以家长的意志为中心,你不要做什么!你要做什么!没有考虑到孩子自己的空间,孩子自己的权利。父母要平等地和孩子沟通和交流,真正和地和孩子做朋友,做一个坦诚交流的朋友,要耐心地听孩子的意见。要静下心来听孩子说什么,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谈话。家长往往会以命令、否定的口气对孩子说话,对孩子是一个伤害,我们应该和孩子进行商讨。

  2、吵架是家庭中经常会发生的一个事情,尤其是在心理逆反期的青年人,是很容易和父母吵架的。一个聪明的年轻人,虽然是在吵架,但是心里都在爱对方,假如没有爱,就没有必要去吵架。跟父母吵架,是表达爱的唯一方式吗?可不可以有其他的方式,能否坐下来,跟父母好好谈,到底需要对方什么。

  东方的文化是一个羞于说爱的文化,很少有父母会说孩子我爱你,孩子也很少说爸爸妈妈我爱你。不直接用言语表达我们的爱,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表达爱。比如一个动作,一个笑脸,用手抚摸孩子的头,或者是给孩子送一件心爱的礼物,这也是表达爱,传递爱的一个方式。

  青春期“叛逆”是正常现象

  “不仅仅是青春期,孩子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其心灵都是十分敏感而脆弱的,如果不能给孩子正常的亲子关爱或者采用不当的教育方式,就会给孩子心灵造成损伤。”有些家长喜欢沿用上一代人教育自己的方式教育子女,觉得自己都成长得好好的,这便是正确的教育方法;有些父母(尤其是父亲)甚至还存在“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老观念,试图在孩子幼年时期就将其“吓住”。“作为家长,从母亲十月怀胎开始就应该做好充分的心理和思想准备,以科学正确的心态和方法去郑重地迎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

  人的心理发育要经历两次反抗期,一次出现在2~3岁,表现为任性,不听话,爱哭爱闹;一次发生在青春期,大致从12~14岁开始,可能持续三四年。

  “人在第二个反抗期的生理变化,主要表现在性激素的分泌,第二性征从开始发育到逐渐成熟,同时在心理上也逐渐发育成熟,最后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成年人。”“叛逆”现象一般出现在青春期的中期阶段,敏感、易怒、任性是他们心理变化过程中很正常的行为表现。

  处于青春期中期的孩子在通过竞争增强自信心的过程中并不是找自己同龄的“优秀生”,而是喜欢挑战“权威”,在孩子心里,这种权威主要是父母和老师。

  青春期心理健康标准

  1、与年龄相符。人与人之间都彼此相似,特别是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应该是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如果一个人的想法、言谈、举止、嗜好、服饰与同年龄的大多数人相差太大,那么他的心理可能不太健康。

  2、善于与人相处。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环节。在青春期,随着社会范围的扩大,要经常与人交往。在交往中,要能够互相取长补短,培养互相合作精神,丰富集体生活经验,锻炼适应他人的能力,I—6时在青春期还应该鼓励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

  3、乐观进取。积极进取,不畏困难,保持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即使遇到不幸的事情,也能很快调整适应,而不会长期沉湎于忧愁苦闷中。

  4、适度的反应。每个人对事物的反应,在速度和程度上都有不同,但这种差异一般不会很大。如有的人反应偏于极端,那么心理就不健康。

  5、面对现实。心理健康的人,都能面对现实,能认识环境,把握环境。遇到困难总是想方设法去解决,而不是采取逃避现实或者想入非非,自欺欺人。

  6、思想合乎逻辑。做事会遵循规律,有条不紊,不三心二意。说话条理分明,不会东拉西扯。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相关文章:

父母应该如何教育孩子?03-21

家长如何教育好孩子05-10

如何教育孩子讲礼貌12-29

如何教育孩子安全知识03-21

父母教育孩子的作文09-22

孩子莽撞父母怎么教育03-31

父母教育孩子的心得01-01

父母教育孩子的名言06-16

关于父母教育孩子的名言11-14

父母教育孩子的心得范文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