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孩子家庭教育
孩子家庭教育1
儿子语文这次考了82。
这是他人生第一次考分到80。之前都在90以上。
我一贯的原则:孩子成绩不重要,考差了妈妈不打。有这个原则是因为儿子一直以好孩子著称——懂事,自律,无须多加管束。他自己安排学业,成绩不算顶尖,但肯定落不到10名开外。我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十名左右。
教育上有个“十名现象”。意思是十名左右的孩子未来出人头地的多。那些在班上数一数二的孩子,大了以后反而泯然众人矣了。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对这一现象的观察如下:能在十名左右徘徊的孩子智力首先没有问题,他们之所以没名列前茅,是因为他们把大量时间花在兴趣爱好上。比方说,考试在90左右,证明你掌握的知识量在90——100之间,但如果考100分,则付出的努力,反复的训练要远远高于100所需要的'量。也就是说,为最后十分所花的精力可能要超过前90分的努力。学霸类孩子除外,他们的智力超于常人,但缺点是因为智力上占尽优势,往往就放弃了情商的努力,类似“生活大爆炸”里的谢耳朵。智商是先天的,娘胎里带来的,但情商是后天培养的,是为弥补缺失而自我提高的。你如果动手能力差,你就总得央人帮忙,于是你就不怕与人打交道,与技术男交往时,往往马屁有加,不嫌露骨(我亲身体会。这一缺陷令我两度失身于技术男,主要是傍个依靠)
所以儿子在十名之内,我一般放任自流。
这次有些惨,应该掉到30名了。究其原因,他迷上了“寻宝记”系列书籍,吃饭也看,上课也看,睡在被窝里打着手电还看。上课时被老师没收的书,估计都快攒成一套了。老师讲课他过耳不闻,回家也不写作业不读书。卷子发下来,生字全不会。
接下来的情况,估计每个孩子都碰到过:书没收,锁进柜子,每天放学回家没有任何娱乐,弹完琴就开始温习功课,补缺补差,听写默写,做习题,到点睡觉。
他问:“我可以睡前看一会儿书吗?”我摇摇头。
他问:“我可以听你讲个睡前故事吗?”我依旧摇摇头。
他在无限惆怅中睡去。
周末,春日正好,各色花开,难得一见的蓝天。所有孩子在春游,他在家复习功课。
我跟儿子说,人生就是一次还帐的旅行。你这一段时间不刷牙,过一段时间就要忍受蛀牙的疼痛;你这一段时间吃多了,过一段时间就要忍受一身肥肉;你这一段时间不学习,过一段时间就发现自己跟不上课程;你年轻时候贪图安逸,年老的时候就在马路边搭个地铺。你所有欠下的债务,在你离开人世前,一定会还清。所以,唯一的方法就是,每天不差帐。
妈妈并没有要求你名列前茅门门考一百,我给你留下了享受的时间。读小说也是积累,但前提是你得完成本职工作。就好像我非常想环游世界,但我首先要挣旅费。你把环游世界这事做完了,就是提前预支了快乐,剩下的全是还旅费的痛苦。所以你就在春日里,人家钓鱼搭帐篷野营而你在做作业,做那些人家一个月前已经完成的功课。
每个人都在无限度自由与有限度约束之间找平衡。无限度自由,在这世界上还没有发生过。在有限度约束里,你越有效率地完成约束,你就能获得更多的自由。
儿子这样被管头管脚的日子还要过一段,等到他成绩追上去,学业完成了,他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自由,他才能拿回他的课外书。
很多朋友问我是否反对现在的教育制度,是否会像郑渊洁那样自己编一套教材教育儿子。我说,不会。我见过国外很多HOME SCHOOL的孩子,原因有两种:一是父母特异于人群,二是孩子特异于人群。他们都无法接受社会规范。但我儿子不特异,我也不特异,即使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我和孩子都能找到生存的空间,并与之共容——我相信这是绝大多数家长的选择——做一个正常人,能够融入社会,融入生活。
孩子家庭教育2
用上所有的力量
星期六上午,一个小男孩在他的玩具沙箱里玩耍。沙箱里有他的一些玩具小汽车、敞篷货车、塑料铲子和塑料水桶。在松软的沙堆上修建公路和隧道时,他在沙箱的中部发现一块巨大的岩石。
小男孩开始挖掘岩石周围的沙子,试图把它从泥沙中弄出去。他的力气很小,而岩石却很大。手脚并用,看起来没费多大的力气,岩石便被他连推带滚地弄到了沙箱的边缘。不过,这时他才发现,他无法把岩石向上滚动,翻过沙箱边墙。
小男孩下定决心,用尽了各种方法,一次又一次地向岩石发起进攻,可是,每当他刚刚觉得取得了一些进展的时候,岩石便滑落了,又重新掉进了沙箱。
小男孩气得大叫,使出浑身的力气猛推石头。但是,岩石再一次滑落了下来,弄伤了他的手指。
最后,他伤心地哭了起来。这整个过程,男孩的父亲从起居室的窗户里看得清清楚楚。当泪珠滚过孩子的面颊时,父亲来到了他跟前。
“儿子,你为什么不用上所有的力量呢?”父亲的话温和而坚定。
“但是我已经用尽全力了,爸爸,我已经尽力了!我用尽了我所有的力量!”垂头丧气的'小男孩抽泣道。
“不对,儿子,你并没有用尽你所有的力量。你没有请求别人的帮助。”父亲纠正了他的说法。父亲弯下腰,抱起岩石,将岩石搬出了沙箱。
提示:面对困难,抱着顽强的态度与执著的精神固然不错。但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有时,借用你周围人的力量,可能会使你更快更好地完成,教育孩子从小具有团队精神尤为重要。
孩子家庭教育3
研究发现,很多孩子的乐观精神跟他们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因此,在对孩子的进行教育时,父母应该多注重孩子乐观精神的培养,当孩子犯错时,父母应该多给他们鼓励。 上期嘟嘟妈问,孩子心理素质差,接受不了不好的事,游戏输了或没有被老师表扬就会生气不高兴,这样输不起的孩子该怎么办?妈妈们认为,父母要给孩子做出榜样,专家则认为培养乐观的性格才能正视失败和挫折。
跟孩子玩游戏用点儿“战术” 潼潼妈妈:潼潼曾经对学字游戏非常感兴趣,可她赢了就很高兴,输了就会生气。其实很多孩子都有好胜心理。在玩游戏前,大人每次都要先跟孩子讲“大道理”:玩游戏,可能妈妈获胜,也可能宝宝获胜,无论谁获胜,对方都要祝贺。如果宝宝输了,妈妈要鼓励宝宝:“继续努力,自己努力就会胜利!千万不能哭,哭是没有用的。”做游戏时,为了让孩子记住他的“诺言”,第一次游戏妈妈一定要胜利,通常孩子因为刚许诺过,不会立刻嚎啕大哭;第二次游戏,让孩子获得胜利,这时妈妈可以装做很不高兴的样子,比如说:我不玩了,我输了,我要哭了。这时孩子一般会运用“大道理”:妈妈,你说的,输了要自己努力,哭是没用的。每次玩游戏之前,重复一遍道理,几次过后,孩子就学会这个“游戏规则”,就不会大哭大闹,而且会知道要想胜利,只能靠自己努力。 妈妈态度“温柔而坚定” 小麦妈妈:宝宝喜欢和我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但开始时她总要求我按她规定的出手好让她赢。我拒绝了,我告诉她:游戏有规则,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想法来玩。当然开始时她完全不能接受,大哭大闹、诅咒威胁是难免的,到后来也会哀求。有时也想心软,觉得不要把孩子搞成这样。但转念一想,如果此时动摇,就会功亏一篑。就是用那种“温柔而坚定”的态度,我接纳你的哭闹,可不会答应你的要求。一次、二次,三次,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闹的程度小了许多,慢慢的,也就接受了这个现实。那就是,她也是要输的,哭闹改变不了结果。
父母别当孩子面“争强好胜” 满满妈:父母平时要有意识地让孩子接受一些挫折,让他明白,生活中不会事事处处如意。父母要注意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流露出争强好胜的心理,以身作则教导孩子赢了不沾沾自喜,输了也不要乱发脾气、指责抱怨。父母要避免带着成人功利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输赢,把孩子的“第一”和“最好”看淡,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下感受和体验胜利和挫折,不断地丰富自己。 让孩子总结输的.原因然后奖励 笑笑妈妈:在小孩情绪低落时,家长要多鼓励,帮助他们积极面对挫折。比如,笑笑在绘画课上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我就告诉他:“我们不可能每次将事情都做到最好,上一次唱歌比赛,老师就表扬你很棒,虽然这次画画比赛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但只要我们努力,一定也会越做越好。”我这样说,既告诉了小孩失败和受挫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同时也鼓励他积极面对。大人和小孩游戏时不要经常故意输给小孩,适当的时候玩一些输了也有奖励的游戏,奖励的前提是要小孩总结出输的原因。通过这种办法,可以平衡小孩“输不起”的心态。
专家意见家长别放大孩子的过错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凡事尽力而为”便可,即使失败也并不代表自己没有努力。当然孩子经历“输”的时候,总会稍有失望和不快的感觉,这时我们就给他适当的安慰和鼓励。让孩子正视失败才能让他在失败和挫折中坚强起来,不至于被挫折和失败打倒。 要想孩子输得起,首先就得培养孩子不计较的心态。一个心胸宽广的孩子还有什么不能容下的呢?孩子遇到挫折,家长不能拿放大镜来放大他的过错或评定他的能力。那样,孩子便会将问题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行,渐渐就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继而变得难以承受挫折。对孩子适当的正面教育是必须的,尤其是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这样能从小为孩子播下积极乐观的种子,使他面对挫折时仍抱有“盼望”与“转机”,孩子心境乐观也就更乐意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也就不“输不起”了。
孩子家庭教育4
刚听了姜老师的《带孩子走上高情商之路》讲座,受益良多。
高情商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和幸福感,高情商对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同理心、社交能力等方面有着积极、正向的重要影响。
如何“收获”一个高情商孩子,听了姜老师的讲座,我想重点在这个“带”上。想要用心陪伴,用爱浇灌孩子的成长,培养高情商孩子,作为父母首先要学会关注、呵护自己,才能有能力给孩子爱和支持。
在讲座过程中,我也不时反思自己在和孩子交流中的不足,比如在面对孩子问题的当下,是否有控制好自己情绪,确实如姜老师所说,发脾气并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还会有持续的不良后果,孩子可能会回避、抗拒、甚至学习这样的行为模式,最后适得其反。控制好自己情绪是我作为家长需要提升与修炼的地方。先自我提升与改变,才能有能力去教育和改变孩子。
只有高情商的亲子交流才能增强孩子的价值感、自信心,培养出高情商孩子。就像最后李校长说的,教育温暖,孩子幸福。感谢姜老师的讲座让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路上能够有机会警醒与提升。
孩子家庭教育5
第一,家长自身的素质
家长的素质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即世界观和思想品德;
二是理论、知识方面的水平,即文化素养。家长的人生观和思想品德对子女教育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有人对53个家长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恶劣、受过刑事处分的家庭做过调查,其中有52个家庭的子女违法犯罪或有劣迹;有人又对96户家长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表现很好的家庭调查,这些家庭的子女全都是表现好的或比较好的,没有一个孩子有劣迹或违法犯罪。由此可见,家长的人生观和思想品德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家长的文化素养并不等于家长受教育的程度。家长的文化素养是指家长通过学习和实践所掌握人类精神财富的多少和所表现出的理论知识水品。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一般情况下,家长的文化素质高,孩子的发展就会比较好。所以,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家长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对子女的身心发展肯定是有好处的。
第二,家长对子女的态度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家长对子女热爱、关心的程度和方式;
二是家长对子女的期望。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一些不关心孩子的家长。这种家庭下的孩子变得性格孤僻、冷漠、厌世,变得消极、沉沦。还有些家长是太过溺爱孩子,对孩子,父母有说也说不完的牵挂和割舍不下的爱,真可谓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结果是最后培养出来的孩子胆小怕事,时常表现出心理学上所说的“退缩行为”。有的甚至还可能有任性、娇气、爱发脾气、唯我独尊等不良的人格品质,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心理特别重的毛病。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得不关注的问题了。所以,家长对子女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人格品质的形成。
第三,家庭生活环境
家庭生活环境对子女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举个例子来说,单亲家庭,它属于残破型家庭,父母缺少一方,在这种家庭中的子女容易出现孤僻、胆怯、冷漠得心理,或出现冒险、野蛮的心理。而现代社会讨论最多的,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问题。独生子女作为当代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越来越多地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也存在着许多争论。有些人认为独生子女是“特殊儿童”或“问题儿童”,认为他们缺乏独立奋斗的能力、依赖心十足、缺乏社交能力、早熟、孤僻、娇气、任性等。但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心理学家通过对40万名中学生的调查、对比,发现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聪明、更富于创新、对事业更敏感。可见,上述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于“独生”上,这是不科学的。家庭结构是无法改变的,但家庭教育却是可以改变的。了解了问题的所在,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补救或避免可能发生的问题,使孩子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家庭生活环境对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第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对孩子进行全面的教育,做到德、智、体、美、劳兼顾。
第二,要提高家长的自身素养,做到以身作则,榜样示范。
提高家长的自身素养,包括要有知识,比如儿童青少年生理学知识、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等;要有能力,例如要有了解子女的能力,分析问题、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威信,要有义务感等等。总之,家长要提高自身的素养,可以从多方面入手,最重要的是做到以身作则,榜样示范。由于身教重于言传,往往产生于潜移默化中,可谓是力量之大。
第三,要端正家庭教养态度
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能由于孩子一两次的表现不好,就对孩子失去信心,放弃管教。作为子女的教育人,家长一定要有耐心。还有就是不能过分溺爱孩子,要理智施爱,爱而不娇,要有长远的眼光,使爱子女的动机与效果达到统一。对子女的期望也要从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掌握好分寸。
第四,创造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对子女进行健康的熏陶渍染
首先就家庭结构来说,家庭形式不同,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同,因此,教育要有针对性。根据各个家庭的不同特点,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避错原理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其次,在家庭经济生活方面,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合理支配家庭经济;
再次,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方面,争取创立一个亲密无间、协调和睦、相互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
最后,在家庭生活方式方面,家长要注意从饮食营养习惯、生活起居习惯、消费方式、闲暇利用方式、家庭人际交往方面等入手,建立一个良好的“家风”或“门风”。
法国资产阶级教育家卢梭就说过,“家庭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可见,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孩子家庭教育6
做人第一,学习第二
一个人的性格与幼年所受的家庭教育有着密切关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一实践中得出的真理是有一定道理的。家庭教育是给孩子打基础的教育,父母的为人处事、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在家庭中,每位家长都应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重视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因为孩子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中,同父母亲人朝夕相处,那么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的方式、家长的自身修养将给孩子的个性品质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又正是性格形成的时期,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戍有着重要的影响,每位家长应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采取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促进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一、幼儿时期是性格初步形成时期
性格是人在对待客观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而习惯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性格发展又有着阶段性。大体分为四个阶段:“5至11岁左右为性格形成期;12至17岁左右是性格的定塑期;18至55岁为性格成热期;56岁以上为性格更年期或老年期。”儿童是人的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一至三岁前为个性萌芽时期;二是学前期是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个性初步形成是从学前期开始的,正如有国外学者指出:“学前期是个性最初开始实际地形成时期。这个时期形成着最初的联系和关系,这些联系和关系构成活功的新的,更高级的统一休。同时也构成个性的新的,更高级的统一体。学前期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这个时期的孩子虽然初步形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但还极易接受社会环境的熏染,尤其是家庭中的影响。幼儿时期的个性形成是在素质、环境、教育统一作用中实现的。素质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物质前提,生理基础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而后天的环境和教育起决定的意义,其中教育在一定条件下起主导作用。孩子们自“哇吐”堕地就与家庭息息相关。出生后就会哭、吃奶,这些都是生物生存的需要,当他们在各自的家庭中一天天成一长起来,就会表现出:有的聪明、伶俐、智慧才能出众,有的智力发展水平一般;有的形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有的就比较任性;有的勇敢、坚强、有毅力,有的胆小、懦弱、无耐力;有的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有的孤僻、无热情和主动性等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说明了幼儿阶段的家庭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能否在性格形成期奠定较好的基础,将影响他们以后的人生。如果打下了好的基础能促进他们积极向上,努力学习,走上工作岗位有一个热情的工作态度。因此,在幼儿性格的形成时期,每位家长不可忽视家庭中教育的方法以及自身的性格修养。
二、家长的自身素质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家长的言传身教促进幼儿时期良好性格的形成。众所周知,教育子女是父母的天职,孩子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与父母的言传身教关系密切,在家庭中,父母的言行举止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和教育着孩子,当孩子形成了优良的性格将对学习产生着积极的作用,就能把今天的学习与个人价值的体现以及与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联系起来,自觉的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从一点来说,父母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就曾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和儿童谈话的时候,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执行教育儿童的工作。在你们的每一瞬间,其实都在教育着儿童,甚至在你们不在家里的时候,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的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家长是孩子们特殊的老师,家庭是孩子们特殊的课堂,在孩子性格形成时期,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显得格外重要。言,指言教;行,指身教,两者一致,孩子才能学有道理,行有榜样,自然而然在家庭中的一日生活里受到教育,对孩子良好和不良好的影响是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这种耳濡目染的作用,比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要强烈深刻的多。有的父母不懂这个道理,往往造成不良的后果。据资料显示,80%的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有关,尤其是父母品行不端的,
行为不美的占相当的比例。无数的实践证明,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性格形成起着极大的作用。采取民主型的正确教育态度,孩子表现出活泼大方,聪明可爱,善于与人合作,具有独立性,有坚强的毅力等优良的性格品质;而粗暴、溺爱的、专制的等不正确的教育态度,孩子们表现为孤独、任性、依赖的、自我为中心的等等,由此,需要我们每位家长根据性格可塑性的特征,结合孩子们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严要适度,爱而不溺,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等正确的教育方式,去影响孩子逐步形成良好的性格。又因性格的可变性,决定了性格是可以培养的,这就为家长对孩子性格形成教育提供前提。孩子在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常以父母为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式和性格特征。婴幼儿对父母的态度特别敏感,父母的言行举止足以影响孩子的情绪、意志和行为,久而久之化为孩子的性格,所以,父母要保持常态的、稳定的情绪。父母对孩子爱意的表达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对小婴儿的爱可以外露,使他感受到父母的疼爱和保护。对两三岁的孩子则应爱意不外露,对他既平等严肃,又呵护有加,这样孩子才能快乐、自信、 开朗,而且独立性强。和睦的家庭有助于孩子形成开朗的性格。所以,父母必须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成一长环境,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和积极主动的态度,培养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做人第一,学习第二
“做人第一,学习第二”,通俗的说,就是要“先成人,后成才”。学校只能教给孩子知识,性格的养成则往往直接关系到孩子的一生。然而,这样朴素的道理却难以在教育实践中得以落实,以升学为旨归的功利主义教育已经成为孩子教育的主流。究其原因,在于整个社会对教育的评价产生了误差。于是乎,学校教育中就自然而然地出现重智育轻德育,重学生文化课成绩轻品质培养的不良倾向。现在的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每个孩子之间天资有高低,成绩有好坏,家长如果对孩子提出好高骛远的要求,往往会形成孩子的不良心理。—方面会导致孩子抱负水平过高,屡战屡败,使孩子原有的自信心受到负面冲击,以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另一方面造成孩子心理压力太大,动机状态太强,对成败得失过分看重,形成了过度的焦虑。俗话说:“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因此,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制定合适的培养目标,因材施教,才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使孩子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父母的言行影响孩子的性格。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里,孩子会情绪稳定、性格开朗、感情丰富、自信心强。所以,父母要首先给孩子营造—个温馨、有安全感的家庭氛围。其次,要满足孩子的归属感,使孩子感到被爱、被尊重,不要盲目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孩子的活动,要保留孩子合理要求的选择权。家庭是未成年人接受价值观教育最早的地方,家庭对孩子的价值观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它能优化社会风气与生活情趣,能有效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足鼎立”,相辅相成。真心的呼吁,所有父母对孩子多一点关怀,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心灵的沟通,让孩子的性格饱满、健康,友爱,让人与人之间多一点信任,少一点隔阂,让孩子的世界保持一份纯真。
孩子家庭教育7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无可厚非,每个孩子身上都寄托着父母的深切希望。可是,需要警惕,一些不当的教育方式会适得其反。
1、父母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
由于父母不想让自己失望,就不断地给孩子施压。当孩子为了家长的期许不断迎合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自我,他的生命状态不再自在和流畅。他只能紧紧地抓住他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得来的“优秀”。这样“优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弹,随时会被引爆,不是炸伤别人,就是炸坏自己。有一个统计数字,大学中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有23%在初高中被公认是“很优秀”者。但孩子又是千差万别的,即使是威逼利诱也有很多无法达到父母的期许,因而产生自卑和逆反心理。
2、对孩子不满意时就贬损、责罚他
其实孩子不能让父母满意的时候已经很内疚,这个时候父母再责骂他,会让愧疚变成反感再到破罐子破摔,或是暂时隐忍不发作,却从此埋下了心理疾病的引子,随时可能爆发。
3、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
这是绝大部分家长的通病,当家长经常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做比较的.时候,孩子也会认为自己无能,从而丧失自信,走向自卑。
4、有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
你考第一名就买旅游鞋!你进入前五名我们就全家去旅游!很多家长都把这个视为一种对孩子合理开明的奖惩举措!殊不知,这带给孩子潜意识的讯息是:符合爸爸妈妈的标准,才是被爱的。然后孩子会为了得到父母的爱付出失去自己的代价!
5、预言孩子没出息
预言孩子没出息有两种后果,一是你越说他没出息,他越没出息,就完全丧失斗志和学习能力,最终实现你的预言!另一种孩子,你越说他没出息,他越要证明自己有出息,但是一辈子活在“证明”中,失去自我,也丧失了生活的智慧和让自己幸福的智慧。
6、代替孩子做选择
小的时候,孩子自己吃饭,父母应关怀而不是干涉,不要说你都吃到衣服上了,我来喂吧!再或者孩子想穿什么衣服你也要代为选择!还有不声不响为孩子报了各种辅导班,都是不智之举。家长总是在用“自己的头脑”操控孩子,但是忽视了代替的过程就是剥夺孩子成长的过程。你剥夺了孩子某方面的成长,孩子就丧失了某方面的能力。
孩子家庭教育8
一、家长要正确的引导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首先要摒弃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给孩子做个好榜样,用自己的行为、行动去引导孩子,使孩子从中领会到“无论做任何事,只有你付出,才会有回报”的道理。
二、多给孩子机会和鼓励
实践是最好的`体验,家庭是最好的实践场所。在这方面,如今许多家长都不愿放手,因为家家都是“小太阳”,家长所重视的是孩子智力的开发,而不是能力的培养,甭说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凡事都舍不得让孩子做,也不愿给孩子提供机会,使孩子得不到亲身的“实践”体验。
三、对孩子感兴趣的力所能及之事,尽量鼓励孩子自己去完成
一可以让孩子在探究中增添乐趣,调节心情,二可以培养孩子自觉动脑、动手的好习惯,三可以让其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当然,对孩子做得好的应给予表扬,对做得不尽如意的也不要一味地去责备和批评,以免打击其积极性和信心,应给予鼓励。这样,让其在体验中有所收获,更加珍惜劳动成果。同时,也培养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不会丧失信心。
四、感化孩子心灵
让孩子自己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其得到心灵上的感化,从小培养其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良好情操,以及面对困难始终能保持坚强毅力的斗志,真正使其在成长路上经得起风风雨雨的考验。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位家长的心愿。为了孩子能在健康的环境中生活,在磨练中成长。我真诚奉劝所有的父母们,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在家庭生活中多给孩子提供一些锻炼的机会,使其在快乐中健康地成长。
孩子家庭教育9
第一种:多商量 少命令
比如提醒孩子该做作业了,可以这样说:“到时间了,你是不是该做作业了?”而不要直来直去地说:“别看电视了,快去做作业!”这样,孩子就会感觉你很尊重他,愿意听你的话。
第二种:多引导少训斥
其实家长(微博)越是尊重孩子,孩子就会越自尊,越会注意修正自己的言行,以更加赢得别人的尊重。当然,具体情况还得具体对待,对于孩子的坏品行、坏习惯等,父母不必要委婉,但也不可采用训斥的方式,而是要平等而又严肃地与他谈话,指出其危害性,要求其改正,并订出一些惩罚措施。
第三种:多交朋友 少窥探“隐私”
很多孩子都特别反感家长翻看自己的书包,偷看自己的`日记。实际上,家长应和孩子交朋友,平时多抽时间和孩子聊聊天,问一问孩子学校的事情,人际关系情况,对一些事物的看法等等。这样,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尊重和信任,他们也会越来越信任父母,就会把父母当成倾诉对象,而不是保密对象了。
孩子家庭教育10
一、正确解读父母两个字的意义
父亲拿什么去教育孩子,就是用自己的风度。父亲必须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一种质量,就是风度。在什么时候表现风度,尤其要在遇到逆境,遇到自己接受不了的人,遇到别人犯错误的时候,父亲如何表现风度,这是带给孩子内心的一种力量,也是带给孩子的一个空间。
再特别说说母亲的“母”包含什么样的生命意义?这是我们生命角色里面必须解读的内涵。
※“虚”※
很多妈妈很实在,看孩子的时候一眼能看出来三个问题,而且忍不住很快要指出来,这不是母亲的内涵。母亲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的时候都不要动,为什么不要动,因为它的优点需要母亲用良好的情绪去孕育和保护,只有母亲看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不露声色的时候,才能赋予孩子内心的成长动力。
有的家长很纳闷,孩子在别人面前都很好,一回到家,一看到自己的妈妈就变了另一个人似的,变得不可理解。为什么这样,就是这个“虚”没做好,不能够虚下来的母亲,不能够给孩子的情绪提供一个空间,孩子的情绪就在妈妈的情绪里面包围着。
※“弱”※
母亲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强势妈妈的孩子很难自信,孩子的'自信会在你这种状态里面一点点的削弱。能够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母亲,孩子的内心必然自信而坚强。你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吗?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示弱才能实现对孩子的托举,凡是站在孩子心口上说话的家长,实际上是在压制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柔”※
这是一个母亲真正的力量。一个母亲的教育力量,在于面对孩子成长的过程,如何做到“柔和”。越柔和的母亲,她在孩子面前的指挥能力越强,凡是扯着嗓门整天对孩子嚷,对孩子叫喊的母亲,会慢慢失去在孩子中的引导能力。
正确理解了作为父母的教育内涵,那么,我们家长的心态第一放在哪?
家庭教育重在养,而非在教,今天我们特别解读一下这两个字,一个是心,一个是情,无心无意是家庭教育的特点,有情有礼是家庭教育有效实施的必须遵守的原则。教无定法,对待不同家庭的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需要有不同的方法,但是有一个原则,要有情有礼,情在礼的前面。
另一个现状是有礼无情,尤其是家长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没有感情铺垫。任何层面的教育,首先是要给被教育者传达教育者本身的真实的内在情感。感情做足了,做足到我们的孩子渴望到问我们要东西的时候,我们这个时候才把道理点出来。情感交流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孩子就会说,妈妈那我该怎么呢,或者爸爸我该怎么办,这个时候一个小道理过去,才有可能实现带给孩子的一种引导能力。
二、家长内心焦虑与浮躁,比孩子有学习问题更可怕
孩子学习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导致孩子内心不安的背后的这些干扰源,这些基础层面的支撑乱了,更可怕。如何实现家长的情绪自控,也就是孩子稍微出现一个问题,你先不急、不躁,你先平静下来,先把自己的情绪先调整好,然后再面对问题。
如何实现情绪的自我调控和管理,这是对家长提出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只有平静的内心,才有可能沉淀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只有我们家长的内心平静下来,我们对孩子教育的点才会变得清晰,才能把教育者对教育的理性思考沉淀到内心里面,沉淀为自己的一种状态,否则,教育的思考就像水过地皮湿一样,从每个人心里流过。
效果在哪里,在于你能否做到对教育思考的沉淀,沉淀到你的内心,内化为你的一种状态,如果没有这一种过程,你听任何教育都是无效的。没有沉淀的消化,就没有实施教育的资本,也就是没有沉淀的过程,我们就不可能拿着教育专家的东西在自家家庭里去实现。
三、家庭教育的空间一定要留给孩子
家庭教育要做清晰,应该下功夫做的事在两头,一头是父亲,一头是母亲,中间这一段,任何孩子的成长都是在蜿蜒曲折的过程中完成的,这个空间要留给孩子,不要管它。
一流的家长靠放,不懂教育的家长靠管,管孩子是百分之百的失败,放孩子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天天抓着孩子不放的家庭跳到错误的空间里来了,这个空间是每个孩子自己独立完成的,但是很多家长参与到这个空间里面盯着不放,拔不出来,不让他管不行,不让他管就没有别的事可管了。
有的家长说,你让我放就不管了吗?让你放不是不管,让你站到你的角色里面,对孩子的情绪做养护而不是对孩子的行为层面的东西过多地参与。过多的参与等于我们不知不觉、兢兢业业在犯错误。
四、家长的教育能量释放出来,足以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
《大学》里讲“正心、然后诚意”,正谁的心,家长的心,然后再正孩子的心。其实,气质决定了孩子的学习差异,孩子的气质就是父母的状态慢慢内化给他们的一种气质,就像我们的职业习惯一样。如果一个家长的内心永远是冷漠、浮躁的状态,任何教育思想在他的心理面落下去就像乒乓球一样弹回来了,孩子也一样。父母的情绪孕育着孩子学习的情绪与气质。
所有的父母都是一个文化的载体,不同家庭文化培养出来的孩子的气质都是有差异的。文化是教育的旗帜,教育做到最高点就是文化,文而化之,不用说话孩子内心就被我们感化了,同时产生另外一种生命力。
如何点燃孩子内心的学习热情,点燃需要一定的温度,需要一定的状态才能点燃。如果家长的心是冷漠、麻木或者是焦虑不安的,我们很难去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面对孩子不管出现任何状态的时候,活泼热情抑或温柔体贴的老师,都会更容易燃起孩子学习的兴趣!
孩子家庭教育11
现在的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拍摔着,吃穿不愁,衣食无忧。
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是富有的。呵呵,简直就是家里的宝啊!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教育孩子的文章我不只写过一篇,但是生活中的素材还是写不完的,屡见不鲜。齐齐已经上幼儿园半年多了,是小班的孩子。可是来上学时总是由姥姥抱着,送到教室门口。姥姥让他问老师好,他的声音小小的,用胆怯的眼神看着老师。老师让他跟姥姥再见,他低着头一声不吭的走进教室,姥姥无奈的摇摇头走了。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变得如此胆怯呢?这是小班的孩子还有可原谅,可是中班有一个叫艳艳的小女孩,每次我看到他入园的时候,都是在奶奶的背上。奶奶弯着腰吃力的往前走,花白的头发被风吹起,显得更加沧桑。孩子,你趴在老人背上舒服吗?这是不是该怪孩子呢?这样的爱到底能坚持多久?
教育要从幼儿抓起,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孩子,但不能脱离教育这项重要任务,这需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做。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离开了家庭教育的配合,它也会显得苍白无力。像齐齐的姥姥,艳艳的奶奶,不要让孩子只徘徊在你们的双手这块狭小的天地,让孩子飞吧!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孩子是需要锻炼的,幼儿园的孩子正是动手,动脑的年龄。他们喜欢在春天里捡石子,采野花,荡秋千;在夏天里玩水,捉鱼;在秋天捡落叶,捉迷藏;在冬天堆雪人,打雪仗;他们喜欢四季中的每个季节,每一天。一天天进步,一天天成长。如果他们离开大人的怀抱,会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娇嫩的翅膀只有经历风吹雨打的洗礼才会丰满。在这期间,孩子不仅不需要抱着,背着,他们还学会去帮助别人。帮老奶奶提篮子,帮小弟弟捡皮球,摔倒了自己爬起来,鞋带开了自己系,连脏了自己洗······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爱是不同的。对孩子一味的宠爱,不但是教育的.一种失败,还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种依赖人的思维。有了困难自己不会想办法去解决,而是在家人,或者可以在依赖的人的面前哭诉。时间长了就会形成自卑感,没有自信,还会脱离社会。而放开手脚成长起来的孩子,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会自己想办法去克服。在战胜困难时,他们的心里有一种满足感,以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不会畏缩。这样的孩子很适应社会,对前途充满自信。孩子如果去做一件正确的事情,还需要老师的鼓励,和家长的肯定:你是对的,你真棒!
家长们,放开你们的双手,让孩子拥有一片蔚蓝的天空吧!
孩子家庭教育12
1、给孩子随性玩耍的时间,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规则
美国儿童教育学者汤姆斯?阿姆斯壮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计划性的活动,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更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将孩子的时间塞满各种活动,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无所事事、随性玩耍的时间。
2、教导孩子关怀别人
快乐的孩子要能感受到自己与别人有某些有意义的连结,了解到他对别人的意义。要发展这种感觉,可以帮助孩子多与他人接触。你可以与孩子一起整理一些旧玩具,和他一起捐给慈善团体,帮助无家可归的孩子。也可以鼓励孩子在学校参与一些义工活动。专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龄,孩子都能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并养成喜欢助人的习惯。
3、鼓励孩子多运动
陪你的孩子玩球、骑车、游泳……多运动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体能,也会让他(她)变得更开朗。保持动态生活可以适度缓解孩子的压力与情绪,并且让孩子喜欢自己,从运动中发现乐趣与成就感。
4、笑口常开
常和孩子说说笑话、一起编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开怀大笑,对你和孩子都有益处。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运动。
5、有创意的赞美
当孩子表现很好时,不要只是说“很好”。赞美要具体一些,说出细节,指出哪些方面让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现更好,例如,“你今天主动跟警卫伯伯说早安,真的很有礼貌”。
不过,赞美时也要注意,不要养成孩子错误的期待。有些父母会用礼物或金钱奖赏孩子,让孩子把重点都放在可以获得哪些报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为上。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发现,完成一件事情所带来的满足与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质报酬来奖赏他。
6、确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饮食,不仅让孩子身体健康,也能让孩子的情绪较稳定。不论是正餐还是点心,尽量遵循健康原则,例如:低脂、低糖、新鲜、均衡的饮食。
7、激发孩子内在的艺术天分
虽然科学家已证实没有所谓的“莫扎特效应”,但多让孩子接触音乐、美术、舞蹈等活动,依然可以丰富孩子的内心。孩子随音乐舞动或拿着画笔涂鸦,都是孩子在抒发他内在世界、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欢画画、跳舞或弹奏音乐,也会对自己感到比较满意。
8、常常拥抱
轻轻一个拥抱,传达的是无限关怀,是无声的“我爱你”。研究发现温柔的抚触拥抱,可以让孩子变得较健康、较活泼,情绪也较稳定。对于大人而言,拥抱也能让人减轻压力,抚平不安的情绪。
9、用心聆听
没有什么比用心聆听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当孩子对你说话时,尽量停下你正在做的事情,专心听他讲话。不要中途打断、急着帮他表达或是要他快快说完,即使他说的内容你已听过许多遍了。
陪孩子上学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觉时,是最佳的倾听时刻。
10、放弃完美主义
我们都期望孩子展现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时候太过急切纠正或改善他们的表现。如嫌他们没把桌子擦干净,干脆自己再擦一遍;或纠正他们一定要把东西摆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会减弱孩子的自信心与不怕犯错的勇气。
当你忍不住想要参与孩子的活动,急着帮孩子把事情做得更好时,不妨先想想看:“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关吗?”想象“10年之后,这件事还有这么严重吗?”如果不是,就放手让孩子去做吧。
11、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学会系鞋带到自己过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迈向更独立的里程碑。当孩子发现他有能力面对问题,就能带给他快乐与成就感。当他遇到阻碍时,如被玩伴嘲笑或是无法拼好一块拼图时,你有以下几个步骤来帮助他:
(1)确认他的问题。
(2)让他描述他的解决方式。
(3)找出解决问题的步骤。
(4)决定让他自己解决这个问题或提供一些帮助。
(5)确定他能获得需要的协助。
12、给他表演的舞台
每个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赋,如果他喜欢说故事,鼓励他多说故事给你听。如果他对数字很擅长,带他去逛街,让他帮你挑选价格便宜的东西。当你能欣赏孩子的才能,并表现出你的热情时,孩子自然会更有自信心。
家庭教育父母应该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多给孩子随性玩耍的时间,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规则,常常给孩子拥抱,让孩子学会用心聆听。
孩子家庭教育13
如今的父母认为,生养一个孩子,让他好好学习都是为他好,能够找一份好的工作。人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绝对不是你在小学、大学所得的分数决定的。分数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但是不能因为孩子分数低就认为孩子没出息。真正觉悟的父母的爱,应该是我们对自己的小孩没有期待,不管他怎样我们都爱他,我们尽己所能,但不要求他。下面我就孩子的教育问题谈谈我自己的想法:
1.不要以孩子为中心
家庭教育是不可以完全以孩子为中心的,应该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地位去陪伴孩子成长。如果以孩子为中心,他就会在溺爱中成长,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我们这一代,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生,读书是唯一的出路,有的孩子在读书阶段,什么都不做,只要你在学习,家里的电视开静音,一家人只看图片,或者戴耳机。本来读书是一件重要的事,但是试问,毕业后还会遇到工作,成家、生孩子等重要的事情,每个人都要去考虑你的感受吗?我们只能适应社会,越早适应,今后受的苦越少。
2.不要一手包办
孩子从有行为能力的那一刻开始,就必须鼓励和引导孩子学习独立性,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自理自立的好习惯。父母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所以自己成了孩子的CEO,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在补课,奥数,画画,大点了加上语文,后来又是英语,等等,一个周末,1天半补课,1个假期,1个半月补课,成天只学习,不用做家务,不和同龄孩子耍,孩子小,没有反抗,一旦到了青春期,有自己的意识加上荷尔蒙作祟,突然变得很暴躁,父母的任何话都可能成为激怒他的理由。
3.不要有求必应
孩子要求得到的东西,家长要有原则性地衡量是否可以买,是否有必要买,买了有什么作用。盲目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这无疑是害了孩子。有的父母觉得只要孩子考得好,几百上千的条件都能够满足,殊不知,父母的钱也是风里来雨里去,用汗水换回来的。
4.培养孩子守时和诚信
在我上课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总是迟到,也不是非要迟到很久,就是那么两三分钟。其实这个和父母的教育有关,比如有的父母给孩子在课外报培训班,马上上课了,心情一不好,不去了,家长马上给老师打电话说孩子不舒服,说把课程换到明天。孩子觉得原来所有事情可以靠父母一句话就够了,于是动不动就不去上课。久而久之,他就没有了纪律观念,学校的课也就不重视了。他认为父母会帮自己的,迟到,甚至逃课、旷课也就成了家常便饭了。
5.正确使用手机,远离网瘾
有手机的学生,根本不会去听老师讲的知识,很容易成绩下降或成绩较差。迷恋网络玄幻小说、打网络游戏……极易上瘾,根本无法控制,甚至肆无忌惮,完全陶醉在虚幻的世界里。上课昏昏沉沉,对枯燥的学习更是失去兴趣,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凡是出现成绩突然下滑、厌学、逃学、辍学的,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几乎每节课,我都可以发现边听课边玩手机的人,讲的重点也被忽略。一定要帮助孩子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孩子学习才会有动力。情商、逆商比智商重要,要会化解自己的情绪,照顾别人的情绪,培养孩子的精、气、神,父母一定要成为孩子的人生导师,能够为孩子解读孩子犯的错。
6.降低对孩子的期望
小时候是一个很聪明很听话的孩子,之后变得叛逆、厌学,主要原因就是家长有恐惧心理,总害怕孩子以后不成才,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在他身上,因此对他期望值高,要求高,管得太多太死。这样的教育违背了人成长的规律,使孩子头脑知识多了,空间少了,智慧少了。同时由于压力过大,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应从这样的教育误区中走出来,使孩子走上正常轨道。
7.结语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子女都有着言传身教、陶冶习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要努力使自己成为高素质的父母。
参考文献:
[1]张秀平.浅谈家庭教育对小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影响[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1).
[2]李阿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D].江南大学,2008.
[3]高天明,王塞景,贺玉峰.加强对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6-2007优秀论文集[C].2007.
[4]安丽琴.如何开展家庭教育[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下卷(一)[C].2006.
孩子家庭教育14
其次,就一般情况而言,儿童容易粗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儿童的视觉识别和记忆能力不强,所以难免出现看错或看对写错的现象。
2、注意力不够集中,心在此而意在彼,那错误也就难免会发生了。
3、有时候一些看似是由粗心引起的错误,实际上是基础不够扎实、知识掌握不牢固、答题技巧不熟练造成的。
4、任务太多,孩子心急,也会造成粗心。
5、没有养成良好的及时纠正错误的习惯,平时做事情都有老师和家长来协助其检查错误并改正,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及时检查、及时改错的习惯。
事实上,孩子在考试中是否粗心是由平时的习惯决定的。很多孩子在平时的学习中已经养成了粗心的'毛病,这主要是因为自己做了作业由老师和家长来检查,自己只管完成就可以了,没有良好的习惯和责任意识。所以,孩子在考试中出现粗心的现象,家长是不是自己也该反省一下呢?
再次,在对粗心问题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之后,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来帮助孩子尽量减少由粗心造成的失误。
1、家长不要动不动就以粗心为理由批评孩子,这样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考试过程中会把自己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我不要粗心”之类的心理要求上,这样反而更容易引起注意力分散,出现更多不必要的错误。
2、对孩子的粗心,家长尽量不要采取正面惩罚的方式,以避免对孩子粗心的强化,而是可以运用正强化的方法。比如在孩子粗心时不去批评他,但是在孩子细心地完成一件事的时候,家长此时及时表扬孩子,强化他的细心,这样孩子就会慢慢接受这种心理暗示,越来越向着细心的方向发展了。
3、在平时的学习中帮助孩子养成检查自己作业的好习惯。很多家长都愿意为孩子检查作业,以为这是对孩子负责,殊不知这样孩子就养成了不细心检查的习惯,要让孩子改掉粗心的毛病,首先要从家长做起。
4、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用自己的细心去感染孩子,比如把家里布置得井井有条,建议孩子学会自己整理东西、收拾房间,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的责任感。
总之,孩子的粗心并非罪不可赦,与其一味责备、给孩子施加心理压力,倒不如在平时加强对孩子的训练,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孩子家庭教育15
家庭教育作为人生接受教育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年轻一代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裂变效应和市场经济的竞争,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我们的家庭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绝大多数的家长由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工作与教育没有直接的联系,对子女的教育多是凭感情、凭经验,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方法不当,子女普遍存在娇气、霸气、遇事缺少主见、意志力薄弱等现象,这种状况怎么解决呢?我认为要让子女健康快乐地成长,应采取以下方法:
教会孩子明辨是非
在生活中,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即让孩子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好的行为要及时表扬和鼓励,不好的行为要批评和教育,引导孩子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让孩子学会礼貌待人
常言道:礼多人不怪。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外面,我们要教育孩子礼貌待人,见人要有礼貌的称谓,与同伴玩耍时不出口伤人,要礼让三分。
教育孩子合理支配时间
孩子在家的时间远远多于在校时间,要让孩子合理支配做作业、看电视、看书和与同伴玩耍的时间,养成做事情有条不紊的习惯。
做一个有爱心和孝心的孩子
经常陪伴孩子到福利院、敬老院等场所,给老人和孩子送去温暖,让孩子养成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
外出会见朋友时,不妨带上孩子,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从而提高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
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
当孩子遇到挫折和失败时,要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吸取失败的教训,坚强地面对生活,不断地磨砺自己,让自己快速地成长起来。
注意事项:当孩子犯错时切忌打骂了事,要帮助孩子分析错误的原因,避免再犯类似错误。
【孩子家庭教育】相关文章: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意义01-22
孩子家庭教育11-14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11-06
家庭教育孩子的心得05-19
家庭教育孩子的故事02-21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03-07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意义06-08
孩子的家庭教育作文12-11
孩子家庭教育06-13
原生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