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感悟

时间:2024-06-22 12:46:32 教育资讯 我要投稿

教育孩子的感悟(必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我们常常会对某些事或人产生不一样的想法,这时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这些感悟都记录下来。为了让大家在写感悟的时候更加简单,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孩子的感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孩子的感悟(必备)

教育孩子的感悟1

  孩子是家长的希望,社会的未来。教育孩子是个让所有家长、老师和社会都关注的问题。但是现今教育孩子却是让许多家长和老师都头疼的事情,因为现在的孩子确实太难教,现在的孩子确实太难管。教得浅,孩子觉得满足不了;教得深,孩子又会觉得不明白,教得适度这个尺度真是难以把握。而对于“管”这个问题又是更难以解决,现在的孩子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并且受社会因素影响,在他们自己的内心都有一个衡量自身言行的尺子,如果大人对他们多加管教,他们就会认为限制了自己的自由,剥夺了他们的人身权利;如果大人放任不管的话,孩子还不具备明辨是非,自我约束的能力,甚至会误入歧途。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直到我拜读了《这样教育孩子最有效》一书后,才发现,在这本书中,这些问题都有解决的方法。

  《这样教育孩子最有效》一书共分为七章,用国际最新的理念,采用中西结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育人方法来指导家长和老师如何教育孩子,每一种方法就像医生的处方一样,针对不同孩子的不同现象对症下药,从问题根源入手来“医治顽疾”,并且还举出生动的实例来帮助读者找出教育中与之相同的`现象,并参照书中方法来展开教育,从而有效地剔除了家长和老师因教育问题而产生的烦恼和困惑。

  陶行知先生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在《这样教育孩子最有效》一书中,你可以找到针对不同类型气质孩子的教育方法,可以让你在教育的黑暗中看到光明。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如果你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就请教育好下一代吧,如果你爱孩子就要教育孩子,教育孩子就要懂得方式方法,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快乐与和谐。

教育孩子的感悟2

  虽然当了十五六年的妈妈,但始终觉得自己算不上好妈妈,在女儿悦悦成长的很长一个时期,只要工作需要,不论心里多急,也把她撇在一边不管不顾的,因为处理的不够好,也落了不少埋怨。同时,对孩子的引导缺乏耐性,有时说着说着就火了,教育效果并不理想。直到她初一下学期有了明显的青春期逆反迹象,敏感而易怒时,我才猛然一震,意识到自己的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为此,近两年,只要外出,我都买两本与家庭教育有关的书读。今年寒假又买了两本;《像犹太人一样教育孩子》、《巴菲特给儿女一生的忠告》,读后,收获很大。

  这两本书的共性,都反映了犹太人的.家教,其中前者是从犹太民族的角度来介绍的,后者是从一个犹太家庭的角度来介绍的,都在我的心灵深处激起了很多波澜。犹太人特别重视亲子教育,父母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游戏、读书,不禁母亲如此,父亲也是一样,所以说孩子的成长始终伴随着父母双方的呵护和引导。我觉得犹太民族家人间经常的沟通称得上是心理按摩,利于孩子的心智健康,犹太家庭不断强化的问题意识及家人间围绕问题展开的深入探讨,利于孩子明辨是非,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的志向。边读我边警示自己,身处家中,就要静下心,履行好母亲的职责,多从理解的角度出发,少一些挑剔,多听女儿说,多发现女儿的长处,多一些欣赏和鼓励,现在看来还是有一定效果的,每每女儿将喜怒哀乐和我说完心无负担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儿后,我都有一种幸福感。同时我也有一种顿悟:为什么青春期远离父母陪伴的青少年问题多多?因为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得不到父母及时有效的正确评价、引导和矫正。我很爱女儿,也在努力把这份爱传递给她,并引起她的共鸣,使她的身心都处在良性发展的轨道上越来越顺利。

教育孩子的感悟3

  作为一名90后,我们的儿时生活并不像现在的孩子般丰富,那时没有网络、游戏、乐园、电子读物,我们的欢乐大部分都来自“书”,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阅读便是一切新鲜事物的来源。

  成长至今,我依然感慨儿时阅读的习惯让我们这一代受益至今,近期读到《我用阅读教育孩子》这本书,一是因为同事推荐该本书写的很好,可以打破思维限制,去领略不同人的不同观点,二是反观自己的成长历程,回想与父母间交流的不足,希望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一、跨越年龄的桥梁

  由于不同辈分在不同时代领略的风景、接触的人事物都不一样,父母与子女间的沟通总是存在隔膜,各用各的观点试图说服对方,终是很难互相理解,而父母“一切都为你好”的说教更是让人瞬间燃起逆反心理。在这种情况下,书籍便是好的桥梁,所谓好的书籍,就是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比家长更有说服力,可以取代家长的唠叨和说教,孩子由此可以完成自我教育的过程,从而实现教育的最高境界。

  有时,书籍里包含更多的科学、正确且全面的知识点,可以随时举证,更有说服力,能够和孩子阅读相同观点的书,可以帮助大家形成相似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远比说教式教育要更为高效。

  二、包揽不如引导实践

  现代社会,一个家庭普遍仅有一个或两个孩子,太多家长从孩子小时就对孩子的事情事无巨细,放不下心,这个习惯甚至在孩子已经成年时仍无改变,总是没有限制的大包大揽,这样成长过来的的孩子一方面自己的能力很差,另一方面待人接物也让人很不适用,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永远都是脆弱的。孩子也并不总“吃这一套”,独立的想法促使他们产生更多抗拒心理,慢慢不再愿意和家长沟通。

  如此没有节制的包揽,反倒不如在吸引他们好奇心、注意力的情况下、引导孩子读书的基础上,让他们多参与、多实践,更多的为以后在社会生活、学习、工作打好基础。看万卷书,行万里路,有了书中的基础,多鼓励、引导孩子实践和作为,可以不断验证读书的正确性,也能及时提出问题、培养思维意识,这样长大的孩子更加自信、独立、愿意尝试。

  三、放松徜徉

  人生在世,我们的父母也会因为工作生活的压力感到焦虑,而这份焦虑会自然而然地传给我们,会让我们成长中的幸福感、安全感大大降低,也不利于孩子在年少时建立良好的心理基础,学会自我的情绪管理。

  所以,不管父母已经处于何种阶段,都要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让孩子在你的焦虑下战战兢兢地学习与生活。就如万科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石先生曾说过:“任何当下让你焦虑不已的事,十年后回头来看时,都会觉得不值一提。”,作为一名女性,除了家庭之外,我们还需要有自己的爱好、自己的朋友、自己喜爱的事业,需要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我认为,读书便是最好的方式,纸质读物、电子读物都是放松的好搭档,工作之余、生活间隙徜徉在这样的海洋中,幸福而满足。

  家庭教育的实质是家长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这句话我很认同,因为最近深刻的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也能觉悟到自己的不足对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言传不如身教,而父母与子女之间更是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不断提升自己来营造一个更好的家庭氛围,如此一来,家教的实质就变成了家长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一切就会变得更好。

教育孩子的感悟4

我很喜欢李跃儿,一个很有温暖、有智慧的幼教工作者,她把自己十几年的幼儿园教育理念和经典课程通过《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进行了呈现,作为幼教人需要读这本书,它打开了我们看待幼教和孩子更加细腻、宽广、深邃的视角。

  感受力:感受力是人感受世界的能力。作为幼儿园的老师要提高感受力,去感受孩子的情绪情感的变化,感受孩子看待世界的视角。要提高家长的感受力,很多活动让家长参与,如戏剧表演,各种节日,各种仪式活动等,都在让家长感受每一个当下。很多时候我们不了解孩子,是因为成人的感受力太低了,不能和孩子同频感受。

  尊重:尊重自然,尊重每一个有生命力的物品,为孩子提供有生命力的物质环境,提供像家一样人文的环境。尊重孩子,每一个活动的`设计,每一个课程的开展都尊重孩子的发展和需要。虽然每个园办园方式不同,但尊重孩子这一点一定是一样的。

  芭学园对我们老师来说是一片神秘的乐园,我对他们活动的开展充满了兴趣,也有许多疑惑,希望在以后的实践中,可以为孩子和老师开展更多有趣有意义的活动。在芭学园里看到老师的角度更多的从引导者出发,去真正的了解孩子每个行为背后的心理。在他们的环境和课程中我们借鉴到了许多自身可以改进的地方,在读书过程中也发现平时所忽略的,让孩子更多地主动感受生活,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成长。

  捧着这本书细细品读,就好像看到了我们自己跟孩子们的点点滴滴。所有巴学园的课程、活动、环境都是从他们的教育理念出发,教育者是小树的土壤和肥料,而不是修剪树枝的人。我们要为孩子做一双适合他们自己的鞋子,而这个做鞋的过程是漫长的,它需要我们教育者不断的去解读孩子不同的人生。记得一位专家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就是我们让孩子如何做好一个社会人,更好的与社会同行,与自然相融,让孩子做更好的自己!毫不谦虚的说,我园的教育理念与之基本吻合,让更多的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代替无意义的说教,我们一直走在做鞋的路上,远处有更好的风景,宝贝,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教育孩子的感悟5

  当今的孩子们,有了更“文明”,更具“科技含量”的玩具,却没有了院子、没有了胡同、没有了石子、没有了泥巴,没有了可以尽情挥霍的无拘无束的空间和时间,更是没有了从游戏中学会竞争,学会谦让、共享、合作、忍让、爱护、原谅、宽容、大度的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户外游戏活动,将作为20xx年鹿城区学前教育品牌建设的重要项目,向全省及全国开放。心桥?市妇联实验幼儿园作为鹿城区6所开放的幼儿园中唯一一所民办园,也承担了今年5月份的研讨会接待、开放任务。

  市妇联实验幼儿园宽敞的场地上,有不同功能的大型玩具区域,有玩沙区、养殖区、蜿蜒的草坪地带……这些都为幼儿游戏的.开展提供了外部支持。

  置身市妇联实验幼儿园,可以看到这所幼儿园老师的用心之处。他们从创设多样、开放的游戏环境入手,有效利用活动室、走廊、大厅及户外操场、草坪、游泳池等,设置丰富的幼儿游戏区,为幼儿自主游戏创造机会和条件。心桥幼儿教育发展集团总裁陈蓉蓉介绍,这所幼儿园创设集走、爬、跳、钻、攀登、投掷等于一身的“欢乐运动场”,并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分年级段设置区域、投放适合幼儿发展的材料。将大操场、草坪、长廊划分成3大区,共设置32个活动项目。操场,趋向于运动发展;大草坪,趋向于挑战冒险的体能拓展训练区及智勇闯关类的趣味项目;泳池和沙池,趋向于综合游戏;长廊,趋向民族、民间特色的游戏及艺术表现区。而在游戏区设置上,考虑到了幼儿各领域发展的均衡性,满足了孩子社会发展、艺术表现、探索发现、身体运动等,各游戏区投放了大量的用于幼儿游戏活动的材料,这些材料的多样性和多变性,为幼儿的游戏活动提供了无限的想象和创造空间。

  与此同时,该幼儿园根据场地材料的玩法,创编一些富有野趣的适合不同年龄孩子玩耍的游戏活动。譬如他们充分挖掘资源利用“自然玩具”,进行运粮食、走稻草与梯子铺成的田埂、拉手推车、菜园寻宝等传统野趣游戏,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自然,体验乡土活动的快乐,木板与网绳铺成的“索道桥”让孩子们勇敢挑战自我,孩子们逐步学会了在游戏中合作、体验与协商。

  游戏活动中,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告诉我们,孩子们在这样的自主游戏中是一种享受。每一个孩子都在忙碌着,每一个孩子都在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小宇宙。看着孩子们的笑脸,深切地感受到,游戏中的孩子是幸福的。

  在活动现场,大三班的董炎言小朋友气喘吁吁地说:“晨间活动实在是太好玩了,我喜欢玩迷宫因为它有挑战性,我可以自己完成任务。”一旁的张程昱插嘴道:“晨间活动的好玩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有打地鼠、走绳子啊等等,样样都好玩。”这时跑过来同班的何益彬,他嚷嚷道:“晨间活动超级无敌,好玩!”

教育孩子的感悟6

  钓鱼

  有一个博士生分到一家研究所,成为所里学历最高的人。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心想与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渔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快步如飞的走到对面上厕所。博士眼睛瞪得都快要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面上飘回来了,怎么回事?博士生又不好意思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啊!过了一阵儿,副所长也站起身来,走几步,蹭蹭蹭的飘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高手集中的地方了?”

  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10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厕所又太远,怎么办?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就不能过。只听“咚”的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两位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埋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学历代表过去,只有学习能力才能代表将来。尊重经验的人才能少走弯路。一个好的团队,也应该是学习性的团队。

  教育启示:

  学历代表过去,只有学习能力才能代表将来。尊重经验的'人才能少走弯路。一个好的团队,也应该是学习性的团队。

  所以,一定不能只看中孩子的成绩,追求多高的学历,更重要的,要培养孩子的能力。

教育孩子的感悟7

  偶然的机会有幸得以加入叙事者这个平台,通过这些老师们的教育随笔、读后感以及读书分享等,无声的浸润着我。最近叙事者共读的书目是《做有温度的教育》。

  首先,这本书就深深的吸引着我。带着有温度的教育当是如何的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并且一旦开始,我便不愿合拢。他的一些观点,一些话,让我对教育是什么,教育应该带来什么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教育的功能不时的被夸大,教育者的职能不时地被贬低,教育者的'地位时上时下。作者写到: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我觉得教育本应如此。

  教育工作者,无论身负盛名还是背负骂名,他的职业灵魂便是育人。有的人认为教育就是转化优生,有的人认为教育就是提高及格率,有的人认为教育就是考上名校的指标,有的人认为教育就是搞好成绩!假设这些教育目标都达到了,那么不及格的,没有考上985、211的,不是优生的,这些学生反映的是教育的什么呢?那这部分没有达到所谓的教育目标的人是否要受到某种“优待”呢?

  教育者面对的教育对象性格迥异,天赋亦然。正如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一片叶子,受教育者在特定的评价标准体系里又如何都会称心如意呢?每个人自有每个人的出路,教育应该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能。

  就像我们的学生当中,有的天资聪颖,学习能力快;而有的,稍微迟钝,有点吃力。面对这不同层次的学生,教育者都要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更多可能。让他即使某一个方面薄弱,也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着!

  在很多时候,对后进生的学生冷眼相待,对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心灰意冷,对种种不如意的学生行为的消极对待都是在剥夺学生更好成长的可能性!每个人都可以有情绪,教育者更应该做一个优秀的情绪管理师!

  或许是作为一名新教师,或许是因为我本身不会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我对自己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即使始终不做作业的、调皮顽劣的,我都始终对他们怀抱着希望,我总是愿意相信:下一次他们会更好的!我也愿意相信,当下成绩的不如意,也并不代表着永恒!

  社会、学校、家庭,太急于给成长中的孩子下定论,贴标签。有多少孩子都是沉沦于坏标签中,既已定论,又何苦挣扎的消极避世态度。这些急功近利的行为非但不能激励学生知耻而后勇,却恰恰让这些标签称心如意。因为比起撕掉标签,接受这样的标签貌似更容易!

  教育,应为学生提供茁壮成长的养分,以及快乐成长的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扼杀他们成长的概率。教育,应为处于其中的每个孩子提供更多向上的可能,那种可能不必人人雷同,但应是有的!

教育孩子的感悟8

  一双合适的鞋子可以让人健步如飞,一双不合脚的鞋子,只能送人或者丢掉。没有人愿意用自己孩子的脚去和鞋子磨合,我们需要的是鞋来适应脚,而不是用脚去适应鞋。所以作为幼教工作的我,更应该学会因材施教,给予孩子最适宜的教育。阅读李跃儿的《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冬藏:自由选择工作”这一篇章。

  脚需要鞋子,没有鞋子就不能很好的走路。李老师在书中提到孩子的发展和学习的方式与成年人不同,他们通过大自然赋予的天生发展阶段和学习模式,获得只有自己知道的经验,这就是“直接经验”。孩子们使用这些直接经验去实践,在实践中迅速内化经验,形成他们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阅读此段,我感受颇深,不禁反思个人的教育行为是否满足幼儿个体的成长需求。

  合“脚”的“鞋子”

  记得我看过一幅讽喻教育的漫画,漫画中每个小朋友都顶着不一样的脑袋,他们走进了一个叫学校的地方。当他们从学校出来的时候所有小朋友的脑袋竟然都变成了相同的形状。结合这本书的角度来说,就是一双坚不可摧的鞋磨平了所有的脚。这样的结果并不是教师期盼的,也不是我作为教育者的目标。

  “鞋子舒不舒服,脚最清楚。”鞋子对于脚来说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们班的本本小朋友数学能力很强,而依依小朋友的计数能力偏弱。同样是比较多少,本本看一眼就判断出谁多谁少,而依依则要通过反复点数来比较多少。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我曾要求孩子们尝试用目测的方法比较多少,依依就再也没有举过手回答问题了,学习的兴趣不断减弱,即使偶尔和我眼神对视也很快躲开,越来越不自信了。读了李老师的书我才恍然大悟:依依的点数方式有错吗?本本的目测方式就一定适合依依吗?答案当然:不是。那老师为什么非要让依依可爱的小脚丫穿进一双不适合她的鞋子呢?我应该考虑“脚”的感受,支持本本和依依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陪伴着孩子成长,他们的身体不断长高,需要的能力、知识和情感也在不断地增加。比如在建构区,小班掌握平铺和垒高技能,大多是独立拼搭;中班时孩子们学会架空和围封,处于平行游戏阶段有了同伴间交往;到了大班运用排列和组合,游戏时同伴合作、交流探讨越来越频繁,综合能力在建构中不断巩固提高。因此教育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幼儿认知特点,具有科学性、适应性和多样性。在游戏、生活中我将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对孩子进行更适合的指导,以满足孩子不同阶段个性化成长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各式各样的“鞋子”!

  做一位合格的“鞋匠”

  读完《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本书,我常常深思: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真正做到将自主权交给孩子了吗?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权,并不只是随口一说纸上谈兵。一个微小的动作、一个温柔的眼神、一句关心的话语,都表达着老师对孩子的鼓励、尊重和认可。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努力营造“平和自然、充满关爱”的氛围,真正将自主权还给孩子,尊重并接受孩子的天性。让每位孩子穿着舒适的鞋,富有个性地健康茁壮成长奔向未来。

教育孩子的感悟9

  手捧《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封面中题目下方的一行小字引起了我的同感:真心与儿童做朋友。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恐怕还是不容易的。真心与儿童做朋友,我们该通过什么的方式与儿童做朋友,这些方式能够被儿童承受吗?什么样的方式才是与儿童做朋友的最正确方式?何谓真心?这样一些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所以,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书。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史云中教授写的总序,史教授在总序中主要提到了教育家应该具备的四个条件,即真心地热爱教育事业;有自己独到的教育理念;能够全面把握学科知识;会反思和会研究。 书中一个个的案例,让我认识到吴正宪老师伟大的人格魅力。她对学生的尊重和爱。让她的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感受到了对数学的兴趣,感受到被尊重的快乐。吴老师常说:“智慧不能像知识那样直接传授,更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积。

  吴老师的数学教育价值观认为:小学数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而且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数学方法和规律,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数学教育要用教师的智慧不断唤醒、点化、丰富、开启学生的智慧,要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完善、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的教学目标三者和谐有机地结合。

  吴老师追求的是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她以“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的三维教学目标为依托,为学生创造喜欢的数学课堂。在吴老师的`课堂中,处处是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在她的课堂上,没有“失败者”的角色,她会对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付出加倍的爱,帮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吴老师课堂教学风格中的一个成功之处就是鼓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唤醒什么?唤醒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历。因为一个人不可能超越自己的知识经历理解新的知识。所以,吴老师的追求的是经历对接的主体课堂;更是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纵横联通的简洁课堂;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追本溯源的寻根课堂;充满魅力的生活课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时刻要让学生透过数学知识,看到数学思想方法。学会“数学的看问题、数学的想问题、数学的解决问题”。

教育孩子的感悟10

  惠嘉豪是一个遇事易急躁,生气时大吼大叫的幼儿。从上学期开始,教师就针对他这一特点进行引导,帮助他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主要方式就是在发生冲突时,提醒他要冷静,在他成功控制自己的情绪时,给与其表扬,绝不能够以暴制暴。一天午餐结束,惠嘉豪坐在椅子上看书,成成快速走过他身边,不小心蹭到了他的书,导致惠嘉豪所看的书破了一个小口子。马一手叉腰,一手指着成成,激动地大声说道:“你!你!你把我的书弄坏啦!”一边说一边跺脚,脸逐渐变得通红,身体面朝成成方向倾斜。教师:“惠嘉豪,冷静一点。”惠嘉豪噘着嘴说:“他把我的书弄坏了!他赔!”成成:“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教师:“我刚才看到了,他真的不是故意的,你可以轻声提醒他一下,走路要看仔细。”惠嘉豪最终原谅了成成的不小心,教师走到他身边,抱着他轻声说:“惠嘉豪,我要表扬你,刚才我知道你很生气,但是你控制住了,没有动手打人,也没有再大吼大叫,非常好!我很高兴!你真像一个哥哥!”惠嘉豪在听完教师的表扬后,笑了,表示自己可以成为保护小朋友的大哥哥。

  我认为,对于不同性格的幼儿,教师引导的方式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如何使易怒、性格急躁的幼儿加强对自己情绪的`控制,是教师需要思考和学习的。这件小事,若放在上学期,可能会出现不停地大吼大叫,甚至打人的现象,且在教师出面制止时,惠嘉豪也不听劝。与上学期相比,惠嘉豪易怒的性格已经好转很多,通过平日里和他的交流,给与他更多承担大哥哥责任的角色,如:当小组长、帮助其他穿衣有困难的孩子等,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会有意识地锻炼其耐心,提高其责任意识。当惠嘉豪出现暴躁、易怒的脾气时,教师必需保持平和的语调,若也情绪激动地与他对峙,结果只会让他的情绪更加激动。当惠嘉豪每一次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时,教师都会进行细致的表扬,肯定他的行为,同时会给他一个拥抱。

  拥抱着切切私语般地交谈,不仅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爱,还能使他们慢慢地认识自己、调整自我,让他们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学习、交往、生活,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主动积极地朝着正确的目标去努力。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教师的心应充满对每一个他要打交道的具体的孩子的爱,尽管他们可能会给你带来不愉快的事,但只要你爱他们,一定会取得他们对自己的尊重和爱戴。”我们要以一颗善于观察的心走进孩子,体会他们的情绪,发现他们的需要,并根据孩子的性格特征同他们打交道,成为他们的喜爱的朋友,敬爱的家人。

教育孩子的感悟11

  《为孩子重塑教育》是张敦迎校长在青年教师成长型需要项目组会议上为老师们推荐的一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教育改革先锋、知名教育创新家托尼·瓦格纳和著名风险投资人、斯坦福大学工程学博士泰勒·丁特史密斯。

  书中的推荐序中写道:做教育创新的,有两类最极端的人,一类是最虚妄的人,一类是最谦逊的人。而在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第三类人,他们既怀有对教育的敬畏之心、谦卑之心,能够把理念付诸于点滴实践和辛勤耕耘,又可以利用合适的舞台,有效发声、积极倡导、联合同盟,以推动整个教育系统的改变。他们谦逊而不迂腐,发声而不虚妄;既有一线的实践经验,又有哲学层面的思考;既有对现状的抨击,又能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与方法。而托尼·瓦格纳和泰勒·丁特史密斯就是这样的人,他们共同致力于促进教育创新与学校改革,是教育创新真正的引领者。

  这使我想到了我们可敬又可爱的赵勇校长,他不就是第三类人吗?知晓当前社会的教育现状,对教育怀有谦卑、敬畏之心,带领着各校区把共享生命成长的'教育教学理念付诸于点滴实践,贡献自己的力量以推动教育的改变!

  什么是真正的学习?以往大多数学生的课堂体验都围绕着讲课、记笔记、以记忆为基础的测试和分数来展开。学校的各类俱乐部、体育运动,都是高强度学习间隙偶尔能让人喘口气的休息方式,这样以讲课为中心的课程设置对真正的学习而言几乎没有任何帮助。而在很大程度上来讲,只有将知识应用于新情况或者新问题,只有让学生对他们认为重要的话题或问题进行研究,只有让学生展开同学之间的互动、活动和项目,才能获得长久持续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亲身体验,而非短期记忆,才是帮助学生培养重要技能和动力的关键。而这些技能和动力,就是孩子们未来改变人生的法宝。

  所以,我很庆幸能够成为山大附中永锋实验学校的一员,在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的先进的集团理念引领下,做好一线教师的本职工作。作为一名小学一线教师,我深知基础教育对一个孩子的影响,乃至对一个家庭的影响。我们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而不是只会做题、只会考试的工具。我们希望的是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实践中获得知识,做知识的主人,而不是做知识的附庸品。我们培养的是思维敏捷、具有创新能力的孩子,而不是只会附和、不懂质疑的孩子,我们要从基础教育开始,培养孩子的认知技能和社会生活技能;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磨练孩子的性格,并恰当的时候给予他们帮助;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让他们为迎接未来做好准备。

  什么样的教育能让孩子更容易成功?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不能学以致用,学校又是如何将科技化配套设施变为考试工具的陪衬?过时的教育体制,遏制了孩子们的创新意识。这本书向我们传达了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的原因,并告诉我们要以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社会的核心技能为原则,才能实现重塑教育的目标。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更有可能走向成功。从基础教育开始,培养孩子具备在未来竞争中获胜的关键技能,更要在大学锻造孩子拥有决定性的人生优势。

  未来理想的教育是学生要学会如何主动的学习知识,而不是等待老师被动灌输知识;要学会有效地与他人沟通,不仅包括口头沟通,还包括正式的书面沟通和公开演讲;与他人建立有效协作,成为团队中的一分子;用创造力解决问题,而不是寻找标准答案;加强应对风险和压力的能力,能够坦然面对失败;学会成为一名领导者和变革者,而不是一位盲听盲从的追随者;能够正确取舍,做出好决策;学会制定目标,并按照进度完成目标;具有毅力和决心,学会自我驱动;不拘泥于个人得失,放开胸怀,用自己的激情和才华去影响整个世界。

教育孩子的感悟12

  我一直认为对于孩子要让他尽量早的介入成人的社会,尽可能多的多层次的生活体验经历更有效促进其成长。财商教育就是落实这种思想的一个植入点。从小和钱打交道,告诉孩子如何合理使用金钱,如何去升值,如何去管理等,这都是大人在做的事情,从小引导孩子就是提前介入成人社会,这个附加点就是可以通过这件事向孩子灌输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更好的塑造品性。

  我是学了长投的儿童财商课,看了卫老师《父母不能错过的7堂财商课》后又来看这一本书的,中间关于从小引入财商教育的诸如零花钱使用、一万小时实践等内容都有重复,新篇幅就是参与公益活动的引入。

  参与公益活动有四个阶段:第一是受邀参与,更多的是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去参加,让孩子有初步的体验。第二价段是孩子开始认识到自身力量的不足,去号召其他人参与进来。第三阶段是孩子开始协助组织一次公益活动。第四阶段是孩子独立设计出一项创新的`活动。通过这四个步骤的循序渐进,培养锻炼了孩子责任心、组织管理协调能力等,培养独当一面的能力。

  财商教育是一个不错植入点,将好的品性引导给孩子并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总之值得一看。

教育孩子的感悟13

  初看这本书,是写给家长们的,但里面涉及的理论和道理,对于我们幼教工作者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现在的家长虽说有一定的文化程度,但在教育子女方面仍有一定的误区。在众多的生活事例中,我们不难会得出这样一个感慨:做人难,做父母更难,做一个成功父母更是难上加难。读了这本书,犹如一个好医生碰到各种疑难杂症,都会对症下药。作为一个教育着,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把一些教育良策推荐给家长。

  书中的前言吸引了我,它讲道,1987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那位老人平静地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东西整齐、吃饭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这些。”由此可见,幼儿园的生活给这位获得诺贝尔奖的老人留下了多么重要的成长经历。

  这本书共有10章,每章都有实例,以及一些理论。对于我们教师有很大的帮助,平日里我们遇到的困惑也可以通过此书而茅塞顿开。比如:如何让孩子学会学习、学会关爱、学会合作、学会珍惜时间、如何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力、思考力、如何正确对待孩子错误等等。现在我们时常发出这样的感慨,孩子越来越难教了。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孩子在园表现和家庭影响有直接关系。有一句民间俗遇非常富有哲理:如果你想知道孩子为什么会是这样,你只要去看看他的父母。有一位母亲喜怒无常,她心情好的时候,对儿子的要求样样满足,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从头上拔出发夹划出一道道血迹。一个意志坚强,做事从不虎头蛇尾的父母,他的'孩子做大事小事一样都善始善终。一个家庭成员间都满口谎言的父母,你如何去要求他的孩子做到诚实。可见,父母素质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一个学习刻苦,成绩优异的三好学生说:“我亲眼看到,我那已经40多岁的父母,每天都骑车很远学习计算机,连续2个多月,风雨无阻,我自己怎么可能不努力学习呢?”而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竟然说:“我真想退休!你看我爸爸提前退休,整天打麻将,也不用写作业。

  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一些名人名言,和一些名人小时候的故事,也可以看到发生在当代儿童生活中的鲜活事例。爱尔维修说过:即使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我们只有对家长灌输一些好的教育方法和好的理念,和家长及时沟通,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健康的成长和拥有成功的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

教育孩子的感悟14

  经常会听到一些同事们抱怨:“每天在学校上课,批改作业,忙得喝水的功夫都没有,回到家里哪里有时间顾及自己孩子的学习?”听过之后,深有同感。

  我们在平时谈起自己的孩子时,往往会说,回到家太累了,不想说话,也不想听孩子说话;或者说在学校和孩子打了一天的交道,回到家想清净会儿。一个“忙”字,一个“累”字,我们就把这种职业倦怠感带回了家里。

  很偶然的一次机会,看到了《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本书。它是集教师教子智慧于一体的一本书,其中有各个省市的不同学段的教师,畅谈自己的教子经验,讲述教育自己孩子的酸甜苦辣。每一个故事中都折射着一种智慧,蕴含着一种道理,让我从这些生动的故事中明白了许多。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确实如此,做为教师,我们每天在设计着我们的课堂,关注着我们的学生,思考着我们的教育。我们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兴趣、性格发展,我们也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与品德修养,因为我们是老师,我们的任务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有多少人羡慕我们,羡慕一个家里有教师的家庭。经常会听到朋友说:“你家的孩子多好呀,上学可不用费心了,妈妈就教了。”还有人说:“你是老师,肯定知道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

  教师是怎样教育自己孩子的呢?一篇一篇的阅读,从书中我读到了我们平时所谈的话:“研究教育学的人,很可能不会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是常有的事。我整天看教育学的书,上课的时候给学生讲解教育的秘密。可是,我并不怎么理睬我的孩子。不理睬孩子当然有我的理由,比如太忙。”确实如此,难怪会经常有老师感叹:“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从一篇篇的教子故事中,我也读到了教师教子的智慧,回忆自己的教子历程,颇有感触,也深深理解了“把自己的孩子当作一生中最重要的学生去培养”这句话的深意。如果我们把孩子当成了自己最重要的学生,我们就能够在孩子需要我们的呵护时而不找借口;当孩子在我们面前絮絮不止时,我们就能耐心的倾听;当孩子提出无理的要求时,我们才能够耐心的说服,而不是大发雷霆;当孩子需要我们的陪伴时,我们才不会因为忙、累而敷衍塞责,我们会在乎孩子的情绪,在乎孩子的感受??

  仔细阅读,体会每一个真实的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回顾自己的.教子历程,深深的意识到,作为一名妈妈老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花时间、花精力陪陪自己的孩子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在家庭教育中,做为教师的我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角色。在家里,我们是孩子的爸爸妈妈,是孩子的知心朋友。我们应该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分一些给我们的孩子,陪孩子聊聊天,说说话,听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努力不把把学校的事情和情绪带回家,和孩子相处的时候应该是轻松的、自由的、快乐的。

  做为教师的我们,更懂得孩子的心理和发展,所以,我们更应该耐下心来,用我们的真诚和热情去亲近孩子,带领孩子走进阅读的乐园,走进大自然的怀抱,让阅读开阔孩子的眼界,让自然丰富孩子的头脑。我们应该细心的关注孩子每一个成长的足迹,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耐心的引导孩子走好成长的每一步。

  细细品读这本书,还会从中悟出更多,让它成为启迪我们教子智慧的种子,让我们不但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优异的的成绩,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也能给身边的家长们做一个典范。

教育孩子的感悟15

  今天,我想说说我和小苗同学的故事。

  苗同学,又被同学们戏称为苗大仙。因为他上课一不用书,二无笔记,作业随心而走,卷面书写自在不羁。就这样的学习品质,高一阶段还一直保持在年级前列,难怪班内同学惊呼其乃“神人”也。不过苗同学自己倒不以为意,纵然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的我在学习习惯上提醒过多次,依然故我,让人着实恼火。

  由此,哪怕这位苗同学成绩的确不差,在我眼里,那也成了不爱学习,自由散漫的“学困生”。多日冷寒,积久成冰,所有的不满终于在一次早读因他未按时交齐作业而全部爆发了。

  那是20xx年11月某日的“黑色星期一”。过了周末,周一收作业时最为困难,早读结束后,学习委员把作业统计情况交给我。翻开统计表,我仔细一看,这周交得还算比较整齐。咦,不对,怎么苗同学没交的作业还不少,一项,两项……进入高二不过百日,居然老毛病又犯了,多项作业不交。记不清当时心中是什么滋味,既恼又急,夹杂着无力和愤怒。来不及多想,中午放学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劈头就问道:“怎么这次又没有交齐作业?!”

  大概没有想到这次我的火气这么大,他一时有些被吓住,呆了一会说:“我交了呀?”我再也忍不住心头怒火,“啪”的一下把统计本摔到他面前的桌上,厉声问道:“只交了个物理,还敢说你交了?”大概是感觉到这次生气和以前有所不同的缘故,他略略抬头,快速地瞟了我一眼,又看着统计表,小声回答了一下多科没交作业的缘由,什么生物会了就没写,数学没写完,化学忘带了,语文写了没交之类的话。听得这些,我感觉到一阵热血涌上脑门,再把所谓写完了没有交的语文作业一看,那大片空白与堪比中医处方的笔迹彻底激发了我的怒火,这次我不把你这小子彻底收拾了,我这班主任就不干了。

  “不是有作业忘带了吗?好,打电话让你家长送吧!”我把手机给了他。他迟疑着接过手机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再没管他,我回到座位开始忙其他的工作,隔了不远的距离,却听得他手中电话那头传来的家长尖利的斥责声:“我不可能去给你送作业,长这么大,不可能每次你犯错都要别人去给你解决问题……”听到这样的话语,我有些讶异和些许理解,印象中的苗妈妈一直是温婉客气的,从未见她有这样情绪失控的`时候。遇到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苗同学,是不是每个家人或者老师都会觉得很无力呢。

  苗同学是个怎样的孩子呢?父母都有体面的工作,家庭条件也还宽裕,但他从来都穿着领口发黑的校服,一年四季皆如此。校服里永远是蓝色或黑色的汗衫,袖口还略微有些破烂的痕迹。头发一直是油的,哪怕你知道他今天洗了头,洗了澡,但再看依然是头屑如雪,指尖黢黑。他从不多话,也不主动参加班级活动。这样的他,远远被隔离于集体之外,沉默着,沉默着。自成为他的班主任以来,我一直都为排座位时谁愿成为他的同桌头疼。

  眼见家长是来不了了,他涨红着脸挂了电话,嗫嚅地说:“老师,我妈妈说她不送作业过来。”

  此时的我,也慢慢平复了心绪。我是怎么了,这孩子又不是第一次不交作业,为什么以前我可以不太在意,今天却大动肝火。是真的出于爱护之心的“爱之深,责之切”,还是因管理常规的难以落实有了对孩子的迁怒?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或许他的成长比别的孩子晚了一些,习惯方面差了一些,我要做的,不应该只是批评和要求,还要有更多的温柔、耐心和等待。怎么做才能真正帮到这个孩子?面对眼前这个难题,我想需要改变的,不仅是他,还有我自己。

  想起以前了解到的关于这个孩子的部分情况,初中时优异成绩但古怪性格,自理能力差,在班里也不太合群;又想起高一时数学老师称赞他解题能力强,思维活,我心里慢慢有了主意。

  “听说你初三是有实力考上西工大附中的?”我问。

  他大概没有想到我没有追究前面的事,顿了一下才说:“嗯!”

  “那后来为什么又没考上呢?”

  “我的卷面太差了。”

  听到他的这个答案,我就势问道:“因为这个原因,没考上喜欢的学校,遗憾吗?”

  他没有说话。不知道是对于我突然提及的过去真有感受,还是因为刚才妈妈的一场“暴风骤雨”让他失了方向。这时的他,不见先前的强辩,也没有平日的伶俐。面对他又一次的沉默,我提及了初中老师对他的客观评价,比如聪明,但学习习惯太差;回忆起了高一老师夸赞他脑子活,思路新,批评他做事潦草不用心的往事。话语里少了语重心长,多了客观真实。优缺点并举的方式,让一贯在我面前因作业老受批评的他开始慢慢表达自己对学习方法的认识。细致恳谈下,我了解到他不交作业的真正原因:原来,每个周末他会习惯性地复习一下前面学过的知识,比较喜欢通过心算或者脑中推演的方式去梳理理科知识,认为这样复习,就达到学习的效果,遇到会的题,就认为没有必要再做。我肯定了他自己的学习方法,但也分析了这样做的危害与不足。在认真分析自身优劣,得失点滴的基础上,他答应了后面能按时交齐作业,还要改掉懒散的坏毛病。如果我和小苗同学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那应该是最美好不过的期待了。

  事实上,在后来的学习生活中,他又有好几次作业没有交齐的情况,但我已经能够平心静气地询问他相关的原因。因为换了一种新的角度与眼光,我眼中的“苗大仙”有越来越多的优点:譬如最喜欢跟在老师后面问问题,做卫生比较主动积极,面对学科上的疑难问题常提出新的解法或思路。慢慢地,本来羞敛自闭的他,因为有老师与同学的宽和对待,变得开朗积极起来。

  后来,我读到他在一篇名叫《于细微处见惊喜》的随笔中里写下的这样一段话:“最美丽的偶遇带来最惊奇的回味,最深刻的惊喜来源于最平淡的生活。最美好的瞬间出自不经意间。细细品尝吧,即便是最细微小事,有时候,细细品来,也不免是处处泪痕。”此时的我,方才悟得,学生,不是被成人咀嚼过的繁重知识喂出的“填鸭”,而是新鲜、灵感、智慧的源泉。而我最美好的时光,是真心向学生敞开胸怀,与他们一起在成长路上前进的那一刻。

  蒙田说,作为一名父亲,最大的乐趣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的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孩子。作为一名老师,我最大的乐趣却是来自于每天与一帮熊孩子“斗智斗勇”。著名哲人亚里士多德曾说,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这句话讲得是学习虽苦、习得却甜。但因为我与小苗同学的这番故事,我对这句话有新的理解:万物皆有时,人生活在时间、季节和视点的变化之中。在芬芳满园的校园里,有些树苗经过时光的冲刷与洗礼,确会成熟得晚了一些,但终其一日会有获得属于自己的甘甜之时。

【教育孩子的感悟】相关文章:

教育孩子的感悟11-26

教育孩子的感悟06-21

教育孩子的心得感悟03-26

教育孩子的感悟【热门】06-21

教育孩子的感悟和心得10-10

教育孩子的感悟(15篇)11-26

教育孩子的感悟15篇11-26

教育孩子的心得感悟(热)05-22

教育孩子的感悟15篇[精选]06-21

教育孩子的感悟汇总15篇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