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的读后感

时间:2024-05-23 14:42:02 教育资讯 我要投稿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的读后感15篇【优】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的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的读后感15篇【优】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的读后感1

  分享一本好书,在看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心里默默暗喜,像我这种至少月读一本书的人,应该不缺好书分享。《追风筝的人》《活着》《摆渡人》《小王子》《知更鸟女孩》等等文学类、小说类的书信手拈来,直到陈妮拿了这本《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的书。这本书在我入职时就已经放置在我的书架上了,但这一年多来,它一直是书架底部的那几本。我原本想着让它在我的新手道路上添砖加瓦,没想到它却时时让我感到内疚,因为我从来没有宠爱过它。即使到了今天的分享活动,我依然没有研读完它。虽然只看到了第二章,但我仍然被里面的一个小篇章深深吸引并陷入了思考——什么是爱孩子。

  什么是爱孩子?芭学园里的是这样定义的:爱孩子是发自心灵深处的情感和责任感,你在任何时候看到孩子有困难都会不顾一切地去帮助他,在你的眼里只有孩子,没有可爱的孩子和不可爱的孩子。所以当你感到孩子可爱时你就会喜欢他,孩子不可爱时你有可能就不喜欢他的时候,其实你只是在享受孩子,你在享受他可爱时给你带来的愉悦。因此这并不是你在爱孩子,而是你在用孩子爱你自己。

  在入职之前,我深信我是爱孩子的,我是真的因为喜欢幼教行业而选择它的。可是,我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在百度输入了“幼儿教师如何爱孩子”。在内容还没跳转出来之前,我突然意识到,爱,应该是由内而发,与生俱来,无需百度教你的呀。我现在居然需要靠一个搜索软件上的各种条条框框、各种理论来支撑我对孩子们的爱。哦~原来,我也只是喜欢孩子。

  因为我只是喜欢孩子,所以我每天都在享受他们带给我身心上的愉悦。他们讨喜的长相、甜甜的问候声、萌萌的笑容、爱的抱抱,甚至是穿了一件我们觉得特别酷的衣服,我的'眼睛都会被他们吸引,享受着他们;因为我只是喜欢孩子,所以当他们表现出不可爱的时候,我没办法心平气和地为他们排解困难,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我会狂躁、怒吼、生气,甚至直接忽略他们的请求。他们没达到我的要求时,我会批评他们;他们能力较弱时我会在潜意识中忽视他们,一切只因为我只是喜欢孩子,如此而已。

  那如何才能爱孩子?我也不知道。你我皆凡人,对我来说爱孩子的这条道路异常深远,非常人所达。但人说,喜欢是浅浅的爱,爱是深深的喜欢。我相信,即使现在我只是喜欢孩子,但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一定是爱孩子的。或许是有人引领,或许是自我修炼,又或许是经过时间的积淀,但一定不是靠搜索引擎。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的读后感2

  在昕灵树幼儿园上班也有一段时间了,在这期间,我看了李跃儿老师的《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本书,刚开始自己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没什么可看的,教育不都是“为了孩子”嘛,可是慢慢的你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传统教学有不一样的地方,芭学园是以中国古典哲学为指导思想,以西方发展心理学为依据来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和人类物种的表现常识,保护儿童天性,保证在帮助孩子的前提下不破坏孩子的天然特质为教育理念。

  传统教育很多都是以讲知识,说教的形式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芭学园恰恰相反,是将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作为教育机会,当事情发生后,让孩子根据相关后果自己进行判断,根据后果控制自己的行为,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那幼儿教师就是孩子的第二任教师,为此,芭学园在这方面主要帮助孩子进行三个方面的建构,分别是帮助孩子建构起道德自律的人格特质、帮助孩子建构起智力自主的思维模式和帮助孩子建构起有利于生存的基本能力。这三个方面的建构,将使孩子具有完整的'人格和易于生存的基础能力。

  芭学园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完整任何的孩子,要完成这个教育目标,教育者必须心中充满爱,这样才能更好的爱孩子、理解孩子和尊重孩子。在工作上面,教师也是要不断提升自己,具有帮助孩子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孩子的引导者。

  以上就是我对芭学园的教育理念的第一感受,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不断的提高自己,向其他老师学习。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的读后感3

  今天我读了一本叫《爱找东西的男孩》的书。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金敬礼。

  有一个男孩,他叫金敬礼,是一个特别爱找东西的男孩。有一天,他捡到了一个精美的钥匙圈,他就成了班里样样东西都能找的男孩。

  一天,向佐老师来到了他们四(七)班,让金敬礼当上了“失物招领员”。从此,金敬礼就整天在校园里找一些同学们丢失的东西:笔帽、手套、铅笔、饭碗……同学们都不以为然,还有的说金敬礼是一个收破烂的,而金敬礼还是勤奋的找着。金敬礼在找东西的时候,结识了一个女生—丢丢。因为一个丢东西,一个捡东西。金敬礼和糊涂的丢丢成为了好朋友。当金敬礼捡到一个巧夺天工的小别墅花园,同学们都以为他是一个什么也能捡到的'人,让许多人找到了自己的物品。在爱心拍卖会上,金敬礼把自己找到但没人要的东西全拿出来拍卖,而丢丢却不让卖掉,在同学们不解时,丢丢的爸爸——一位盲人来到了这里,告诉了大家。原来这个小别墅是丢丢的,为了给丢丢买它,使爸爸变成了盲人。丢丢不想看见它却又十分喜欢它。金敬礼决定不卖它了,把它收藏起来。

  读完这本书,我被书中的人物深深打动了:看起来弱小,不堪一击的金敬礼,却是一个认真、负责的男孩子,他对他所捡来的东西总是认真安放,从不叫别人动它们。虽然他捡来的东西并不是很好,有的还破损了几处,同学们都不在意他捡来的那些东西,但他还是认真努力的去寻找,希望失主会到他这来领物品;任性、糊涂的丢丢,因为自己老是丢东西,而又被金敬礼捡到,与他成为了朋友。当金敬礼捡到了原本是丢丢的小别墅时,丢丢不让别人在拍卖会上买走它。在这个小别墅身后,发生了许多关于丢丢的感人事情。

  我觉得,这本书中的金敬礼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是一个坚持不懈的男孩,当人们嘲笑他时,他并没有气馁,而是继续去做好他的“失物招领员”。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能和金敬礼一样,坚持认真地去做某一项事情呢?有一些人,还没有办完某些事,就因为旁人说的几句话所动摇,而打了退堂鼓,不再去做,认定自己做不成。这样的心理,是不好的,也是不可取的。

  我们应该像金敬礼一样,坚持、认真、努力地去做任何事,成功的机会一定会因自己的努力而出现,只要自己把握机会,充分利用好机会,就一定会成功,实现自己的目标。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的读后感4

  这本书名取得很实在,如果一双鞋子不合你的脚,你会觉得舒服吗?当然不会,就如同教育,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就像孩子的脚,教育就是为了这种自然规律所做的鞋子,如果你的教育不适合你的孩子,那么你的孩子也就不会舒服。

  通过阅读,对于爱孩子,我有了重新的定位,爱孩子不只等于喜欢孩子,以前觉得爱孩子就是喜欢孩子,其实这种喜欢是为自己服务的,也就是孩子成为自己享受的资源:觉得孩子可爱的时会喜欢他,感受到孩子不可爱的时候也许会不喜欢他,这种其实是在享受孩子,所以这种爱好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孩子,所以不是爱孩子,而是用孩子爱自己。真正地爱孩子是发自心灵深处的情感和责任感,你在任何时候看到孩子有困难都会不顾一切地帮助他,在你的眼里只有孩子,没有可爱和不可爱之分,如果你把帮助孩子当成你生活中最有意义的事情,看到孩子时,你的眼睛就会无意识地被吸引,那么肯定你已经爱上孩子了,这才是真爱。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作孩子成长路上的`引领者,凡是孩子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允许孩子犯错误,让孩子在一次次失败中自己总结经验教训;教师只有做个有心人,充分发挥幼儿自主能力,适时指导,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幼儿才能快乐健康的成长。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的读后感5

  初识《孩子是脚,教育是鞋》,便被书名所吸引。教育家李跃儿形象地将孩子比喻成脚,教育方法比喻成鞋,而教育者则是造鞋人。俗话说:“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教育也是一样,教育的对象是幼儿,那么合不合适幼儿只有幼儿才知道,如何打造一双适合“脚”的“鞋”呢?李跃老师的这本《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给了我很多反思。

  做一双对孩子有益的“鞋”

  “在芭学园里,我们眼里不是一群孩子,而是每一个孩子”。这句话让我深受感悟,每个孩子的生活经历不同、感兴趣的事物也是不同的。那么,当遇到一些调皮捣蛋、不遵守规则的孩子,我真正地了解他吗?我采用的方法是他喜欢的吗?这使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做法,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寻找突破的切入点。我们应捕捉儿童的兴趣点,为儿童创造多样化的探索机会,才能做一双对孩子有益的“鞋”。

  做一双对孩子舒服的“鞋”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我们耐心、静心地去观察孩子,和孩子拉近距离,与孩子沟通。

  我们不能总站在成人的立场来看待孩子的`世界。在成人看起来有很多荒唐乏味,甚至不可理喻的行为,但在孩子的眼里却是奇妙的、美好的。我们应抓住有利时机,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适时引导,才能做一双对孩子舒服的“鞋”。

  书中“芭学园的教师守则”这部分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教给了我们方法。“守则”中不仅告诉我们对待孩子应该有的态度,和孩子说话的方式以及处理孩子出现的问题的方法,而且还有与同事和家长的相处方法,更有对教师自身修养提升的要求。细读守则会发现,在幼儿园里教师会遇到的人或事,都不必迷茫,“守则”无疑给了我们指引。也正因为“守则”,芭学园里的教师尊重每个孩子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行为有的是尊重和理解,正是有了这样良好师生关系,如此健康的精神环境,孩子们可以和老师敞开心扉地交谈,可以表现出真实的自我。

  做一双影响孩子的“鞋”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句话不仅是教育理念,更是一种从事教育的决心。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作出某一项决定,通常不会考虑孩子的感受。比如看到别人家孩子学舞蹈学钢琴时,就非得让自己家的孩子也跟着学跳舞学钢琴。做决定之前,不妨先想一想自家的孩子是不是喜欢这些?是不是适合学习这些?如果把一双可爱的小脚放进一双并不适合的鞋里,“脚”肯定会感到很难受。只有让每个孩子的脚都穿得舒服,才能踏踏实实地在地上走、跑、跳。教育需要促进每个孩子的成长,所选用的策略和方法就不能是适合于一群人的,因此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根据孩子不同的能力水平给出不同的教学方案,给孩子穿合适的鞋子,让他们脚踏实地向前走。

  幼儿教师作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要尊重和爱护孩子这双“脚”,更要做合格的“造鞋人”,制造出适合并有益于孩子的“鞋”,充分发挥出“脚”的特长,适时指导,在愉快且温馨的环境下,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样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的读后感6

  当您徘徊在琳琅满目的商场中时是否曾经为了一双款式新颖、价位适中的鞋子而心旌摇荡呢?很多时候当试穿的时候会发现这双鞋并不合脚。这时候,售货员准保会适时地为您解除掉心头的疑虑“新鞋都这样,穿穿就好了。”也许一双鞋由新到旧,终究会有合脚的时候。也许,最后这双令您爱不释手的鞋的命运只能是束之高阁——实在是不能为了自己喜欢而让自己的脚受那份委屈。

  假期里,学校推荐我们阅读了一本书,名字叫《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掩卷遐思,这个比喻是多么地恰当。一双鞋不合脚可以转送友人,可以大方丢弃。但是,我们愿意用自己的孩子来磨合教育这双鞋吗?答案当然是:NO。

  鞋子舒不舒服,脚最知道。老话是这么说的,多么浅显而深刻的道理。轮到我们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却又总是犯了削足适履的毛病。别人家的孩子学英语,自己家的孩子不会个NEC、3L/新概念,那简直就是被时代抛弃;别人家的孩子学钢琴,咱家的.孩子就也得把哆来咪唱出个调调来,别人家的孩子去学奥数,自己家的孩子就也得弄明白个鸡兔同笼这样生活里找也找不出来的怪问题。自家孩子的命运和发展就完全掌握在别人家孩子的手掌心里。试问,您考虑过自己家的孩子究竟喜欢这些吗?您家的孩子真的适合学习这些吗?把自己生得可爱的小脚丫非得伸到一双并不合脚的鞋子里,您考虑过“脚”的感受吗?

  这个问题还可以再衍生一下。因为我们就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也就是造鞋的工人。这么说我们的责任就更大了,任务也更加艰巨了。因为我们的鞋不止给自家孩子穿,还得给全班的孩子穿。买一双适合自己脚的鞋穿穿总不是件太难的事,而要让全班的小脚丫都穿着舒服,那可就是一件大难事了。真的是找不到一双鞋能让全班所有的孩子都能穿,还要穿的舒服。

  在很久以前看过一幅讽喻教育的漫画,画中一个个小朋友顶着各种各样的小脑袋——绝少有两个一样的,他们走进了一个叫做学校的地方。当他们再走出来的时候竟然所有的小朋友的脑袋都变成了相同的形状,而且大小也绝无两样。现在从这本书的角度来说,就是一双坚不可摧的鞋磨平了所有的脚。这当然不是我们教育的初衷,也不是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目标。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佳状态应该是为每个孩子打造一个不同的发展轨迹。班级中总有一些孩子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是成为了一些老师眼中的“另类”。其实,每一个孩子来到学校接受教育的时候都应该享有这样的权利,他们同样应该得到老师的尊重和平等的对待。这才是一双舒服的鞋。而不是,为他们箍上一双不合适的鞋,还妄想让他们变得和其他孩子一样。如果如此,后果很可能就是一次失败的教育毁了孩子的童年。

  说到脚和鞋,我倒是有一个想法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不妨来做一个“超市”,让孩子自己来选鞋。商务正装还是日常休闲,高腰靴子还是夏季凉拖都应该货源充足,这样,我们的学生就能够在班级中多了一些适合自己的选择,一定能为自己选择到一双称心如意的“鞋”了。举个例子来说。在我们班中,一些班级干部的任命都是孩子自己来选择的。干活不怕脏不怕累的,就来竞选个劳动委员;能歌善舞有表演能力的,就来竞选个文艺委员,等等等等。除了这些常规的班级干部外,还有一些是孩子自创的职位,例如说每节课在教室门口提醒同学们穿衣服的、专职侍弄班级的花和喂鱼的、提醒同学们午饭前要用湿巾擦手的、甚至简单到就负责随时根据教室明暗情况来开灯闭灯的活也都有人抢着干,而且干得还很好,很负责。我想这就是他们选择了合适的鞋吧。

  说了这么多,还是回归到这本书中来看。孩子的童年生活快不快乐除了家庭因素,我们所提供的教育也是相当重要的环节。所以,我乐做一名“造鞋人”,为每个来接受教育的孩子提供一双纯手工打造的只适合他一个人的“鞋”。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的读后感7

  一个三年级女生,成绩一直不好。家长让她转了几次学,情况没有一点改变。家长心灰意冷,不仅对她不报希望,每天不给她笑脸,还要求老师不要管她了。家长甚至放出“狠话”:老师再让家长配合,就是找家长的麻烦。老师没有放弃,对她的关心无微不至,但看不到她的进步,测验、考试成绩都只有十来分、二三十分。老师应当怎么办?是不得已放弃她,还是帮她分析原因,带她一起向前走?

  有一天,省围棋队的小棋手来到学校,指导校围棋队的同学下棋。孩子们虽然同龄,但专业的与业余的完全不在同一水平上,小棋手让了五子,仍大获全胜。

  老师收到启发:这个女同学的基础差,短期内要求她有大的进步,不现实。让她和全班同学面对同样的试卷,分数当然惨不忍睹。一次一次的“红灯”,不要说是三年级女同学,即使是成年人也无法承受。

  老师豁然开朗,决定专门为这个女同学出试卷,降低难度。女同学第一次得了49分,再一次得了57分,又一次得了76分……

  家长看到分数,很惊讶,也很高兴,但知道这个进步是降低难度得到的,又觉得自欺欺人。

  老师说,降低难度,是为了真正摸清楚孩子的学习情况,更是为了让孩子重拾信心。

  家长不信心老师的话,认为老师的努力是白费功夫,甚至认为老师这样做的目的,纯粹是为了自己的名声。

  “孩子是你们的,她只是我的学生。你们就一个孩子,一个孩子没有希望,就是100%没希望。而我,这一个班有40个学生,一个学生失败,只是失败了2.5%,我为什么要为2.5%煞费苦心?不客气地说,你们失败不起!”老师严肃地说。

  老师的话,在家长心里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一个班级,两个测试和考试标准。这位女同学开始在她这个层面进步。后来,她每次测试或考试都能得到八九十分,有时候还能得到满分。老师把她的成绩按正常试卷的难度折算,可以达到六七十分。她学习进步了,更重要的是,她的心情好了。得不到别人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强烈的自尊心。一旦他们得到尊重,自尊心就像久旱逢甘霖的禾苗,拔节、抽穗,结出自信与自强的'果实。

  这是两个成功的教育案例。

  真正完全不负责任的老师少之又少,胸怀爱心却

  无计可施的老师比比皆是。学生一天一天在成长,知识一天一天在更新,各方面的要求一天一天都在提高。但是,几乎每个班都有所谓的“问题学生”。老师再怎么含辛茹苦、呕心沥血、苦口婆心,也无济于事。于是埋怨、发火、放弃,老师和学生、老师和家长、学生和家长之间关系紧张。于是,“问题学生”真的成了问题,然后变成家庭问题、社会问题。

  我所带的班虽然只有二十几人,但是也有好几个“问题学生”。像王傲天,单亲家庭,跟着妈妈在外婆家生活,家人除了知道给点吃穿,别的什么也不关心,还说什么没有孬的怎么有好的。王傲天成天要么作业拖拉,要么写的寥寥草草,成绩落后。我对他从来都没有放弃,是责任心驱使着我,每天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给他补习功课、辅导他写作业。像王广鑫,是天生的愚笨型的孩子,我对他则降低要求,只要能学会书本上的一些基本的知识就行,每天一遍又一遍地给他辅导,还是无济于事,但是,我仍是始终没有放弃。还有陈羽熙、吴大众等几个特殊学生,真是费尽了心血,但是效果不大。

  对老师的评价,不仅仅在于是否负责任、是否有爱心,还在于能不能找到合适的方法。我所有的工作,似乎就在于寻找——寻找一个契机、一个突破口。很幸运的是,这个契机、突破口终将到来,但不是突如其来,而是在坚守中如约而至。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的读后感8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一书中,孩子被喻作脚,教育被比喻为鞋子。如果鞋子的制作者不考虑穿鞋者的需求,就会导致穿鞋者的痛苦。同样地,教育者只有深入了解孩子的情感、思维和成长机制,才能设计出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因此,教育者应该像制鞋者一样,始终保持关注和关怀,精心打造适合孩子的教育之路。

  01穿合适的“鞋”才能脚踏实地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句话道出了教育中的关键点,也展现了我们从事教育的决心。将孩子的感受作为我们决策的重点十分重要,因为“鞋子舒不舒服,脚最知道”。然而,许多家庭教育中的决定,却没有顾及孩子的感受,这可能会让孩子感到不适。在教育中,我们需要考虑到每个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感受和学习能力。与此类似,我们做鞋的工人,需要造适合每个人的鞋子,这是一项艰难的任务。

  例如,在我们班级里,小峰的数学感知能力较好,而豪豪则比较薄弱。如果我们的集体教学设计只以小峰的能力作为基准,那么其它学生可能会感到难以参与,比如豪豪就可能失去学习的热情。反之亦然,以豪豪的能力作为教学设计基准,小峰可能会感到枯燥无味,毫无收获。

  为了确保每个孩子都能穿上适合自己的鞋子,我们需要为每个孩子提供合适的教育方案,以促进他们的个人发展。因此,在当今的集体教学中,我们应该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根据不同孩子的能力水平提供相应的课程安排,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在踏踏实实地成长的同时,享受到教育带来的乐趣与惊喜。

  02沉浸观察设计合脚的“鞋子”

  “合脚”教育,意味着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制合适的教育方案。就像给一个人做一双鞋一样,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创造契合其需求和感受的教育环境。如果我们只强制实施自己的想法,那么每个孩子都会变成一个相似的存在,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正如孔子所言:“各因其材而施教,必也正名”,需要在教育中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和需求,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让每个学生能够发挥出自己的独特光彩。

  例如,有一位学生叫安安,他很活泼好动,在自主游戏时喜欢带头呼喊嚷嚷,跟其他同学玩起追逐游戏。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制止他的行为,那么他就可能感到挫折,对学习失去兴趣。相反,我们可以提供一些体育锻炼活动,如障碍绕杆跑比赛或者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我们可以让善于长跑的安安来当老鹰,从而提高其他幼儿的'运动量和闪躲能力,实现动感和韵律的统一。这种方式比以往的教育更为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03“合脚”的教育是多元化的教育方式

  随着儿童的身体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也在不断增加和演变。就像孩子的脚要不断长大一样,我们的教育也需要具备前瞻性和多样性,以满足孩子的不同需求。

  在教育中,我们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为孩子打造最合适的“鞋子”。例如,在建构区,小班时需要孩子学会平铺和垒高,到了中班则需要孩子掌握更高级的技能,如架空和围封。同样,在学习绘画时,小班的孩子只需要学习简单的线描画,像直线和曲线等,而到了中班则需要孩子学会运用不同的图形组合方法,以表现物体的基本部分和主要特征等。

  因此,教育需要始终保持灵活和贴切,确保为每个孩子提供最适合他们需要的教育方案。通过多元的教育方式,我们可以为不同阶段的孩子做出准确的教育规划,帮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一步步迈进。

  图片

  作为“鞋匠”,我们不仅要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方式,还要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充满关爱、和谐平等的教育氛围,让他们茁壮成长。因此,我们要注重营造平和自然的氛围,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孩子们得以挥洒自己所有的才智和天赋。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的读后感9

  一个创造鞋子的人,决心让穿鞋的人感到合适,决心让自己的鞋帮助穿鞋的人更好的走路,造鞋人就必须忘记自己的需要去了解和感受那些穿鞋的人的感受和需要,造鞋人一定要精益求精让自己造出的.鞋是一双好鞋,造鞋人深知鞋子适合于脚才是好鞋。而在我们的教育中,孩子就是那只有感受,有使命,有需求的脚,我们就是给这样的脚造鞋的人。因此,我们要造出适合于孩子的教育,就必须要忘我的感受孩子,了解孩子,研究教育,使我们成为有感受力的,能够尊重孩子需要的,能力高超的制鞋人。

  一直听同事说《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本书很值得一看,于是利用暑假买来看了看,给我的感触很大,下面分享几个印象深刻的片段+自己的一点点感想:

  帮助孩子建构起道德自律的人格特质

  案例太长了,大致过程是:一个孩子带了玩具小汽车,但班级要求不能带,老师代为保管不同意,申请放自己的书包里,保证不拿出来。下课时给好朋友看,好朋友一用力,汽车车头断了。案例中老师的处理是:自己与孩子平视,提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会知道书包里有汽车,通过这个机会让两个孩子都能回顾自己当初的动机和意图,以便发现后来事情有了怎样的变化及其原因,通过这个过程,使孩子了解自己和他人,由此判断自己该怎样选择恰当的行为。看到这里我不经反思: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我想态度一定不会太好,因为孩子闯祸了,一定是先批评后了解。不会考虑到深层次的教育意义,教育时机把握不住。而案例中老师最后是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补救的。老师抓住了教育时机,老师知道,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控制力不会通过这一件事就建构起来,但有人持续这样帮助孩子,孩子的自律一定能建构起来。反思:将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作为教育机会,当事情发生后,让孩子根据相关后果自己做判断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的读后感10

  作为一线的教师,工作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通过阅读《孩子是脚教育是鞋》一书,我认为,教师对孩子包办太多,导致他们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我认为应该放手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教师要成为守望者。反思自己平时的工作,我们对孩子的一切是不是包办太多?对孩子的呵护是不是太全面?我认为适当的时机应该学会放手,让我们的孩子在磨砺中成长。

  该放手时就放手,给幼儿充分的空间

  幼儿园各项活动是孩子身体发展、智力发展、性格品格形成的良好途径。可是,幼儿园的安全问题又是头等大事,我们该怎么办呢?首先,安全问题教师要时刻挂在心头,丝毫不能放松。但是,请放在心上,不要挂到脸上,也就是所谓的内紧外要松,以免给孩子造成压力。然后,我们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设计富有情节的游戏活动、营造自由宽松的运动环境氛围让幼儿自由活动,但放手不等于放任。特别是户外活动时,可以事先周全考虑好环境、活动中的安全细节,准备充分,功课做足,教师和孩子就可以轻松愉快的一起活动了。有了教师的参与,孩子会玩的更有趣,更开心。幼儿的.体能得到发展,情商也得到培养。

  教师要适时介入,帮助幼儿健康发展

  在组织活动时,教师不是放任孩子去玩、去闹,而要有具体的安全要求、游戏规则。在活动之前先提出要求,让幼儿知道怎样玩。幼儿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观察指导、要适宜,当孩子需要帮助时教师才能出现。多数时候教师站在孩子的身后,做守望者,给孩子创造解决问题的机会。孩子玩完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幼儿总结评价活动,让幼儿讨论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努力。教师把握好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的环节,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学会规则。只有这样。孩子的“玩”才是安全的、快乐的、有效的,孩子的发展才是健康的。

  学会自我保护,让幼儿幸福成长

  爱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作为教师应该怎样爱孩子?是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首位,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所以在教育活动中,我们要增加必要的生活课程,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了,幼儿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就小了。例如在户外活动前,教师先教会幼儿正确使用器械,掌握游戏规则和动作要领等。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意识增强,学会自我保护,才能幸福成长。可能这期间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此对孩子进行自我保护和生命教育是项常抓不懈的工作。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做孩子成长路上聪明的引领者。凡是孩子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评判、去解决。允许孩子犯错误,让孩子在一次次的失败中自己总结经验教训,犯错误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教师只有做个有心人,充分发挥幼儿自主能力,适时指导,让幼儿成为最好的“自己”幼儿才能快乐健康的成长。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的读后感11

  当您徘徊在琳琅满目的商场中时是否曾经为了一双款式新颖、价位适中的鞋子而为之心动呢?很多时候当试穿的时候会发现这双鞋并不合脚。这时候,售货员准会适时地为您解除掉心头的疑虑“新鞋都这样,穿穿就好了。”也许一双鞋由新到旧,终究会有合脚的时候。但是实在不能为了自己喜欢而让自己的脚受那份委屈。

  近期,和大家一起阅读了《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个比喻是多么地恰当。一双鞋不合脚可以转送友人,可以大方丢弃。但是,我们愿意用自己的孩子来磨合教育这双鞋吗?答案当然是:否。

  鞋子舒不舒服,脚最知道。老话是这么说的,多么浅显而深刻的道理。轮到我们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却又总是犯毛病。别人家的孩子学英语,自己家的孩子不会,那简直就是被时代抛弃;别人家的孩子学钢琴,咱家的孩子就也得把哆来咪唱出个调调来;别人家孩子学舞蹈,自己家的孩子也需要练个压腿劈叉;自家孩子的命运和发展就完全掌握在别人家孩子的手掌心里。试问,您考虑过自己家的孩子究竟喜欢这些吗?您家的孩子真的适合学习这些吗?把自己生得可爱的小脚丫非得伸到一双并不合脚的鞋子里,您考虑过“脚”的感受吗?

  这个问题还可以再衍生一下。因为我们就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也就是造鞋的工人。这么说我们的责任就更大了,任务也更加艰巨了。因为我们的鞋不止给自家孩子穿,还得给全班的孩子穿。买一双适合自己脚的鞋穿穿总不是件太难的事,而要让全班的小脚丫都穿着舒服,那可就是一件大难事了。真的是找不到一双鞋能让全班所有的.孩子都能穿,还要穿的舒服。

  在很久以前看过一幅讽喻教育的漫画,画中一个个小朋友顶着各种各样的小脑袋——绝少有两个一样的,他们走进了一个叫做学校的地方。当他们再走出来的时候竟然所有的小朋友的脑袋都变成了相同的形状,而且大小也绝无两样。现在从这本书的角度来说,就是一双坚不可摧的鞋磨平了所有的脚。这当然不是我们教育的初衷,也不是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目标。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佳状态应该是为每个孩子打造一个不同的发展轨迹。班级中总有一些孩子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是成为了一些老师眼中的“另类”。其实,每一个孩子来到学校接受教育的时候都应该享有这样的权利,他们同样应该得到老师的尊重和平等的对待。这才是一双舒服的鞋。而不是,为他们箍上一双不合适的鞋,还妄想让他们变得和其他孩子一样。如果如此,后果很可能就是一次失败的教育毁了孩子的童年。

  说了这么多,还是回归到这本书中来看。孩子的童年生活快不快乐除了家庭因素,我们所提供的教育也是相当重要的环节。所以,我乐做一名“造鞋人”,为每个来接受教育的孩子提供一双纯手工打造的只适合他一个人的“鞋”。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的读后感12

我很喜欢李跃儿,一个很有温暖、有智慧的幼教工作者,她把自己十几年的幼儿园教育理念和经典课程通过《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进行了呈现,作为幼教人需要读这本书,它打开了我们看待幼教和孩子更加细腻、宽广、深邃的视角。

  感受力:感受力是人感受世界的能力。作为幼儿园的老师要提高感受力,去感受孩子的情绪情感的变化,感受孩子看待世界的视角。要提高家长的感受力,很多活动让家长参与,如戏剧表演,各种节日,各种仪式活动等,都在让家长感受每一个当下。很多时候我们不了解孩子,是因为成人的感受力太低了,不能和孩子同频感受。

  尊重:尊重自然,尊重每一个有生命力的物品,为孩子提供有生命力的物质环境,提供像家一样人文的环境。尊重孩子,每一个活动的设计,每一个课程的开展都尊重孩子的发展和需要。虽然每个园办园方式不同,但尊重孩子这一点一定是一样的。

  芭学园对我们老师来说是一片神秘的乐园,我对他们活动的开展充满了兴趣,也有许多疑惑,希望在以后的实践中,可以为孩子和老师开展更多有趣有意义的活动。在芭学园里看到老师的角度更多的从引导者出发,去真正的了解孩子每个行为背后的心理。在他们的环境和课程中我们借鉴到了许多自身可以改进的地方,在读书过程中也发现平时所忽略的,让孩子更多地主动感受生活,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成长。

  捧着这本书细细品读,就好像看到了我们自己跟孩子们的点点滴滴。所有巴学园的课程、活动、环境都是从他们的教育理念出发,教育者是小树的土壤和肥料,而不是修剪树枝的人。我们要为孩子做一双适合他们自己的鞋子,而这个做鞋的过程是漫长的,它需要我们教育者不断的去解读孩子不同的'人生。记得一位专家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就是我们让孩子如何做好一个社会人,更好的与社会同行,与自然相融,让孩子做更好的自己!毫不谦虚的说,我园的教育理念与之基本吻合,让更多的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代替无意义的说教,我们一直走在做鞋的路上,远处有更好的风景,宝贝,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的读后感13

  一双合适的鞋子可以让人健步如飞,一双不合脚的鞋子,只能送人或者丢掉。没有人愿意用自己孩子的脚去和鞋子磨合,我们需要的是鞋来适应脚,而不是用脚去适应鞋。所以作为幼教工作的我,更应该学会因材施教,给予孩子最适宜的教育。阅读李跃儿的《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冬藏:自由选择工作”这一篇章。

  脚需要鞋子,没有鞋子就不能很好的走路。李老师在书中提到孩子的发展和学习的方式与成年人不同,他们通过大自然赋予的天生发展阶段和学习模式,获得只有自己知道的经验,这就是“直接经验”。孩子们使用这些直接经验去实践,在实践中迅速内化经验,形成他们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阅读此段,我感受颇深,不禁反思个人的'教育行为是否满足幼儿个体的成长需求。

  合“脚”的“鞋子”

  记得我看过一幅讽喻教育的漫画,漫画中每个小朋友都顶着不一样的脑袋,他们走进了一个叫学校的地方。当他们从学校出来的时候所有小朋友的脑袋竟然都变成了相同的形状。结合这本书的角度来说,就是一双坚不可摧的鞋磨平了所有的脚。这样的结果并不是教师期盼的,也不是我作为教育者的目标。

  “鞋子舒不舒服,脚最清楚。”鞋子对于脚来说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们班的本本小朋友数学能力很强,而依依小朋友的计数能力偏弱。同样是比较多少,本本看一眼就判断出谁多谁少,而依依则要通过反复点数来比较多少。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我曾要求孩子们尝试用目测的方法比较多少,依依就再也没有举过手回答问题了,学习的兴趣不断减弱,即使偶尔和我眼神对视也很快躲开,越来越不自信了。读了李老师的书我才恍然大悟:依依的点数方式有错吗?本本的目测方式就一定适合依依吗?答案当然:不是。那老师为什么非要让依依可爱的小脚丫穿进一双不适合她的鞋子呢?我应该考虑“脚”的感受,支持本本和依依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陪伴着孩子成长,他们的身体不断长高,需要的能力、知识和情感也在不断地增加。比如在建构区,小班掌握平铺和垒高技能,大多是独立拼搭;中班时孩子们学会架空和围封,处于平行游戏阶段有了同伴间交往;到了大班运用排列和组合,游戏时同伴合作、交流探讨越来越频繁,综合能力在建构中不断巩固提高。因此教育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幼儿认知特点,具有科学性、适应性和多样性。在游戏、生活中我将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对孩子进行更适合的指导,以满足孩子不同阶段个性化成长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各式各样的“鞋子”!

  做一位合格的“鞋匠”

  读完《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本书,我常常深思: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真正做到将自主权交给孩子了吗?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权,并不只是随口一说纸上谈兵。一个微小的动作、一个温柔的眼神、一句关心的话语,都表达着老师对孩子的鼓励、尊重和认可。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努力营造“平和自然、充满关爱”的氛围,真正将自主权还给孩子,尊重并接受孩子的天性。让每位孩子穿着舒适的鞋,富有个性地健康茁壮成长奔向未来。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的读后感14

  上个月,在陈碧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李跃儿老师的一本书《孩子是教,教育是鞋》。读完这本书,我被书里的一个小篇章深深吸引并陷入了思考——怎样对待孩子?

  “什么是理解孩子,理解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理解孩子到怎样的程度,就代表了你作为一个教师的专业能力达到了怎样的高度。”看到这,不经反思,在生活中,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我们总是说要理解孩子,给孩子发展的自由空间。但我们习惯上很难让孩子真正自由,尤其当孩子“吵得很”的时候。因此,理解孩子需要专业能力作为支撑,理解孩子需要“有专业度的爱”作为基础。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要努力不断地提升自我能力,用一颗宽厚平和、安静专注的心,坚定且信任儿童,那我们就会越来越有洞察力和理解孩子的能力。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句这本书里我个人最喜欢的话,“接纳孩子,即接纳孩子因不同的家庭文化所带来的不同的爱好、不同的个性和不同的衣着。接纳的含义就是,不试图把孩子改造成你喜欢的样子。”

  是守则,也是方法——《孩子是脚,教育是鞋》

  教育家李跃儿形象地将孩子比喻成脚,教育方法比喻成鞋,而教育者则是造鞋人。事实上造鞋人只有在充分了解了脚的大小、形状,脚的需要及感受的前提下才能够制造出合脚的鞋子。同样,教育者只有在研究孩子,懂得孩子的心理路程、精神世界、原生家庭以及成长机制的前提下才能够设计出适合于孩子的教育方法。“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句话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从事教育的决心。

  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在孩子的教育当中,具体应该怎么做呢?书中“芭学园的教师守则”这部分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教给了我们方法。“守则”中不仅告诉我们对待孩子应该有的态度,和孩子说话的'方式以及处理孩子出现的问题的方法,而且还有与同事和家长的相处方法,更有对教师自身修养提升的要求。细读守则会发现,在幼儿园里教师会遇到的人或事,都不必迷茫,“守则”无疑给了我们指引。也正因为“守则”,芭学园里的教师尊重每个孩子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行为有的是尊重和理解,正是有了这样良好师生关系,如此健康的精神环境,孩子们可以和老师敞开心扉地交谈,可以表现出真实的自我……芭学园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并体验自己的童年生活,积累利于其终身发展的成长经历,为其幸福人生掀开第一篇章,使孩子具有完整的人格和易于生存的基础能力。

  以后的教育中,希望自己深记“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的教育理念,学习“芭学园的教师守则”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当中,努力,努力!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的读后感15

  内容摘要:

  “李跃儿教育”是国内幼儿教育的知名品牌之一,是由李跃儿和她的先生徐晓平及其团队,经过22年与孩子接触、十几年对现代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在兼顾中国国情、融合西方教育的前提下,总结形成的一套集儿童人格建构、心理保护与成长的教育。李跃儿芭学园的老师需要有什么样的素质,芭学园的课程是怎样设置的?《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是芭学园培训本园新教师的指导手册,包括了理论和实践部分,既有高度,又有可操作性。

  阅读收获:

  《窗边的小豆豆》是我最早接触到有关幼儿园的书籍,书中童话一般的巴学园曾圆了许多人的童年梦。趁这个特殊的假期,我找来了芭学园创办人李跃儿老师的《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电子版书籍进行自我充电。巴学园无论是外形还是教学方法都深深吸引了我,在那里,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形成了一个类似真实社会的环境,每一个孩子在这个群体中都会接收到丰富的发展养料。我被芭学园中孩子学习、生活的场景深深地触动了,并随之畅想:要是能走进芭学园真切地看看,那该有多好……

  古人云:药无贵贱,医病者良;法无高下,契机者贵。李跃儿老师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孩子是脚,教育方法是鞋,教育者是造鞋人。造鞋人只有在充分了解了脚的大小、形状,脚的需要及感受的前提下才能够制造出合脚的鞋子。同样,教育者只有在研究孩子,懂得孩子的心理路程、精神世界、原生家庭以及成长机制的前提下才能够设计出适合于孩子的教育方法。一双好鞋子,要穿起来舒服,走起来跟脚,对脚有保护和支撑作用——好的教育,须为孩子提供丰富而全面的环境和材料供孩子选择和探索,并根据孩子的发展状态不断调整。巴学园不仅参照和分析了孩子生活的状况,着重给孩子提供了丰富的环境,形成四季课程和幼小衔接课程等;而且特别注重孩子人格的养成,在逐条的教育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到芭学园教育“以人为本”的精髓的体现:如“使孩子成为他自己”,“使孩子成为具有感受力的人”,“保护孩子的天然的探索精神和尝试的欲望”、“帮助孩子建构起对人类文化和大自然深深的敬畏”等等,无不强调着孩子作为独立人格以及天然个体的权利与自我感受力。而在芭学园的教育方式上,也不断的强化着孩子的探索权利和自我学习。一双好鞋子,应当给脚成长的空间,不束缚,不变形,让脚长成它本来的样子——好的教育,应当给孩子成为他自己的自由。

  一、教育要合脚

  判断一双鞋子是否合适,首先得看码数是否合脚。鞋子小了走起路来就会有束缚,多走走还会被擦破皮;鞋子大了走起路来又会叮铃当啷,一不小心还会被绊一跤。如果将孩子比喻成脚,那么教育就是鞋,对孩子的教育束缚太多,不能这样不能那样,那么孩子就失去了撒欢的快乐;如果太多“放宽”教育,孩子又会肆无忌惮,导致过于任性无法适应社会。因此,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太高控,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也不能太放纵,过于随心。我们应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给孩子适当的发展空间,力争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二、教育要舒适

  一双鞋在脚上,如穿着舒适,则越穿越喜欢;如穿着硌脚,那即便是是再贵的鞋子也会被主人闲置在家。对于孩子的教育就像一双鞋,用硬邦邦的理论知识硬套在孩子身上,脱离孩子需要的实际,这样的教育只会越来越糟糕;反之,好的教育能让幼儿身心愉悦地接受,不断进步,为终身教育奠定良好基础。教育要适于孩子。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佳状态应该是为每个孩子打造一个不同的发展轨迹。其实我们也都清楚,理解孩子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理解孩子到达怎样的程度,代表了我们作为一个教师的专业能力达到怎样的高度,我们将来教学中的点点滴滴都来自我们对孩子的理解和感受。爱孩子是发自心灵深处的情感和责任感,只有在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基础上的爱才是“有专业度的爱”。在芭学园,老师们的眼里不是一群孩子,而是每一个孩子。他们在群体中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节奏,尊重每个孩子的不同,帮助孩子慢慢适应环境。老师所做的一切看似无意,实则有心:他们深入细致了解孩子的需求,耐心引导,让孩子爱上独立、爱上动手、爱上表达、爱上思考……。教育需要促进每个孩子的成长,因此所选用的策略和方法就不能适合于一群人,而是应该具体到每一个孩子的个体。

  三、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教育

  不同的脚喜欢穿不同的鞋,如有些脚适合穿高跟,有些脚钟情于运动鞋。同理,对待不同的孩子怎么可以用相同的一套教育方式呢?看了芭学园的教育,我内心是有些惭愧的。平时在一日活动中,有时候急于完成一项活动并没有真正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在活动中,每个孩子会有不同的反映,这是正常的,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并掌握所学知识,总有一些孩子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成为了老师眼中的“另类”,因为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生活经历不同,学习方式不同,所形成的观念与认识也会不同,这就造成他们对所感兴趣的东西,对老师的教育的理解也会出现不同。如果,我们就因此下判断给孩子打上烙印,进行主观上的评价,是不正确的,也同样会遇到挫折的。如果我们遇到有那种认为“对付不了”的孩子的时候,需要去反思一下,“我真正了解他了吗?”“我采用的方式是他喜欢的吗?”“我所作出的策略适合于他吗?”所以,教育的过程,很多时候需要我们沉下心来耐心地去观察孩子,和孩子拉近距离,认真沟通,静心地寻找突破的切入点,为孩子制作一双合脚的鞋子。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让我懂得学无止境。教书育人,不仅仅教给孩子们知识,更应该传授社会经验,教育孩子成为一个思想品质优秀的人。中国的国情,使千千万万的中国孩子和家长不得不靠着近乎集中营式的自我磨砺,在千军万马中挤过高考的独木桥脱颖而出,家长不容易,我们的孩子更不容易。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和美好的童年,是我们大家肩负的责任。我希望自己能像芭学园里的老师一样,不以师长的身份自居,走进孩子的内心,让孩子爱上自己,我希望我们的教育是让孩子易于生存的教育,是让孩子获得幸福能力的教育,是培养一个未来理想成人的教育。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精选)《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读后感01-09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读后感12-22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读后感04-03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读后感08-21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的读后感05-23

读《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有感12-25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读后感(推荐)02-18

(通用)《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的读后感05-23

【精】读《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有感02-20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读后感3篇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