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文章

时间:2023-07-20 07:28:34 教育资讯 我要投稿

(精)关于教育孩子的文章15篇

关于教育孩子的文章1

  史蒂夫。乔布斯真的改变了我爸我妈的世界。

(精)关于教育孩子的文章15篇

  哥哥上次给父母带回ipad,从此,我爸我妈可以边泡脚边看在网上写的文章了。只是我爸的手劲比拟可疑,我得提示他,捧住了,别掉脚盆里!我女儿在旁边还接一句:“掉了,舅舅可就急坏了!”

  以前只晓得有乔布斯这个人,真正关注他,是从苹果手机上市那阵开端。当时我常看英文的《经济学人》杂志,一是为了给咱们考研的学生找浏览材料,同时也是业余消遣。当时偶尔看到一篇具体先容乔布斯传奇阅历的报道,看完禁不住跟共事大大感叹一番:真是牛人啊!

  现在他发布退休了,又激发民众对他的关注跟热忱。这两天我也跟风看了一本美国人写的传记。不外当初当妈了,不仅是感慨牛人就完了,还想从中总结出一些对教导有用的货色。当然,总结这些,并不是让每个孩子都长成乔布斯,只是想借一个时兴的话题,再说说本人的一些主意罢了。

  这里总结出几条对我们家长有用的乔布斯教训,跟大家共勉:

  一、对事业有高强度的`激情。

  乔布斯毕生最大的驱能源就是对事业的激情和转变世界的。这个激情有多强呢?让我们看看,在它的驱动下,乔布斯都做到了什么:在时,乔布斯对于能给自己辅助的人经常软磨硬泡逝世缠烂打,终极到达目标;当他被自己首创的苹果公司给开革时,他做的事情居然是去法国、意大利、瑞典、前苏联,去持续为苹果电脑做宣扬,谚语大全,同时他还开办了“苹果教育基金”,给加州每一所学校都赠予了一台苹果电脑;当他知道苹果公司真的盼望自己走开时,他成破了一个6人小公司,从头再来,继承做电脑事业;当十多少年后,苹果公司陷入危机,须要他时,他决定,不在乎输赢得失,疏忽对声誉的担心,决议回到这个当年自己创办的公司,由于他可以更好地做自己酷爱的事情……

  可见,当一个人对自己认定要做的事件,有足够强烈的热情时,那么不管外界情形怎么变更,他都能够始终如一地去做这个事情。对这样的人来说,变化、阻力、挫折、逆境,都只是另一个契机罢了。乔布斯曾说,被苹果公司扫地出门是别人生中的头等好事。我们看他后来的经历,也不得不否认这一点。“豪情并不能维护你免受挫折,但它能保障任何失败都无奈阻档你前进的脚步。”

  对事业的激情该有多强?片子《当幸福来敲门》的原型克里斯。加德纳说:“你发明你太爱好做一件事,甚至于都等不到第二每天亮就想去做它。”

关于教育孩子的文章2

  春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也是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好时机。现在很多独生子女认为,接受父母给他们准备的一切是理所当然的,却不知道要去帮助人。很多父母不遗余力地爱自己的孩子,甚至超出了他们的能力,不仅没有换来孩子的满心感激,孩子还总觉得自己不幸福。稍有不如意,就怨天尤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的教育忽视了什么?我们又该怎样从小在孩子的心田里播撒下感恩的种子?为此,本版组织了一组文字,让我们听听专家和家长的观点。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一首饱含深情的歌曲,已经在中华大地上传唱了多年,时至如今,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可见,感恩的观念正在日益深入人心。

  中华民族是个感恩的民族,自古就有“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羊羔跪乳,乌鸦反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优良传统。然而,近些年来,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以及父母等长辈对孩子的娇生惯养,许多家长在对孩子的培养上,往往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

  一个人有没有感恩的心,通常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第一,认知因素。俗话说“知恩图报”,只有知道了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和关爱,才会产生报恩的意识。第二,要亲身体验。只知道父母给我吃,给我用,如果体验不到关怀和爱等情感,认为那就是父母的义务,也不会产生感恩的心。第三,感恩的想法是否受到过鼓励。父母为孩子做事,许多孩子向父母表示“您辛苦了”的时候,父母往往说“你把书读好就行了”等,这就把孩子自发的感恩之心给扼杀掉了。第四,家庭和社会氛围的影响。

  很多时候,孩子没有感恩之心,是因为父母在生活中对他没有这方面的要求,没要求他对父母付出感恩。那么,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呢?

  首先,父母要为孩子做出榜样。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夫妻嫌弃年迈的父母,他们做了一副箩筐,在一个深夜把父母放在箩筐里,挑到深山中,把父母丢弃了。不料他们的小儿子偷偷地跟在他们身后,悄悄捡回了箩筐。夫妻俩发现后,问儿子这样做的缘由,儿子理直气壮地说:“留着给你们年老的时候用呀!”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种行为对孩子美好心灵的建立无疑会起到破坏作用。只有父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思想、心理和行为上的影响,这是感恩之心形成的感情基础和重要保证。

  其次,教会孩子说“谢谢”。谢谢是一句单纯平实而又撼天摇地的话,她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有时候,一句“谢谢”是说不尽的盛意,道不完的感恩。当父母为你端上可口的饭菜时,不要忘了说声谢谢;当老师为你讲解题目而延迟了下班时间时,不要忘了说声谢谢;当同学向你伸出援助之手时,不要忘了说声谢谢;当出租车司机将你送到家门口时,不要忘了说声谢谢……当孩子学会了发自内心地对身边所有人表示感谢时,感恩的心态已经渗入了他的每一个细胞。

  再次,选准时机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现在的小孩子,从周岁开始过生日,家长动辄兴师动众,这样的'行为,不但助长了孩子的虚荣心,增强了他们的自我中心意识;而且还浪费了物力财力。其实,孩子的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日”,“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母亲在这个过程中忍受了多少辛劳和苦痛。因此,家长要抓住孩子生日的契机,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还可以利用清明节、母亲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潜移默化地让孩子由关爱单独的个人扩展到关爱个人所属的团体或集体乃至社会。

  最后,当孩子做出某些爱的表示的时候,作为父母你要坦然地接受、重视、珍惜孩子的爱的表达。要真诚地表示感谢,最好能明确地告诉他,你也很爱他,很需要他。这样的环境,才可能生出感恩的心和责任心。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能力。常怀感恩之心的孩子,更能得到幸运之神的垂青。

关于教育孩子的文章3

  让孩子自己往前走

  随着这个时代的发展,呼唤人的主体性是一个最强音。教育已经逐步从他人教育为主,转为自我教育为主,教为主转为学为主。但是这个转变是在亲子关系中、师生关系中逐步展开,也就是孩子是在“互动中走向独立”。因此家长和老师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那么成人做什么?我认为主要起“号角,放大镜,镜子和灯塔”作用,用学术的语言就是起“唤醒,发现,反馈和价值引导”作用。

  我们要相信孩子的潜能,但是并不等于消极地“守株待兔”,我们需要探索成人如何科学地提供条件,培养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以利于孩子的主动发展。下面这十个策略,也是总结了家长、老师的经验写成的。欢迎大家展开讨论,我深信,我们这个时代家长和老师不仅仅都是实践者,而且都是研究者。

  一、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

  谁都知道,孩子的成长,没有空间是不成的.。过去西部地区有一个落后的习俗,生下来的孩子,放在一个紧紧包裹的沙袋里,虽然孩子不缺吃喝,但是这种“沙袋儿”十之八九都成了痴呆,可见缺少活动空间将会出现多么可怕的后果。

  这样显而易见的低级错误,现在的家长虽然很少重复,但是由于家长包办过多,禁止过多,使得孩子缺少自己活动空间的现象,仍然比比皆是。

  所以,要想培养健康的孩子,尤其是想培养有自我教育能力的孩子,首先,要给予孩子空间,而且还要不断扩大孩子的空间。

  有一位模范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去逛公园,到了该回家的时侯了,家长没想到,这个四岁的孩子竟然提出要自己骑着小三轮车,沿着人行便道回家。看着孩子热切的目光,家长犹豫了,孩子这么小,路又那么远,万一累坏了这棵独苗苗……但是又一想,自己可以走在孩子身边,安全没有问题。为了培养孩子,应该给他一个空间,让他自己闯一闯吧。在家长的支持下,这个四岁的孩子,用了45分钟,骑了7里的路程,完成了自己的小长征。

  我十分佩服孩子的顽强精神,但我更佩服这位家长的魄力,他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的人才,敢于支持孩子合理的愿望,并协助他取得成功。

  把一面墙交给孩子

  在家庭中,能不能给予孩子空间,并不缺空间这个物质条件,关键是家长头脑里没有这个意识。比如每个家庭至少有一间房,房子总有四面墙,问题是,家长愿不愿意、能不能给孩子一面墙,由他自己使用?

  有的家长会惊恐地说:“哪敢给啊!现在孩子就是到处乱画、乱写,难看的很……”。这就是问题的根源,为什么孩子乱写乱画?因为家长没有给他空间,缺少成才的客观条件啊!如果大胆地交给他一面墙,可以展示他自己创作的作品,也可以悬挂他所崇拜人物的图象,甚至是把墙壁装点得象美丽的夜空,幻想着自己在太空中遨游,都应该表示支持。家长可以当裁判,当欣赏者,这样孩子的写画能力才能够慢慢提高。如果家长担心孩子水平低,装饰墙壁总是家长自己动手,天长日久,家长布置家庭环境的水平可能越来越高,但孩子却永远不会布置自己的居室。

  如果想让孩子养成做事有条有理的习惯,那最好给他一张书桌,要求他自己管理好。即使不能给他一个桌子,也应该给他一个抽屉,供给他全权使用,当然,同时要求他把里面的文具、书本整理得干净整齐。总之,要给孩子空间,这样他的责任感、独立性,才有条件得到发展。

关于教育孩子的文章4

  前几天,我推荐朋友读小学六级的女儿去参加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美国康考杰大学国际语言村夏令营”的选拔。结果,因演讲分数太低,这位同学落选了。其实,这位同学各方面表现相当不错,当我问及朋友为何不助她一臂之力时,朋友说:“能选上,当然是好事;万一落选,也不是坏事,让她受一点挫折未必不是好事。”

  朋友的做法无疑是明智的。生活中有意无意地为孩子设置一点困难和挫折,这对他们的成长十分有利。

  在这些方面,西方一些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美国不少学校和家长都非常重视对青少年的抗挫能力的训练,每到节假日,教师和家长都支持和鼓励中小学生主动去谋求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去做。在求职和工作中,学生无疑会遇到各种困难,遭受各种挫折,在他们克服困难、排斥挫折的过程中,无形之中也就锻炼和提高了解决困难、承受和排除挫折的能力。日本的学校也经常有目的地为学生设置障碍活动,如经常让学生赤着脚在布满碎石瓦块的地上走,冬天让学生穿着单衣在雪地里锻炼等等,通过这些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

  其实,没有挫折的人生不能算是美好的人生。俄国科学家列别捷夫说:“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孟轲也曾说过,一个人成才须“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些都说明挫折式磨炼一个人的意志,使人走向成熟和成功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我工作的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前一段时间,班上有一位姓朱的女孩子别的学生老叫她“猪八戒”,其实她是班上长得最漂亮的一个学生。同学们这样称呼也许是出于闹着玩,这个学生就受不了,当天打了3个电话回家哭着对奶奶诉苦,这一下我倒成了罪人,奶奶一个电话接一个的打到我的办公室说:“这件事情处理不好,我的孙女就要转学!我的孩子怎么能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我当时心平气和的和家长沟通,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她:“教育孩子在相处时要互相尊重是我们的责任,但孩子在学校遇到了挫折要让她自己去勇敢的面对,尽量去调整心态。倘若是在这个问题面前家长表现得比孩子还要敏感,今后孩子的依赖性会更强,会变得更加脆弱!”孩子毕竟是孩子,过了几天经过老师的教育班上再也没有人拿这样的外号开玩笑了!举这个例子我想说的是家长和孩子连这点小小的挫折都受不了将来如何去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俞敏洪老师在给我们作讲座时提到他和夫人教育孩子的做法也值得我们借鉴。俞敏洪老师和夫人经常带着自己那不满两周岁的小儿子到外面去散步,夫妇比肩缓行,那学步不久的孩子摇摇晃晃地跟在后面,突然,儿子一个趔趄跌倒在地哭了起来,夫妇俩听到响声,回转头看了看孩子,却一声不响继续向前慢行。小家伙这时看见父母不来帮自己马上就不哭了,自己乖乖吃力爬起来,跌跌撞撞赶上前去。今后出现类似的情况孩子再也不依赖他们了。

  别小看这一跌一起,或许,当孩子艰难地从地上站起来的时候,一颗自强自立的种子已深深地种在了他幼小的心田里。愿我们那些只知为孩子营造安乐窝,舍不得让孩子受苦受累受委屈的父母们能从中得到一点启示。

关于教育孩子的文章5

  江淮晨报所谓小学教育的人本理念,也就是强调人的培养,关注小学生们的个性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应“以人为本”。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我们不能把学生当成一个容器,用来灌输知识,我们也不能把学生当成一块毛坯,用来机械加工什么器物,我们更不能把学生当成考试机器,用来应付考试。

  教师作为学习环境的构造者,应当在教学中发展自己的独立人格,让他们有机会尝试主动求知,独立思考,不盲从,勇于质疑;让他们有机会自己判断和选择,给他们一个相对宽松的能激发他们潜能的学习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能背出三角形的定义,但有时不会做三角形的高,尤其是在钝角三角形中由锐角向其对边做高。陈旧的教育观念才是根本原因,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是教师“唱主角”,教师讲,学生听,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根据定义公式照搬照套,机械做题,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到最后,弄得学生成了只会背死知识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书呆子。更谈不上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习是学生的自主活动,这种活动在教育过程中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谁也不能代替,因而只靠课堂上被动的听是不能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要切实改变教师在课堂上唱主角的现象,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体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将教科书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围绕感兴趣的课题动手动脑,自己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亲身体验与感受。这种学习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立足于学生兴趣与潜质的开掘发挥,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关于教育孩子的文章6

  亲情之爱,本是自然天成。子女对父母的爱更是与生俱来,来自父母给予的血肉之躯和附于躯体上的那颗心。如果我们说,还要教会孩子爱父母,人们大多不以为然。但现实生活中不少场面又明明确确地告诉我们:这缘于天然的爱确实需要学习!

  一次,我为一岁半的儿子做饭时,不小心切了手。身后的宝宝从没见过鲜血淋漓的场面。他瞪着大眼睛不知所措。我告诉他:“宝宝不能拿刀,刀切手。流血,手疼。”原是想借机告诉他拿刀的危险,但儿子却从话中知道了我手疼。他走近两步,嘟起小嘴,对着我的手轻轻吹起来。此刻,我心中一阵惊喜:孩子小小的年纪,已经懂得关心别人,懂得了爱!因为每回孩子磕磕碰碰之后,我们便为他轻轻吹一吹。而今天他也学着用这个办法替妈妈减轻痛苦。

  更让我感到骄傲和慰藉的还在后面。在包扎伤口时,我随口对孩子说:“妈妈手疼,不能抱宝宝。”到了晚上,按常规带孩子散步时,平时刚走几步便会扑过来,一把搂住我的腿,仰起小脸说“妈妈抱抱”的宝宝,竟走了很长很长的路。

  我以为,他是因为一边背儿歌一边走给忘了。怕他累,伸手去抱他。不料他居然认真地说:“妈妈手疼,不抱!”此时,我似乎忘却了连心的手指仍在一跳一跳地疼,一把搂过孩子,使劲地亲了亲他。孩子偎在我肩头,休息片刻,又迈开双腿走起来。

  对父母来说,爱孩子并不是简单的舔犊之情,这爱包含更深层的意义。它使我们的.目光看得久远,它使我们的心灵更加高尚,它使浮躁变得沉稳,它使随意变得理性。真心爱孩子就要让孩子懂得感受爱、体味爱。

  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如今的父母,少有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的,但一些子女对父母给予的爱却常常无动于衷。他们认为,父母的爱是天经地义的,他们一边不停地索取,一边毫不珍惜地抛弃。更有甚者,他们会对父母的爱感到厌烦或因爱的方式不当而感到怨恨。如果孩子对父母之爱表示麻木的话,应该说是父母教育上的失败。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同样会因为不能体味爱而与幸福失之交臂。

关于教育孩子的文章7

  儿子今年上小学一年级,班里有70多个学生,老师顾不过来,批改家庭作业便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从此,我跟着儿子学起了拼音。

  一次,儿子学了“吞”字,他注拼音为“tūn”。我读了多少年,都读“tēn”,马上对儿子批评了一通。妻子也与我的意见一致,二比一,少数服从多数。然而,儿子却极力争辩,说就是读“tūn”,是“tūn”下去,而不是“tēn”下去。我拿出字典来证明他的.错误,然而一翻,却让自己难堪,儿子读的完全正确,只好反过来对他表扬一番。

  还有一次,儿子在作业本时把“一”字注成了二声,我印象里 “一”字都是读一声,怎么就变成了二声。我问儿子,他说是多音字,既读一声,又读二声。有了上次的教训,我也不敢肯定,赶快翻开《现代汉语词典》求证,一翻大吃一惊,原来最简单的“一”字,竟有三个读音: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一声,如“十一”、 “一一得一”,在四声字前念二声,如“一半”、 “一共”,在一二三声字前念四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我在脑子存了20多年的概念,在跟着儿子学拼音中失去了平衡。

  在辅导儿子作业中,他曾多次反过来纠正我的发音,说我的普通话不正确,而且每次都切中要害。我由此进一步推敲,深究读错的原因,终于发现,原来我出生几十年来一直z、c、s和zh、ch、sh不分或分不清楚。很多字音的读法都带着地方口音,而非标准音。如“闸”读zhá不读zá,“翟”读zhái不读zái,“瘦”读shòu不读sòu等等。

  看来要改正这错误的老观念,我还得多向孩子学习学习。家长辅导孩子写作业,不仅是监督孩子学习,有时候还能从孩子的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关于教育孩子的文章8

  有关专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从幼儿期开始到小学阶段是孩子个性形成和矫正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家长能够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孩子的个性以及行为习惯方面,就会进入一种良性的循环。反之,如果错过了这个“最有效教育期”,即使付出十倍的努力,也极有可能是无效的。

  在此,母亲们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常常认为“孩子还小,没关系,长大了就好了。”一位母亲,就曾在自己的日记中悔恨地写到:

  孩子小的时候,就十分不爱学习,教他数数都不愿意学。对此,我也没在意,心想,这些知识很简单,孩子大了自然就懂了。

  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十分贪玩,作业只有在我的严格监督下才能完成。我心想,等孩子长大了,自制力提高了,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了,自然就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方面。

  可是,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所有的'想法都是错误的。孩子小学毕业进入中学后,本就不爱学习的他对学习更是提不起一点兴趣,上课睡觉、逃学,成了家常便饭。我急了,骂也骂了、打也打了,我甚至把孩子关在房间内令其闭门思过……可孩子依然我行我素。

  在上文中,如果在刚刚发现孩子不爱学习的同时,妈妈就能够加强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采用多种方法去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也许,事情就不至于发展到难以收拾的地步。

  教育孩子,除了注重方法,还必须及时。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都有这样一个共识:此时的孩子,往往会更多地顺从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只要方法得当,就没有一个孩子是教育不好的。这,也恰恰说明了,孩子在13岁之前可塑性是极强的。

  研究表明,孩子90%以上的素质,是由妈妈决定的!在此结论之上,我们不妨加上这样一个教育期限——13岁。也就是说,母亲在孩子13岁以前的有效教育、优良教育,必将改变孩子的一生!

关于教育孩子的文章9

  在即将踏入为人母的行列中,我忽然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父母对孩子的重要性。当有人问谁决定了孩子的成长?谁影响了孩子?我发现父母才是孩子的导师,是孩子寄予的希望。“父母”多么伟大神圣的.字眼。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陪伴孩子的内心世界管好自己的情绪。给予孩子尊重,制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从自身做起,孩子从出生到咿呀学语,陪伴孩子身边的是父母。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好与坏是靠父母的引导与教导。“身教大于言传”,对于孩子我们学会赏识对方赏识孩子,做孩子的伯乐。同时做一个好妈妈好老师好朋友。

  孩子是家长父母的最大事业。人生在世,由少看老。父母可谓原件,孩子就是那复印件。孩子的一生都是在父母的引领下,家长是孩子的表率。孩子处于学习探究阶段,没有光明的那盏灯,孩子会慢慢走向黑暗。父母是孩子的未来,孩子是父母的未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所谓优秀就是要当能力不够的时候,勤劳来凑。有些人,生而会之,学而会之,觉而会之。而我们不管处于那个层次,都要时刻提高自己,无论修养,知识,智慧,境界,胸怀,那么孩子才会有所影响,也会变得优秀。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感恩。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过去,感恩现在所拥有的。人活着呢,不要因为没有的而生气,要为拥有的而感恩。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具有重大的影响。不管是生活还是在社会中,我们做父母的要经营好自己的家庭,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庭经营是生活的一种手段,家庭好了,人也就好了,日子也就过好了。

关于教育孩子的文章10

  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归根到底是为了给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那么,对这样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未成年人有什么要求,有什么企盼,有什么意见,关乎这一项工作能不能做到对症下药、能不能真正取得实效。因此,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我们有必要“放下架子”、“弯下身子”,听一听孩子们的心声。

  倾听孩子的心声,要有平和淡定的心态。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与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由于从身体的发育到人格的完整,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此,长期以来,世俗社会、家庭长者,对未成年人持有的,往往是一种居高临下式的对待与教育。这种对待与教育,由于年龄差异、形体差异而表现得十分的不对称,社会、家长是主动的,未成年人是被动的;社会、家庭是强势的,未成年人是弱势的。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未成年人的表达就显得那样的无力,未成年人的表达就显得那样的被动。放下架子才能获得真情,换位思考才能加深了解,板着面孔只会招来白眼。要了解孩子们的心愿,就必须改变这样一种现实状态,使“居高临下”的大人们,和孩子的成长密切相关的社会各个环节,放下“架子”,弯下“身子”,持着平等平和的心情,建立平等的语境,去和孩子们交流,倾听孩子们的表达,了解他们的意愿,触摸他们的感受。进而根据他们的要求建立一种适宜、有利于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

  倾听孩子的心声,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同样,一千个孩子有一千个甚至更多不同的意愿。这些意愿,有大的有小的,有短期的有长远的`,有物质的有精神的,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对于一个未成年人,我们社会、家庭不能苛求他的每一个诉求都是冠冕堂皇的,每一个愿望都是合情合理的。关键是我们要秉承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在认真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以后,认真梳理、科学分析,看这些诉求是不是合理,需不需满足,能不能实现,再去和孩子沟通,尽量满足他们积极向上的要求,引导他们剔除诉求中的不合理成分。

  倾听孩子的心声,要有孜孜不倦的情怀。孩子们的意愿,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新月异;成长的烦恼,也只会随着成长而与时俱增。“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的心愿,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与孩子的成长“如影随形”的社会和家庭,要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做到诲人不倦。关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动态,及时作出应对:或支持鼓励,或耐心开导,或坚决制止。这样,孩子才不会误入歧途,才会走上人间正道。

  认真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了解孩子们的真情实感,我们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就有了目标,建设积极文明的社会文化环境才有了方向。因此,弯下您的身子,把耳朵贴近孩子的小嘴,把心贴近孩子的心灵吧。

关于教育孩子的文章11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随着孩子渐渐开始长大,家长们会发现孩子开始不听话了。面对孩子不听话的问题,家长们都很烦恼。

  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其心理是不断变化的。随着孩子不断地学习、成长,孩子也开始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与家长的相处当中。有时候家长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开始不同意自己的观点了,开始跟自己讲起了道理。从儿童心理的角度看,这是孩子希望自己被认同的一种自我意识的表现。家长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应该学会解读孩子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在家庭教育中少走弯路。

  孩子如果与家长顶嘴,家长会觉得很生气。在孩子没有收拾好玩具的时候,作为家长通常会拿不许看电视作为威胁。孩子不但不听话还说他自己有权决定做什么。如果家长关掉电视不让他看,他就叫起来:“你这是在干涉我的自由。”此例孩子的话,可以说每句都在理,且能够维护自己的权利,他的行为本质没有错。他只是欠缺尊重父母,但前提是父母也没有尊重他。这个时候父母可以不再言语,事后与孩子讨论:父母希望他立即收拾玩具,他是否应该接受?他希望什么时候收拾玩具,父母是否也可以接受。

  孩子到了叛逆期,会用行动来表现自己的.不开心和不接受,让家长生气。孩子的模仿能力强、对人际关系也很敏感。若处在良好家庭人际环境中,孩子就能发展出好的人际关系。父母忽视家庭人际(夫妻之间、长辈之间等)沟通或大人之间戏谑、嗔怪的行为,年幼孩子看到的是表面,而孩子的模仿性很强,就学会了。成人之间多进行交流,互相理解,多做正向沟通。孩子将很快学会并反馈给你,令你欣喜万分。

  还有更加令父母烦躁的情绪就是大哭大闹,特别是在公共场合,让父母受不了。倾听孩子并适当满足他。超市不是天天去的场所,带孩子去一趟,给他买块巧克力也不算过分。若肯定不能满足他,就不要带他去超市。面对超市琳琅满目的诱惑,孩子若什么都不要,也非正常现象。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同的年龄段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多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学会解读孩子的心理,这样在与孩子相处过程才能游刃有余。作为家长,关键是清楚孩子心理的需要,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心理特点不够了解,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会激起孩子的反感。

关于教育孩子的文章12

  有这样一个故事:上课时,一位老师拿着一叠卡片走进教室,欣赏孩子是教育成功的过程。把卡片分发给学生们后,他微笑着说:“请把你认为别的同学的优点写在这张卡片上,好吗?”第二天,这位老师又给每名学生发了一张卡片。与第一次不同的是,这张卡片写的是全班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同学们拿到卡片后都很兴奋,没想到自己会有那么多优点,在别人眼中自己是这么美好。然后,这位老师要求学生每天大声地读读卡片,并写下读卡片的体会。一个月后,大家纷纷表示读卡片,自己感觉很开心,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处事也都力求做到完美。

  看似不起眼的活动,对学生们来说,却起着巨大的影响。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一滴水用放大镜来看,也是一个大世界,家长之友《欣赏孩子是教育成功的过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被人关注、被人欣赏,孩子们更是这样。一旦得到别人的肯定、赞赏,他们会更加奋发向上,更渴望成功。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解释就是,只要你从心理上得到一种积极的暗示,那么你的生命状态就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之中,从而不断成长。欣赏就是这种暗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就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从相信孩子到欣赏孩子,就是教育的过程。

  每个孩子的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可惜的是,这些潜力往往被父母、老师恨铁不成钢的“爱心”给扼杀了。爱之深、责之切,常常适得其反。学会欣赏孩子,给孩子一种暗示,就有可能使他成功。发明大王爱迪生的成功之道,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有一位相信他、欣赏他的好母亲。

  教育是一项关注生命的.工程,即将不完美的生命趋向完美,将不辉煌的生命铸造得更加辉煌。而我们过去对教育的理解是太浅太浅了。其实,世界上并不缺少金子,缺少的是发现金子的眼睛,而欣赏就是帮你擦亮眼睛发现金子的那块擦眼布。为人师者,最好经常问问自己,我找到那块擦眼布了吗?

关于教育孩子的文章13

  根据社会调查和专家的分析,家长既要对孩子严格教育,又要温柔关怀。这是培养高素质孩子的关键,尤其是培养女孩。

  研究人员认为,最佳方法包括:父母要求孩子的表现与年龄相符,制定纪律,监督他们的行为。同时还要非常了解孩子的需求,并作出回应,既善于倾听,又能与孩子温和地交流。

  研究报告说,家教对女孩的成长尤其重要。如果父母教育“不温不火”,没有给予足够关怀和监督,会使女孩更容易有性格缺陷,可能缺乏信心,甚至吸毒,“父母用‘差不多’的方式,只能教育出‘差不多’的孩子。”

  家长在平常生活中和邻里邻之间、遇事处事等这些都能教育到自己孩子,孩子随时随地都在学习和模仿,孩子的性格决定与家长为人处事,在教育孩子一定要随环境变化而变化自己孩子的性格,教育孩子不能只在一方面进行,而要从多方面进行开导和引导,所以教育孩子家长是第一老师。

  父母如何教育幼儿

  1.给幼儿一些选择的自由

  3岁左右的幼儿已有了逆反心理,父母单方面的发号施令常常成为他们发脾气的原因。如果直接对他们说:“去吃饭!”或“去洗澡吧!”通常会使命令遭到抵抗。这时,父母不妨给幼儿一些选择的自由,换种方式说:“吃饭及洗澡你想先做哪个?”提出两种对等的项目让他选择,由于2岁的幼儿还不会去考虑这两者以外的事项,所以大部分都会在其中选择一项。这种“哪一个先都没关系,你爱如何就如何”的自由,足以让他感到兴奋和满足了。这不失为对付幼儿发脾气的一条好策略。

  而且,给孩子一些选择的自由,在无形中就灌输给了孩子自己为自己的事做决定的自主意识。

  2.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能施予体罚,体罚包含了2种危险因素。

  其中之一就是孩童容易模仿双亲,对别人使用暴力。父母是幼儿最亲近的人,也是当然的`学习对象,如果双亲经常体罚他,就会使他变成性格残暴的人。

  其次,父母经常对幼儿施予体罚,幼儿会心存警戒,不再与父母亲近,如此一来,父母根本无法给予教养和管教,更别说幼儿会对双亲怀恨,想伺机报复了。当然,父母也是凡人,有时不免气极了而打小孩。在这种时候也大可不必自怨自艾、悔恨莫及,只要能尽量控制情绪,以理智的方式处理,避免过度的体罚就行了。

  3.家长如何对付幼儿发脾气

  2岁左右的幼儿最令父母头痛的问题,莫过于无缘无故的乱发脾气了。对此,如果父母缺乏一套管教方针,过于心软,就会被2岁的幼儿搞得团团转。以下是一些可供参考的管教方针。

  (1)、弥补孩子理解的不足

  此年龄的幼儿理解力不足,无法正确判断周围的情况,因此容易发脾气。双亲必须先耐心听他诉说,再为他说明,使他理解。例如,当他想要别人的东西而哭闹不休时,首先要让他认识“自己的东西”。“你的在哪里呢?拿来妈妈看看!”然后再向他说明:“这不是一样吗?”

  (2)、注意他是否饥饿或疲倦了

  肚子饿、太过疲倦等平常的事情,有时也会成为幼儿发脾气的原因。母亲常会责骂小孩:“每次到了傍晚正忙时,你就乱发脾气,一点也不知道大人的辛苦!”然而,母亲是否根本忘了孩子的饥饿和疲倦已达到了极限,事实上,预防这种情形的发生,正是母亲的责任。

  (3)、命令应该统一

  父亲与母亲,或是祖父母与双亲,如果对幼儿发出不同的指示命令,那将是很危险的,不但会使幼儿发脾气,且会让他们陷入混乱,无所适从。

  一般来说,大人的意见当然会有不同,要避免或许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在幼儿面前呈现对立状态,会使幼儿陷入混乱。所以无论如何,家人应事先调整意见,在幼儿能判断复杂的事情之前,努力保持同一个方针。

  (4)、优柔寡断最糟糕

  幼儿发脾气的时候,最忌的就是双亲先是犹豫不决,后来禁不起幼儿的哭闹,终于屈服的优柔寡断作风。如此,幼儿会认为当父母说“不行”时,只要发脾气,就可以获得自己所要的东西,遂以发脾气作为他的武器。

关于教育孩子的文章14

  今天去孩子的小姨家吃饭,由于去的早在她房里看电视,她的小女孩活拨可爱,才两岁做出许多大人感到吃惊震惊的事来。她家的床比较高,自己无法上得去,好热闹的她可能想表现一番,谁也不让抱她,她弯着小腰把放鞋子的抽屉拉出,手扶床沿,脚登抽屉蹭的一下翻身坐在床上,我们在场的人个个惊呆了,她在哪里学来的谁也不知道,是她的独创也有可能。回到家里,她那犹如骑兵勇士翻身上马的韵味时时在我脑海了出现,那么敏捷,那么轻盈,那么自如。她那极富创造性的举动打动着我,现在的孩子们真是太聪明了。

  然而,我们在生活中扼杀了太多的孩子们的这种天性,从上幼儿园开始,我们大人就以自己的行为标准来要求孩子,这不敢那不允许,怕磕怕碰,各方面束缚他们幼小的身躯和心灵。上学、放学有家长接送,写作业有人配,没有给它们一点自由。给孩子造成了依赖心理。也容易让他们以为上学是为别人上的,学习与自己无关,写字可以讲条件,不吃饭可以要到零用钱,撒娇、不讲理,再不行了拿出有效武器,哭什么都有了。

  到了小学中学,学校是填压式教育,老师眼里标准版的'好孩子,就是听话不犯错,就是不惜以失去一切为代价去换取高分,家长关心孩子的是分数,考试后的名次。我家孩子就说过,爸爸能不能不问这些,我在学校就够受了,到家里还是分数分数的,我就不想上学了,说的我们哑口无言。是的,回想回想也是,我们除了关心分数给予孩子了什么?相比之下,孩子们的身体发育,眼睛是否有近视也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而这恰恰又是日后他们最重要的。从那时起我就有意识寻找这方面的书,学做合格的家长。教育是一门学问,符合科学的符合孩子需要的孩子才会容易接受。《告诉孩子你真棒》写的不错,对于教育孩子茫然不知所措的父母们,也许可以找到自己有用的东西来!

  在旅游时经常看到,外国朋友的大人和小孩分别背着自己的行李物品,而孩子摔跤了,大人会站着不动,只是说自己爬起来,告诉他应该怎么去做。类似情形,我们又会怎么做呢?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拉起孩子,问摔着没有痛不痛,乖乖长怪怪短的,不让你走了我们背着你什么的。我们对孩子的过分保护,使他们失去了自己单独生活的自立能力,独立思考的判断能力。我们的教育体制本来就有很多弊端,再加从小我们没有明确告诉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黑?什么是白?而他们长大之后不能分辨,说气人话,办气人事,这能怪他们吗?听到有些家长说,气死我了,说他啥也不听,这可以说是这类家长自己要的结果!

  我们都看到街上种的树,死了换了再栽,再死再换再栽,这可能成为某些人赚钱的门道也说不清,但家长这样搞是不行的。自己生的孩子而不教育就如同街上的树一样,子不教不成器,子不教父母之过呀,不知道教育方法而又不学习教育方法,能算好家长吗?实际上,细想想我们做了什么,有时表面上的爱孩子,而实际上是在害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我们只会打骂,孩子出了差错,我们只会怨天尤人,根本没有从实际出发,作为父母我们在教育孩子方面付出了多少?想想我们大人给予孩子了什么?这不正是前因后果吗?

  我昨天看了点资料说在中国,死记硬背往往能够让你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许多学生在取得好成绩的过程中养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脾气,这与大多数跨国公司今天需要的团队精神是相抵触的。似乎走入社会我们才恍然明了,健康、品行、性格、情趣对于一个人有多么重要。可叹的是,我们今天向这个人所讨要的一切,在他最适合获得的时候被我们不由分说地剥削夺掉了。

  这是事实,也听说我国的人才到了国外,做起学问个个都很棒,可接触到实际工作就不行了,这是与我们的教育体制有关,是与我们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关,是通病。我们也知道凭几个人不可能改变现状,作为我们这些小老百姓更不能左右,这方面有待于今后的改革。这些似乎让我们很为难,不知道怎么做才好?我们知道了,就可以帮助孩子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注重个性的开发和培养,往这方面努力,我们可以选择这样做。我们不能改变现实,但我们可以改变做法,改变思想,改变观念,改变我们的孩子更好的适应社会。孩子是自己的,同时也是国家未来的,我们做家长的有义务和责任这样做。

关于教育孩子的文章15

  众所周知,教育孩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要知道孩子的教育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的功底,它需要父母全程都参与,而这个漫长的求索过程,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孩子。接下来我们一块来探索为什么说孩子的教育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的功底呢。

  一位妈妈向我慨叹:当妈的都像我这么累也够烦的……我追问了她一个问题:你说怎样不累呢?

  而大多数的家长呢,对孩子、对教育,缺乏一个持久而深入的理解。猛然意识到,赶紧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开始忧虑孩子十年后的高考,十五年后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后的事业……

  而这个忧虑本身,就会毁掉孩子的未来。家长之所以忧虑,是因为一直在间歇性地关注孩子,孩子有问题,就关注多一些,没有明显的问题,便关注得少。对孩子的教育,缺乏一个宏观的掌控,对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够不够,自己心里也没底。因此,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确信。不确信,就会慌张。

  那么,为什么许多妈妈没有确信与笃定呢?

  许多妈妈,结束了读书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达到了一种表面上的“圆满”,便放弃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则”,看上去悠然自在,轻松洒脱,生活稳定,令人羡慕。

  其实,很多人生议题并没有完成,而是搁置在那里。打个比方,这很像“成长的断崖”。很多妈妈自认为选择了一条安逸的路,结果却被动地陷入烦恼的泥沼。到头来,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我有很多年长我十岁左右的朋友,我们常常在一起聊天,也会说到她们同龄人的状态。发现这个年龄的人,特别容易往两个方向走,要么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魅力;要么视野越来越窄,与外在世界非常疏离。一位犀利的女作家甚至用“四十岁死,八十岁埋”来描述这种状态,读来让人倍感凄凉。

  当然,选择最安逸的生活状态,也不是错误。不过,人生的议题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回避而远离。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妥协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就自认为地图完美无缺,世界观没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犯,对于新的信息和资讯,他们也没有多少兴趣,似已疲惫不堪。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他们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

  我们的人生地图,至少要通过三组关系来定位,分别是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如果我们不想再绘制“人生地图”,那么,也有很多逃避的办法。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退缩,并保持现状。

  许多人不接纳自己,常常会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却放弃了内在探索,而选择忍耐和逃避。面对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障碍,不是去化解,而是把人际关系简化,有的索性只剩下亲人关系。在家人面前,就算任性为之,也会获得包容。对世界的看法,则保持不变,不再对世界产生好奇。

  许多妈妈埋头于柴米油盐的生活,最大限度回避了这三组关系。派克的另一句话,说得言简意赅: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如果说,大部分情况,我们都可以逃避的话,那么,孩子的到来,则让妈妈们无处可逃。亲人和朋友会包容我们,但孩子只是凭天性和直觉生活,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我们的情绪和成熟程度,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我们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被这个小生命映照得一览无余。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的老师,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督促父母把从前忽略的.课程补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如果我们处理不了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怎能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不再好奇,怎么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有位妈妈感慨:我现在才理解“孩子是天使”这句话,如果不是养育他遇到困难,我不会去探索,不会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思维模式。现在,我的生命在走向开阔,这是孩子带来的改变。

  如果我们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我们不能接纳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就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亲子关系,心中就会有一个“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动符合我们的期待。

  于是,几乎和孩子绑定在一起,共进退,同悲喜。孩子被老师夸奖了,这一天就非常愉悦;孩子考试考砸了,心情顿时灰暗下来。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变成人生最大的“创可贴”。一个孩子,很难担负两个人的成长任务,这样的状态,注定会出问题。

  选择与孩子一起成长,意味着我们要重新审视三组最基本的关系,要面对人生的问题,寻求答案,完善自我。我们并非过了18岁,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在某些时刻,我们只是大号的孩子。我们成长中积累了很多暗伤,许多成长任务并没有完成,与孩子相处,这些问题再次浮出水面,这也是很好的线索。当我们感到困顿、力不从心的时刻,不妨停下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

  当我们不再逃避,勇敢面对问题,也意味着离开心理舒适区,进入不确定的状态。世间最美的花朵,都开在最艰辛的枝头,成长就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成长意味冒险,也伴随着苦痛,这也是我们回避成长的最主要的原因。

  这个过程,会有煎熬,也会迷茫和焦虑,但只要我们坚持思考,终究会找到解决的途径。面对困惑的时候,阅读会打开一扇窗,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庆幸的是,现在通俗心理学著作的质量越来越高。我们会发现,每个问题解决之后,我们的人生都变得更通透,更顺畅,不会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而每个困境背后,都隐藏着人生的礼物。

  我始终觉得,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有时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说,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妈妈承担的教育责任更重一点。所以,我总是劝妈妈,人到中年,路要越走越宽才好。低到尘埃里,洗手做羹汤,本来是很幸福的事情。但是,仅仅懂得柴米油盐,会离孩子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远。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最理想的状态——孩子懂的,我们懂;孩子不懂的,我们也懂,至少,我们要与孩子有交集。这个漫长的求索过程,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孩子。孩子的起点,是父母的肩膀。如此说来,孩子永远不会有相同的起跑线。

  所以,我敬重那些勤奋好学、不放弃自我成长的父母。

  因此,孩子的教育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的功底,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

【教育孩子的文章】相关文章:

关于教育孩子的文章07-14

教育孩子的励志文章02-21

关于教育孩子的文章07-15

教育孩子的励志文章7篇02-21

关于教育孩子的文章18篇06-12

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教育文章02-28

关于教育孩子的文章汇编【15篇】07-20

孩子心理健康需精心培育的教育文章05-05

家长对于孩子学习的反思文章02-24

浅谈教育思考的文章05-03